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为什么康熙初见12岁乾隆的时候就喜欢他?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2关键词:康熙,乾隆

问题补充: 康熙初见乾隆便过目难忘: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 寻常的灵气与沉静。

点赞1、慈溪市 网友:浅小瞳マ

乾隆是12岁那年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爷爷康熙帝,那时年幼的他还全然不知这一次见面将会彻底地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跟自己12岁的孙子乾隆在圆明园“偶遇”了,其实这一次偶遇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纯粹。乾隆的父亲雍亲王并非等闲之辈,他看出自己的儿子弘历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就趁一次闲聊装作无意地跟康熙提起:“您还有两个孙子从生下来都还没有机会一睹他们爷爷的圣颜呢。”康熙听儿子这样说,没有想太多,况且只是跟自己的孙子见面而已。事实上,老康熙并非看不出雍亲王要引荐两个孩子的意图,只是眼前自己的这个儿子也非平庸之辈,就算临时布置给他的任务,从来都能很好地完成,想必他想推荐的人定有值得一见之处。更何况,一享天伦对于此时的康熙也算一件欢喜之事,所以便欣然应允。于是便约定了时间、地点见见自己的孙子。

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驾临牡丹台,品酒赏景。刚看到这两个孩子,康熙便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弟弟弘昼倒没是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当时的弘历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眉宇间充满了灵气与淡定,相貌上就显示出与众不同。所以在行礼的时候,皇帝也特别注意了他,弘历行为敏捷得体,一点也没有这个年纪的孩子常有的紧张和局促,与跟在他身后的弘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丰富的阅人经验告诉康熙,这个孩子绝对能成就一番大事。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开始询问他的功课。弘历便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并全部清楚地讲解了一遍。这让康熙更加高兴,确定这是他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最出色的一个。但康熙毕竟是一朝明君,不能依靠所谓的感觉行事。清朝是一个封建的王朝,比较迷信生辰八字,康熙更是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还专门有一个比较认可的“罗瞎子”。所以牡丹亭见过弘历几日后,便命雍亲王写下弘历的八字给自己审阅。

批算的结果正如康熙所料,这孩子的八字果然与众不同。1929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首批公布的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并附带了康熙六十一年时人的批语。

内容如下:此命贵富天然,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

我国自古的命相之理,是有固定的推算方法的。按命相理论,乾隆的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炼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术语称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为驷马乘风,主大富贵。

所以又过了几天,康熙又一次驾临圆明园,一顿饭后,宣布了一个影响历史的决定: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此前,康熙仅见过这个小孙子一次,但因为弘历给他的印象的确与众不同,处事不惊慌、不争夺,容貌清秀,充满灵气,加上弘历与众不同或者说具有帝王之象的八字,促使他最终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点赞2、海东市 网友:怦然心动

弘历因为会背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康熙的晚年,儿子们斗争得凶狠,闹得他心里很烦闷,所以康熙也出现了“隔代亲”的心态,对儿子们已经没有办法管顾了,反而对年幼的孙子们,有着不一样的宠爱。

废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后,彻底被康熙关押,但是胤礽的儿子弘皙却是被康熙从小带到大,丝毫不减恩宠,养到快三十岁了,还宝贝得很。

同样的,在立储的问题上,康熙直到康熙六十年都还在放着朦朦胧胧的烟雾弹,不过他却频繁地前往四阿哥胤禛(雍正)的府邸,更多是为了公事,而胤禛很敏锐地感受到康熙的另一层深意,某一次,他把他两个都满十岁的儿子带了出来,一个是弘历,一个是弘昼。

弘历和弘昼都诞生于1711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年,这两个孩子在雍正看来,没有太大的差别,毕竟是当爹的,面对两个同岁的庶子,偏心不到哪里去,但在康熙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都说眼缘重要,这是事实,康熙一眼就看好弘历,不是帅,也不是眉清目秀,就是单纯地觉得顺心,正如隔代亲这种东西,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康熙随后又考了一考两兄弟的背书情况,大清的皇族子嗣,几乎都要在六岁开蒙受教育,弘历、弘昼都是五更之时起床读书的好孩子,自然懂,不过背书的过程中,弘昼断断续续,表现的不好,弘历正常发挥。

这个历史的细节,改变了二人命运,弘历表现非凡,因此被康熙带走,离开了雍正身边,弘历得到了和堂哥弘皙一样的待遇:

“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

康熙的孙子并不少,接近一百之数,但康熙能个个都钟爱吗?

显然是不可以的,即便是康熙的儿子,康熙都难以个个都钟爱,雨露均沾是理想化的,偌大个帝国,而且在他的晚年暴露出了缕缕伤痕,康熙的心中,天伦之乐不是想要做的事情的第一序列,做什么,说什么,都是有深意的,都是有关政治的。

乾隆晚年经常回忆祖父康熙对他的喜爱,他觉得他是幸运的,当然也是优秀的,不然的话,康熙怎么一下子就把他带在身边培养呢,不然的话,为什么不选择他的兄弟弘昼呢?

这样想,肯定不能说是错的,可关于乾隆被疼爱,就是一个“二分之一”的事情,乾隆的竞争对象不是他的那些所有兄弟、堂兄弟,就是当天被一同带到康熙面前的弘昼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康熙接见雍正的儿子,本身就是个信号。

康熙五十八年起,“立储”便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康熙不能确立某一个皇子当储君,因为那样做了,马上有人会撂挑子不干,比如胤禩,比如胤禵。

但一直拖着,不进行工作交接,那也是不行的,康熙在位多年,康熙后期时,国家的陈病很多都暴露出来了,比如官场贪腐无度,比如户部连年上书的天灾人祸,再比如兵部频频传来的西北之乱,康熙很闹心。

要说解决,康熙有办法,可问题是,是个人就会有感情,相处久了,有的人就会利用“感情”来绑架康熙,比如江宁织造曹家,曹家女主人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又是康熙的发小,在康熙多次下江南的时候,都由曹家来接待,这里面涉及了巨额的开销,光是俸禄,是远远不及的。

所以江宁织造就要贪,而且不是一般的贪,这样才满足他们及他们的欲望、招待康熙的开销,事实上后来江宁织造贪污了天文数字补不上窟窿,多地总督巡抚一同上书弹劾,都完全不顾康熙的面子了,可见闹得多严重。

而康熙也只能是缓兵之计,一方面给曹家争取时间筹钱,填上数百万两的窟窿,一边又给朝廷臣子打太极,说正在调查,一旦属实,必须严惩。

光是这一例,就给大清的朝政造成很大的危机,且这种类似的事情并不少,康熙想解决,但不能由他来完成了,一旦做了这个事情,康熙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又当又立”的人,因为享受是他,翻脸也是他,文人会把康熙骂死。

这个恶人,只能由康熙的儿子去做。

因此四阿哥胤禛即位,这里面就是康熙真正授意的,胤禛当皇子那么多年,和胤礽、胤禩等人拉拢朝臣的手段不同,后来胤禛登基主要倚靠的两个人:隆科多和年羹尧,这都是跟胤禛有“亲戚关系”的,胤禛很少拉拢朝臣,这注定了胤禛在反贪这件事情上,有着巨大优势。

胤礽被废,有很多臣子帮忙求情,这就是“人情”了,如果胤礽登基,这份人情要不要还?

人情到了朝堂,会不会又是“官官相护”?

那么胤礽反贪是不是又得大打折扣,甚至走上康熙的老路。

同样的,胤禩也是这个道理,而且胤禩比起胤礽,这种人际关系只会是更泛滥,不会更少,胤礽第一次、第二次被废,都有大量的臣子出面力挺胤禩,“八爷党”规模都吓到了康熙,这笔人情债,胤禩起码要分出小半个天下才还得清。

格局和环境,注定了胤禛最后的胜利,可能胤禛明确感受到,也可能只是朦胧地感受到,但康熙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他也只能相对暗示,对于胤禛,这属于是康熙的最好方案,如果事情忽然有变,康熙“改变主意”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话说到这里,有的人就纳闷了,这到底和乾隆受宠爱有什么关联?

其实乾隆,就是一个信号,胤禛和康熙父子达成默契的媒介。

康熙六十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多次前往“圆明园”(当时胤禛的林园),父子二人聊了什么,讨论什么,没人知道,而胤禛一开始没有让他的儿子们出来拜见康熙,在最后的几次才让弘历、弘昼出来,很有可能是康熙示意的。

作为一个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人,即便是隔代亲,也不至于达到“一眼宠爱”的程度,康熙亲自抚养了嫡孙弘皙,对这种感觉并不稀奇,其次,以前康熙那么疼爱胤礽,恨不得把世界都给他,后来说废就废,这表明了康熙并不是纯粹的感性人物。

所以乾隆后来自述,他的祖父康熙看到他的时候,惊得连就被都放下了,这的确是有些过头了。

选择乾隆,是由于康熙要选择胤禛的孩子,用这个孩子表明,康熙最后的立储态度,而回到前头,两个孩子选一个,那就看谁更优秀了,只要乾隆比弟弟弘昼表现得更好,那乾隆就能出头了。

不过即便是把乾隆带在身边,康熙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

乾隆跟在康熙身边这一年,就是换了个环境读书、、练枪、狩猎:

“复学射於贝勒允禧,学火器於庄亲王允禄。木兰从狝,命侍卫引射熊”。

对于把乾隆带在身边抚养,康熙又表露得很“隐晦”,他想表示给大家看,这是他一时兴起,又隐隐暗示,准备立储胤禛,可大家都习惯了康熙的烟雾弹,真正能感到不同的,只有胤禛本人。

只是这一年的岁月,给了乾隆很大的触动,他跟着爷爷过了他爷爷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爷爷给他赐黄马褂,教他读书,或许乾隆才是那个“隔代亲”感情最真挚的人,也是这短短的一年,给乾隆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康熙驾崩,在临终前,康熙不断嘱咐他人一定要厚待他的一个孙子。

以为说的是乾隆?

并不是,乃是弘皙。

康熙奄奄一息了,仍旧在交代弘皙以后怎么安排,首先康熙说了弘皙很冤枉,受他父亲的影响,混到了如此地步:

“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

随后又定了个基调,胤禛登基后,胤礽你可以一直囚禁,但是弘皙,一定要厚待,必须要封为亲王,关于这个旨意,康熙很聪明,还留了一手,他让朝鲜的使臣也回国“同步”,这里面的意义耐人寻味:

“废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允礽的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而关于带在身边抚养了一年的乾隆,康熙没有任何表态,既没有说把这孩子隔代“立储”,也没有说让胤禛登基后立马给他封爵,这一切都交给胤禛自己定夺。

那么乾隆在康熙驾崩后,看起来像什么?

对的,像极了一个被利用完的棋子,虽然没有那么残酷,但的的确确的,康熙最后一刻,都没有太把乾隆放在心上,后来乾隆被“秘密立储”之前,还和他哥哥“弘时”有过一定的争斗,所幸弘时自己作死,才让乾隆没有了悬念。

“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扁额上”。

最后再总结提炼,那么康熙到底喜欢乾隆什么呢?

或许我们只能说,在一个适合的时间里、适合的地点,乾隆做了一件适合的事情,才成为了那个适合的人,他和康熙的初见,并没有那么纯粹,不是一个颐养天年的爷爷带着宝贝孙子走南闯北的温馨故事,这背后,还有着大量的漩涡暗流。

不过乾隆不觉得,他一直认为,他能被立储,跟他爷爷抚养过他有关,甚至他觉得,就是他爷爷要立他为储君的,对于乾隆的“猜想”,历史并没有什么好答案给出来,只能说这是一个孙子对爷爷的不尽崇拜所造成的自以为是罢了。

作为一个“媒介”,乾隆最后登上皇位,这个报酬也是不低的了,他一生崇拜他的爷爷,事事也模仿爷爷,也是在成全他自己的“孝”之名,乾隆后来的自述里,又怎么能保证,他没有他的“深意”和心机在里面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3、寿光市 网友:之若素

看二月河写的小说上,说康熙有个布衣宰相方苞给他建议,因为当时九王夺嫡,可当时朝野都对老八给予厚望,康熙问方苞老八真的不行吗?方苞说陛下,臣适才已经说过,八爷的学问,风度都没说的,连外国使臣都夸他有帝王之相。可是,如今天下升平日久,人人只思安乐。武将怕死,文官贪财,朝中积弊很多,凾待整敕,八爷似乎难当此任。一旁张廷玉也附和说有理,对康熙震动很大。后康熙决意不立老八。方苞最后说了真正改变康熙的话,看皇孙,有一个好皇孙,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这让康熙又想起当年弘历在热河围猎时的表现。这以上应该是前因,才有了后来的重视甚至亲自培养。但之前作为众皇孙其中的一员即便是优秀,就因为多,并且作为老年皇帝的爷爷,又为接班人的事弄的疲惫不堪,喜欢应该谈不上,可出众,应该是后来被喜欢的先决条件。因为在康熙眼里,国家的长治久安,比任何事更重要。更何况隔着代的孙子。

点赞4、安丘市 网友:拾心。@

作者:金满楼

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储”无疑是一幕大戏,而终结这一大戏的,居然是一个12岁的小孩。正如某清史专家说的:

“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储棋局可能将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荟萃了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的精华。而其中最动人心弦、最富戏剧性的,竟是以一枚过河小卒的出现,了此残局。”

这里说的“过河小卒子”,指的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那么,事实真的是如何吗?

笔者以为,乾隆时不时的向天下臣民宣示他与爷爷康熙的亲密关系,搞得雍正得位好像主要是他的功劳一样,这个显然是乾隆好大喜功的一贯表现,不足为怪。

就事实而言,康熙晚年确实待见过小弘历。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弘历在承德避暑山庄第一次见到皇爷爷,

次年春天,康熙应邀到弘历家的圆明园牡丹台赏花看戏,之后又把弘历接到自己住的畅春园,聊解年老之闷。这年夏天,康熙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把弘历也带上了,并令其随同读书。

据说,某次打猎时弘历险些被熊所伤,然而却大难不死。事后康熙不仅派人给弘历算命,而且连其母亲钮钴禄氏也一并看相,结果证明弘历的命数贵重,福报可能在康熙之上。

对此,乾隆自己也颇为得意,其曾说:“(皇祖)仰惟付托之重,默契圣心,投艰遗大,似即肇基于此。”

然而,康熙钟爱弘历或许是事实,但与雍正继位基本是两回事。毕竟,老年人喜欢幼年的子孙是人之常情,但弘历与康熙接触的时间大概也就半年,并不能说明问题。

而且,当时在幼年子孙辈中,也不是只有弘历一个人在康熙身边,而还有康熙的幼子胤祕、胤禧等人,也都是康熙所钟爱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孙辈里面,最受康熙喜欢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并不是弘历,而是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晳。

弘晳从小就被康熙养在宫中,时已年近三十。如果康熙真是选择孙辈的话,弘晳作为康熙的嫡长孙自然更受重视,哪里轮得到小弘历呢?

从这个角度上说,弘历的出现或许给雍正夺储有些加分,但说是有了弘历,雍正才能继位,显然是主次颠倒。

事实上,雍正是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获得康熙的重视,康熙也绝不会以选孙的原则去确定皇位继承人,这是极显然的事实。

从这点而言,乾隆一再夸大自己与康熙的亲密关系而造成“雍正继位是他的功劳”的错觉,无非是其自高自大的一贯体现罢了。

点赞5、天水市 网友:野娇娘

康熙晚年与乾隆相处的大概经过可以见于乾隆撰写的御制诗文,包括《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避暑山庄百韵诗序》《游狮子园》等篇章,可以说乾隆对祖父的敬佩和追忆贯穿了他的一生。

以甲寅《游狮子园》为例,这首诗歌出自《高宗御制诗集五集》卷九十一。诗歌小注记载了乾隆与康熙相遇的过程:

康熙六十年,予年十一,随皇考至山庄内观莲所廊下,皇考命予背诵所读经书,不遗一字,皇祖近侍皆在旁环听,咸惊颖异。皇考始有心奏皇祖令予随侍学习。

予十二岁蒙皇祖于圆明园之牡丹台召见,即命养育宫中。是年,随侍来热河,居山庄内之万壑松风。

康熙六十年(1721),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就安排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在避暑山庄的观莲所背诵经书,当时乾隆表现的非常出色,故而雍正便升起想把他推送到康熙身边的念头。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驾临圆明园牡丹台(即镂月开云),见到孙子弘历后非常喜爱,决定把他养育宫中。

在接下来半年的相处中,乾隆被祖父带到了避暑山庄。在《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一文中,乾隆详细追忆了他与康熙相处的经过:

夙兴夜寐,日觐天颜;绨几翻书,或示章句;玉筳传膳,每赐芳饴;批阅章奏,屏息侍傍;引见官吏,承颜立侧;或命步射,以示众臣,持满连中,皇祖必为之色动。至于钓鱼而得,则令持去,以给皇考。若隔旬余半月,则遣往狮子园。以谒圣母。

入木兰初,围场曰“永安莽喀”。围中有一熊,皇祖御火枪,中之,熊伏不动。久之,皇祖谓其已毙,命御前侍卫引予去射之。意欲使予于初围,得猎熊之名也。其时,予甫欲上马,而熊突起奔前。皇祖御虎枪,殪之;事毕,入武帐,皇祖顾温惠皇贵太妃,指予曰:“伊命贵重。”乃以射熊事告之曰:“使伊至熊所,而熊起马惊,成何事体。”

又一日,虞者告:“有虎。”皇祖命二十一叔父,后封慎郡王者往。予跽奏:“愿去!”皇祖曰:“汝不可去,俟朕往之日,携汝去耳。”似此深思,彼时不知,至于今,每一念及,即欲堕泪。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对祖父康熙的情感,以及康熙对这个孙子的看重。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