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什么多次排斥挤压李严?
诸葛亮并没有多次排挤李严,是李严自己多次作死。
近二十年黑诸葛亮的要素,外则司马懿,内则法正、李严、魏延。按某些人的观点,李严是刘备安排下来掌中外军事的,就是想牵制诸葛亮。而诸葛亮对李严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是夺走了李严的兵权,后来更直接贬斥李严。把“打击自己人”作为一个黑点。
诸葛亮有没有对李严政治斗争?有。
这个斗争该不该搞?该。
这是否违背了刘备的本意?没有,这正是在贯彻刘备的本意。
先看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所谓“政治斗争”,主要有两条,第一是李严求为巴州刺史和开府的事:
臣(诸葛亮)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230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
八年(230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简单说就是诸葛亮北伐前,李严掌握着东部和南部的资源,向诸葛亮各种要官当。要设立巴州(就是把东南五郡从诸葛亮的益州牧手下完全独立出来),要开府(自己设立一套班子)。诸葛亮没有完全满足他的要求,但也进行了部分妥协。
第二就是231年李严因为运粮的事情被诸葛亮撸下去。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至于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诸葛亮说“十命可受”,就算其中包含了政治挖坑和反挖坑的意图,但还没有构成斗争。
显然,第一次“政治斗争”是以妥协告终,第二次则是直接把李严一撸到底。当然,还是给李严留了后路的。
那么,诸葛亮是否应该开展这样的政治斗争呢?应该。
从客观上说,三国鼎立,蜀汉实力最弱,可以说本来就是最危险的一国。蕞尔之地,要在强敌面前生存,还试图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政令统一是必须的。你的资源本来就没人家多,你还要分散力量,相互牵制内耗,那是找死。
从主观上说,李严在这两次斗争中都是先挑事的,拿着国家的资源来谋取个人的好处,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诸葛亮把他撸下去他也没话说。相反,诸葛亮死了,李严还要哭。毕竟他年龄比诸葛亮还大十来岁,诸葛亮死后,新一代班子不大敢启用他了。
从效果上,诸葛亮用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几乎没有任何代价就把李严的权力收回来,统一了政令,而且李严本人也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对比下曹魏和东吴的几次政变,那一次不是杀得尸山血海?
所以,诸葛亮展开这样的斗争,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最后,这样的斗争是否违反刘备的本意?
刘备临终前最大的本意,就是兴复汉室,至少延续蜀汉政权,凡是有利于这个目的的,就是符合刘备本意的,反之则不。
现在很多人说刘备遗嘱是要李严分诸葛亮的权,用李严牵制诸葛亮。证据就是那一句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然后,李严在蜀汉的资历地位从来没法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就录尚书事,假节,而李严在刘备死后才假节,换言之,是诸葛亮给他的节。
刘备不是傻瓜,他当然知道,蜀汉弱小,留下的班子如果还要相互牵制,只能是自取灭亡。所以,他安排诸葛亮主持国政,李严统军事,最多只能算一种分工。后续这种分工要不要调整,如何调整,是交给诸葛亮来决定的。
如果刘备真的想靠李严来牵制诸葛亮,他何必“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何必叮嘱刘阿斗“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他给诸葛亮的话,连皇帝刘阿斗都能换,李严又怎么牵制他?
因此,刘备绝没有想到让李严来牵制诸葛亮。相反,他留下那句话,就是让诸葛亮有充分的权力对付李严(或者其他什么不听话的人)。以免诸葛亮遭到这些人的牵制。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就算感情上不是百分百,他至少知道,诸葛亮是他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了。
所以,当李严出现分裂苗头,影响政令统一,妨碍国家大计的时候,诸葛亮果断将其拿下,是符合先主期望的。如果诸葛亮优柔寡断,首鼠两端,没能完成这个,造成李严的分权继续影响国政,这才是真正对不起先帝。
(李严的形象。)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其实不是诸葛亮有意排斥和打压李严,相反是面对李严的多次忍让。直到最后李严把事情闹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位,诸葛亮才展露獠牙,痛下狠手的。
白帝托孤的真相:有主有辅的权力交接
关于刘备的白帝托孤,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诸葛亮与李严并重,且有对诸葛亮制衡之意。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真相是刘备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实现权力的交接。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召李严到永安宫,拜尚书令,辅助丞相诸葛亮处理国政。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二人主辅的关系和次序。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临终时,托孤丞相诸葛亮,以尚书令李严为副,共同辅佐少主,又委任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一直很少或者没有涉及军事,更多的是扮演类似“总经理”和“大管家”的角色:足粮足兵。而李严进入刘备的视野,是因为汉中之战时的李严平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与曹操关中大战正酣,就在此紧要关头,蜀中盗贼马秦和高胜等在郪县聚众数万造反,攻占资中县。当时蜀中大部分兵力民力都前往支援汉中前线,李严无法调集别处的军队,于是只率领着犍为郡五千士卒讨伐反叛,成功地以五千兵力消灭了数万叛军。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领郡如故。可见,李严以军事之长为刘备所重,临终托孤自然要找一个军事见长的人补诸葛亮之短。同时,加上李严本是荆州南阳郡人、又很早投身刘璋,容易沟通协调荆州集团和益州本土集团的优势。这个人事决策不难理解。
(刘备白帝托孤的真相:以李严为副,弥补诸葛亮的军事之短。)
而且当时李严是没有开府的,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自己的班底。李严曾经向诸葛亮请求开府治事,但诸葛亮始终未曾应允。这再明显不过地显示了二人的关系和角色。
李严被贬的原因:腹有鳞甲且咎由自取
李严后来的厄运,主要源于他的人格特质和个性。建兴三年(225年),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就对诸葛亮说
“李正方腹中有鳞甲”
以此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
“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认为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李严最大的问题有两处,
其一是性情孤傲且行事功利。李严性情孤傲,行事功利,难以与人相处。对于同僚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年龄与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对于这一点,同乡陈震想必是深有体会的。
其二是苟利其身且无心王业。在犍为郡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意见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忌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的问题,很早就已经开始发作了。
(这个心态是很符合李严的实际的。)
蜀汉政权的主导思想是“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但是李严对于北伐大业是毫不关心的。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是李严想尽办法推脱,还谈条件,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劝他应该接受九锡,进爵称王,讽刺诸葛亮专权及表达自己的不满。诸葛亮回信是这样的:
“我与阁下认识很长时间了,为何还未能互相了解!阁下应该想着光复汉室之事,谨戒不能肆意而行。在下本来是来自东方的下士,被先帝破格恩典委以重用,已经位极人臣,俸禄丰厚,现在讨贼未见成效,知己未荅,而却妄想着方宠齐、晋坐自贵大之事,并非情理大义之所为。若有天消灭魏国、斩曹叡,汉帝归还故居,那时再与诸位一齐晋升,就算十命也可接受,何况于九锡呢!”
诸葛亮已经很直白地对他提示北伐大业了。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发兵三路伐蜀。诸葛亮以加强汉中防务为由,命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暗示自己也想得到开府之权。诸葛亮明白李严想要得到更多权力,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作安抚,又表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管理江州防务。李严无法再推搪,这才愿意北上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命李严为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平”字何意?大家应该能体会到一二。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李平负责催督运粮。诸葛亮被迫撤军。为了推卸责任,还打算杀死督运领岑述灭口。这还嫌不够,他又上表蜀汉后主刘禅说:
“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结果诸葛亮出示其前后手笔书疏对质,李严辞穷理屈,只好叩头认罪。
(作为蜀相,诸葛亮做到了大局为重,忍辱负重。)
李平欺上瞒下、无视法纪的恶行,终令诸葛亮对李平彻底失望。于是诸葛亮上奏弹劾。八月,李平被免去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贬为庶民,安置于梓潼。
李严与诸葛亮关系:非政敌且相知甚深
尽管将李严贬为平民,但实事求是地讲诸葛亮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希望诸葛亮能改过自新,还是给了他再起的机会。
李平被贬为平民后,诸葛亮不久与平子李丰教导说:
“我与阁下父子倾力以复兴汉室,人神共鉴。上奏都护李平典汉中,委任阁下于东关之安排,也不考虑遭人非议。全为这份心意可动之以情,最终保存大局,怎料却发生这颠倒是非、图谋不轨之事!过去楚卿屡遭罢黜,亦能恢复职务,心存国家大事的道理则荣福降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希望宽宏地慰问都护李平,勤奋地追回过去的错误。现在虽然解除了李平的职务,影响了家计,但依然保持了奴婢賔客百数十人,而阁下亦有中郎参军居府之职,在生活水平上也是优厚的家庭。若都护李平思负一意,君与蒋琬推心做事,李平复职还是有望的,失去的可以复还。望详细思量警戒,明白我的用心,书信写到这里难免长叹涕泣。”
诸葛丞相的良苦用心让人动容!
(李严像)
也正因为如此。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的消息传到梓潼,李平认为其继任者不可能再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了,于是悲愤而亡。可见,后期诸葛亮几乎就是李严活下去的希望。而且,李严之罪没有延及家人,他的儿子李丰后来官至朱提太守。
综上,不是诸葛亮有意在打压李严,是李严私欲膨胀造成的恶果。而且,诸葛亮是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的。
只需要一个声音
谁给你说的诸葛亮排挤打压李严?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看懂了吗?没有诸葛亮就没有李严,还打压呢?看的什么十八流地摊文学
说明诸葛亮心胸狭窄。从孔明用人看,排斥李严魏延如出一辙。正是心胸狭窄,也才会导致兵败定军山,遗恨五丈原。
诸葛亮心胸不够,只发掘一个姜维又不成大气,四十军棍之上责罚必亲自执行,没有能信任的人,也使魏延杨议在他死后矛盾僵化爆发,削弱了蜀汉,李严乃托孤大臣只因粮草未及时即撒职再未启用,足见心胸了,以至于累死五丈原。
诸葛亮没有排斥挤压李严。
我们看看三国志李严传是怎么说的。
章武三年(223年),李严与诸葛亮并辅少主,李严为中都护,主管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223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226年),转为前将军。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230年),迁骠骑将军。诸葛亮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诸葛亮集弹李严表: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从223年到230年李严升官加爵跟坐火箭一样往上蹿,一直到中都署府事,诸葛亮还表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群臣上下都责怪诸葛亮待李严太厚了,这说明一直到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还是很看重李严的,并没有排斥挤压李严。李严改名为李平。
建兴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李平督押粮草,运粮不继,诸葛亮粮尽而还。李平推脱责任,辞穷情竭之下才伏首认罪,废之为民,徙梓潼郡。
李平因推脱责任废之为民是咎由自取,诸葛亮并没有排斥挤压李严。
李严反对北伐!
这问题提的真的,我怀疑你有没有速度过三国?诸葛亮根本没有排挤李严,相反,诸葛亮对李严可谓是仁至义尽,李严私通叛将孟达,在五出祁山的时候,因押运粮草没有按时到达,又造谣东吴,入侵,使诸葛亮失去了战机回兵了,但诸葛亮没有杀他,只是革了他的职,又重新启用了他的儿子,可谓是恩威并施,诸葛亮为人高风亮节,心胸坦荡,严于律己,为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乃古今第一贤相也,!
第一诸葛亮派系之争,蜀国建立之后,朝中就形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以诸葛亮为首的外来人员;另一派则是以李严为首的本地派。在刘备在世时,两派虽有政见不同,但是力量相对平衡,没有任何大的冲突。可在刘备去世后,两派之间的对权利的斗争就白热化了。
2、政治观念不同,诸葛亮等人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刘备匡扶汉室为遗愿,可是李严不同责坚守西川等,
政件不同,想法不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