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世界史上有哪些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将军

世界史上有哪些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点赞1、喀什地区 网友:背叛如狗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吧!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其实是被国军给“坑了”。

抗战时,国军战斗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于蒋委员长搞排除异己的内斗,各路军阀在抗战时畏首畏尾,勾心斗角。所以,才会有40万日军横扫130多万国军的豫湘桂战役。而此战之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这样,国军还是惨败。

国军被日军横扫,日军被美军横扫。那么,在日本当太上皇的麦克阿瑟,当然有信心让参加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士兵“圣诞节之前回家”。甚至,当时的美国人都觉得中国不敢出战。麦克阿瑟叼着烟斗喝着咖啡,就能饮马鸭绿江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趟着水来了!)

麦帅也是可以,仁川登陆打的“可圈可点”:75000名联合国军痛击朝鲜6500名守军。之后,麦帅依靠装备和人数优势,碾压朝鲜军队,一直打到鸭绿江。

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联合国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鸭绿江。麦帅的神威,到此终止。因为,志愿军过江了。等到麦帅快被彭德怀赶下海时,麦帅还不从自身找问题,还想让杜鲁门扩大投入,甚至,不惜动用原子弹。

麦帅肯定很郁闷,国军战斗力这么弱,为何志愿军却这么牛?!!

杜鲁门不傻,赶紧让麦帅下台,换李奇微。

李奇微明显比麦帅有本事,上来就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志愿军当时由于后勤跟不上,每次进攻最多只能持续7天,就要停下来等寄样。李奇微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就利用志愿军“七天攻势”规律,跟志愿军拼消耗。当志愿军进攻时,他就利用美军火力兵力优势打防御战。等7天之后,趁着志愿军断了补给,对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就这样,志愿军被迫退到了“三八线”!

同样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麦帅强!回头再看彭老总,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愿军有联合国军那样的武器补给,早把联合国军赶下海了。说白了,美军将领就喜欢依靠装备优势,无脑碾压!真要是让他们到中国战场上,带领国军打日本人,他们败得更惨!对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蒋介石的部队也有美国人当顾问。不过,还是一直溃败。

十年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

“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不要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


所以,把三方将领能力做个对比:志愿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国军>美军。

主意:此处“国军”仅指国民党方将领,我知道抗战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是国军序列。

有些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到解放军以后,本来很弱的部队,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军五十军,原来是国军60军。这支部队在起义前,因为军纪不好且战绩较差,被人们戏称为”熊军”、人称“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时,表现英勇,首先攻入汉城。

毛主席在接见50军军长曾泽生时,还夸奖他说:"你们打得不错啊!"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勇战王聊历史)

点赞2、南安市 网友:大米饭

最近正在热播的《特赦1959》里,黄维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戏份很重,成为正直的顽固派的代表,和几个特务组成的反动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为代表的改造积极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黄维的水平其实是被大大的高估了,远不如剧中对改造比较积极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和廖耀湘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大兵团指挥能力并不强,让他代领一个军还可以,但是让他率领一个大兵团,独当方面,这就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最后败军杀将,自己也成了战俘。

黄维兵团原本隶属于华中战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作战地境是在河南境内。这个兵团下属的第十军、十四军和十八军,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尤其是十八军,更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所以一直都受到关照。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存放在亚洲的武器装备,当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没有实权,陈诚担任参谋总长,有权分配武器装备,所以十八军在国军各个部队中,都是优先装备美式武器装备的,十八军受到的照顾尤其多,从而使十八军成为国军在中原战场的几个主力部队之一。

黄维早在1944年就因为和上司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到后方担任军校校长以及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等职务,一直到1948年组建十二兵团时,以十八军、十四军和第十军为基础,黄维才被临时调赴前线,担任兵团司令官。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是由胡琏率领作战,无论是对华东野战军,还是对中原野战军,战绩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除了当时这些部队装备优良之外,胡琏在战场上的灵敏和反应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组建兵团的时候,本应该由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白崇禧却因为胡琏桀骜不驯,难以指挥,坚决反对。最后折中下来,才由陈诚系的另一骨干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

也就是说,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其实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资历和派系平衡上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那么当时胡琏肯定是最适合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无论是对当时十二兵团的熟悉程度,还是对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特点的了解来说,黄维都远不如胡琏。只是因为胡琏和白崇禧有矛盾,导致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才把这个机会给了黄维。白崇禧本来也反对黄维出任,只是在陈诚和何应钦的坚持之下,才让他上位了。

这和孙元良的情况差不多,孙元良在抗战后期也是被调离了前线,在后方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在国军将原本在郑州担任绥靖公署主任的孙震调离的时候,孙震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两个川军部队的军,才推荐孙元良出任兵团司令官。而孙元良因为有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孙震的侄儿,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这个职务。但孙元良所率领的这个兵团,仍然是川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并没有配属其他部队。这和黄维兵团的情况不一样,黄维兵团除了土木系的三个军之外,还配属了吴绍周的八十五军,是四个军的大兵团,而孙元良兵团只是两个军的小兵团。

黄维兵团从十月份接到国防部发来的命令,开始在驻马店和周口一带集结,之后从这里出发,离开华中战场,增援徐州,目的是参加国防部拟定的徐蚌会战。孙元良兵团在撤离郑州之前,白崇禧和华东战场都拉拢过,孙元良意识到华东战场即将进行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倾向于去华中战场,这样便于他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退入四川,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硬是将他从华中拉倒了华东战场。这就是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也是在尽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间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黄维兵团从原驻地出发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本身也很糟糕,是国防部规定的路线,而这个路线上沿途要经过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浍河、淝河、颍河等,黄维兵团本身的重武器装备又比较多,在这种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带要行军,还要防备解放军沿途的阻击,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很不利。黄维兵团在进入这个河网地带之后,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解放军的阻击,有时候是被半渡而击,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他还没有赶到徐州战场,黄百韬兵团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实际上,当时中原野战军全军的兵力也就十二三万人,和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中原野战军因为挺进中原之后迭经苦战,一直在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黄维兵团不仅兵力和包围他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差不多,而且武器装备又有优势,但他却不但没有突破中原野战军的阻击,进入徐州战场,反而逐步被包围了,这不能不说是黄维本身的指挥存在问题,他的重武器火力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在胡琏指挥的时候,胡琏兵团虽然是小兵团,兵力远不如黄维当司令官之后雄厚,但胡琏的指挥向来以反应灵敏和迅速著称,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率领这个兵团增援徐州的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以中原野战军当时的部队和装备,要想把兵力相当的这个兵团牵制在中原战场,就已经很费力气了,更不要说能够完成包围了。即便是能够包围,以胡琏指挥的灵活机动,也是很有可能冲破中野的包围圈的,毕竟中野当时的情况用刘帅自己的话说,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战前制订淮海战役计划的时候,无论粟裕还是中央,实际上都没有敢把黄维兵团纳入歼灭对象,对中原野战军也没有这样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希望中原野战军能够牵制住他,不让其靠近徐州战场,影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对华东战场的国军的围歼。

在《特赦1959》中,黄维曾经振振有词的对功德林管理人员说,虽然我们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气的。但就黄维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指挥来说,他还真就是个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团也不会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报销。他这种自负和不服气,其实就和他后来长期研究永动机一样,都是自作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点赞3、庄河市 网友:世界超人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能力被高估的将军不是一个两个。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两位,一古一今,名气挺大,能力可能被高估了。

1、关羽


关羽这个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社会地位都特别高,这几百年更是如此,人们尊敬地称呼他为“武圣”。

此人水平怎么样?高,绝对不一般,曾经和刘备一行,吃尽无数苦头,兜兜转转间打造了一份偌大基业。说实话,创业的时候,关羽表现还是不错。

在刘备占了蜀地,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他的声誉达到了顶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有个明显的缺点:孤傲自大,目中无人,缺乏大局观。

对于老将黄忠,关羽是有轻视的,他想不通此人为何能和他们四人并列五虎将。

《三国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除了轻视黄忠等人,关羽也轻视自己的直属手下糜芳、傅士仁等,还轻视刘备的义子刘封,这就导致关键时刻,糜芳和傅士仁和东吴站在了一起,而刘封在关羽处于险境时见死不救。

当然,最重要的是,关羽不知道为何瞧不起孙权,毕竟人家是一方霸主啊!在孙权派人给儿子求亲时(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关羽立即拒绝。

《三国志》: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

不同意和孙权当亲家也就罢了,还辱骂人家,这就是关羽的不对了。于是,孙权和关羽就此结下梁子了。

本来,刘备这一方,最好的策略是:联合东吴,北拒曹操,但是,关羽自己破坏了大战略,这是要命的失误。

最后,攻曹仁时,徐晃来相助,短时间攻不下来。

退回时,孙权已经派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占据了关羽老巢。于是,关羽的命运就只剩下走麦城了。而关羽的死亡仿佛推翻了多米诺骨牌,张飞为了报仇给下面人巨大压力,最后被手下所杀;刘备为了报仇,携大军征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自己也在白帝城离世。从此,蜀汉实力大损。

一句话,关羽的结果是他自找的,全是他性格所致。

一个不顾大局,容易轻视别人的将军,也许某方面过人,但称为不世初的名将,还是高估了。

2、张灵甫


说完关羽,我们聊聊国民党的“名将”张灵甫。

张灵甫的特点是什么?勇敢,学历高,长得帅。但是此人身上有个大缺陷:情绪不容易控制住。

一个情绪控制不住的人,很容易失控,很容易出问题。

张灵甫曾经是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因为家境不好,无力承担续费而退学了。这有点可惜。过了两年,张灵甫考入了黄埔军校,和胡琏、李弥等都是同学,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本来,张灵甫是有一个农村老婆的,后来,当了军官后,在1933年,张灵甫娶了第二任老婆吴海兰,还生了个宝贝女儿。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张灵甫就把吴海兰枪杀了。

为何要杀妻?

一种说法是“张灵甫老婆吴海兰出轨了”,另一种说法是“吴海兰偷了他的文件通共了”,但是,不管哪种方式,枪杀行为实在有点过,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仅仅为了女儿,他都应该理性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张灵甫杀妻事件非常轰动,一度被抓进了监狱,判刑十年。

在抗战开始后,王耀武惜才,把他保了出来,让他到战场立功杀敌。

在王耀武等人的提携下,张灵甫屡立战功,因为打仗不怕死,像个拼命三郎,这引起了从上到下的注意,这是一员虎将啊!

1944年5月的时候,张灵甫已经是74军军长兼58师师长了,抗战结束后,张灵甫成了74军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这就是“御林军”啊!蒋介石非常欣赏。

1946年,74军经过调整成了整编74师,整个师,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武器非常先进,带队人看起来也不错,这是绝对的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师。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蒋介石将陕北和山东作为了重要的进攻地区,要求务必拿下这两个地方,要打压解放军的生存空间。于是乎,蒋介石派了三个机动兵团,一起向山东进发,其中,南边的汤恩伯兵团有三个师向北进发,而三个师中,张灵甫的74师是绝对的核心,另两个整编师就像两大护法。

为了让74师发挥作用,又不至于风险过大,国民党政府让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西边是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中间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东边是李天霞的整编83师。

接下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开始了。

在进攻过程当中,74师张灵甫的情绪又来了,巴不得快速冲上把粟裕的部队灭掉,于是开始孤军冒进,黄百韬和李天霞没有跟得上,这两个也许是嗅到了解放军的味道,步伐缓了很多。

此时,张灵甫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山区不适应他的部队大力发挥,二是张灵甫不熟悉那里的情况,三是没有有效距离的支援。当张灵甫意识到自己处境很危险时,为时已晚。

此时,粟裕就像一头忍耐了很久的狼,瞅准机会,派人快速包抄和隔离,直接把张灵甫包了饺子。李天霞,本来和张灵甫不睦,试着进攻,没有大的作用,就放弃了死拼。而黄百韬是努力想救,但粟裕旗下的战士们对着黄百韬就是猛揍,根本不给“闯关救张”的机会,于是,黄百韬也损失不小。

粟裕一门心思,就是要把张灵甫歼灭,因为这会对国民党军队的信心带来巨大的打击。面对真正的名将,张灵甫终究没有撑住,几乎全军覆没,张灵甫本人也是命丧孟良崮。

国军最精锐的御林军全军覆没,张灵甫死亡,蒋介石大发雷霆,直接把李天霞抓了起来,送上了军事法庭。而张灵甫的老上级王耀武,听到张灵甫死亡的消息,泪流满面。

其实,张灵甫从来都是一位勇将,不是一位智将,最重要的是,他容易头脑发热,情绪不容易控制住,这导致后来身死战场。


孟良崮战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被高估的张灵甫,葬送了精锐的74师,也严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信心,让解放军在心理上的优势增加,而“华中粟裕”名扬天下,成了很多国民党将军的噩梦。

有意思的是,一年多后,张灵甫的上级,著名的军事家王耀武在济南战役时被粟裕俘虏。

历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将军不少,篇幅所限,我们就介绍这么两位。

点赞4、宝鸡市 网友:沉睡の魚

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击毙。

1947年5月16日,经过三天的激战,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国军伤亡3.2万余人,整编第74师长基本上是全军覆灭。据说震怒的蒋介石当众就要汤恩伯下跪,还挥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张灵甫的诀别电话时就流泪了,可是又不能飞过去救人。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一方面是华东野战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军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国军有五大主力军,分别是:国民革命军新编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18军,其中的第74军号称是打出来的。74军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沪战场由第51师、第57师和第58师组建,历任军长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这些人都很厉害。74军号称是抗日铁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基本上重大战役都少不了这支军队,也取得了战功,所以才有74军是打出来的说法。

张灵甫任整编74师师长。

1946年4月,张灵甫任第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1946年5月,张灵甫任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虽然是整编了,但是规模其实还是没有怎么变,武器还更精良了,战斗力还更强大了,不过都还是被张灵甫带到全军覆没的结局。为何当初要选张灵甫做领导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王耀武信任他,想选一个自己人吧,他的举荐是张灵甫最后能胜任的最关键因素。

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

张灵甫和日军打过很多次硬仗、恶仗和胜仗,还多次负伤,打到腿都残疾了,这点功劳还是要认可的,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被高估的将军。国军的五大之一整编74师是葬送在张灵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当他带着人马孤军冒进的时候,全师覆灭的结局就是注定的了。

点赞5、防城港市 网友:忘年祭陌

蒋介石评价的: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腌。历史证明,这就是三个废柴。贺衷寒不出名,但是太聪明了,算计到蒋介石头上,聪明反被聪明误。双十二事变后被蒋介石雪藏,一生郁郁不得志,典型的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胡宗南可能是三个结局最好的。打仗不行,拍马屁一流。抗日战争没功劳,解放战争带着五十万军队围攻只有三万人马的彭德怀,还怕彭总胃口不好,把五十万部队掰开了,揉碎了。一小股一小股的放在整个西北。让彭总一口一口的吃掉。50万人被3万人蚕食足见其水平如何了,搞得研究军史的都怀疑他是不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人啦!

李默腌被评价为能文能武。应该是比较厉害了吧!抗日也没有什么亮眼的事。解放战争刚开始,在苏中,带着一个军围攻只有八千人的粟裕,也不知道是碰见黄埔克星还是能力有限。苏中战役全军覆没,成了粟裕崛起的垫脚石。表现太差,直接回家养老。

点赞6、海口市 网友:南岸末阴

先来看一组头衔:美国西点军校校长、陆军总参谋长、,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驻日美军占领军总司令、而且还是五星上将……

看了这么多头衔之后,大家一定猜出了这位将军的大名了吧,那就是——美国著名的“名不副实”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是美国二战时期最出名的一个将军了,不过他的出名基本和打仗关系不大。麦克阿瑟之所以出名主要有两点:

一是,由于其过于的藐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结果被杜鲁门以官宣的形式解职了;

二是,麦克阿瑟只是当时的美国驻日本占领军司令而已。

纵观麦克阿瑟的一生几乎没有打过几场像样的战争,但是由于他的自负以及狂傲,导致很多次战争让美国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麦克阿瑟不光打仗确实不咋地,而且曾经还犯下了一个严重的罪行——屠杀了美国的一战老兵。这场惨案就是著名的——华盛顿惨案了。

1932年,当时有2万名一战退伍的老兵来到了华盛顿。他们的诉求很简单也很直接,他们要求:美国联邦支付他们的退伍金以及养老费用。由于迟迟没有得到答复,他们在华盛顿搭起了帐篷,决定为了自己的权益抗争到底。

当时美国刚刚爆发经济大萧条不久,所以联邦并不准备支付这些老兵们应得的退役金。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些不愿意离去的一战老兵呢?

当时胡佛总统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地清理这些人,但是也发表了明确的指示那就是不能流血或者少流血。这时的麦克阿瑟担任陆军参谋长的职务,他的态度更加坚决。

麦克阿瑟向胡佛总统报告称“这次运动的意义和危险性,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了……这应该是红色组织者深入到了退伍军人组织,并一定会从那些人手中接过指挥权的,后果不堪设想”。

1932年7月27日,当时的华盛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胡佛命令麦克阿瑟前去处理事态,并给了他明确的指示,大概意思是:“你要立刻率领美国军队、毫不迟疑的去清理现场。但是一定要善处理和善待妇女儿童,在执行此命令时要竭尽一切人道主义手段。”

可是麦克阿瑟到达现场以后,整个处置就开始变味了。麦克阿瑟先是烧毁了老兵们的所有帐篷,然后用刺刀和催泪瓦斯来对付这些老兵们。最终造成了很多老兵家属、甚至是婴儿、儿童的伤亡。

这次事件被美国人称为:历史上永久的耻辱。

那么作为一个著名的将军,麦克阿瑟在战场上的表现又如何呢?

纵观麦克阿瑟的一生,好像都没有取得特别重大的战场上的成就,但是最大的败笔却有两回,这是被大家公认的。

第一次就是:太平洋战争开始不久的菲律宾的巴丹战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气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基地,从而导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同时在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日军开始大举向菲律宾进军了。

当时菲律宾的美军统帅就是麦克阿瑟本人,他由于错误地估计了日本的进攻方向和强度,导致: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被毁。这样一来,空中防御能力也就丧失殆尽。

外加上当时美、菲军联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麦克阿瑟差一点就拿着父亲给他的手枪自杀了。

此后日军大举进攻巴丹半岛,不过此时的麦克阿瑟早已光荣的“撤退”了。巴丹战役是美国人继被偷袭珍珠港之后,又一次地遭受到了惨败,美菲联军约75000人被迫向日军投降。

如果说这一次战败是麦克阿瑟的意外的话,那么下一次的战败就应该是麦克阿瑟的全责了。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朝鲜战争了——麦克阿瑟的滑铁卢

二战以后的麦克阿瑟可谓是志得意满了,他光荣地担任了:美国驻日本占领军司令的职务。这个职务在日本那就是完完全全的一哥的位置,天皇见了麦克阿瑟也得礼让三分。

麦克阿瑟当时不光是美国驻日占领军的司令,还是美国驻远东军的司令。这也就是说,整个远东的事情基本都是麦克阿瑟说了算的。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发动了统一整个朝鲜的战争。这场战争爆发前那是有很多征兆的,例如: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地摩擦、北朝鲜与苏联互动频繁等等。

可是麦克阿瑟坚称:北朝鲜不会突袭南朝鲜,另外他还坚信南朝鲜“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抵抗住北朝鲜的进攻。其实当时南朝鲜基本就处于要兵没兵、要武器没有武器的状态。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麦克阿瑟又换了一副嘴脸了,他向华盛顿汇报:必须派大军挺进北朝鲜,还说北朝鲜的军队那是勇猛无比。

随后麦克阿瑟就带着几十万大军发起了仁川登陆了,北朝鲜军在美军拦腰斩断的战术下迅速溃退了。

不过当时美国参谋本部以及杜鲁门给麦克阿瑟的命令是:只能打到三八线为止,千万不要扩大战争——控制在局部战争的规模。

此时的麦克阿瑟又开始浮躁和自负了,他号称要饮马鸭绿江、号称要让士兵们在圣诞节前就回家。麦克阿瑟命令美军大举向中朝边境开拔,当时麦克阿瑟的判断是:我们根本不敢也没有实力出兵朝鲜战场的。

可是实际上的结果却是,我们早已有几十万大军跨过了中朝边境,浩浩荡荡地奔赴朝鲜战场了。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我军经过三次战役,彻底将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军”由鸭绿江边击退回三八线附近。

后来麦克阿瑟不断地鼓动美国人要加大在朝鲜战争的投入力度、甚至还公开宣称要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等等。麦克阿瑟这种不服从指挥,外加上不尊重领导杜鲁门的做法,彻底地激怒了杜鲁门。

最终的结果就是:朝鲜战争成为了压死麦克阿瑟的最后一根稻草。1951年4月11日,还在朝鲜战场上指挥作战的麦克阿瑟居然从广播里面收听到了自己被解职的消息,瞬时间麦克阿瑟犹如遭到了暴击一般的消沉下去了。

这种解职方式也是比较罕见的,杜鲁门根本就没有直接通知麦克阿瑟本人,而是以官宣的方式让他走人的。由此可见:杜鲁门是多么地讨厌这位不服从管理的将军的。

最后我想说,麦克阿瑟在外的名气以及官职来说的话,实在是与他的战绩严重不符的。如果说麦克阿瑟有什么重要功绩的话,估计也就是在日本的战后改造上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了。

点赞7、喀什地区 网友:泪不肯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民族英雄张学良了。

同忠贞不二冯玉祥一样,张学良在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冯玉祥毕竟是一个战将,也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政治家。

打个比方,冯玉祥自称是基督教徒,目的是争取西方世界的支持。

然而,他的心腹认为,冯玉祥并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教义。

除了公开场合的一些政治表演以外,冯玉祥私下对基督教毫无兴趣。

然而,此举毕竟给冯玉祥带来了很好的政治名声,算是很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惜,张作霖一辈子牛逼,死前做错了一件大事,就是高估了儿子的能力。

其实,从郭松龄的反叛就可以看出,张学良不但不擅长认人,而且还是个无法有效统帅部下的领袖。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铁杆心腹,叛变之前当然不会没有迹象。然而,张学良却视而不见,就像没看到一样。

这不是倾心于人,主要还是缺乏军政能力。

事实上,张学良上台以后,基本没有做过正确的决定。

首先是莫名其妙去打苏联,发动中东铁路事变。

苏联就算当时不是很强,也比东北军强大十倍。张学良上台未稳,就去打强敌,实属头脑有病,想立威风想疯了。

其次,中原大战期间,擅自将一半主力开入管内摘桃子。结果关外东北军兵力空虚,被日军趁机攻击,张学良的老巢都丢了。

还有,九一八事变期间,张学良放弃所有抵抗,擅自撤退。

在锦州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再三命令他就地抵抗,张学良置之不理。

想要保存实力,有很多种方法,从没见过有人这么保存的。

这不但让自己丢了地盘,还让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政治上形同自爆。

从此以后,张学良背负如此骂名,想要东山再起难度极大。



另外,都到了什么时候,张学良还在热河会战、长城抗战中试图保存实力,导致全国舆论抨击。最终热河省被日寇占领,随后河北省的东北军也站不住脚。

由此,20万东北军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被迫去陕西同杨虎城抢地盘了。

总之,张作霖留给儿子全国第一的地盘,全国装备最好的军队,还不到10年就被败家光了。

点赞8、贺州市 网友:深爱成瘾

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承担责任的最高军职者其实是陈诚,这位坐镇徐州指挥的“参谋总长”因为鲁南会战的大败遭到各派系攻诘,尤其是何应钦团伙的火力最为猛烈。陈诚气不过,主动申请去东北挽回颜面,而新任“参谋总长”却使战局更加糟糕,因为他有个绰号叫“顾百顺”。



国军的“参谋总长”一职设置的非常不伦不类,因为它没有参谋总部这个作战指挥机构,作战幕僚单位仍然是“国防部作战厅”。抗日战争胜利后,常凯申为了平衡与桂系的关系,将“国防部长”职务给了白崇禧,但是又对这个非嫡系不放心,于是几乎是给第一亲信陈诚量身打造了“参谋总长”的职称。

根据当时的军制规定,参谋总长直接对常凯申负责,而并非是“国防部长”的下级,掌握军队的编制调动、作战指挥、辎重补给等所有重大事项,国防部长等于被架空了,比如1946年的“整编会议”就是陈诚主持的。陈诚就任“东北行辕主任”后又兼了一段时间,到1948年夏天,两个重要军职同时易人,何应钦接国防部长、顾祝同接参谋总长。



顾祝同之前的职务是“陆军总司令”,先后在郑州和徐州开设指挥所,直接指导作战,“徐州绥署主任”薛岳因大败被撤职后,顾祝同曾经一度指挥苏鲁战事,粟裕将军的评价一针见血:薛岳还算是个干才,而顾祝同就是个庸才。

事实如此,顾祝同在民国军界能够成为“不倒翁”,凭借的并非军事能力,而是对常凯申的忠诚与服从,甚至达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由此得名“顾百顺”。抗战八年,他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任上,对日作战没打过一次漂亮的战役,反倒是秉性常凯申的意旨,进攻新四军很是积极。



1948年夏季这个时间点很要命,正是“三大战役”即将打响的前期,而顾祝同在此时被任命为参谋总长,等于间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加速了国军总崩溃的速度,因为常凯申完全高估了顾祝同的能力,把他提拔到一个既不胜任又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战争的胜负影响甚大。

首先,是顾祝同对常凯申的盲从,使参谋总长成为了“传声筒”和“传令兵”,完全没有自己的军事见解。陈诚虽然战术能力拙劣,但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另外陈诚是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或多或少可以修正一下常凯申的瞎指挥。然而顾祝同的性格使然,让参谋总长一职形同虚设,失去了专业作用。



其次是顾祝同的一团和气,被称为“军中圣人”,与上级下级方方面面关系都很融洽,其实也就意味着他毫无楞角和指挥风格,并不适合于杀伐决断的军中要职。三大战役期间,顾祝同一会飞沈阳一会飞徐州,到哪里都是一片“总长”叫的欢,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无非是代替常凯申督战或者转达命令,当高级将领们对参谋总长缺乏“敬畏之心”的时候,指挥系统必然也是失败的。

最后是顾祝同与何应钦的特殊关系,他不仅是常凯申的嫡系“八大金刚”之一,同时还是何应钦的“四小金刚”之一,与刘峙并称何的“哼哈二将”,因此,在陈诚被挤出陆军中央之后,顾祝同某种程度上也配合何应钦对“土木系”进行了清算,在军队人事任免上亦毫无主见,比如第12兵团司令的人选,他也不支持胡琏出任。



国军高级将领在1948年以后纷纷指出,常凯申“心智已乱不再适合指挥作战”,然而这个著名的微操大师根本不会放弃军权,而顾祝同的任职更加配合了这种瞎指挥。尽管常凯申比较满意他的绝对服从,然而对国军的战略局势和战争后果而言,却是十足的灾难。

杜聿明一度怀疑作战厅长的身份,淮海战役期间要求屏蔽徐州方向上的军事机密,而第一个站出来打包票的就是顾祝同,并且信任依旧。如此的粗枝大叶和用人不察,正是顾祝同能力的真实体现。一个经常瞎指挥和越级指挥的统帅,一个能力不足毫无主见的参谋总长,在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期间,国军的惨败顺理成章。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