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难懂的字体是哪种?
中国最难懂的字体,当然是宋代以来形成的一种印章字体——九叠篆,几乎到了「神仙都不认得」的地步。
九叠篆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只有「纵、横」两种,直线变曲线,单线变复线,然后反复曲折。
可谓一笔十八弯,再重楼叠阁,力图将整个印章铺满,也即所谓的「曲、屈、平、满」。
有时候为了能「叠」,还会改变汉字的结构,就更加难认了。
九叠篆并不是都是「九叠」,其实从3——13叠都有,称作「九叠」,是因为「九为数之終,言其多也」。
比如:下图是九叠篆的百家姓(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叠篆,3-5叠,已经就很难辨认。
九叠篆最早见于宋代官印,少的3叠,最多的13叠。也有十分罕见的九叠篆钱币,同时,以叠篆入官印,也影响了北方的塞北三朝——辽、金、西夏。
宋代钱币上也有叠篆,比如十分罕见的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最多只是3叠,比较好认。
图引自:注1
比如北宋的【内府图书之印】,最多的「之」字有13叠,最少的「印」字有9叠:
北宋叠篆【中书门下印】:
南宋叠篆【弋阳开国印】
我们知道,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他们都效仿汉制,模仿汉字所创造的文字,分别为:契丹文、女真文和西夏文。
这三种文字跟汉字一样楷书、草、篆都有。但同时,汉字在这三个国家中也被普遍使用。
所以,辽、西夏、金的叠篆官印,有他们本民族的文字,也有汉字:
金代汉字叠篆【元帅府印】:
金代汉字叠篆(从左至右分别为):
都元帅府之印
元帅监军之印
元帅府监军印
辽代契丹文叠篆印章:
西夏文叠篆印章——【壬辰五年印】
元代官印中的叠篆也很常见,如元代的八思巴文叠篆印章——【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印】:
明代的汉字叠篆官印(从左到右):
【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
【华阳王镇府司之印】
明代长方形的叠篆官印:
明代宫廷皇妃的叠篆印:
【以上引叠篆印章材料引自——注2、3】
「叠篆」的前身是汉代王莽六书之一「缪篆」,「叠篆」在唐代开始萌芽,宋、元时代,叠篆实际上成为官印专用字体,到了明代,更是有明文规定「百官信印」用「九叠篆」字体。
《明史·舆服志·四》:百官印信,正一品至从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条记,俱直纽,九叠篆文。
所以,九叠篆之所以「一笔十八弯」的夸张变形,就是为了难写难认,仿造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才被用于官印。
----------------------
参考文献
陈瑞海. (2011). 从银质九叠篆“皇宋通宝”说起. 收藏界(8), 69-70.
陆锡兴. (2009). 九叠篆的来龙去脉. 南方文物(1), 143-148.
张金梁. (2008).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中国历史文物(5), 26-37.
什么西夏文,契丹文,那属于独立文字体系,不是字体。
篆书,甲骨文,相对也是成型固定的字体,下些功夫,也能读出来。
我们一般认为,成体的字,最难认的,是历代书法大家的草书。虽然有一定章法,但兴致一来,随意挥洒,同一个书写者,都难以复制他自己的经典之作。
类似怎么分辨醉拳和酒后撒泼。学过书法的人很容易就可以分出来。接下类介绍几种完全不需要书法基础但基本靠谱的方法。
方法一:作者愿意再写一遍,草书前后两份是差不多的,乱涂乱画我就不信他能写成一样。
方法二:草书仔细看是行文是有章法的,类似画画的构图,看上去随意但有美感。
乱涂乱画间距是不一样的。
方法三:草书着墨轻重是有规律的,同一种比划,着墨轻重位置都是一致的。乱涂乱画有的是头重脚轻,有的是脚重头轻。
首先讲笔道,即笔划的形、质。形是笔划是否有轻重变化,笔划之间是否有疏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是否具有美感;质是指笔划是以中锋运用为主或以侧锋运用为主,二者区别在于前者雄浑、后者飘逸。
其次看字形。草书无论是章草还是今草,无不法度严谨。不过此点须下番工夫方能熟识。
“草书不规则,神仙不认得。”这句话从小就听家长和老师讲,借以教导我们写字要工整。
各种书体中,最难懂的当然是草书。
一是因为每个字都有相对固定的草法,而此草法多源于章草,很多字的写法与现在日常见到的不同。
比如“天”字,你若是没学过,肯定不认识。
又如“爱”字,草得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二是即使是一个字,同一个人写时,所使用提按不同,写出来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下面张旭写的两个“天”,长的就不太一样。
三是在一件书法作品中,大量的符号式的草书连在一起,更是给识读带来很大的困难。不信,你试着读读下面这件作品,看你能认识几个字?
草书虽然难识读,但因其人性化的特点,让其更易表达作看的感情与思想,故千百年来深受大众喜爱。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1、
1、爨 2、軉 3、灪 4、麤 5、鬻 6、彠 7、钥 8、鉴 9、韘 10、讋
爨:“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其二,是源于军事。
軉:父母对小孩的爱称。
灪:1.〔~?〕高峻,如“澎濞~~。”
2.〔~滃(wěng)〕大水茫茫的样子。
麤:同“粗”的意思一样。
鬻:1.卖:~歌。~画。~文为生。卖儿~女。
2.〔淫~〕水流溪谷之间。
3.古同“育”,养育。
彠:尺度。
钥:开锁或上锁的用具:锁~(a.“锁”和“钥”;b.喻重要关键;c.喻边防要地,如“北方~~”)。
鉴:1.镜子。
2.照:光可~人
韘:shè、xiè、韘在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时读shè。读xiè时古通"渫",是疏浚之意。
讋:1.丧胆;惧怕:“积此千载恨,一发~万夫。”
2.前后因袭,不加改革。
当属西夏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西夏文专家李范文认为,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
目前,能读懂西夏文的专家,应该屈指可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