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古代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高?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0关键词:古代

古代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高?

点赞1、白银市 网友:不二心▼

在古代儒家文化圈里,大户人家的儿女,分嫡出和庶出。虽然古代文化讲究长兄如父,但是,如果长兄是庶出,那么,长兄如父要让位给嫡庶有别。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古代有嫡庶有别的同时,也有男尊女卑的说法。那么,古代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更高?

其实,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话题。不过好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案例,让我们来精确的分析这个问题。

帝王的儿女们

先从皇家说起。

刘邦儿女们的关系,其实很好的说明了古代嫡女和庶子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印象里,刘邦的长子,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刘邦的长子是刘肥。这是刘邦当年和自己的情妇生的儿子。而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因此,刘邦在做了皇帝并且铲除了异姓诸侯王以后,将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册封为齐王,而刘盈,则成为了自己的皇位继承者。

刘邦和吕氏之间,有一儿一女。儿子就是汉惠帝刘盈,而女儿则是鲁元公主。在历史上,鲁元公主和刘肥,确实产生过一些冲突。

刘邦去世以后,刘盈继承了皇位,不过,西汉朝廷的大权都落在了吕后手里。有一次,齐王刘肥不小心在言语上得罪了鲁元公主,结果差不点遭到了杀身之祸。后来刘肥给鲁元公主送了一大堆礼物(包括土地),才换取了平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在皇家,嫡女的地位,是比庶子高的。


当然,这种情况必须基于这样的现实:那就是朝廷里掌权的,得是嫡女的同胞兄弟。倘若刘肥得罪鲁元公主的时候,是在同样庶出皇子出身的汉文帝时代,那么,刘肥即便得罪了鲁元公主,也无所谓。

不过,鲁元公主压倒刘肥,属于特殊案例,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皇家的嫡女不如庶出的皇子有前途。

帝王的庶子,往往很难受到皇帝的待见。比如说道光皇帝的庶长子,因为其母亲是一个宫女,因此,道光帝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十分不待见。甚至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毕竟,道光帝压根不考虑让这个儿子继承皇位。

不过,皇帝的嫡女,往往也是皇帝用来联姻的工具。其自主权,几乎没有多少。并且,嫡出公主的后人,过几代以后,很可能泯然众人,而庶出的皇子,一般可以得到王爵册封,并且传播数代。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先。其实就是汉景帝的庶出皇子。

民间情况

当然,除了皇家以外,贵族老爷和民间大户也喜好纳妾。而只要纳妾,就意味着必然产生庶出的儿女。而古代平民由于家境窘迫,娶妻尚且困难,因此,指望纳妾未免不现实。

在民间,庶出的儿子有一项权力,是嫡女所不具备的,那就是财产继承权问题。由于嫡女迟早有出嫁一天,因此在我国古代传统,女儿被视为婆家的人,而儿媳被视为自家的人。这就意味着,嫡女虽然地位比庶子高,但是,只要嫡女出嫁,那么,嫡女和娘家之间就产生了一种隔阂。而庶子不论出身多么卑微,都改变不掉庶子是自己家人的身份。

而基于这个文化观念,庶子往往具备一定的财产继承权,而嫡女是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嫡女有着虚名优势,而庶子则有着实利的优势。

并且,结合古代社会的客观现实,嫡女和庶出的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属于剪刀差模式。

起初,嫡女的地位是碾压庶子的。因为在古代,正室夫人,往往出身较好,并且是三媒六聘娶回来的。而妾,则是用纳这个字来形容。而妾的出身,往往不好:比如穷人家的女儿、或者大户人家的庶女,甚至娼妓,都是妾的主要来源。

因此,嫡女在母亲的出身上,就可以鄙视庶出的兄弟们。不过,这种优势,会随着嫡女和庶子各自成家为止。

嫡女嫁人以后,虽然往往也是在大户人家做正室,但是,所谓“夫为妇纲”,古代妇女并没有独立地位,因此,嫡女嫁人后,便成为了夫家的附庸,几乎处处受束缚,甚至如果因为不守妇道,还可能被休。而一旦女子被休,将会承担大量的风言风语,这种痛苦,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

而庶子地位再卑微,只要独立出去成家立业,就可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而庶子如果足够努力,并且遇到机遇,那么,很可能光耀门楣,实现地位跃迁,甚至地位还可能超越原生家庭。这时候的庶子,其地位当然碾压嫡女。

此外,嫡女出嫁以后,在夫家的地位,有时候需要从娘家那边借势才可以。而这种借势,有时候不一定能仰仗到嫡女的胞兄弟。比如如果某大户人家的嫡子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没有存活的话,那么继承主要产业的,是庶长子。此时,嫡女不论之前如何傲娇,此时都需要仰仗庶出的兄弟。在这个情况下,嫡女和庶子的地位谁高谁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其实,嫡女和庶子的地位比较,最为权威的解读,其实在《红楼梦》中。《红楼梦》里面,贾府作为一个封建贵族家族,其家中的情况,可以做一个参照系。贾政赵姨娘的儿子贾环,属于庶子,而贾宝玉是嫡子,因此贾宝玉的地位高于贾环。贾政的嫡女是贾元春。贾元春在回家省亲的过程中,刻意忽略贾环的存在,从这可以看出贾元春对贾环的鄙视。不过,这种鄙视,这种鄙视可以视为嫡女对庶子的鄙视,但并不能给贾环带来实质性的损失。

因此,根据综合情况来看,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嫡女,即便是地位略微比庶出的儿子高一些,也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的事情,并且这种高,往往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利益的虚名。反倒是庶出的男丁,除了名声比嫡女差,而实质性好处方面,庶出的男丁应有尽有,而嫡女,只能望其兴叹了。

点赞2、吉安市 网友:収場??

嫡女与庶子地位的高低在不同情况下是有差别的,在讨论嫡庶之别时,首先有个前提,即豪门望族。也就是说除了妻子不育,由法律规定民间可以纳妾的情况外,有资格纳妾的非官即贵,这里不排除富贾巨商捐个功名获得纳妾资格的现象,皇家自不必说。那么嫡庶子女的地位高低由什么决定呢?

嫡庶之别的第一要素就是对宗庙以及家产的继承权,这个在皇家最有体现。比如千百年来的嫡长继承制,它是宗法制的核心,规定了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其主要思想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妻子生育的男子从长到幼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如果妻子未能生育男子,则由妾生庶子从长到幼进行继承,这是第二顺序继承人。爵位、官位、宗祧继承都是如此,所以庶子没有那么糟糕,反而在嫡子空缺的情况下,庶子的地位与嫡无异。

“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三国志·魏书·齐王芳纪》

从宗族上讲,广义上称嫡系子孙为大宗,旁出子孙为小宗,宗法里除妻妾之分,并无女儿的位置,这也可以看出,古代继承法则里,女儿并不列为继承人。在魏晋时期,嫡妻不育的问题有了一种解决方式,即嗣养制。也就是说妻子没有生育男孩,以庶子为第一嗣养顺序,收养到嫡妻膝下,用以继承宗庙和产业,这也是嫡长继承制的补充。但这个法则一般只适用于皇家,普通官家或者巨贾,若是妻子不生育男子,则可休妻另娶;若是男子不育,则可从堂兄家里过继收养。皇家为了维护体面,避免政治动荡,一般不以无子废后。

到了明朝,继承规则更趋长幼之分,而淡化了嫡庶之别,继承规则是长房继承制。这个继承制度是朱元璋树立的,长子长孙虽为嫡系,但突出的是个长字。这是解决封建社会千百年来冲龄即位、子弱母壮,外戚专权的重要举措。

比如以兄终弟及规则即位的朱由检为例,也就是崇祯帝,在他之前,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朱常洛长房。而这个朱常洛只有一嫡女,且七岁夭折,而无嫡子,在朱常洛驾崩后,庶出的长房朱由校即位,朱由校绝后,所以驾崩后以兄终弟及的规则,由在世年龄最大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也是朱常洛另外一个庶子。放眼整个明朝,唯一企图废长立幼的是万历皇帝立储时的“国本之争”,而且还未成功,万历皇帝最终因此事罢朝。

以上还是皇家的继承问题,到了民间,娶妻成本是很大的,一般的家族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男丁,就会以“兼祧”的方式一子顶两至三门。也就是说一个大家庭里,几个儿子只有一门继续繁育了男丁,其余几门无嗣,为了减少休妻另娶的成本,就以这一个男丁,分别继承两到三门的宗庙家业。并且这个男丁除了在本门娶妻生子,还可以为所顶之门娶“平妻”,说白了也是纳妾,但这个平妻若是生下男丁,虽为庶出的儿子,却成为所顶之门的香火继承人,平妻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的扶正。

除了上述的宗庙继承,其实嫡庶子都享有家产的继承资格,只不过有多少的差别。嫡子是根正苗红的象征,庶子则同样是宗族兴旺的主要力量。而在财产继承上,嫡庶女都是没有继承资格的,但在女子出嫁上,嫡庶女的嫁妆会有天差地别,甚至有庶女作为陪嫁一同送往男方家的。

所以嫡女从家庭获得财产的方式只有出嫁,而当家庭单位的男主去世时女儿尚未嫁人,其吃穿用度基本随着母亲。如果是嫡女,男主的儿子都有奉养嫡母的义务,所以嫡女沾光,吃穿不愁;如果是庶女,则看其母是否生下庶子,若有庶子,也是可以分到家产的,这一门的庶女撑不死饿不坏,但若其母无子,那么娘俩的生活全看男主临终前的安排了。

在继承规则下,庶子是拥有嫡女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但庶出儿子也就只有这个资格与嫡出女儿叫板。毕竟继承宗庙的位置只有一个,倘若确定了继承人选,那么嫡庶之别的区分就会非常明显,不为别的,就因为嫡女的母亲是法定的唯一正室。

当然,古代纳妾是有正式的文书聘礼的,这种妾生庶子倘若凭借男子的优势考取功名,任个一官半职,那又另说了。而通房丫头、媵、婢女这些没有通过正式文书收的偏房,往往不能称为妾,她们生下的儿子也不叫庶子,而名庶孽。这种身份不太可能拥有继承宗庙的资格,哪怕是从堂兄弟家过继嫡庶子,也很难以庶孽作为继承人,除非是皇家或是大族,会以先立嗣、后名分的方式敲定继承权,所以一般官家的这类儿子见到嫡女还得低声下气。


另外,古代婚配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还讲究嫡庶之分,嫡女是豪门大族最佳的政治资源,她们是政治联姻的绝对主力。嫡女一般是嫁给对方家庭的嫡子做正妻,但也有上攀下附之别,如果是上攀,嫡女有可能嫁为嫡子妾,也有可能嫁为庶子妻,比如大臣的嫡女嫁给皇帝为妃嫔、或是庶出的皇子为妻;下附则只做嫡子的正妻。所以嫡女与庶子的高低地位,完全是不同情况而定的。

点赞3、松滋市 网友:糖丶小妖

古代宫中嫡庶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同父异母的关系,皇帝后宫佳丽无数,宠幸过后必生子,但皇帝的公认正妻老婆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后,一个正妻能生几个呢,更何况后面还有三千佳丽在瓜分一个男人,所以嫡子很少,庶子很多,庶子既庶民也,只是有个好爹。

放到皇帝之下的各种贵族,也是一样,正妻就一个,生儿是嫡子,七妾成群生儿是庶子。

讲地位,论资排辈嫡子高,庶子低,但现实生活有区别,在古代一家之主总是爹,让谁地位高,爹说了算,所以在家地位高不等于在外地位高,地位只是个名号,实用才是本质。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制传统里,嫡子具有第一继承权,包括财富和权力,这在当下仍有遗留传统影子,那就是长子和次子的关系。

理论上子和女的地位是一样的,但在古代,女要嫁人,子要娶妻,男尊女卑,所以嫡女不如庶男,庶女更差一级,但是再差也是有个好爸爸,也是高高在上的大家闺秀,谁敢动要你命的主。所以嫡系地位高于庶系,在家庭关系中,嫡系是小群体,庶系是大群体,所以一旦形成派系,嫡系处于竞争弱势,所以在古代嫡系往往会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保住地位,现代人不讲究这个,只看钱多少做事。

点赞4、广安市 网友:森拥萤火

地位平等。

在中国古代,子女之间重的是长幼分别而不是嫡庶之别。长兄、长姊天然要受到弟、妹的尊敬,这是古代的伦理秩序所决定的。

古代的家庭关系,讲究的是“孝悌”。孝悌这两个字出自论语: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做人的根本为孝悌。孝是子女对待兄长的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

当然,可能有些人要抬杠了,这不是没提到对待姐妹吗?不好意思,古代也有《女四书》,女性的伦理观念同样讲究孝悌。

因此,问题也就很直接了——

同辈之间,不讲什么嫡女庶子,讲究的是长幼分别,幼卑而长尊,幼弟、幼妹应对长兄、长姊表示尊重礼让,才是古代讲究的伦理秩序。

更何况,在古代能够承袭家产、爵位的,只有男孩。女孩根本就没有和男孩比较的余地,更没有比较的必要。

总而言之,这种嫡庶神教的问题可以说是深井冰了。

点赞5、海东市 网友:皈依童话

古代男权社会的本质是“男尊女卑”,这四个字足以盖棺定论古代男女的地位了,可能有些女儿,是正妻所生的嫡女,关上门能享受父母疼爱,但出了门在社会上,无论是庶子,继子,甚至养子,在外人看来,地位都要高于女儿,残酷点,女儿没有地位。

朱元璋二姐朱佛女,封为曹国长公主,她们家是唯一享受到了皇恩浩荡的老朱家亲戚。

地位比较,两个方面最能体现,一是入家谱,二是继承制。古代女性是随男方的,无论她的地位多高贵,是嫡女还是长女,都是不能入自己家谱的,而是嫁到男方后,入男方家谱,一般仅有个姓氏,没名字,而庶子就不同了,入家谱,养子也能入家谱,甚至有的地方,女儿是连祭祖上坟的资格都没有。

再说继承制,先秦以前实行宗族制,由家族出任族长来管理财产,族长都是男性,没有女的。汉以后,开始对财产继承有了法律约束,从汉到清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继承制无一不是由嫡子、庶子、继子等,只有家里没儿子,绝户了,财产才能考虑由女儿继承,可以肯定的说,家庭里只有嫡女和庶子时,财产由庶子继承,嫡女没有机会。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嫡女与庶子的对碰,图为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古代有些家庭的嫡女,有亲哥的照顾,有父母的疼爱,是家里掌上明珠,地位看起来很高,但这些只是短时间内形式上亲人给的关照罢了,实际上在漫长的家庭延续中,再亲的嫡女终究是外人,再差的庶子也是儿子,有句俗话说“女子从属于男子,男子从属于家族”,嫡女再亲也是属于未来另一个男主人的,再看不起的庶子,才是继承自己的,先秦时期的《列子》说得很清楚“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点赞6、佛山市 网友:金刚狼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脱口而出肯定是嫡女地位高啊,其实还真不一定,有两种情况是个特例。在一般我们的认知概念里,嫡女是正妻所生,庶子是小妾生的儿子,在古代社会里妾是可以买卖的,地位和正妻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是尊卑有别。

特例一:但是如果正妻只生了女儿,没有儿子呢?

这个情况就尴尬了,女儿再怎么尊贵,或是深得父母喜爱,也不能继承家业,不能世袭爵位,这是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导致的。

甲骨文中的“女”字就体现了这一点,那是一个双手交叉且跪着的人形,女子只能是男子的附属品。

这种情况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嫡子,庶长子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那么作为未来的一家之主,地位也就提上来了,而嫡女自然也不会跟未来的一家之主论尊卑,毕竟以后父母要是不在了,不管是嫁人了还是没嫁人,万事还得仰仗这个新的一家之主帮衬。

特例二:如果庶子自己凭本事拼了一份家业功名呢?

古代看重家族利益更甚于个人利益,如果一个庶子很有本事,能为家族助力,无论是金钱上的,还是官场功名上的,都会受到家族额外的重视。不过这种情况似乎不多见,因为家族会优先把好的资源都用来培养嫡子,庶子受重视的少一些,所以庶子出人头地就需要个人能力非常突出了。

所谓的尊卑都是礼法强制灌输的,大多数情况下保证秩序的稳定,但也没有绝对的事情,不过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就是比男子低,女子再如何优秀努力,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地位只能来自于家族出身,只有男子才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关注@史海扑通 ,了解更多历史那些事儿!

点赞7、揭阳市 网友:捧花为你

在古代,嫡大于庶,男高于女。嫡女是元妻或继妻所生,庶子是妾媵所生,还有像如婢姬等这类非婚女子所生的孩子,地位连庶子女的地位都不如。

个人认为,嫡女与庶子表面上看,嫡女是宗族大宗,庶子是宗族小宗。实际上在古代,男尊女卑,庶子的宗族的权利地位及待遇要高于嫡女。下面以最有代表性的明清两朝皇族宗室爵位等级上来分析。


明代,皇室嫡女公主低于皇室庶子亲王,等同于郡王

明朝皇帝之女不分嫡庶册封公主,亲王的嫡女册封郡主,郡王嫡女册封县主,镇国将军嫡女封郡君。辅国将军嫡女封县君,奉国将军嫡女封乡君,这些宗室爵位之女。她们的丈夫统称仪宾(加爵位前缀)。


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最低的奉国中尉之女,统称为宗室宗女,其夫称宗婿(不算外戚)。

以明朝最高宗室女爵也就是公主来看,其封号多为郡国两字封号(来去是梦),多者如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宁国公主(嫡,马后生)崇宁公主,安庆公主(嫡,马后生),汝宁公主,怀庆公主,大名公主,福清公主,寿春公主,南康公主,永嘉公主,含山公主,汝阳公主,宝庆公主等,少者如明宪宗朱见深的仁和公主,永康公主,德清公主,长泰公主,仙游公主等。


即使是皇帝的嫡女公主封号来看,其对应的是郡王的封号,而皇帝的庶子册封的是“下天子一等,群臣拜谒”的一字亲王。

子女

庶子之子

明朝皇帝的庶子皆封亲王(亲国之王),亲王之庶子皆封郡王(郡国之王),郡王庶子皆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及以下无论嫡庶皆隔代递降,不再世袭罔替,直至奉国中尉。


嫡女之子

公主与驸马都尉或郡主与王府仪宾的子女,一般继承其父的爵位。但不在是宗室爵位,而是民爵(侯,伯,子),多任总兵,指挥使等武职。但子女作为明朝八大外戚之家(成败皆空),享有“其所犯之家,止许司法举奏,并不许司法拿问”的司法豁免特权。



俸禄

洪武二十八年定,公主及驸马都尉二千石,郡主及亲王仪宾八百石,洪武二十八年赴封国的亲王则是每年俸禄为禄米万石(本色禄米、折色、折钞,各藩实际情况上下有出入),两者相比悬殊巨大。

而初封的郡王岁两千石,凡长子袭封郡王者岁俸减半。所以皇帝的女儿与实封郡王的俸禄大体相同。


清代,皇室嫡女固伦公主介于亲王,郡王之间。

清朝皇帝的女儿无论嫡庶皆封公主,但公主分两种,皇后嫡出的为固伦公主,妃嫔所出为和硕公主,当然也存在和硕公主或亲王格格备受宠爱晋升为固伦公主的。亲王嫡女为和硕郡主,郡王嫡女为多罗县主。


但皇子这边不同,皇帝的庶子授封的情况和明朝不一样,明朝皇帝庶子基本都是恩封,清朝庶子则在恩封的基础上还有功封和考封。简单的说庶皇子授爵不一定是亲王,郡王。庶出皇子首封爵位时上至亲王,低至入八分辅国公的情况都有。

在皇子未出宫分府,入旗授爵之时,其地位甚至在亲王之上,授爵入旗之后,地位待遇等级那就要依照朝廷授封的爵位而定了,总体上公主的地位也是介于和硕亲王与多罗郡王之间的。


如《八旗通志》所注:固伦公主(皇嫡女),和硕公主(皇庶女)出行亲王郡王车仗遇相,原则上是让尊长在先,然后分路而行。郡主以下,县君以上遇和硕亲王出行,必须停车等候亲王经过。郡王出行时,贝勒和公主以下与遇到亲王出行时回避的礼节相同。

如果皇子的爵位是贝勒,那么出行的车驾如果遇到了固伦公主或和硕公主时,则贝勒让路而行。郡主,县主,郡君遇到贝勒的车驾相让分路而走,县君遇贝勒则停车等候。

皇子的爵位是贝子,贝子在路上如果于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的车驾相遇,贝子就需要勒马侧立,并鞠躬等待公主大驾经过。郡主,县主遇贝子,贝子让道而行,郡君,县君遇贝子相让分路而行。


所以从地位上来说固伦公主高于和硕公主,两者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高于贝勒贝子。郡主,县主的地位介于贝勒,贝子之间。

但公主,郡主的俸禄就远远低于亲王和贝勒们了,“居京固伦公主,赐薪420岁,和硕公主,赐薪320岁。每银一两都给米一瞥”,下嫁或和亲外藩的,驸马都尉基本也就再发这么多俸禄,两口子加起来也不够亲王俸禄的十分之一,这还不算亲王贝勒们的庄田和旗份的入账银子。


结论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人们秉持所谓“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愚昧思想,仅从有分明等级待遇记录的皇家角度看,皇帝嫡女尽管在爵位等级上相当于王,但继承权为零,在权利,俸禄,政治待遇上与帝王的庶子相差远甚。


清朝也有比较特殊的皇帝爱女,如乾隆的嫡女固伦和敬公主,其母是乾隆挚爱的富察皇后,和敬公主的地位极高,甚至在乾隆心中比一般都阿哥要“金贵”的多,为了不让自己的爱女远嫁科尔沁,特例破例准其留驻京师,并建公主府邸,也是清代唯一一个固伦等级的公主府,其规格十分奢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去世,葬于北京东郊,衣冠葬于吉林怀德,因为公主衣冠冢改名为公主岭(陵的谐音,今公主岭市)。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阅读之前写的原文

《明朝亲王、郡王、将军之婿,荣耀而又尴尬的国戚——宗人府仪宾》

《明朝王爵的主力军--郡王的等级待遇》

《爵大一级压死人,清朝郡王,公主在路上遇到亲王应如何礼让。》

点赞8、枣阳市 网友:墨小沫

并不一定。

先说嫡女

有时候嫡子都有可能敌不过嫡女

西汉第一位长公主馆陶公主就是一个例子,这位公主深得汉文帝喜爱,要钱给钱,要地给地,其恩充程度可以与汉景帝刘启相比,不然馆陶公主也不能说动他弟弟废太子,立汉武帝为继承者。

然后再说庶子

有时候嫡子都有可能比不上庶子。

我说的就是那个乾隆爷第二位皇后生的嫡长子,爱新觉罗·永璂。

这位嫡长子,不仅没有获得皇位继承权,而且连个王爷称号都没有,还是他兄弟嘉庆看不下去了,才给他一个贝勒的称号。

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间中,肯定有得宠的嫡女,也有得宠的庶子。

其实纵观整个历史,不要被历史的固有印象所蒙蔽,有时候女的也不一定就是悲惨下场,不然哪里哪里的那么多后宫干政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