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皇太极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朝鲜?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7关键词:朝鲜,太极

皇太极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朝鲜?

点赞1、嘉峪关市 网友:与你最初

皇太极一共两次出兵打过朝鲜,第一次是1627年,其目的有三个。第一,打破明朝的战略包围圈,扭转东北亚战局;第二,加强皇太极对后金政权的控制力。第三,获得部分食物资源。

虽说当时努尔哈赤兵峰正盛,一举把战火从辽东推到辽西,但是对于占领区,努尔哈赤并没有很好的恢复生产力,所以后金的主要生存方式依然是劫掠,一旦没得劫掠,后金在这种小冰期年份就会粮食短缺。而自从宁远大捷后,后金对大明侵略的步伐就很难继续下去了。同时,四大贝勒的其他三位势头不比自己弱多少,还有个叔伯哥济尔哈朗势力也是很强,虽说表面上服从皇太极的指挥,实际上也是有当大汗的想法。再就是虽然后金军队战斗力优于明朝,但是国力远不及大明。而且当时蒙古实力最强的察哈尔和后金处于敌对关系,喀尔喀也有好几个部落与后金为敌,这些蒙古部落严重威胁着后金的西线;朝鲜虽然战五渣,但是听明政府的话出来恶心后金一波,也是很讨厌。所以为了突破包围,化解危局,皇太极必须先找最好打的下手。

这次战争的结果就是,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后金从朝鲜掠夺大量粮食和物资,对其饥荒有所缓解,战后朝鲜不得不承诺不再接纳逃人,困扰后金的逃人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决,但朝鲜并未因此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这就为后来的丙子胡乱埋下了伏笔。

1636年,皇太极获得大元传国玉玺,并且征服了整个科尔沁区和大半个喀尔喀区,基本上获得了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统治权,因此改元大清,继皇帝位。期间皇太极要求朝鲜劝进臣服,被拒绝,因此以讨逆为号,实际上是想彻底控制整个东北亚,并且切断明朝在关外的一切军事力量支援。

于是同年,皇太极大军压境,朝鲜在凶悍的清军面前仍然保持着往日的战五渣形象,很快就退到南汉山城,然后朝鲜国王对着西南方向的大明皇帝叩首谢罪,从此归顺了大清。

最后是清朝将五十万朝鲜人作为俘虏押回国充作奴隶,并掠走朝鲜大量物资,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根据协议,朝鲜被迫与明朝断交,接受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藩属国。虽然朝鲜后来小动作还是很多,但是根本无济于事。

点赞2、忻州市 网友:傲娇浪女

皇太极攻打朝鲜的主要原因是:为攻打明朝做准备,解决后顾之忧。朝鲜当时的作用很大,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曾多次配合明朝发动对女真的进攻。

实际上努尔哈赤时代就有过多次出兵朝鲜的动议,一直未实施的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担心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二是没有现实利益上的理由和考虑。努尔哈赤临死时,曾有嘱咐要把解决朝鲜问题放在第一位优先考虑。

当时朝鲜多次配合明朝攻打满清,最多的一次出动了一万多人。而且朝鲜长期允许明朝在朝鲜的领土上驻军,并给予物资、粮草、军事装备器具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明朝大将毛文龙率部驻扎的皮岛,距离后汗国近在咫尺,让皇太极如芒在背。

双方积怨较深,天命十一年(1626年)从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登极,到当年十月,一个多月时间里,朝鲜作为邻国,都没有派人来吊唁,也没有前来祝贺新汗登位。反而接纳了大量从后金国出逃的辽东汉人,据史料记载,前后出逃人数达到数十万人。后金汗国与朝鲜交涉要求将这些人驱逐回来,朝鲜不但置之不理,反而将这些辽东汉人遣送给了明朝。皇太极对此感受到了轻蔑,而且利益上也遭到了重大损失。刚刚即位的皇太极承受损失的同时,还要承担来自满族内部的抱怨与压力。崇德元年5月,皇太极称帝,定国号“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当时朝鲜国王派遣的使团在皇太极称帝大典上不跪拜,皇太极认为朝鲜国王“有意构怨”。

当时的朝鲜国实力弱小,内部腐败。皇太极主导的两次对朝鲜的征讨,成功的转移了满族的内部矛盾,而且通过掠夺朝鲜的物资缓解了经济上的窘迫。最终结果是把朝鲜从藩属于明朝,抗金一员,成功的转变成清朝藩属,攻明一员。






点赞3、商洛市 网友:小螃蟹

清王朝在入关统一中国之前的后金时期,首先降服了与其接壤的蒙古部落,至此后金朝廷的右翼与趋于平静,然而与后金接壤的亲明的朝鲜李氏王朝一直以来对后金政权则不予承认,朝鲜王朝君臣不仅忠诚于宗主国大明王朝,还十分敌视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后金政权,明神宗出动的六路大军进攻后金政权的萨尔浒之战中,就有一路是来自朝鲜李氏王朝的军队,可以说,处于后金进攻明朝后方的朝鲜李氏王朝是是后金朝廷的一个巨大隐患,如果不解决这个不友好的明朝盟国,后金政权是无法集中精力攻伐明朝的。这也是皇太极两次出兵越境攻打朝鲜的最重要原因。

朝鲜李氏王朝与宗主国明朝的渊源:

朝鲜李氏王朝是中国明清两朝最为重要的藩属国之一,实际上朝鲜王朝的国号都是有明朝皇帝选定的。这还要追溯到公元十四世纪晚期。1392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国王,为了取得宗主国明朝的承认和册封,李成桂将所拟定的两个国号“朝鲜”与“和宁”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请求大明皇帝裁定,朱元璋为李成桂的政权选取了“朝鲜”作为国号。”于是李成桂便在大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钦奉明朝圣旨,将自己建立的新国家定国号为朝鲜。 在一些在庄重场合下,朝鲜历代国王都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如“有明朝鲜国”。

朝鲜王朝建国后与明朝政府往来频繁,超现实陈每年都要多次往返明朝与朝鲜,朝鲜也是明朝所有藩属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意意欲通过占领朝鲜从而占领中国,因此在进攻中国之前,丰臣秀吉的军队先行对朝鲜进行了攻打,长期承平,军备废弛的朝鲜兵败如山倒,转眼之间王京沦陷,八道尽丧,朝鲜王朝国王携世子及王妃臣僚等逃到中朝边境,同时派使臣火速到北京,叩头请大明朝廷发兵救援朝鲜。明神宗万历皇帝看出了日本欲望进攻明朝的真实意图,因此派出水陆大军驰援朝鲜。最终这场两度出兵、历时九年的援朝战争以明朝和朝鲜的胜利宣告结束,经此一役,朝鲜君臣上下对于明朝的再造之恩感恩戴德,对明朝也更加忠心了。

朝鲜历史上的“丁卯胡乱”与“丙子虏乱”

清朝(后金)曾经两次攻打朝鲜,第一次发生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期,这场侵 朝战争被朝鲜历史上成为“丁卯胡乱”;第二次侵朝战争发生于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期,这场战争被朝鲜历史成为“丙子虏乱”。从朝鲜官方记载所用的“胡”、“虏”等字眼我们都不难看出,朝鲜王廷对于新兴的由满洲人建立的后金政权是非常敌视和鄙夷的,这也是清朝不满的原因之一。公元1627年,后金第一次侵略朝鲜,朝鲜称之为“丁卯胡乱”。努尔哈赤派阿敏为主将,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朝鲜北部多座城池,不久朝鲜王京汉城陷落,朝鲜国王李倧仓皇逃往江华岛。后来后金军至平山时始与朝鲜议和,结成盟誓后撤退。经此一役,后金朝廷与朝鲜王朝结成兄弟之国,朝鲜王朝开始与后金互市并向后金朝廷缴纳岁币。但朝鲜口服心不服的朝鲜政府却并未因此战败而与宗主国明朝断绝的宗藩关系,反而在明清的战争中暗中支持明朝政府,朝鲜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清朝,这也直接导致了九年后的清朝第二次入侵朝鲜,也就是历史上的“丙子虏乱”。

公元1636年12月2日,刚刚改国号为大清并正式称皇帝的皇太极亲自统帅满蒙八旗十万大军亲征朝鲜王朝。清军渡过鸭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便抵达朝鲜王京汉城城下下。 迫于清朝的旗按G大压力,朝鲜王朝依旧选择了屈服,不过这一次的屈服,较之上一次“更为屈辱”。朝鲜王朝此次的战败代价是由明朝的藩属国转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同时朝鲜王朝历代国王的继位也都需要由清朝的册封, 最最重要的是,朝鲜被强迫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宗藩,并且停止使用明朝年号,而改用清朝年号。并且,朝鲜国王还将自己的世子送往清朝北京作为人质。

两次的惨败使得朝鲜虽然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是朝鲜君臣上下乃至黎民百姓对于清朝都非常反感和鄙视,这种反感和鄙视持续了整个清朝时期,直到朝鲜王朝灭亡,朝鲜人对于清朝都没有一点好印象,反而十分怀念对自己有再造之恩的大明王朝。

皇太极两伐朝鲜的结果与影响:

清朝政府两次进攻朝鲜对于当时的东北亚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朝鲜的两次战败对于明朝、清朝以及朝鲜三方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朝方面:朝鲜战败后,明朝政府失去了最有力额支持者,其在辽东的形势更加孤立,面对咄咄逼人的清朝的进攻,明朝政府转而全面收缩了其在辽东额势力,由之前的战略进攻转为了全面防守。

清朝方面:清朝两次攻打朝鲜都取得了完胜,新兴的清朝政府通过两次攻打朝鲜,彻底解除了其后方的因患,以至于清朝能够在接下来的进攻明朝的作战中集中全部精力,而再无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攻打朝鲜,清朝俘获了大量军事物资,并获得了来自朝鲜的岁币,从而更加壮大了自身的实力。
朝鲜方面:朝鲜的两次战败使得朝鲜政府损失惨重,战争波及的北部领土田地荒芜,人口锐减,而朝鲜战后的大量赔款则加重了朝鲜政府了人民的负担,使得原本贫弱的朝鲜王朝加深了统治危及。朝鲜的战败也极大地挫伤了朝鲜封建士大夫们的自尊心,尤其是断绝了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更让朝鲜的众多读书人无法接受。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点赞4、扬州市 网友:ー场梦

皇太极曾两次出兵朝鲜,在朝鲜历史上把这两次清军入侵称之为“丁卯虏乱”和“bing子胡乱”。

皇太极第一次出兵,是在明天启七年(1627),天聪元年正月十三日到四月初八之间。那么,何故要侵略朝鲜呢?

天聪元年正月初八日,皇太极命大贝勒阿敏等征伐朝鲜时指出:“朝鲜屡世获罪于我国,理应声讨”。后金币入侵至定州,阿明等致书朝鲜国王求和,书中删除了皇太极“理应声讨”上谕的具体诠释。

然而皇太极授予出征朝鲜将士的方略其实是这样的:

一、讨伐获罪于我国的朝鲜;

二、此行非专攻朝鲜,明将毛文龙近彼海岛,依恃披猖,纳我叛民,“故整旅祖征”,并明示“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今两图之”。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初征朝鲜,皇太极对其国实力尚不明晰,故有若可取,并取之的谕旨。但征毛文龙是坚决的。第一次侵略朝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一箭双雕,征服朝鲜,袭击毛文龙所守备的皮岛,拔掉明朝海上的一颗钉子,排解来自东南及海上的威胁。

第二次出兵朝鲜时在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十月初二到次年二月初二日,即朝鲜人所说的“丙子胡乱”。

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更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有专书致朝鲜国王,罗列了朝鲜十年间种种违约事例,(上一次打完,双方签订了城下之盟《江都条约》,后来又签订了《平壤之盟》)指出:“尔王若自知悔罪,当送子弟为质。不然,朕即于某月某日举大军以临尔境,尔时虽悔何及乎”

对清朝的威胁警告,朝鲜国王李倧“卒负固不悛”。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欲亲征其国

清军两次出兵朝鲜,有力地摧毁了明朝在中朝边境鸭绿江一带的军事防线,动摇了多年依赖的明廷与李氏王朝的联盟。后金的军队一过江就直驱宣川、浦口,捣毁明将毛文龙所据铁山。

皇太极亲征时,命杜度等简选精骑,征皮岛、铁山一带,“凡朝鲜人所居,与明国相邻者,悉略之”。十余天,杜度军横扫其地,原驻义州、昌城、安州等地的明军基本被驱逐。使得明军无法驻足朝鲜西北边界。

皇太极两次侵朝期间,也正是后金社会经济萧条时期。明朝关闭了边界互市,断绝了后金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来源。加之自然灾害,后金经济颇为困难。两次侵朝使其社会经济明显好转,一是鼓励将士掠夺人畜钱财。第一次出兵掠夺了4986人,而这些掠夺来人口,可以计价赎回。第二次抢掠的人口汇聚在盛京,“使愿赎人各自寻觅买之”。清军以此搜刮银两。二是令朝鲜国大量纳贡,三是迫使朝鲜开关互市,弥补与明朝贸易中断造成的损失。

皇太极两次大规模的征服朝鲜,是清朝同明朝抗争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他们打到了预期的目的,即:蒙古大元、及朝鲜国,悉入版图。击破了三面保卫,变不利为有利,由防守转入进攻,从此,清朝“东顾无忧,专力中夏”。

点赞5、临夏回族自治州 网友:慕雪桑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内大力调整方针政策;对外的第一个重大举动,则是出兵朝鲜。

出兵朝鲜的直接原因是从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登极,到当年十月,一个多月时间里,朝鲜作为邻国,没有派人来吊唁亡灵,也不前来祝贺新汗登基,相反,接纳了数量可观的从后金国出逃的辽东汉人,据朝鲜史料记载,前后可能达到数十万人,仅价川一地即达三千多人。(《李朝实录》仁祖卷十四)

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编汉为奴的政策下从自由民变成奴隶,然后,不堪忍受而出逃,于是就成了前清极为有名的所谓“逃人”。为此,后金汗国和后来的大清国制定了严厉的“逃人法”,力图以严刑酷法遏制他们逃亡。并一直蔓延到清军入关之后很多年,成为前清时代名副其实的恶政与恶法。大清朝之所以曾经在历史上特别声名狼藉,这些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恶声恶气的恶政恶法肯定是其原因之一。

此时,后金汗国与朝鲜交涉,要求朝鲜将这些“逃人”一概驱逐回来。朝鲜置之不理,将这些逃过鸭绿江的辽东汉人遣送给了明朝。对此,皇太极感受到的肯定不仅仅是轻蔑,还有利益上的重大损失,因为这些人全部是满族人的奴隶,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在自己必须承受损失的同时,还必须承受这些满族人士的抱怨与压力。

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二是没有现实利益上的压力和考虑。如今,和袁崇焕议和,解除了战略上的顾虑;王公贝勒们又正因为“逃人”的损失怨气冲天,此刻出兵朝鲜,立即可以得到这帮家伙的好感与拥戴,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于我。

大约这是皇太极将自己继位后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锁定在朝鲜的原因。而且据说努尔哈赤临死时,也曾经嘱咐那几大贝勒,要把解决朝鲜问题放在第一优先考虑。

所以皇太极即位后,首征便是朝鲜。

点赞6、苏州市 网友:夏馨婷

皇太极对朝鲜的攻伐,其实先后有过两次。

这两次分别被称作:丁卯之役、丙子之役,他们的历史背景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皇太极因为不同的原因,对朝鲜半岛展开了军事行动。

首先说说丁卯之役爆发的背景。

清朝的前身是建州女真。

17世纪之前,建州女真不仅是明朝的藩属,甚至也一度臣属于朝鲜。清朝的始祖猛哥帖木儿甚至还入侍朝鲜太宗的王庭。

在努尔哈赤的崛起后,他开始要求朝鲜以平等的外交关系对待她,同时不要援助毛文龙。对这两个要求,朝鲜素来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因此,两国最后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这也就是丁卯之役的背景,可以说是现实的政治因素占据主导。

其次说说丙子之役爆发的背景。

丁卯之役的结果是朝鲜和清朝成为“兄弟之国”。

然而,随着皇太极的统治使清朝的国力大增,先后击败明军,整合东北女真,征服蒙古部落,完善国家的行政建制以后,清朝已经具有一个帝国的气象。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要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对于朝鲜而言,“兄弟之国”的关系已经不够了,皇太极要求对方像臣服明朝那样,恭奉自己为帝。

朝鲜自然是不愿意了。就这样,清朝发动了丙子之役,迫使朝鲜彻底臣属于自己。

总而言之,皇太极两次攻打朝鲜,原因都是不一样的。

点赞7、台山市 网友:戒不掉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皇太极时期后金先后两次征伐朝鲜,下面我就两次征伐朝鲜进行回答: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自古以来就结成了友好相处的关系。


朝鲜自从公元 14 世纪末建立李氏王朝以来,与明朝的关系十分密切。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不断。由于朝鲜的战略地位重要,明和清都十分重视与朝鲜的关系。明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廷出兵协助朝鲜打败了日本的侵略,从此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努尔哈赤兴起后,明廷在发动的萨尔浒等战役中,曾征调朝鲜军队前来助战。


后金势力进人辽河以东地区后,当其势力向西发展时,朝鲜又成为后金的后顾之忧。控制或征服朝鲜,成为后金对明作战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皇太极在战略上采取的是先征服蒙古,再征服朝鲜,最后用全力进攻明。


一、第一次征伐朝鲜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为了缓解进攻明廷时的后顾之忧,准备用武力来迫使朝鲜就范。他命大贝勒阿敏、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 、多铎、岳托、硕托等统兵征朝鲜。临行前,皇太极对诸贝勒说:“朝鲜屡世获罪我国,理应声讨。然此行非专伐朝鲜,明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纳我叛民,故整旅徂征, 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既“问罪"朝鲜,又征剿毛文龙。


此时,毛文龙率兵驻在朝鲜之皮岛。皮岛也称东江镇(今朝鲜湾之椵岛), 他大批招集流徙的辽民,“前后数十万口"。 朝鲜为了防御后金侵犯,积极支援毛文龙,如拨给辽东汉民土地耕种,并供给大量粮食,以解决军民的生计。



毛文龙在朝鲜的支持下,势力大增,对后金构成很大的威胁。明廷因此升毛文龙为东江镇总兵官,加都督衔。朝鲜国王李倧向毛文龙表示:“寡人与贵镇,事同一家,心肝相照,唇齿相须。”朝鲜与明廷关系之深可见一斑。随着毛文龙势力日益壮大,后金就更加归罪于朝鲜的支持,正如毛文龙所言:“奴酋之恨巨掣尾,每转恨于朝鲜之假地。”皇太极即位后,下决心解决多年的后顾之忧。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十三日,阿敏等率大军渡鸭绿江,直逼朝鲜边城义州城下。这天夜里,阿敏派济尔哈朗率军进攻毛文龙驻守的铁山,由于毛文龙移驻皮岛,未能捉住,而将铁山守将毛有俊、刘文举等杀后金军入朝轻取义州,说明朝鲜防御力量薄弱,足以取胜。而毛文龙避居皮岛,隔海相望,未备水师,无法进攻。因此,阿敏将主攻目标转向朝鲜。


于是留大臣8人、兵8000人驻守义州十日,阿敏率大军与济尔哈朗等会合,继续东进,并致书朝鲜国。书云:“汝国有四条罪责:天可汗宾天,不即送使致吊;宣川之役,一不杀戮,不即送使致谢;文龙,我之大仇,而容接内地,给饷护恤;辽民,我之赤子,而招亡纳叛,一不送还。吾甚恨之。”十八日,后金军攻取朝鲜郭山城,招降临盘、宣川、定川等城。


于是,阿敏率大军继续深入,渡江抵安州城下,并于二十一日黎明开始攻安州城。朝鲜军队孤立无援,安州城陷落。安州牧使金浚、兵使南以兴等将领引火药自焚。后金军的损失也很大,在安州休整4天。


二十五日,大军起行,第二天进抵平壤。平壤城内守兵不满万人,后金兵尚未到,其将官如“鸟惊鱼骇,望风先溃”。因此,如入无人之境,唾手而得平壤。当天,后金兵渡过大同江,于二十七日驻军中和地方。


同一天,朝鲜国王李倧离开汉城,逃往江华岛。并命已归降后金的姜弘立之子姜畴、朴兰英之子朴露持朝鲜国王李倧国书,至后金营中投书议和。可是阿敏对议和不感兴趣。二月一日,后金兵占黄州后,阿敏才向朝鲜方面“遣差胁和,要以三事:一曰割地,二曰捉给文龙,三日借兵一万,助伐南朝”。二月七日,后金兵至平山驻营。八日,朝鲜使臣进昌臣到平山营中拜见阿敏说:“吾王闻贝勒至,特遣我来,凡有所言,我身任之。今我国自愿认罪,贵国必欲如何定议,请驻兵于此。”阿敏听了此话,仍不满足,还要向汉城进兵。


岳托、济尔哈朗等坚决不同意进兵汉城,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只有召开八旗大臣会议解决。会上七旗大臣都同意与朝鲜议和,阿敏在众贝勒、大臣的压力下,只好接受诸将领的意见。




三月初三日,阿敏派总兵刘兴祚、巴克什库尔缠为代表,乘船到江华岛,与朝鲜国王李倧及其大臣举行会盟。后金国在“盟誓”中,要求朝鲜国王李倧承担的议和条件是:


自盟之后,朝鲜国王李倧应进满洲国皇帝礼物,若违背不进,或不以待明国使臣之礼,待满洲国使臣;仍与满洲结怨,修筑城池,操练兵马;或满洲俘获编入户口之人,逃回朝鲜容留,不行遣还;或违王所言:与其远交明国,勿宁近交满洲之语、当告诸天地征伐之,天地谴责朝鲜国王,殃及其身!


这个誓言,即所谓“平壤之盟”。盟誓完全按后金习俗,即“刑白马、乌牛,焚香,设酒肉骨血土,各一器”。双方代表焚香,宣读誓词。誓毕,将誓词烧掉,器皿里的祭品埋入土里。盟誓之后,库尔缠率20人先回沈阳向皇太极报捷。而阿敏却违反纪律,命令八旗将士分路掠夺 3 日,获大批人畜财物,退出境外。


后金此次用兵朝鲜的军事目的,主要是企图以武力迫使朝鲜切断与明廷的关系,使朝鲜在后金与明的交战中倾向后金,或采取中立的态度。朝鲜方面,在后金人侵之时,幻想明廷的援助,虽战败,但不愿屈服于后金。


同时,后金当时主要进攻目标是明廷,不可能倾全力于朝鲜,和议既成,就急速回师。所以后金此次进军朝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平壤之盟”的性质是一种“兄弟之盟”,事后朝鲜并没有认真履行议和条件。朝鲜仍然与明廷保持密切关系,而且积极备战,对后金要求遣还逃人一事,推托不办,对后金要求的 3000 石粮食,也打了折扣,“一千发卖市上,二千用以相遗”。


对于朝鲜与明断绝关系一事,朝鲜国王李倧公开向后金表示:“贵国既欲议和息兵,甚为美意,故孤亦喜而许之。但念敝邦之于明朝,君臣分义甚重,若贵国要我负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 天聪七年(1633 年),后金与朝鲜的矛盾日益尖锐。是年十一月,后金在致朝鲜国王李倧书中列举了朝鲜违约的十件大事。其中有朝鲜“助兵于明”,朝鲜民人“越境采参”,停止互市,新筑城防等。


二、清与朝鲜关系的持续恶化


至天聪十年(1636 年),后金与朝鲜的关系最后破裂,是由于皇太极称帝,促使双方的矛盾急剧激化起来。是年二月,八和硕贝勒及外藩蒙古各部王公贝勒联名上书皇太极称帝,皇太极命内外诸贝勒“宜令朝鲜国上知之 "皇太极想借上尊号之机,采取外交手段,迫使朝鲜向后金称臣。于是皇太极借吊朝鲜王妃逝世之便,命户部承政英俄尔岱、马福塔等,率领包括蒙古王公在内的 170 余人的庞大代表团赴朝鲜,并带去以后金八和硕贝勒、十七固山大臣及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的名义给朝鲜国王李倧的信。


信中说:“我等谨遵上谕,遣使相闻。王可即遣亲近子弟来此,共为陈奏。我等承天意,奉尊号,事已确定。推戴之诚,谅王素有同心也。” 二月十六日,英俄尔岱等人率使团渡过鸭绿江,到达朝鲜义州,向朝鲜义州府尹李浚说明此次来朝的意图。即因“我国既获大元,又得玉玺,西达(蒙古)诸王子愿上大号,欲与贵国议处”。义州府尹李浚立即将此事飞报朝鲜国王。


对拥戴皇太极上尊号一事,李朝一片哗然。反对派掌令洪翼汉说:“臣闻今者龙胡之来,即金汗称帝事也。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虏,偷安仅存,纵延晷刻,其于祖宗何,其于天下何,其于后世何!”



朝鲜国王李倧进退两难,没有主见,只是根据多数廷臣的主张,决定不接见来使,不接受来书,不派人去后金“劝进”。


二十四日,后金使团一到汉城,就被监视起来,昼夜防守。馆学儒生其至提出“焚虏书,斩虏使,以明大义”。使团一出门,朝鲜百姓怒目而视,有些儿童拾起石块,争相投向使团成员,显然,朝鲜举国上下已掀起仇后金的浪潮。英俄尔岱大怒,率使团不辞而别。


朝鲜方面既不阻拦,也不欢送,只是派人追上使团,将朝鲜国王写给皇太极的信交使团带回。同时,朝鲜国王“又以书三封,谕其边臣固守边疆”。此谕旨被英俄尔岱截获,三月十日回到沈阳,一并交给皇太极。


朝鲜国王李倧得知后金使团气愤而归,又截获了他给边臣的谕旨,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采取两项应急措施:一是调兵遣将,积极备战。二是遣使道歉。


三月中旬,朝鲜国王命参议罗德宪、参判李廓等人到后金致歉,在给皇太极的书中解释说:“寡人有疾,不即相见,不料贵使发怒径去,殊未知其故也”,最后请求见谅。


四月十一日,皇太极举行盛大的登基典礼,从这时起,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当时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也参加了上尊号大典,但是在群臣行三跪九叩大礼时,惟独他们二人不参拜,不行大礼。在旁边的八旗贝勒等“殴捽(李)廓等,衣冠尽破,虽或颠仆,终不曲腰,以示不屈之意”。皇太极也被朝鲜使臣的态度所激怒,气愤地说:朝鲜使臣如此无礼,“皆朝鲜国王有意构怨,欲朕先起衅端,戮其使臣,然后加朕以背弃盟誓之名,故令其如此耳”!


在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归国时,皇太极修书一封带给李倧。朝鲜使臣在离境不远的通远堡,便私拆信件,大为震惊,其书中写你我之国,责备詈骂,毫无兄弟相敬之意,视如奴隶,我国大(人)臣何忍观之,是自辱其君父也,虽万死犹有余辜”。所以决意将信留下,“伏乞谅查”。


朝鲜使臣回归不久,李倧派使臣送给皇太极一封信,皇太极拒绝收纳,说“你们国王既然不看朕的信,朕何必看你们国王的信呢”,原封不动将信退回。此前皇太极曾要求朝鲜国王“若自知悔罪,当送子弟为质”,也遭到朝鲜的拒绝。表明两国的关系已彻底破裂。 阜太极这才下决心“举大军以临尔境”,亲征朝鲜。



三、第二次征伐朝鲜


皇太极为了征朝鲜,积极作出征前的准备。十一月十九日,他在笃恭殿召集诸贝勒、大臣,宣布将统大军亲征朝鲜,并且发布上谕说:


尔等简阅甲士,每牛录各选骑兵五十人,步兵十人,护军七人,共甲三十二副。昂邦章京石廷柱所统汉军,每甲士一人,箭十五枝,甲士二人备长枪一杆。二牛录备云梯一,挨牌一,穴城之斧、钻、锹、镢俱全。马匹各烙印系牌。一应器械,各书号记。携半月行粮,于二十九日来会。


二十五日,皇太极率诸王贝勒祭告太庙,并告征朝鲜之由。二十九日,皇太极又传谕朝鲜军民说“朕因是特起义兵,声罪致讨,原非欲加害尔等也,亦尔之君臣,贻祸于尔等耳。尔等但安居乐业,慎毋轻动,如妄自窜走,恐遇我兵见害,凡拒敌者必诛,奔逃者则俘之,倾心归顺者,秋毫无犯,更加恩养。谕尔有众,咸使闻知 。”


十二月初一日,奉召的蒙古各部率兵应约会于沈阳,加上八旗兵,号称 10 万。皇太极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留守沈阳。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多罗贝勒岳托,多罗贝勒豪格、多罗安平贝勒多铎等随皇太极出征。


二日,皇太极亲率大军往征朝鲜。行至沙河堡东冈,皇太极命多尔衮 、豪格分统左翼满洲三旗、蒙古三旗及外藩蒙古左翼兵,从宽甸路入长山口,以牵制朝鲜东北诸道的兵力。初三日,又派户部承政马福塔、前锋大臣苏萨等率兵 300 人,扮作商人,日夜兼程,作为前锋往围朝鲜都城。接着又派多铎等率领护军千人,增援马福塔等。


初九日,皇太极率大军到达镇江城附近驻营。翌日,渡过鸭绿江 ,攻陷义州。接着,清军势如破竹,十二日攻占郭山,城内守军“惧我兵威,知不能敌”,“皆稽首请降”。十三日,下定州。并命多铎等选精骑,往攻皮岛、云从岛、大花岛、铁山一带,以切断明军对朝鲜的增援。


正当清军渡过鸭绿江,向朝鲜京城推进时,朝鲜境内陷入一片混乱。十二日,从义州府尹林庆业的状启得知:“贼兵弥漫,是夕贼兵,分路渡江,倍道亟进”。十三日,又得报告,清军已接近平壤。于是,朝鲜京城“上下慌忙,莫知所措,城中恟惧,出门者相继”。十四日,国王李倧派人把宗室嫔妃送往江华岛,午后,李倧带领大臣出京城南门前往江华岛时,得报清军“数百铁骑已到弘济院,而以一枝兵遮阳川江,以截江都之路”。李倧只好退回城内。此时城内“上下遑遑,都城士女哭声载路”。


李倧急忙召集群臣,问道:“事急矣,将奈何?”可是,大臣们一个个“慌忙罔措,不知所对”。国王李倧率众从水沟门逃往南汉山城。随后清军即于十五日领兵围此城。十六日,多铎 ,岳托率军相继到达南汉山城,“环绕围之”。


二十九日,皇太极率大军到达南汉山城,在西门外驻营。崇德二年(1637 年)正月初一,皇太极环视南汉山城的布防形势,以此城易守难攻,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胁迫朝鲜国王李倧投降。随后的几路勤王之师均被击败。朝鲜君臣见救援无望,蜷缩孤城,智穷力竭,一筹莫展,于是决定投降。


二十二日,多尔衮等人率清军至江华岛渡口。二十三日,占领江华岛,俘获朝鲜王妃、王子及群臣妻子家口等。二十四日,皇太极遣使通告朝鲜国王,清军已攻占江华岛,宗室嫔妃及文武门官的妻子都已被俘获。


三十日,朝鲜国王李倧身着青衣,带领诸子及群臣,“献上明国所给敕印,自南汉山城来朝见”。崇德二年(1637年)二月二日,皇太极先行班师,命多尔衮、多铎率军携所俘获随后回国。


借此机会,皇太极派硕托,孔有德 ,耿仲明、尚可喜部,携红衣大炮往攻明在辽东沿海设防的皮岛。至四月,击败明兵,擒获岛帅沈世魁,就地处死。至次年二月,沈世魁从子沈志祥率余众向清军投降,计将士及百姓共2500 余人。皇太极优礼相待,后封沈志祥为续顺公。


征朝鲜之役历时整整两个月,彻底征服了朝鲜。清廷给予朝鲜的条款与前次“平壤之盟”的条款,其性质明显不同。“平壤之盟"对朝鲜来说毕竟是“兄弟之盟”,具有一些对等的性质。这次清廷所提条款,完全将朝鲜降至清属国的地位,是“君臣之盟” 。


这次战役对清与朝双方以及明廷都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政治上清与朝鲜由先前的“兄弟关系”变为“君臣关系”;经济上朝鲜每年要向清廷进贡,而且进贡的数量惊人,给朝鲜带来极大的负担;军事上,朝鲜由清廷的敌手变为助手,从根本上解除了朝鲜同明的藩属关系,也除掉了清廷的后顾之忧,且从朝鲜获得了人力和物资以参加对明的战争。总之,这次战争达到了既征服了朝鲜,又削弱了明廷,为清西向伐明铺平了道路。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点赞8、增城市 网友:凤凰情殇

清朝皇太极攻打朝鲜,一直攻入朝鲜当时的首都汉城,朝鲜国王出城请降,皇太极一番耀武扬威后,逼迫朝鲜国王立下“大清皇帝功德碑”后,满载而归,至今被朝鲜视为奇耻大辱。



我们知道,皇太极登基后注重学习明朝的政治制度,一心想入主中原取代明王朝,可为何要舍近求远去攻打朝鲜?

小编认为,朝鲜作为明朝属国,在明朝发动对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中,朝鲜是曾经派兵的,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派了一些人,但却始终与后金为敌。而且在后方给清朝多次袭扰,清军面临两线作战,痛苦不堪。

其次,清朝当时处在东北严寒地带,生产力水平不高,要想获得足够的军粮就必须不断对外扩张。朝鲜受汉民族影响,是传统的农耕民族,正好可以给皇太极提供一个稳固的后方,不断输送军需。

还有,我觉得皇太极有点打狗给主人看的意思。朝鲜在经历了丰臣秀吉侵略之后,是万历皇帝当机立断援助朝鲜,化解了朝鲜的灭国之危。从那时起,朝鲜从国王到百姓对明朝感恩戴德,五体投地。皇太极在无法攻入山海关之时,我想会把怒火发在朝鲜身上,打不过你,那我就教训教训你的小弟。

然而,武力并不一定能够征服人心,虽然后来明朝灭亡,朝鲜一直记得明朝的恩德,视自己为明朝的嫡系传人,虽然表面臣服于清朝,但崇祯年号却一直使用到了清朝末年。

我是亮仔,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