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8关键词:项羽,战场

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点赞1、宿州市 网友:舊夢劫﹌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交战,连战连败,项羽则是连战连胜,然而最终取得优势的却是刘邦。正如项羽所说,他的战败“非战之罪”,而失败在了战略全局方面。

纵观整个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虽在正面战场连续获胜,然而实际却未获得任何实际优势,而刘邦虽然在正面战场屡屡战败,却通过游说、拉拢、攻击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并通过离间等手段分化项羽集团,最终取得决定性优势。从关中封王时期项羽统兵40万而刘邦仅有10万兵马,到彭城之战项羽仅凭3万骑兵大败刘邦56万大军,虽说项羽赢了,可从战略全局上讲,此时的项羽已经全面落入了下风。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刘邦采取了以下正确的措施:

剑走偏锋,不断扩充实力

彭城战败后,楚汉双方开始进入长期的对峙阶段。刘邦也充分认识到了和项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因此他并没有在正面和项羽发生大规模冲突。而是剑走偏锋,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魏豹以探视父母为由返回魏地,随即反汉归楚,刘邦在劝说无果后,派遣韩信攻打魏豹,将魏豹俘虏,重新平定了魏地,并设立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彻底将魏地纳入统治。

(韩信、张耳灭赵降燕)

攻占魏地后,刘邦随即命令张耳和韩信率兵攻取井陉,并由此攻打赵国,先后击杀代王陈馀和赵王赵歇,次年封张耳为赵王。

(韩信灭齐)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汉王刘邦派使者郦食其赴齐讲和,田广与田横同意和汉王共同对付项羽。 汉将韩信趁齐国懈备,引兵东进,攻入齐国,导致使者郦食其被烹杀。韩信袭破历下军(今山东济南),攻陷齐都临淄,随后又击败田广、楚将龙且联军,杀死齐王田广和楚将龙且。后韩信自请立为齐王,刘邦听从张良建议,逐封韩信为齐王。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张耳击败陈馀后,听从建议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王臧荼逐归顺韩信,投降刘邦。

(劝降吴苪、英布)

同时,刘邦派遣张良为使者,劝降衡山王吴苪。随后又派遣随何为使者拜访九江王英布,随和在和项羽使者的交锋中胜出,用计使九江王英布降汉。

开辟敌后战场,牵制项羽

除正面战场对峙外,刘邦则用彭越在梁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不断破坏项羽后勤补给线,导致项羽多次出现粮食供应出现问题。而项羽也由于背后彭越的牵制,即无法在正面对刘邦发动大规模攻击,更使其对刘邦吞并、拉拢其他诸侯的做法无法做出反应。

充分利用舆论攻势,赢取支持

在楚汉相持阶段,面对项羽的挑战,刘邦历数项羽背信弃义、杀死宋义、坑杀秦军、谋杀义帝等十大罪状。气的项羽用弓箭射杀刘邦,刘邦胸部中箭却假装被射中脚趾,并在张良建议下带伤巡视军队,鼓励军心。伤好后,刘邦西行入关,慰问当地父老,摆设酒宴,并杀了关中百姓憎恨的原塞王司马欣。此举赢得了秦地百姓支持,出关参军作战的百姓逐渐增多。

(萧何、刘邦)

离间项羽阵营,削弱楚军

项羽手下人才本就不多,谋士更是只有范增一人堪称大才。而刘邦则采取陈平之计,在项羽使者面前假装说漏嘴,引起项羽疑心,最终导致项羽和亚父范增关系破裂。范增随后请求高老,项羽批准,然而范增还未到达彭城就死了。失去范增,可以说是断了项羽一条臂膀。

(范增)

流氓本性玩阴的

在彭越多次袭击楚军粮道,且韩信率军从齐地袭击楚地之后,项羽选择了跟刘邦和谈,双方约定平分天下,刘邦同意了。随后项羽送还了刘邦家室。然而在项羽领军东去的时候,刘邦甚至放虎归山的危险,因此立马撕毁合约,率领人马从后追杀,并联络齐地韩信、梁地彭越一起合攻项羽。最终将项羽逼上了绝路,在城固之战被项羽击败后,又听从张良的建议,动用一切手段使彭越、张耳、韩信、英布从各地出兵,围剿项羽,最终击败了项羽。

(垓下之战)

点赞2、乐平市 网友:乱丗殺手

孟子曾说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这段话来解读楚汉争霸,再也恰当不过。

所谓“得道”“失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正义”与“非正义”,关键在于用人之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用人之道上,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败得惨不忍睹。

先从内部团结,如何清除内鬼说起。

鸿门宴上,刘邦手下的叛徒是曹无伤,正是他的告密引发轩然大波——刘项矛盾陡然爆发,引出鸿门宴。项羽的叛徒则是项伯,不仅私会张良、刘邦,暗结婚姻;宴席之上,还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如此可怕的内鬼,项伯却安然无恙。曹无伤则立马被杀掉。截然相反的处理,使得刘邦阵营铁板一块,共同对敌。项羽阵营则内鬼嚣张,人心离散。

正由于内鬼嚣张、人心离散的混乱状态,为事业的前景蒙上巨大的阴影,根本看不到有什么希望。接着便引发一系列的弃暗投明:韩信离去了,在萧何劝说下,被刘邦“登坛拜将”,特为重用。鸿门宴时的“都尉”陈平离去了,又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与亚父范增,使得亚父范增被辞退,回乡途中,背发窝心疮而卒。受勍刑、脸上刻字的猛将英布也投奔了刘邦……

可以说,由于用人之道的失误,往昔的西楚霸王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刘邦则来者不拒,成了“天下之所顺”的最大收益者,以至最终“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惟其如此,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会上总结取胜经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振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

显然,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关键在用人之道而形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战而必胜!!



点赞3、南阳市 网友:举火焚天

在楚汉传奇当中的刘邦在最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他说人可以输一百次,但是最后一次一定要赢。所以刘邦打了一辈子输了一辈子,但是就赢了那一次,他就成了最后的赢家,而项羽赢了一辈子,最后一次输了也就什么也没了。而最后一次为什么刘邦能赢,而项羽赢不了呢?

项羽剧照

一,个人性格,刘邦是安得猛士守四方,而项羽是天下虽大,唯我独霸,项羽势力的强大在于项羽个人的强大,而刘邦的强大在于各类能人异士结合起来的强大,因为项羽能力强,所以他很骄傲,而且他的地域观很强,重用多是楚地之人,对于其它地方的人才并不是很重视,而刘邦则没有这些,他对于人才的发现与使用上比项羽要强很多。

二,文化实力,正如上面所说,项羽实际上到最后是以江东,荆楚一隅的文明实力在对抗整个中原的文明,而我们知道那时候的南方文化实力文明水平还是不算太高的,所以文明的对抗上就落了下风,毕竟文明程度高的中原人才更多。

三,志向不同,刘邦要的是天下,而项羽要的只是衣锦还乡,维持之前的诸国并立状态,安心做自己的西楚霸王。

四,项羽得罪的人,不满他的人很多,各地的叛乱牵制了他的精力,给了刘邦壮大自己的机会和时间,加上刘邦拉拢了很多不满项羽的诸侯共同反楚,无形中分担了项羽对他的注意力,使得他后来的实力有了与项羽对抗的资本,最终灭掉了项羽。

项羽是个英雄式的人物,但是他确实不适合作为一国的君主,其实就算项羽最后乌江不自刎而是逃回江东,在实力上也是抵不过刘邦的了,最终不过也是涂炭江东父老,这也是项羽不愿意回去的原因,毕竟他要的是衣锦还乡而不是把灾祸带回故乡。

点赞4、日照市 网友:狩獵少女

其他各种原因,史书里当时人如韩信等都有分析,这里我专门说一下灭秦之后,项羽在关中大封诸侯,对于将来他的败局起到了什么作用。


项羽分封诸侯是件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讨论研究的事情,其中充满了各种利益的计算,又因为这种利益分配的矛盾,直接体现了项羽本人的战略思路、以及决定了今后的天下大势。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比鸿门宴更精彩、更重要的时代的转折点。


项羽把天下分成了十九个小的王国,这可比战国时代的七雄局面更加复杂。但大致可以分成几块来说。


第一块是巴蜀、汉中,封给了灭秦的首功刘邦。巴蜀地处西南,偏远中原,这几乎是带着惩罚性质的封赏。


第二块则是关中,项羽早就承诺了要封给投降的章邯。但是项羽在这里又耍了个心眼,他把关中一分为三,章邯为雍王,只领到了咸阳以西的部分,而当初章邯的两位下属,劝其投降的司马欣和董翳各取其一。董翳为翟王,占据北面的上郡,司马欣为塞王,占据咸阳以东。


这个分配在地理位置上看,假如刘邦想要东进夺取天下,章邯恰好挡在了他出汉中的路上。而项羽一直以来,对投降的章邯其实也并不放心,而章邯如果想东进,司马欣又恰好挡在了他出关的路上。这也印证了我在其他文章里分析的,司马欣早就和项氏暗通,故意设计劝降章邯的看法,司马欣才是项羽比较信任的那个。


在这其中,章邯可能非常不满,但却无能为力。他本有实力和楚军一博,然而复杂的形势里他丧失了准确的判断,交出了兵力,到最后项羽对他的承诺也没有百分百兑现,如今他既要被司马欣监视着,又要接受秦地老百姓的指责,至少有两件事要归咎于他,一是投降的秦兵曾被项羽坑杀,这些秦兵,都是秦地老百姓的家人。二是正因为他的投降,令项羽顺利进入函谷关,又再一次对当地吏民进行屠戮。项羽自己到时候东归而去,章邯却不得不留在故地承受罪孽。一切仿佛因果报应一般,即将压到这位曾经秦朝最后的大将身上。


项羽这个把关中秦地一分为三的决定,也给地理和文学贡献了一个新名词:三秦。如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我们就知道这个三秦指的是关中秦地。


但是这三个人互相之间,其实已经心生嫌隙,并且不能服众,这就给了刘邦东向各个击破的可能。


再来看项羽对其他地区的分配,都坚持一个原则:刻意制造矛盾。即把赵、魏、燕、齐等国封给原先王手下的将领,再在国中划出一块相对差的土地,建立一个新国,把原先的王迁徙到新国去当王。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原先的大国被分割成实力微弱的小国,同时又能激起内斗。这也暴露了项羽打算在将来采取各个击破、统一天下的战略。


但这样做的缺陷同样明显,项羽等于同时挑起了几位诸侯对他的不满。多方树敌的结果最后被证明是致命的,正是因为这些诸侯后来不断在后方袭击,牵扯项羽的精力,才导致了项羽始终无法在西面战场彻底击溃刘邦,一步步丧失优势局面。


对待韩国的分封更是昏招,项羽因为韩王成派张良助刘邦,非常不满,所以虽然仍然封他为韩王,但扣押了他,不让其回国,不久又将其杀害。这一决定证明是致命的关键因素,本来张良志只在复兴韩国,像祖父和父亲一样任韩国的国相。项羽杀韩王成,直接把张良再次逼得出逃,投奔刘邦。如此,汉初三杰都归刘邦,而其中两人都是间接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可以说,是项羽一手帮刘邦完成了争天下的功臣拼图。

点赞5、新乡市 网友:放荡不羁

项羽败给刘邦其实也是必然的结果,如果项羽赢了刘邦,恢复楚国,可能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为什么呢?我觉得有几点原因可以分析。

第一、刚愎自负,轻视敌军,难听忠言,个人的性格问题导致了指挥领队失败。

我们都知道,项羽其实是一个有点自大的人,有些时候会一意孤行,没有听信忠言,甚至于他叔父的话也很少听,最后也自刎吴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点上就导致了他因为个人的判断失误,容易造成指挥不当,后果并未考虑清楚,也会导致特殊情况发生时的应对政策。

个人的性格可能也会让部下出现不满,消极对待战争,甚至是倒戈于刘邦阵营。由于出生贵族,一些自负很难去除,这就是与刘邦形成了反差。

刘邦出生于市侩,突然去干改朝换代的事,自身的心理或者能力上相比较贵族而言有些不足,所以他能够听取意见,能够与大家共同商议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环节没有出错,因为一旦犯错,可能是致命错误,这样小命不保,市侩之人的他,能够放低姿态,去与他人商讨问题。

第二、项羽的用人方面难及刘邦,人才也较刘邦有欠缺,人格魅力较弱。

项羽的谋士不多,有范增,居巢等,较为人知的还是范增,范增是项羽“亚父”,也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他曾多次告诫项羽要杀刘邦,以除后患,可是项羽刚愎自负,觉得刘邦无法比及他,便是迟迟没有杀刘邦,结果却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导致项羽削弱了范增势力,范增也在途中抑郁而亡。刘邦曾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另外,项羽被挖墙脚的,不忠诚的将军也是有的,黥布(英布)是被刘邦挖走了的,丁公也曾放走过刘邦。

然后刘邦确是在用人一方面上物尽其用,曾经在他还是小混混的时候,就有一帮人帮助过他,后来他起义,也是这群人义无反顾的跟着干,每个人都能在学习,都立下了赫赫显功。

刘邦还有一批谋士,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六出奇计的陈平;还有韩信、萧何等。这些忠良之臣,为以后的战争博弈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人们多跟随与刘邦,确少有项羽,这也是其失败的一大原因。

第三、民心所向,刘邦的出生使他做事符合大众意志,项羽确实有不及,空有一身蛮力,却斗不过刘邦的小心机。

刘邦曾担任泗水亭亭长,就是一管亭子的,他深知百姓之苦,体会过才知道如何做,再加上他的小心机,才会顺应民心,所以他做到了,也就得到了百姓支持。

但是项羽肩负复国大任,出生楚国贵族,仇恨背身,再加上他的豪迈和自负,一身蛮力,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对待百姓的,如果做事只是为了自己,而没有估计他人,甚至伤害他人,有怎么会如何多得民心呢?

所以综上所述,项羽的失败,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阅读,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点赞6、台山市 网友:花鬓白

项羽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霸气、勇猛的人(甚至没有之一),对他的敌人刘邦更是处于全面碾压之势。韩信曾经直接对刘邦发出灵魂拷问:“大王您估量一下,自己在勇敢、猛悍、仁爱、刚强等方面,跟项王比谁强呢?”刘邦沉默许久,也许在内心问候了韩信无数遍,但最终还是无奈回答:“无论哪一点我都不如他”。

但项羽就是输给了这么一位综合素质远不如自己的人,这难道是“劣币驱逐良币”?当然不是,楚汉之争不是个人强悍与否的比拼,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落后,注定了项羽只能昙花一现。


天时:春秋时期的霸主思维,驾驭不了秦末的趋势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绝命诗也能作的如此霸气,除了项羽也许再也找不出第二人。对于自己的失败,这位霸王将原因归结为“天时不利”,即是命中注定的。其实他的这一总结挺有道理。

项羽前期的人生轨迹,就如同现在一些网文中的霸道总裁那样逆天。

23岁时手持一柄宝剑,在会稽郡衙门内横冲直撞,单人匹马诛杀数十近百人,其他幸存者被吓得趴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25岁时,当各路诸侯作壁上观时,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带领五万楚军破釜沉舟,彻底击败四倍于己的秦军,一举打垮虎狼之师的主力、让秦二世镇压六国复辟的梦想化为乌有。要知道,对方的统帅是王离,也就是当初接替蒙恬统帅长城秦军那位;

26岁时,在各路诸侯的拥护下、以上将军的身份率军入关中,其后裂土封王、册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风头一时无两;


彭城之战,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他在齐地留下主力迷惑刘邦,自己亲率精兵绕道奔袭,以三万楚军大破五十六万敌人,创造了让人目瞪口呆的军事奇迹......

总而言之,项羽的出现,改变了上百年来崤山两边军事实力的对比。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军队在秦军面前几乎就是军功提取机,强大的楚军更是屡屡惨遭屠戮;

而在新的时代,无论是对阵让各国战战兢兢的秦军,还是其后刘邦统帅的以关中子弟为主体的汉军(本质就是秦人的军队),楚军摇身一变成了强势的一方,可见项羽化腐朽为神奇般的军事魔力。

但在接下来,项羽的所作所为就体现出了自己的局限性。灭秦后,他自封西楚霸王、立楚怀王为义帝,这是典型的春秋做派:天子高高在上、垂拱无为,霸主代为管理诸侯。其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天下迅速迎来了更高强度的动乱。


可以说,无论是项羽的卓越军事才能,还是对天下的治理模式,都体现出他的身份、阶层自带的独有特征:

虽一度被秦帝国剥夺曾经的特权,但项羽楚国将门世家的出身、独特的性格,让他的军事才能、处事风格都与刘邦等人大为不同;一提到他,我们就会想到杀伐决断、顽强勇猛、敢作敢为等词汇,其实这也吻合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的特征。

但同样是由于这种出身,项羽自小处在叔叔项梁的庇护之下,对于当时剧烈的社会巨变、底层人们的所思所想、新兴精英阶层的内心诉求等毫无概念;数百年的战国混战,已经证明了分封制的巨大弊端,项羽却认为这是治理天下的理想模式,结果很快被这一体系反噬。由此可见,他的政治素质,已经远远落后于那个时代。

而出身基层的刘邦等人,则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人。这就是项羽“时不利兮”的含义。


地利:故乡虽好,却是战略上的绝地

史书称,在进入关中后,项羽杀子婴、屠咸阳、烧秦宫,其后携带收刮来的妇女、财富浩浩荡荡向故乡出发。当时一个姓韩的儒生极力劝说项羽留下,理由是:“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关中阻山带河,在当时面对崤山以东,这里是退可守、进可攻的特殊存在,背后又有富庶的巴蜀地区为支撑,具备任何地区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战略优势。

但咸阳的建筑基本被项羽烧得差不多了,沦为了一片废墟,同时他内心又眷念故乡,因此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为由拒绝。正是由于这一态度,他在后世留下了“沐猴而冠”的极端负面成语。

当然,由于成王败寇的因素影响,以上也许并不是项羽不愿意占据关中的真实原因。


毕竟,一来他与秦国有着家国深仇,当初自己的祖父项燕死于秦将王翦之手,楚国随之惨遭灭亡;在野史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愤怒诅咒正是出自项燕之口。由于这层独特身份,也许项羽很难突破内心的隔阂。

其次,无论当初的巨鹿之战,还是后来的活埋战俘事件,虽然为形势所迫,但项羽与秦人间的血海深仇再度加深;

其三,项羽麾下的主力是江东子弟,他的群众基础也主要集中于楚地,这让他很难力排众议、把关中当成自己的大本营。

虽然有上述客观困难,但出色政治家的过人之处,就是能见常人所不能见、为常人所不敢为。


刘邦和他的那波伙计也是楚人,甚至一度发生了将士思乡心切逃跑的事件,但这份对故土的思念,后来却成了他们与项羽苦苦奋战的动力之一;并且,刘邦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靠的正是萧何依托关中之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

而项羽统治下的梁、楚九郡,虽然同样富庶、有江河之险,且便与他掌控各个方向的诸侯,但这种地理上的优势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劣势: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四战之地,方便他进攻、却也不便于防守,这就为他后来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埋下了种子。

而刘邦依靠关中形胜之地平定天下,等同于再次上演了秦国吞并六国的壮举,从这个角度而言,项羽的失败非常合理


人和:武力可以杀敌,却拉拢不了人心

司马迁这样分析项羽的败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才华是柄双刃剑,项羽的骁勇善战、用兵如神,助他以20多岁的年纪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霸王”,却也成了害他走向绝境的罪魁。不断创造的军事奇迹,让项羽对武力的作用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在政治上不善于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关系,不会争取盟友,试图依靠武力阻吓、镇压让各方服从自己的领导,随着形势的变化,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所立的多个诸侯、甚至曾经的部下英布都站到了对立面,沦为众叛亲离。

他不重视、不尊重、不拉拢人才(尤其是草根人才),陈平、韩信等出身平民的大神都离其而去,唯一可堪大用的谋士范增却因他的刚愎自用被气走、病死。

面对二十万秦军战俘,项羽全部坑杀,让自己和章邯等降将都成了秦人的死敌,为后来刘邦摧枯拉朽夺下三秦创造了条件;


他对人心缺乏判断,该狠辣时却起了善心,被刘邦的笑颜迷惑,放过了未来的头号强敌;该隐忍时却毒辣,他将义帝逐出彭城,并于半路将其杀死,由此被政敌抓住了把柄;

他无视人才的诉求,表面上对人恭敬慈爱,但每逢动真格时却舍不得赏赐功勋,由此被韩信视为妇人之仁;

秦灭之后,他无视人们反感秦帝国酷政、急切渴求休养生息的意愿,以不合时宜的分封制再度制造战乱、以暴虐的作风屠杀反对者。

得民心者的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项羽虽然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但他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对抗人心所向、不可能用武力抗拒历史潮流,他的失败,可谓板上钉钉。

但他自知大势已去、果断主动放弃的气魄,仍旧值得称道。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武力值最强的军事人才,他在推翻强秦过程中所立下的惊人成就无人能及,他的最大遗憾,也许就是生错了时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刘邦的个人素质看似全面落后项羽,但他对人心的洞悉、对社会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胸与手段,决定了他才是先进趋势的代表。楚汉相争,是两个阶层、两个时代的博弈,对个体而言,并没有失败者。

点赞7、增城市 网友:如毒渗骨

项羽的武力值在历史上屈指可数,除此之外,他还是名将之后,背景深厚。在秦末乱世,项羽跟随叔父挑起反旗,一路之上披坚执锐、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打过败仗。

刘邦的情况跟项羽正好相反,不仅出身一般,也没有出众的才能,甚至年龄还偏大。在起兵造反的过程中,刘邦数次被项羽击败,常常败得是稀里哗啦,差点丢掉小命。那么为何最后项羽却死在刘邦手中?

项羽生性多疑,不得人心,还有妇人之仁

所谓将在谋而不在勇,一般情况下,将领的作用是制定作战计划,合理地分配力量,利用各种手段取得战事胜利。当然了,猛将之所以叫猛将,还可以起到激励士气的重要作用,如果既能冲锋陷阵,还能运筹帷幄,那自然更好。

项羽可以做到百人斩,带兵也有独到的地方,但他有诸多性格弱点。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时间长达一年。陈平作为刘邦的顶级谋臣,为刘邦出了个主意,那就是花重金贿赂楚军的将领,散布范增勾结汉王的消息。

范增是项羽的左膀右臂,对项羽也是忠心耿耿,但项羽听到风言风语后,就起了疑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基础,既然项羽已经开始怀疑范增,便命人去刘邦军中探查。

史料记载: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刘邦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等到项羽的使者到了,便对其道:“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随即撤去大鱼大肉,换成了萝卜咸菜。项羽的使者气得鼻子都歪了,回去之后将此行经历原原本本告诉了项羽。

从此之后,项羽就确认范增勾结刘邦,范增被气得七窍冒烟,随后便辞职回家,由于心中怨气无处发泄,在回家的路上,犯了背疽去世了。

鸿门宴上,刘邦到项羽军中请罪,当时是杀刘邦的最佳时刻,范增对刘邦看得很清楚,多次劝项羽杀掉刘邦,去除心腹大患,可是项羽就是犹豫不决。

史料记载: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刘邦见形势有变,提前离席逃走,如果不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那么也就没有之后的刘氏王朝了。做大事者,必须当机立断,而且决断的时机要把握准确,这一点上,项羽跟刘邦有所差距。

刘邦为了保存实力,在其攻下咸阳后,没有妄动城中的美女和宝物,将咸阳城献给了项羽。关中本是战略要地,四面均有要塞,但项羽并没有在此久留,他率兵血洗咸阳,还烧掉了秦朝皇宫,掠走了美女和财宝。

秦朝将亡,起义频起,目的则是推翻秦朝暴政,但咸阳的百姓招谁惹谁了,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刘邦没有在咸阳妄杀无辜,这已经赢得了部分人心。可是项羽却来了个屠城,失掉了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成大事者必须要考虑清楚。

项羽心理素质较差

刘邦和项羽,就好比一个家境优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一个整日混吃等死的小混混。不论他们最后的成就如何,但他们有一点区别很大,那就心理素质。

好学生学习好,家境优,他经常活在他人的赞扬中,所以他难以接受失败。小混混整天浑浑噩噩,接触的也经常是一些学校或者社会的阴暗面,所以他的心理素质可能会更好。

自项羽出世以来,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公元前207年,仅用少数兵力击败章邯的数十万秦军,项羽也成了诸侯中的领袖人物。接着项羽攻破关中,分封诸侯。彭城之战中,项羽仅用三万铁骑,击破刘邦五十多万诸侯联军。

主角光环一直护佑着项羽,这一路上,他没有碰到什么挫折,周围都是一片赞扬之声,只不过项羽没有想到,他的最后一跤摔得如此之惨。

史料记载: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在垓下被刘邦击败后,项羽并非没有退路,他逃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都已经准备好渡船,想要带项羽过江。当时只有乌江亭长有船,如果项羽渡江,汉军很难追上,这就增加了项羽的生存几率。

即便在垓下,项羽被刘邦击败,但不可否认,项羽仍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如果他还活着,到了江东,只要他振臂一呼,东山再起也未可知。可是项羽这位优等生,无法接受这次失败,在生死和颜面的问题上,项羽选择了后者。换言之,项羽不具备成就大事的逆商,所以他被迫自刎而死。

刘邦能屈能伸,很会借力

刘邦和项羽正好相反,在起义的道路上,刘邦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纵使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在垓下之围前夕,他还是败在了项羽手下,要是没有韩信、彭越的帮助,这天下还不一定姓刘。

然而,刘邦拥有一项重要的素质,那就心态好。彭城之败后,项羽率骑兵兜着屁股追杀刘邦,为了逃命,刘邦甚至将一双儿女踢下马车,如果没有夏侯婴及时相救,刘盈和鲁元公主或将死于乱军之中。

纵使家人死走逃亡,老爹和妻子吕雉都被俘虏,纵使惶惶如丧家之犬,但刘邦仍没有放弃对天下的执念。待其逃到安全地带,刘邦再次整顿人马,想方设法恢复元气。

刘邦带兵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陈平,但这些人仍心甘情愿为其卖命,自古至今,论起驭人之术,能超过刘邦的真心不多。前线失利,后方萧何会给刘邦再度筹备兵马,打不过对方,韩信会为其开疆扩土,碰到难题怎么办,陈平六出奇谋,帮刘邦答疑解惑。

刘邦本身有着高超驾驭人才的能力,加之这些经世之才的助力,想要不成大事,都难。

点赞8、聊城市 网友:草莓ぇ宝

其实,在战场上,纵使项羽直接指挥的中军,也不能说毫无败绩。

垓下之战前的陈下之战,其实可以看作跟垓下之战的前奏,或把垓下之战看作陈下之战的延伸,因此,我们可以不把项羽在陈下的败绩算进去。

即便不算陈下之战,单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明确记载了巨鹿之战前,项羽直接指挥的中军的四次败绩。

初战不下襄城。

这是项羽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项羽一出手,就遭遇了大失败。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记载了项羽的战绩。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还报项梁。

按照这段记载,项梁派项羽去攻打襄城,但襄城的守卫一直坚守,项羽没有打下来,首战失利。

当然,项羽还是很勇猛的,最后硬着头皮把襄城拿了下来。

项羽拿下襄城后,坑杀了襄城降卒,以泄心头之恨。

三战定陶,未下。

在沛公刘邦率众投奔项梁后,项羽刘邦合兵一处,二人奉项梁命攻城阳,城破,屠城。

这是项羽的第二战,胜利。

而后,项羽和刘邦攻打定陶,不下。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

司马迁明确记载了,项羽和刘邦打完城阳,又去打定陶,但二人失败了,只好再去打别处。

这是项羽的第三战,失败。

到此,项羽三战,两负。按照我们小时候玩象棋的约定,项羽的战绩,已经算是彻底失败了。

还攻外黄,外黄不下。

刘项二人见定陶打不下来,便绕过定陶,继续往别处去。

二人到达雍丘后,取得了罕见的胜利,大破秦军,斩杀李斯之子李由。

但是,这么大的胜利后面,紧跟着的,却是再一次的失败。

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攻陈留,不能下。

刘项二人没能打下陈留,便转头去打别处。二人的目标是陈留。

正在此时,项梁于定陶战死,而陈留守卫又一直固守城池,二人见陈留也打不下来,便商量起来:

今项梁军破,士卒恐。

两个人认为,项梁战死,楚军士气受挫,士卒恐慌,最好的办法便是放弃攻打陈留的计划,回师彭城。

于是,二人和吕臣都回到彭城,项羽驻扎在彭城西边,吕臣驻扎在彭城东边,刘邦驻扎在砀。

以上便是项羽在巨鹿之战前的全部战绩,有胜有负。

而巨鹿之战之后,从《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来看,项羽也有败绩,比如项羽率军抵达齐地,虽然斩杀了田荣,但却没有拿下田横,田横率几万齐军在城阳与项羽战斗,项羽连战多日,却攻不下来。

总而言之,从战争的事实上来看,项羽并非从来没有失败,项羽本人也不认同自己从无败绩。

项羽的原话是「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请注意,项羽认同的是「未尝败北」,所谓「未尝败北」,指的是没有大溃败,落荒而逃,不是说从没有失败过。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点赞9、福州市 网友:为谁而开


天下最勇武者,羽为天下强,韩信次之,英布再次之,彭越居其后。此四人者,可谓当时人杰,不能与之争锋。

汉王败羽得天下,因其天下四将得其三,羽虽至强,也未能以一敌三。遂韩信、英布、彭越会师垓下,项羽虽利然必折矣。

汉王之胜,胜在驱人,羽王之败,败在失人,仅此而已。

点赞10、黄冈市 网友:不觉素颜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确实?项羽一杆霸王枪挑遍天下无敌手啊,有那么个孤独求败的意思。

当年陈胜吴广蹲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一杆霸王枪,带着八千大兵跟是实现了曾经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巨鹿绝地,项羽更是砸了锅,沉了船,一举攻破秦军。

老话怎么说:“百二秦关终归楚!”

那会的刘邦,就算是头一个攻入咸阳,还得乖乖的听项羽的话,去了如同牢笼一样的蜀地做了汉中王。

项羽瞅着刘邦还是不放心,把挨着蜀地的地方封给了三投降过来的秦国大将当王,这算是把刘邦丢了牢笼里头,顺道“咔嚓”一声加了仨锁头直接给锁死了。

“叫你腿快!叫你跑!没辙了吧!怕了吧!先入咸阳者为王,你还当真了!”

好吧,这算的上是项羽的报复。

这不后来刘邦这就去当汉中王,路上那叫丢人丢大发了,一路走下去,感觉失望的将士,见天的跑,都不想跟着刘邦去蜀地,就连后来的兵仙韩信,要不是萧何拉回去,也跟着人跑了。

这不后来刘邦悄么兮的的出了蜀地,挑了三王,“刺啦”一下,这就算是正式的和项羽把脸皮给撕破了。

刘邦打秦军胜多败少,但和项羽怼上了,别提了,见天的让项羽暴打,刘邦跟那穿天猴一样,是东躲西藏,不是打不过,是压根就打不过啊!

别的不说彭城之战,项羽三万人马,怼上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按道理说,刘邦大军吐口水都能吐出一条河把项羽给淹死,事实上,项羽一把霸王枪直接就把刘邦给挑飞了,刘邦连喊:“俺要再回来!”的狠话都来不及说啊!

刘邦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丫不打死绝不认输。

你说也奇,刘邦不用次次打赢,就把最后一次干赢了,这天下就归刘邦的。而项羽拿着一把大剑杀了数百人,尸体都能堆出一座山来,但最后还是在绝望中自刎乌江。

那么为嘛会这样呢?

其实这事刘邦当年宴请群臣的时候,就对他们家大臣问过同样的问题。

“各位你们也别忽悠俺,都说真话,俺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嘛就丢了天下?”

下边就有人接话说:“您啊,特别的傲慢,管不住那张嘴,动不动就骂人,而项羽有仁爱之心。”

说这估计有小伙伴不明白:“这不是当面揭刘邦的短吗?有这话?”

真有,原话是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确实,刘邦这人高兴了骂人,不高兴还骂人,但当他不骂你了,你反倒要小心了。

后头大臣们又给做了解释。

刘邦后头做的好,刘邦派人把地盘打下来了,也不吝啬,该给奖赏的给,一点都耽误。可项羽就不一样了,嫉妒心是嘎嘎的,有了功劳他不给奖励就不说,还害人,有能力的人他还嫉妒,所以失天下是必然的。

刘邦笑了笑说:“你们啊!只看到了一面,而没有看到全部!”

后来又有人补充,大概就是这么几点。

首先项羽这人,重视血脉。比方说你和项羽是亲戚,没毛病,就是个废物都能领到一份不错的差事,军功不军功的在这一条面前压根就不起任何作用,都得靠后。

别的不说,韩信大家伙都知道好大的一个兵家战神啊,结果去了项羽那头,就给了一把戟,蹲在门口当门童去了。

你好歹见一面,聊聊这人底细如何,他不。结果让萧何拉过去聊大天去了,推给了刘邦。成为了刘邦干掉项羽最关键的一个人。

后来项羽被韩信撵的都不知道往那跑,要许给韩信很多好东西。

结果韩信很不客气的回了一句:“俺信你个大头鬼!”

这就是项羽的人品。

再有,项羽是重视人才,这没毛病,不然也不会有人说他项羽仁爱。

但这其实就是项羽的一个面子工程,他压根就不喜欢听这些人出主意,就喜欢自己蹲在哪里瞎琢磨,认为这帮人一堆脑子,都比不上自己这颗独特的大脑。

比如陈平,最开始就是呆在项羽身边的,然后跑了,跑到刘邦的阵营里头了。

所以打项羽身边投诚到刘邦身边的不在少数,而刘邦也不客气,只要你敢过来,他就敢用,都不带有迟疑的。

最后就是项羽这人太注重武力值,也就是军队的能力,他就认为军队这刀子握在手里头,那就是无敌于天下的所有要素,至于其他的他压根就不考虑。

这也就能解释了,项羽这人打仗基本没有败过的原因,但这就如同水桶短板理论一样,装水的多少,不是按照最长的那个来。

对于刘邦带着人总结的,咱就不说了。

说点俺自己的看法。

项羽这人武力值没毛病,他这性格太过多疑,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结果好好的一个打天下团队,让他自己就给折腾的咣叽一下就瘸了。

咱别的不说,当年刘邦被项羽困在了荥阳,您要让刘邦的武将把刘邦给整出来,别想了,难度不亚于地狱级。

于是陈平玩了一个小计策——离间计,离间项羽和谋士自己的关系。

就这计谋听着挺邪乎,但实施的过程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花点钱散布谣言,说什么范增不满意项羽,因为立了功,却没有封赏,他们要和刘邦整活,要弄项羽。

谣言整完事了,项羽就派人来了,结果陈平整了一桌丰盛的酒宴,一瞅来的人直接就说:“俺还以为是亚父(范增)派的人,原来项王的人!撤了!”

好吗,一桌好酒好菜去了之后,酒就别说了菜都没有,估计就剩下瞪眼稀饭了,按照历史上说上了点粗食。

这把使者气的回头就把原话还给了项羽,回头项羽就把范增的权柄给夺了。

最后范增一生气回家去了,但路上急火攻心,还没回去就死了。

这就是项羽,范增那可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啥也没了。

接着就是项羽这人对待老百姓也没个手软的时候,攻城略地之外的屠杀也没少干。

这事做多了,您感觉有人会站在项羽的身边说话吗?

不可能的,所以大家伙就开始站队刘邦。从而让刘邦以小做大,几万人的规模,变成几十万的规模。

就算是数次被项羽打散了,打败了,依旧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聚集起数十万的兵力。

民心同样是军心,民心不易的,但失去却是分分钟钟的事,再想捞回来难比登天。

这就是号召力,给民心一个选择,他们绝对不会选项羽的。

最后一点就是项羽杀死自己的老大楚怀王雄心,这是失节。

这可是大事,在那些个士绅大夫阶级来看,这事就是不义,没人会站在项羽这边的。

当年刘邦被项羽击败,就是因为抓住了这件事,对外宣传,很快就又聚集起了大兵和项羽对峙。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11、蚌埠市 网友:赠你空喜

项羽确实是战场上的NO.1,他多次突发奇想创造式的以少击多,并多次打败占据优势的对手。从这点来说,战神的称号是无可厚非的,要知道在垓下之围前夕,项羽还曾击溃刘邦大军的追击。

《战争论》中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用在项羽集团的身上再合适不过。表面上,项羽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但是他与周围诸侯的关系并不和谐,除了刘邦外,像齐地的田氏集团也与其为敌等等。面对周围的敌人,项羽采取的策略是打,无休止的打,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有顾此失彼的痛处。再看刘邦集团,与其他诸侯是能拉便拉,不能拉便打,直至灭掉这些诸侯。楚汉对峙期间,刘邦在荥阳一带吸引项羽的目光,另派韩信领军消灭三晋、燕和齐地,如此一来便形成合围之势。同时,刘邦还派彭越等人袭饶项羽后方。如此形式,项羽面对局势非常被动。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