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
明朝的制度顶层设计有缺陷,又不具备纠错能力,最后明朝政府财政崩溃,加速了其灭亡。
朱元璋使明帝国丧失了铸币权。
朱元璋一方面拼命印钞,另一方面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要求70%必须是实物或者金银,宝钞使用不得超过30%。——这种只印钞不回收的玩法,他还没死,这个宝钞已经沦为废纸。
纸币变成废纸,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将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
中国不但缺铜,更缺银。银两的供应主要靠外贸流入。
到明朝中叶,有学者估算,当时中国的白银数量要占全球的一半(依靠海贸线路,中国大量商品流出,欧洲大量白银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所以明朝通货膨胀得厉害——明天启六年,1两白银可以购买1石粮食,到了1908年,1石粮食需要3.895两白银。
虽然外贸换取的白银堆积如山,但是与明朝财政收入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以天启六年为例。当年明朝财政收入——包含米麦2600万石,军屯400万石,盐税200万两,税粮折收的金花银100万两,茶税10万两,还有纺织品等各种实物折算的约几十万两。
上述说明什么?明朝是一个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税收结构!
商税为0,关税为0,茶税只有区区10万两!
明朝政府没有关税!——这是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
同时,明朝官员士绅不纳税,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也就是说官员与中举的读书人田地不纳税。
这是国家财政的一个特别大的漏洞,所以,很多有田地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投献”给官员——
就是自耕农与缙绅合谋瓜分政府的税收。
因此,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
明朝还遇到了一个贪财的皇帝——万历皇帝。
万历光给自己修陵墓就花了几百万,自然觉得钱不够花,于是派出太监兼并更多的店铺作为皇店,兼并更多的田地作为皇庄,海域就是开矿收矿税。
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土地兼并就愈发严重。
从万历46年开始,明朝陆续加征三种新税:辽饷、剿饷、练饷——史称三饷。
1580年—1644年气候严寒导致北方农耕收成锐减,叠加土地兼并以及三饷的加征,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
而明代财政支出主要就是军费、官员俸禄与皇室开支,对民间救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到1602年,明代皇室支出已经达到1526万两白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高达52.89%。
从万历皇帝后期,明朝财政年年赤字,政府不会举债也没法再印钞,只能大规模削减开支。
政府驿站就被砍掉了——李自成同学失业了,一怒之下就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然后是拖欠军饷——所以明朝军队士兵士气低迷、一打就垮。
还有拖欠官员俸禄——直接导致明末贪腐成风。
到了崇祯后期,藩王的俸禄也没钱发了,各个潘王就去收买路钱,或者就去抢农民的土地。
整个社会秩序已经濒临崩溃。
因此明朝的覆灭是财政危机导致的社会治理危机,同时让明朝廷丧失了对帝国资源的动员能力。
“无名将、无明君,无名人”是高晓松在其《晓说》中对于明朝的评价,但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公正,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其为整个中国发展的贡献度是极大的
体现在国家精神、科技发展、文化进步三个方面
国家精神——君王骨气&名臣精神
太祖皇帝遗训:“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
永乐大帝提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所以,终明一朝,国祚276年间,英宗被俘坚决不投降,于谦为国守住北京抵挡也先。末代皇帝崇祯城破国亡前夕自缢景山,誓死不降。
这是大明天子的气度,也是祖上传下来的血性与骨气
明朝自废丞相以来,建立内阁设置首辅,并于200年间涌现了无数的名人能臣
延续国祚五十年的一代名相张居正
隐忍为国除奸相严嵩的徐阶
誓死保国拱卫京城的正臣于谦
反抗阉党至死不渝的忠臣杨继盛
名臣如盛开的鲜花,绚烂又繁多,无一不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科技发展——大航海时代&科技繁荣
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沿海,开创了近乎超越世界的大航海时代
堪称无敌的巨舰、规模空前绝后的水师部队,强大的海战能力,无一不代表了这个时代最高的海上霸主地位
而军事层面,大量火器的使用,如三大营中的神机营配备先进的火铳。京城城墙之上的红夷大炮,广泛应用于实战中的三眼神铳和小佛郎机,也都展示了军事水平的快速发展。
文化进步——最后一个圣贤
终明一朝,名人才子如唐伯虎、杨慎、解缙等层出不穷,又有堪称中国古代最强驴友的徐霞客,但他们的光辉都不如一个人,不,应该是圣贤。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腰间挂有一个名牌,上述八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守仁,别号阳明先生,是影响最为深远,传播最为广泛的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
其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将儒家文化发展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
是可以同孔子、孟子、朱子一并称为圣贤的人物
明朝无论军事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或是文化发展都堪称是自元代以来有了极大的进步,所以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借用康熙大帝的一句评价,那就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如果给明朝一个综合评定的话,就是一个总体保守、黑暗。在大部分时候,万马齐喑,后期依靠国际地缘政治的发展,获得了一些看似喜人的出彩之处,但并不能挽救其本质。
明朝建立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部世界文化入侵的反击情节之上。虽然元朝本身的统治未必多残暴不仁,但随着其社会解体,这种文化不自信造成的巨大反弹,在明朝就非常明显了。
所以,明朝是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对于很多宋元时期开始进入东亚大陆的文化与技术,吸纳一些后,进行整体性压制。一些先进技术在明朝逐步失传,或是停滞不前,没有继续发展。尽管在建立的早期,依然依靠元朝留下的技术老本,进行了一些努力性的尝试,但终究抵不过得势的儒家士大夫集团的数量优势。
其结果便反应在明朝的历史本身。恶劣的财政状况、退化的技术水平、更加恶化的民间生态环境。文化与学术的保守倒退,统治者的残暴不仁,儒家士大夫们的精神沦丧。
明朝还是一个军事衰退特别早的朝代。这种衰退不仅仅是地方军事力量被压制的结果,也包括了皇权直属中央军部队的迅速退化。基本上,第三代皇帝朱棣一死,军队整体就没什么活力可言了。好在周边环境下没有强敌,才一直浑浑噩噩到土木堡后才暴露出来。
明朝同样是一个压制地方活力到极端的时代。东南沿海的经济被海禁摧毁,中原经济被藩王繁殖与卫所制度搞乱。大运河则直接毁灭了淮河流域的生态。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危机,让国家实力与民间财力都越来越破落。
当然,在明朝的中后期,靠着国际上地缘政治的发展。明朝开始获得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并参与了国际经济发展后的红利。只是这点微小的成就,终究不能改变总体情况。挽救不了明朝破落的结局。
谢邀,评价明朝8个字足矣:治隆唐宋,喷子误国!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后,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改革政治,加强君权,利弊得失。1421年,通过靖难起兵夺得皇位的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初国力强盛,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许多壮举。中国重新恢复成世界第一强国,疆域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戈壁沙漠一带;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临孟加拉湾;西至喜马拉雅山与南亚次大陆接壤,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
在明朝中期又经历了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一直到万历年间老百姓都过着富足的生活。
军事上诞生了朱棣、徐达、蓝玉、戚继光、李如松等一大批优秀的将领。终明一朝几乎打赢了所有的对外战争。
科技上与国外互通有无,产生了一大批睁眼看欧洲的人。
有明一朝,科技、军事、经济都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清初还有很多人怀念万历时期。
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可惜,偌大的一个国家竟然被东林党这帮喷子给喷死了。
明朝既不是亡于崇祯帝,也不是亡于李自成,更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东林党这帮喷子。
明亡后东林党大部分先是投靠李自成,后又投靠满清,就算降清了也不忘内斗,在清初还搞出了“南北党争”!
喷子,就是这么有杀伤力!珍爱生命,远离喷子!
大明王朝铁骨铮铮,对外敌毫不妥协。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乃是史上最强硬的朝代:刚明。
公元1367年,吴王朱元璋对元朝发瑜讨檄令,任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收复自唐末丢失455年的燕云十六州。
瑜讨檄令:
自古帝王君临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明太祖朱元璋宣告征讨元朝,发布瑜讨檄令。皆名正言顺更迭元朝政权。成立明朝,恢复汉家天下,拯救处于危亡之际华夏文明。
朱元璋洪武大帝一统天下,任命邓俞率领大军收复四川,降服明玉珍诸部。任命沐英、傅友德、蓝玉率领三十万大军收复贵州、云南。并首次将云南纳入中华版图。大明将西藏纳入中华版图,并收复西域哈密地区。
明朝天下一统,乃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公元1398年,太祖驾崩,1399年,其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由于建文帝年青气盛,急太冒进削藩。造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以清君侧的命令向建文帝征讨。史称:靖难之变。经过三年征战,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史称明成祖。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收复东北、西伯利亚地区,并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女真诸部,并在库页岛驻军。任命郑和七下西洋,通航各国以彰显大明国力威震天下,攻陷爪哇一带,设置旧港宣慰司。随后,大明军队攻陷缅甸地区,设置三司六慰。取得印度洋港口、出海口。至此大明国土达到1100万平方公里。
安南黎季犛国相篡权夺位,杀死陈朝国王,其王子陈天平逃到南掌,经陆路低达北京向明成祖朱棣求助。向明成祖朱棣禀明情况。安南本为大明付属国,朱棣龙笔一挥,降旨陈天平为安南国王,三千明军护送陈天平回安南服职。黎季犛得到信息,在安南边境重兵伏击,三千明军护送陈天平踏进安南境内被安南军屠杀尽灭,陈天平及三千明军被杀。
消息传到北京,明成祖朱棣龙颜大怒:嘬尔小国,损我大明国威,此时不灭,乃天理所不容。任命朱能首征安南,由于朱能率领明军不适应安南地形气候而遭到安南军伏击,而失败以告终。
二征安南,名将柳升再度出征安南,黎季犛诱以明军深入之计,柳升孤军深入,遭到安南军伏击,柳升战死,明军惨败。消息传到国内,朝野哗然。明成祖朱棣任命张辅三征安南,不惜一切代价灭亡安南。
张辅岂是等闲之辈,其父英国公张玉,南征北伐,熟谙兵法。张辅自幼得其父真传,己熟谙兵法。
张辅率领三十万大军入安南作战,步步为营,步步紧逼,终大败安南军,围困河内城,活捉黎季犛,灭亡安南。明成祖朱棣将安南改为交趾布政司,将交趾纳入中华版图。
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举办大阅兵,万国入朝觑贡,向大明称臣纳贡。明军向世界展示先进火炮、火器,步兵、骑兵纵队。展示世界第一经济、军事强国的风采,彰显永乐盛世、大明帝国国力威震天下。西方历史学家评朱棣:二千多年首个通航海权的皇帝,五海通商,雄才大略,功绩不亚于其父朱元璋。
大明吊打日本、西方列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外敌入侵中华国土,虽远必戮。
现在欧美西方列强无不忧心患患,最怕中国走明朝擴张路线。西方列强己被明朝打到落荒而逃,全盛的大明帝国国力世界第一。
中国正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重现辉煌,富国强兵。
如何评价明朝?
明王朝,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于1368年,共传十六帝,总计276年。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大明王朝:
第一、酷刑盛行,人人自危。
鲁迅先生曾言,大明一朝,以剥皮起,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明朝酷刑之多,以剥皮最狠最凶。朱元璋开国之初,为立威,创立剥皮揎草之刑。即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朱元璋将整个王朝的大臣屠杀过半。整个王朝弥漫在一整血风腥雨之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末崇祯。崇祯生性多疑,千刀万剐袁崇焕。一时街头人人恨不得食其肉。
第二、东厂西厂,遍布全国。明朝独创锦衣卫制度,军政情报搜集爪牙遍布全国。明朝开创之初,文官集团权力很大。为了遏制文官势力,确定朱家江山万万年,朱元璋设立直属机构锦衣卫,只受自己指挥,朝中大臣的一言一行尽在掌控之中。锦衣卫逐渐达到极致。他们权力很大,又几乎不受约束,常常罗织罪名,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让群臣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因此有人评论,明朝的灭亡,有锦衣卫的一份“功劳”。
第三、科技发达,民族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发明水雷,造了当时世界第一大船。郑和下西洋乘坐的船即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船,并且组织世界第一支“骑炮兵”。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理由是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很多采矿的工厂和少部分的纺纱厂,工厂雇佣了很多工人,这是突破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才有的生产方式,而且明朝后期参与了世界贸易。
第四、皇帝集体奇葩,但是有气节。
明朝的皇帝的气节堪称古今第一,同时又出了众多奇葩。明朝奉行的是,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仰,朱元璋亲自将这些信仰写进《皇明祖训》中,时刻提醒着明朝历代皇帝。
大明不称臣,河套送给蒙古人。
大明不和亲,也先立祠裱一新。
大明不纳贡,敦煌陷于胡尘中。
大明不割地,咸镜两道归高丽。
大明天子守国门,满清过青徐,诸官免送,
大明君王死社稷,祁镇回京师,于谦伏诛。
大明思想自由,高启写诗被腰斩。
大明对外开放,重八片板不下海。
大明慈悲为怀,饿殍为何要造反。
大明一统西东,良民脑袋当军功
大明拯救汉人,屠完苏州屠东昌。
大明驱除鞑虏,曾诏天下禁吃猪。
大明光复华夏,税重前元好几倍。
大明伟大正义,忠臣女眷成官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