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发展轻工业?

提问时间:2023-07-28 18:06关键词:苏联,二战

苏联为什么不在二战后发展轻工业?

点赞1、大兴安岭地区 网友:灣鰙栤鈅

苏联在二战后为什么不多发展轻工业,改善经济结构呢?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冷战开启,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承受的两大阵营竞争的压力最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主要是美苏两个国家的对垒,有美国这样的强大对手盯防,虽然两大超级大国不会真的打起来,但是苏联的国防压力并不小。全世界到处都是美苏争霸的身影,在局部地区一不留神就会演变成代理人战争。大力发展重工业,是因为重工业的水平,是一个国家力量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很长一段时期,世界大国比的一项指标就是钢铁产量,所以也不难理解我国大跃进一定要在钢产量上超英赶美,而不是袜子产量上超英赶美。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进一步,重工业中军工业就更重要了,对于在二战中深深受伤的苏联,那就是保家卫国的生命线,而且美苏在海陆空各类武器的竞争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双方都在拼命升级武器,以期获得竞争优势,防止地区力量均衡被打破。

第二再说轻工业。苏联创造了一个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合作体,苏联当然是牢牢把握最重要的重工业,包括军工业,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经济分工中,武断地说,帮助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他们擅长的轻工业和农业。比如朝鲜,在苏联解体前,它的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就比较不错,苏联用重工业产品与他们交换。虽然朝鲜也喊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但其实它能与苏联交换的,基本还是轻工业品和农业产品、以及矿石一类的产品。诛心地说,这种安排,苏联肯定是有小私心的,当然也跟它骨子里比较轻视轻工业有关系。

排队是苏联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点赞2、聊城市 网友:落颜^^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和轻工业的极端落后——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重工业大国却存在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匮乏的问题,以致于人民对改善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一切希望。那么苏联是如何形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的呢?

这首先是因为苏联诞生时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威胁: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方面要面对沙皇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支持者的反扑,形势最严峻时白军曾一度控制过全国四分之三左右的领土,另一方面外部的帝国主义国家也对苏维埃政权的生存构成威胁——尽管苏维埃政权设法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但后来在一战中获胜的协约国集团组织起了大规模的干涉军介入到苏俄内战中。即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内战中获胜后却仍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下,在这样的局面下苏联决策层的共识是应当优先发展同军事密切相关的重工业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决策层试图以此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威胁,同时也避免使苏联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品的倾销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苏联之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也属无奈之举——沙俄时代在工业生产技术上一直是列强中的垫底者,面对严峻的战争威胁局势的苏联要想迅速实现工业化就只能选择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在重点领域,以期实现在短期内实行质的飞越。

按理说苏联在建国之初采取有限发展重工业的国策是基于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那么二战后当苏联成功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后已基本上摆脱了外部的战争威胁,这时应该有条件发展自身的农业和轻工业了吧?问题在于:政策这种东西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具有了一定的惯性,有时当客观环境变化之后原有的已过时的政策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负面性的影响。事实上苏联轻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就充分证明了不能因时制宜变革既定政策的负面效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年代苏联形成了需要层层审批、高度管控的计划经济模式,而这一模式对发展轻工业其实是极其不利的——这时因为轻工业的产品是直接面向老百姓面向消费者的,决定轻工业产品的销路的不是哪个审批管理部门,而是市场上消费者的好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者实际上并不会挖空心思去生产质优价廉、品种多样的产品,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他们的升迁的是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而不是消费者的满意。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者只会根据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产量指标完成任务即可,没人会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差异。

一方面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发展轻工业所存在的客观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苏联决策层在主观上也并没对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形成清醒的认识:上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一时间世界油价一路狂飙突进,苏联作为一个产油大国自然在油价飙升中赚得钵滿盆溢。这一时期苏联的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2.42倍,高于同期美国的发展速度,社会生产总值增长1.46倍。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美国的67%,增长1.44倍。而同期的工业产值比则从65%提高到80%,增长1.77倍。农业平均产值“十五”计划期间比“七五”计划期间增长50%。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也迅速膨胀:苏联海军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这一时期苏联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尤其是在越南战场上苏联扶植北越政权给予美国狠狠的教训,战后的越南表现出明显的亲苏倾向。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决策层不顾国内轻工业发展已严重滞后的现实仍集中全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期使自己在军事实力上彻底压制美国。这样做其实是通过无限透支后期发展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强行撑起了一个自己本无力支撑的摊子,这就注定了苏联的后期发展将是乏力的。

点赞3、盘锦市 网友:杀破天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快30年了。人们普遍认为,苏联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在消费者中大多不受欢迎。这是对苏联商品的刻板印象,尽管当时国际关系紧张,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继续保持和发展。苏联出口产品的质量往往比国内产品高得多,因此外国人对 Made in CCCP 产品表示赞赏。总之,苏联生产的商品在欧洲和西方国家中都很抢手。

苏联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无人不知晓。在第三世界的独立斗争中,大量AK-47步枪来自苏联,这支步枪甚至出现在莫桑比克的国徽上。北约的军事专家指出,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在作战上比其他步枪有很大的优势。

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出口给苏联的国库带来了巨大的收入,约占苏联贸易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上,苏联石油的品牌是URALS。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实惠,直到1986年石油价格被西方国家操纵,人为崩溃,苏联才真正崩溃。

VAZ-2121 拉达 NIVA,是1977年前苏联时期生产的一款越野车,当时畅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出口量巨大。苏联生产的所有汽车中,有80%用于出口,而国内的汽车却严重短缺。苏联人民认为,NIVA与世界知名的路虎揽胜品牌和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等量齐观。在性能上,它在同类汽车中首屈一指。拉达汽车在苏联海外也很受欢迎,比如莫斯科人-408汽车,一半产量以上的莫斯科人-408汽车都是出口的。苏联的卡马斯载重汽车也举世闻名,它最初是为国防工业设计的,非常成功,每年出售数十万辆汽车。卡玛斯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适合比赛和军用的卡车,性能强悍,经常在达喀尔获奖。卡玛斯货车什么都好,但只有一个缺点:它不适合商业拉货。

1950年代,苏联生产的钟表物美价廉。苏联钟表出口量很大,约占总产量的40-50%。

当然,还有苏联的伏特加、鱼子酱畅销海外,不胜枚举。苏联以前有一些非常棒的日用工业品,笔者在苏联的时候,曾买过一台旧的29寸苏联产大彩电,整个电视机是一个1米6高的大柜子,有办公桌那么大,四个人才抬上楼,开机以后特别热,那发热,冬天可以当暖气烤火用,然后就一年坏了两次。

苏联电子管的电视机,不仅耐操,而且发热量大,冬天可当小暖气,出现故障的时候还能经常引发电线线路的火灾,据统计,苏联在80年代的城市火灾,因为电视机着火引发的比例甚至比电炉子还要高。有很多中国人因为爱俄国,所以畅想怀念苏俄产品的厚道可靠耐用,其实他们都不知道,80年代苏联彩色电视机返修比例竟然是20%。

在苏联时期,对民用工业产品有一种变态的价格限制和国家补贴。苏联人甚至把商品价格铭刻在不锈钢汤勺和玻璃杯上面。苏联还对大多数日用消费品和民用工业品进行价格补贴,甚至对进口的消费品或奢侈品进行补贴,譬如进口的香烟,酒和化妆品。

所以苏联大多数市场上的商品,都是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出口的。素以在苏联海关的出口目录上,详细规定着各类消费品的出境携带种类和数量限制,变态程度无法想象,这种限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尽管苏联形成了自己的完整而强大的工业基础,但随着苏联解体,哪怕俄罗斯也没有继承,而是逐年败光。在2014年,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规定,国防采购必须立足俄罗斯产品和技术服务,但自己不能满足要求的制造设备和技术例外,可以进口。例外的清单很长:铸造;激光、超声、电子束、电化学、离子束等先进加工;喷水切割;机械加工中心;车钻刨铣磨锯;锻压;增量制造 ;木工、塑工机械;测量仪器等等。

在苏联时期,可以生产很多高质量工业品,譬如铁轨铁路车厢汽车,现在反而需要从中国进口。这是对俄出口的中国一汽解放重型卡车J6,开车后面拖载着俄制的BTR-80A型轮式步兵战车,可以一次拉两辆。前几年,一汽解放J6大量出口俄罗斯和前苏联各国,数量有上万辆。近些年,中俄汽车贸易实现了大逆转,从90年代中国进口俄罗斯的伏尔加轿车和卡马斯卡车,到现在大量出口长城越野车和解放重卡,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

点赞4、桂林市 网友:黑马王子

这纯粹是一种误解,苏联战后社会水平与经济飞速增长,这其中怎么可能没有轻工业的角色?

苏联不是没发展轻工业,只是他们陷入了计划经济方向错误的怪圈,没法大力发展轻工业,苏联也不可能以轻工业为主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罗斯是一个欠发达的工业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建立,那时候的苏联完全是个农业国家,连一些沙俄时期的工业能力都失去了。

但苏联仍然发展了起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是突破了重围。到1930年代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算得上号的工业化强国。

苏联人赖以胜利的方法我们很熟悉——计划经济。

国家垄断经济贸易,中央根据具体情况为整个生产过程分配资源。社会生产物品被直接分配使用,而不是用于销售和利润。

所以,苏联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反,没有有效需求的问题,因为成本最小化和效率提高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优先考虑的问题,他们考虑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如何规划分配。

比如,根据工资确定价格,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连人民的工作岗位都可以被计划,从而保障人们的就业,不出现资本剥削和坐吃利息的闲汉。

通过计划经济,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飞快,而且国家可以根据需求来安排如何生产,生产哪些东西,哪些东西要生产多少,轻工业品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因为,我们不能通过现有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模式来评判苏联的生产状况,计划经济本质是个按需也按资源多寡,更按政治规划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计划经济被称为“指挥型经济体”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苏联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百废待兴,还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和扩张成本,他们不可能将一些轻工消费品当做头等大事。

1930年的苏联人

他们必然以重工业需求有限,要快速研究和生产出更多的钢铁、材料,然后又将其变化为飞机大炮以及高楼大厦桥梁学校医院等基建,以及严肃的公共消费(医疗、教育、社会和文化服务)。

试想一下,这并不奇怪,是多搞基建和提升国防,还是多生产几种床单、多做几种糖果对国家有利?

1960年的苏联人

急着飙等级又处于计划经济下的苏联,根本没商品消费的规模化需求,他们只要求人能穿暖,能吃上土豆烧牛肉,有赫鲁晓夫楼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够了。

至于花裙子有几条,咖啡有几种花样,芝士有多少牌子,孩子们的书包上印擎天柱还是奥特曼,真的无所谓呀,有需求也不高,更不可能因为“广大群众的审美和精神消费需求”而改变。

60年代

而且不要忘了,二战一结束,苏联就面临着严峻的争霸局面。这帮穷酸的俄国大兵确实打赢了战争,可等待他们的马上就是两极世界和大片的势力范围,这时候还讲究个啥?重工业必然是王道,否则稍微一松懈就会被西方钻空子。

1968,呵呵

所以,苏联经济被严重的军事化,他们与西方阵营的冷战越激烈,就越需要维持庞大的军事机器,要不断制造海量的坦克、枪支、飞机、炸药、导弹以及核武来镇压自己的国运。

这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过度军事化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导致了苏联的畸形重工业,但苏联也没有办法改变一切。

苏联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生产计划来调整生产类型,比如让某个产品既能满足军用,又能顾及民用。要不就是短时间内服务民间,必要时可迅速转为军工。

也就是说,苏联经济的指挥者们,处于战略的需要,将国家经济活动往战争战略的方向无限转移。

他们满脑子都是苏维埃的存续和生存,甚至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又排斥市场经济,所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不仅不会基于商品销售的需求生产大量轻工业品,相反还会出于战争需求,重复生产海量的重工业产品。

说个搞笑的东西,苏联将食品生产归类到了“战略”类别,原材料、科技、卫生部门都拥有各自的“食品战略”和生产计划以及定价权。

但市场经济不会这样做,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把商品卖出去赚取价值。所以,市场经济往往会关注更多的花样。

比如生产汽车,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会想着皮实、好修理、好生产,因为我要生产一百万辆,三十万给军队,二十万分配给单位,还得囤起来五十万辆应急,再生产一千万配套零件堆库存。

这样的东西当然是傻大黑粗怎么简单怎么来,跟轻工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没“设计师”们发话,可能连升级换代都不会有人做,工厂就知道一件事儿——拼命造!拼命造!撸起袖子造!

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市场市场,这是挑东西的地方,人们会货比三家。

所以资本家们的汽车商品花色就多了,除了那些重工业产品外,是不是还得弄点金属漆啦,搞点玻璃膜啦,上个真皮座椅啦,全包围脚垫啦,方向盘套啦,织物内衬啦,风口香水啦,买车再送你个中控台玩偶啦,附赠个洗车服务啦……没准还有涂着香奈儿喷着兰蔻的美女销售蹭啊蹭啦……没点轻工业这能HOLD住?

对不?这完全就是两码事的东西,我们并不能轻易评判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但至少在苏联看来,自己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繁茂的轻工业生产类别。

如果不把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首位,苏联的国民经济就无法持续扩张,这是苏联领导人当年普遍的认知。

而且,重工业确实对国家的迅速发展存在高速推动作用,它们能带来更大的附加产值和直接利润,从而推动GDP的迅猛发展。

说白了,在劳动力充足、成本廉价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唯一限制因素是资本,而苏联计划经济不需要资本。

因此苏联将大量的轻工业变成了“外挂”业务,交到了周边同一意识形态的国家手中,比如东欧、朝鲜,都因为负责了苏联轻工的计划经济而获益良多,社会发展也跟着苏联走上了快车道。

现在很多同学可能还不知道,当年我们可羡慕朝鲜呢,那会儿他们的经济比韩国都强多了。

为了与实行“马歇尔计划”的美国对应,苏联也在东欧搞了个“经济互助委员会”,这个被称为“东欧欧共体”的组织旨在创造一个“国际社会主义劳动分工”模式。

通过这个“分工”,苏联等于将自己的计划经济战略延伸了出去,也捆绑了一大帮小弟。

通过合作分工,苏联可以非常大方地为盟国出口工业原材料和机械制品,然后进口对方的低端粗工品和原料、粮食,结算可以是无息信贷或易货的方式,非常大方。

好景不长,1960年代结束以后,苏联实际上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他们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农业产值过低等一系列问题。

1975-1985年间是苏联的低潮期,人均GDP增长率不到1%。

苏联在这个时期其实仍然拥有巨大的重工业需求,毕竟苏联的城市化在扩大,出现了不小的住房短缺问题,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钢铁材料和相关设备。

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最终迎来了苦果,名为“计划经济”,实际却存在大量不科学的浪费式生产,生产效率经过长期的不良累积,也变得越来越低下。

这些计划经济的毒瘤产生了高能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浪费和高劳动成本消耗,换来的却是许多品种单一,毫无竞争力的废品。

想要提升效率当然没问题,唯一的路子就是进行大批量的固定资产更换,优化掉那些废物一样的工业机器。所以,苏联依然无法摆脱重工业为先的体制,他们必须生产出更多的机器,将那些拖累换掉。

实际上,苏联的科学研究处于非常先进的水平,但科学创新仅部分融入生产过程,呃,军事工业除外。

所以苏联经济就是死在这种无法发育的陷阱之中,而且他们的人口无法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很多地方种田都缺人,但又有很多人待在重工中吃闲饭打晃晃。

越往后,苏联生产体制的不平衡越明显,军事化的计划经济让苏联患了癌症,想翻身都没辙。

这种情况下,苏联根本没有欲望也没有能力发展轻工业,建了轻工厂也没有工人运作,强行改制的话,又会影响还能支撑的重工业。

毕竟苏联自1970年以后已经走入了大量进出口的路子。苏联的重工加上资源开采,能让其达到26%的出口年增长率,他们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贸易额在70年代飙升到31%。苏联的重工品是这些国家的抢手货,但轻工品却是苏联需要进口的东西。

换句话说,苏联如果自己生产轻工品,要么把小朋友们都坑死了,要么干脆就没人要。

比如你能对靠纺织业吃饭的朝鲜卖床单和衬衣吗?朝鲜难道拿衬衣和床单跟你换衬衣和床单?疯了。

而且经济互助委员会国家当时也已经喂不饱苏联GDP增长后产生的需求,苏联亦开始加大对西方的进口,换取大量的轻工品。

为了这些进口,苏联开始出售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物资源,这让原材料在苏联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增加。换句话说,今天弗拉基米罗维奇同志大搞资源贸易,其实是苏联政策的延续。欧洲国家购买苏联天然气,也是70-80年代兴起的。

苏联必须依靠这些资源换取外汇,然后购买西方的各种消费品甚至粮食、肉类,以弥补自身的漏洞和需求。

这些是乌克兰工人

美国人也看到了苏联的窘境,因此还借着阿富汗战争,对苏联的出口进行了遏制,禁止向苏联出口的货物数量从1979年的125种增加到1982年的800种,加剧了苏联的社会矛盾。

苏联如此依赖石油工业,因此到80年代国际油价暴跌时,苏联的经济终于也走向了衰退,人均GDP竟然达到了-1。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戈尔巴乔夫所谓的“重建经济”主张,他希望引入一种新型的经济改革,以改变苏联现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完成凤凰涅槃。

后面是红场

这段时间苏联的做法总结出来就是——完成市场经济改革,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将苏联经济想办法连接到世界的贸易之中。

这其实也是我们后来改革开放做的事儿,但奇怪的是我们顺利搞成了,苏联却让戈巴掰垮了。

中国的变化

也许正是因为有苏联在前面一步一步给我们分解了死亡动作,我们才能避开雷区,完成了凤凰涅槃。

毛熊一垮,那些“外挂”在熊身上的小伙伴们也就统统完蛋了,这边“苦难行军”,那边也急匆匆地找墙对面的亲戚,顷刻间天地间白雪皑皑。

苏联实际上完成了一场伟大的社会科学实验,教会了世人很多东西。

计划经济发展了苏联,强大了苏联,却也因为不正确的计划经济为苏联埋下了祸根。

多么熟悉的画面

然后,苏联死于追求市场经济的路上。

轻工业,只不过是苏联计划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罢了。当然,苏联并不止这一个问题。

点赞5、麻城市 网友:唯爱你ヾ

认为苏联不发展轻工业实际上是一个刻板印象。实际上苏联是可以制造所有本国必须的产品的,而服务业,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嘴上不承认这种产业,但其实也是有的,比如遍布苏联全境的疗养院(普通职工都可以去休假,并非是特权阶层才有资格去),这就是标准的服务业。但要说苏联的轻工业完全可以满足本国国民的需求,也是不符合史实的。

因为苏联属于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家对计划经济应该都不陌生。其实计划经济是一种用错了地方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属于一种标准的战时经济,军工和重工业生产上计划经济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战争规模,算出所需的动员力量, 从而就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个师,多少件军大衣,多少把步枪,多少门大炮。。。是完全可以预期,可以计划生产的。但在民用经济上,大家的需求五花八门,还存在潮流引领,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可言,这种经济模式即便用最好的超级计算机也难以计算和预测,自然也就没发计划。所以这时候计划经济就显得不那么灵光了。然而苏联是一刀切的,并没有因为民用市场不好预测,就放弃了计划经济的体制。这就导致了苏联轻工业产品和民品的质量次,不人性,没有竞争力,因为工厂是完全按照生产任务来做事的。所以不是不发展,而是政策倾斜不够,加上计划经济本身体制不适合生产民品,所以苏联的民用产品给人的印象比较差劲。但是实际上产量还是够的,比如1980年代,苏联的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产量达到了1千万台/年,跟同时期的美国比并不落后,只是质量不敢恭维。

苏联的民用产品主要是质量太次,给人印象不好。比如会“爆炸”的电视

再比如苏联的汽车工业。苏联是个载具生产大国,其生产的坦克装甲车那是分分钟推平欧洲的存在,然而在民用汽车领域,却始终与欧美等国有不小差距。好在60年代,苏联从菲亚特引进了全套菲亚特124生产线,生产出了国产的拉达牌汽车,这也将苏联的汽车性能拉到和欧洲统一水平;总体上,苏联本国民用汽车领域的进步比较有限,不得不靠引进技术来满足民用汽车的需求,但好歹产能是比较充足的。但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倒退,买得起轿车的并不多。1979年,苏联人的平均月工资为148.74卢布,而一辆家用小汽车的价格是3500~7500卢布不等,相当于一个人2年半以上的工资,这显然有点让人负担不起。

BA3-2101 汽车,菲亚特124的苏联国产版本

谈到了勃列日涅夫,就要说说我们对苏联轻工业发展较弱的印象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在称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增加了军费在GDP中的比重,军工企业的产值在总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增加,巅峰时期可以占到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极大的挤压了轻工业的资源。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核武器,洲际导弹,核潜艇的数量都反超了美国,代价就是军费占比大大增加了;到了80年代,阿富汗战争也极大的消耗了苏联的国力。所以这个时候苏联的经济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苏实亡于勃列日涅夫,而非戈尔巴乔夫

那么苏联搞这么多武器的目的是啥呢?其实还是冷战逻辑。认为美苏之间必然要爆发战争,苏联要通过军事手段结束冷战,“解放”欧洲。后来自我催眠连自己都信了,加上军工利益群体在这个大政策趋势下成长起来,反过来把苏联牢牢绑在了冷战的战车上越走越远,最终回天乏术。

苏联70、80年代种下的祸根,到了今天还在深刻的影响今天的俄罗斯。今天的俄罗斯在民用产品上默默无闻,但是每年光军火出口就可以大赚数百亿美元,没办法,因为俄罗斯的工业品里只有武器是最具备竞争力的。

点赞6、三门峡市 网友:曲水弯弯

世界当时分两个经济模式,一个是美国为首的关贸总协定,就是WTO前身。另一个是苏联为首的经互会。经互会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交易方式是实物贸易。经互会里,苏联要控制其他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高端产业,在当时主要是重工业和军工生产。其他国家主要提供轻工业产品。结构和英国控制殖民地的原理是一样的,把某个地方变成单一产品产地,就不得不依赖于宗主国的统一调配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