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为何被赞誉为“女中尧舜”?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朱高炽,皇后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为何被赞誉为“女中尧舜”?

点赞1、云浮市 网友:只准爱莪

题中所说的张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原配,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在明孝宗弘治六年进士何孟春所著《馀冬序录内篇》中,曾经称赞张皇后为“女中尧舜”。明朝在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便立下了“后妃不得干政”的规矩,那么张皇后又有些什么作为,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呢?

又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维护朱高炽地位的太子妃

张氏,河南永城人,兵马指挥张麟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闰九月被册为燕世子妃。靖难战争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世子朱高炽册为皇太子,世子妃张氏进封皇太子妃。

当时皇太子朱高炽由于身体肥胖,不擅骑射,颇为英武善战的父皇朱棣所不喜。朱高炽的弟弟汉王朱高煦自恃在靖难战争时莫大的功劳以及军方大佬淇国公丘福支持,一度对太子之位志在必得。

此时张氏作为皇太子妃,固然在军国大事上无缘置喙,但她却另辟蹊径,通过“操妇道至谨”的方式来孝顺公婆,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在清朝初年明史馆的修纂官毛奇龄所著《胜朝彤史拾遗记》中,记载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故事:

尝曲宴内苑,仁宗侍。成祖见仁宗色变,唾而詈。移时,指后曰:“此佳归,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后起,顿首谢。顷之,忽失后所在。上怪,使觅后,则后方亲入宫庖,手汤饼出荐。上且感且喜,顾仁孝。仁孝为慰劳泣下,乃呼仁宗及后前剧饮,尽欢乃罢。由是太子得不易。《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张皇后剧照

詈,音[lì],就是骂的意思。一次宫内的宴会,皇太子朱高炽也在场。结果朱棣看到这个大胖儿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不但冲他吐口水表示鄙视,甚而破口大骂。骂完之后指着太子妃张氏说,要不是看在儿媳妇以后是国母的料,早把你给废了。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战战兢兢多年的朱高炽终于继位,张氏也顺理成章被册立为皇后。可惜二十年的太子,只换来了不到一年的皇帝。洪熙元年(公元1424年)五月朱高炽驾崩,皇太子朱瞻基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张氏由太子妃到皇后,再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

母慈子孝的宣德朝

宣宗即位之后事母极孝,每天早晚都要去太后宫中晨昏定省。由于仁宗突然驾崩,内有汉王虎视眈眈,外有蒙古方面的军事威胁,安南方面的造反暴动,朝局有累卵之危。因此张太后不顾祖制,和儿子一起讨论政事,史书记载“凡军国大政,必禀命而行”

正是在张太后的鼎力支持之下,宣宗慢慢稳定政局,特别是摆平汉王之乱,解除了皇位的危机。宣德三年二月,《明实录》特地记录了宣宗陪张太后一起游西苑。这件事有什么特别呢?因为就在半个月后,宣宗原配胡皇后“自愿”退位,生了皇长子朱祁镇的孙贵妃得以册封皇后。这件事情,必然得到了张太后是首肯。当然,当时的宣宗年逾30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为了今后不出现嫡庶之争,胡后退位,孙贵妃上位也是无奈之举。

至是恭请皇太后游西苑,皇后、皇妃皆侍行。上亲掖皇太后舆,登万岁山,奉觞上寿,献诗颂圣德。皇太后悦,酌酒赐上,且谕曰:“今天下无事,吾母子得同此乐,皆天与祖宗之赐也。天下百姓皆天与祖宗之赤子。为人君,但在保安百姓,使不至于饥寒,则吾母子斯乐可永远矣。”上拜稽首曰:“谨受教。”—《明宣宗实录卷三十六》

废后胡善祥

宣德五年,宣宗陪着张太后一起拜谒太宗长陵和仁宗献陵。张氏也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拜谒过自己夫君陵寝的皇后。这次的天寿山之行,当年2月24日出发,直到3月9日才返回北京。此后再没有一位太后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宣宗驾崩,临终前遗命皇太子即位后一切家国重务都需上禀张太后之后,才能施行。朱瞻基临终托孤,把儿子交到了母亲手上,希望凭借她丰富的政治经验,为现阶段“主少国疑”的大明朝掌好舵。

朕疾今不复起,盖天命也。其命长子皇太子祁镇嗣位。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嗣君年幼,惟望圣母皇太后朝夕教训,尔文武大臣尽心辅导。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皇后然后行。—《明宣宗实录一百十五》

正统朝实际的无冕之王

宣宗的驾崩同样很突然,当时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宫中流言四起,都说张太后要立自己的小儿子襄王朱瞻墡为帝。张太后急召辅政大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这才叫真正的一锤定音,于是“浮言乃息”

朱祁镇即位后,尊祖母为太皇太后。当时群臣请张氏垂帘听政,被太皇太后以“毋坏祖宗法”的理由严词拒绝。不但如此,张氏还致书两个兄长彭城伯张昹和都督张昇,要求他们“凡有政议悉勿与闻”。二人之中张昹庸庸碌碌还则罢了,张昇却有靖难战功,也深得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的信任。以至于大学士杨士奇都出来为张昇求情,希望太皇太后能够开恩让他“与议军国重事”,但是张氏铁面无私,坚决不同意。

庚申,杨士奇等言于太皇太后曰:“都督张昇平日存心公正,非其余可比。令议国事,诚出公论。况昇历事列圣,皆知其贤。每有巡幸,必命留守。伏惟太皇太后无以亲凡弟为嫌,仍令与议军国重事。”命下不从,且令写敕戒之。—《明英宗实录卷二》

王振剧照

此后随着英宗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老师太监王振极为信任。张氏为了防微杜渐,时时敲打朱祁镇要“委任股肱”,因此《明史》上说“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而在清初史学家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还有太皇太后恐吓王振的桥段。这件事情不见于《明实录》真伪难知。但至少太皇太后在世之时,王振还翻不起什么浪花。

有顷,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英宗跪为之请,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结语: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张氏驾崩。十一月四日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太皇太后。十二月十七日,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的谥号祔享太庙。

张氏早年为太子妃之时力助朱高炽稳定太子之位,为皇后之时安心于后宫。为太后之时辅政,为太皇太后之时摄政,待人宽而御己严。为社稷着想同意宣宗废去原配胡皇后,但却对废后尊之以礼。这样的张氏,确实称得上“女中尧舜”。

点赞2、张家界市 网友:乱世浮华

诚孝张皇后之所以被称为“女中尧舜”,和她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诚孝张皇后)

第一,丈夫朱高炽能巩固太子之位,有她一份功。

朱高炽并不招父亲朱棣待见,原因是他过胖,走路都要人搀扶,更不要说骑射的本领了,因此朱棣一心想要废掉他改立次子朱高煦。朱高煦为了得到太子之位可没少在朱棣跟前给朱高炽下药,所以朱高炽的日子很不好过。

每当朱高炽郁郁寡欢的时候,张氏(后来的张皇后)便多以历史励志故事来宽慰他,并鼓励他减肥,同时还在饮食上亲自为他调理。

除了安慰丈夫,张氏还对朱棣和徐皇后侍奉周全,因此朱棣常夸赞她是个好媳妇,再加上徐皇后颇不赞同朱棣废太子的念头,所以朱棣想废太子的事一拖再拖。

最关键的是张氏还生下了聪明好学的朱瞻基,而朱瞻基又是朱棣最喜爱的“好圣孙”。

由于张氏做了不少拉分项,在永乐二十二年,奄奄一息的朱棣最终将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第二,为朱瞻基治理天下扫除障碍。

朱高炽继位后,是为明仁宗,张氏被立为皇后。然而皇后的位子还没坐满一年,朱高炽却暴病身亡。

(明宣宗朱瞻基)

父死子继,朱瞻基继位称帝,是为明宣宗。张氏则被尊为皇太后。

此时正逢新帝继位,一直觊觎皇位的朱高煦由于父兄已死,公然发动叛乱,想要夺取朱瞻基的皇位。

张氏虽说不在前朝,但自朱高炽继位后,凡政事她无所不知,朝臣她无所不识。

当朱高煦发起叛乱后,她立刻与朝中骨干杨士奇、杨溥、杨荣等内阁大臣商议对策。由于应对有略,仅用了三周,就摆平了朱高煦的叛乱,并借机削弱了藩王们的势力,这样既巩固了朱瞻基的皇权,也为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的条件。

第三,承上启下,为明朝的太平立下了不朽之功。

宣德九年,36岁的朱瞻基突然驾崩于乾清宫,留下了才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

朝中盛传张氏会改立襄王朱瞻墡(张氏所生皇五子)为帝,张氏得知后,将群臣召进乾清宫,把朱祁镇放到皇位上,对大家严厉地说:“这就是新君。”如此朱祁镇得以顺利继位,而张氏则被尊为太皇太后。

朱祁镇继位后,有献媚的大臣请求张氏临朝听政。

张氏拒绝了这些大臣的请求,她命杨士奇、杨溥、杨荣为辅政大臣,政事都交由他们票拟,重要的政策需通过张氏决定后,才交由内阁议决。

(明朝三杨)

第四,会用人,拒绝外戚干政。

张氏很会用人,她多以仁忠有才干的旧臣为主,因此没有发生一朝皇帝一朝臣的洗牌大变革,反而这些旧臣都久经时间考验,政治能力更强,国家也因为他们的治理更加强大起来。

另外,张氏虽然地位尊贵,但她从没有起用过娘家人,反而对娘家人多有约束。《明史》曾记载,张氏曾以书信的形式告诫她的哥哥要遵纪守法,更不能干预政事,每个月也只能初一和十五能入宫问安。

第五,杜绝宦官干政。

朱祁镇年少,宦官王振由于有文化,被选为太子伴读。然而王振却不本份,常变着花样哄朱祁镇玩,并颇有弄权之意。

张氏看出王振的苗头,于是召来大学士杨溥、杨士奇和杨荣等重臣,当着他们的面命王振跪下,声色俱厉地斥责他若是敢干预朝政,将格杀勿论。同时又叮嘱朱祁镇说,国家大事但凡这几位重臣不赞同,绝对不能实施。

此后,张氏对王振多有防范,一旦听说王振有独断之事,便将他召来狠狠地斥骂他。王振从此对张氏心里颇忌惮,行为说话也非常老实。

(明朝第一权宦王振)

可惜张氏不久就去世了。

随着张氏的去世,她曾经重用的旧臣也因年迈没能将革命进行到底,最终还是让王振成为了明史上第一个大权独揽的宦官,而明朝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由此可见,张氏被称之为“女中尧舜”的确还是有几番道理。

点赞3、铜陵市 网友:说爱尔

诚孝昭皇后张氏是明代比较著名的皇后,相对而言,明代的贤后比较多,而在明代的皇后中,诚孝昭皇后是最杰出的。

张氏是京卫指挥使张麒的女儿,明仁宗朱高炽的元配夫人,明宣宗朱瞻基的亲生母亲,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的祖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张氏被封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张氏晋封皇太子妃。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张氏被册立为皇后。明宣宗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年幼,张氏实际上是摄政的皇后,她是明代第一位太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起摄政作用的后宫女人。

诚孝张皇后(剧照)

张氏贤德聪慧,颇有政治才能。据史书记载,她虽居后宫,但关心朝中政事,留意大臣的品性、才能和特点,能为仁宗参谋政事,而在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后,宣宗朱瞻基每遇军国大事,皆是禀明于他的母后张氏才作出裁决。张氏对宣宗的支持和辅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谋朝政大事,为宣宗做决策提供消息和建议;二是劝宣宗行仁政,提示他应重视体恤百姓疾苦,关注国计民生;三是召唤一帮老臣和名将辅佐宣宗处理朝政和防卫边疆,比如,让宣宗倚重“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及张辅、胡濙等,以及重用蹇义、夏元吉等名将,同时,张氏还帮助协调君臣关系;四是限制内宫对朝廷政事的干预,避免外戚专权。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此外,在宣宗去世后,她支持英宗朱祁镇即位,她既力据外戚干预国事,不让她的娘家人掌重权,同时又拒绝垂帘听政。而且,张氏还竭力阻止英宗所宠信的太监王振干预朝政,在主少国疑时,能保持朝廷政局的稳定,如果张氏能更长寿,太监王振就不可能干政,朱祁镇或许不会御驾北伐,不会当了瓦剌的俘虏。

历代史学家对张皇后的评价很高,认为她是明代最杰出的皇后。

比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查继佐于《罪惟录》中对张皇后的评价非常高,他说:“诚孝整齐三朝,为妃,善太子失欢;为后为太后,知人,亦具禀可。虽仁宣令主,赞辅特勤。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监振屏气。先朝内政修已称媲美,后所处特殊,得闻平决外朝,实关至计。至于严外戚惠安,不使干预;谢垂帘之请,专任阁议,凛持祖训,故坤德无与比。倘垂帘例开,他日昭圣得自行其意,而二龄挟宠,适当武庙豹房之日,天下事尚忍言哉!嗟一振帝翼之为虎,后视之如雏,使长视得见正统之十四年,可无土木之变。”

诚孝昭皇后张氏的经历过永乐、仁宗朝、宣宗、英宗四朝,当过太子妃、皇后、后太后、太皇太后,她有过摄政权但不垂帘听政,她辅佐过宣宗、英宗,政绩显著,贤明仁达,阻止外戚干政,抑制太监专权,重用忠贤能臣,是一位睿智精明而又贤惠仁善的杰出女政治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她被称为“女中尧舜”。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画像

首先,张皇后孝顺贤惠,支持夫君;精明睿智,辅佐儿子,化解危机,巩固明王朝的稳定。

当年,朱棣起兵靖难期间,朱高炽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府,朱高炽看似温和实在,但也很颇有才能,他仅率着万余人拒南军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对北平的围攻,稳住了朱棣靖难大军的大后方。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曾数次北征,而朱高炽皆是以太子的身份监国,保持朝政的顺利运转。可见,朱高炽是一个有温和而能力的太子。

可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更受宠于朱棣,朱棣感到朱高炽太过于仁善,缺少雄才大略,而朱高煦更像他,更有雄才,因而曾有改立太子之位。但朱高煦曾联手朱高燧,串通宦寺,意图夺嗣,野心太大,而经侍郎胡濙密疏而未能实现其阴谋,自此,明成祖方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他在位期间,以仁善之策治政,为政比较开明,他赦免了建文帝的不少旧臣,平反冤狱,废除苛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他修整武备,不再像朱棣那样屡屡征战,使百姓能得以发展农耕,生活有所改善。只是,朱高炽有两个特点,一是他生性仁厚端重,举止沉静有度,属于温和稳重的君王;二是他身体特别肥胖,不善骑射,不喜欢活动,这造成了身体长期有疾。而原本更受朱棣宠爱的汉王朱高煦自认为自己更有雄才大略,对他的哥哥的性格和做法很反感,而且一直有夺位的想法。但朱高煦要夺位有两大障碍,一是之前朱棣的皇后徐氏一直坚持支持朱高炽即位,反对朱棣废太子立汉王,所以,朱高煦想夺位此时的皇太后徐氏必然反对;二是朱高炽有一个儿子朱瞻基历来受朱棣宠爱,而且很有政治才能,永乐九年(1411年)便被册立为皇太孙,而他的祖母张氏很有政治才能,张氏与朱瞻基联手支持仁宗帝,这让朱高煦夺位很难有胜算。

仁宗朱高炽执政时,勤于政事,而张氏竭力照顾身体不好的仁宗,并为仁宗出谋划策,对仁宗施行仁政起了重用的支持作用。可惜,太子朱高炽执政不到一年,便于洪熙元年(1425年)驾崩了,只活到四十八岁。

宣德元年(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张氏被尊为皇太后。朱瞻基登基时26岁,比较年轻,对许多军国大事皆是与太后张氏商量之后再裁决。宣宗对他母亲非常孝顺,而后宫皇后、皇妃对张氏也很孝敬,张氏出游西苑时,不但皇后、皇妃在旁侍候,而且,宣宗也亲自扶着车陪他母亲登万岁山,并奉酒拜寿。而当张氏前往长陵、献陵拜谒时,宣宗亲自骑马带弓在前引路,过桥时,宣宗下马扶车,亲自服侍张氏。而当京畿百姓对皇帝、太后欢呼拜迎时,张氏便劝告宣宗,说百姓拥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使他们安居乐业。张氏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劝宣宗皇帝记住应善待百姓,劝其仁善待民。

张氏劝宣宗信任和重用先朝大臣,同时督促前朝老臣要全力辅佐朱瞻基,当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金幼孜等谒见张氏时,张氏强调说:“你等为先朝旧人,应尽力辅助嗣君。”张氏对老臣非常了解,她曾评价说,张辅虽为武臣,却通晓大义;蹇义忠厚小心,但处事优柔寡断;杨士奇忠诚正直,敢直言不讳。这些看法对宣宗帝重用老臣具有重要的意义。张氏在宣宗朝起着协调皇帝与朝臣关系的重要作用。

此外,张氏成为太后之后,受皇帝和皇后的孝顺,受朝臣的敬重,很有威望,但她却其娘家人却要求极严,不允许他们参议朝廷大事,而她的弟弟张升等为人淳厚谨慎,从不张扬,这避免了外戚干政。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筹谋造反,他秘密派人邀英国公张辅、山东都指挥使靳荣等为内应,但张辅将密使逮捕,上上报朝廷。朱瞻基得悉之后,修书劝朱高煦放弃谋反,朱高煦不听劝,朱瞻基御驾亲征,他敕令黄谦、陈瑄等防守淮安,防止朱高煦难逃,他推测朱高煦既不会攻南京,也不会攻济南,而会固守乐安城。

汉王朱高煦剧照

朱瞻基率平叛大军将乐安城四面包围,但他没有攻城,而是放箭书至城中,晓以利害,致使城中叛军多反了朱高煦,朱高煦知大势已去,便密遣使者上奏宣宗乞求宽解,并于次日出城归降。众大臣上疏请用重典。宣宗却命朱高煦写书召诸子同归京师,只对倡谋反者数人治罪,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后被杀。而其余被胁迫者一律释放。户部尚书陈山进言乘胜移师向彰德,袭击赵王朱高燧,宣宗听杨荣建议,发敕令给赵王,指责其与朱高煦同谋之罪。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赵王谋反,于是,赵王只是被软禁,最后病死。

朱高煦造反时,之所以很快被平定了,这与先前太后信任和重用老臣是有密切关系的,英国公张辅和朝中大臣杨士奇等,以及山东都指挥使靳荣等地方将领支持朱瞻基,显然与张太后稳控朝局,重用老臣老将有关系,因而,朱瞻基对平汉王之乱才能那么顺利。

其次,辅助皇孙登基,既能阻止外戚干政,又能抑制宦官干政,同时又不垂帘听政,能干预而不干政,摄政而又不乱政。

宣德九年(1435年),三十八岁的宣宗帝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准备继位,可是,宫中却有传言欲立襄王朱瞻墡为帝,此时,张氏立即召集大臣至乾清宫,她深情地指着太子朱祁镇对众臣说:“此即是新天子!”群臣见张氏直接表态,随即跪拜新皇帝。其实,明英宗朱祁镇是遵宣宗遗诏而即位,只是因年纪小才会有流言,英宗即位后,立张氏为皇太后,而遇有军国大事,皆奏请皇太后张氏和皇后孙氏之后再做决策。在后宫这两位颇有政治才识的女政治家的辅助下,朱祁镇才能坐稳皇位。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当时,朝中大臣见张氏仁德贤明,而主少国疑,便奏请张太后垂帘听政,而张氏却说:“勿破祖宗之法,仅须将一切不急之事尽皆废止,勉励少帝学前治政,并委任得力大臣辅佐即可。” (参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比起历代费尽心机想垂帘听政的后宫皇后来说,张太后这十分明智和贤惠之举。

此外,张氏还着力于要求前朝老臣积极辅佐英宗,有一日,她于便殿落座,让英宗面西站立,她召英国公张辅,朝廷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礼部尚书胡濙入内,对他们说:“尔等皆为老臣,今皇帝年幼,望尔等同心协力,共辅皇帝,维护国家安定。”她让此五位老臣作为正统年间的核心大臣,辅佐朱祁镇。张氏还特意召杨溥表示,仁宗皇帝在世时,思念卿忠诚,屡次感叹未能见卿,今哀家还能见卿,真实高兴!杨溥感激涕零,张氏也跟着流泪。张氏自己不垂帘,而让老臣尽力辅佐少帝,而此举让朝臣们能忠心尽力辅佐皇帝,张氏作为太皇太后,起着稳定朝局的重要作用。

还有,张氏在世时,绝不容许太监专权,有一次,她当着朝中辅政大臣的面,召来太监王振,让王振跪在地上,张氏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为奴才,侍候皇帝不循规矩,理当赐死!”身旁的女官们应声而起,拔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准备杀了王振。太皇太后此举,吓得王振浑身颤抖。王振自少时一直陪伴朱祁镇,是英宗最喜欢的太监。英宗见太皇太后要杀了王振,他那里舍得,随即跪求张氏放了王振,杨士奇等也值得年少的英宗缺不了王振,跟着也跪下为王振讲情,张氏这才饶了王振。她严厉警告王振说:“尔等此类人,自古多误人国,皇帝年幼,岂能知晓,今皇帝和大臣为尔求情,此次且饶过尔,此后若再犯,定不饶尔。”(参看《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此后,张氏时常派人至内阁询问政事,一有得知有王振敢干政而未交内阁商议,便派人召王振来训斥,张氏在世时,王振一直不敢擅政。可是,张氏没有杀了王振,造成了英宗朝宦官干政的严重局面,致使英宗被掳,京城差点被瓦剌攻破。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氏病重,召杨士奇、杨溥入宫,命宦官询问朝廷待办的大事,杨士奇向太皇太后建议三件事:一是认为建文帝朱允炆虽死,但应为建文朝编修实录;二是认为太宗曾下诏若收藏方孝孺诸臣的遗书者必被处死,此禁令应当解除。当杨士奇将要上奏第三件事时,张氏便已崩逝。后来,明英宗果真释放了从永乐朝便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即因靖难而被囚禁达五十年的建文帝幼子朱文圭),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并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宣宗的这些举动被《明史》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其实,这与太皇太后张氏和当时老臣们对英宗的影响有关。这也是张氏的重要功德。

张氏去世后,英宗尊其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张氏与仁宗合葬于献陵,并附祭于太庙。

点赞4、福州市 网友:¢虾虾

大明朝贤德的皇后有很多,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都是皇后中的白月光,但却都没能得到“女中尧舜”这样高的评价。

朱高炽的张皇后,何德何能可以被称为“女中尧舜”呢?

尧舜是上古贤明君主。“女中尧舜”顾名思义就是,女王中堪比尧舜一样贤明的人物。

的确,张皇后一生中有三次机会可以像武则天一样掌权,但是她没有。

张皇后是洪武朝兵马指挥使张麒的女儿,洪武二十八年,指婚给燕世子朱高炽,成为燕世子妃。

张氏婚后贤良淑德,孝顺公婆,不仅深得朱棣夫妻喜欢,三年后还生下来长子明宣宗朱瞻基,更是让朱棣喜欢得不得了。

朱高炽成为皇太子后,仍然不得朱棣喜欢,在父亲面前总是谨小慎微,张氏也竭力帮着出主意,给他做心理按摩。

清代史官毛奇龄在他的《胜朝彤史拾遗记》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宫中宴会,赶上朱棣气不顺,看到朱高炽就劈头盖脸一通骂,骂完指着张氏说,“要不是看在这么好的儿媳妇,早就废了你了!”

张氏看到夫君这么没脸,赶紧找了个间隙,亲自下厨房煮了碗面条,端给朱棣。朱棣又高兴又感动,顿时气消了。

影视剧《大明风华》里为了表达朱棣对张氏的喜欢与信任,竟然在徐皇后病逝后,让太子妃张氏提前上任管理后宫了。

当然这并不可信。

不过,朱高炽的确对妻子张氏非常敬重与依赖。在他登基后,皇后张氏便“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但是了解朝政大事又如何,张皇后并没有掺和的欲望,她依然是一个好妻子。

不想好日子竟这么短暂,朱高炽仅在位不到十个月就驾崩了,儿子朱瞻基即位。

张皇后变成了张太后。宣宗即位时仅27岁,为政经验尚浅,张太后不得已,只能帮儿子看顾天下。

朱瞻基也清楚母亲的能力,每遇军国大事都要禀明母亲,请教后再做决定。

张太后在辅佐儿子上,也有自己的方法。她并不愿意破坏祖宗规矩,对朝政指手画脚,只对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格外留意,尤其是对首要的几位辅政大臣的办事能力非常熟悉。

朱瞻基后来跟内阁首辅杨士奇谈论起此事,复述过张太后的原话:

“张辅虽是一名武臣,却通晓大义。蹇义忠厚小心,但办事优柔寡断。你呢,非常正直,说起话来直言不讳,先帝虽然有时很不高兴,但还是听从你的建议,才没有做错事。”

说到底朝政运转离不开能臣,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该做的事。

至于其他细枝末节的事,张太后对儿子是很放心的,毕竟是朱棣亲自教导过的储君。只是经常提醒朱瞻基要体恤百姓的疾苦。

张太后知人善任的做法对朱瞻基影响很大。朱瞻基在位期间,对身边一批著名大臣的任用,都能各展所长,互相补充。

可以说,“仁宣盛世”也有张太后的一份功劳。

然而,历史再一次考验张太后。

宣德十年,年仅38岁的朱瞻基驾崩。临终前,将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托付给张太后。

大明第一次迎来幼主当国,一时各种声音四起。

有传言说太后要改立素有贤名的襄王朱瞻墡为帝。张太后随即召辅政大臣,指着朱祁镇,当场宣布,“此新天子也”。

一锤定音,平息谣言。

于是,张太后晋级成了张太皇太后。

也有人建议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她依然不愿意破坏祖宗规矩,开这种先例。

张氏就是劳碌命,在经受丧子之痛之余,还要继续帮孙子看顾天下。

她依旧采用老办法,新君年幼,只安心读书,所有政事全权交由内阁辅政大臣打理,这些大臣已历经四朝,都是信得过的,她很放心。她把好大方向即可。

不过,朱祁镇到底不同于朱瞻基。朱祁镇幼年登基,就过早地掌握了权利,而且自身天分不足,根本无法明辨是非善恶,只会滥用权利。仅凭一己好恶,信任小人王振,对辅政大臣的信任反而大打折扣。

即使张氏发觉太监王振并非善类,也进行过一番敲打,但终究无济于事。不过,在张氏在世时,王振虽倚仗朱祁镇作威作福,却并没有过分嚣张。

正统七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明史评价她为“女中尧舜”,当不为过。

点赞5、周口市 网友:平镜海岸

诚孝张皇后是明初的杰出政治家。《罪惟录》中这样评价:

诚孝整齐三朝,为妃,善太子失欢;为后为太后,知人,亦具禀可。虽仁宣令主,赞辅特勤。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监振屏气。先朝内政修已称媲美,后所处特殊,得闻平决外朝,实关至计。至于严外戚惠安,不使干预;谢垂帘之请,专任阁议,凛持祖训,故坤德无典比。

上图诚孝张皇后

在保障仁宗、宣宗、英宗三代帝王皇位继承上,张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氏还是太子妃时,已展露了她的政治才干。时为太子的仁宗朱高炽,因“体肥硕不能骑射”,加之其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离间,使得成祖对他极为不满,储君之位岌岌可危。张氏“内宽仁宗,而外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仁孝每言于成祖,成祖亦意解。”正是张氏的精明周全、从中调和、极尽孝道,赢得公婆欢心,甚至在宫廷宴会上为帝后“亲入宫庖,手汤饼出荐”,成祖虽不喜太子,但对于如此贤惠的儿媳,都连连夸赞:“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可见在为太子解除废储危机上,张氏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图明仁宗洪熙皇帝

仁宗即位,张氏为皇后,然仁宗在位仅十月而崩,面对汉王朱高煦欲趁乱夺位的图谋,张皇后再次施展了她的政治手腕,秘不发丧,封锁消息,命可靠大臣处理国政,草拟遗诏,传位太子,派人速迎在南京的太子北上。一系列果断的处置,保障了太子朱瞻基的顺利即位,亦使朱高煦的图谋落空,避免了政局的动荡。

宣宗即位,尊张氏为皇太后。而宣宗亦年寿不永,于宣德十年(1435)驾崩,此时又面临着皇位继承的问题,宣宗之子太子朱祁镇此时只有9岁,张太后出于“国服长君”的考虑,曾想立宣宗之弟襄王为帝,但朝臣被朝臣劝阻,张太后也未坚持已见。而可能宫中已有传言要召立襄王,为维护政局稳定,张太后召集群臣于乾清宫,指着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传言得止,皇位再次平稳承继。

上图明宣宗宣德皇帝

佐助三代天子即位,张太后可谓功高至伟,在宫中朝中亦是德高望重,但是她并未以此为资本而专擅国政。

虽然史载,仁宗时,“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宣德初,“军国大事悉上皇太后参决”,但张太后“亦每事咨询,不敢以听政自居,擅外廷议”。甚至因英宗年幼即位,朝臣请太后垂帘听政时,张太后言:“毋坏我家法,凡事付阁议然后行。”

上图明献陵,洪熙皇帝和张皇后合葬于此

应该说,张太后的参政是在确实需要以母权来维护皇权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但她始终严守祖制,参政但不干政,而且尊重并维护杨士奇、杨荣等辅政大臣,在适当的时机对辅臣慰劳,并能将各位辅臣的性格和所长悉数讲给儿子宣宗听。

正统初,更是当着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五位辅臣的面,要求年幼的孙儿英宗“此五臣皆先朝所简,帝其重之,凡事非五臣赞决勿行也”。张太后的做法维护的不仅仅是内阁辅臣职权,更是良好的政治风气,“故是时,天子尊师傅,兴学校,举任贤才,为一代极盛”。

点赞6、抚州市 网友:红衣萧瑟


张皇后

明宣宗

明仁宗

张氏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原配皇后,营城侯张麒之女,可惜的是这位大明仅次于开国皇后马氏的张皇后没有留下名字和生辰,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张氏从世子妃到太子妃,从太子妃到皇后,从皇后到太后,从太后到太皇太后。一个女子所能达到的所有最高级别她都做过。但每升一个级别就意味着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的逝去。张氏从燕王世子妃到太子妃,她丈夫的祖父朱元璋驾崩。(朱棣不认建文帝)。从太子妃到皇后,意味着她老公公朱棣驾崩。从皇后到太后意味着她的丈夫仁宗皇帝朱高炽驾崩。从太后到太皇太后意味着她的儿子宣宗皇帝朱瞻基的驾崩。可以说,每死一个皇帝,张氏就升一级。但张氏内心的痛哭又有谁可以理解和同情。尤其是丈夫与儿子的去世。可以说是张氏一生的悲哀。

张氏当世子妃的时候,燕王朱棣造反。朱高炽驻守北平。保护全体人员的家眷和老巢的安全。可以说,这里绝对有张氏的功劳。靖难成功以后。朱棣登基为帝。朱高炽为太子张氏当太子妃。但晋王咄咄逼人。谋图太子之位。朱棣态度暧昧。朝臣也有支持晋王一党。张氏从中斡旋,暗中策划。可以说,朱高炽能保住太子之位,并且顺利登基,张氏立功至伟。但朱高炽在位十个月就驾崩。张氏从皇后升级到了太后。儿子朱瞻基登基。为明宣宗。十年以后,明宣宗驾崩。孙子朱祁镇登基。为明英宗。朝臣一律希望太后垂帘秉政,但张氏不许。妇道人家不可干预政务,张氏的行为给大明后世竖立了良好的榜样,终大明一世,大明没有后宫与外戚干政。这不得不说是张氏留下点良好典范。

张氏虽然不干政,但对于内阁十分尊敬,三杨内阁的政策主张,张氏一贯都给予支持。也数次告诫孙子朱祁镇要遵从三杨的意见。张氏对于宦官干政十分厌恶。尤其是对王振多次加以责罚和斥责。可见张氏的远见。

应该推算出张氏去世的年龄应该在70以上。可谓生前身后所有能得到的,张氏都得到了,但这种荣耀未必是张氏所要的。史书对张氏的评价应该是公正的。确是大明王朝的女中尧舜。

点赞7、阜新市 网友:沐之曦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具体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一直被称为张氏,是指挥使张麒的女儿,河南永城人,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明英宗朱祁镇的亲祖母。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时封张氏为燕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后,册立为皇后。明宣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

(张皇后艺术画像)

张皇后为人贤慧贞静、有谋有守,堪称女中豪杰,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有多次临朝听政的机会,却谨守妇道,安于内宫。而且对自己的娘家人严格管束,不使他们随便干预朝政,是一位备受称道的贤后。   

当时朱高炽虽被立为世子,但他爹朱棣却并不怎么喜欢他,起兵造反之后,朱棣亲自带兵四处征战,却把身体肥胖、脚有点跛、骑不得马的朱高炽留在北平,这样便长期不能跟朱棣进行见面、交流,他的两个兄弟汉王、赵王趁机在朱棣面前屡进谗言,想取而代之。果然,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因为儿子汉王功大,朱棣手下的几位大将也想拥立汉王做皇太子,朱棣对朱高炽的太子地位问题常常摇摆不定。

(上图为明仁宗朱高炽)

一日,朱棣夫妇在内苑举行宴会,张氏亲自下厨服侍。朱棣很高兴,对皇后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因为张氏的能干,很得公公的喜爱,这对于仁宗朱高炽储位的稳固起了很大的帮助。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这就是明仁宗,张氏随之被册封为皇后。可惜朱高炽这个皇帝只当了十个月,便过世了,他与张氏生的儿子朱瞻基即位,这就是明宣宗,张氏被尊为皇太后。

朱瞻基即位之后,十分尊崇和孝顺母亲,每当遇到重大的军政要事,总不忘向母亲禀报,而张太后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不干预朝政。明仁宗、明宣宗这父子俩统治时期,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

(上图为明宣宗朱瞻基)

一次,明宣宗陪同母亲去拜谒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的陵寝,一路上,百姓拜伏地上,高呼万岁。张太后意味深长地告诫儿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们这样拥戴皇帝,是因为皇帝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皇帝一定要时常把百姓的困苦放在心上。”有农家献上酒食,张太后亲切慰劳,询问生计,还把酒食拿给皇帝品尝,让儿子知道民间的风土人情,所以,后人一直认为,“仁宣之治”的形成,里面有张太后的很多功劳。   

只可惜朱瞻基也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仅十年,于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

朱瞻基死后,其仅九岁的儿子朱祁镇即位,也就是张氏的孙子,这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正式即位前,谣言四起,有人说年幼的朱祁镇会继位,但张太后会临朝听政;还有人说朱祁镇年纪太小,张太后有可能会把外地的藩王召来入继大统。群臣不知是真是假,人心思乱,有人已经在考虑怎么去拥戴新皇帝。张太后强抑丧子悲痛,出面宣召诸位大臣来到乾清官,把年仅9岁的孙子朱祁镇放在皇帝宝座上,宣布说:“这就是你们以后的新天子,你们以后要好好辅佐。”众大臣高呼万岁,这样英宗才顺利且位,而张氏也成了太皇太后。   

(上图左为霍建华饰演的明英宗朱祁镇,右图为明英宗朱祁镇)

因为英宗年幼,不能理政,大臣们一再上书,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说:“先帝选了这么多的肱股大臣,就是为了让众位卿家来辅佐朝政。现在皇帝年幼,你们更应该用心辅佐,不要懈怠。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垂帘听政呢?不要因此而坏了祖宗的家法。”

英宗时期,张太后始终不愿意听政,一意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老臣,只有遇上重大难决的事,张太后才出面指示。

那么对于自己娘家人,张太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年幼的英宗登基后,张氏把自己的兄弟叫到面前来,叫他们以后做人一定要自敛,不能干预朝政。当时杨士奇上书请求重用张太后已经赋闲的哥哥,张太后总是不许。有了张太后的全力维持,在英宗的早期,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繁荣昌盛。   

(上图为历史上张皇后的真实画像)

对于宦官,张氏深悉历史上太监祸国乱政的诸多教训,所以一直要求宫内严加管制,不许他们干政。

当时英宗十分宠信宦官王振,这家伙表面上对张太后和三杨毕恭毕敬,时常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样子,暗地里却时常劝导英宗对待臣下要用重典,不能过分倚重这帮老臣,还劝皇帝不用开“经筵”(“经筵”是翰林院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用来教皇帝读书写字和治国之道的课程。)

三杨被王振蒙蔽,而张太后却眼里不揉沙子。一天,她召见皇帝和诸位大臣,并派人把王振叫来,喝令他跪在地上。张太后指着诸位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老臣,是几朝元老,是先皇特地挑选出来辅佐你的,国家大事你要事事咨询他们,要听从他们的谏告,不能一意孤行。”又声色俱厉地对跪在地上的王振说:“太祖时就定下家法,宦官不能干预朝政,违反者定斩不饶。你这畜生竟然敢乱祖宗的家法,我绝对不能饶你。”说完,便命人将王振斩于阶下,王振已经吓得面无土色,整个人瘫倒在地上。

英宗一见自己最亲信的太监就要被祖母斩杀,也吓得要命,跪在地上恸哭,而几位大臣平时被王振蒙蔽,还没发现王振的狼子野心,也一齐跪下为王振求情。张氏一见如此,只好说:“皇帝还年幼,不懂得宦官祸国殃民的道理,这一次看在诸位老臣的面上,就暂且放过他吧。”但张太后对王振始终不放心,每隔几天便派人去察看,看王振有没有擅权乱政,故张太后在世时,王振始终规规矩矩,不敢猖狂。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重,病危时,还召见杨士奇、杨溥,询问国家现在还有什么大事要办,她知道英宗不懂事,想趁自己还在的时候,把该办的事先办了。杨士奇接连上书指出国家急需办而还未办的事情,可惜,杨士奇第三封奏疏还没上,张太后便病逝了。

张氏在遗诏中还不忘勉励大臣辅助英宗实行仁政,语气十分诚恳淳厚。她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后人便以此谥号中的“诚孝”两字来称呼她,这就是“诚孝张皇后”。

(上图为明朝皇后衣着打扮)

《剑桥中国明代史》这样评价诚孝张皇后: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后出人意外地死去,张太皇太后就领导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团,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

明朝著名史学家何乔远这样评价诚孝张皇后: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可见,诚孝张皇后之所以能被称为“女中尧舜”是极具说服力的。

点赞8、儋州市 网友:繁花入梦

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一生经历明初六朝,又因相继辅佐三位皇帝,因此《明史》对其评价很高,称其为女中尧舜,纵观中国历史,能得“尧舜”称呼的男性统治者尚且寥寥,更何况向来遭受诟病的女性统治者。而诚孝皇后张氏正是因为“参政而不乱政,有权而不弄权”而名昭史书。

一、燕世子妃,诚孝父母:

张氏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嫁给当时还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炽为妻。本来身为燕世子妃应该是地位非常尊崇,然而由于自己的夫君不得燕王朱棣的宠爱,所以她这位世子妃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朱高炽喜欢文墨,酷爱诗书,加之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所以不善骑射,这与一生征战,戎马起家的朱棣大相径庭,因此,朱高炽虽然被立为世子,但是并不招朱棣喜爱,朱棣反而喜爱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朱高煦,曾一度动了更换储位的念头。朱高炽的世子之位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对此,张氏并不以为意,反而是经常耐心劝导自己的夫君,同时帮助她的夫君每日减少膳食,控制体重。张氏对待朱棣夫妇,特别是燕王妃徐氏非常孝顺,因此颇得婆婆燕王妃的欢心。后来张氏不负众望,生下了朱棣的嫡长孙,这个孩子非常得朱棣的欢心,因此,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才算稳固下来。

二、仁宣之治,功不可没:

朱棣靖难称帝后,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张氏也升为皇太子妃。但晋王朱高煦并不死心,依旧对太子之位垂涎欲滴,咄咄逼人。而此时的朱棣却非常矛盾,态度暧昧。朝臣也有支持晋王一党。张氏从中斡旋,暗中策划最终没有让朱高炽跌下储位。可以说,朱高炽能保住太子之位,并且顺利登基,张氏立功至伟。然而命运似乎和朱高炽夫妇开了个玩笑,朱高炽一路艰难得来的皇位还没坐稳,仅仅十个月就驾崩了。张氏也从皇后升级到了太后。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后,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这位天子就是后来与其父并称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在宣宗执政的十年间,皇太后张氏虽然不问朝政,但是经常规劝儿子要勤政爱民,崇信贤臣,远离奸佞,每当明宣宗对朝政有所懈怠时,张氏就晓之以理,痛加申斥。由于张氏的辅弼,整个宣德年间,大明王朝呈现出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的盛世之象。后世史家称之为“仁宣之治”。明朝有此治世,皇太后张氏的作用功不可没。

三、辅弼皇孙,整肃朝堂:

宣德十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宣宗驾崩前,留下遗诏,明言日后朝政一切大事均有皇太后张氏裁决。由于新君朱祁镇年仅九岁,无法处理国政,因此群臣上书,请求张氏垂帘听政,已经升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却以“垂帘听政与本朝家法相违”为由婉言拒绝了。正统年间,太皇太后在朝政事务上依靠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使得正统初年的明朝仍然向好的方向发展。由于皇帝年幼,张氏因此对皇帝身边的近侍严加管束,宦官王振经常被叫到张氏的宫中痛加责骂,太皇太后张氏在世时,王振始终不敢干政。明英宗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病逝,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年龄,但是根据推算,张太皇太后享寿应该在七十岁以上。

诚孝皇后张氏在明朝诸位皇后中能力很强,既有才华,又精明能干。据史书记载,她平时对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明仁宗驾崩后,每每遇到朝政军国大事,明宣宗都会禀明张氏再做决定。张氏也常询问宣宗处理朝政的情况,她经常提示宣宗,但是却从没有擅权。同时,张氏居高位后严格约束自己的娘家外戚,从不予他们委以官职,这在明朝初年做出了好的榜样,开了个好头,终明一朝两百七十六年,都没有外戚转专权乱政的情况发生,这与张氏树立的好榜样不无关系。张氏一生经历明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辅佐三代帝王处理朝政,其功劳不能不说巨大,然而张氏在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时并没有走上前台,也没有垂帘听政,而是在皇帝的身后,做一位后宫该做的事情。也正是有了张氏的辅佐,使得明朝初年的朝廷政局大体保持稳定。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点赞9、邳州市 网友:浅逆傷

后世对张皇后的评价很高,总结十二个字:参政而不乱政,有权绝不弄权,“女中尧舜”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如果把张皇后换作吕雉、武则天或是慈禧任何一位,明王朝一定会出现一个女皇帝,但幸运的是上天把张氏赐给了大明王朝,张皇后还给大明王朝一个“仁宣之治”。

张氏出生并不显赫,父亲张麒是兵马副指挥,她还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妹妹,家庭环境欢乐而和睦。张氏自幼聪明贤惠,性格开朗,长大后举止文雅端庄,待人和蔼,与邻为善,美名远扬。
(张氏剧照)

1387年,十八岁的张氏被选为燕王世子妃,恰好世子朱高炽也是十八岁,郎才女貌,互生爱慕。而张氏处事谨慎,语言得体,深得婆婆徐妙云的喜爱。

1398年,朱高炽喜得贵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据说张氏生孩子当晚,朱棣梦到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大圭,上面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朱棣认为这是吉兆,并深信孙子的降生,会给他带来好运。因此在随后的建文帝削藩时,朱棣毅然决然地起兵反抗,虽数次身临险境,但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成功夺取皇位。于是后来朱棣将朱高炽立为太子,似乎是和朱瞻基很有关系。

后来张氏又为朱高炽生下了四子一女,朱高炽即位后,张氏册封为皇后。可是当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好不容易继位,但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一病不起,不久离世,时年四十八岁。因此28岁的朱瞻基继皇帝位,是为明宣忠。

宣宗年轻,即位之初,每遇到军政要事,总是先向母亲禀报。张太后则中肯地提出意见,为宣宗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因此母子二人关系融洽,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的“仁宣之治”。

1435年,宣宗去世,9岁的朱祁镇继承皇位,是为明英宗。由于宣宗在迷留之际特意下遗诏,要求国家事务必须奏请张太后,于是朝臣恳请张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张太后严词拒绝,并下令奏疏都交由内阁“三杨”决议,三杨即,杨溥、杨荣和杨士奇,三位都是仁宗皇帝生前倚重的能臣。张太后则全身心培养英宗成长,敦促他读书写字,并且从小养成勤政之风。
(张皇后)

总结:张氏虽然出生平凡,但不失母仪天下的风范,不但相夫教子,而且将后宫管理的井然有序,而且还辅佐仁宗、宣宗及英宗祖孙三代治理国家、建功立业,因此“女中尧舜”之美名,张氏受之无愧。

1442年,张老太后悄然离世。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