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读中国古代史本科或者硕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当我们读中国古代史的大学生们或领一袭旗袍犹如养在深闺的女子、摇着苏绣团扇,或是着一袭青衫布衣的惆怅绅士,踱着方步,在青石小路款款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嗅着一山梅花的清香,静静地听着耳边响起的湘江风雷声声……在岳麓书院读大学的这种感觉可好?
岳麓书院的无边风情
(毛泽东岳麓书院旧居的梅树)
一座书院被书香和梅香氤氲了一千年。那些岁月的波涛、远去的读书声与山月精灵们会在书院的魂魄中,散发着迷香轮回吗?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在由几个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完成了岳麓书院的基础创建工作,从此以后,岳麓书院流传千年,终成一代湖湘学派和宋明理学的源头和摇蓝。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这里依然保持着“僧道三千众,书院一千徒”的格局。
191年后的南宋乾道三年(1167),理学家朱熹风尘扑扑的从福建来到这里,他将要与时任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拭探讨“存天理,灭人欲”等“三纲五常”的理念。
(岳麓书院碑碣)
他们或趺坐禅室,或徜徉曲槛回廊,双方思想的碰撞擦出喜悦的火花。
千年以后,垂髯布道先贤何在?唯余文史哲思想的魂魄悠悠……
今天的大学生,当你们坐在传统建筑风格的重檐歇山顶的教室中,聆听当代国学大师们经典式的演讲,是否清楚了“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霜叶红似二月花
名闻遐迩的“爱晚亭”是由清中期岳麓书院的院长始建和时为湖广总督毕沅改名至今的。
杜牧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亭名由来。
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在这里断断续续学习了五年,亭子里面是他和他的同学罗学瓒、张昆弟经常聚会、纵论天下形势的地方。
我相信这里也将会成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们进行文史哲学术交流的平台。
秋冬的红叶洒在青山,似乎与地下忠骨融为一体。辛亥革命的最大成功在于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满清政府,而中华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黄兴因辛劳过度去世,青山有幸埋忠骨,湖南人民的优秀儿子终于安息在“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岳麓山畔,松涛声声如学子的读书声,为之奋斗不息的黄兴当可天上安心,地下安息!
?岳麓书院的漫漫山路
岳麓书院的灵魂应该是“实?事?求是”精神,?书?院?所?有?学生中?,?毛?泽?东?对?此?体?会?更?深?。?这?种文化哲学的灵魂指?导?了?革?命领袖一生?的实?践活动。?
什么叫“实事求是”?就是将学问与社会联系起来,从“问学”中求真知灼见!在实践中得验证。
?岳麓书院的老师楊昌济曾经对毛泽东说:“人生坠地后、即为五大伦关切之身,对社会、对国家有万不可逃之责,若所属之国家濒于危亡,则尽责更难,责任更重。非有超世之识,盖世之气,不足以当此难局”(《论语类钞》)。所以当时的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制成巨匾,悬挂在讲堂前檐,以此作为警示学生的校训!
从岳麓山下来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以后漫漫长夜中,始终记住了岳麓书院的校训,在解放全中囯的革命历程中,于1937年以此作为教导抗日军政大学师生的箴言。而这时的“实事求是”巳经被毛泽东赋予了新的内涵,他用深沉的质朴诉说文化的真理和历史的教训。
岳麓山庭院深深,它顽强的生命力仍有至尊地位,仍然有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虽然历经千年,就如那株老梅,时间只能改变它的色泽,但却无法影响它的内涵。
?
岳麓书院我去过,就在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旁边,真的是非常漂亮。在那旁边读书,我觉得是一种享受。
会读着读着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现代化的节奏了,毕业后会发现,就业好难啊。
这类体验就是面临着就业困难,又难发挥自主创业,与学农相比学农自主创业大有可为。
你们总喜欢问这种问题。首先,都是上大学或读硕士,与其他985大学大同小异。上课、做实验、睡觉等。只不过岳麓书院好像算在湖南大学校内吧?我去旅游过,自然是古色古香。但任何景点和文化,对于年轻人而言最多也就热个半年,一切都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了。所以,专心上学吧。
那是真的在修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