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小时候,夏日里晴天的夜晚,月明星稀,凉风习习。我们院子里的几个小伙伴会准时搬着小凳子,来到屋前的银杏树下,听胡子爷爷讲故事。
胡子爷爷心里装着的故事可多了,说了一个又一个,我们越听越想听。有时夜深了,还不愿离去,总是要求再讲最后一个故事。有一次,胡子爷爷笑着说,你们这些人呀,真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今晚的最后一个故事,就说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吧。我们雀跃欢呼后,静下声来听。
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象的人,家庭贫困,靠给富人帮工维持生计。有一年深秋,象在帮工回家的途中,发现了一条蜷缩成一团,抖个不停的小蛇,好象是生病了。象心生怜悯,就将蛇带回了家,精心喂养,每天晚上捉些青蛙给它吃。
蛇长得很快,不几年,就长成了一条大蟒蛇,要回山洞里去住。象去送它,至洞前,蛇突然开口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如果日后有为难的时候,你来洞前,击掌三声,我就会出来。象答应着,离开了山洞。象回家后,仍然给人帮工。
过了两年,象给富人挑脚担经过一个镇,见围着一堆人在议论纷纷,象上前去看热闹。突然一张皇榜落在他面前,两个公差模样的人上前问,皇榜是你揭的吗?象情急之下,说不出话来。别人随声附和着说,正是他揭的。公差不由分说,带着他就走,象莫名其妙被带进了衙门。
原来这是皇上出重金悬赏夜明珠的告示。象既以揭榜,衙役限期三天,拿出夜明珠,君无戏言,否则人头落地。
象一介贫民,哪里有什么夜明珠?想起与蛇分别时说的有难去找它的话,就来到山洞前,击掌三声,蛇真的就出来了。象说了揭榜之事,如果三日内找不到夜明珠,就会人头落地。
蛇沉静了一会说,我的双眼就是夜明珠啊,你挖出来给皇上送去吧。象说,这怎么能行呢,挖出来你的眼睛就看不见了。蛇说,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即使变成瞎子我也心甘情愿。
象就挖了蛇的双眼,送给皇上。果然是两颗举世罕见的夜明珠啊,皇上赏了象很多的钱财,象过起了富人的日子。
又过了两年,皇上的一个宠妃得了一种怪病,遍请宫庭名医,都无法治瘉。有一民间奇人,献一偏方,说用千年大蟒的肝,能够治好此病。
皇上为了找到千年大蟒的肝救治宠妃,承诺谁若能找到这种东西,就将皇女许配于他,并给于宰相之位。
消息传到了象的耳朵里,象呯然心动,驸马,宰相都是人们梦魅以求的啊。象又想到了那条帮助他成为富人的蛇,想再次找它帮忙。
象又来到山洞前,击掌三声。蛇从洞里出来问,恩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象说,皇上说了,谁能找到千年巨蟒的肝献给他,就能当驸马并成为宰相。我想,只有你能帮我了。
蛇说,不是不帮你,真的很难,没有肝就没有命了。象说,我非常在乎驸马和宰相的位置。你好好想想,如果不是我救了你,你也许早就死了,这次,就当以死报我一回恩吧。
蛇流着泪答应说,我腹腔两边都有肝。你从我嘴里进去,割了一边的肝去吧,用一边的肝,足够治病的了。
象就拿着锋利的刀,走进蛇的胸腔,将蛇一边的肝割了下来。蛇虽然痛苦万分,强忍着,坚持张开大口,希望象快点出来。象拿着割下的肝,正准备走出蛇口。转念一想,这次为了得到蛇肝,已经很不容易,如果下次再有人相求,蛇一定不会允许,不如这次一并割下,以备日后之需。这么想着,象扭转身,举起刀,朝蛇的另一半肝割去。
突然又是一阵剧痛,蛇卒不及防,闭上了嘴,痛得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后,再也不能动弹了。
故事爷爷讲完了,我们都替蛇惋惜,恨透了这个贪心不足的人。
(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象不是说蛇吞大象,而是指这个人本身。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在大宋年间,有一王姓人家,男人早亡,撇下一母子相依为命。孩子乳名叫象,母子俩住在山脚下,经常上山拾柴挖菜。那天已是初冬时分,母子俩又到山上拾柴,看到一条快冻僵的小白蛇,将它救回家养着。随着象长大成人,小白蛇也长成大蟒蛇,便经常去深山老林里生活,也不时回家探望母子,习以为常。
这一天宋王天子发布告示言说皇后有病,经太医院诊治,需野生大灵芝方可治好,并许下若有人献上灵芝治好皇后之病,则委以在朝为官。王象得此消息,便回家和母亲提及此事,恰逢白蟒也在家中,听到此讯后,便回转山林,旋即用嘴叼来一株大灵芝,交于王象手中。王象喜出望外,赶紧将灵芝献于官家,宋皇果不失言,遂封王象为侍郎。
不日,宋皇与象等谈及灵芝之事,如何得到的,王象如实禀告,当时有谋士进言说,大白蟒蛇的眼睛是夜明珠,乃无价之宝。当即皇上便下旨说,王卿若能弄来此珠,当封为丞相。于是象便回家找到白蛇,谈及此事,白蛇慨然应允。于是象便将蛇的一目挖出,真的是一颗夜明珠,献与宋皇,皇上便传旨封象为丞相。
又不几日,公主生病,太医院诊治,系稀奇的心脏病,并说用白蛇的心或肝做药引可治此病,皇上遂宣王象说,若能得白蛇之心或肝,便召为附马。王象应允,回家找到白蛇,想剜出白蛇的心、肝来,白蛇张开大嘴,王象拿着尖刀想取蛇之心肝,白蛇遂将象吞入腹内。
此故事是为:人心不足蛇吞象!
传说300万年前,深山之中有一条青蛇,已经修行999年,距离步入仙班只差一步之遥,然而在最关键的那一年,因为强行修炼,导致元气大伤,六月天气,电闪雷鸣,不幸被雷部天神击中,奄奄一息,即将死亡。
山中一位柴农老者看见了一条小蛇,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周围还有血迹。好心的他如是将小青蛇带回了家中,给他敷上草药,给它食物充饥,在细心的照料下,小青蛇一天天好了起来,她慢慢睁开朦胧的双眼,看清了老人的模样,她记下了这个善良老人的面孔,她想着一定要报答他。
不久后,小青蛇伤愈后便离开了,返回山中继续修炼,最终修成正果。然而她未忘记他的恩人,便去寻他,来到老人家中的时候发现老人已经不在人世,老人儿子说:父亲一年前死了,如今家里生活困难。小青蛇说:没关系,我会帮助你的,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
老人儿子马上就说:我要一个大房子,不想在住这个破草屋了。转眼间,一所破旧不堪的茅草屋变成了富丽堂皇的大房子。男子见状开心不已,又开口道:我要成为一个富人,不想在砍柴了。小青蛇说:也可以,一瞬间,男子便成为了一个员外,家丁也有数十个,富甲一方。男子又想开口,小青蛇说,最后一个愿望你留着吧,别急,有困难就说:小青蛇,小青蛇,小青蛇,连说三遍我就会来,然后就消失了。
三个月后,男子按照方法呼叫小青蛇,小青蛇果然来了。男子直接说到:我不想当员外了,我要当宰相,我要一人之下,青蛇答应了,但是却说:我给了你做宰相的智慧,你要一心为民。以后我俩两清了。
一年后,男子又呼叫小青蛇,小青蛇没办法,又来了。问他:有事吗?他说:宰相还要看皇上脸色,最近皇上找到了我贪污的证据就要罢免我,我让你立刻杀了皇上,助我登基。小青蛇说,我给了你当宰相的智慧是让你一心为民,然而你却背道而行,实在天理难容,我救你不得就走了。
最终男子被御林军逮捕入狱,谋反罪,贪污罪,结党营私罪,数罪并罚,三天后沙头。夜里,老人给小青蛇托梦,希望让他踏踏实实做个农民,忘记一切。小青蛇答应了老人,立马施法解救了男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出自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象是森林中的一个庞然大物,蛇却是一条细长细长的爬虫,肚皮很小,吞吃一只青蛙、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还是可以的,如果妄想一口吞下一只庞大的象,真有点太自不量力了,“蛇吞象”是办不到的。所以,世人普遍误认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告诫大家不能太贪婪,不要做出蛇去吞象的那种不可思议而且是做不到的事情。
古时候关于"人心不足,蛇吞象"故事,各地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哪个版本,其故事的描述都是大同小异,都是描述一个叫"象"的农夫救了一条蛇,将蛇养大后,农夫的家人遇到困难,蛇为了报答这个叫"象"农夫的救命和养育之恩,多次献出自己身上的重要器官来帮助这个叫"象"农夫的后代,后来由于这个叫"象"农夫的后代贪得无厌,蛇已经没办法满足叫"象"农夫后代的要求,蛇不得己把这个叫"象"农夫的后代一口吞了。所以"人心不足,蛇吞象"典故中的"象"不是指大象,是指一个叫"象"的农夫。
结束语:“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劝世名言,其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我们相互劝说和自我鞭策,做人处世谋事的法宝之一。它警示世人,如果太贪婪,就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回答: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原本是从《山海经》“巴蛇吞象”的典故逐渐演变而来。但是,人们却更多地相信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话说宋仁宗年间,深泽某村,有一家母子二人,母亲年迈多病,儿子叫王妄,30多岁,没讨上老婆,靠伐薪卖柴维持生计。
有一天,王妄照例到村北山上砍柴,发现草丛中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一动不动。善良的王妄动了怜悯恻隐之心,给蛇用水冲洗干净,并将随身携带的跌打损伤草药给蛇涂上。不一会工夫,蛇便苏醒了。冲王妄点头,以表示感谢之意。王妄见蛇可怜也可爱,就带回了家。
从此,母子俩精心护理喂养,蛇伤慢慢痊愈,蛇也逐渐长大了。而且总是像要跟母子俩说话似的,母子俩觉得蛇十分可爱,给单调贫瘠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王妄照样砍柴,母亲照样做饭洗衣打理着家务,小蛇整天陪伴身边。
忽然一天,小蛇觉得闷,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被太阳一照后,变得又粗又长,这情形被老母看见后,惊叫一声昏死了过去。
等王妄回来,蛇已经回到屋里,恢复了原形。着急地说:“我今天失理了,把老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不过,也不要害怕,你赶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锅里煎熬成汤,让老母亲喝下去就会好起来”。
王妄说:“不行!那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
花斑蛇几番催促,王妄只好流着泪照办了。
母亲喝下汤汁后,很快苏醒过来。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王妄猛然回想起每天晚上盛蛇的竹篓里总是放金光的情形,更觉得这条蛇非同一般。
分头再说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世界上珍稀东西都玩厌了。听太监和大臣们说夜明珠很好玩,于是就派人张贴告示,许诺如有献夜明珠一颗者,就封赏高官厚禄。
此事传到王妄耳朵里后,回家就对花斑蛇说了。蛇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些年来你一直对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一直没合适机会,无以为报,现在总算是能为你做点事了。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当今皇上,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亲也有靠山,能安度晚年!”
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跟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
花斑蛇说:“不要紧,我能顶得住!”
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出来,竟然真的变成了稀世的夜明珠。于是,上朝将宝珠献给了皇上。满朝文武见到如此奇异的宝珠,赞不绝口,皇帝非常高兴,当即封赏王妄为官,赏赐许多金银财宝。
皇后娘娘知道了,也想要一颗。迫不得已,皇上再一次下令寻宝,并许更大的诺:献宝之人,直接当丞相!
王妄心想:我把蛇的另一只眼睛弄出来献给皇上,那丞相之职岂不是我的吗?于是,王妄再一次找蛇商量。
碍于报恩之情,大蛇又把剩下的一只眼睛给了王妄,王妄如愿以偿当了丞相。
无巧不成书!当朝皇帝最宠爱的公主得了怪病,宫中衘医实在治不好,只能从医书中查阅,此病需要千年修行大蟒蛇的肝,才能救下公主性命。
急难之中,皇上只有再次降诏,在全国张贴皇榜,告曰:谁若能办到此事,救活公主,治愈之后就招为驸马爷,并封王封侯。
此时此刻,身为丞相的王妄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迷失了双眼。直接跟大蛇摊牌。
双眼已盲的大蛇听后,哀怨流泪说:“你有没有想过?我把肝脏给你了,也将会失去生命?”
“可是我救过你的命啊!”丞相王妄继续哀求蛇:“你理应报答我,就是死了也应该!”
大蛇听后,叹一气道:“那好吧!一会我张开嘴巴,你从我嘴巴里爬到肚子里把肝取出来吧?”
当王丞相拿着刀钻进大蛇嘴里之后,大蛇却突然闭上了嘴巴,王丞相就再也没有出来。
当朝丞相突然失踪,震惊朝野,派人四处寻找,才知道被家中大瞎蛇吞噬了。自此,“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劝世典故便开始流传开了。
古代的“相”与“象”通用,正如象棋中“红相蓝象”是一个意思。大家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莫大于贪心不知足!咎莫大于欲望得到。辜且劝解人要知足!莫贪!放纵欲望就是自寻死路!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一个汉语短语。
它比喻的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这个典故有好几个版本,今天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吧。
传说在北宋朝宋仁宗年间,有一户人家,家里就母子二人,老母亲年老体衰,不能干活,儿子三十多岁,靠卖草来维持母子俩人的生活,由于家里太穷也没能娶上媳妇儿。
有一天儿子去拔草。发现草丛里有一条浑身是伤的小蛇,奄奄一息不能动弹,他就动了怜悯之心,把蛇带回了家,给蛇冲洗上药,不一会蛇就慢慢的恢复了过来。
只见那条蛇冲着母子点了点头,以示感激之情,母子两人见了很是高兴,就把蛇放在了一个小荆篓里,从此母子俩人精心护理那条小蛇,小蛇伤也慢慢的痊愈,慢慢的长大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天儿子照样去拔草,小蛇感到无聊,于是就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谁知经过太阳一照, 蛇的身躯变得又粗又长,像根大梁那么粗。
这情形正好被母亲看到,一下子吓得昏死了过去,等儿子回来,那蛇已经回到篓中,恢复了原型,见到母亲昏死,不知怎么办才好。
蛇突然开口说话了,下了他一跳。那蛇说,我今天失礼了,把母亲吓的昏死过去,不过你不要害怕,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在弄些野草,放锅里 煎熬成汤,让母亲喝下就会好的。
他怕伤害到蛇的身体,不想伤害蛇,蛇说没事儿的我能顶的住,快点取皮吧,于是他拿刀从蛇身上取下了皮,照着蛇说的那样,和野草一起煎熬成汤,给母亲喝下,不一会儿母亲就醒了。
这母子俩又感激又纳闷,但谁也没说什么,儿子想这蛇每天晚上都会散放金光,肯定是非同一般啊!
话说这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厌烦宫里的生活,想要一颗夜明珠玩玩,于是就张贴皇榜,谁能献上一颗,就 封官赏赐。
这事儿传到了这家儿子的耳朵里,于是他回去就告诉了蛇,蛇说我的眼睛就是夜明珠,这几年来你对我的好我都记着,又救了我的命,我为了感谢你,你挖掉我一只眼睛吧,去献给当今万岁,然后受封赏,母亲也可以安度晚年了。
于是他就挖掉了蛇一只眼睛, 献给了万岁,到了晚上把整个皇宫都照的很亮很亮,万岁很高兴,就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珠宝。
皇上有了一颗夜明珠,这西宫娘娘也想要一颗,于是皇上就下令,谁能再献上一颗夜明珠,就把丞相的位子给他。
这人就跑到皇上那里说,我还有一颗,明天就献给娘娘,皇上一听高兴的不得了,就许诺把丞相的位子给他。
于是他回到家,就给蛇说了此事,蛇说,我已经给了你一颗我的眼睛了,你就不要再跟我要了,那样我会完全瞎掉的,什么也看不到了,再说你已经升官发财了,人不可太贪心。
奈何这人已经是官迷心巧了,执意要蛇的第二只眼睛。蛇很生气,于是就说,你想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也可以,但是你必须要在院子里取。
那人就把蛇拿刀院子里,蛇经过太阳一照,就又变得像房梁那么大那么粗了。
他一见蛇变得如此之大,吓得魂都飞了,想跑也跑不掉了,蛇张开大口就把那贪婪的人给吞了进去。
人心不足蛇吞象,流传几千年,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成为我们相互劝说和自我鞭策,为人处世,谋事的成功法宝之一。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很多俗语都已脱离了最初的本意。比如“明哲保身”这个词就是一个贬义词:如今这个词被用来批判那种为保全个人利益而不考虑原则的自私自利行为。然而“明哲保身”这个词最早出自于《诗经·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显然这个词最早其实是一个褒义词,因此曾长期被人们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愚不可及”一词如今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愚蠢得不可救药。其实这个词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的本意是: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乱时就表现得很愚笨。他在该表现才能的时候表现才能,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他表现智慧的行为是其他人也能做到的,可他表现愚笨的行为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由此可见“愚不可及”的本意倒是有些近似于“大智若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用表面的愚笨隐藏自己的智慧。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俗语典故中“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蛇才多大,可象有多大。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巨蟒说能吞人倒有可能,可如果说能吞象得是多大一条蛇啊?即使是目前人类已发现过的最大的远古蛇类泰坦蟒平均体重也只有1吨左右。
1吨重大小的泰坦蟒要吞食平均体重在5吨以上的大象估计也够呛。要说泰坦蟒能吞食刚出生的小象或许倒是有可能,不过这种巨大的蛇类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换句话说古人是绝不可能见到泰坦蟒吞食小象并将其记录在案的。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泰坦蟒只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蛇类,可这并不能证明世界上就不存在可能比泰坦蟒更大的蛇类。
会不会有比泰坦蟒更大的能吞食大象的蛇类曾生存于这个星球上呢?这种蛇类所生存的时代会不会与远古人类生活的年代有交集呢?会不会有亲眼见到蛇吞象这种现象的人将其记录在案呢?《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曾记载过一个“巴蛇吞象”的典故:"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传说生于南海的一种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的巴蛇能吃大象。
巴蛇把大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相传黄帝为阻止巴蛇袭击人类就派大羿前往斩杀:大羿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最终成功将巴蛇斩为两段。巴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就是现在的巴陵)。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个传说其实是暗示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族战胜了南方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至于传说中的巴蛇是否真实存在其实并没任何实物可以证明。一般认为所谓的“巴蛇”可能是南方某些以蟒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所供奉祭祀的对象。这可能的确是一种远古时代曾客观存在的巨蟒,但这种巨蟒的真实体量大小可能存在人为夸大的因素。“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最早见于《山海经》,不过其实和同样被记载于《山海经》中的“巴蛇吞象”并没太多直接联系。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典故说的是:从前有一个樵夫某一天在上山的路上看见一条受伤的蛇。慈悲大发的樵夫脱下衣服小心翼翼的把蛇包起来带回家里治好了伤,后来樵夫就把蛇当做宠物养了起来:闲时当个说话对象逗逗乐子。蛇也很通人性。日子久了以后樵夫与蛇也有了一定的感情,所以越来越舍不得放回野外。樵夫不知道的是这条蛇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天上下凡的龙蛇。
传说这种蛇经历一番渡劫之后可以化为蛟龙。这蛇越长越大,食量也随之越来越大,樵夫日益感觉自己负担不起了。终于有一天樵夫犹豫不舍地对蛇说:“你已经长大了,我也养活不起你了。我已为你找了一个山洞,晚上趁夜色我把你送到那里,你要学会自己找食吃,我也会常去看你”。蛇点点头表示同意了。于是樵夫当晚就把蛇送到了山洞后,又给蛇一个约定:以在洞口跺三脚当做自己来了的暗号。
樵夫下山回家继续自己的生活:后来樵夫成了家有了孩子。十多年之后樵夫的儿子也长成大人并子承父业。父子俩一起进山打柴时父亲给儿子讲了关于这条蛇的故事。看到蛇一年一年长大,樵夫也年老体衰爬不动山了,所以就把经常看望蛇的承诺交代给儿子传续下去。星转斗移,冬去春来,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樵夫的儿子有了儿子——儿子又有了儿子,生生不息。
樵夫对蛇的救命喂养之恩、其家庭与蛇结缘的传说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已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传奇故事。当初的承诺已定格成祖训,而幸运的蛇也已修炼成为一条吞云吐雾的巨蟒。后来国君的公主得了一种怪病,到处寻访名医久治无效。有一天来了一位江湖郎中在给公主看病后开出一剂药方并要求用蟒蛇肝做药引子。国君张贴告示声称:凡有取得蟒蛇肝治愈公主顽疾者封为国相并将公主许配给他。
樵夫的后人一看这告示不禁欣喜无限——这药引子不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吗?他来到蛇居住的山洞站在洞口按照祖上传下的暗号跺了三脚,蛇听到之后就探出了头来。樵夫的后人向蛇说明来意,蛇自然不愿割取自己的肝脏,可转念一想:若非当年樵夫搭救之恩自己早已没命,于是就让樵夫的后人割走了自己部分肝脏。樵夫的后人向国君献上了蟒蛇肝,公主服药后果然药到病除,于是樵夫的后人一步登天成为相国大人。
不久之后国君的宠妃也得了此病,于是相国大人又亲自跑去割取蟒蛇肝,蛇又一次同意他割取自己的肝脏。治好了娘娘的病,国君自然欣喜不已。可没过多久太后又得此怪病,相国想也不想就又去割取蟒蛇肝。这次蛇依然不假思索地让他去割取自己的肝脏,但当相国进入蟒蛇腹中摸到肝脏的位置时蛇闭上了嘴,一口吞掉了这个贪得无厌之徒。后人将此事称之为“人心不足蛇吞相”。
这里的相指的是国相,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劝世名言其实流传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上文所提到的其实只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其实关于“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流传着其他一些传说。尽管各个传说故事在一些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大多都是反映人因为贪欲而自食其果。久而久之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一己贪欲而不择手段。
“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还有后半句"世事难了螂捕蝉”。这里的后半句并非转折,而是对原意的进一步补充加深。前半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可以理解为人的贪心无穷欲壑难填,好比一条蛇吞进了一头大象尚不能满足;后半句"世事难了螂捕蝉”则表达了人心险恶难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机关算尽到头来害人害己恩恩怨怨无穷尽——正如那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黄雀亦不知有老鹰在后、老鹰不知有猎人张弓搭箭以待。
讲古代有一个人,他遇到了一条小蛇,小蛇快死了,他救了小蛇,回来以后还给小蛇做了一个窝,精心的照顾小蛇,小蛇慢慢好起,有一天,他不在家,小蛇悄悄爬出来,接收到了阳光,一下子变大好多,吓晕了,他母亲,当官的下达命令,要一颗夜明珠,小蛇后告诉他,他的眼睛就是夜明珠为了报答救命恩人,它把一只眼睛给了他,过段时间皇上又说,还想要夜明珠,他说还有一颗,于是皇上给他封了一个丞相,他跑回来对蛇说,还想要他的一只眼睛,蛇又出来接受了阳光,马上又变大了,于是一口吞掉了他,这就叫像吞相就从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