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
蓝玉冤不冤,要看从什么角度看。
↑蓝玉案牵连甚广,历史罕见↑
1、从朱元璋角度看,他其实并不管蓝玉冤不冤枉,他用绝对的政治理性去估量蓝玉这个人对皇权的威胁。整个蓝玉案过程中,朱元璋仅存的一丝感情,就是把这位儿女亲家由凌迟改为剥皮,据说蓝玉死后一整张人皮都被剥落下来,存放到了蜀王府邸,直到明末李自成攻破蜀王府,仍能找到这张人皮,这一丝丝温情,面目可怖。
2、从蓝玉角度来看,他当然是冤枉的,但是,他恐怕更会感慨自己倒霉!要是朱标还活着,蓝玉恐怕不会死,只要熬到朱元璋翘辫子,蓝玉就可以凭借他和朱标深厚的感情以及利益关联,谋取更高的官位,可惜,老朱太能活,而朱标又没福气,英年早逝。
后世很多文献都记载了蓝玉的嚣张跋扈,似乎说明蓝玉咎由自取,然而仔细想想,蓝玉为什么就敢那么猖狂?一句话——有大靠山!
蓝玉和徐达常遇春等人不同,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功臣,在明朝立国后,蓝玉和冯胜等人替明朝立下不朽军功,在徐达常遇春等人去世后,蓝玉更是风头无两,被朱元璋倚重,朱元璋此人最喜政治联姻,也因此,蓝玉得以成为太子朱标的舅父。
↑朱标是蓝玉最大的靠山↑
朱标刻意也好,发自真心也好,他和蓝玉的关系非常密切,朱元璋经过认真观察考量,发现朱标可以驾驭蓝玉,于是尽管蓝玉猖狂不法,朱元璋忍而不发。
蓝玉之所以猖狂,并非无脑为之,而是有恃无恐,这个最大的靠山,不是朱元璋,而是太子朱标。在朱标的护佑下,尽管蓝玉有诸多劣迹,但仍然被保了下来,朱元璋发出过非常明确的警告——“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就是政治信号,然而蓝玉算准了朱元璋的软肋,只要保持住和朱标的感情利益关系,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
当朱标死后,朱元璋几经考虑,没有选取燕王朱棣等皇子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炆,朱允炆哪能驾驭得了蓝玉,朱元璋必定要斩除蓝玉这样的功臣集团。
↑朱元璋的政治手段是蓝玉根本比不了的↑
此时,即使蓝玉政治嗅觉敏锐,提早意识到大事不妙,也已经晚了,朱元璋通过布局,已经成功把兵权分散到各个皇子手上,蓝玉即使动过造反的念头,也没用,他掌控不了兵权。
蓝玉却也无开国公常升的觉悟,心存侥幸,不肯早早自杀,已图换取家人的性命安好,当然,蓝玉也没有那个时间去算计考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初,蓝玉被捕,仅仅过了几天,二月初十就被杀,而常升则是在四月份才被牵连进去,常升此时已经看出朱元璋清楚功臣二代集团的政治决心,于是自杀或者慨然接受赐死(待考证)。
↑蓝玉的下场是无比惨烈的↑
耐人寻味的是,蓝玉被杀后三个月,朱元璋为了给全天下一个交代,发布了《逆臣录》一书,可是这本书中并没有蓝玉和常升这两位公爵的供词!我们可以猜想,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谋反确无实锤,而蓝玉嚣张强悍,不肯屈打成招,宁死不承认,甚至在已知必死的情况下,破口大骂朱元璋,这些内容哪能记载下来!这本《逆臣录》由于存在太多逻辑硬伤,后来被朱元璋下令收回焚毁,流传于后世的目前仅见两本。
最后,从被蓝玉依仗权势欺压过的人的角度来看,蓝玉死的当然不冤,而是死有余辜。
当他怒冲喜峰关关门的时候,当他强暴元妃的时候,当他纵容恶奴称霸乡里,强占民田,横行不法的时候,可能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自己会有报应吧,而且报应不爽的这一天来的这么快,这么残酷,其子蓝闹儿,蓝太平,其兄蓝荣,侄儿蓝田,全部凌迟而死,蓝家最终被灭族,满地鲜血偿还了受害者的眼泪。
我们知道,朱元璋时期有洪武四大案,分别是洪武九年的空印案(也有说洪武十三年的),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四大案所牵连的人达十几万。
那么蓝玉是个怎么样的人,蓝玉案是怎么样的情况,蓝玉到底冤不冤,我们细细来说。蓝玉可以说是洪武年间后期最著名的名将。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从军的时候就在常遇春下效力,蓝玉从一开始就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有胆有勇有谋,每次作战都是胜利的,常遇春也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称赞蓝玉。
蓝玉因功先后被升为千户,指挥使,后任大都督府佥(qiān)事,佥事的意思是副职。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征四川,攻下锦里(今成都)。
洪武五年,朱元璋北征沙漠,蓝玉隶属徐达的中路军,蓝玉为先锋官,蓝玉兵出雁门关,在野马川打败了扩廓帖木儿的骑兵,又在土剌河再次打败扩廓帖木儿。
洪武七年,蓝玉率军攻克兴和(河北张北),俘虏了元国公贴里密赤等五十九人。
洪武十一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平定了西蕃之乱。洪武十二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俸禄两千五百石,世袭罔替。
洪武十四年,蓝玉担任左副将军,与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三十万征云南,元朝丞朝观甫保出城投降,蓝玉继续攻下了大理,平定了滇地,蓝玉俸禄增加至三千石,蓝玉之女册封为蜀王朱椿妃。
洪武二十年,蓝玉担任征虏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冯胜征元太尉纳哈出,蓝玉率骑兵冒着大雪打败了元军,纳哈出投降。冯胜获罪,蓝玉拜大将军,屯于蓟州(今天津蓟县)。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征讨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的元主,最终俘获了元主的儿子,嫔妃,公主一百余人,官属三千余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牛羊马十五万余头,朱元璋大喜,将蓝玉比作卫青与李靖,蓝玉班师回朝时,被封为凉国公。
徐达和常遇春死后,蓝玉成为大将军后日益骄横,他的很多义子横行霸道,蓝玉还强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并将御史赶史。蓝玉北征南还的时候,半夜到达喜峰关,守关的将士因为没有及时开关接纳。
蓝玉就破门而入,纵兵毁关,朱元璋很不高兴,又有人说蓝玉与元妃有私通,元妃因此羞愧自尽,朱元璋本来要封蓝玉为梁国公,因此将梁改成凉,成为凉国公。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居于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不满的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朱元璋日益对蓝玉不满。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蓝玉谋反,蓝玉被诛三族,牵连被杀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这个就是著名的蓝玉案。“蓝玉的死到底冤不冤”对于这个问题,有书君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蓝玉自持功高盖主,骄横跋扈,为所欲为,干尽了坏事,该死,不冤。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他身材高大威猛,有勇有谋,作战勇猛异常。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作为大军统帅,多次立功。
朱元璋待他十分优厚,赐免死铁券,还与他结成儿女亲家,让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做蜀王妃。
特别是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15万大军追击北元势力,以极快的速度穿越了北方沙漠与严寒地带,在捕鱼儿海几乎全歼北元军,创造大明军事史之奇迹。
让朱元璋激动异常,将蓝玉比作是汉朝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并准备封他为“梁国公”。
但是蓝玉渐渐地持宠而骄,做了许多错事。
首先,在捕鱼儿海战役获胜后,蓝玉见色起意奸污了北元主妃。
令元主妃羞愤难当,上吊自尽。
其次,蓝玉畜养了众多庄奴义子,这些人仗着蓝玉的威势,横行霸道专门欺压老百姓。
蓝玉的儿子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追查此事时,蓝玉勃然大怒,将御史赶走。
再次,蓝玉北征班师回朝,半夜敲击喜峰口关关门,守关的官吏没有及时开门,蓝玉命令手下士兵毁关,让大军长驱直入。
更为严重的是蓝玉不按军中规矩,私自提拨、罢免、刑罚军士。
又再次,蓝玉西征回朝,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
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而口无遮拦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惹得朱元璋心中不爽。
为此,朱元璋最终在封爵时改变了主意,将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并将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而蓝玉还不知悔改,在觐见皇帝时,语言傲慢,毫无人臣之礼,愈发引起了朱元璋的恼怒。
蓝玉还利用权势,侵占“盐引”敛财。
最要命的是他还卷入了朱棣与朱标太子之间的政治纷争,引起了朱棣的反击,把朱元璋彻底惹怒了,因此有了除掉蓝玉的心。
从以上种种行为来看,蓝玉之死,一点都不冤。
二、太子朱标一死,蓝玉必死。蓝玉死得冤。
蓝玉本来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培养的武将,而且蓝玉和朱标关系非常好,对朱标忠心耿耿,愿意听从他的调遣。而且蓝玉还是朱标的舅父。
蓝玉之所以会如此猖狂,就是因为有太子朱标这个靠山,有了他的庇护,就连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
谁知道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决定让年轻的皇孙朱允炆继位,而朱允炆没办法镇得住居功自傲的蓝玉。
于是,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杀了,如果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蓝玉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死得冤。
三、蓝玉案疑点重重,牵连广,用刑重,蓝玉之死,冤。
朱标死后,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史称“蓝玉案”,但是案件却疑点重重。
据《逆臣录》中供状所述,蓝玉造反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蓝玉身为总兵,掌管着天下兵权,有造反实力。
第二,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太子刚去逝不久,太孙朱允炆年纪太小,这些都是蓝玉谋反的有利因素。
第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勇猛军士,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第四,靖宁侯叶升和蓝玉是姻亲,叶升被太祖所杀,蓝玉也难免会被怀疑。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从上述原因来看,蓝玉的确有谋反的可能性。
不过据《蓝玉党案考》一书剖析:蓝玉没有招供;谋反的时间对不上;胡惟庸李善长的故事是胡乱编造的;凉国公府的门庭若市;具体谋反日期露出了马脚。
而且,蓝玉被杀三个月后,朱元璋为了给全天下一个交代,发布了《逆臣录》一书,书中并没有记录蓝玉和常升两人的供词。
并且《逆臣录》由于存在太多逻辑问题,而被朱元璋下令收回焚毁,流传于后世的目前仅见两本。
由此可见,蓝玉并没有谋反。
朱元璋之所以炮制了蓝玉案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称帝清除路障,彻底铲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是朱元璋太残忍了,蓝玉一案受牵连诛杀的功臣旧将家眷超过15000人,而且用刑之重,让人不寒而栗。
蓝玉也因此被诛了三族,自己本人被剥皮萱草,被做成人皮标本挂在女儿家中,历经了整个明朝,实在是太悲惨了,所以说蓝玉死得冤。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蓝玉为明朝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劳,虽然有种种劣迹,但可以功过相抵。
而朱元璋为了诛杀名将功臣,给蓝玉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还将他剥皮萱草,实在是太惨无人道了,因此说蓝玉之死很冤!
三大原因告诉你,蓝玉死得其实一点也不冤,众所周知,蓝玉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洪武21年,残元皇室“脱古思帖木儿”继承皇位,时常骚扰明朝北疆,明朝廷命蓝玉率精兵15万北征,脱古斯远居,“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自以为明军劳师北上,军疲粮缺,不能深入,又正值北嚎沙飞时,故元军毫无戒备。此时蓝玉侍机率领大军抄近道,日夜兼程,奔袭敌营,元军大败,太尉莽子被杀,元皇帝及太子带领随从数十人仓皇北逃。此刻蓝玉指挥军队全力追赶,擒拿;元皇次子,皇妃,公主及王公,平章以下官员3000多人,俘获男女70000于口,缴获大量金银珠宝,畜牲,销毁敌人军械不计其数,朱元璋大喜,诏令嘉奖,封凉国公。
后来;蓝玉多次领兵,为大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因为自己功绩地位不断提升,蓝玉开始对朱元璋产生了一些不满,最后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被捕下狱。之后,因为谋反之罪被朱元璋下令割皮实草,便还下令灭了蓝玉的三族。
或许有人会对蓝玉的死表示惋惜,都对朱元璋,刻薄寡恩,大肆屠杀大臣的行为表示声讨。但是朱元璋罗列了蓝玉的三条罪状,任何一条都可以将蓝玉满门抄斩。
第(1)怒拆喜峰关
蓝玉北征南返时,夜里抵达喜峰关时,因为守关人员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众兵毁关,破门而入。朱元璋闻知,很不高兴,但是他还强压住了内心的怒火。
第(2)欺辱元妃
蓝玉在征讨北元大胜而归之时,耐不住寂寞,欺辱了被明军俘获的元妃。而这一行为恰恰违反了朱元璋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当时朱元璋对北元残余势力实行的是怀柔政策,而蓝玉的行为,确大大激怒了北元。给明朝边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隐患,因此朱元璋必须杀蓝玉以正军法。
第(3)傲慢要官
蓝玉征讨北元归来,由于欺辱了元妃,朱元璋原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的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字!便命人将这些过失,可在世袭的凭证上,而蓝玉仍不改过,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官进退,大权全在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责备他,蓝玉征讨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潁”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朝上议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意见,蓝玉越发心中不快!
蓝玉傲慢自大,目中无人,居功自傲,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结局,悲剧也就自然发生了,所以蓝玉被杀也是咎由自取的。
蓝玉的死不存在冤死,也不是最有应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听过老师研究过蓝玉的死,其实蓝玉的死极其复杂。
第一 利用价值变小,权力越来越大,朱元璋的恐惧
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对明朝北边边境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小,蓝玉、傅友德等大将的利用价值逐渐减小,然而他的在军队中的权力却越来越大,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考虑,即是蓝玉无品行上的毛病,也是难逃一死,权力的赋予者永远不想看到被赋予权力的人过于膨胀,自古便是。
第二 朱元璋封王守边疆的计划实施
这时的朱元璋以及封王子孙,戍守边疆,对于这批武将的利用价值就更加的小了,同时更重要的是,此时朱标刚刚去世,朱元璋看到孙子朱允炆驾驭这批老将的能力不足,朱元璋自然要为孙子斩除荆棘。
第三 为什么刀口选择在蓝玉身上
蓝玉与太子朱标关系密切,可以说黑历史的蓝玉(强奸元顺妃,强闯边关,卖官,封地胡作非为···)被朱标这个保护伞保护了起来,但是随着朱标,徐达,常遇春的去世,蓝玉的末日也就到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蓝玉也参与了老朱接班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他的所作所为似乎已经激怒了朱元璋。。
综上所述蓝玉之死,并不是冤死,而且政治的必然
丝毫不冤枉,你能想到的所有武将爱犯的毛病:杀俘、辱妇、纵兵、欺男霸女、侵占民田、骄横跋扈、居功自傲……蓝玉一条都不漏。简直是武将的必死局,搁哪个皇帝都只得杀呀。唯一一线生机只有造反了,可碰上了朱元璋,造反也是个死。
谢邀!按《明史》、《明实录》等历史文献所述,蓝玉是犯有谋逆重罪 、按律当斩的,所以他死的不算冤;个人认为,蓝玉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最多功过相抵,所以说他的死算得上是一桩冤案。
史载:蓝玉,安徽凤阳府定远县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他身材魁梧,胆勇过人,有智谋。元末大乱,红巾军兴,起初,蓝玉投在常遇春麾下为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常多次向朱元璋举荐。朱元璋见他剽悍过人,逢战皆捷,也很器重他。从此,蓝玉东征西讨,杀伐决断,积功从管军镇抚一路扶摇直上,后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正三品都指挥使)。
史载,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蓝玉随傅友德征伐蜀地,他率军攻克绵州(四川绵阳)。翌年,他跟随大将军徐达参加北伐,明朝大军兵出雁门关后,在乱山、土喇河等地连败元军。洪武七年(1374年),他独自率军攻占兴和,俘虏元朝国公贴里密赤等59名贵人,立下大功。洪武十二年(1379),蓝玉同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滇西、川西少数民族部落),决战时 , 他一马当先,生擒敌酋“瘿脖子”,歼敌无数,掳获甚多,次年班师回朝,功封永昌侯,食禄2500百石,子孙可袭其爵禄 。洪武十四年(1381),他以副将的身份随颍川侯傅友德讨伐云南,昆明一战,他生俘元平章政事达理麻,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败逃后自尽身亡。
平云南归来,论功行赏,蓝玉功莫大焉,朱元璋下诏增禄500石,并册封其女为蜀王朱椿(元璋十一子)的侧妃,君臣结为姻亲。
不久,有人密告蓝玉与胡惟庸同谋倡乱谋逆,朱元璋念其功大,宽容不问。彼时,明朝的开国宿将已逐渐凋零,战功卓著的蓝玉更获太祖重用。洪武二十年(1387),他同宋国公冯胜一起北征辽东,在金山(辽宁开原)设计诱降了元朝名将纳哈出,从此,元朝的军事实力基本被摧毁殆尽。 不料,当时冯胜犯了“大罪”,大将军印被收回,太祖命蓝玉代行总兵官事。不久,在军中正式拜蓝玉为大将军,率大军驻防蓟州。
之后,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登上“北元” 主位,不久就挥兵袭扰塞上。1388年4月,大将军蓝玉奉命率军讨伐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擒获其次子以及后、妃、公主等贵胄130多人,俘虏残元将、相、臣30余人,虏获男女70000余众。
太祖朱元璋闻讯大喜过望,将蓝玉比作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唐朝的卫国公李靖,并准备封其为梁国公。
不久,蓝玉差人进京献俘,有人揭发他曾经私自霸占元妃之事。元璋有些失望,他命人严厉斥责蓝玉道:“无理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于是将原拟封梁国公改为“凉国公”,并记于铁券上。之后,蓝玉又率兵平定了复叛的西番羌酋和忠建、司南二宣抚司叛乱。之后又讨平了驻军四川的元降将月鲁帖木儿发起的叛乱。蓝玉能征善战,立功无数,于是渐生骄横之心。
史载,蓝玉这人素不好学,性格又有些刚愎自用,居功自傲,专恣横暴。《明实录》中说他私蓄奴婢多达数千人,又仗势霸占东昌大量民田。朝廷派御史前去查勘,他竟将其殴打驱逐,置王法于不顾。征北元归来,他私藏了大量的财宝,当其驮马队路过喜峰口关隘时,守官认为已是夜间,不能开关放行,须天明盘查清楚后,方可入关。蓝玉大怒,竟然命令士兵砸门毁关强行通过。
元璋得知后,召他诘问。蓝玉态度傲慢,始终沉默不语。之后,蓝玉西征回朝,以为自己居功至伟,无人能比,定会受朝廷重赏。后来他被封为太子太傅, 官位远不如傅友德、冯胜等人,他竟公开嫌弃官小, 还当场动怒,拂袖而去。
他私下里大发怨言道:“吾为何不能做太子太师”?后来,他发现自己每次上疏奏事,均被太祖驳回不纳,于是更加怀疑太祖已经猜忌自己了。他对心腹们说:“看来,皇帝佬儿真对我有疑心了。怎么办?咱不如抢先一步,举兵造反吧”!
史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2月,蓝玉暗中联络老部下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都督黄恪、侍郎傅友文、吏部尚书詹徽等,终日聚在一起暗室密谋,最终决定,乘太祖携百官外出“籍田”之时,发兵挟持太祖、百官,再相机自立。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侦知后马上告发上去。太祖异常震怒,当即命锦衣卫逮捕蓝玉等人。经三法司严审,谋逆之举属实。
最后判决如下:蓝玉被凌迟处死,夷其三族 。之后,有司顺藤摸瓜,穷治其党羽,被蓝玉谋反案牵连处死的有:一国公(开国公常升)、十三位列侯(除前列的鹤庆侯张翼等四人外,还有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宣宁侯曹泰、怀远侯曹兴、西凉候濮玙、东平侯韩勋、全宁候孙恪等人 )、二伯(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史载,太祖后来又严追其同谋,被蓝玉案辗转诛连而遭处死者竟多达两万余人。
朱元璋斩草除根,大开杀戒后还意犹未尽的颁布了《逆臣录》,向天下公布蓝玉大逆不道的诸项罪状。直到当年9月,他才正式宣告“自今胡党、蓝党,除已捕在官者外,其余一概不究”。历时十余年的“胡惟庸、蓝玉之案” 方告结束。
朱元璋煞费苦心为子孙“削棘”,经过胡、蓝二场大狱,几乎使为建立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们被屠戮殆尽 ,“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无辜受牵连被诛杀甚至自尽者更多到难以计数。之后,大明庙堂为之一空,功臣的血泪汇聚成河。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功高震主的蓝玉即便真的造反,也是被逼反,以他张扬外露、桀骜不驯的个性,以及赏无可赏的大功, 无论他怎样做都会犯太祖大忌 ,即便象徐达、汤和那样清心寡欲、低调隐忍、不贪恋权位、富贵, 最终也难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功狗”宿命。
朱元璋大杀功臣,虽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高度集中,似乎也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推行和畅通无阻,短期内也有利于天下统一;但他对各种人才的无情摧残和严厉压制,造成了明初军政人才的极度短缺;而且,他处心积虑的为子孙铲除一切障碍,却严重地钳制了广大官民,尤其是制约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才能,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明朝人文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所导致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综上所述,蓝玉之死,看似理所当然,其实另有玄机 :造反和被“逼”反只一字之差,含义和结果却差之千里 。所以说,他的死看似证据确凿,罪有应得,其实内因还是很值得玩味,颇有冤屈的。
【原创问答 搬运必究】【网络配图】
只能说是他自己找死,光是皇帝叫不动他的部下,就够他死几回了。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汉文帝一样,对手下那么宽容,而且周亚夫的结局也不怎么好。
细柳营的故事可能已经是武将进阶的必修教材,不仅蓝玉干过这样的事,年羹尧也干过。
以前看雍正王朝,当时雍正皇帝那一脸的尴尬,连我这样情商不上线的小渣渣都能感觉到,年羹尧还一幅自己治军有方的样子。雍正气得不行,晚上把气撒到年羹尧的姐姐年妃身上,当时就感觉年羹尧要凉了。
我觉得蓝玉比年羹尧还要狂,捕鱼儿海大捷,消息传到朝廷,朱元璋非常兴奋,准备封他为梁国公。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太兴奋了,连夜抵达喜峰口,守关的将士遵照当时的制度,没有及时开门。蓝玉觉得自己都到家门口了,还要等一个晚上,实在配不上自己的不世功勋。手臂一挥,派部下攻城,竟然把喜峰口攻下来了。
让班师回朝的将士们在家门口坐等一个晚上,确实有点不仁道,蓝玉手下的士兵们估计也是满腹牢骚,攻城时应该也是斗志昂扬的。但制度就是制度,由皇帝亲自制定,你这样不是打他的脸吗。
朱元璋知道后非常不爽,念在蓝玉刚立下大功,只是把原来的梁国公改成凉国公,希望蓝玉收敛一下,结果并没有什么用。
明史对蓝玉的死也做出了评价: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蓝宇等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
谢邀。
明朝凉国公、大将军、太子太傅蓝玉身世显赫,他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女亲家,也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还是皇太子朱标的舅父。
然而,蓝玉最终却被下狱处死,还被剥皮实草,由他而引发的“蓝玉案”,更是牵连了1万5000多人丧命。
朱元璋对蓝玉这位皇亲国戚下如此重手,悦史君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横行一方
蓝玉是一个领兵打仗的高手,朱元璋对他多次论功行赏,蓝玉因此开始越发得意,在自己的府邸、庄园聚集了很多下人、干儿子,胡作非为。
有一次,蓝玉强行霸占了东昌的一部分民田,结果被御史发现后查问,蓝玉直接就把御史赶走,没有任何反省。
悦史君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只是古代功臣的小打小闹,但时间长了,也绝非小事。
第二,纵兵毁关
蓝玉北征元兵结束后,率军深夜到达喜峰关,因边将没有及时开门,蓝玉悍然指挥士兵冲毁关隘,直接进入关内。
这个事情性质很恶劣,而且还被朱元璋知道了,反应是“帝闻之不乐”,悦史君认为,这是很不妙的意思了。
第三,逼杀元妃
蓝玉在北征过程中,曾经俘虏过北元后宫的嫔妃,有人说因为蓝玉对元妃轻薄,导致元妃羞愤自杀。
这个事情做得很不地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送到京师,由朱元璋发落,朱元璋知道后,反应是“帝切责玉”,悦史君认为,朱元璋同样很生气啊。
第四,自作主张
蓝玉长期领兵打仗,他总是独断专行,军中事务一直自作主张,非常任性。
朱元璋是一个很敏感的皇帝,对这种行为不能忍,“帝数谯让”,悦史君认为,朱元璋的忍耐很不容易。
第五,不知自足
蓝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还是很不高兴,不甘心居于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不堪太师耶!”
朱元璋对蓝玉一直加官晋爵,蓝玉却不满足,悦史君认为,这样的做法只能落把柄。
……
在前述这么多问题的基础上,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指称蓝玉谋反,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自己惨死,还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
如果仅就蓝玉一人而言,悦史君认为他最后的下场并不冤,因为他具备了居功自傲者的很多特质;但他的“谋反”罪名和牵连的那么多人,则多少有点冤了,朱元璋确实太狠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明初四大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洪武年间发生的四个政治案件。每个案件都牵涉甚广,并带有一定帝王的政治目的。今儿个,我们就来唠唠四大案中著名的蓝玉案。
蓝玉何许人也?蓝玉,定远人(今安徽定远县),常遇春妻弟,太子妃舅父,明朝开国名将也。其作战勇武有谋,屡立战功。
蓝玉初在常遇春账下任管军镇抚,因其骁勇善战,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随后,参与下锦里(今成都),北征大漠,攻占兴和(今河北张北),平西蕃动乱。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世袭罔替。
其后,这位猛人更是南征北讨,消灭了绝大多数的残元势力。其女被娉于蜀王朱椿,自身更是晋封凉国公,被朱元璋赞为“比之卫青、李靖”,可谓一时无两,圣宠在握。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极其看重自己的长子朱标。早在朱元璋尚为吴王时,便立朱标为世子,请当世大儒宋濂等人悉心教导,从未起过废立之心。而朱标也不负众望,成长为一个温润仁慈的君子。蓝玉正是朱元璋为其子留下的统治班底,太子朱标也素来与蓝玉亲近,因此,可以说只要蓝玉不造反,那么他及他的家族的荣宠甚至可能与国同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在常遇春、徐达等开国功臣纷纷去世后的朝臣第一人以剥皮的方式惨死呢?
按照《明史》和《奸臣录》的说法,蓝玉是死于造反。其造反的原因如下:
第一,蓝玉野心大,欲壑难填,忿于自己屈居“太子太傅”,而未能加“太傅”之职。
第二,朱元璋已经不信任蓝玉,蓝玉所奏,多未通过。
第三,其亲家靖宁侯叶升被胡惟庸案牵连,蓝玉怀疑朱元璋近来对他多加猜疑是因为叶升在牢狱里供出了他的名字。因此,不如先下手为强。
第四,蓝玉此时为总兵,掌南北兵马,军中多为其旧部,一旦举事,当有一呼百应之势。
第五,朱元璋年迈、病重,太孙朱允炆年幼,此时造反,天时地利。
从这五点看来,蓝玉具有十分充足的造反动机,其造反可谓势在必行,但蓝玉终究还是没有造反。
据吕景琳先生的《蓝玉党案考》,蓝玉案是朱元璋借口谋反以除掉武将集团,为朱允炆披荆斩棘的一场政治清洗。
那么,如此说来,蓝玉案岂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冤案?笔者认为蓝玉案或许是冤案,其中被牵连而死的一二万人应是无辜的,但是蓝玉之死倒是不冤。
上文提到,自常遇春、徐达二人去世后,蓝玉常独领大军,立功南北,为明初的稳定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故其亦颇受上恩,获封国公。朱元璋虽称赞蓝玉可比肩卫青、李靖,但蓝玉却远没有卫青那般谦逊、有礼,亦做不到李靖那般功成身退。其日益骄恣,纵容家奴横行霸道,侵占人田,且不将皇帝的御史放在眼里。
其实,蓝玉至此就应该完蛋了,因为太祖《铁榜》规定,凡公侯之家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金银铜场和铁冶的,前两次免死附过,三次准免死一次。而功臣的家人、庄奴仗势欺人,是要抄家、流放的。倘若欺凌加侵占田地,则需处斩。由此可见,朱元璋后来也是实在忍无可忍,才处死蓝玉的。
除此以外,蓝玉在他的作死之路上渐行渐远。他北征返回时,因等不及喜峰关守城士兵的开门速度,竟撞毁了关门!
也有人说,蓝玉在俘虏了元主的妃子后,竟强娶之,导致元妃自尽。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此事,改封“凉国公”,以示训诫。但蓝玉仍不悔改,擅自更改军中将校之职,公然表达对皇帝封他为“太子太傅”的不满。
诸罪并罚,罪加一等,按律,蓝玉本应受剐刑,太祖念其功,改剥皮实草,抄家,夷三族。
蓝玉此人恃功而傲、劣迹斑斑,故死不足惜。但是,导致蓝玉之死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他自身所犯之罪。我们知道,在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法律是绝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所以蓝玉死不死,皆凭上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朱元璋是个慈父,他想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为子孙后代铺好所有的路,尤其是太子朱标。朱标孝悌仁爱,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朱元璋宁愿自己手染鲜血,背负“刽子手”的骂名,也要让朱标成为一个为百姓所爱戴的仁君。故其一方面替朱标清除部分勋贵;另一方面,为朱标培养了一个杰出的武将班底。蓝玉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成员。奈何,朱标早逝,其子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柔弱,镇不住蓝玉,故杀之。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一,锦衣卫指挥蒋瓛呈献证据,告发蓝玉意图在皇帝籍田时谋反。朱元璋按兵不动,令冯胜、傅友德等回京。二月初八,召蓝玉入朝,将其逮捕入狱。二月初十,处斩。因蓝玉案而死者,达1.5万人,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朱元璋借此彻底铲除了武将对皇权的威胁,他终于可以放心地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了。
是年,太祖驾崩,新帝登基。
太子朱标死后整个明朝的走向开始改变,原本不该死的人也就会死,蓝玉就是本不该死的哪一类人当中,这里该说蓝玉是否有罪?蓝玉有罪,但罪行远不至于如此下场,他就是被一步步捧杀的。再其身后就是朱元璋的阴谋主导他的灭亡。
老天给朱元璋开了个玩笑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是明朝最长寿的皇帝,明明自己儿时吃一顿没下顿,自己劳心劳累的为了这个王朝,子孙后代却一个比一个短寿,朱元璋死之前,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纷纷死去,当然还有其他儿子也有死的但不影响国运就不提了,这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朱元璋一直觉得自己没什么个人魅力,这些大将谋臣之所以跟着自己,完全是形式使然,所以对于这些人就没有一个完全信任的,这也是朱元璋和李世民之间最大的区别,李世民的个人魅力确实很高君臣关系也好很多,所以朱元璋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就对于手底下的人开始监视,锦衣卫的建立就是开了极坏的头,对于手下的飞扬跋扈,他本可以制止,但是朱元璋似乎更喜欢让人在他面前犯错,被朱元璋抓住现行,然后死死的惩治他一翻,看那人头翻滚似乎内心很爽,这里我不是贬低朱元璋相反我很喜欢他,只是更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元璋,所以为了防止不真的被手底下的人给推翻只能更加频繁过度的使用锦衣卫,这就像夫妻之间相处,你越怀疑她出轨,就越盯着她,越盯着就越可疑,恶性循坏,大明皇帝和臣子之间就是就是如此,朱元璋当然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所以十分欣慰的是,太子仁慈即便二人政见不和,朱元璋一点没有怪罪太子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当这恶人留太子当好人,史书会记载太子的仁慈,所以那时即便有胡惟庸案但是总体来说死的人多数时贪污的官员,可是太子却英年早逝,这时朱元璋失去了主意,他太想自己一朝就解决所有问题,制定好一个公式,子孙后代只要按照这个模式就行,老朱家就千秋万代了,也是穷怕了真的不想,子孙有自己的遭遇在那场瘟疫中,因为没钱亲眼目睹父亲母亲兄弟一个个死在自己眼前,所以太子死后蓝玉的地位就十分尴尬。
蓝玉到底该不该死
蓝玉很多人说他该死,他收养子,他侵犯蒙古王妃,他过于嚣张跋扈,可是在此之前有没有人为此告诉过蓝玉你这样做不对,蓝玉是皇亲贵族,他的妹妹是太子的妃子,他也就是朱允炆的舅舅,当然不是亲的,他师承大明最顶尖的将帅们,生活里除了打仗就没有别的了,所以他喜欢打仗。他是坚决的太子党,可是当太子不在蓝玉就十分尴尬,朱元璋知道蓝玉不是那种容易被制服的,所以还是杀了把。如果蓝玉宣誓效忠朱允炆,并且安分守己,似乎还有一线生计,李世民就曾将徐世绩贬到边远之地就能者被李治启用来感恩新皇,当然在被贬的路上如果徐世绩有怨言必然会死,这算是一种测试,徐世绩通过了,可朱元璋连测试都不愿给蓝玉,直接就开始差,结果就是朱允炆一朝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自古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本没什么,所以从这一条算蓝玉死不冤
但从处死他的理由来看,他真的想谋反吗?怎么会,蓝玉依靠什么谋反,只靠军队就能打天下了?朱元璋的威望即便死了谁敢轻视,就是朱棣当上皇帝,看见他爸画像也胆颤。从这里看蓝玉死的也冤,这就是家天下的下场,当你没用时就得想好退路,帝王家是不讲情面的,自古死的将领只会一个比一个功劳大。
蓝玉被杀本身并不冤,但把罪名定性为“谋反”就离谱。
咱们先看看《明史》是咋记载的。明洪武26年(公元1373)2月,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huán)告发凉国公、太子太傅蓝玉谋反;吏部火速行动,将蓝玉抓捕审讯。
仅仅用了不到两天,这起大案的结案陈词就整出来了,而且写得有鼻子有眼的:“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籍田举事。”
鉴于“证据确凿”,第三天蓝玉就被处死、灭三族。这还没完,朱元璋随后顺藤摸瓜,很多跟蓝玉仅有一两次书信往来的人也被株连,前后因此丧命者超过1.5万。
紧接着,蓝玉一案中所有“案犯”的口供都被编入《逆臣录》、昭告天下。这高度符合朱元璋的作风:不仅杀人,更要诛心。但是,后来史家结合里面的记载,发现了许多疑点:
第一,据称,当时共有近千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陆续赶到蓝玉府上,以聚餐为名、行密谋叛乱之实。就算蓝府每天都设宴,每天也要招待30多位贵宾;堂堂京师、光天化日,明知道朱元璋严禁官员结党,这些人敢如此明目张胆?
第二,《逆臣录》中信誓旦旦地指出,蓝玉在1月就定下方案,将在2月15的籍田礼上举事。
所谓的“藉田”,指的是在春耕之前的仲春二月,由天子亲自进行耕田示范的典礼,类似于今天的领导剪彩。这一活动对天气要求极高,必须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般都要经过钦天监反复推算,在举办前几天才能敲定;
而且,朱元璋一向小心谨慎,不会让人提前掌握他的行动轨迹。这种情况下,蓝玉又是如何提前一个月就敲定时间的?
其实,仅从“审案时间只用了两天”这一点,就能发现此事大有蹊跷,好像罪名、状词是早就准备好的一样。
那么,蓝玉有罪吗?有的,而且很多。
比如他恣意妄为,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横行一方;他曾强占民田,御史前来查问时竟然被他轰走;
比如他在公元1388年北伐、获得捕鱼儿海大胜后,班师时夜抵喜峰关,由于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他竟悍然纵兵毁关、破门而入;
又比如,有人说他在出征途中私自占有了元主的妃子,致使元妃羞愧自杀;
就在前一年,蓝玉平定川西建昌月鲁帖木儿叛乱、再立大功。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而冯国胜、傅友德被封太子太师。看到自己的官位略微逊色,蓝玉气愤不已、口出狂言:“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
从这些举动的性质来看,蓝玉顶多是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把荣华富贵看得太重。但这样的人,恰恰是不大可能谋反的。纵观历史上的权臣、叛臣,在谋反前基本上都会体现出不爱财、不爱色、只注重收买人心的共性,毕竟这样才能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
其实,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蓝玉不仅不会死,还极有可能备受重用。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太子妃,即:蓝玉是朱标的舅舅,两人的关系极为密切。
蓝玉北征时与朱棣共事,见到这位燕王的言行举止后深感不妙,回京后专门提醒朱标要提防这个弟弟,早做准备、免生不测。由此可见,俩人几乎是无话不谈的。
至于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是何种地位,这里就无须赘述。给这个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的接班人挑选媳妇,雄才大略、目光长远的朱元璋不可能草率从事。参照当初李世民去世前给李治留下李世勣,蓝玉极有可能也是朱元璋苦心孤诣留给儿子的帮手。
但随着1391朱标意外去世,情势急转直下。在这之前,朱元璋大规模诛杀的元勋,主要集中于文臣;在这之后,武官成了他的主要打击对象。蓝玉一案,上万名朝中武将、军中骁勇被诛杀,难道说这些人都是蓝玉的党羽?下一年,宋国公冯国胜无罪被赐死;又下一年,颖国公傅友德重蹈覆辙。
至此,开国武将几乎被清扫一空。同时,他加强诸王手里的武装,把枪杆子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里。也许在朱元璋看来,自己已经替孙子朱允炆除掉了所有威胁。
说白了,蓝玉以谋反罪名被杀,就是朱元璋借题发挥、故意把事情搞大,进而顺理成章地清理当时的军队骨干。
晚年,朱元璋曾对孙子说:“现在我把抵御胡虏的任务交给了诸王,你尽可以在朝中当一个太平天子。假如边关有事,他们会帮你应付”。
朱允炆沉默片刻、缓缓问道:“如果诸王对我有异心,又有谁来对付呢?”
据称当时的朱元璋沉默许久。容我小人之腹:就算藩王起事,天下还是姓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