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姜登选是张作霖的五虎将,对主人忠心不二,最后却落得个在棺材里活活闷死的悲惨结局。
张作霖本身是土匪出身,手下将领素质都不高,杨宇霆阴险狡诈,张宗昌杀人如麻,李景林两面三刀,韩林春老奸巨猾,郭松龄心胸狭隘,唯一能搁到台面上的,就是姜登选。
爱兵如子的姜登选不仅为人宽厚,而且没有架子,对部下的关怀无微不至,称得上是爱兵如子,姜登选还没有奉系的土匪传统,对百姓丝毫不犯,深受百姓拥护。
可是就这样一个难得的将领,最后却下场悲惨,被闷死在棺材里。
1880年姜登选出生于直隶省南宫县(今河北南宫)陈村人,他家境富裕,不像大多数奉系将领没文化没素质。
小康之家的孩子,家庭环境都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一直教育他要堂堂正正做人,对他的人生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亲本来想让他好好学习,将来当一个文化人,去发现他酷爱军事,忧国忧民,就让他在1904年东渡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
在那里他结识了黄兴、宋教仁等人,受到革命思潮影响,不久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
1908年,姜登选毕业回国,被分配到派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部队任职,朱对他非常欣赏,给他的待遇比谁都优厚,还给他两倍于别人的军饷,而且经常在同僚跟前对他赞不绝口。
士为知己者死,姜登选从此后就跟定了朱庆澜,跟他从奉天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广东,鞍前马后,肝脑涂地,出生入死。
而朱庆澜也没有亏待姜登选,一再对他进行提拔,姜登选从一个营级军官,在短短五年里,一路高升,平步青云,升任到师参谋长,直到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
1917年,老领导朱庆澜辞去广东省长职务,姜登选也随即辞职。
1922年,应张作霖之邀,朱庆澜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三年后,朱庆澜金盆洗手,退出军界,担任东北慈善联合会会长。
朱到东北的时候,把姜登选推荐给了东北军阀张作霖,张作霖有问鼎中原的大志,因此求贤若渴,很欣赏姜登选的才情能力,一下子就给了他一个奉军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职务,从此后姜登选成为张作霖的得力干将。
姜登选是名牌军校毕业,军事理论过关,是奉军中非常难得的人才。加上他勤奋好学,有军事天赋,很快就把奉军的技战术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竿见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战斗力。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跟吴佩孚两个大军阀40万军队为了争夺霸权孤注一掷,开始了一场生死较量。
这时候姜登选已经是奉系主将,担任第一军军长,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关键时期,遇到劲敌郭松龄。
正是郭松龄将自己置于死地,万劫不复。
其实姜登选跟郭松龄早就认识,还有渊源,二人都是朱庆澜的部下,都跟随朱到了四川。不过郭松龄当时的地位跟姜登选不可同日而语,在四川,姜登选是参谋长,郭松龄只是一个小营长。
朱离开四川到广东去,姜登选跟随去了,郭松龄则回到奉天到东北军队里当教官,两人当时地位比较悬殊。
但是郭松龄后来居上,因为当教官时认识张学良,深受张的赏识,地位扶摇直上,一下子就被提拔为第二团团长,第八旅旅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已经是第三军的副军长,成为张学良的搭档,跟姜登选差不多平起平坐了,二人的矛盾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在这次战争中,郭松龄认为姜登选所部陈琛不听调遣,要将其法办,作为陈上司的姜登选为之辩解求情,郭松龄不听。
姜登选无奈只好给张学良跪下,痛哭失声求情,陈才得以免于一死。但姜郭二人梁子就此结下。
1925年11月,郭松龄跟冯玉祥和奉军将领李景林联合进攻张作霖,姜登选乘车回奉天的时候,恰好路过滦州车站,一时间意气用事,决定下车劝说郭松龄。
郭松龄对姜登选说,事已至此,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咱俩合作干吧。
姜登选一听当即怼了回去:"你背主求荣,犯上作乱,还想我也跟你同流合污,没门。"
郭松龄一听恼羞成怒,就枪杀了姜登选,把他随便装在一个薄木棺材里,丢到了荒野上。
郭松龄率军进攻张作霖本来非常顺利,眼看就要大功告成,这时候日军全面介入,张作霖咸鱼翻身,郭松龄兵败被杀。
姜登选的副手韩麟春找到了盛放他遗体的薄木棺材,他已经亲自为姜登选挑选了一口上好的棺材,打算把他送到原籍河北厚葬。
当开棺时,韩麟春和在场的官兵不由得痛哭失声,只见绑住姜双手的绑绳已完全松开,棺内四周遍布抓痕。
原来,姜登选被枪击的时候,并没有被击中要害,没有当即身亡,而是被闷死在棺中。
姜登选属于关羽式的人物,死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愚忠”信条,郭松龄则是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对君臣和主仆观念嗤之以鼻。
两人的观念势同水火,势不两立,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深冬,荒野。一个打开的薄木棺材前,数十名戎装男子全部失声痛哭。
他们看到难以置信的一幕:棺内身材高大的男子,面目狰狞,死状惨烈,双手十指血肉模糊,棺内四壁密布深深的指痕,到处血印凝结……
这说明入棺后不久男子苏醒,经过无望、无助的一番挣扎后,才痛苦地死去。
这名男子叫姜登选。生前任奉系第四方面军的军团长,同郭松龄、 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并称为“奉军五虎”。
作为张作霖手下的一员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死得如此惨烈?
一切,要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
1、到嘴的“郭包肉”又吐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战败。经过练兵、扩军等一系列动作,1924年张作霖自任总司令,率6个军17万兵马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7日,奉军发动总攻,直奉两军激战于榆关一带。
榆关战事最酣时,张作霖急调姜登选、韩麟春兵发九门口。时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的姜登选到达前线,见直系防线一时难以突破,恳请张学良调山海关处的郭松龄部参战。
一向心高气傲的郭松龄,只有张学良能指挥得动。
但是到达前线后,他跟姜登选、韩麟春闹僵了,因为他拒不执行充当姜、韩两军后备队的任务,要求不接受任何人的节制,独立行动。
争来争去,三人彻底翻脸。
“郭鬼子”一不作、二不休,率部撤出战场。跑出二三十里地,张学良追来,上演了一出民国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对于姜登选来说,郭松龄这块到嘴的“郭包肉”又吐了出来——战后他曾私下透露:让郭松龄作预备队,就是为了在战场上借直军之手除掉他,而“没能杀郭松龄,是郭松龄的一大侥幸!”
对于郭松龄来说,也看出了姜登选、韩麟春“包藏祸心,早有加害之意。”因此,干脆率部而走,并把苦衷向“月下追来的张学良”全盘托出。
郭松龄、姜登选为何势同水火?
一句话概括:是因为派系争斗。
2、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张作霖的奉系,发家最初靠的是东北胡子,在接受日本“知华派”的援助后慢慢壮大,吸收了来自关里、关外四面八方的人才。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不断发展中,奉系形成士官、讲武堂两大派系。
士官派的首领是杨宇霆,旗下主力是同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姜登选、韩麟春等人,他们深得张作霖的信任。讲武堂派的首领是郭松龄,虽然因为性格原因,郭松龄不被张作霖所喜爱,但他与张学良亦师亦友,因此面对士官派的争权夺利,也是丝毫不让。
两派争斗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日趋白热化,主要事件如下:
之一:榆关一战,郭松龄重返前线,绕道直军背后大巡回突袭。此战虽大获全胜,但郭松龄认为姜登选部的陈琛旅不听指挥,欲军法从事。姜登选拒理力争未果,张学良亲自求情,“跪述原委,痛哭失于声”才得到郭松龄原谅,陈琛被免于死罪、连降三级。
之二:战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士官派均受嘉奖,郭松龄未授寸功。张作霖主政北京后,意识到郭松龄受到冷落,想让他出任江苏督办。郭松龄在军权和政权间犹豫之际,杨宇霆上下活动,最终谋得此职务,并力主姜登选成为安徽督办。
之三:郭松龄得到张学良首肯后,把直军3万余名俘虏整编进自己的部队。此事却不被张作霖认可,因为杨宇霆已通过张作霖的首肯,把这批俘虏拨给了姜登选、韩麟春,各扩编一个师。两派都要扩充人马,怎么办?关键时刻张学良站到郭松龄一边。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的胳膊扭不过张学良的大腿,只好接受了事实。
……斗来斗去,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怎么办?只有反了!
3、送上门的“大生姜”必须剁了
郭松龄反了。
原因是与士官派的争斗中,郭松龄再次败北。
这次两派争斗的焦点,是奉军要不要攻打苏、皖两省。郭松龄对此极不赞成,认为与其发兵南下,不如“雄踞关外,趁机观变,养精蓄锐,再谋一统。”
士官派对退入关外、保境安民的主张则嗤之以鼻,江南鱼米之乡就在眼前,怎能不趁机拿下?这一次,张作霖采纳了士官派的建议。却未曾想孙传芳、陈调元绝地求生,把杨宇霆、姜登选打了个大败。
1925年11月,郭松龄与夫人在日本考察,得知张作霖在士官派的忽悠下,正在日本购买武器准备与南方国民军开战。郭松龄忍无可忍,认为跟着杨宇霆“打老将”,等于当炮灰,就暗中联络冯玉祥共同起事反奉。
11月22日,郭松龄起兵,发表反奉宣言,提出三大主张:停止内战,南北议和;张作霖下野,惩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主政东三省。
郭松龄起事后,把指挥部设在了滦州。25日下午,卫兵进门报告“有人求见”。
谁?推门而入的,竟然是姜登选。原来,姜登选乘火车经滦州赴奉天,得知郭松龄起兵造反,决定中途下车求见。
姜登选求见郭松龄干什么?
目的不外乎两个:劝说郭松龄罢兵,远避日本;郭松龄亲笔写一封谢罪信,由姜登选带给张作霖。
姜登选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依然来见已经造反的郭松龄,心胸不可谓不坦荡,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但是,郭松龄并没有这样宽阔的胸怀。
姜登选之前代表士官派的所作所为,郭松龄可一件也没忘,你“大生姜”既然送上门来,不把你剁了还对得起谁?
于是,郭松龄回绝了姜登选的劝说,要求姜登选与自己共同起事。
以姜登选的聪明,自然知道只有答应了这个要求,才能确保性命无忧。但那不是姜登选的为人,他当即破口大骂,历数郭松龄无情无义、欺师卖友之举。
郭松龄下令把姜登选押入监室,为防万一,当晚就下令枪决处死。
11月26日凌晨,姜登选被4名士兵押到野外枪毙。死前,姜登选要求士兵向自己的正面开枪,4名士兵心情慌乱,毕竟面前站立的是一名军团长,而自己实际上是“乱兵”。
因此,士兵们从背后乱枪射击。姜登选扑倒在地,黑夜中士兵找来一个薄木棺材,把姜登选随便扔了进去,没来得及挖土下葬,只停放在荒野之中。临行前,一名好心的士兵担心尸体被野狗拖出来啃了,和大家一起用大铁钉把棺材盖钉了个死死的。
如果不是此举,怕是姜登选还有活命。
直到1个月后,郭松龄兵败。韩麟春打探到消息,率人找到姜登选在野外的棺材,准备启棺迁移至原籍厚葬。在打开棺材盖的一瞬间,才得知姜登选在棺内苏醒后奋力挣扎的一幕……
派系斗争各为其主,本无对错。姜登选抛弃派系恩怨,危急时刻登门面见郭松龄,只此一举,足已昭示其磊落心志。郭松龄与之相比,显然心胸狭隘了许多。
参考文献:《半载回忆录》、《张作霖击败郭松龄之经过》、《东北王世家》、《张学良评传》、《张老帅与张少帅》,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姜登选,(1880~1925)原直隶省南宫县陈村人。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高级将领。姜登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期间,姜登选受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不久便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1922年正式进入奉军张作霖的部队,被委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出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先后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安徽军务督办,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等职。同年11月26日,姜登选被同为张作霖帐下五虎将之一的同僚郭松龄残忍杀害。
姜登选的死确实令人寒心,作为张作霖的五虎将 之一,姜登选和那几位性格差异很大,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从来不在利益上与人纷争,而且两袖清风不贪不抢,性格刚毅,待人诚实。对自己的下属更是疼爱有加。特别是对一起出生入死共患难的哥们感情特深。
也就是因为姜登选太注重哥们情义的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死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姜登选为什么死在自己哥们郭松龄手里,这事是有原因的。他们俩的积怨还得从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期间说起,当时 姜登选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与同僚郭松龄一起参见了战斗。在与敌军对抗期间,姜登选与同为五虎将之一的郭松龄产生分歧。九门口一战,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手下一旅长陈琛不听调遣 ,延误了战机。于是郭松龄要求将其就地正法,一向护犊子的姜登选不干了,赶忙上来解释说情。郭松林根本不听他这一套。没办法,姜登选找来了少帅张学良。介于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师徒关系密切,郭鬼子才勉强答应了。免去了陈琛的死罪,但活罪难逃。事后因为此事,二人的关系开始结冰。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联合冯玉祥李景林三人预谋策反,郭松林在滦南发动政变,开始倒戈反奉。消息传到奉天,姜登选不顾之前的矛盾立即乘火车从奉天赶到滦南。极力劝阻郭松龄取消反奉行动,可郭鬼的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姜登选的劝阻,并且还胁迫姜登选和他一起联合反奉。一向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的姜登选,怎么能和郭鬼的同流合污?于是姜登选就死活不答应。郭松龄大骂姜登选不识时务,并将其强行扣押。并愈加给姜登选一个叛上谋友的罪名,在11月26日那天,将姜登选枪毙。枪毙完了之后,郭松龄派人弄了一口薄木破棺材,将姜登选的尸体扔了进去抛在了野外。
可惜姜登选好心没有好报,远赴滦南劝阻不成还丢了命。
后来,郭松龄反奉失败,被大帅张作霖就地正法,落得个暴尸街头三天示众的惨烈下场。郭松龄死后,据说姜登选的好哥们奉军五虎将之一的韩麟春,找到姜登选的棺椁准备为他厚葬时,发现姜登选的棺材里面有抓痕,而且捆绑姜登选的绳索已经松散。事实证明姜登选当时并没有死,枪毙姜登选的子弹并没有击中要害,从棺中抓痕情况来分析,姜登选应该是后来憋死在棺材里面的。
由此可见,姜登选这不是活活被屈死的吗,郭松龄真是残忍至极,竟然对自己昔日的好兄弟下手。可惜了姜登选这个将才,居然死的这么惨。后来民间还传言说姜登选当时是被郭松龄活埋致死,不管怎么说,英雄已去,郭松龄杀害姜登选的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姜登选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五虎将:姜登选、郭松龄、韩麟春、李景林和张宗昌)。
讲真在五个人中,姜登选追随张作霖时间最晚,42岁时才投到了张作霖的麾下。46岁时为了张作霖的利益被郭松龄枪杀。据说最后死得很惨,谁看到都会为之落泪,除了痛惜外,更多的是对他的“忠诚”所感动。
过去沈阳沈河区有座“姜公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也就是姜登选被害的次年,张作霖为了表彰他“殉义捐躯”而修建了这座占地10亩的专祠。
▲姜登选
下面咱就聊聊姜登选这个人,为什么他最后死得很惨?
姜登选出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他是今河北南宫市人。从小有志向,尤其爱看《三国演义》,对书中关羽十分崇拜,这对他以后影响很大。
姜登选23岁时(1903年)被朝廷选派去日本留学学习军事,日本陆军学校学制一般3至5年。
五年后,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回国,这一年他28岁。
回国后在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手下任职。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朱庆澜,因为姜在后来14年间始终矢志不移追随其左右。
朱庆澜是清朝时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部下,历任东三省的统领,他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
▲朱庆澜
姜登选从28岁跟着朱庆澜混,朱庆澜去哪里任官,必定带上姜一起赴任。14年间,无论朱庆澜的仕途得意还是失意,姜登选都不离不弃,始终以朱庆澜马首是瞻,我觉得是他从小受“忠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转眼14年过去了,清朝早已灭亡,时间来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姜登选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奉军总参议,归属张作霖。这一年他42岁。
也就在刚加入老张阵营的当年4月,姜登选迎来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即北洋政府段祺瑞(直系)和张作霖(奉系)争天下而死磕。
姜登选这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他亲自上阵,率工兵建造防线,和士卒同甘共苦……
▲影视形象
由于成绩显著,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被老张任命为训练总监,主要工作是建设一只精锐现代化的奉军。
两年后(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功劳归功于姜登选。姜登选被任命为镇威军第一军军长,韩麟春为第二军军长,当时同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的郭松龄是第三军的军长。
无论在什么时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军人也如此,姜登选和韩麟春是好朋友,因为二人秉性相投,都是有情有义的人,而对郭松龄却不感冒,郭松龄这人城府太深,“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话永远没错。
在九门口一战中,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所部的陈琛旅长不听调遣,认为是姜登选背后指使的,欲将陈琛正法,郭有“敲山震虎”之意。
姜登选心中坦荡,平时又爱惜将领,战争关键时刻杀将不利。于是为陈旅长辩解,郭松龄坚决不听。
▲郭松龄
后来郭松龄的学生张学良、也是第三军军长亲自前往跪下求郭松龄,郭松龄这才作罢,免了陈旅长死罪,把他撤职关了起来。此后,姜登选和郭松龄有了隔阂。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郭松龄欲谋反奉,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说是反对张作霖发动内战,一说是欲夺取东北王张作霖的权利,一说是和杨雨霆不合,不管什么原因,郭松龄铁定心要反张作霖。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栾南发动兵变,当时姜登选乘车去奉天经过滦州车站,于是下车去劝郭松龄投降。
姜登选对郭说:“大帅对你不薄,你又是少帅的老师,于情于理你也不能忘恩负义”。
郭松龄笑笑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只要咱俩合兵一处,将打一家,将来东三省就是咱们的天下,吃香的喝辣的还不随便吗?何必受制于人呢!”
▲影视形象
姜登选最恨这种反目无情的小人,还没等郭松龄说完破口大骂“你这狼子野心的家伙,白披了一张人皮,大帅视你为亲生儿子对待,你就是三国的魏延,脑后有反骨!”
郭松龄恼羞成怒,拔出枪对着姜登选扣动了扳机,姜登选顿时躺在了血泊中,郭松龄吩咐手下,用一口薄棺材草草掩埋了他。
后来郭松龄兵变失败被张作霖枪杀。
事后,姜登选的好友韩麟春打算迁坟厚葬。当一行人刨开坟后,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众人,只见棺材的四壁布满了抓痕。
原来郭松龄的那一枪没击中要害,姜登选缓过气后试图爬出坟墓,换言之,姜登选是被活活闷死在了坟墓。众人无不落泪。
结语:讲真姜登选确实死得很惨,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豪爽轻财,和蔼可亲、重情重义”;对郭松龄的评价是“机敏狡诈、城府颇深、见利忘义”。
文/秉烛读春秋
身为张作霖“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这个“自己人”就是郭松龄,他先是枪击姜登选,然后把他双手捆绑,装进棺材里,导致后者活活闷死。
姜登选为什么会惨死在郭松龄手中?这事啊,可以借用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来形容。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姜登选和郭松龄从“老相识”到“渐行渐远”
1908年,28岁的姜登选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了,从此,他就回国做事,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海归”。
他只身一人来到奉天巡防营找了一份工作,他的上司与郭松龄的领导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庆澜。
由于姜登选军事素质过硬、战术理论丰富,不久,他就在巡防营中崭露头角,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
而就在姜登选来到奉天的前一年,也就是1907年,也有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军校生毕业了,这位军校生高高的个头,时不时露出一双狡黠的目光,他就是小姜登选3岁的郭松龄。
只不过,郭松龄并不是“海归”,他读的是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速成嘛,也就是“一年制”的中等学校,与早在1903年就开始远赴日本留学的姜登选相比,自然要“矮”了一大截。
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读速成班的郭松龄学习十分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毕业了。
刚一毕业,他就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奉天巡防营见习,见习期满后,他在盛京将军衙门卫队里担任哨长,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哨长大致相当于一个排长。
由于郭松龄带兵严谨,勤于值守,逐渐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从此,他与朱庆澜成为了亲密的上下级关系,时常伴随在他的左右。
也就从这个时候,姜登选与郭松龄算是认识了。只不过,他们的级别有点儿悬殊。
1909年,朱庆澜转任四川,两个“门生”姜登选和郭松龄跟随他一同前往。
来到四川后,姜登选成为了陆军第33混成协二等参谋官兼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而此时的郭松龄只不过是第68团的一名连长;后来,朱庆澜坐上了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姜登选升职为四川军政府参谋总长,郭松龄升任为第68标第二营营长;论级别,自然不能与“大师兄”姜登选相比。
所以,从这些经历来看,姜登选算是郭松龄的领导,在这段日子里,没有传出他们不和睦的事情。
如果两人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或许能跟着朱庆澜干一番大事业。可惜,“树倒猕猴散”。
不久,四川军政府的“二把手”朱庆澜倒台了,他带着昔日的兄弟们被迫从四川退了回去。
在人生的岔路口,姜登选坚持跟随“老大”朱庆澜闯荡,而郭松龄选择辞职回奉天。
1913年,姜登选跟随朱庆澜来到黑龙江,做上了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同年,郭松龄考上了中国陆军大学。
1916年,朱庆澜任广东省长,姜登选随任补佐;一年后,朱庆澜辞职,姜登选也跟着辞职,之后,被北洋政府召还,任总统府咨议,从此,开始追随张作霖。
而此时的郭松龄,从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先是投奔朱庆澜和孙中山,后来认识了张学良,经张学良推荐,成为了张作霖手中的一名悍将。
可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昔日的同事也好,兄弟也罢,来到奉军后,两个人渐行渐远。
奉系也并不像铜墙铁壁一样团结,他们也有“山头儿”。
一个就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这一派主要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将领,主要成员就是韩麟春和姜登选。
另一个就是以张学良为核心、以郭松龄为代表的陆大派。
这两个小山头儿谁也看不起谁,谁也不服谁,逐渐产生了隔阂。
二、“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因为一句话,姜登选与郭松龄有了第一次激烈冲突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提议让郭松龄带领5个团去支援韩麟春和姜登选,谁知,韩麟春和姜登选认为郭松龄是来抢功的。
甚至,韩麟春还暗讽郭松龄道:“这计谋好啊,你来了也能露露脸,也可以立立功”。
这话中有话,郭鬼子怎能听不出来?
倔强的郭松龄反驳道:“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
说罢,将自己带来的5个团又撤走了。
这下韩麟春、姜登选以及他们的部将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他们没有想到郭松龄如此倔强。
过了一会儿,姜登选说话了:“他破坏了我们的全盘计划,胆大包天,该当何罪?”
后来,姜登选就安排韩麟春到张作霖那儿告了郭松龄一状。
从此,一颗仇恨姜登选的种子在郭松龄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正应了那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三、“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因为陈琛,郭松龄与姜登选有了第二次冲突
还是1924年,还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在九门口一战中,郭松龄认为姜登选的部将陈琛不听调遣,贻误战机,想将他正法。
但是,打狗还要看主人嘛,人家陈琛是姜登选的部将,即便要处理陈琛,也应该是姜登选动手,哪里能让你郭松龄抢拍儿?
姜登选便替陈琛辩解,可是,郭松龄不管这一套,他执意要处决陈琛。
没办法了,姜登选便找到了张学良,请他向在郭松龄面前调和一下。
张学良便跪在郭松龄面前,为陈琛求情,甚至还痛哭起来。
没办法,张学良都说话了,郭松龄不能不给面子,于是,他就免除了陈琛的死罪。
不过,郭松龄心中的怨恨始终没有接触,从这以后,两人的“梁子”更深了。
四、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你来劝我不如跟我一起干,不听就把你了断”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起兵反奉,势头十足,甚至,快要打到张作霖的老巢了。
有一天,姜登选乘车赶往奉天办事,路经滦州车站。
他便想:“我要去劝劝郭松龄,希望他迷途知返”,谁知,此去危机重重,姜登选没有劝住郭松龄,自己倒回不来了。
姜、郭二人见面后,姜登选就劝郭松龄不要再闹下去了,可是,此时的郭松龄“反心”已决,不肯回头,他还力劝姜登选与自己合作,共同反张。
姜登选不肯就范,便开口大骂,什么欺上瞒下、见利忘义等贬义词,能用的全给用上了。
心胸狭隘的郭松龄本来与姜登选就有梁子,岂能再忍下姜登选的这顿臭骂?
于是,他大发雷霆,将姜登选给关了起来。
11月26日,郭松龄不念同僚旧情,直接毙掉了姜登选。
然后,将他装进薄木棺材里,放置于荒野之外。
从此,两人的恩怨淹没在了这荒野的落叶之中。
后来,郭松龄兵败,韩麟春出面为姜登选迁坟厚葬,当打开棺材时,众人大吃一惊,甚至不禁落下泪来。
大家看到姜登选的遗骸双手绑绳已经挣脱开来,棺材两边的木板尽是一些爪痕,看到这一幕后,大家就明白了,原来是姜登选虽然被枪击,但是,没中要害,他是被活活闷死在棺材之中的。
五、总结
姜登选死得真是惨烈,他这种死法着实令人骇然。不过,三悟认为,虽然是郭松龄杀害了姜登选,但是,郭松龄也不会想到姜登选最终是在棺材里闷死的。假使郭松龄知晓的话,不知道他内心会不会有一丝悲叹?
作为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的姜登选,被奉系叛将郭松龄开枪打死后放进棺材扔到了荒郊野外。后来,当人们打开棺材时,只见棺材板上到处都是抓出来的血痕!
原来,姜登选并没有被郭松龄打中要害,当时还活着只是处于昏迷状态,就被郭松龄捆绑后装进了棺材!待姜登选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棺材里面,姜登选肯定是在棺材里面拼命挣扎,把捆绑他的绳子都弄松动了,但棺材板被钉子扣着,没有外力帮助,一个人躺在里面无论如何是打不开的!
这荒郊野外之处,哪里有人啊!绝望之中的姜登选,只能是徒劳的用手抓,人在这样的绝望中死去,那该是一种多么的痛苦与悲哀啊。
历史和现实中,确实不乏这样的例子,许多假死的人就是这样不得不痛苦地死在了棺材里面的。
要想知道姜登选为何会这样惨死,就得从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谈起,重点谈一下姜登选和郭松龄,因为杀姜登选的人郭松龄,就是五虎将之一。
姜登选
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都是谁?来历如何?
我们知道,张作霖从做土匪起家,通过时代的机遇和自己的经营,很快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自己手下也积聚了不少影响巨大的名人名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虎将了。
张作霖麾下的五虎将分别是姜登选、张宗昌、韩麟春、李景林和郭松龄,在当时,这些人随便拿出来一个当时响当当的存在。
姜登选,五虎将之第一位,是直隶省南宫县陈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参加过同盟会,可见其本人思想还是很进步的。
说起姜登选能有后来的成就,除了自身的优势外,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人:朱庆澜,曾经的四川副都统,段祺瑞政府的广东省省长。如果这样还没有印象的话,《义勇军进行曲》,咱们的国歌,大家都知道吧,《义勇军进行曲》的名字就是朱庆澜定下的。原来是他!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朱庆澜
姜登选从日本回国后,一路跟随朱庆澜,先后担任四川军政府参谋总长、贵州陆军第一师参谋长、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和镇安右将军行署参谋长等职务。从这里可以看出,姜登选一直都是以高级参谋长的身份辅佐朱庆澜的,可见朱庆澜对他的信任。
1922年,朱庆澜受张作霖邀请来东北任高级军职,姜登选也随之到来任奉军总参议。姜登选也因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优异的表现而进入张作霖的视线,并成为张作霖手下的心腹大将之一,任奉军高级职务。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作为心腹,姜登选被张作霖任命为镇威军第一军军长。被郭松龄杀害时,姜登选任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
郭松龄,按照族谱,属于大唐名将郭子仪的后裔。
郭松龄先后在盛京将军赵尔巽办陆军培训学堂学习。1907年毕业后,郭松龄就在赵尔巽的盛京将军衙门卫队任哨长,其间深得当时在赵尔巽手下任职的朱庆澜的赏识,并因此长期跟随朱庆澜,这一点和姜登选很像,朱庆澜都是他们的引路人。
姜登选是1908年到朱庆澜手下,而郭松龄基本上也是这个时间段在朱庆澜手下了。不同的是,姜登选起点比较高,一开始在朱庆澜手下就是高级军官。比如1909年朱庆澜在四川时,姜登选已经是二等参谋官,一直做到被其辞任的四川军政府参谋总长。而郭松龄仅仅是从连长开始,直到离开四川前才做到了营长。
离开四川以后,郭松龄还读了中央陆军大学,投奔过孙中山,担任过营长等低级军官职务。
郭松龄
郭松龄能够和张作霖挂上钩,和其后来结识了张学良有关。1918年,郭松龄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在这里结识了学员张学良,也因此进入了张作霖的体系里,先后担任团长和旅长等职务。
直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副军长,军长是张学良。
这个时候,郭松龄和姜登选的职务差的是一正一副了,可见郭松龄升的还是很快的,除了自身能力,也和张学良的赏识有关。
直奉战争后,郭松龄京榆驻军司令部的副司令,依然是张学良的副手。
姜登选和郭松龄之间的恩恩怨怨
按理说,姜登选和郭松龄都是朱庆澜一手提拔起来的,虽然各自的起点不一样,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亲近的才对。当然,同到张作霖手下之前,二人之间的交集应该也不多,这和职务与位置的不同有关,一个是高级参谋,一个是下面的作战部队主官。
在和张作霖的关系方面,自然是郭松龄占优势,很早就在东北军了,尤其是张学良,对郭松龄更是有知遇之恩。而姜登选也就是1922年才来到张作霖这里效力。
奉系高级将领们
实际上,这些差别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二人的性格与为人的不同。
二人之间最初的矛盾,就在于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的九门口之战,当时直系军阀的军队与奉系军阀的军队在长城的山海关与九门口对峙。进攻山海关的是奉系郭松龄的第2和第6旅6个团的兵力,防守则是直系的山海关总司令彭寿莘。
山海关这边打起来以后,郭松龄的部队被守军的炮火打得狼狈不堪,损失惨重。
而九门口那边你,则是另一番景象,进攻九门口的奉系军队把防守的直系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很快就拿下了九门口,九门口的直系守军将领冯玉荣自杀身亡。
九门口之战
拿下九门口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韩麟春。看到山海一仗关被郭松龄打成那个熊样,就忍不住讽刺了郭松龄几句。这郭松龄当然受不了,本来就有些心胸狭窄的他,居然负气带着卫兵跑了!
一看形势不对,张学良赶紧亲自去把郭松龄追了回来,而且还戏称自己这是新版"月下追韩信"。但从后来事情的演变看,张学良不如不去追,随他一走了之反而更好。
郭松龄这一跑一回的,也和韩麟春接下来梁子,而韩麟春则是镇威军第一军副军长,军长就是姜登选,这也相当于和姜登选有了嫌隙。
事后,郭松龄还怀疑姜登选下面的旅长陈琛不听调遣,就想杀了陈琛。姜登选自然不愿意啊,当然要护着自己的部下了,两人就干了起来。
要不是张学良对郭松龄跪着痛哭流涕的求情,郭松龄才不情不愿地放过了陈琛。此后姜登选和郭松龄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几乎到了不相容的地步。
姜登选与郭松龄二人之间的矛盾,也与土木的理念与性格差异有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派系,作为军阀的奉系,自然也绕不开这个怪圈。奉系内部就分为奉系内部可分为元老派、士官派和陆大派等三派。
所谓元老派就是随张作霖起家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元老派自然要扶持替自己干活打仗的人,这些人被扶植起来的就是士官派,主要就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其代表人物是杨宇霆;最后一派就是中央陆军大学毕业生天然形成的派别,也就是陆大派,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
士官派和陆大派互相是看不顺眼的,之间矛盾颇多。张学良本人最欣赏陆大派,毕竟和郭松龄的关系在那里摆着。张作霖本人则对杨宇霆最为宠信。
一身正气的姜登选
姜登选虽然也是士官派,但这个人不爱参与派系之争,而且这个人忠诚豪爽,不管是在朱庆澜手下还是在张作霖这里,没有出现过二心的想法;郭松龄就不同了,心高气傲,谁也不服,还动不动就撂挑子。
但需要承认的是,姜登选和郭松龄在思想上都是倾向进步的。
不满张作霖,郭松龄造反,欲劝诫入虎穴,姜登选遇难
郭松龄对张作霖是存在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张作霖并没有对他论功行赏。张作霖的理由也很充分,你郭松龄不是和小六子走得近吗?我这大家大业的,最后都是由他继承,到时候他当家了,还少得了你的好处?
话是这么说,但郭松龄不服气啊,自然心里就有了隔阂与不满,郭松龄在奉系内也就受到了杨宇霆的排挤,但还不至于到让郭松龄反叛的程度。
1925年,在日本考察的郭松龄,得到了张作霖也在日本买军火准备和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的消息后,勃然大怒的郭松龄就联络李景林、冯玉祥计划起兵反奉。
1925年11月22日,被张作霖派到天津主持进攻冯玉祥的郭松龄,率部8万人在滦南起事反对张作霖,恰好此时姜登选乘车赴奉天,经过滦州车站,就决定下车去和郭松龄谈谈,让其改弦易辙,重新归顺张作霖。
谁知道姜登选高估了自己对郭松龄反叛坚定性的预见,也忘了或许没忘但还是以身犯险地去做郭松龄的工作,毕竟之前的那些恩怨也没有到杀之而后快的境地,内部矛盾嘛。
但这次姜登选真的错了。
11月26日,二人见面了。一个要劝迷途知返,一个反劝要一起入伙反对张作霖,话不投机,不一会儿就吵起来。暴怒的郭松龄二话不说,拔枪就射,姜登选中枪倒地不起!
难道,姜登选就这样被杀了?
实际上,姜登选并没有当场死去,而是昏迷不醒,而郭松龄一不做二不休,怕姜登选没有死透,就把姜登选绑了起来装进了棺材,扔到了人迹罕至的野外。
杀了姜登选以后,郭松龄就开始大举进攻张作霖,一度还占据了大片张作霖的地盘,势头很猛,始料不及的张作霖一度手忙脚乱招架不住。
但郭松龄后来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其组成的反奉阵线发生了借机抢夺地盘的内讧,联盟内部先乱了。郭松龄直属部队军心又不齐,他的手下都是张学良的基本盘,张学良一出面,军心就不稳了,郭松龄自然就不是张作霖的对手。加上缓过来劲的张作霖援兵也到了,日军也乘机进攻郭松龄部,腹背受敌的郭松龄只有兵败。
失败的郭松龄和夫人不得不化装逃跑,被吴俊升的手下抓获后,于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被张作霖的卫队团长高金山就地枪决了。对其恨之入骨的张作霖,下令在小河沿暴尸三天。
郭松龄死后,和姜登选关系最好的韩麟春,亲自操办重新姜登选安葬事宜。
打开棺材时,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画面悲惨的一幕!现场见者无不悲伤落泪,唏嘘不已。
郭松龄和夫人韩淑秀
就这样,张作霖五虎将之中的两个时隔不久相继毙命。
实际上,张作霖的这五虎将,下场都不是太好,不是死于非命,就因病中年夭折。
李景林和韩麟春都是40多岁因病于1931年死亡。张宗昌则是在1932年9月被仇家刺杀身亡,至此五虎上将全部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