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和霍去病有关吗?汉武帝曾经出巡到陕西靖远,他看着波涛汹涌的黄河会想到什么?
河西走廊属于现在的甘肃省,在古代是一个水草丰茂,由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中亚的必经之地。东周春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戎占领,后来西戎覆灭,此地又被月氏人所占据。再后来月氏被匈奴攻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建城,派了两个王在河西走廊驻扎。这也足以可见当时这块地区的重要性!
至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的含义,『河』指的是黄河,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意思。『走廊』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至于这块地区为什么是狭长地形,是因为它的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北山山脉,均不适合生活和商旅运输,只有两山中间的谷地适合生存。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的一条适于生存的狭长地带。
最早的时候,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对河西走廊都不够重视,因此才让月氏人占了去。等到匈奴崛起后,才发现自己的前辈真是瞎了眼!这么一个既适合耕种,又适合放牧的风水宝地居然不去占。于是匈奴的冒顿单于连续攻打霸占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并且还杀掉了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做酒器。月氏人不敌匈奴,便放弃了河西走廊,转到中亚建立了贵霜王朝。
匈奴人占据河西走廊后,瞬间就发达了。因为河西走廊这块地,在当时确实是宝地。除了能够出产丰富的物产之外(相比于贫瘠的漠北草原),它的战略价值也极其重要。是什么战略价值呢?主要有三点:
第一、可以对掐断汉朝和西域的沟通,使二者不能形成合力,威胁匈奴的霸权;
第二、匈奴可以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而到达羌人的游牧地区,控制青藏高原;
第三、匈奴占据的河套、河西地区对汉朝威胁很大,可以对关中地区实行夹攻。
早期的西汉,被匈奴人的这种攻势战略给祸害的够呛。除了刘邦的白登之围外,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 年),匈奴军突袭关中,一把火烧了汉皇室的甘泉宫,这也是汉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据说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武帝刘彻听闻此事后,彻夜未眠,从此立下大志:吾生必报此奇耻大辱!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年),刚刚登基仅两年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求与匈奴有血海深仇的月氏人的帮忙。岂不料张骞一行人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后,这一当年还是月氏人的地区,现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使者团一百多人全部被抓获。直到十三年后,张骞才回到汉朝。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十年后,等不回张骞的汉武帝决定不再等了。他遣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四路大军齐发,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拉开了长达四十四年的汉匈大战的大幕。
经过八年血战,汉军基本清除了北面和河套地区的匈奴势力,于是汉武帝的目光转到了匈奴人的另一核心区域——河西走廊。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任命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突袭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霍去病一年内两次出击,先后击垮了匈奴人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四万余人,俘虏了包括五名匈奴王、王母在内的一百多名匈奴高级贵族。向来骄横惯了的匈奴人被打懵逼了,从没见过如此神出鬼没的军队啊!
匈奴浑邪王估计是被打怕了,决定脱离匈奴本部,率四万部众向汉朝归顺。于是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实行行政化管理。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后来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础。而匈奴人则只能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备注:匈奴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它其实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当这个联盟的老大强盛时,归顺者就很多。所有归顺于匈奴联盟的人都可以称为匈奴人。但是如果一旦老大的权威不行了,下面的部落就会四分五裂。匈奴的浑邪王的投降,就是因此原因。
连失河套、河西两大战略要地,匈奴人岂能善罢甘休?为了杜绝匈奴反扑的可能性,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春,武帝命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主动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在幕北将匈奴单于包围,斩首一万九千,追杀至阗颜山后才撤回。霍去病则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了匈奴贵族八十多人。并乘胜追杀至漠北的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天的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军的主力尽丧,匈奴单于逃到漠北,不敢再染指河套、河西两大战略要地。
备注: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后,匈奴元气大伤,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但是匈奴这个民族并没有覆灭,北匈奴后来又再度兴起,与汉朝为敌。汉朝真正将匈奴打崩盘,是东汉明帝时期。
匈奴王庭远遁漠北后,汉王朝取代了匈奴在漠南地区的霸权。于是,汉武帝再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这一次出使,走的仍是河西走廊,但是他不用再偷偷摸摸了,而是光明正大的走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身边都有自己祖国的军队保护他。
张骞到达自西域后,在西域诸国中宣扬汉王朝的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效果很显著。后来张骞的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这也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影响力,第一次走出国门,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司马迁对此的评价是——凿空之旅,寓意为开通大道。
汉匈大决战八年后,匈奴势力有所恢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十月,武帝遣大将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数万兵精兵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击溃了叛乱的西羌;同年,汉军对河西走廊进行了最后一次扫荡,将匈奴的势力彻底清除出河西。在此之后,汉武帝做出了一件非常正确的决定——开发河西走廊!
具体的措施有三点:
第一、行政化管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规模筑城,建立郡县制,后来又在郡之上设州,名曰凉州。地位与关内诸州一样,都在朝廷的核心圈之内。这样的好处是,汉朝国力只要不是太弱,都可以在河西维持最基本的统治。匈奴人想反攻,成本很大。
第二、往河西移民。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政府军队还不够,河西必须要有汉文化才能永固。因此元狩年间,汉武帝下旨,一次性向河西走廊移民十万。移民前有官员向武帝讲,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必然是一笔巨大开销。但是汉武帝认为,投入再多的财力和物力都是值得的。以当时的角度看,汉武帝好大喜功,增加了政府负担。但从长远来看,汉武帝干了一件罪在当代,但利在千秋的伟业!至于原因嘛,河西走廊现在是汉文化圈,这一点就足够了。
第三、进行经济开发。驻军、设郡县、移民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发河西。因为如果不开发,就只能从关中平原运粮到西域,这显然是一件不经济的行为。汉朝为了控制西域,对河西走廊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变动。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变为游牧加农耕,进一步的将河西走廊纳进了汉文化圈。并且开发之后的河西走廊还能为汉军向西扩张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援,成为中原王朝向外扩张的一个稳固根据地。
汉武帝对河西的开发,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匈奴再也无法染指河西,也无法集结重兵,撼动汉朝对河西、河套、西域的事实。汉朝之后的数代中原王朝,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宇宙第一富强的宋朝除外)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就是中国向西发展的生命线,现在也是!如果当年没有霍去病,没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河西走廊了。而如果没有河西,中国就不会有新疆。这就好比辽宁的辽西走廊(锦州到山海关),如果这条走廊丢了,东北就拿不回来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河西走廊丢了,新疆也就拿不回来了。
在甘肃,汉武帝当年打下的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肃
战国末期,匈奴人开始崛起于蒙古高原,强大后的匈奴人经常南下劫掠。为了防范匈奴人,燕国、赵国、秦国相继在北方边境修建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之后又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链接起来,构成了最早的万里长城。
在秦始皇驾崩第二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射杀了他的父亲,成为匈奴之主。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人是击败东胡,此后又横扫西域,驱逐大月氏,夺回了被蒙恬占领的河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草原帝国。
汉初,韩王信叛逃匈奴,引得冒顿单于领兵围攻马邑。汉高祖刘邦闻讯统兵30万北上拒敌,但却中了单于的埋伏,被围困于白登山。最后是陈平献计,给单于正妻阏氏送去许多礼物,单于才在阏氏的劝说下退兵。
“白登之围”后,刘邦认为匈奴不可击,于是对匈采取和亲政策。此后历经吕后、文帝、景帝三朝,汉帝国一直奉行和亲。虽然这期间双方边境也时有大的冲突,但总归没有引发全面战争。
汉武帝上台之后,汉朝国力已经非常强盛,武帝不想再忍受匈奴的骚扰,于是决定反击匈奴。
为了与匈奴开战,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使团出使西域,试图找到并说服当年被匈奴赶走的大月氏人与汉朝一同夹击匈奴。
当时前往西域必须经过一道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北邻戈壁沙漠,南依祁连山,非常狭长。由于该通道位于黄河以西,于是被称之为“河西走廊”。但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河西走廊尚且是匈奴领土,张骞在通过匈奴领地时不幸被匈奴人抓获。(河西走廊位置)
为了消磨张骞的意志,匈奴人为张骞取了名匈奴妻子,在滞留匈奴的日子里张骞和匈奴妻子还生了个孩子。不过作为堂堂大汉的使者,张骞怎么可能就被一个女人给腐化呢!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被扣押的第十年,张骞借机逃跑。得益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匈奴语,张骞伪装成匈奴人顺利躲过重重盘查,并成功地到达了大月氏。
在张骞到达大月氏后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对于张骞的共同夹击匈奴的建议,大月氏人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仍不见回复,于是只得返回。然而不想在返回途中他又被匈奴人抓获了,运气真是不太好。不过由于匈奴人发生内乱,张骞这次仅在匈奴待了一年就逃回来了。
此次西行,前后共计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却大大开拓了汉人的眼界,为日后汉朝经略西域打下了基础。
在张骞回国后不久,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这里设立设河西四郡。自霍去病夺取河西地区后,这里便成为中原前往新疆的毕竟之路,历代中原政权经略西域都必须通过河西走廊。(位于河西走廊上的玉门关遗址)
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西走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初年,西夏政权在河西走廊设立甘肃军司,“甘肃”一词由此而来。此后在元、明、清三朝,甘肃都是西北重要的省份,尤其在清代,甘肃实际上还控制着青海和新疆,是西北第一要地。
今天的甘肃西北部基本就是依照河西走廊而划定的,时至今日,这里仍旧是内地前往新疆的必经之地,而沟通内地和新疆的兰新线铁路就是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甘肃河西走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耗费国力?这那跟那呀,打下河西走廊就一个字——值!
要知道那会咱要是想和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能够联系起来,河西走廊那是必须拿下的。
秦皇汉武那可不是盖的,不伸个大拇哥都对不起这二位老祖宗,咱现在家大业大,有些人老说咱地大物博,你以为那来的?
接下来咱把这档子事和大家伙聊上一聊,您自己个感觉一下。
首先咱了解一下,这河西走廊是咋回事?
要不说咱汉字牛,这河西走廊四个字其实就已经体现了他的价值,首先这个河他指的是咱的母亲河——黄河,所以河西其实说的就是黄河西边这嘎达。
走廊这就更加的简单了,这就是一块面条状的地方。也就是说河西走廊指的的是,黄河西边这嘎达的一块面条状的土地。
就这地南边是祁连山一大群小山包和大山包,而北边就更加不用说同样是大山包小山包连成一大片,叫北山山脉。
所以河西走廊您可以把他看成一块谷地,那么两边这都让大山头挡住了,也就是说就这嘎达,那是要水有水,要草有草的。
别的不说,这要是划拉个地方种个庄稼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再不济弄些牛羊,玩个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都不成问题,就俩字——肥呀!
这是他的经济价值,那么他的战略价值呢?其实咱前头已经说到了,您要是想要从中原拉点丝绸,瓷器啥的往西域中亚这块贩卖,这是必经之地,毕竟大山包那可不好走不是?
咱把这打通了,整个西域的联系可就建立起来了,可这地要是被别人占住了,咱和西域的联系这就完全断绝了。
咋说呢?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盘踞在这里,当然西戎他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很多个少数民族聚合起来的。
后来这不西戎没了,这地被月氏人占据,这其实是打西方迁入咱这地的游牧民族。
一瞅这地有风有水的,好地方啊,就驻扎了下来,形成了一个可以控制河西走廊的国家。
这不后来匈奴人又来了,在草原上跑来跑去的,就瞅见了这河西走廊。
大家伙也知道匈奴人那会也厉害,月氏人虽然也厉害,毕竟能吞下河西走廊的也不是一般人,但最后撑不住了,这不就被打跑了吗?
一小部分留下来的这就成了小月氏,大部分人这就开始西迁,这些人就成为了大月氏,这帮人是飘忽不定的,迁了好多次,最后跑到了阿富汗北部这块建立起了贵霜帝国,国祚四百多年,拥兵二十多万,和罗马并称一块的强国。
当然匈奴人打跑了人家月氏,干的也不地道,直接把当时的月氏王脑袋剁下来,做了酒杯。
而匈奴人占据了河西走廊,一家伙就富裕起来,毕竟这地可比大草原好啊,起码能种粮不是,大草原上能种粮的地方可不多见啊。
再说他占据这一块之后,咱中原地区和西域算是断了联系,那么匈奴人就不担心咱和西域联手来个前后夹击搞他匈奴人了。
您回忆一下,当初汉武帝打算整死匈奴人的时候,是不是排张骞联系西域,希望合力打匈奴的?
结果张骞走到河西走廊,一瞅这地整个都是匈奴人的地,被人家给活捉了去。
再有就是,匈奴人不仅通过河西走廊威胁西域,威胁到中原地区也是分分钟钟的事。
这可是有依据的,当年刘邦的白登之围咋来的?汉景帝的甘泉宫咋被匈奴人烧的?
还不就是匈奴人占据了这块军事要地?
所以汉武帝一上位,这就拉开了喝匈奴人掰手腕的架势,一打就是四十四年,这四十四年说起来让汉朝的国力确实有衰退,但汉武帝可不是隋炀帝。
一帮子悍将出关,出谷的冲进了匈奴人的地盘,这其中最牛掰的就是霍去病。
带着一支偏师,就敢长驱直入的进攻匈奴人的腹地。
霍去病也让冠军侯,这个爵位成为了后来武将们心中的巅峰,历史上哪个武将灌上冠军侯这一爵位,那武力值都是顶着上限出来的主。
咱接着说,冠军侯霍去病十九岁的时候,带着人一个突袭就攻入了河西走廊。
匈奴人在这块光挨霍去病的揍,一年就挨了两次,五个匈奴王,王母的一兜子全部打尽,一百多个匈奴贵族这就成了俘虏。
把匈奴人一家伙就打怕了,这不就有自动跑过来投降的匈奴人吗?
打这里开始,汉朝就将河西走廊实实在在的捞在了手里。
而这个时候的匈奴人,也只能朝着天空唱起了他们的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当然匈奴人肯定是不甘心的,反扑也是激烈的,但激烈算个啥,咱有卫青和霍去病不是。
最终咱的霍去病冠军侯一路就杀到了漠北的狼居胥山,代汉武帝祭天。
当河西走廊被清理干净的时候,咱汉武帝就来了个西部大开发,瞅见没那会就开始了。
首先汉武帝在这里推行郡县制,敦煌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这就诞生了,后边俩不说,前边俩熟悉不?
当然设立了郡县,您这就是个上层建筑,没有底下的老百姓也不成,所以大规模的移民就开始了。
那么这俩点一家伙下去,河西走廊算是进入了咱汉文化圈里了。
后来的王朝,那一个王朝想要强大,拿下河西走廊这就是标配,汉武帝盖世奇功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河西走廊,因处于黄河以西而得名,它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地形狭长而又笔直,形如走廊,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古称雍州、凉州,也叫雍凉之地。是中国古代往西域必经之路,又邻接关中平原,历来为兵家重地。五胡乱华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等政权都在此建都立国。
雍凉之地在秦之前大多时间为游牧民族所占据,秦始皇统一六国,这部分土地为月氏驻牧地,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匈奴极盛时,打跑月氏占据该地,月氏被逼西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汉武帝时,命张骞通西域沿路察看风土人情,又把该地凉州的名称改为雍州,准备就绪后,前121年,汉武帝命十九岁的霍去病在春、夏两次率精兵出击右贤王部,重挫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多名高官贵胄。
匈奴单于得知浑邪王多次被霍去病击败,几万骑兵为汉军所败损兵折将,打算召见浑邪王并把他诛杀,浑邪王便欺骗休屠王说单于要杀他们俩,鼓动一同投降汉朝,武帝命令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看到汉军,休屠王后悔起来,率部要回匈奴,浑邪王见势不妙,乘其不备,在马上斩杀休屠王,霍去病马上带领轻骑冲入敌阵,杀死哗乱军士,稳定局势,受降顺利进行,至此,汉朝完全控制河西地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把整个河西纳入汉朝版图后,,汉武帝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河西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前112年,45岁的汉武帝,闻知匈奴不堪汉军重击而远遁漠北,高兴之余“振兵泽旅,然后封禅”,带上众臣巡行西北,他在今陕西凤翔县祭祀五帝,“十月,上祠五畤于雍,遂逾陇,西登崆峒”,在祭祀五帝时,应该是踌躇满志,告慰先人,说汉人已把异族逐出汉境,开疆拓土,光祖耀宗之类吧。
汉武帝打下来的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腹地,该走廊是联接内地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的显要突出。河西走廊位于黄河“几”字形西边,呈东南~西北走向,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九百多公里、宽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走廊北有蒙古高原、南有祁连山脉、东为黄土高原,西为千里流沙,故称之为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稠之路中重要交通生命线。
河西走廊有河水、草木茂盛,适合农耕,早早的就有游牧民族占据此地;不走河西走廊,则要走蒙古高原或者青藏高原,两处高原都十分难走,且充满危险,因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生命线。战国时代河西走廊属于戎狄诸部,秦汉之交时属于大月氏,汉初大月氏被匈奴赶到了西域,故河西走廊属于匈奴的左贤王部。汉武帝为了实现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匈奴,故派遣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经过两次河西之战,汉朝击败了匈奴,将该地区纳入汉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河西走廊依着祁连山而走,水源全靠祁连山的雪水融化而来,因此没有祁连山就没有走廊。高山上常年积雪不化,山坡则牧草旺盛适合放牧,山脚的冲积平原则适合农耕。走廊的生态条件跟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十分的类似。汉朝占领河西走廊后能长期控制而不丢失,主要原因就是河西走廊适合农耕,中原百姓移民过来后可以扎住根。汉朝在千里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个郡,并大量移民过来屯垦戍边。
古代中原人士要到西域只有走廊一条路好走:北边的蒙古高原不在中原政权控制之下,走起来十分危险;南边的祁连山海拨高达四千多米,要翻越此山进入西域比走蒙古高原还要九死一生。现在修建了高速公路进入新疆,处在河西走廊的就是连霍高速G30,走这条高速可以一天通过河西走廊,在古代可要走三个月呢。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后,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这场战争成为千古壮举:数个匈奴王、大量匈奴贵族投降,汉武帝在这些匈奴人的领地基础上建立了“河西四郡”,这便是河西走廊的“版图”。
而如今的河西走廊,正是甘肃自“武威”到“嘉峪关”的一个斜横走向的通道,这条通道在当时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改变了往后中原王朝漫长的命运。
在如今的城市划分中,河西走廊具体包含了自东向西的: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关市。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河西走廊的西边尽头便是那个“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重要的边境线,也是重要的贸易线,河西走廊的存在,直接推动了中原王朝和其他文明的互相来往。
所谓“河西”,便是黄河以西的地区,不严谨地来讲,河西走廊地区在周代前后,属于是“游牧民族”所占据的黄金地带。
例如灭掉西周的势力之一:犬戎,正是在河西走廊盘踞的强大游牧集团。可河西地区,不是所有地区都包含了草原,也有一部分是适用于中原农耕文明的用地,于是河西地带,一直都是“必争之地”。
当犬戎灭掉西周后,周平王只好东迁周都,如此一来,周天子对河西地区几乎表现了“放弃”的态度。
而河西地区正式被中原王朝暂时性降服,还是在于赵国赵武灵王、秦国秦昭襄王的时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征服周边,占领部分河西地区,建立了“云中郡”和“云中城”。
后来秦国的秦宣太后,以“美人计”引诱义渠王,最后设计灭掉了义渠国,秦国建立了“北地郡”,除了赵、秦两国以外,其他的一些诸侯国也对河西走廊进行了一定的经营,于是在战国时代,中原对于河西走廊就已经有了强大的话语权。
不过在秦汉前后,河西走廊的归属权出现了变数。
因为匈奴帝国建立了,匈奴帝国的君主,第二代单于:冒顿单于雄才伟略,对于中原王朝虎视眈眈,还对汉高祖刘邦曾进行过“白登之围”,数十万游牧精锐,让大汉朝对此毫无方法,刘邦都只能选用和亲的方式来“求和”,而即便是和亲,匈奴都未曾停止过对中原的侵扰。
河西地区正是一个被匈奴占据的地带,属于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虽然早就在河西设立了多数“郡”级单位,但是为了保卫河西地区这条边境线,大汉朝每年都要派出很多的军队和人力物力进行损耗,长此以往,西汉也吃不消。
大汉真正的希望,来自于三代人的努力,他们就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在刘邦死后,冒顿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但即便如此,大汉仍旧不敢还击。
在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大汉仍旧经受着这种屈辱,匈奴常常扰边,汉朝苦不堪言,文景两帝忍辱负重,努力发展国内生产和经济,为的就是利用中原农耕文明的优势来扭转这种劣势。
直到汉武帝登基,大汉已经历经过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内外盛世,汉武帝有了足够的力量和金钱来“反击”。
年轻的汉武帝忍无可忍,谋划了“马邑”埋伏,准备一举撕破和匈奴长时间虚伪的和平,给予匈奴惨痛的代价。
可惜这场谋划失败了,给了匈奴足够的时间,也是自汉武帝初年起,和匈奴斗争,成为了王朝的主旋律。
而这场对峙中,河西地区重要无比。
河西所在的位置连通西部通往中原的通道,如果为了守住河西走廊,那么汉朝将被削弱正面战场,所以拿下河西走廊,是汉武帝深知,即便是“倾家荡产”都要做到的事情。
可是要完成这件事,需要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该由谁来完成呢?
汉武帝是幸运的,他等来了不止一个这样的人物,而是两个,这两个人,分别就是他的“小舅子”卫青,他的外甥“霍去病”。
首先是卫青,以卑贱的马奴之身横空出世,扫荡匈奴,首次让汉朝占据了对峙的绝对优势,汉武帝由衷感谢卫青。
在卫青成为了大汉的战神多年后,霍去病崛起,更是天才无比,未满二十出征,便超越了舅舅卫青的功绩,汉武帝花了十年心血培养霍去病,因此满是欣慰。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出“大器已成”的霍去病深入河西地带,扫荡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的领地,在友军配合失误的情况下,霍去病仍旧强势斩杀大量的匈奴主力,迫使休屠王和浑邪王在压力之下投降,而此处被匈奴占据多年的领土,终于再次回归到了中原王朝的手中。
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这个布局是为了两年之后的“漠北之战”作准备,汉武帝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米”用于喂养马匹,目标是在冬天一举捣毁匈奴的主力和士气。
霍去病获得胜利后,浑邪王带领四万部众降汉,汉武帝设置“五属国”给予匈奴定居,此后附属于大汉。
而原本的河西走廊,汉武帝在可掌控的范围内设立了“武威郡”、“酒泉郡”,武威郡正是因为霍去病威震匈奴而得名,意义深重,酒泉郡则是因为地下流淌着像酒一样颜色的“水”得名。
后来的“河西四郡”中的“张掖郡”以及“敦煌郡”,乃是十年之后汉武帝才从武威郡、酒泉郡中分离出来的。
河西走廊的成功,让汉朝西北的守势得以缓解,大汉西北有五属国的拱卫,守边的军事力量得以消减大半,如此一来,便有更多的主力可以投入正面战争,彻底把匈奴赶出草原。
两年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让卫青以及霍去病这对“舅甥”主导漠北之战,二人兵分两路,深入漠南,寻找匈奴躲藏起来的主力加以剿杀。
这是一场军事上伟大的壮举,在一个难熬的季节,汉武帝赌上国运背水一战,最终被霍去病、卫青绝杀匈奴,匈奴被赶出南庭,霍去病封狼居胥,功绩冠绝千古。
击败匈奴,这已经是后话了,把目光再次放过“河西走廊”上。
这条“走廊”,十分独特,既是游牧和中原农耕的分界线,也是自古以来两个文明碰撞最为激烈的地方。
因为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可事实上,河西走廊是由“黑河”所孕育的。
汉朝掌控河西走廊后,在经济和农业发展上有了一次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便离不开河西走廊,这条长长的走廊,从西汉的国都出发,一直穿越到亚洲的西北部地区,完成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跨国贸易”。
而除了贸易以外,“外交”也是河西走廊一个重要的功能。
匈奴在汉朝的中后期走向衰弱,原因就是被打断了与河西走廊左端的“附属国”的联系,他们不再像冒顿单于一样,征服小国,利用小国,这些小国反而被汉朝利用了起来,最终一次次击败了匈奴。
所以从多个维度和方面来讲,河西走廊在公元年前后,奠定了中原王朝的发展基础。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让汉代乃至以后的时代,中原和游牧联系融合密切,最终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丝绸之路贸易达到了顶峰,而“河西走廊”也被中原王朝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主动权,这种优势,是中原王朝得以强大和历史漫长的根本。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因其地势狭长且直,状如走廊,又地处黄河之西,故名曰河西走廊。
1 河西走廊的前世
河西走廊,古时又称为雍州、凉州,历史悠久。战国以前为西戎占领,战国时又被月氏人占领。后来冒顿单于异军突起,匈奴开始兼并漠北诸国。前176年,冒顿单于曾写信给汉文帝议和,其中提到右贤王已经平定月氏,并平定了楼兰、乌孙、呼揭和他们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至此,河西走廊为匈奴所控制。
2 河西走廊入汉
汉武帝即位后,不甘心再以和亲政策对匈奴委曲求全。前133年的马邑伏击计划虽然因被匈奴识破而落空,但从此拉开了武力征服匈奴的序幕。
公元前127年,卫青一举收复河套之地,汉朝设置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整修秦代旧长城,派兵驻守。
公元前124年,为了确保朔方,汉武帝又对漠南的匈奴右贤王发起进攻。卫青夜袭右贤王的王庭,右贤王毫无防备,只能趁乱逃走。汉军俘获其部众男女15000人,且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
公元前121年,汉朝继续向西扩大战果。霍去病奉旨出击占据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春季在皋兰山下歼敌近9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夏季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等59人。
伊稚斜单于大怒,想处死浑邪王、休屠王。浑邪王与休屠王便打算投降汉朝,霍去病前去迎接他们,平定其内部叛乱,最后四万余人悉数投降汉朝。汉朝在河西从东向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从此河西走廊并入华夏版图,也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3 河西走廊行政区域的古今变化
备注:地图上所标注的黑体字为汉朝行政单位,褐色字为现代行政单位。
从上面地图(西汉VS现代)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河西走廊行政区域的古今变化。
武威郡:对应着武威市,几乎没什么变化;
张掖郡:一分为二,包括张掖市和金昌市。行政中心也向东挪了一些;
酒泉郡:一分为二,包括酒泉市和嘉峪关市。行政中心也略有调整;
敦煌郡:行政上由酒泉市代管,行政中心略有调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古代九州的雍州、凉州因地处黄河之西所以被称为河西之地,其间有一条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又称“甘肃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地域指甘肃省的兰州以西的“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直观地讲,兰州和河西四郡五个点状城市串起来的狭长地带统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隔离带,又是中原沟通西域的咽喉,地处游牧和农耕的缓冲过渡地区,古时游牧民族占主导地位,北羌、马羌、西戎等最强悍的几个嗜血部落就称雄河西长达几个世纪,西汉霍去病出凉州西击匈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方的山丹军马场,打通古道,组织两次河西之战,设河西四郡,河西走廊才算真正意义上纳入大汉版图。
河西走廊在古代军事上极具战略意义,分布在走廊上的这几个城市都与大汉息息相关,匈奴强盛时,河西走廊称为他们的右臂,所以在汉武帝取得河西走廊后高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一路远去。
而汉武帝深知只有“断匈奴之右臂,”才能“张中国之肩腋”一一张掖,“犯汉者,虽远必诛”,方显汉军之“武威”一一武威,犒三军以“美酒”一一酒泉,联西域之“敦实”一一敦煌。所以汉武大帝才耗毕生之心血,把华夏战略重心延伸西北,中原传统版图第一次向西北渗透。汉唐以来,河西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