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宁古塔乃满清的龙兴之地,为何成为犯人的流放地?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古塔

宁古塔乃满清的龙兴之地,为何成为犯人的流放地?

点赞1、阆中市 网友:独步死神

从历史的角度看,宁古塔是清朝龙兴之地没有任何的实证,基本都是一些流放人的笔记或者民间传说在以讹传讹。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应该没有任何存疑的地方,他起家是在图伦城,位置应该在抚顺东北方某处,可以把那算是龙兴之地。再往前推,建州女真最初是牡丹江、绥芬河女真人南迁的,也可以认为那里是龙兴之地。宁古塔在正式的史料里没有显示出与努尔哈赤或者建州女真有任何关联。

宁古塔之称最早载于信史是在《清太祖实录》中,万历三十八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不算完全信史的《满文老档》中也于同期有相似记载。大概意思是努尔哈赤派兵往那边拓展地盘,但最重要的是获得人口,前期的后金一直为人口兵员限制的厉害,汉民抢了会逃跑,也不擅骑射,所以更多向东北拓展去俘获野人女真。

至于为什么会成了流放之地,其实很简单,没有其他地方能流放了。根据律法,流放的刑罚是根据罪行决定远近的,有千里、两千里,三千里之分。倒霉的是那时候中华的领土其实开发的差不多了。向南原来荒蛮的岭南之地都很富庶了,海南也不是环境很糟糕,不适合流放吃苦。向东不用说了,基本没啥荒凉地方了,去那边流放搞不好是回乡,明朝就闹出过这种笑话,把袁崇焕的家属流放广东,其实袁崇焕是广东东莞附近出身的。向西清朝初年的时候没稳定占据甘陕和新疆,那边是准格尔汗国的地盘,所以边界之地也不算荒凉,路程也太近了些。想来想去只有向北的环境最恶劣,适合流放。在东北三边中就宁古塔最远、环境最恶劣,不选那里还能选哪?

再后来,噶尔丹之乱彻底平定,清朝很多人就不再往宁古塔流放了,新的流放地是新疆,林则徐就享受过流放新疆的待遇。其实清朝还有另外一个流放地不太有名,叫尚阳堡,位于铁岭清河附近,吴三桂的族裔很多是被流放到那里的。所以老朽经常和本地姓吴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是吴三桂的后裔,至今没被打死真是万幸。

老朽知道的就这么多啦,欢迎诸君批评指正。

点赞2、黄石市 网友:雪花谣。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想必绝大多数人对于这句台词都不会陌生,宁古塔是清朝时期最著名的流放地,在古代与房陵、海南等并称,是北方为数不多的流放地之一。

要知道,宁古塔位于东北,也就是满洲的龙兴之地,这里可是清朝爱新觉罗氏与八旗子弟的老家,这么重要的地方,在清朝被当做是流放地,其实并没有任何贬低之意,反而是保护。



所谓宁古塔,实际上是满语的音译,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曾在宁古塔这个地方驻军,满洲入关以后,将关外封禁,设置了宁古塔将军与盛京将军进行管理。

那时候的宁古塔将军,辖制着东北除辽东之外的所有地方,范围极其广大。

清朝康熙年间,黑龙江将军从宁古塔将军辖地中析出,而后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由此更名为吉林将军,不过对宁古塔的称呼,还是保留了下来。


即便对宁古塔不甚了解的人,也听说过宁古塔是个苦寒之地,按照清代《研堂见闻杂录》当中的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清朝不少人都被流放到宁古塔,留下的描述,几乎都将宁古塔刻画成了人间的寒冰炼狱。

夸张的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整体来说,宁古塔就是个远离文明世界的地方,不仅荒凉而且非常寒冷,环境艰苦难以言说。



在古代,将罪人流放自然是为了进行惩处,尤其是那些罪不至死或者不适合诛除,但对他们的过错又实在不能轻纵,如此,流放也成为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将人流放到日子非常艰苦的地方,让他在那里活遭罪,也是一种处罚。

宁古塔虽然是满洲的龙兴之地,但即便清朝自己,也觉得老祖宗生活的地方条件实在是不怎么样的,因此从硬件条件来说,宁古塔是符合流放地的标准的。



满洲入关以后,以保护龙兴之地的名义,将整个山海关以东进行了封禁,但那时候的东北可并不是什么人都没有,只不过实在是太少了,清朝在关外还是留有驻军与旗人的。

很多接收被流放人员的“披甲人”,就是满洲在关外专门从事作战驻军的人员。

既然是守护龙兴之地,当然也要留人在那里,清朝时期关外的驻军与其他人员,几乎都集中在盛京一带,其次就是吉林乌拉,其他多数地方都非常荒蛮,没什么人口。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清朝被流放到关外的,往往都是些有文化有涵养的人,他们可都不是什么普通人,流放他们去宁古塔,既是为了惩罚,也是为了关外的维护。

宁古塔等地需要不断有人员补充,这样才能让驻守当地的披甲人延续下去。

众多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犯,他们去了当地之后,需要忍受艰苦当做惩戒,同时他们作为披甲人与其他旗人的属从,也将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去关外,以促进关外的稳定。



纵观整个古代,清朝以前将罪人流放,往往都是选择南方地区,像是岭南、海南、东南沿海甚至于湖广一带,那是因为古代前期,南方多数地方环境都非常艰险。

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崛起,逐渐反超北方,南方能作为流放地的地方已经不多。

明朝时期,依旧习惯于将罪人流放到岭南与海南还有云贵地区,而到了清朝时期,南方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将人流放过去,似乎无法起到惩罚的效果。



流放地的选择,可并不是单单条件差就行了的,被流放的人员还是需要工作,需要受其他的苦楚的,不然还不如将其关押起来方便,也就是说,流放地要有这方面的需要。

宁古塔有很多的满洲留守人员,他们需要大量的仆从去伺候服侍他们。

不仅如此,宁古塔毕竟是清朝老家,这里虽然荒凉却很稳定,人犯没机会作怪,加上其他方面的条件都很符合,自然也就成为了清朝最著名的流放地。


点赞3、唐山市 网友:滥情i

谢邀。

相信大家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发现一些大臣在犯有重罪的时候,会被流放宁古塔,在《甄嬛传》中,甄远道全家曾被流放宁古塔,《延禧攻略》中,继皇后的父亲也被流放宁古塔,虽然最后是死在狱中,在两部剧中,甄嬛和淑慎都说过:宁古塔是苦寒之地。那么,历史中的宁古塔是哪里?

从最初的宁古塔大致范围来说 ,是位于今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中游地区。并且,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的说法,旧城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新城就是今宁古市宁安镇。目前,关于宁古塔比较详细的史料主要是清代初期流放宁古塔的文人诗文,其中,明朝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有记录:宁古塔者,命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并且,他还详细地描述了这座小山的样子,这座小山至今还在宁古塔旧城遗址东2公里,仍然叫做宁古台。

在女真人的发音中,宁古塔应是宁公特。宁公、宁古在蛮重是数量词“六”,特、台、塔式 “个”,因此合起来就是六个。在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一书中有记载: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题主问曰:清的发祥之地,为何称为流放之地。题主在这里慎重说以下,盛传,清皇族祖先居住过的的宁古塔,且他的子孙有六兄弟曾分居宁古台附近六城,并被称为宁古塔贝勒,宁古塔也就是此意。但是,这里的六兄弟居住的宁古台附近六城与之前宁古塔女真发音的“六个”,并不是一个意思。努尔哈赤之祖应居黑图阿喇,另外的兄弟五人分别住在章佳、觉尔察、阿哈河、尼麻喇等,这些都位于今辽东苏子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宁古塔并非彼宁古塔,因此也不存在流放之地宁古塔是满清的龙兴之地的说法

至于宁古塔称为流放之地,答主认为一是此地极为苦寒,位于牡丹江流域,其二,宁古塔所在地区也是当时的边疆地区,可以用以充当兵力。

严肃对待学术,认真回答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阅读和转发。

点赞4、柳州市 网友:自 ̄傲

在清宫戏中,大臣们犯了罪,皇帝会愤怒地说:"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在皇帝眼里,宁古塔一定是生活条件恶劣,非常折磨人的地方,所以成了犯错误的大臣及家属,下基层体验生活的理想去处。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公里。旧城位于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新城在今宁安市城地。

关于宁古塔名字的由来,清流放诗人虽兆骞之子在《宁古塔纪略》中说:

相传昔有兄弟六人,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宁古塔源自宁古台,后来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祖"产生了联糸。

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生六子,居住在此地,故称此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宁古塔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清人说:南瞻白江,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理。

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地驻军,顺治十年设昂勒章京(总管),镇守此地,为当时关东军事重镇。

宁古塔昂勒章京管辖盛京(沈阳)以北,今黑龙江,吉林及远东库页岛一带,是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康熙元年,宁古塔昂勒章京升格为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治所迁到吉林乌拉(吉林),留副都统镇守此地。

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清政府多次从宁古塔发兵抵抗沙俄的入侵。

三百年前,东北地区气候恶劣。四月中旬,大风如雷吼,伸手不见人,五至七月阴雨连绵,八月下大雪,九月河水冻冰,千里都是皑皑白雪。

《研堂巳闻杂录》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东北是边疆地区,人口稀少,有边防军驻扎,所以,清朝把犯罪的大臣和家属都流放比地充实人口。

郑之龙,金圣叹家属和吕留良家属都曾被发配到宁古塔。

被流放此地的人以南方人居多,适应不了当地区候,更无法承担精神上的折磨。因此有人宁愿被斩首,也不愿地流放此地。

其实,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边防军可以在此地生活,为什么别人就不行。

事实上,流放到此地的都是顶级人材,有些人凭一技之长,活得还非常兹润。

丁西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的诗人吴兆骞,凭才学开馆授徒,一时间名声大噪。

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幕僚,每日宴饮作歌,他在此地二十三年,活得不亦乐乎。



点赞5、黄山市 网友:不衬微笑

试问:如果宁古塔环境好,气候又宜人,满清为何还要打入关内,入主中原?就是现在的东北宁古塔一带,冬天没暖气的情况下,又有几个人能够扛得住?冻不死人才怪!

宁古塔,位于今天的东北牡丹江地区,清代流放犯人的所在地,但凡被分配到宁古塔,不死也只剩半条命!

很多人说今天的牡丹江一带不是很好吗?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居住条件都是不错的地方啊?怎么就成为清代流放犯人的人间炼狱了呢?

各位,你们冬天有几个人不吹空调、不开暖气的?你们那里最低温度是多少度?你们可知道宁古塔在冬季的时候是多少度?答案就是:

零下三十度左右!

清代时,一旦被流放宁古塔,将不得不面对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漫长的冬季,怎么熬?

那些平日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老爷们突然没人伺候了,该怎样自食其力?会种地吗,懂得什么时节种大豆,什么时候种玉米和水稻、小麦吗?更不用说织布做衣服了!

所以,清代时,一旦被流放宁古塔,缺衣少食之下,对于那些犯人都是极其严重的后果!生不如死!

点赞6、寿光市 网友:引▽歌

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有多苦。

点赞7、林芝市 网友:寒光竹影

发配宁古塔,怎么样?虽蒙皇恩浩荡,敕免不杀活命,但发配宁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宁古塔,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宁安市,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迁治吉林,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改置副都统;清朝的首任黑龙江将军既由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升任。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据说,早期有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有六个人!

有清一朝,东北被满清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人入主中原,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但严禁移民进入东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宁古塔,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长达半年冬季,常达零下30度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加之路途艰险,野兽袭扰吞食,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

因而发配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与宋代人犯闻听“发配沙门岛”一样,九死一生,生还机会缈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仅供参考。

点赞8、公主岭 网友:逩西化赱

“宁古”二字,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个”,“宁古塔”即为“六个”。

在《研堂见闻杂录》中如此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先看看宁古塔的地理位置吧。


宁古塔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虽然东北三省这几年经济发展较慢,但也绝不是荒凉无人的地方。

牡丹江是黑龙江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常住人口二百多万,和北马其顿全国人口数量差不多,比东帝汶、赤道几内亚这些国家的人口多多了。


从前一出山海关,统称为“关外”,天气寒冷,地广人稀,原始森林密布,野兽出没。不仅没几个城市,连村庄、定居点都很少。在电视剧《闯关东》里就提到一个风俗细节:东北的孩子是吊着养的,“那地方人少,不把孩子吊起来,不就叫活物(野兽)给吃了?”这已经是“九一八”事变以前不久了!


清朝的时候,关东作为“龙兴之地”,曾有一段时间是禁止移民的。大好的疆域,没有人守卫怎么行?于是派了驻军在那里。后来开放了移民的禁令,但驻军并没有撤。。


电视剧里,动不动“流放宁古塔”,听起来很可怕,但那是因为被流放的,往往是养尊处优的官员及其家属。他们适应不了寒冷的气候、恶劣的环境,又千里迢迢得不到家属的补给,很容易死在流放地。这种情况,和沙俄革命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有相通之处。


比如,零下30-40度的温度下,你需要自己动手盖房子。那时候,全球还没有温暖的冬天,宁古塔9月几乎就冰天雪地了,5月可能才解冻……漫漫冬季,没有厚衣物、没有温暖的房子,可不是地狱里的寒苦狱嘛。


其实,宁古塔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天气严寒了一点,只要你读了书或者有一技之长,在这里就饿不死。而且,宁古塔有很多的宝贝,人参、鹿茸、貂皮一抓一把,只是,当时没有人去开发。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了清代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设置了多处罪犯流放点。顺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是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流放人员的生活等。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根据历史记载,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有一大半都死在了路上,能够活着到达宁古塔的只有3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路途遥远,体力不行。

根据清代法律规定,流放3000里以外的地方,犯人必须在两个月以内到达地点。

2个月,3000里,等于日行50里,也就是25000米。

当时,从北京到宁古塔的路途,弯弯绕绕,大约是3000-4000里,如果从其他地点开始流放,距离则更远。

在那个全靠脚走的年代,越往后条件越恶劣,越往宁古塔天气越冷。穿着单薄的衣服日行50公里,无异于送命。

被判流放的犯人里,除了少数穷凶极恶的犯人,很多都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这样的行程,他们根本跟不上。而对于女犯人来说,就更可怕了。一双三寸金莲,在荒无人烟的山路、小路上赶路,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倒在路上。

第二,饮食严重不足。

除了路途遥远,饮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清代法律规定,流放的犯人每日饮食为8两,不满15周岁的则减半。这种饮食量,参考的是在押犯人,一般只能维持不被饿死。可是,在押犯人不用走那么多路,8两放在流放犯人身上,又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

所以,如果被流放的犯人有家人在世,家人都会打点押送人员,希望饮食上能稍微保障一些。只是,天高皇帝远,“打点”是否真正有用不好说,而被判全家流放的人,连“打点”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曾经富有的财产,早已经充公。

第三,刑具加身,难度更大。

流放路上,流放者必须一直带着刑具。

流放,可不是简单走路,而是根据不同的惩罚,戴不同重量的刑具。如果是普通镣铐,顶多磨破皮肤,如果带着枷锁走上几十天,基本上半条命都没了。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木制枷锁浸了水,行走难度更大。一旦在悬崖陡坡上走,非常容易失足跌落。当然,如果是女犯人,还会遭遇特殊风险。

流放的犯人,在路上的死亡率很高,正因如此,就算押送人员对女犯人做了点什么,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大不了就报个“病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如果你跨越千里,活着来到了宁古塔,你就已经战胜了70%的人了。

路途遥远又要赶路,肚子又饿,

身体又累。

等到了目的地又水土不服。

现代人都受不了,何况古代呢?

但是流人们却对宁古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至雍正初,宁古塔将军所辖可耕种的土地也达到了原来的十倍。

明末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流放宁古塔后,将中原蔬菜、花卉种子及农业耕种方法也带到这里,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宁古塔地区原来店铺很少,几乎没有贸易活动,流人杨越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

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吴兆骞的儿子吴晨臣二十多年后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的描述,“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可以说,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流人开始的。

 

 医药卫生方面,流放宁古塔的吕氏家族应该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雍正年间震惊全国的文字狱案,是因吕留良的反清思想而起。雍正十年,吕留良在死后49年惨遭开棺戮尸,其孙辈发往宁古塔。全族12户111口人背井离乡,踏上走向塞外边关的远行之路,雍正十一年冬到达宁古塔。


宁古塔土著满人崇信萨满教,有病多采用一些土办法,而吕留良的孙子吕懿兼擅长医术,于是他开始在本地行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也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医疗环境。据史料记载,他曾被任命为宁古塔戍所的医官,后来清廷下令不许流放人员任官,才被免职。

清代宁古塔的历史记载中流人的活动占有很大部分,这些记述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厚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去了解三百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曲折。

  

“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这是诗人吴梅村对流人境况的写照,今天再研究流人,追寻他们的足迹也算是对先人们的一种慰藉。

点赞9、长沙市 网友:封情绝爱

从历史的角度看,宁古塔是清朝龙兴之地没有任何的实证,基本都是一些流放人的笔记或者民间传说在以讹传讹。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应该没有任何存疑的地方,他起家是在图伦城,位置应该在抚顺东北方某处,可以把那算是龙兴之地。再往前推,建州女真最初是牡丹江、绥芬河女真人南迁的,也可以认为那里是龙兴之地。宁古塔在正式的史料里没有显示出与努尔哈赤或者建州女真有任何关联。


宁古塔之称最早载于信史是在《清太祖实录》中,万历三十八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不算完全信史的《满文老档》中也于同期有相似记载。大概意思是努尔哈赤派兵往那边拓展地盘,但最重要的是获得人口,前期的后金一直为人口兵员限制的厉害,汉民抢了会逃跑,也不擅骑射,所以更多向东北拓展去俘获野人女真。


至于为什么会成了流放之地,其实很简单,没有其他地方能流放了。根据律法,流放的刑罚是根据罪行决定远近的,有千里、两千里,三千里之分。倒霉的是那时候中华的领土其实开发的差不多了。向南原来荒蛮的岭南之地都很富庶了,海南也不是环境很糟糕,不适合流放吃苦。向东不用说了,基本没啥荒凉地方了,去那边流放搞不好是回乡,明朝就闹出过这种笑话,把袁崇焕的家属流放广东,其实袁崇焕是广东东莞附近出身的。向西清朝初年的时候没稳定占据甘陕和新疆,那边是准格尔汗国的地盘,所以边界之地也不算荒凉,路程也太近了些。想来想去只有向北的环境最恶劣,适合流放。在东北三边中就宁古塔最远、环境最恶劣,不选那里还能选哪?


再后来,噶尔丹之乱彻底平定,清朝很多人就不再往宁古塔流放了,新的流放地是新疆,林则徐就享受过流放新疆的待遇。其实清朝还有另外一个流放地不太有名,叫尚阳堡,位于铁岭清河附近,吴三桂的族裔很多是被流放到那里的。所以老朽经常和本地姓吴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是吴三桂的后裔,至今没被打死真是万幸。

点赞10、肇东市 网友:太阳走了

首先要说明“宁古塔”并不是清朝乃至后金的龙兴之地。龙兴之地的意思是指这个朝代的起源、发迹或者肇基之地,显然后金的龙兴之地史学界公认的是“赫图阿拉”,而不是宁古塔。

根据清代史料《宁古塔地方乡土志》的记载,天聪八年设官兵于遥远堡,崇德三年移至宁古塔镇守地方,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移镇吉林乌拉,宁古塔留副都统守卫。

那么清代的宁古塔老城具体是现在的哪里呢?其实就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清朝时期,这里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为了安抚这里的守卫官兵同时也是为了惩罚罪犯,于是就将一些犯人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里说的披甲人其实就是甲兵(马甲、步甲)的意思。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将犯人发往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做法,如北宋时期,做为与辽国接壤的河北沧州一带,也是犯人发配的主要地区之一,唐代将犯人发配岭南甚至是海南岛。纵观清朝历史,其实将犯人发配的地区不只是宁古塔,还有新疆、云贵两广等地方。根据《大清律》的资料来看,清代发送犯人是根据罪责轻重来决定所发配的地方,最重的是发配伊犁,其次是乌鲁木齐(纪晓岚就曾因罪被发往乌鲁木齐),然后才是黑龙江等处(包括宁古塔),最后是云贵两广地区。这里面还有旗人与民人的区别,一般旗人充军发往黑龙江等处,民人发往云贵两广等处,这也说明发往宁古塔的犯人多为旗人,一般的百姓是不会发往这里的。有趣的是,乾隆实录里记载了一例将蒙古族犯人发往广东的案例,看看乾隆是怎么说的:

○理藩院奏、土默特蒙古丹达哩、协同乌尔图那苏图。夺占温得尔库之妻一案。分别首从。丹达哩、拟绞。乌尔图那苏图、拟发往宁古塔充当苦差。得旨、凡达哩、依拟应绞。著监候秋后处决。乌尔图那苏图、系蒙古人。若发往宁古塔。与伊本处无异。反得安逸。且恐增长恶习。乌尔图、那苏图、著发往广东烟瘴地方。充当苦差。嗣后审拟蒙古匪犯。俱照此例。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般发配人犯会避免将人犯发往其比较熟悉的生活地域,当然对于关内的旗人和汉人来说,边疆地区都不是好地方。

看了上面介绍的清代犯人发配地区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边疆及环境恶劣的地方,不是苦寒就是烟瘴地区,说白了把犯人发送到这样的地方就是让你受罪来了,同时还能给军队充当苦役,对朝廷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儿,所以宁古塔做为东北的苦寒之地,又是清朝统治东北的重镇,需要大量做苦差的人,自然也是发配犯人的选择地区之一了。

点赞11、南安市 网友:路还长

宁古塔虽然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但也是犯人流放之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 宁古塔虽然是满洲的龙兴之地,但也是个苦寒之地,流放之人都将宁古塔刻画成了人间的寒冰炼狱。整体来说,宁古塔就是个远离文明世界的地方,不仅荒凉而且非常寒冷。

2、 纵观整个古代,清朝以前将罪人流放,往往都是选择南方地区,像是岭南、海南、东南沿海甚至于湖广一带,那是因为古代前期,南方多数地方环境都非常艰险。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崛起,逐渐反超北方,作为流放地已经不多,所以东北的宁古塔苦寒更合适作为流放之地。

3、清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往往都有文化有涵养,流放他们去宁古塔,既是为了惩罚,也是为了关外的维护。流放到宁古塔的烦人,他们去了当地之后,需要忍受艰苦当做惩戒,同时他们作为披甲人与其他旗人的属从,也将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去关外,以促进关外的稳定。

点赞12、临夏回族自治州 网友:纵神领域

先来看下宁古塔的位置,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在古代,东北异常寒冷,并且流放者不止是从北京出发,是从全国各地,这么远的路程,如果轻装出行,脚力好的人徒步前行,也得4个月的时间,更何况重枷在身的流人,至少得花上半年。如果是举家迁徙,携妻带子,其困难程度更是无比艰辛。

经过路上的重重困难没有死在路上,那么流人达到宁古塔后,等待他们的,除了恶劣的环境外,还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这些人都会被安插在各旗之中,要么在官府里做苦役,要么给披甲人为奴。

而为奴的流人,则更为凄惨。既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半点尊严,主人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而不受惩罚。即便是犯人的后代,也没法摆脱为奴的厄运,世代都将是披甲人的奴隶。

这个地方道路上路途遥远,环境恶略,到了之后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在这里遭受着非人能忍受的身心摧残,并且还连累家人,在清朝自己死无所谓,只要不连累家人,所以古人就会听到宁古塔会谈其色变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