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唐朝和吐蕃两百年的战争中,有哪些转折性的战役?唐朝一直打不过吐蕃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8关键词:战役,唐朝,战争

唐朝和吐蕃两百年的战争中,有哪些转折性的战役?唐朝一直打不过吐蕃吗?

点赞1、泰州市 网友:焚焰滔天

长期来看,唐朝是真干不过吐蕃。

就问你,如果干得过,以唐朝的尿性,能容得下吐蕃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蹦跶?

唐朝是那种一言不合就把你收入囊中的王朝,遇到你,不收你,除非打不过。


一、先看看唐朝开疆拓土的历史好了。

从小我们就看《西游记》,那时候唐僧拿着一本唐朝的通关文牒,横行西域诸国。谁都把他当祖宗一样供着,包吃包住,不用办卡就享受至尊VIP待遇,这是啥情况?那是因为唐僧手里的通关文牒,是唐朝发行的。

那时候的唐朝南征北战,堪称天下无敌,西域诸国看到唐朝的人来了,自然都是点头哈腰,毕竟得罪了唐朝人,那就是跟他背后强大的王朝相抗衡,谁愿意一言不合就被灭了呢?

从版图角度来说,唐朝的地盘,最南到达了罗伏州,也就是如今的越南境内。最北边到达了玄阙州,也就是如今的俄罗斯境内。最西边到达了安息州,也就是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最东边就是大海了。国土面积多达1237万平方公里,比咱们现在的陆地面积还大了接近300万平方公里。

好家伙,如此庞大的唐朝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没事儿就带着军队出去遛弯啦!看谁不爽,就把谁给兼并了。


唐朝灭掉的国家,统计下来多达30多个,这还没算上中亚地区的小国家。干这些事,大致上分成了这么3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问鼎天下:

公元618年,灭薛举的西秦。公元619年灭李轨的西凉。公元621年,灭萧铣的南梁、王世充的郑国、窦建德的夏国。公元628年灭梁师都的北梁。此外还兼并了刘武周、刘黑闼、杜伏威、李子通、林士弘等军阀政权。

第二个时间段,开疆拓土:

唐太宗带着一帮马仔征讨四方,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版图达到了巅峰。公元627年灭吐谷浑。公元630年灭东突厥。公元640年灭高昌国。公元646年灭薛延陀。公元648年灭中天竺。公元657年灭西突厥。公元658年灭獠人。公元660年征服契丹、百济、铁勒,公元668年灭高句丽。

第三个时间段,实力收缩:

这一时期,已经到了唐玄宗时代,唐朝的国力开始收缩,可是在收拾周围小国家的时候,唐朝依旧展现出了自己强硬的手段。公元729年灭西南蛮。公元744年灭突骑施。公元745年灭后突厥。公元747年灭小勃律。公元751年灭石国。公元753年灭大勃律。

好家伙,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唐朝的铁蹄从未停止过征战。就问你,如果你是个小国家,看到唐朝的铁蹄来了,能不瑟瑟发抖吗?吐蕃就不会。


二、唐朝和吐蕃打了多次,没讨到什么便宜。

吐蕃地处青藏高原,那是唐朝真的难以征服的地盘。因为唐朝完成建国的同时,吐蕃也完成了统一,而且实力不可小觑。

第一战,松州之战,唐太宗以和亲告终。

公元636年,吐蕃的松赞干布派人来长安求亲,唐太宗不知底细便给拒绝了。结果松赞干布带着20万大军入侵唐朝的小弟吐谷浑。

唐朝这边派了侯君集带着5万铁蹄前去镇压,双方打了一仗以后,唐朝史料里说是打赢了。可问题是唐太宗居然欣然把文成公主送去了吐蕃和亲。

大哥,打赢了可不是这么个姿态啊,也没见你在灭亡西域诸国的时候,送一票公主过去啊?不过此后唐朝和吐蕃度过了一段甜蜜的蜜月期。

第二战,西域之争,多年来,唐朝拿吐蕃没办法。

公元662年,吐蕃再次攻打唐朝的小弟吐谷浑,并且在公元663年灭掉了吐谷浑。唐朝没办法啊,只好让小弟带着和亲的西平公主回长安居住。

吐蕃觉得不过瘾,又开始派兵攻打唐朝的西域地区。662年攻打龟兹国,663年攻打疏勒国,665年攻打于阗,同时击败了薛仁贵的数万大军,使得唐朝放弃了安西四镇。

此后数十年双方为了安西四镇展开了拉锯战。673年唐朝收复安西四镇,678年又被吐蕃抢了。679年裴行俭收复安西四镇,687年武则天又被迫放弃了这里。

此后唐朝几次三番对吐蕃用兵,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直到了692年,唐朝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击败吐蕃后,这才再次收复了西域。

第三战,趁你病要你命!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另一个高峰时期,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带领安西军痛击吐蕃军,取得了播仙镇大捷。此时吐蕃的确不是唐朝的对手,但是要灭了吐蕃也并不容易。

结果刚嘚瑟没两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安禄山的军队太强,导致唐朝不得不调遣镇守西域的人马回来支援。

这下好了,流着哈喇子的吐蕃一眼就瞧准了机会,瞬间将河西、陇右、安西四镇等地全部给吞了,北庭都护府被吐蕃切断了和唐朝的联系,孤悬海外35年,最终被回鹘所灭。

必须要提一下安西军的灭亡。公元786年吐蕃大军压境,攻占了北庭,安西军和唐朝失去了联系。安西都护郭昕带着将士们坚守了20多年,最终还是被灭了。此后吐蕃趁着唐朝没缓过劲儿来,甚至打下过长安,当然没多久又被赶走了。


三、吐蕃和唐朝一起落寞了。

双方打了有100多年,谁也没占着多少便宜。可以说在唐朝征战天下的路上,吐蕃绝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当唐朝衰败的时候,吐蕃趁机捞了不少好处。可是别以为吐蕃从此就走向强盛了,从高原上走下来的吐蕃兵,就是不如在高原上作战那么勇猛。

唐朝虽然衰败了,可是当时唐朝懂得运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唐朝先后与回纥、南诏、大食、天竺等国结盟,将吐蕃孤立在四面受敌的局面下。

从此以后,吐蕃就蹦跶不起来了,其实战争不是取胜的最好手段,最好的手段还是外交。唐穆宗时期,吐蕃和唐朝大臣了长庆会盟协定,从此大家不干架了。

为啥?因为唐朝内部有搞不定的节度使,而吐蕃内部也是混乱不断。公元842年,吐蕃达玛多赞普因灭佛被杀,吐蕃进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公元877年,起义军杀掉了吐蕃王室和宗族,吐蕃王朝彻底灭亡。而此时的唐朝虽说到了灭亡边缘,可毕竟还多挺了30多年。


总结:打得过就不是和亲了,而是吞并。

没见过这么客气的超级大国,打赢了吐蕃,还要源源不断地送公主到吐蕃和亲的。为啥不让吐蕃送点公主来唐朝和亲呢?

如果真心觉得和亲是骄傲,那就让唐朝皇帝送亲生女儿来和亲啊,为啥非要找其他人的女儿代替呢?还不是因为没人愿意和亲嘛!

所以说唐朝虽然有时候能打赢吐蕃,但是却无力彻底征服吐蕃。继续打下去,极有可能出现隋炀帝攻打高句丽的惨淡局面,划不来嘛!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点赞2、滁州市 网友:言沁诺

万字长回答,算不算史上之最?
此文会将唐蕃百年国战分成五大阶段,每一阶段用一个典型战例,来分析两国的战争态势。每一个转折和细节,都以史料记载作为支撑,尽量还原一个我眼中的唐蕃百年国战。

唐蕃百年战争的阶段与转折,以我个人对唐蕃关系的理解,两国对峙大概经过了五个阶段:

一、松赞与太宗的不相上下;

二、吐蕃初占上风(禄东赞、钦陵与高宗、武周时期);

三、唐朝夺回主导权(赤德祖赞与唐玄宗时期);

四、吐蕃获得全面优势(赤松德赞与唐肃宗、代宗时期);

五、双方重回均势(赤祖德赞与唐德宗、宪宗时期)。

吐蕃王朝扩张的方向

下面我们分阶段,用具有代表性的战例来分析一下。

松赞干布和李世民时期,唐蕃两国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吐蕃不知唐之大,唐不知吐蕃之远。

这段时间两国基本是瞎子摸象,难窥对手全貌,因此并没有发生太多交集,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松州之战”和“文成入嫁”。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秋,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吐谷浑,刚被李靖、侯君集、李道宗(贞观十年)打残了的吐谷浑不是吐蕃的对手,逃奔唐境寻求庇护。

这是吐蕃对唐朝盟友第一次下手,理由是吐谷浑搅黄了,吐蕃求娶唐朝公主的好事。

没办成事儿的吐蕃使臣,回拉萨是这么汇报的:

其实,唐蕃两国在此之前便有使节来往。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次遣使长安,李世民派冯德遐代表唐朝回访。但显然吐蕃并没有给冯德遐留下多好的印象,他回国后对吐蕃观感是这样的。

这是太宗拒绝吐蕃求婚的根本原因,他不觉得吐蕃是一个需要用联姻方式拉拢的政权。

而恰好在此期间,太宗又答应了吐谷浑王室的求婚请求,这一举动刺激松赞干布,让他觉得需要在老丈人面前比划一下,表明自己有实力获得“尚公主”的地位。

但暴打了吐谷浑并没有获得唐朝的重视,松赞决定再刺激一下唐朝,于是两国之间第一次正面的交锋,“松州之战”爆发。

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扣关松州(今松潘)城下,放出豪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关于松州之战时吐蕃军队的人数,唐史有如下记载:

虽然《唐书》、《通鉴》均记述吐蕃携二十万人扣关松州,但这个数量极有可能是被极度夸大了的。

我们看一下地图,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位于青海湖以西,而松潘在今四川黄龙附近,二者直线距离也有六百多公里,其间横跨的甘南地区,太宗时期还在唐朝手里。

很难想象,松赞干布在结束吐谷浑之战后,以几个月时间,带着二十万人奔袭数千里,来到松州城下。

如果回到拉萨后再出兵四川,不但距离更远,时间上也来不及。以唐蕃两国使节往返两地,耗时10个月的时间来估算,二十万大军无论如何不可能赶到。

另外,以目前国内学者对吐蕃人口的估算,卫藏地区最乐观的人口数量也只有百万上下,动辄以二十万人出征,即便是牧区全民皆兵的状态也很难支撑,更何况吐蕃本土并不全是牧区,还有大量的农耕区。

最后,松赞干布在松州的示威,并没有让唐朝屈服。恰恰相反,李世民给出了强硬的回应。

唐军先锋牛进达,夜袭吐蕃军营斩首千余,吐蕃军队便徐徐退去,这也不符合,兴兵二十万人的战损逻辑。

因此,我赞同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估算,“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其军队划分为四茹四十东岱,东岱就是千户所。每东岱管理1000多户,每户出1兵,则其总兵力在4万至5万当是比较合理的。”

这就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松州之战,其意义不过是唐蕃两国各自比划了一下,都不伤筋动骨的收手了。

其结果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这是之后终二人一世,唐蕃保持和平的基础,而它的表象才是文成公主。

但不管怎么说,文成、金城两位公主的入嫁成了汉藏交流的纽带,并且这一纽带,确实护佑了数十年的和平岁月。

而吐蕃之后,长期以唐朝外甥的身份自居,也让两国在交往中多了一丝温情,虽然其关系依旧是以血腥征伐为主。

李世民和松赞干布去世的时间相差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他们行将就木时,有没有想到对方。

第二阶段:高宗、武周和噶尔家族专权时期;

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王朝经过了一段权臣当道的岁月,禄东赞和他儿子们(噶尔家族)成了吐蕃最风光的人物。但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吐蕃成了唐朝最头痛的存在。

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开始,吐蕃先后吞并了白兰羌和吐谷浑,初步在青海草原上站住了脚。

而这时,唐高宗李治却显得非常优柔寡断,始终没有给吐蕃一个明确的回应。这导致曾为唐朝属国的吐谷浑被灭国,其王室只能内迁唐境做了安乐州刺史。

很快李治就为他的寡断吃到了苦头,在青海站住了脚的吐蕃,以青海的牧场为前进基地,开启了第一波扩张。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迫使唐朝放弃了安西四镇。感到了切肤之痛的唐朝,终于下定决心要教训一下吐蕃了,这就是大非川之战爆发的背景。

大非川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唐军惨败主将薛仁贵仅以身免。在唐书和通鉴等史料里几乎异口同声的,将战败的脏水泼在副帅郭待封身上,似乎如果没有他的贪功冒进,唐军便有获胜的机会。

但以当时,唐庭四月才决定发兵,八月才走到青海的进军速度来说,唐军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要知道,薛仁贵麾下的唐军以步兵为主,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季节,在草原上与吐蕃骑兵寻机决战,如何能够取胜?

因此战败后,薛仁贵才会慨叹:“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

在这种错误的时间节点,以一种错误的方式与敌作战,别说是薛仁贵,就是孙武复生也赢不了。

大非川之战是一场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唐军在保持四十年军事强势后,第一次在周边少数民族眼前大败亏输。这也是唐蕃间,在松州打成平手后,第一次惨败于吐蕃之手。

有点可笑的是,当高宗决定给吐蕃一个教训时,他特意授予薛仁贵逻娑(拉萨)道行军大总管。

上意暗指希望这位“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老将,犁庭扫穴直捣黄龙的。但可惜,吐蕃养虎之势已成,直捣逻娑(拉萨)不过是南柯一梦。

此后经年,汉史屡见“吐蕃连番入寇”(《旧唐书》)的记载,凤仪元年(676)进掠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化隆)、河州(甘肃临夏)、叠州(甘肃迭部),高宗为之停封中岳。

凤仪三年(678年),李敬玄领十八万唐军在青海再度惨败于噶尔?钦陵(禄东赞次子)之手。

唐军副将刘审礼、王孝杰被俘,主帅李敬玄全军溃退,“辎重弃于路旁,绵延千里”。

所幸,黑齿常之拼死夜袭,打破吐蕃合围之势,算是避免了唐军再次全军覆灭,这便是史籍所称的唐蕃青海之战(或承凤岭之战)。

此战之后,唐史也不得不承认,吐蕃已成心腹大患,其实力足以与唐庭比肩。

但吐蕃就此便一飞冲天了吗?当然也不是!

自从上元元年(674年)二圣临朝后,唐朝对西部边事明显开始变得强硬。这大概有赖于武则天的性格,和优柔寡断的李治相比,武则天显然要强悍的多。

随即,以王孝杰、娄师德、黑齿常之为首的唐军展开了一系列反击,双方渐成拉锯之势。其间唐军虽有识迦河之败、素罗汗山之败,但同样也有良非川、白水涧的连胜。

因此,唐黑们所谓大非川之后,唐朝再无还手之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大非川之败并没有那么重要,至少它没有真正改变两国的战争格局。

在这个阶段唐蕃两国处于战场拉锯态势还有一个例证,便是西域安西四镇的反复易手。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

四年后(674年,上元元年),四镇复归唐朝。

仪凤三年(678年),迫于吐蕃压力再次罢黜。

次年(679年,调露元年),裴行俭千里奔袭西域,生擒阿史那都支,再复安西四镇。

垂拱二年(686年),四镇再罢。

692年(长寿元年),王孝杰、阿史那忠节西击吐蕃,在大岭、冷泉大败蕃军,噶尔·赞辗恭顿(汉史称赞刃,禄东赞五子)逃遁,噶尔·达古日耸(汉史称悉多于,禄东赞四子)被俘,四镇再复。

此后,唐庭吸取了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西域算是基本稳定了下来。

从四镇屡废屡建的过程可见,唐朝即便是在相对遥远的西域,有尚且有能力和吐蕃一较短长,更何况是在后勤压力较低的河拢地区呢?

另外,时任吐蕃大相噶尔·钦陵被迫于武周朝长寿元年(692年)后,长期驻扎青海前线,也能看出唐朝反击对吐蕃造成的压力。

钦陵长期远离吐蕃的政治中心,实际意义上促成了吐蕃王室重新夺回王权,终结了噶尔一门长达五十余年的权臣之路。

之后,钦陵被迫自杀,其三弟噶尔·政赞藏顿(唐史称赞婆)携其子论弓仁及部众投唐,改姓论,成为论姓始祖之一。

最后,还有个外交上的证据。

武周朝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唐蕃之间曾有一次野狐河之会(今青海察汗乌苏河),会谈的一方是钦陵,另一方是唐使郭元镇。

会议应钦陵的请求而召开,在会议上钦陵和郭元镇唇枪舌剑谈的好不热闹。

钦陵想让唐朝放弃安西四镇,在西域构建一个军事缓冲区,但唐朝也不傻,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拼死拼活才啃下来的安西四镇,哪能说句话就放弃了?

郭元镇知道钦陵的要求唐庭根本不可能答应,但张嘴就蹦出不行,岂不有失风度?外交嘛!向来都是风风光光的干龌龊勾当!

这老狐狸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想了这么个主意。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安西四镇可以给吐蕃,不过要拿青海的吐谷浑故地来换。”

青海牧场可是吐蕃拓展的核心,据此地后,东可侵袭拢右,北可截断河西走廊,西可角逐西域,钦陵如何会拿它换安西四镇?郭元镇的答复一经提出,会谈就再也没下文了。

按我们网上键盘军事家们的理论,和平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如果唐朝被打的全无还手之力,钦陵还谈个什么劲儿,直接打就是了。

这其实也可以反证出,双方尚处在均势地位,谁也奈何不了谁。

第三阶段:唐玄宗与赤德祖赞时期;

等到唐朝终于把吐蕃军神钦陵熬死了,金城公主也入嫁吐蕃,两边止干休戈过了几年的和平日子。

中宗李显甚至曾颁布敕命,准许吐蕃留学生入国子监学习。要知道唐朝国子监的门槛可是很高的,一般只有三品以上官员的子侄才有权入学。

中宗不光允许吐蕃子弟来长安求学,还和吐蕃使臣一起打马球健身。吐蕃使臣也很上道,写诗拍中宗马屁,搞得李显龙颜大悦,赏赐了衣物。

公允地说,金城公主虽然名气远没有文成公主大,她入藏后两国保持的和平岁月也短些,但金城公主依旧堪称影响深远。

唐蕃两国“甥舅”关系便由金城公主而始,并成之后两国史料中屡见不鲜的名词。

不过,在两国和平修睦的岁月里,吐蕃似乎获益更大。

睿宗李旦脑袋一抽,大方的将河西九曲,以公主“汤沐之地”的理由送给了吐蕃。这个荒唐的决定,给日后的唐朝造成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和平的岁月总是如此短暂,唐蕃两国的结构性矛盾绝不是两位公主能够解决的。

金城公主入藏四年后,唐蕃两国战端再开。李隆基和赤德祖赞两位君主,在棋盘上运筹帷幄斗得不亦乐乎。

纵观玄宗的开元年间,唐蕃关系呈现一种极其有趣的战和交替节奏。

711—714年为金城公主入嫁后的和平时期;

714—716年战火初燃;

716—722年再度回归和平岁月;

722—729年战端再起;

730—736年又是和平岁月;

737—741年又变成战争年代。

之所以会打出这种节奏,其原因在于战争的主动发起方基本都是吐蕃,打几年发现获益寥寥,便以金城公主的名义向唐朝请和,攒上几年力量后再打一段。

期间,吐蕃在从东至剑南西至勃律,绵延数千公里的正面战场反复尝试,安戎城(四川茂汶西)、石堡城、祁连城(甘肃民乐)、常乐县、大莫门城(青海龙羊峡)、瓜州(甘肃酒泉)、凉州、甘州、姑墨州(新疆阿克苏)、大石城(新疆乌什县)、大小勃律都成了两军血战的战场。

因两国战事实在太多,以至于金城公主和赤德祖赞的关系几近破裂,公主甚至生出了出走个失密国(今克什米尔)的念头。

由此可见连绵的战火,即便贵为公主也深受其害。

这种战和循环的状态在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终结,事件的引爆点来自遥远的勃律。

737年,吐蕃进攻小勃律,勃律国王苏失利兵败投降,周边二十五国尽降于吐蕃。为巩固其在小勃律的统治,赤祖德赞还将公主苏玛禄嫁予了勃律国王。

吐蕃对勃律用兵时,玄宗曾置书要求罢兵,但被吐蕃拒绝。

为了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外甥,李隆基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奔袭两千余里,在青海西大败吐蕃,斩首二千余级,吐蕃大相乞力徐只身而逃。

王维的名篇《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便是玄宗为庆祝这场胜利,以王维为监察御史,出塞宣慰时所作。

此战之后,吐蕃也很愤怒,认为唐朝违背了会盟的条约,由此断绝了外交关系(朝贡乃绝)。

738年6月,唐朝以捣毁赤岭(青海日月山)盟誓碑和禁绝互市表明了态度,唐蕃由此彻底破盟,各自调兵大打出手。

从742年开始的“天宝”年间,差不多是唐朝最巅峰的岁月,这种睨视群伦的状态,也表现在了唐蕃战场上。

以崔希逸、杜希望、王忠嗣、皇甫惟明、王倕破、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为代表的唐将,打出了一连串的胜绩,甚至赞普之子琅支都死于军中。

但吐蕃也并不是全无还手之力,围绕着战略据点石堡城(吐蕃称铁刃城)的争夺,便最能反映双方纠缠不休的状态。

关于石堡城的地点,史家历来众说纷纭,其位置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说在青海湟源县境内;

另说在甘肃省卓尼县阳坝村附近;

还有人根据碑刻记载,认为在唐代廓州达化县(今青海尖扎县、贵德县黄河以南部分、同仁县西部及贵南县北部地区)附近。

不论石堡城位置究竟在何地,所有史书中都认为,石堡城所处地势险要。

开元十七年(729),唐将李祎第一次攻下了石堡城,玄宗改石堡城为振武军,从此河、陇两地唐军声势相连,拓地一千多里。

开元二十九年(741),吐蕃以四十万人攻鄯州,兵围安人军(青海湖东),占达化县(青海贵德县东),夺回了石堡城。

次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败吐蕃大岭军及青海道莽布支所部三万余众,斩首五千余级。但在石堡城下却连续吃瘪,742年、743年、745年的三次尝试,都因吐蕃防守严密,援助迅速而失败。

公元746年、747年,王忠嗣、哥舒翰在青海、苦拔海、积石军等地逐渐打开了局面,但作为战略据点的石堡城,却一直牢牢控制在吐蕃手里。

公元747年(天宝六年),玄宗携青海连胜之势,命王忠嗣复夺石堡城,但王忠嗣以石堡城地势险峻,吐蕃军队援救迅捷,胜也是惨胜为由,建议朝廷暂缓进攻。

随后,唐将董延光请战,玄宗命其出击,再次失败,王忠嗣因协助不力,被贬为汉阳太守。

接替王忠嗣出任陇右节度使的是哥舒翰,石堡城成了他军事生涯的顶点。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率兵六万三千人仰攻石堡城,但山路狭窄,军队无法展开。

吐蕃军闻讯来援,哥舒翰派兵阻击,两军以石堡城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血战。最终。唐军以伤亡数万人的代价重新控制了石堡城,再次改称神武军。

石堡城之战是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的战例,足以说明唐蕃两国战力依旧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只不过从之前,吐蕃占据攻击地位,易手为唐军稍占上风。

而在天宝初年,唐朝边境也确实不断前移,不但基本夺回了河西九曲,还逐步拓展到了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的地区。

不过,唐朝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安史之乱已迫在眉睫。

第四阶段:吐蕃获得全面优势(赤松德赞与唐肃宗、代宗时期);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中国历史只有一件事值得记住,这就是“渔阳颦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它不但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尽失西域,九百多年后才重新回来。

很多人都把天宝十年(751)高仙芝的怛罗斯之战,作为唐朝退出西域的标志性事件。但其实,此战之败并没有让唐朝退出对中亚地区的争夺。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两年后(753年)封常清还率军奔袭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得胜而还。

但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走廊都已不守,西域和中亚就是一个梦。

安史之乱后的唐蕃关系,其实没多少可写的,尤其在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因为,唐朝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一直被吐蕃按在地上揍。

上面这段藏文史料足以说明755年之后,唐军已无还手之力,吐蕃在剑南、河拢地区基本属于予取予求的状态。但同时也要看到,至少在这个阶段,吐蕃还没有完全占据河西走廊。

综合唐史的记载,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肃东乡)、鄯州(青海乐都)、洮州(甘肃临潭)、岷州(甘肃岷县)、秦州(甘肃秦安)、成州(甘肃西和)、渭州(甘肃陇西)等数十州已经相继沦没,吐蕃牢牢控制了整个河、陇地区。

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吐蕃占据长安事件,也发生在这一年,

只要一说起这件事,唐黑、蕃粉全都瞬间高潮,唐粉们则讷讷无言。毕竟长安被攻陷是实实在在的,汉藏史料白纸黑字写着呢,不容抹杀。但这件事真不是那么简单,至少不像很多人了解的那么简单。

这次吐蕃扣关而来是有前因后果的,从战争意义上讲,这更像是一次惩罚性的军事行动。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正月,唐蕃之间有一次会盟,虽然《旧唐书》上记载的是“吐蕃请和”,但大家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以当时唐朝的窘境,和谈能谈出什么好内容来,基本就是吐蕃说什么就是什么。大概是实在太难看,汉地史料全都很有默契,闭口不谈。

汉地史料不好意思写,吐蕃史料可写着呢,立于布达拉宫门前的《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上清清楚楚的刻着以下内容,“每年唐朝要“岁贡”绢缯五万匹给吐蕃。”

你没看错!中原王朝第一次“岁贡”求和,不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而是唐和吐蕃的这次“鸿胪寺歃血”。

唐黑们,有这段秘闻以前还不知道呢吧?我给你们提供弹药了,以后记得用哟!

条约签订后几个月后(宝应元年五月),唐肃宗两腿一蹬死了,新皇帝唐代宗李豫继位,他上台后马上就开始赖账,时任吐蕃大相玛祥仲巴杰,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进攻。

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突破大震关(陕西陇县西境),泾州(甘肃泾川县北)刺史高晖投降,给蕃军充当向导,引军深入。

六日,克邠州(陕西彬县)、奉天(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县西北),代宗东逃陕州(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长安陷落。

吐蕃在长安城内留居十五日(《资治通鉴》记十三日),还把金城公主的兄弟,宗王李承宏扶持成了傀儡皇帝。结果十几天后,吐蕃撤军,李承宏这倒霉孩子先是被还朝的代宗痛骂,然后流放华州,不到一年就稀里糊涂的死了。

但估计包括玛祥仲巴杰、恩兰·达扎路恭(唐史记做马重英)在内的吐蕃君臣谁都没想到唐朝京西的防御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因为之前吐蕃也曾有多次进攻,虽然打的唐朝边将不敢出门,但吐蕃也一直没有机会突破拢山一线的唐军防御体系。

而这次,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后,短短六天吐蕃便已兵至长安城下,用势如破竹形容真不算过分。

这次差点变成斩首行动的惩罚行动,是一次带有必然性的偶发事件。

估计吐蕃军队自己都没想到会如此顺利,所以也根本没有长期固守的准备。这点从郭子仪以疑兵诈称朔方军至,吐蕃便草草撤军可见一斑。

很多人将此原因归咎于,吐蕃将士不适应低海拔地区的环境,产生了醉氧反应。但别忘了,吐蕃军队不是坐着运20从拉萨飞过来的,甚至这些军队,也不是骑着马从拉萨长途跋涉来到长安的。

吐蕃君臣没那么傻,让军队奔行几千公里来考验一下,后勤补给的供应能力。这些军队本就常年驻扎在河拢地区,时时刻刻威胁着唐朝的边境。你觉得气候的不适应,会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

另外,这些人也不都是藏族人,早在并吞河拢前期,军力不足的吐蕃军队里有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仆从部队。

这些被称为“温末”的仆从部队,不但族裔混杂,包含吐蕃征服区的吐谷浑人、白兰羌人、回纥人、突厥人、汉人,甚至还有少量大食人,这些人可是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对关中的气候并没有吐蕃人那么敏感。

更何况,吐蕃这次突入关中还是在冬季,那有什么所谓“长安湿热气候吐蕃人不能适应”之论?

因此,气候并不是吐蕃从关中草草撤军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其领兵将领恩兰·达扎路恭(唐史记做马重英)心知,自己并没有固守关中的实力和资本,不如趁唐军未至,劫掠一番早早离去。

吐蕃攻入长安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但不是转折性的事件,因为此事之后,唐朝马上调整了军事部署,将唐军中最能打的朔方军和郭子仪、马璘、李抱玉从长安东部调至京西拢山防线。之后几十年间,唐蕃两国一直都在拢山山麓苦战,吐蕃再也没能突入关中。

网上流传吐蕃曾两次攻入长安,我实在不知道其理论依据从何而来。有人曾给唐朝总结过“天子九奔、长安六陷”,但六陷里属于吐蕃仅此一次。

必须得承认,755年安史之乱后,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唐蕃之间的战争,吐蕃完全占据碾压性的优势,唐朝只能守住几个战略支撑点困兽犹斗。

每年入秋,吐蕃都会兴兵而来,收割唐朝在边境地区种植的小麦,而唐将只能焚烧边境草场,加重吐蕃后勤压力的方式应对,这种情况唐朝称之为“秋防”。

但即便是这种憋屈的防御手段,都曾成为吐蕃发动攻击的借口。

最后一个阶段:双方重回均势(赤祖德赞与唐德宗、宪宗时期)。

很多人对吐蕃强大的印象,多来源于安史之乱后,对唐军的碾压性优势。也确实,这段岁月足够的长,大约从75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786年,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但786年之后,狂攻了一百多年的吐蕃已渐渐露出了疲态。对于这一点,有切肤之痛的唐朝感受非常明显,在《旧唐书》里有明确的记述。

而这时,唐朝宰相李泌又给德宗出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要说李泌这个历经四朝的政治老狐狸,算得上终唐一世数得着的战略大师。有机会,我们专辟一篇仔细讲讲他。)

随后,在他的运作下,唐朝与回纥再次结成盟友。回纥可汗顿莫贺达干娶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为妻,这也是唐朝三次皇女和亲之一。除嫁女之外,德宗还册封女婿顿莫贺达干为“长寿天亲可汗”。

这可惜,这哥们也没长寿了,娶了媳妇,次年就死了。

不过,在他任内“回纥”正式更名为“回鹘”,也算青史留名了。

除回鹘外,南诏国也重新成了唐朝盟友,极大地减轻了剑南道的军事压力。

遥远的黑衣大食李泌有没有放弃,贞元元年(785年),以杨良瑶为使,扬旄西海远赴大食,这比同为宦官的郑和早了整整620年。

李泌下的这盘大棋,堪称不折不扣的“阳谋”。因为,大食、大唐和南诏国与吐蕃都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只要有个机缘,很容易就能联合起来,而这对吐蕃来说,几乎是无解的计策。

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式,不光李泌看得清楚,韩滉也看出来了。

虽然,这哥们给人更深的印象是画了《五牛图》。但其实,他也是个政治大拿,拜过相,旧唐书还有传。

虽然吐蕃一直在以战养战,仅河拢地区估算就至少掠去数以百万计的唐人。

但别忘了,当时吐蕃是西边顶着黑衣大食、北边扛着回鹘、东边对着大唐,东南角的南诏国也重新成了唐朝的盟友。

再强大的自生能力也禁不住这种消耗,更何况人口本身就是一种再生缓慢的资源。

因此虽然贞元早期,吐蕃依旧有能力主动进攻,甚至在两国会盟时发动了“平凉劫盟”的诡计,但唐朝已经开始逐步将防线向外推。

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剑南道的“维州之战”。

维州(今四川理县)历来都是剑南防御的节点,广德元年(763年)被吐蕃攻陷,改称“无忧城”。

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八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整顿军马,遣唐军步骑兵两万人,兵分九路齐头并进,向吐蕃所属维、保(理县北孟屯河中下游)、松州(四川松潘)、栖鸡、老翁城等地发起进攻。

之前唐蕃两国在剑南的战争,基本都是吐蕃主攻唐朝防御,而这次唐军却主动出击,表明唐军的军事实力已能和吐蕃军队分庭抗礼了。

多路并进的唐军,在剑南崇山峻岭间与吐蕃展开连番血战。战事从八月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其中双方主力在雅州(四川雅安)城外的决战,以吐蕃惨败告终。

随后,唐军继续向西南推进连克吐蕃多座城堡。另一支唐军则在南诏军队的配合下,强渡泸水(大渡河)绕至吐蕃军队后方,决堤水淹吐蕃军营。吐蕃军队大溃,被唐军合围在鹿危山的山谷之中全军覆灭。

战后唐军惊讶地发现,吐蕃俘虏中居然有黑衣大食的士兵。

这是自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高仙芝和黑衣大食的怛罗斯之战后,时隔五十年,唐朝士兵和大食士兵的再次交手。由此也可见,吐蕃兵员的紧张程度。此战因其在泸水之南,也称“渡泸之役”。

唐军兵围维州后,赤祖德赞命内大相论莽热领兵自盐(陕西定边县)、夏(陕西靖边县)二州千里来援,韦皋以逸待劳,再次大败吐蕃,生擒论莽热。(吐蕃从不远千里从西北调兵援救剑南的维州,大家想想意味着什么。)而论莽热也成了二百年唐蕃战争史上,品级最高的吐蕃俘虏。

维州之战后,唐蕃两国都已无心恋战,唐朝是自宪宗朝开始专心在河南、河北削藩,而吐蕃则在崇佛之路上越走越远。

之后两国的战争,基本表现为以打促和,战争不过是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

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4月,唐蕃两国再度达成协议,分别在长安、拉萨和边境线三地祭天盟誓,立碑为证。

这是唐蕃八次会盟中的最后一次,它也成了唐蕃和平修睦岁月的最后见证,之后二十多年里,唐蕃边境基本保持了平静,直到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脆亡。


这么长的文章您都能坚持看完?I真服了you!都看到这里了,您赏个关注吧!



点赞3、东台市 网友:夏洛葵。

唐朝和吐蕃差不多是同时期兴起,同时期衰弱。在长达两百余年的时间里,大唐和吐蕃可谓是相爱相杀,和亲,会盟,战争一直贯穿其间。据记载,大唐和吐蕃之间发生的重大战役就有四十六次,会盟有七次,和亲两次,分别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下面,一起来跟冷月理一理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史。

由提亲引发的血案--松州之战

唐王朝建立之初,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也几乎同时兴起。唐太宗李世民对内扫平各个割据势力,对外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吐谷浑等,被尊称为“天可汗”,开启贞观之治,大唐声威远播,四方宾服。为了安抚各个少数民族,大唐皇帝将宗室女子嫁给少数民族首领,这就是唐朝的“和亲”政策。这和汉朝屈辱的和亲不同,唐朝和亲是把各个部落打服了之后,实行的安抚政策。当时,各个部落都以能和大唐结亲为荣,来长安提亲的小伙把唐太宗家大明宫的门槛都踏破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对大唐十分仰慕,他得知吐谷浑和突厥都和大唐和亲了,心想,我各方面也不差啊,于是,赶紧派人去长安求亲。可是,由于之前中原王朝对西藏地区了解甚少,唐太宗以为来的是一个什么小部落,有辱天子颜面,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下松赞干布的自尊心受不了,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带兵二十万来到唐蕃边境松州,说:公主不至,我且深入。这就是赤裸裸的逼婚啊。面对吐蕃入侵,唐朝先是小败几场,随后马上组织三十万大军反击并取得胜利。这便是大唐与吐蕃的第一战,松州之战,以大唐获胜结束。战后,松赞干布向唐太宗请罪,唐太宗也看到了吐蕃的实力,同时也看到了松赞干布结亲的决心,于是将宗室女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启了大唐、吐蕃之间百余年的恩怨纠纷。

两大王朝的激烈碰撞—大非川之战

如果说松州之战只是两个新兴王朝彼此之间的试探,那么,大非川之战则是唐朝与吐蕃之间扩张的必然结果,并成了唐蕃战争的转折点。吐蕃兴起后,实力不断增长,如日中天。到唐高宗时,吐蕃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 山脉西北部),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其势力继续向西域扩展。唐总章三年(670),吐蕃在西域大获全胜,拔除了大唐在西域设置的安西四镇。

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

唐王朝大为震惊,同年四月,唐高宗命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将,出兵十余万讨伐吐蕃。吐蕃对这次大战极为重视,调集本部兵马,以及吐谷浑等附庸国兵马共四十万迎战,由吐蕃第一名将钦陵统领。大军开拔后,薛仁贵因为道路难走,自己率精锐骑兵先行,意图趁吐蕃军立足未稳发起攻击,命副将郭待封将辎重屯在大非岭,留两万人留守,率主力轻装跟上。

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 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薛仁贵在河口(今青海玛多)首先遭遇吐蕃军,大胜,获得了战利品牛羊万余头,然后屯兵乌海城(今托索湖地区),等待与郭待封的主力会合。薛仁贵的意图是利用自己吸引吐蕃军主力,然后与郭待封大军合围。不料郭待封违抗军令,主力大军仍然带着辎重在后面慢悠悠的赶来。钦陵抓住机会,没有去攻击薛仁贵驻守的乌海城,而是率二十万大军直扑郭待封主力,中间间隔太远,薛仁贵来不及回救,郭待封部被击溃,辎重损失殆尽。而后,薛仁贵退守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旷),钦陵率四十万吐蕃军合围大非岭,无奈之下,薛仁贵请和。

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钦陵约 和。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建国以来对外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此战后,唐王朝放弃了收复吐谷浑的意图,被迫撤销安西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而吐蕃也元气大伤,以至于战胜后依然同意与薛仁贵议和。但是,吐蕃上升势头依然强劲,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在西域,南诏,陇右三个方向上与唐王朝展开争夺。

帝国最后的荣光—维州之战

贞元十年(794),唐西川节度使韦皋用计离间南诏与吐蕃的关系,终于使得南诏重新站回唐朝这边,与吐蕃为敌。贞元十七年(801),韦皋在南诏王异牟的配合下,于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大败吐蕃军,同时趁胜进攻吐蕃占据的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吐蕃以论莽热为统帅,率兵十万解维州,昆明之围。韦皋在吐蕃军进军路上埋伏,诱敌深入,大败吐蕃军,生擒统帅论莽热。此战后,吐蕃对南诏的威胁彻底解除,吐蕃实力大损,开始走向衰落。而唐王朝也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困境,越来越无力对外发动战争了,曾经恢宏耀眼的两大王朝,都已是明日黄花了。不久后,公元821年,双方于长庆会盟,谁都无力再发动战争,彻底结束了征战对峙的局面。

我是冷月无声,欢迎点赞加关注,我会持续分享历史知识!

点赞4、兴宁市 网友:晨钟暮鼓

吐蕃是活动于今青藏高原上的一支少数民族,被认为是古代藏族,直到唐朝初年,他们平定诸羌,势力大增,他们就成了唐朝在西边的近邻。从唐太宗到唐宣宗之间的200余年,大唐和吐蕃可谓是战事不断。

那么这两个国家的对战结果如何,我们就简单的看看。

1、唐初的战与和

吐蕃国的建立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松赞干布。在建国之后,他主动向唐朝示好,并向唐请婚。当时唐廷对这个新生政权并不了解,于是选择的拒绝,吐蕃则认为是自己的仇敌吐谷浑离间所致,于是发兵击败吐谷浑,并侵扰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兵骑5万还击。在松州大败吐蕃军队,吐蕃于是再次向唐求婚以示好,于是便有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故事。

因此,唐朝与吐蕃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和平。

2、高宗时期:以守为主

松赞干布去世后,唐与吐蕃风云再起。

高宗时,吐蕃又与吐谷浑发生了矛盾,吐谷浑打不过吐蕃,便向唐求救,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率兵10万攻讨吐蕃,结果在大非川(今青海湖川南)为吐蕃所败。仪凤三年(公元678年)秋,唐与吐蕃再次交锋,结果又被击败。此时的吐蕃达到了巅峰:

“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

面对吐蕃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威胁,唐朝选择了以守为主的策略。

3、从武则天到唐睿宗:争夺西域控制权

武则天当政时期,吐蕃正在蚕食西域,武后选择主动出击。先后在永昌元年和二年先后对吐蕃用兵,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攻打吐蕃,大胜,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4镇。但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的战争中,再次失败。好在此时吐蕃内部发生动乱,消停了几年。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吐蕃又侵扰凉州,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大败吐蕃,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吐蕃赞普亲率万人侵扰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四捷,大破吐蕃。

这一期间,唐与吐蕃的战争十分频繁,互有胜负,但战争给双方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唐中宗时期,吐蕃再次求婚,金城公主成了和亲的筹码。此时唐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这也是两全之策。

唐睿宗继位后,曾尝试过一次与吐蕃的战争,结果再次大败。这段时间里,唐朝整体不占优势。

4、唐玄宗时期:盛世的反击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秋,吐蕃又开始在边境挑衅,刚登基不久的李隆基开始了对吐蕃的打反击,命薛讷、王晙率兵前去迎战,大破吐蕃,杀数万人,将其所掠的羊马又都夺了回来。吐蕃又向唐请和,唐皇不许。此后吐蕃不断侵扰唐朝西北边地,唐廷又设置陇右节度使,加强统一指挥,以对付吐蕃。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冬,河西节度使王君毚大败吐蕃;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正月,王君毚在败吐蕃,但九月吐蕃出兵攻陷瓜州,劫掠而去,王君毚死于回纥手中;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秋,吐蕃又来攻打瓜州,被瓜州刺史张守珪击退,八月,新任河西节度使萧嵩在祁连城下大败吐蕃;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朔方大总管李祎出兵到陇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

这一系列的战争,大唐打得吐蕃毫无还手之力,于是再次求和,唐皇答应了请求。

但战争并未离去,唐朝还要西域。

开元廿四年(公元736年),唐军从凉州南进攻吐蕃,大败吐蕃;

开元廿六年(公元738年)三月,吐蕃攻打河西,被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退;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行营节度使高仙芝率军深入西域,打得吐蕃措手不及,并收降了很多臣服于吐蕃的小国家;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陇右、河西以及突厥阿布思部落兵攻破了吐蕃的石堡城,彻底钳制住了吐蕃。

5、中晚唐:此消彼长的消耗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末,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彻底选入内乱,唐玄宗跑到四川,唐代宗继位,吐蕃卷土重来!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攻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攻占了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十月,吐蕃军队攻入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之后,吐蕃又出兵攻陷了松州、维州、保州和云山,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叛投吐蕃,多亏一代名将郭子仪,他再次挽救了唐朝,击退了吐蕃,但在灵州一代,唐与吐蕃再次开始了消耗战。

唐德宗继位初期,唐与吐蕃和平了一段时间,唐廷还曾向吐蕃借兵,但吐蕃食言,彼此之间战争又起。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吐蕃率兵入寇,侵掠泾、陇、邠、宁诸州。这场拉锯战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春,吐蕃消耗不起再次求和,结果吐蕃再次食言,突袭唐军。此后的50多年,两国不在信任,彼此双方在北线的盐灵一带,南线的剑南一带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

6、尾声:终结于内乱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消耗不起的吐蕃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两国之间正式走向和平。

长期的战争,让吐蕃疲惫不堪,内部也开始出现动乱,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而吐蕃彻底分裂。

当吐蕃再次回归历史的视线中,已经是北宋时代了。当时的吐蕃与中原地区隔着一个西夏帝国,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制衡了西夏的扩张。

从唐与吐蕃200多年的战与和中可以看出,国力是战争成败的根本因素,早期唐朝胜少败多,到了开元盛世基本就是压倒性的优势,要说有几个关键性的战役,那就是早期的松州,中期的石堡城战役,后来的吐蕃攻进长安,这些战役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现在的吐蕃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点赞5、南充市 网友:月影漂流

都打不过,唐朝打不过吐蕃,其一是吐蕃位于高原之上,习惯高原气候。而唐朝要打吐蕃,士卒首先要慢慢适应高原环境,这个可能至少需要半年。其二是高原上环境恶劣,补给困难,唐朝要是军事实力抢,吐蕃人就可以赶着牛羊避开。唐朝最准会被补给拖死。

吐蕃打不过唐朝,那是实力不济。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