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驻扎在德国国外的德军重兵无力回援柏林城本部?
二战后期,其实德国是可以把各条战线上的兵力调回柏林的。但是这样一来,德军就等于放弃了除东德之外的所有占领区,这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显然太不划算了。所以当古德里安对希特勒提出调兵回援柏林,在东线与苏联做最后一搏的建议时,被希特勒断然拒绝了。而等到柏林战役开打前,德军已经没有能力回援柏林了。
1945年1 月,当时德国还没有全面崩盘。德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及奥地利、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北部、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还都掌握在德军的手里。西线的盟军,多尔斯顿的辛普森的先头部队离柏林中心的直线距离还有五百公里的路程,并且中间还隔着雄伟的哈尔茨山脉和滔滔的易北河。因此,西线的盟军当时距离柏林还很远,如果这个时候把西线德军大举东调,等于就是西线的领土白白的送给了盟军。
德国元首希特勒,当时他宣称:德国是欧洲的反布尔什维克堡垒。但实际上,他不愿意跟西方盟国进行任何接触。一直到柏林战役前,希特勒还在命令西线的德军向盟军发动大规模反攻。最后实在是因为柏林没救了,希特勒才让德军放弃了西线阵地,东进救援,但为时已晚了。
所以当苏军进攻柏林,其它战线的德军没有回援到位,主要是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东西两线盟军的进展不一致。
1945年2月1日时,东线的苏军都已经在奥得河西岸建立了桥头堡,这里距离柏林只有六十公里了!而此时西线的盟军呢?主力部队距离柏林还有六百公里以上。并且,苏军的准备非常充分,而西线盟军的准备并不充分,西线盟军短时间内攻不破德军的西部和南部防线。如果当时就让希特勒把外线的部队调到东德,这就跟让日军放弃中国和东南亚,全力防守日本本岛是一样的。这个想法太超前了……
当时古德里安大将就因为这些事整天与希特勒吵架,两人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接近崩溃边缘的希特勒直接罢免了古德里安的职务,把他贬到了预备役。不过这也好,算是救了古德里安一条命。
(古德里安大将)
第二、不符合希特勒对战争结果的期望。
东线的苏军是希特勒的死敌,而西线的盟军也是希特勒的死敌。当时他的打算是:顶住西线的进攻,然后在东线尽量的消耗苏军有生的力量,让盟军怕他!跟他谈判。最好的结果是拖延时间,等待英、美和苏联起内讧,他再伺机翻身;最差的结果是东线顶住苏联,在西线跟英美做有条件的投降。所以如果把外线主力东调,等于就是放弃了跟盟国的谈判资本,这就不符合希特勒的意愿了。只不过元首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比他设想的更惨——德军在东西两线都崩盘了。
第三、大厦将倾,德军已经无力回援了。
德军在多条战线上跟盟军死磕,其结果就是德军的每一条战线都捉襟见肘。战争进入到四月后,西线盟军虽然仍然是磨磨蹭蹭,但是东线的苏军却进展神速。最要命的是,德国的工业体系当时已经崩盘了,而且制空权也丢了。截止到柏林战役前夕,当时德国虽然在外线还有一些兵力,但是一没有制空权,二没有后勤保障。别说外线德军调不回柏林参战,就算赶回去了,柏林附近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德军赶回去,除了喝西北风还能干啥?最后还是会被苏军包饺子全歼。
并且战争打的这个地步,外线的将领们也看穿了。回去就是死,还不如向西跑,还能有条生路。比如当时被希特勒奉为大救星的温克上将就是这样的典型。
早先时候,希特勒不让温克的十二集团军回援柏林,反而让他在西线跟美军死扛。等到柏林危在旦夕了,希特勒又让温克回援,这个时候回援就是送死,但温克还是去了,结果差点被苏军包了饺子。临危之际,温克决定率部向西突围,冲出了易北河向英、美军队投降。最后温克活了八十二岁。
值得一提的是,德军当时在捷克还有一支中央集团军群的余部,规模超过五十万,其中有不少武装党卫队、盖世太保机关、死亡集中营看守等等,战斗力很强,不是什么残兵败将。这些人当时也想过回援柏林,并且冒死向北实施了数次反击,给苏军侧翼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是由于德军没有制空权,部队也没有补给。盟军的飞机在头上天天丢炸弹,这些人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只得眼睁睁的看着柏林陷落了。
最后驻捷的德军听说柏林陷落,第三帝国大势已去之后,这些人便打定了主意:绝不放下武器,拼死打到底。
但是打是打不赢了,就算是死战到底,也不过苟延残喘耳,所以驻捷德军最好的选择是:死守布拉格,让苏军久攻不下,形成僵局,等英美军队从西面过来,再把布拉格交出去,或者以布拉格和数十万捷克居民为筹码,和苏军与英美谈判,争取较好的停火条件。这个设想其实就是希特勒之前对战争期望的最好的结果。
(德国投降的新闻报道)
但是由于之前救援柏林,导致驻捷克德军的主力被调到了东线。如果要死守捷克,那就必须要把部队再调回来。结果前线跟苏军死扛的德军接到司令部向西撤退调命后,立马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从将军到士兵,各个都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拼命的往西南逃命。司令部的长官们看到部队已经军心涣散,完全失去了统一指挥后,也不含糊,立即下令解散了司令部,大家各谋生路。
苏军见这么一大群德军要溜,立即部署兵力展开围歼,从南北两面包围上来,切断了德军西逃退路。因此,驻捷克的德军除了一少部分人逃命之外,绝大多数都被围歼。而拼命向西逃跑的德军,也被美军强令停止前进,并把他们赶回了临时营地,随后把这些投降于美军的德军全部交给了苏军。就连这伙德军的总司令舍尔纳,他也被美军交还给了苏军,后来在苏联蹲了十年大狱。
这场苏军围歼驻捷德军的战役,被称为布拉格战役,这次战役也是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役。
(舍尔纳元帅)
因此,从柏林战役和布拉格战役这两次战役可以看出,德国高层一直都很纠结。首先他们不想投降,就算投降也不愿意无条件投降;其次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还以为凭借残兵败将能够抵挡一阵,为自己争取翻转的时间。然而残兵败将就是残兵败将,守柏林的部队名义上有一百万人,但真正从前线撤下来的老兵仅有十万人左右。希特勒指望新兵和仆从国征集的墙头草部队保卫柏林,根本就不现实。
而外线的德军也早就是军心涣散,将无必死之心,士有贪生之念,一个调令就能让几十万人瞬间争相逃命。这样的部队就算能调回去,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柏林战役前夕,苏军已经推进到距离柏林60公里的地方,有许多人以为战争马上就可以结束,催促苏军立即发动攻击。
然而,斯大林却命令苏军暂时停止进攻,做好休整和战略物资补充,为最后一次打击德军做好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斯大林还要求苏军充分注意,北部残留的德军波美拉尼亚集团,这个集团还有79万德军,正在虎视眈眈地企图偷袭苏军的侧翼。
那么,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驻扎在德国国外的重兵无力回援柏林城本部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缘由。
其一、距离柏林不远的德国重兵,要么被苏军歼灭了!要么被英美联军和苏军牵制,无法自拔,自身难保,哪里还有力量回援柏林!
伴随着苏军在东线战场上发起的强大攻势,以及盟军在西线的不断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转移到了德国本土。
盟军东西两面围攻德军,迫使其陷入腹背受敌的战略困境。
1945年初,在东线抵抗的德国装甲师共有18个,其中有7个部署在匈牙利,2个部署在库尔兰,4个部署在东普鲁士,而部署在维斯瓦河的仅剩5个装甲师。
后来,斯大林将柏林定为进攻的最终目标,并下达了赶在盟军之前占领柏林的命令。
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开始前,苏德双方在兵力和重武器上就对比鲜明,苏军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以及乌克兰第1方面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此时,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一梯队距离柏林只有60多公里,继续向前推进将使其陷入被动。
当时,已经推进到奥得河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与向北推进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之间的间隔长达200多公里,很明显这个战线拉得太长了。
而希特勒在维斯瓦河一带集结了28个师和5个旅,他们谋划着从波美拉尼亚向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后方发动反攻。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及时识破了德军的阴谋,他立即向两个方面军的间隙投入了波军第1集团军,以及苏军第3集团军。
在1945年春天,苏军终于消灭了东普鲁士德军78万人,东波美拉尼亚德军68万人,维也纳德军40万人,基本扫清了向柏林前进的敌人,巩固了后方。
据说,准备柏林战役时,斯大林把朱可大叫到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仔细端详着桌上的地图。
斯大林吸着烟斗,说:“我看,将会有一场恶战”。
因此,斯大林做了充分的准备,调集了162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人,42000门大炮,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准备发动最后的打击。
这些红军兵力是敌人的2.5倍,飞机是2.3倍,红军战土们具有高昂的士气,从各个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决心夺取最后胜利!
不久,苏军就占领了柏林地下铁道的多处车站,并把重炮拖了下去,架在车站内,以便必要时向列车隧道开炮。
巷战的后5天,战线逐渐推向柏林的心脏部分。在柏林的周围,道路已经被苏军增援部队的车辆和给养车辆塞满了,从陆地上,德军已不可能向柏林增派一个援兵。
那几个晚上,空中充满了德国运输机的嚣闹声,纳粹分子从四面八方赶来,援救他们的京城。
被围困的柏林已没有合适的降落地点,空降人员和伞降物资被抛向吉尔加京大公园区。
空降的救援人员中,很少有德国正规军,而多是军校学员和飞行学校的士官。
与此同时,希特勒丧心病狂,不顾地下铁道里有几万德国伤兵和躲避空袭的妇女儿童,下令打开河流的闸门,放水淹没地下铁道,汹涌的洪水淹死了这些无辜的妇女儿童和伤兵。
希特勒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死守柏林的命令,要求德军前来增援。
但是,再也没有援兵了!
红军的大炮向德国国会大厦直接轰击,到处是熊熊燃烧的冲天火焰。
其二、国外重兵无力回援,还因为希特勒将他的最后的后备力量,投入了阿登战役,这一行动的严重后果,马上就显示出来了。
还因为希特勒将他的最后的后备力量,投入了阿登战役,德国的机动兵团损失殆尽!
在苏联红军包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之后,古德里安曾在圣诞节前夕和元旦早晨两度向希特勒乞求援兵,以便应付苏军在匈牙利和波兰发动的强大攻势,但是毫无结果。
1月9日,古德里安第三次再到希特勒的大本营去求救。
他带着东线谍报处长盖伦将军,他们企图用地图和其他图表向“元首”说明,在苏军即将在北方发动的攻势下,德军所面临的十分危险的处境。
可见所谓的外国重兵,他们自身难保,还向希特勒要求援兵,他们怎么可能支援柏林。
所谓的外国重兵回援,仅仅是柏林守军将军们的“稳定军心”的谎言而已。
尼古拉斯·贝斯特著《二战最后五天 欧洲亲历者讲述的故事》记载德国将军们走到士兵面前慷慨激昂地说:
希特勒下达了命令再坚持24小时,战争就会发生伟大的转变。援兵正在赶来,精密的武器正在运来,枪支和坦克正在大批运来。
再坚持24小时!与英国讲和了,与美国人讲和了,西线枪声平息了。
西线大军正赶来增援你们!这些勇敢的东线战士。成千上万的人自愿加入我们的行列,赶走苏联人。
数百架英美飞机正在待命,随时准备参加欧洲战斗。再坚持24小时,勇士们!
事实上,苏军已经迅速行动,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柏林既无后备,也无援兵,成为孤城。
其三、事实上,真正有力量救援柏林的只有第二十军、温克集团军、霍斯特和斯坦纳的重兵、德国党卫军兵团,但是这些“重兵”或无意回援,或无力回援、或已经准备投降英美盟军
当年,柏林被围,德军无论是否吓破了胆,柏林人仍然满怀希望。
他们认为温克正赶来救援柏林!
随着广播持续追踪报道温克部队的稳定进展,他们的情绪也不断高涨。
事实上,仅有一个军,也就是第二十军正在向柏林挺进。
它的任务仅限于赶到波茨坦,为柏林守军的撤退打开一条走廊。
而温克集团军的主力,则仍在向东推进,目标是救援布塞,解救布塞以后,温克对他的参谋长赖希海姆上校说道:我们将返回易北河,将我们的部队移交给美国人,这将是我们最后的任务。
后来英美两国对其部队的空袭莫名其妙地停止了。
然而,德国的战报还在顺利的广播,其中透露了进一步的细节:陆军最高统帅部宣布:“在英勇的柏林战役中,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这场为生存而战的斗争。
当首都以史无前例的方,打式自我防卫之时,我们易北河畔的军队已掉头北上,以救援柏林的守卫者。这些来自西线的部队在一条宽广的战线上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虽然,凯特尔已发出紧急求救,投入一切兵力援救柏林,但约德尔却将霍斯特和斯坦纳的重兵集结在首都北部挡住苏军,这无异于放弃柏林。
鲍曼在他的日记里口气尖刻,直指希姆莱明摆着不愿意调动党卫军兵团来救援柏林。他写道,前来救援我们的师被希姆莱阻挡了!
1945年初,德国武装部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从军事上来讲,投降是德国的唯一出路。
可是,德军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他们一旦放下武器,等待他们和家庭的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命运。
不甘心认输的希特勒,下令后卫部队摧毁一切对前进的盟军有价值的东西。结果,德军将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公路、车辆、桥梁、铁路、通信和工厂等全部炸毁。
希特勒对阿尔波特·施佩尔说:一旦战败,德国将会灭亡,这是德国不容置疑的最终命运。不要再考虑最原始的物质基础。
1944年,德国月平均坦克生产量为705辆。1945年第一季度,月平均生产333辆坦克。
1945年4月初,德国的装备、武器和弹药产量急剧下降。汽油匮乏导致许多飞机和坦克难以参战。
苏军攻打柏林以前,德国就已经失去了所有欧洲的盟国,在政治上被孤立,内部矛盾加剧,经济崩溃,一片混乱。
德军军事物资和兵员严重匮乏,通过征召的“童子军”,来弥补兵员损失只是杯水车薪。
德军的武器装备严重缺乏,补给陷入困境,士气难振。
中央集团军群由舍尔纳指挥,柏林南部由第4装甲集团军坚守。同时,一支城防部队即第56装甲军,正在柏林加紧组建。在前线的很多阵地上弹药只能维持14天的激烈战斗,
这与驻守柏林的德军装备形成巨大反差。
燃油的储备不足严重地限制了坦克的行动,燃油储备勉强满足战斗机群发动一次空中打击。
而且大炮有四分之三是高射炮,要对付苏军的装甲部队很是困难。熟悉普鲁士历史的希特勒及将领们,发现德国现在的处境与1760年发生的“勃兰登堡圣殿奇迹”有着相似之处。
那时,普鲁士面对奥地利一法国一俄国联盟竟绝处逢生了!
在武器装备上,守卫在奥得河与柏林的德军有着优良的装备,大炮与重型迫击炮总计10400门,坦克与自行火炮达1500辆,飞机达3300架。
4月中旬,希特勒将指挥部搬进总理府的地下堡垒,以此躲避盟国空军的轰炸。希特勒一直在地下堡垒领导德军的防御部署。
据说,希特勒居然恢复了很多信心,他已准备好与苏军在奥德河一决高下。他甚至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梦:
击退苏军后,德军会将盟军击退,或者把盟军赶回莱茵河,或与盟军结成新的同盟,他们将一道把苏军赶回老窝。
德军此时还拥有数量庞大的陆、空军和大量的物资储备。希特勒力图赢得时间,以期同盟国之间在战争末期产生严重分歧,进而可以同美英政府单独签订协定。
因此德军准备进行拼死的抵抗!
为此,德军集中了“维斯瓦”和“中央”两个集团军群中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由奥得河一尼斯河防御地区和柏林筑垒地域组成一个纵深达100公里的强大防御配系。
德国空军在柏林地区有作战飞机3,300架,其中70%是战斗机,包括120架M-262喷气式战斗机。
柏林地区发达的机场网既可保障德航空兵实施广泛的机动,也可保障其将空中力量集中使用于最重要的方向上。
据说,苏联飞行员用降落伞投下了4把大钥匙,每把钥匙上钉有一块小木板,上面写着:
近卫军战友们!向着胜利前进!谨送上打开柏林大门的钥匙。
飞行员们的战斗号召,给了进攻部队以鼓舞。
柏林战役前夕,苏军士气高,部分德军已经有向英美联军投降的意图。
驻扎在德国国外的德军重兵,事实上是最先预感到德国即将失败的军队,他们不能回援,可能是这些“重兵”无意回援,或无力回援、或已经准备投降英美盟军了!
总而言之,距离柏林不远的德国重兵,要么被苏军歼灭了!要么被英美联军和苏军牵制,无法自拔,自身难保,哪里还有力量回援柏林!
国外重兵无力回援,还因为希特勒将他的最后的后备力量,投入了阿登战役,这一行动产生了机动兵力不足的严重后果。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并非德军的重兵集团无力回援柏林本部,而是希特勒的阻挠,他禁止这些部队撤回来保卫柏林!
到1945年2月份的时候,苏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奥得河一线,并开辟出数个较小的登陆场,此时苏军距离柏林只有不到70公里了,很显然苏军下一个目标就是柏林。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建议应集中现有的最大兵力于柏林附近,趁苏军刚刚到达奥得河一线两翼薄弱,可发起钳形进攻歼灭苏军的一部分主力,尽可能的拉来首都柏林与前线的距离。
而介于苏军力量的强大,仅靠柏林附近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军队连基本的防御都不够,更不用说大规模进攻了。所以古德里安要求:1、撤出德军在挪威、巴尔干、意大利的军队,收缩防线出柏林附近;2、将西线转入防御后腾出的大批主力部队在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群,负责对苏军突击矛头发起反击;3、德军必须撤出库尔兰集团军群,把这近20个师的精锐部队撤回到德国本土用于柏林附近的战斗(古德里安已经询问过海军总司令,对方明确答复完全有足够的船只可以把部队运回来)。
如此一来,几乎德军所有的有战斗力的重兵集团军都将部署于柏林附近,组成一条完整的防线,甚至可以发起大规模的反攻,以迟滞苏军的进攻。可以这些方案都被希特勒否决了!
希特勒坚决不同意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不论古德里安如何争取都不能改变希特勒,库尔兰半岛对于危在旦夕的德国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战略价值了,德军自保都顾不上,怎么还可能想进攻,唯一的理由可能是这是德军占有的苏联最后的领土了,希特勒碍于面子吧可能!
而对于从西线抽调出来的精锐党卫军部队,希特勒也拒绝用于柏林附近,而是派去了匈牙利意图在那里发起反攻,保住匈牙利的炼油厂和油田;其他挪威、意大利等地的德军也得到了希特勒禁止撤退的命令。
所以完全是希特勒自己乱七八糟的指挥使得柏林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等到苏军发起强大的进攻时,才急忙命令附近的德军部队驰援柏林,可惜柏林已经被苏军包围,德军根本无力突破苏军的防线!
柏林战役前夕德军驻扎在各个战场的情况
前几天答了一个问题《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七百万大军,可是为何要选择投降》,跟这道题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是很多人在质疑,德国在二战后期哪来那么多军队,借着这道题,纵横在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德国的军队情况。
在二战中,各国动员的部队都很多,苏联在二战后期有1200万红军,美军在1945年巅峰时期达1050万大兵。
德国敢在二战中向全世界挑战,其军队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拥有1200万军队,其中正规军多达1000多万,光加入苏德战争的人数就达五百多万。
以多个战场歼灭的德军情况来看,在柏林战役前夕德军剩余的军队,再加上民兵和武装警察,拥有七百万军队应该不成问题,当然真正装备精良并且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应该没有这么多!
当时德国鲁尔地区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五装甲集团军,第七和第十五集团军,一共30多万人,在德国南部的G集团军有第一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在意大利的C集团军群,有两个集团军;
在德国外围最厉害的部队应该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有90万德军,都是精锐;除此之外,德国在北欧拉脱维亚的库尔兰集团军群有25万左右的兵力,在奥地利以及在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都有一定数量的兵力。
苏联让希特勒以为苏联红军的主攻方向是匈牙利和捷克
很多人肯定会纳闷,苏联红军都要打到家门口了,希特勒怎么还在外围布置了这么多的兵,尤其是在捷克和匈牙利布置的将近上百万的大军,比防守柏林的阵容还要豪华。
这是因为当时苏联反攻时对柏林的进攻意向还不是太明显,苏联做出要向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进攻的假象,以此来迷惑希特勒,毕竟这两处都是德国主要石油供给地,要是丢了这两个地方,德国也就没有什么打的必要了。
因此,在柏林战役之前,希特勒不但没有调动部队回援柏林,相反还将中央集团军群等上百万的兵力调到捷克和匈牙利,并且禁止在各地的德军回援德国本土。
希特勒万万没想到,苏联虚晃一枪后,几百万大军兵分三路就开始直扑柏林,不按套路出牌。
这个结果应该是希特勒所没有想到的,然而,这个时候的希特勒还是没有想到苏联红军对于攻打柏林的信心,认为可以来一场在柏林的斯大林格勒会战,进而对苏联红军进行反击。
你说希特勒幼稚也好,太乐观也好,反正希特勒在地下室里面也不知道地方上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
尤其是希特勒也没有想到最外围的好几个盟友反水,投靠苏联,这让德国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希特勒起初没有意识到战争的严重性,只准备了一百多万军队守护柏林
实际上早在苏联兵临城下之前,古德里安就建议希特勒将北欧和意大利等地方的军队收缩到柏林附近,没有战略价值的地方就甩开,并且将德国在西线的部队也调到柏林附近,在柏林附近建立一道钢铁防线抵挡来自苏联红军做最后的决战,随时准备应对来犯的苏联红军。
但是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严重性,希特勒认为凭借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坦克第三集团军、第九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第四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就可以抵挡住苏联红军的进攻。
这两个集团军群人数其实也不少,一百来万吧!再加上柏林的国民突击队,数量也很可观。
要想凭借这些军队就可以抵挡住苏联红军的包围,这是天方夜谭,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苏联共集结了250万军队,德国的百万德军根本就不是对手,更别说在没有制空权,装甲坦克重火炮不足的情况下。
当然,在苏联红军的炮火轰击下,即使是在地下室中的希特勒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调动部队回援,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外围的德军散布在各自的防区和据点,根本连战壕都不敢走出来,更别说集结起来往柏林方向运动了。
有一个战术叫“围点打援”!
德国军队全部回援,也就是跟等死差不多
其实,希特勒真的就在柏林战役前夕把五六百万军队全部调到柏林,也是无济于事,这些驻扎在各地的部队对敌人都能一定程度上起到牵制的作用,战线越收缩,德国面对的敌人可能就越多,德军放弃的阵地也就越多。
部队全部收缩到柏林,那真的是自寻死路,在数量上,来自盟军和苏联红军的部队可达两千万的量级,柏林就那么大,不可能支撑起这么大规模的战争。
如果德国胆敢把军队全部收拢到柏林,盟军和苏军只要包围柏林几个月,柏林就得人吃人了,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下,德国只会败的更惨一些。
德国也不是没吃过这样的亏,在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上百万的德军集结在一起攻打莫斯科,结果当年冬天来的太早,德国军队连件棉衣都没有,附近更是连居民都没有。
可以说,在柏林战役之前,西线为数不多的德军牵制住了几百万的盟军,一旦德军在西线放水,往后收缩,那盟军就像潮水一样涌来,柏林将陷入两线作战。
德军说到底是善于突击式的进攻而不善于防守和持久战,德国闪电战出其不意那一套,也就是二战初期占了点便宜,真正到后期的时候,你就是再能突击也扛不住苏联红军和盟军的双重打击啊。
你牌好的时候只要不乱打怎么都是赢,你牌不好的时候,你打的怎么好都是输,唯一的区别就是输的姿势好不好看罢了。
谢谢邀请。1945年的德国已经无力回天了。1944年德军就已经在苏军的攻势之下节节败退,一退再退。到1945年2月,苏军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就只有60公里了。苏军攻打柏林又不是只有攻击柏林的兵力,还有其他兵力防止德军回援呢。再说,西线盟军也不是坐着不动,同样对德军进行攻击。
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近30万德军离柏林太远,又没有船,完全是被围困状态;北欧的30万德军同样距离太远;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的40万德军更是遥远。在捷克的舍尔纳元帅指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奥地利”集团军群一部有90万人,距离比较近,但是希特勒迷信弗雷德里希大帝的名言:“谁控制了布拉格,谁就控制了欧洲的中心!”在柏林战役期间一直命令舍尔纳元帅死守捷克。
总体来看,在柏林战役之前,德军还有300余万兵力,其中国防军200余万人、党卫军100余万人,装备飞机2500余架、坦克和强击炮3000余辆。但这些兵力分布在约3000公里的东、西、南三条战线以及北部占领区,都被盟军牵制或者攻击或者围困。如果这些兵力一动弹,在运动中很容易被盟军的空中、海上和地面兵力围歼。
其实,德军当时就是全部猬集在柏林附近,又能如何。放弃所有地盘,全都到柏林,吃啥、喝啥、用啥?1945年的德军,在人员、装备、补给等方面都已经没啥指望。如果将兵力全都集中在柏林一线,那么盟军同样不用分散兵力,更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在当时,苏军总兵力高达1000多万,装备坦克和强击炮3.8万辆、火炮20余万门。主攻柏林的苏军就有200余万人,还有16.5万波军,装备6250辆坦克和强击炮、4.2万门火炮、7500架飞机。西线和南线的盟军总兵力570万人,装备近2万辆坦克和强击炮、8万余门火炮、9000余架飞机。更不用说盟军还有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后勤补给能力,制空权、制海权全部掌握,机动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到1945年柏林战役时期,无论德军怎么折腾,都不可能挽救失败的命运。(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