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2关键词:古代,军训,将军

感觉古代将军训话都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后面的人能够听得到吗?

点赞1、自贡市 网友:呆呆熊

题主说的这个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几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建军九十周年,朱日和阅兵,一万多人,就是图中的这个规模。

在这种场景下喊话,如果没有大功率扩音器,站的稍微远点就听不清了。冷兵器时代那种条件,恐怕一场动员做完,几个主将的嗓子全都喊哑了。

古代作战,杀声震天,没那个条件去喊话,主要的通讯方式是旗语,根据旗帜的动作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每一面旗帜代表着不同的将领,旗帜的大小代表着将领职务的高低。所以进入战场时都要寻找并占领制高点,一方面是观察战场态势,另一方面就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将旗,也就能指挥更多的人从而夺取战场主动权。《三国演义》长坂坡特地提到赵云曾经砍倒大旗两面,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战绩,说明赵云单枪匹马摧毁了至少两支部队的司令部!冷兵器时代,失去了大旗就等于指挥机构被毁,没有指挥士兵就只能各自为战了,再精锐的部队此时也成了散兵游勇。

明清时期,战场最高指挥旗是总兵旗(军级),最低是千总旗(连级),中间可能还有副将(师级),参将(旅级),游击(团级),守备(营级),分别用不同的尺寸和颜色代表,合格的将领都要熟记旗帜(包含敌人)的含义。所以,战前动员,主将布置任务最多到千总一级,因为千总以下没有资格打旗。

最重要的一点,有没有全员喊话的必要性,我认为没有。古代信息相当闭塞,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士兵与将领之间的见识程度相差天壤之别。现在我们跟普通士兵谈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大家都能理解。要是古代,忠君节义报效朝廷这种话只能针对将领说,底层的士兵应该由千总告诉他们:“兄弟们,将爷说了,打胜仗后每人分两亩地一头牛!”这种更能激励士卒。

所以,古代几万人的训话是不可能存在的,没那个必要更没那个条件。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点赞2、铁岭市 网友:不奢求

有网友问:古代士兵出征前将军训话,几万人的军队训什么话后边能听见吗? 我们先说说古代军队是怎么征调的。我们以清朝为例子,清朝征调绿营打仗,首先要皇帝批准,下发文件就不必多说了。

但是这种事情也分2种,一种是地方发生事情,武将要上报总督,巡抚,总督巡抚再上报。但是如果是危急事变,武将也是可以根据情况调动部队的,只需要报告巡抚和总督即可。

而且抽调部队,不是有1个营就全部带走,而是只能带走1部分,其他人还要在原地继续担任守卫,巡逻和其他任务,不得离开汛地。但是,如果要出省,则无论什么军情都必须上报皇帝批准。

具体抽调人数,也要看情况,比如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贵州绿营32个绿营镇,抚,协和营,一共抽调9628人出战,基本是一个营出动10-300人。有的一个营出动10个人,有的营却被抽调300人。

而且,所有部队都是分开行军的,因为古代后勤,道路等等,无法支持大部队前进。因此,绿营兵都是以1000-2000人为单位,分头行军,一般山区是100名士兵,分配80名民夫,平原地区是100名士兵分配50匹马。

其实,整个部队抵达战区,也不会集中在一起开会的。那怕是江南江北大营,也同样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清军,分批进入江南江北大营。同时,分散驻扎在各个营寨和堡垒当中驻防。清军没有集合所有部队开大会的习惯。

维持士气,也不是靠几万人聚集在一起开会。而是依靠这三点,第1就是严酷的军法军纪,管束士兵,战斗的时候各级军官进行压阵督战。第2就是,一旦被抽调,就有奖金,会拿到6两白银赏金。如果是千总把总则可以得到15两白银。

最后到了战场上,还有额外奖金,攻城首先冲进去的士兵,可以得到50-250两白银,首先冲锋破阵的士兵,可以得到20-50两白银。

第3点,就是攻破对方的城寨,村镇,清军可以得到抢掠的权利,并且还会将被俘人员妻女家人,发配给参战士兵为奴。所以,在古代,起码是在清朝基本不会有这种几万人大会。就是召开会议,也是大家站着,前边的军官们可以听到训话就足够了。士兵能不能听到,在大人们眼里,根本不重要。

点赞3、衢州市 网友:剑译天下

古时候出征前统帅都会开个动员大会,搞的当然隆重,但内容都是宣扬反对旧制度旧朝廷,如周武王伐纣,骂纣王,搞的群情激奋,誓与商纣不共戴天。李自成起义,骂崇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你要打别人,肯定要找出别人对你不住的地方。你可以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人民,但更多的却是找个借口。最典型,‘努尔哈赤伐明七大恨’

那种大会,哪怕一万人的会场,只要不说话,将军的训词还是可传蛮远的。其中还一关键因素,每个小部队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证将军安全,也可听训话,再作传达也是可能的。但为什么又要万人战动员呢?那是为鼓舞士气。这人啦,在孤立时,对于战争是恐惧的,只有经过上万人集会才有胆量。他觉得这么多人,谁能胜我。这就叫雄心壮志。

但是真正的几万人都能听得到,那是电视上面演的。 实际上不是那样的,很多话只讲给小部分人听。人稍多点,皇帝或统帅不会自己吼,太不体面了,是靠传令官之类的代吼。人再多点,复杂指令要靠一级级官员往下传话,指令简单的,就靠旗,靠鼓或传令人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了。

点赞4、和田地区 网友:九分帅气

答:在各种天马行空的古装剧里,“将军战场训话”是个常见的给力桥段,往往是千军万马的阵前,满满主角光环的将军慷慨陈词,刹那间就激得全军士气暴涨,然后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大捷。类似的情节套路,中外影片里都不少见,常见观众们看到燃。但放在真实历史上,却是严重不现实。

因为这就涉及到一个最基本技术问题:没有“扩音”技术的古代,到了要“训话”的关键时刻,哪怕将军们天生神技,拥有武侠小说里“千里传音”的硬功夫,想叫千军万马“听清楚”都非易事。更何况,这功夫还真没有。

而在“扩音”的问题上,中国古人其实也一直在动脑筋:比如中国古代乐器上的“木声”,就是利用共鸣原理扩音的“共鸣箱”。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北京天坛公园,也是巧妙利用了共振原理,有着强大“扩音”效果。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戏场,整体设计也是极致讲究“回声”效果,北京故宫的畅音阁下还挖了五口井——都为了把声音“扩”到最大。

但类似这些技术,放在特定环境下有用,放在大多数战场环境下,别说关键时刻提升士气,就算是战场上传达军令,也是基本用不上。换句话说,在科技有限的古代战场上,谁能完美解决“传声”问题,谁就能率先触摸到胜利。

而在“鼓士气”这件事上,历代名将们也有个基本共识——说的再漂亮,不如以身作则。典型大英雄岳飞,在宋金那场震撼天下的郾城大战里,战斗的关键时刻,身为主帅的岳飞亲自上阵冲锋。部下霍坚苦劝他“相公国重臣,奈何轻敌?”却被岳飞二话不说,一鞭子抽一边去。而后岳飞亲率精兵“突敌阵前,左右驰射”,拼赢了这场杀得金人连呼“今完矣”的大战。

放在战事最艰苦甚至最绝望的时刻,将军“做什么”也比“说什么”更重要:明末良将卢象升带兵时,曾突陷断水断粮的境地。理论上说,全军士兵几天没吃没喝,再“训话”也要崩。可卢象升却带头三天“水浆不入口”,反而把将士们激励得上下齐心。一口气把对手杀得大败。唐代战神李光弼更狠,在那场陷入叛军“群殴”的太原保卫战上,他干脆把帐篷搭在太原城头上,这下全军都能看得见,再苦再累士气也暴涨,终于反杀叛军。

但即使“以身作则”,千军万马的战场上,将士们也不能做聋子。“基本信息”传达不畅,有时就会误了大事。比如宋夏战争里的三川口血战,本来宋军占着优势,一路压着西夏军打。谁知宋军监军黄德和贪生怕死,竟带人提前开溜。他这一跑,身边的部将不知道情况,还以为前面吃了亏,也跟着拔腿就跑。这下就和“传染”似的,原本占据主动的宋军顿时跑了大半,原本一场胜仗,瞬间反转成惨案。

所以,虽然“训话”不容易,但“信息传递”的畅通,却是战场上的重中之重。以《孙子兵法》的形容说,这就要“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即以军旗、战鼓、战金来传递信息。无论是行军的进退,部队派兵布阵,乃至攻守的命令,不同的旗号鼓点,对于将士们来说,就是必须坚决服从的死命令!

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横屿之战”,就是古代“信息传递”的典型:当时数千戚家军将士,在凌晨里发起奇袭,负重冲过倭寇军营前的沼泽地。他们每前进百步,都有战鼓鼓点的指挥,耐心的按照“鼓点”的指令前行结阵,然后在极度疲惫的时刻,又听到鼓声的激励,向着横屿岛上目瞪口呆的倭寇发起浴血突击。一场酣畅淋漓的奇袭战,烈烈鼓声里,戚家军以阵亡十三人的代价,全歼岛上上千凶残“真倭”,为福建父老报了血仇。

正如横屿岛上的豪迈鼓声一样,中国几千年古战场上,那些战场上看似低调的“鼓手”“旗手”“号手”“乐手”,就是战场上绝不能缺的“信息化部队”。每一次经典战役,都有他们沉默的功劳。

而且,到了明代这种“冷热兵器混合”的时代,多兵种配合越发重要,“战旗金鼓”的角色,也自然更重量级。

就以戚继光麾下,那支战力凶悍且装备先进的戚家军来说。单是步兵在草原上列阵作战,就有非常复杂的“信息传递操作”——当敌方零星骑兵来试探时,没有命令绝不能开火。当敌方大股骑兵冲击时,火枪手火箭手炮手听着“旗鼓”与“天鹅号”的不同指令,轮番发起攻击,“仍前放铳,与机、箭相轮,周而复始”,就让敌人在“鼓号声”,被埋进一片火海。

如此打法,看上去酣畅淋漓。但要想实现,却需要一支军队,经过何等艰苦的磨练。

而这,也恰是“信息传递”背后,一支军队打胜仗的根本原因:历代科技不同,信息手段不同,但畅通的信息传递与执行,首先建立在严明的纪律与严格的训练上。比如“城墙上搭帐篷”的李光弼,带兵就有着严明的纪律,他麾下的部队,就算是日常休息时,只要鼓声一响,立刻“闻鼓角而出,分而翼阵……其众如一”。如此“用兵如使自家胳膊”的带兵艺术,才打造出了一支坚韧不拔的铁军,把濒临灭亡的大唐救了回来。

而在大英雄戚继光看来,要做到这样的带兵境界,一要“练将”,必须要打造一批忠勇的军官,形成令行禁止的体系。二要“练兵”,练兵不止是练武艺,更要“练心”,既要以严明的纪律约束士兵,更要让士兵们形成坚定的信仰,给他们“倡忠义之理”,让他们“练心则气自壮”。那支如锋锐出鞘的戚家军,乃至历史上气壮山河的“岳家军”等英雄部队,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更让我们看懂古代不少军事悲剧。比如蒙受靖康之耻的北宋,其军队士兵就曾到了“闻金鼓之音皆鼓战胆销”的地步。所以金军南下时,只是在黄河边敲了一夜鼓,对面宋军就跑了个精光,直接把汴京城暴露在人家铁蹄下。明末萨尔浒战役开打前,更有明朝官员质疑明军训练“皆其形似”,也就是训练都是走样子,士兵们连基本的鼓角声都听不明白。这样的队伍别说十万,就是再多几十万,上了战场也是被砍。

近代的甲午战争,带来的更是类似痛苦的领悟。陆战战场上,手握先进装备的清军,为何面对日军兵败如山倒?以袁世凯的痛斥说,就有“信息传递问题”:“洋人用兵”一般都是分四排,层层推进密切配合,败了也有序撤退。清军呢?却是没头苍蝇一般扎一堆,看见敌人就凑一起乒乓乱打,别管打着打不着,弹药打光了拉倒。而是敌人冲上来呢?日军随军记者写的很形象:“他们都把子弹上了膛的步枪丢弃一旁,一溜烟的逃跑。”

这样缺乏训练,丝毫没有默契度的队伍,一如任何行业里一盘散沙的团队,就算白给他们最先进的枪械,该垮还是要垮,再好的信息传递,都是白搭。

通畅的信息传递,其实就是一支铁军强大战斗素质的缩影。这个道理,古代如此,今天如此,沙场内外都如此。带给我们的,更有多少超越战争的深深思考。

参考资料:张超丽《发声的建筑》、杨英杰《先秦时期的战金、战旗、战鼓》、黄晓峰《漫说古代军事信息传递》、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陆干斌《太平军早期战斗力探源》、王治新《李光弼军事领导艺术探析》、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点赞5、泰安市 网友:独一鹿冉

这个世界上就没出现过几万大军出征前还能排在一块等将军训话的场面。古代能让统帅训话的,估计也就是统帅的标营和直属部队,撑死三五千人。

别看古代打仗动则几十万大军,但这大军不是凑一块行军的,都是要分批分路的,否则几十万大军走一路过去,哪个城镇能供应这么多人的粮草?按照拿破仑所确定的战斗编制,一条大路一次性通过的军队就是一个师,差不多8000人,多了就没法供应了。

就按这个标准,能把几万大军凑到一个战场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行军都不能凑一块,难道训话还能凑一块么?就算真能把大军凑一块训话,把几万大军准时凑到一个战场就足以把统帅和幕僚们逼疯,谁还有闲心多费一次功夫把他们都凑到操场上啊。而且,几万大军都聚一块等人训话,那前面的防线怎么办?

再说了,几万人,那得多大一片地才能装的下?就算是现在,国家搞个大阅兵也就是凑个一万来人,多了长安街都塞不下了。现在一个大学就四五万学生,你见过哪个大学能把四五万人都凑在一个操场上,真能凑这么多人出来那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了。

点赞6、衡水市 网友:玩偶亦罢

古代大规模作战之前,并没有对全体士兵训话环节。

有的是登台拜将。这个过程是看的,皇帝或者主帅站在一个高台上,让大家都能看到。

所以,史记中讲,刘邦要拜韩信为大将,就先选择良辰吉日,然后斋戒,然后在事先准备好的坛场,按照一套完整的礼节,任命韩信为大将(《史记·淮阴侯列传》: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整个仪式过程中,君主或者主帅把象征专征之权的节钺,交给被任命的将领。这就表示,之后由他来统领军队,就是所谓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了。

整个仪式要在一个高台或高坛上进行,这就是我们说的拜将台。后来东汉人追溯当时的场景,就说汉王刘邦于是“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后汉书·吴良列传》)

高高的坛场是以前进行各种仪式的场所,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比如两方歃血为盟,就会筑一个高台,再比如祭祀天地或者一方神明,也会起一个高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东风,这事情虽然是虚构,但筑台祭风的事情,唐宋时就常有了。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也会在一个高台上,这样大家都能看到,前一个方丈把衣钵传给下一任了。

这个高台可以是临时搭建的,不需要很正式,但高高地矗立在那里。即使站在远处,后面的士兵也可以看得分明。作为仪式的一部分,可能会有全体士兵山呼的环节,这样一来,就像球场上所有人一起欢呼,就比较有参与感了。

点赞7、东莞市 网友:萧以墨

古代的将军什么时候会对士兵训话,这个事情一般发生在军队要打仗前。动员大会是行军打仗中还算得上是重要的事情,一般在行军前,军中会张贴告示。在告示中,会给士兵许多的激励的条件。上阵杀敌,可以得军功。虽然将士们,参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但是参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也是他们所想要的。

  当然,提前公示之后,也还会有将军例行公事一样的进行动员大会。这个大会非常简单,将军在台上,士兵整齐的列队。而将军的前面有一排特殊的士兵,他们负责接收将军说出的话,然后再一起吼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军把自己的动员词说明白,更是让将士们在出发前热血沸腾。而古代的将军,就是用这种方式才让士兵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声音

点赞8、新泰市 网友:不狂不戰

古代将军对着几万几十万的人训话,后面的人能听到才怪。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战争中的场面,在战斗开始前,主帅在列队的士兵面前,高亢演说,用来激励士兵们勇敢作战,士兵们在将军的鼓动之下,个个血脉膨胀,像勒不住的野马,勇往直前。

可惜这种场面,只会发生在影视剧中。

只要我们稍稍面对一下现实,就容易知道一个常识,人的声音在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水平方向,最多也就可以传播到200米左右。如果借助风力在没有任何阻碍物的情况下,最多可以传播到700米。

声音的传播,将受到许多环境的影响,比如风力、湿度、温度、障碍物等,更重要的还有其它声音的干扰。

回到古代将军训话的问题,在将军训话的同时,相信应该是没有其它声音的干扰,但肯定会受到障碍物的阻碍,总不见得将军会面对空无一人的旷野训话。几万人列队站在一处,声音受到层层阻挡,估计200米外的士兵们就只能读个唇语,猜个大概了。

那么,难道将军就不会对大批量的列队士兵训话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这个训话的“语言”并非是从将军的口中发出。

古代军阵讯息传达,有着几种普遍的方式。比如战鼓、铜锣、号角、旗语等。

古代将军如果必须面向所有士兵的训话,通常是在军阵前方搭一座“站台”,用号角和战鼓进行一番“演出”,用号角和战鼓的节奏演变,来激励士兵。

所以将军在这种大场合下,是基本不会用语言来传达和激励士气的。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赋予特定意义的“仪式”,大场面的仪式,能让更多的列队士兵看到。

但并不是说将军们就不会对属下发表战前演说,事实上这种战前的激励演说时常进行,只不过往往是面对有级别的将领们。

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朱仙镇进行过一场历史上有名的演说,他向着手下岳家军的将领们喊出了那句“直捣黄龙”的口号。但岳飞也只是对着手下岳家军的将领们进行的演说,他没有机会,也不会将几万战士集中训话。

还有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是,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们,是不需要进行战前激励的(除非是小规模的战斗)。

自刘秀建立东汉起,原本采取的全民征兵制,就改为了募兵制。

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征兵制下建立的军队士兵,保卫国家,保卫家乡是国民的义务,打仗必须有着合理的道义,要名正而言顺。言顺就是要说的响亮而且符合道理,打仗前大家要先听一听领导说的对不对,如果说的在理,士气就激增。反之,大家伙都会泄气。

而募兵制则不同,当兵是自愿(也有因犯法充军),打仗则为了糊口,为了钱。只要让士兵们明白,打胜仗就会有机会升官,有更多的钱拿,士兵们的士气永远都会保持。升官发财,是募兵制下士兵战斗的唯一目标。

所以,古代将军们一般情况是不会集中开大会进行训话的。

那些影视剧中的英雄将领们,喊出的一句句台词,只能激励各位看官,其实他的士兵们既看不到意气风发的将军,更听不到他慷慨激昂的训话演说。

点赞9、河池市 网友:寄晴。

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几万人的军队训话后边什么都听不到,相信大家都上过学,学校开大会的时候,如果校长讲话的时候,喇叭突然出了问题,几千个人的队伍中,完全听不到前面的校长在说什么,更何况是几万人的军队呢。

话虽如此,可是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只要是行军打仗,还是要进行战前训话的,这种讲话实际上就是走个形势,增加士兵们的信心罢了,基本都是只有最前排能听到讲话内容,然后他们配合讲话者的内容做出反应,后排的人跟着做动作就行。有的时候讲话着还会搞点迷信的东西,比如抛个铜钱什么的,只要正面朝上表示此次出征比取得胜利。

实际上铜钱朝哪一面士兵哪能看得到?但是大家都会欢呼,来增加自信,这便是一种管理的技巧,这种自信心是会渲染的。西方国家在古代的时候则比较的直接,战前讲话直接拿来钱鼓励士兵,随意讲几句,便开始用钱来激励士兵,非常的直接。

真正出征前的训话,元帅都会叫来将军们传达命令,然后这些将军们回去再给各个队长开会讲,这些队长们下去再给士兵们传达。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也不会战前讲话了,基本就是说几句场面话,然后举行一下仪式即可。因为不需要太过鼓励,士兵们都清楚,战场上战功大的话,回来就是加官进爵。实际上出征前训话的确就是走个仪式,因为后面的人压根啥都听不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点赞10、铜陵市 网友:天天飞车

在古代,中国的军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将军会给手下偏将开会,偏将再给校尉啥的传达,如此层层安排任务。

但必要的战前动员是要有的,普通的士兵也就是感受下气氛罢了,因为任务已经安排好了。

至于电视情节,是根据安排需要,不然怎么会有收视率?

点赞11、新余市 网友:笶傲葒塵

在中国古代的电视剧之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古代将军们“沙场点兵”的雄壮场面,在将军的怒吼声之中,数万乃至于数十万将士们都能够响应将军的口号一呼百应,不过看到这种情况,想必大家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古代并没有传音器,远离将军的士兵是怎样听到将军口号的呢?退一步来说,在开战之前,古代将军们真的会对士兵们进行战前动员吗?

这就要从古代军队的信息传递方式说起了。实际上,在古代战场之中,由于双方士兵们都杀红了眼,要想正确传达消息,就得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方式,比如说旗语和鼓声。通过将旗的移动和挥动,士兵们才能正确了解自己所处的战场形势,而通过击鼓的声音,士兵们也能够正确了解到是应该进攻还是撤退,因此在古代战争之中,谁掌握了将旗和战鼓,谁就掌握了战场士兵的行动权。

比如在《三国演义》之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时候,曾经顺手砍倒了曹军的两面将旗,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可能算不上什么战绩,但是实际上,这相当于赵云将曹军的指挥系统彻底大乱,失去了将旗的指挥,曹军的士兵自然会乱做一团,而赵云才能有机会将刘备的夫人和阿斗救出来。

因此在古代,指挥数万乃至数十万军队的大将是没有必要在战前通过召见士兵的方式进行总动员的,在古代行军打仗之前,将军会在军营之中派人张贴告示,明确这次战役的奖惩条件,想必声音来说,确切的白纸黑字更能让士兵们安心。那么有人可能就会不服气了,难道古代大将们从不进行动员大会吗?

其实在公示之后,古代大将们是有可能进行动员大会的,但是实际上,在每个方阵之前都有一排士兵,将军会事先将口号传达给最前排的士兵,因此在进行动员大会的时候,将军所喊出的口号实际上都是事先约定好的,而此时每个方阵最前排的士兵们就会复述将军的口号,这样,全军士兵们都能够整齐划一地喊出响亮的口号。而所谓的大将扯着嗓子在阅兵仪式上大喊的情况,只是现在电视剧所虚构的情节而已,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情况下,大将们是不会通过这样愚蠢的方式和自己的士兵们取得联系的。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