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解缙的死,纯粹是自己作出来的。解缙这个人,恃才傲物,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得罪了太多的人。最要命的是,他插手了当时最为敏感的太子位之争,这就让他不得不死了。
要想说明白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作为明朝最有名的天才之一,解缙在聪明这方面,真的是无人能及。据说解缙五岁时过耳不忘,七岁时可以自写文章,十岁背诵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九岁参加乡试,轻轻松松拿了个全省第一……
类似的故事,真的还有很多。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真的有很大不同。比如解缙这种人,天生就会读书,天生就会考试,一般人是真的比不了的。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进士三甲第十名,进入翰林院工作。这一年,解缙刚满二十。
二十岁的小伙子,参加一场不限年龄、不限地域的全国考试,结果第一次就考进了全国前一百。解缙的成绩,大概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会读书会考试,未必就能一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解缙就属于那种极致加点的技术性人才,读书考试方面,无敌;但是进入仕途之后,可能就没那么顺了。
入朝为官之后,年轻的解缙起步还是比较顺的。因为实在太过年轻,加之才学出众,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老朱甚至和解缙说:在道义上,咱俩是君臣;但是在私生活当中,我其实拿你当我儿子一样看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老朱能说出这话,确实是相当看好解缙。但同时,老朱这话大概也是勉励的意思更多一些。
然而解缙只听出来了前者,没听出来后者的意思。
解缙当真了。
第二天,解缙马上就给老朱上了万言书,大肆指点江山,评论朝政。然后多次上书进谏,指责兵部官员玩忽职守,一时间成了朝堂的焦点人物。
做学问,一鸣惊人,当然很好。
但是做官,更多的时候,是讲究一个和尘同光。如果你把周围的同僚都得罪光了,就算你再有学问,说的都是真理,谁帮你干活啊?
老朱懂这个道理,但可惜,解缙不懂。
解缙认为,既然老朱都把自己当儿子看待了,自己就应该士为知己者死,玩了命的干好工作。对于这样的解缙,老朱本着惜才的心思,也是能忍则忍。然而没过多久,解缙又做了几件事,终于让老朱忍无可忍了。
解缙替人上书,给开国功臣李善长伸冤;替人写弹劾文章,弹劾一位御使贪赃枉法。
估计老朱收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觉得很头疼。
这不就是让人当枪使吗?
朱元璋处死开国第一公爵李善长,这是明初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案件,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李善长身为开国功臣,又是文臣之首,威胁到了老朱的皇权,所以老朱不得不借谋反之名,干掉李善长。
几乎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个深层次原因,唯有解缙不知,还傻乎乎地替别人上书,给李善长伸冤。
至于帮人写弹劾文章,去弹劾另外一位御使,那就更傻了。你真以为只有你有上奏的权力?为啥人家要让你来帮着写,而不是自己写?真的因为你文笔比较好?
洪武二十四年,老朱下令,把解缙他爹给叫到南京,让他把解缙给领回家去,再学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
客观来说,老朱这样做,真的算是很仁义了。对于一个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的年轻官员,还特意让他爹来领人,回去好好教育,然后还允诺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老朱对解缙的这份厚爱,估计能让洪武年间那些被莫名其妙就被砍了脑袋的官员,郁闷到想撞墙。
被老朱赶回家的解缙,心里估计会觉得很憋屈。明明自己拼了命地干活,为啥最后反倒被赶回家了呢?以解缙的性格,估计不会觉得老朱是在保护他,而会觉得老朱是在打压他。但不管怎么说,接下来的八年里,解缙一直在家做学问,这段日子过得还算比较舒服。
不得不说,解缙是真的聪明,天生就是做学问的材料。被赶回家的这几年里,解缙校改了《元史》,补写《宋书》,删定了《礼记》。这几项工作,寻常文人能够完成一项,就已经有资格名垂青史了。而解缙却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就做完了这些。而且做完的时候,才刚刚三十出头。
如果解缙要是老老实实在家做学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不再掺和朝堂的那些事情,估计后来会成为更加有名的学问大家。但可惜,大概是因为实在太聪明了,解缙觉得做学问无法消耗掉自己的旺盛精力,还是玩了命地往朝堂那一摊去凑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感觉自己机会来了,回京给老朱吊孝。结果回京之后,当年那位被他弹劾的御使,马上上奏,说解缙老妈还没下葬,就来吊孝,有矫旨的嫌疑。新上位的朱允炆也不太清楚解缙的情况,大笔一挥,直接把解缙远远赶去甘肃。直到四年之后,才因为朝中有人帮解缙说好话,把解缙找了回来,继续在翰林院上班。
问题是,朱允炆总共就在位四年。
好不容易在甘肃那边吃了四年的挂落,终于回到京城,解缙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赶上朱棣靖难成功,打进了南京城。这运气,委实也是背到家了。
不过,这也是解缙运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棣不同于朱允炆,作为老朱的四儿子,对于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也比较清楚。朱棣知道,解缙到底是多么有才。所以朱棣上位之后,很快就把解缙选做自己的秘书。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家憋了八年,又在甘肃吃了四年挂落之后,解缙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朱棣和他爹老朱同志一样,对于这种真正有才的人,还是比较爱惜的。而且朱棣还知道,像解缙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做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让他在朝中给自己做秘书,让他老老实实做学问,才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在选拔解缙做秘书之后,朱棣开始让解缙主编《太祖实录》、《列女传》等比较重要的书籍。后来,朱棣在确定解缙的学问确实名不虚传之后,终于下令,让解缙主编永乐大典。
解缙由此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永乐二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这里要插句话,朱棣那会儿的内阁首辅,和后来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是完全两个概念。明朝后期的内阁首辅,基本上等同于宰相。比如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权力大得吓死人。但是朱棣这会儿,明朝的内阁制度才刚刚开始实行,内阁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而内阁首辅,也只相当于是皇帝本人的秘书长而已。
但这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的朱棣同志,也和老朱一样,对解缙极为重视,甚至说出了‘我不可以一日没有解缙’这样的话。
身为内阁首辅,主编《永乐大典》,光是这两件事,就已经可以让解缙的名字,永远被后人记住了。问题是,这时的解缙,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了。当年老朱在位时的教训,解缙似乎还没有吸取到,又开始往朝堂最汹涌的漩涡当中去钻。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探讨立储之事。
立储之事,向来都是朝堂最大的一个忌讳。古代大多数的时候,在位的皇帝都比较胆小,怕太子跟自己争权。而立储一事,又往往是朝堂争斗的核心漩涡,毕竟这关系到以后谁当老大的问题。
所以,真正有政治智慧的高手,是绝不会在老皇帝去世之前,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是解缙不一样。
解缙被召见之后,只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这就直接表明态度了。
当时朱棣一共有三个儿子,比较有望争夺皇位的,是大儿子朱高炽和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炽身体不太好,而且靖难之役的时候,常年坐镇后方,军功差点。而老二当年则是一直跟着朱棣打仗,战功不错。但要是立老二的话,又有违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所以,解缙的这句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解缙的意思是:虽然老大本人差点,但是老大的儿子(朱瞻基)是真的不错。
朱棣觉得,解缙说得对。
于是,朱棣将大儿子朱高炽,立为继承人。
解缙说的这句话,对于朱高炽而言,无疑是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解缙说了这句话之后,也同样犯了大忌。从朱棣的角度来看,老子还没死,你一个内阁首辅就开始站队了,你到底想干嘛?如果解缙是个知进退的人,在说完‘好圣孙’这三个字以后,老老实实工作,从此不再说话,估计朱棣也未必会太为难他。等到将来朱高炽上位以后,估计还会念他一份香火情,对他多加礼遇。
但解缙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人。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解缙不但没有撇清关系,反倒是彻底站到了老大朱高炽那边。这一下,朱棣终于忍不了了,随即找了个由头,将解缙远远丢到了越南那边去做官。
朱棣的这个处理方式,其实也还算厚道,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对解缙的一种保护。让解缙去越南那边当官,可以让他最大程度上远离朝堂核心,最后还能落一个善终。可惜解缙到底还是没能领会到朱棣的意思,完全不知半点进退。
用了八年,解缙依例回京述职,因为当时朱棣没在北京,带着兵去北边打仗了,所以解缙就没见到朱棣。接下来,解缙做了一个极为愚蠢的事情:因为朱棣不在北京,他直接去觐见了当时正在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更要命的是,见过朱高炽之后,他竟然直接回去了!
你来京城到底是干嘛的?
不是为了见皇帝吗?
那你见了太子之后就回去,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把太子当皇帝了吗?
远在北方的朱棣,当即下令,以‘无人臣礼’为由,让锦衣卫抓了解缙,下诏狱。
被关押到诏狱之后,朱棣像是忘了解缙这个人一样,也不提审他,也不释放他,就把他一直关在牢里。如此,一晃就是五年。五年之后,永乐十三年,当时锦衣卫的老大纪纲,按照惯例清点犯人。朱棣看到名单上有解缙的名字后,就只问了一句话:缙犹在耶?
明白了。
纪纲作为锦衣卫的老大,朱棣身边的第一狗腿子,自然瞬间就明白了朱棣想要干嘛。朱棣的意思,就是‘解缙怎么还活着’。但同时,朱棣又不想落一个随意杀戮大臣的名声。毕竟明朝的法治建设,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朱棣想要走正规途径杀了解缙,就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很容易牵扯到太子朱高炽,所以需要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弄死解缙。
在皇帝默认的情况下,想要无理由地杀掉一个人,很难吗?
当然不难。
纪纲回去之后,当即下令,把解缙灌醉,然后把他扔到雪地里,用雪给盖上,活活冻死了解大才子。这样一来,解缙在名义上就等于是喝多了自己被冻死,而非朱棣杀了他。
解缙死后,抄家,家人流放辽东。直到后来朱棣的重孙子朱祁镇在位时,才归还了当初抄没解家的家产。成化年间,才恢复了解缙的声誉。
从解缙的这些经历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解缙根本就是一个只懂读书、考试、工作,根本不懂半点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工作、学问都能做得很好,可以主编《永乐大典》,对工作的预判也比较准确。他生前给朱棣提的一些意见,后来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成了现实。
但可惜,他不懂政治,不懂帝王人心。贸然站队,插手皇家立储。
解缙这个人,可以说是成于做事,败于做人。
皇帝一句模棱两可的话,锦衣卫灌醉解缙,埋进入雪堆,活活冻死,既凶残,又狡猾,这就是明朝大臣惧怕锦衣卫的原因。解晋这个政治白痴死在了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性格上,还连累了妻子儿女。
年少气盛喜欢掺和朝廷大事
解缙文采出众,19岁中进士,朱元璋看中他年轻有思想,曾经对解缙说:"从道义上我们是君臣,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解缙激动得一晚上没睡觉,挥毫奋笔,第二天就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对他大加赞杨。解缙一鼓作气,再次呈上《太平十策》,大臣们对他另眼相看 。
涉世不深的解缙有点膨胀了,在没有什么政治根基的情况下,开始对朝中大臣指手画脚,上书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在朝中犯了众怒。朱元璋也觉得他管的出格了,就贬他当江西道监察御史。但解缙迂腐的文人气严重阻碍了政治嗅觉,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在韩国公李善长犯罪被诛后,当出头鸟为其鸣冤。
最要命的是解缙还掺和皇家立太子的事,怀疑太子朱标不是嫡出,支持朱棣。朱元璋一看这孩子被惯坏了,玩的出格了,不修理一下难成大器,直接叫家长,告诉解缙他爸:“把你儿子领回家吧,再读读读书镀镀金,10年后我再重用他。”
朱元璋是为了他好,让他离开朝廷这个大染缸找清静之所修身养性。
因支持过朱棣再次被重用
朱棣把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整蒸发后,当了皇帝。因为解缙当年因太子之争支持过朱棣,也看重他的文采,让他负责编纂《太祖实录》、《列女传》、《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高兴,嘉奖银币,皇后还召见他老婆,解缙风光得一塌糊涂。
再次栽太子之争
如果解缙经过10年的静心修养,聚心于他的长处文化领域,会大展宏图,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政治素养仍然停留在懵懂状态,对一些朝廷大事总是过于固执。
在定太子的事上,明成祖朱棣很纠结。按礼制就该是嫡长子朱高炽,但这货外表不敢恭维,身体肥胖,而且是个瘸子,按迷信说法他没有天子相。次子朱高煦能力很强,累立战功,朱棣想让他当太子。解缙又跑去干预立太子的事,他口无遮拦:"当然是立老大了,如果立次子,会引起争端。"朱棣还是对朱高炽没信心。解缙猜出他的心思,说:"好圣孙!"就是说朱高炽虽然逊了点,但他儿子,你的孙子朱瞻基聪明,很厉害,江山可以长久稳定。这三个字决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次子朱高煦只当了个汉王,心里不爽,知道立太子的事是被解缙搅黄的,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解缙。朱棣依然宠爱次子朱高煦,虽然封他为汉王,不让他去封地,而且享受待遇超过了礼法标准。解缙知道后又屁颠屁颠跑去劝朱棣:"超过礼制会起争议的。"朱棣本来对立太子的事不太满意,看到解缙又来搅和,大怒:“我的家事,你管个屁啊!”
因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丢了命
永乐八年(1410),朱棣带兵打仗去了。随性惯了的解缙觉得自己举荐朱高炽当皇太子,应该拜访一次,就私下跑到太子府。这在朝廷可是大忌,为了防止串通造反,没有公事大臣是不能随意到太子家串门的。一直耿耿于怀的朱高煦终于抓住了解缙的把柄,添油加醋地向朱棣汇报了这件事,说解缙故意在皇上出征时,私下和太子会面不知私下在搞什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解缙押入大牢中。
一转眼解缙已经入大狱五年了,永乐十三年严冬,朱棣翻阅囚犯名册时,看到好好久没提起的解缙的名字,就随口对锦衣卫统帅纪纲说:“解缙还在啊?”锦衣卫最擅于揣摸皇帝心思,咂摸着话中话,却又猜不准是什么意思。杀,还是不杀?于是纪纲想出一个让解缙自我了断的阴招,他拎了大壶酒去监房,解缙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纪纲命令锦衣卫把他拖到院子里,埋在雪里做成了雪人,一代名流在冰冷的雪中结束了风风火火的一生。
解缙就是一个迂腐文人,把朝政当儿戏,不避政治风险,不但害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妻子儿女流放辽东,真是悲哀!
解缙醉死于雪中的原因主要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其次便是因为解缙主动卷入了一场让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那便是“国本之争。”
明朝有三大才子的说法,在永乐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解缙就是三大才子之一,而且是公认的三大才子之首,从此就可以看出解缙的才智超群,但天才总会有一些缺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解缙就是那种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极低的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献上犯人囚籍,以备朱棣勾选新年大赦的名单。
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朱棣一眼就瞧见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道:“缙尤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我们无法从书面上得知朱棣讲此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我想应该是一种很平淡的语气,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帝王者,喜怒不形于色。
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巡视北平,翻阅奏章时见到平安(平安字保儿)的名字,同样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得知后,也比较知趣的自尽了。他是比较了解朱棣这位曾经的对手,今日的主子的。
纪纲同样很会体会圣意,听罢,心领神会的退了下去。
当晚,纪纲提着好酒菜走入了关押解缙的牢房,看着这位曾经的内阁首辅独自饮酒至大醉,然后命人将喝得不醒人事的解缙埋在了牢外的积雪中。
这一晚,正月十三,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的解缙醉死于雪中,时年47岁。
前面已经介绍过,解缙被醉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卷入了“国本之争”,皇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的太子储君之争,在这二人的争斗中,解缙是站在朱高炽这一派的。因为解缙的心中很清楚,最终胜出的肯定会是朱高炽,这既顺应天意(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朱高炽为王世子),同时也合乎礼法(嫡长子继承制)。
这在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讨论储君之位时就定下来了,当朱棣为立储君一事还在犹豫不决时,解缙讲了三个字便说服了朱棣,“好圣孙”,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正因朱棣极其疼爱这个孙子,所以才定下了主意立朱高炽为储君。
事后,解缙以为所有事情都结束了,因为太子之位已定,那么立下从龙之功的解缙更会得新皇恩宠,朱元璋视解缙如子、朱棣视解缙为大才,朱高炽同样会信任解缙,正当解缙在心中盘算这些时,有人却准备对他动手了,朱高煦是不会屈服的。本以为已经结束,没想到这斗争才刚刚开始。
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炽的竞争对手,在朱高炽正式成为储君后被封为汉王,但他从未放弃过争夺皇位的野心。
(影视中的朱高煦形象)
在朱高炽被立为储君之后,朱高煦仍未放弃争位的念头,但太子之位已定,于是他决定从朱高炽的身边人找问题,首当其冲者便是解缙了。
因口无遮拦而被贬
解缙是一个文人,虽然他没有文人之风骨,但他却有那些文人孤傲清高的毛病,常认为天降大任于我也,必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在所有人、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立储问题上,只有解缙一个人冲了上去。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可能让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为太子。在永乐三年的最后一次会面,解缙终于用“好圣孙”三个字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也因此遭受朱高煦的忌恨。
在如何钻研文学上,解缙确实是一个大才,但是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解缙却是一个大大的蠢才,他的口无遮拦终究会害死他的,这个早在洪武时期就有体现
太祖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命其常侍御前,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意思是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年青气盛的解缙立即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
“缙以冗散自恣耶”。解缙恃才傲物、仗义执言,不懂官场规则的他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朱元璋认为他锋芒太露,便令解缙回家,十年之后再回归朝廷。
等到解缙再次步入众人眼光中时已是燕王靖难之后了,解缙主动依附朱棣,并得到朱棣的赏识,不久后升任“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朱棣靖难成功后,与解缙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解缙传》)
朱棣的这一番话与当年朱元璋对解缙讲的话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那便是令解缙亢奋了起来,解缙素以天下事为己事,何况是国本乎?古人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永乐三年(1405年),解缙上书弹劾朱高煦僭越礼制,令朱棣不喜,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在政治上的正直敢言是解缙的美德,但这一点在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国本之争时,却是不那么成熟。解缙是一个不怎么擅与政治斗争的人,却以政治投机而出头,最后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因政治投机而飞黄腾达,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靖难大业即将完成。城中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此后何去何从是一个问题,解缙与好友胡广、李贯、王艮相聚,席间三人陈说大义、痛斥燕王之不忠,并纷纷许诺,若是南京城破,必以身殉国,唯有王艮一言不发、默默流泪。席散后,王艮以身殉节,而义愤填膺的解缙早已逃出城外向燕王示忠,史载:“缙驰谒。”
第一次政治投机很成功,朱棣对这位主动来投靠的文人欣赏,在解缙代替方孝孺为朱棣撰写《登极诏》后,解缙得到了重用,并让朱棣说出了那番“天下可一日无朕,而朕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
三年后,解缙就像建文四年那天一样,他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世子朱高炽的身上,并竭力辅佐,多次隐晦、或暗示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才是最好选择。
因此,解缙被朱高煦一党谋害,加上解缙自身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参与国本之争,弹劾汉王僭越,导致朱棣对他越来越厌恶,最终以无人臣礼被关入诏狱(锦衣卫负责)。
五年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奉上意,灌醉解缙后,命人将其埋入雪中,解缙冻死于雪中。
结束语
解缙有大才,所以得大明三代帝王赏识。但因在政治上的仗义执言,使他屡屡碰壁。后解缙以迎接归附朱棣而得势,其人才高而勇于任事,但喜欢评说他人,常常口无遮拦而没有顾忌,最后也因此而身亡。
总的来说,解缙是一个不善于政治斗争的人,但其却是因政治投机而兴,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政治投机,没想到却因此而下狱,最终醉死冻亡于雪中。
可能解缙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即是参与朱高炽夺嫡,帮助朱高炽成为储君。但这个成就对于他的另一成就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大典的成书才是其一生最为高光时刻。世人不会记得谁帮助了朱高炽夺嫡,世人只会记得《永乐大典》与总裁解缙。
解缙虽才华横溢,却根本未参透世事,说得直白些,他就是个满脑袋学问的书呆子,这样的人如果著书立说,必将名传千古,但要掺和到政治之中,早晚会被玩死。这一点其实朱元璋早就看出来了,出于对解缙的爱护,老朱打发他回家继续修炼,可惜解缙实在是朽木不可雕,最后被扔进雪堆中冻死,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解缙出身于书香门第,老爸学问好却不愿意当官,老妈琴棋书画也玩得贼溜,在他们联袂加持之下,解缙自然从小就是神童兼学霸,并很顺利地就考中了进士,而且排名还相当靠前,被选任为庶吉士。庶吉士这个职位,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一般都是在进士中选择带主角光环的人担任,他们负责给皇帝起草文件,皇帝读书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也负责答疑解问。
解缙做了庶吉士,就意味他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朱元璋的秘书处(内阁)了,这是个多么让人羡慕的起点啊!
解缙也没有辜负神童和学霸的美名,来到朱元璋身边之后,很快就用自己的学识博得了朱元璋的重视,当年就从庶吉士升官做了翰林学士。朱元璋没事就找这个年轻人摆龙门阵,两人之间的私交日渐亲厚,以致于有一天两人喝小酒的时候,朱元璋居然对解缙说:“咱们名义上是君臣,但感情上我是把你当儿子啊!”
老朱说这话不知道是不是喝高了,但解缙听了这话绝对地飘了,回家连夜就写了个“万言书”,对朝政发表意见,不久又热情高涨地上了《太平十策》,后来又弹劾其他人贪赃枉法。朱元璋对于解缙的谏言,嘴上是不停地表扬,但也清楚了解缙的本质问题:才华横溢却不懂政治,早晚会把自己玩死。
朱元璋无奈之下,把解缙的老爸解开找来,让他把解缙领回家继续修炼。朱元璋说:“人家都说大器晚成,解缙年纪还很轻,让他回家继续修炼吧,十年后再来也不晚。”解缙当时就懵圈了:才说过咱们情同父子,咋这么快就翻脸了捏?他根本不知道朱元璋的良苦用心。
不过朱元璋决定的事,解缙自然反抗不得,只能乖乖回家了。朱元璋这个做法是出于对解缙的爱护,但解缙却根本没有领悟到朱元璋的深意,回家之后一门心思著书立说,根本没琢磨为官之道和政治的本质问题,还是单纯地和白纸一样。
解缙在家耗费了八年的光阴,在政治手腕上没有丝毫的进步,老朱也没有践行他和解缙的十年之约,在解缙回家的第八年就病逝了。消息传来,解缙因为失去了知己而悲痛不已,赶忙进京为朱元璋吊丧。朱元璋的接班人是朱允炆,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主儿。解缙到京之后,他原来弹劾过的人对皇帝说:“先帝驾崩,皇帝你也没有召解缙来奔丧啊,况且他自己的老妈病逝后还没下葬,他老爸已经九十多了,他就这么来了京城,这居心很有问题啊!”
朱允炆一想,解缙这肯定是迫不及待地要官复原职啊,心里就有些看不起解缙,随便给他个小官打发掉了。不过解缙必定是才子,过了两年之后,又凭借着自己的文字功底,被建文帝召回了北京,并且又重新进入了内阁,最后还混到了内阁首辅。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明朝内阁,也仅仅是皇帝的秘书处,并没有后来的权重,解缙也顶多就是皇帝的秘书长。
朱允炆不久就被朱棣给做掉了,但解缙有才华傍身,在朱棣手下依然混得风生水起,朱棣甚至把编纂《永乐大典》的重任交给了解缙,解缙也用他的才华很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于是更被朱棣所赏识,就如同朱元璋当年赏识解缙一样。解缙也再一次飘了。
朱棣当时对于选择继承人十分犹豫,在他的眼中老大朱高炽蠢笨如猪,老二朱高煦神勇类己,但老大是嫡长子,具有天然的优势。于是朱棣就去问解缙,解缙回答得十分干脆:“这还有什么犹豫的,必须选嫡长子啊!”他看朱棣还是犹豫,就又追加了一个理由:“嫡长孙也很好啊!”嫡长孙就是朱瞻基,一向很得朱棣的欢心,解缙这样说自然也就打动了朱棣的心,最后决定了让朱高炽做继承人。
解缙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公义,但却狠狠地得罪了朱高煦,从此他就成为这位二皇子的眼中钉,时刻寻找机会准备坑死解缙。后来皇宫中发生了泄密事件,朱高煦就把这个屎盆子扣到了解缙头上,说是他泄漏了皇帝说的话,同时还诬陷解缙在当考官的时候阅卷作弊,朱棣大怒之下把解缙贬官到了越南。
被贬只是解缙噩运的开始。他在越南(当时名为交趾)当了几年官后回京公干,但当时朱棣正亲自带着部队打蒙古人呢,解缙见不到皇帝就去见了太子,然后回了交趾。这个举动又被朱高煦大做文章,向朱棣进谗言说:“解缙就是趁着父皇你不在北京,才偷摸地来见太子密谋,然后趁着父皇没回京就赶紧回交趾了,这还是臣子做的事吗?”
朱棣本来看着太子就心烦,解缙的举动再次挑战了他的底线,当即就把解缙下了锦衣卫的大狱,并且不审讯不释放,大有让他把牢底坐穿的意思,解缙就这样在监狱里待了五年。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大特务头子、锦衣卫的老大纪纲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把监狱里犯人的名单呈送给了朱棣,朱棣看到里面有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话:“缙犹在耶!(?)”,纪纲当天晚上回去,就给解缙灌了很多酒,然后趁着他酒醉,把他埋进雪堆之中冻死了!
朱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惊讶,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纪纲的暗示,这一点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同样也有很多人认为,纪纲是利用这个漏洞,替朱高煦干掉了解缙。
其实解缙之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介入了皇储之争,同时又无自保之道,行为举止又唐突冒失(私会太子),这绝对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换一个政治老手,很可能会既达成政治目的,又保住自己的性命。例如和解缙同时期的杨士奇、金幼孜、杨荣等人,既保举太子做到政治正确,又能够证明自己是效忠于朱棣的,这才是圆滑异常的政治高手。
事实证明,在太子朱高炽的眼中,解缙也同样是个政治白痴,没有丝毫的价值。解缙从入狱到被杀,我们没看到这个所谓的仁厚之人为他出头,即便是他当了皇帝,也没有为解缙平反(解缙被抄家,妻儿族人被流放),直到他孙子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才给解缙平反昭雪,还送了个谥号“文毅”。
纵观解缙,可谓是成也其才败也其才,遭遇的确令人同情。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解缙是一个杨修式的人物,人送外号大明第一才子,但是下场非常凄凉。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就是明代版的杨修,一是让帝国主宰朱棣不喜、乃至于生厌,二是掺入了储君之争,而且支持的太子朱高炽还处在弱势地位,最终导致解缙含恨而终。
(1)帝国才子
解缙是江西吉安人,江西在古代才子辈出,近现代则是多将军。解缙这哥们从小酒爱读书,19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天赋异禀,进士是啥概念了,范进中了个举就能高兴疯了,进士是全国举人里挑前几十名,含金量非常之高,而且解缙还非常年轻。
这个年轻的才子甚至引起了大明帝国主宰朱元璋的重视,拨冗接见了这哥们。这哥们出道的时候,正是洪武朝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别人都在那边装死,这哥们直接出来痛陈时弊,又勇又二。面对这样的才子,朱元璋一开始也就忍了,毕竟这哥们太有名了,就怕杀掉惹得读书人怒火。
但是这哥们非常爱作死,这也是他后来悲剧的原因。到了洪武朝李善长案爆发的时候,这哥们又出来批判老朱,老朱倒也不杀他,直接让他回家种田。这哥们受了打击,觉得自己错在不会跑官要官玩关系,所以这哥们又犯了另一个错误,结党营私,离飞黄腾达更近了,离死无葬身之地也更近了。
(2)从落魄小官到东宫领袖
等到老朱死了,帝国主宰变成了朱允炆,解缙靠着关系解了禁,但是新皇帝觉得这哥们口无遮拦不爱用,于是给了他一个西部小官,但是解缙靠着自己的人脉,又溜达回京城,做了一个翰林院的小官。当然古代的翰林院就是高官预备役,不是人才还进不了,考进士的时候要是成绩不好还没办法进翰林院,只能外放当官。
后来靖难之役后,解缙熬出来了头,可能是出于他的文名,也可能是解缙在文人中属于听话的,不听话的方孝孺十族都死了,所以朱棣重用了他。
朱棣重用他最主要的是用他的才,可能朱棣觉得解缙的才会写东西还是靠谱的,玩政治是不行的,不过还是要物尽其用。于是朱棣让他修《永乐大典》,提出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的要求。解缙也不负才子之名,把《永乐大典》做得很好,赢得了朱棣的肯定。
(3)祸起萧墙
但是解缙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居然卷入宫廷斗争,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斗争中,解缙站队了朱高炽,也就是知名的“好圣孙”事件。有天朱棣问解缙,“该立谁啊”,这个问题其实曹操也问过,聪明人贾诩只会装傻,等曹操追问,再装模作样地回答一句“我在想袁本初和刘俊升的事情”,委婉地提醒主君。结果解缙大才子居然直接说,“世子仁厚,应为太子”。
这句话其实让朱棣不满意,毕竟朱棣的名言是“世子(太子朱高炽)多疾,汝(二皇子朱高煦)当勉立。”朱棣看见解缙肯定朱高炽,就问他为什么,解缙回了一句“好圣孙”,也就是后来的宣宗朱瞻基,不得不说才子还是才子,说话有水平。
但是卷入了宫廷斗争,朱棣也保他不住,也不想保他,毕竟说话不中听。于是再汉王朱高煦的策动下,解缙被排挤出了京城,毕竟再朱棣眼里,救过自己的亲儿子比起解缙重要千万倍。
解缙被贬也就算了,去边疆山高皇帝远,开开心心过日子写书也挺好。可是他不死心,居然有天借着化州督饷的功夫找了太子朱高炽,结果太子吓得半死,毕竟大臣与太子勾结是每个帝王的心病,于是朱棣直接把这哥们送进牢里。
(4)才子落幕
得醉了朱棣,插手了储君之争,那么他就活不了,一是皇帝看他不顺眼,二是他居然妄图左右皇朝延续,那么解缙就必须死,于是在牢里吃了几年饭以后,朱棣想起他了,就问了锦衣卫一句话,“解缙还在吗?”,这句话其实跟《让子弹飞》里张麻子那句解决黄四郎的话差不多,“他要是体面,就让他;他要是不肯体面,那就帮他体面体面”。当然了,才子还是要值得尊重的,死法当然也要给他一点尊重。
在永乐十三年(1415)的一天,锦衣卫指挥纪纲就把小老弟解缙喊来吃饭,也不跟解缙多说什么,但是纪纲本人却不来,只是放了很多的酒在解缙面前。解缙一下子就懂了,毕竟才子要是读不懂人的行为涵义那就不是才子了,所以解缙也很清楚自己的命运,他知道帝国主宰要他死。于是解缙很愤恨,但是也没办法,于是饮酒至酩酊大醉。喝醉之后的解缙直接被锦衣卫扔到大雪里活活冻死,也算留得全尸,也有最后的一丝丝体面。
参考文献:《明朝那些事儿》——第61章 帝王的荣耀(当年明月 著)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历史上的大才子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这些人才高八斗文采出众,步入仕途很早,但命运弄人,也许是天妒英才吧?这些才子最终难逃被杀的结局。
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和击鼓骂曹的祢衡,西晋才子加美男的潘安,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及明末清初的金圣叹等人,这些人无一逃出被杀的厄运。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的结局也很惨,不过他的死法最独特:被灌醉扔到野地里冻死了。
(解缙)
这就让人疑惑了,解缙因何被醉杀呢?
奇人必有奇事,亲们接着往下看。解缙是明朝第一大才子,比上面提到的那些才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相传他从小聪慧,3岁识字,5岁过目成行,7岁上《三字经》倒背如流,19岁中进士……
解缙出道很早,随后成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内阁首辅,想想我19岁时还在读书,人家解缙这年龄早已成了朝中重臣。
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才华,史书记载二人朝中为君臣,私下老朱视其为子,解缙备受恩宠。
朱元璋驾崩后,他的儿子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
在朱棣当政期间,以解缙为首完成了历史上宏篇巨著《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书中为大明、为朱棣歌功颂德极尽能事。
(明成祖朱棣)
讲真解缙这个人在忠心为国这方面没有问题,但他的性格有致命缺陷。史书记载解缙是个大嘴巴,说话考虑不周易得罪人,另外解缙不知为官之道,不知低调做人,和汉初的东方朔有一比。
【(解缙)好臧否,无顾忌】意思是说解缙喜欢捉弄人,说话得罪人,没有任何顾忌。说白了就是自恃才高,傲人傲物。
高调做人的性格会被人记恨,假如得罪一般的臣子还好一点,如果他得罪皇上的儿子会怎样呢?
不用说解缙的好运气用尽了。
话说在明成祖朱棣立储的时候,朱棣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一听这事儿怕惹上麻烦,为了自保一个个低头不语。唯有解缙出风头大声嚷嚷支持立皇上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其实朱棣内心想立二儿子朱高煦为接班人,按道理来说立嫡长子朱高炽是正统,但朱棣考虑到长子外貌长得不好看,加上腿有毛病。
二儿子朱高煦长得相貌堂堂,和自己面貌相仿,并且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四处征战,因此朱棣更喜欢老二,倾向二儿子当自己的接班人儿。
“春风不解风情”,解缙极力反对立老二为太子,最后解缙说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的儿子叫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还别说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子,经常“好圣孙、好圣孙”挂在嘴边,解缙这句话说到点儿上了,在解缙的劝说下,朱棣这才下决心立长子为接班人,二儿子被封为汉王。如此一来,解缙就得罪了二皇子朱高煦。
老二是个心胸狭窄冷酷无情的人,他恨上了解缙,大家想一想,解缙还有好日子过吗?
从此以后,朱高煦就经常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诬陷、迫害解缙……
时间一长,一千句谎言也就成了真理,慢慢朱棣的心理就起了变化,对解缙起了猜忌之心。
古语有云:“臣被君疑,臣必死”。
永乐8年,灾祸最终降临到了解缙头上。原来这一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亲率大军远征漠北,皇帝不在,解缙就去太子府上拜见太子,无非就是叙叙旧。
谁知老二在宫中的耳目众多,就把这事儿密告了老二,朱高煦觉得报复解缙的机会来了,于是在父亲面前借题发挥,说解缙“私见太子结党营私”,“有不臣之心”,想犯上作乱谋反……
(汉王朱高煦)
老皇帝朱棣最怕朝中的重臣和太子结成太子党,加上之前对解缙早有看法,二儿子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朱棣勃然大怒下令逮捕了解缙。
解缙被关进大狱以后,朱棣就把这事给忘了,解缙关在监狱里不放也不杀。
转眼五年过去了,监狱清点在押人员呈给皇上过目,朱棣一看解缙在列,感到很惊讶,于是就问监狱官:“解缙还没活着?”
大家来分析分析朱棣这句话,如果朱棣想放解缙就会说“怎么他还被关在监狱?”而不是问“怎么还活着?言外之意就是他早就该死了。
监狱官久在官场混,对皇上的话“心领神会”,回去后将解缙好酒好菜款待了一番,然后趁解缙酒醉之际将他埋入雪堆里活活冻死了,说实话朱棣早就烦死他了,解缙死在了有才太任性上。
文/秉烛读春秋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解缙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有大明第一才子之称,个人对解缙的才学佩服万分,但是对于解缙的为人处事方式极不认同。解缙最终被“醉杀”完全是由于他缺乏政治智慧、为人处事过于高调所导致的。
不忠不义
建文四年(1402年),在燕王朱棣的靖难军队即将攻破南京之际,解缙与胡广、王艮两位老乡兼好友聚会,商议未来的出路。解缙满口君臣大义,一副视死如归的做派,胡广也附和解缙,只有王艮沉默不语,暗自流泪。结果三人回家后,解缙、胡广二人便收拾行装争先恐后出城向燕王朱棣投诚,只有闭口不言的王艮回家后服毒自尽,以身报国。
人常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未来的自由,但是解缙的言行不一让人看透他的虚伪,他就是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于公他背叛建文帝是为不忠;于私他欺骗好友是为不义。因此无论解缙在文学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
恃才傲物
解缙是个天才,从小就是一个“学霸”,洪武二十一年(此时解缙20岁)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朱元璋对他非常器重。但是刚刚入仕的解缙就锋芒毕露,因得罪同事而被贬官,但是他仍然不知收敛,依旧口无遮拦,朱元璋不得不通知解缙的父亲将其带回,让他回家读书十年以修身养性。
朱元璋的一番好意似乎并没有让解缙有所转变。朱棣登上皇位后,解缙获得重用,成为内阁首辅和《永乐大典》的主编,春风得意的解缙变得更加忘乎所以,做人做事益发高调,得罪了一堆同僚而不自知。
站队太子
朱棣得位不正,因此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尤其慎重:大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性格文弱、靖难时一直坐镇后方;二儿子朱高煦英明神武、作战勇猛、靖难时一直追随在朱棣身边,战功赫赫,朱棣更加偏向于朱高煦。犹豫不定的朱棣就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认为朱高炽仁孝,应当被立为太子,见朱棣不为所动,甚至搬出了朱高炽的儿子,朱棣最喜欢的长孙朱瞻基,最终促使朱棣下定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解缙从此便以太子党自居,知情后的朱高煦从此与解缙结仇,多次在朱棣面前给解缙挖坑,而解缙根本不把朱高煦放在眼中,多次提醒朱棣要疏远朱高煦,以免后患。挑拨父子感情的解缙因此被朱棣厌恶而被贬去广西,后又改为贬去交趾。
醉卧雪地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远征在外,解缙就直接拜见了太子朱高炽后离开京城。朱高煦向朱棣打小报告说解缙私下与太子图谋不轨,朱棣以“以无人臣礼”将解缙关入诏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看到锦衣卫上报的名单中就问到:“缙犹在耶?”锦衣卫头目纪纲充分领会领导意图,将解缙灌醉后埋在雪中,解缙被“醉杀”。
结语
不可否认解缙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在文学上成就很高,但是他的死亡完全属于咎由自取,原因有三:
一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喜欢不忠的臣子,朱棣之所以在登基之初重用解缙,其根本出发点只是为了中和诛杀方孝孺十族的恶劣影响,以解缙为榜样,告诉天下读书人什么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缙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皇帝器重,但是他为人张扬,目空一切,往往得罪人而不自知,这就是他在遭遇困境时总有人落井下石,而没有人雪中伸出援手的原由。
三是不知进退,不识时务。解缙过早的站队太子朱高炽,完全没有明白朱棣的制衡之道。朱棣在位期间多次领兵远征蒙古,期间全部是由朱高炽监国。为防止朱高炽借机掌权,朱棣必须扶持朱高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权不会旁落。但是解缙的所作所为与朱棣的谋划背道而驰,被朱棣教训也是理所应当。
以上插图均来自网络。
解缙之死,固然是朱棣父子刻薄寡恩所致,但其口无遮拦、抨击时政,藏否人物的性格也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
解缙与洪武帝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人,他自幼素有才名,在母亲高妙莹的教育下,解缙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终把他教育为大明第一才子。1387年,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乡试,便勇夺魁首,成为年轻的解元,第二年又在会试中夺第七名,被选为最年轻的翰林院庶吉士,他的仕途就此展开。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升为翰林学士,朱元璋曾拍着解缙的肩膀说了一句话:“与尔义则君臣,恩则父子,当知无不言”。这句话让解缙深受感动,回家之后连夜写下著名的万言书《大庖西室封事》,这封万言书笔锋犀利,内容尖刻,对朱元璋使用严刑峻法提出了批评。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尝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始终如一者也!
如此尖刻的批评,朱元璋反而很反常的夸克一句:“帝称其才”。为什么呢?这万言书中还有一句画龙点睛之笔:“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陛下之乏忠良也”!言下之意,大家都在怪皇帝杀人,岂不知皇帝也有自己的苦衷,苦于身边没有良臣啊。一下子就把锅甩在了在座大臣们身上,这反转让大臣们万分气恼却又无话可说。
得到皇帝的认可后,解缙一发不可收拾,先是继续上书了《太平十策》,每日谏书不断,甚至还与兵部尚书起了争执。朱元璋觉得这个解缙恃才放旷,狂妄好斗,决定把他下放到地方上锻炼一下,于是把他打发到江西做了监察道御史。
到了地方,解缙还不吸取教训,他借王国用之名写下奏书呼吁给李善长平反,这件事拨动了朱元璋最敏感的神经,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千叟宴”时,对解缙父亲解开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的政治生命就此在洪武朝得到终结。
解缙与永乐帝
靖难之变后,朱棣要自立为帝,需要一个有名望的读书人草拟“登基诏”,方孝孺回答了他四个字“燕贼篡位”后被诛十族,接下来解缙踏着方孝孺之血出场了,作为大明第一才子,干这种事手到擒来。他的登基诏书拟定的干脆漂亮,首先证明了朱棣靖难的理由,其次说明了朱棣的正统性,最后说描述了朱棣带领下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
文帝入汉,尚资恭俭之风,武王绍周,愿广至仁之化。布告天下,其体朕怀。
言下之意告诉大家,你们摊上这个周文王、武王一样的皇帝,你们享福啦。朱棣对此很满意,遂把解缙加为翰林侍读,取方孝孺而代之。
就连永乐的年号甚至都是解缙起的,朱棣在征集年号时,众臣皆诺诺不敢言,而此时解缙颂诗一首:“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骏马今日照天子,大明永乐万万年”,朱棣连连叫好,遂定了“永乐”为年号,于是永乐二年,朱棣创立内阁,解缙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内阁首辅,从此也成为永乐帝最宠信的大臣。
解缙开启了他的首辅之路。一上来便是修书,他有四部书不得不提。一、《太祖实录》把建文帝的痕迹抹去。二、《正义论》为朱棣的正统性正名。三、《牌坊记》建立永乐纲常。四、《永乐大典》为永乐朝修文化面子工程。从此后,君臣二人关系密切,朱棣甚至在大朝会公开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一日不可少解缙。”
既然君臣二人,关系密切到如此地步,为何后来落得个悲惨结局呢?
解缙之死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千古绕不过的死理!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如此,更何况是残忍著称的朱棣与放荡不羁的解缙,随着解缙达到了人生巅峰,他又一次好了伤疤忘了疼。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悲惨的命运,但解缙失宠到死,是有一个过程的。
①藏否人物,树敌太多。朱棣曾把朝廷重臣让他指出长短,这本是得罪人的事,但解缙却口直心快,指出:“蹇义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良,不远小人”等等,尤其对李至刚的评价,让他真正树立起一个政坛上的大敌。
②卷入争储,插手皇家内事。朱棣本意想立更像自己的朱高煦为储君,但是以解缙为首的文官集团短短十余字就打消了朱棣这个念头。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解缙又顿首曰:“好圣孙”,帝颔之。太子遂定。
虽然最终为皇长子保住了储君之位,但被汉王深深的所记恨,“高煦由此深恨缙”。于是朱高煦与邱褔先是设计了“泄密事件”,又紧接着构陷了“科场私授状元事件”,二计不成,虽对解缙打击不大,但朱棣却有了厌烦之心。在立储后,朱棣给汉王的待遇与太子一般无二,解缙又一次跳出来反对,这次却是让朱棣大怒不止。史载:“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
③私会太子,“无人臣礼”。由于在征讨安南时,解缙提出了反对意见,被朱棣打发到交趾做了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后有事回京,没见到皇帝,就违背礼制直接去见了太子。“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见皇太子而还”。此事被朱高煦得知,在朱棣面前打了小报告,朱棣的反应自然可想而知,他认为解缙的行为“无人臣礼,乃大不敬”,但这次朱棣还是没有对解缙出手,必定还要靠这个才子收天下文人之心。次年,解缙上书要求朱棣拨款凿通赣江,引水灌田,这是一项天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完成,朱棣看到解缙上了如此荒唐的奏折,于是再也忍受不了心头的怒火,将其革职押入诏狱。
如果说解缙的性格狂悖还不至于引起朱棣的杀心,朱棣杀解缙首先是为了打压所谓的“太子党”,解缙居首。其次,解缙此人功利心重,在忠心问题上有所欠缺。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解缙编撰的《太祖实录》所有关于建文帝的真相都被抹杀,而真正的《太祖实录》是在解缙脑袋中的,对于朱棣而言,这才是要杀解缙的主要原因。
永乐十三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在向朱棣禀报大赦名单时,解缙的名字就在名单内,朱棣看到后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缙犹在耶”?纪纲听到后,马上明白了主子的意思。
大雪之夜,纪纲请解缙喝了顿好酒,大概解缙也意识到自己大期将至,遂喝了个酩酊大醉。“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这就是解缙被“醉杀”的经过。
结语:从法理上讲,解缙私会太子,“无人臣礼”,治大不敬罪杀之是完全可以说过去的,解缙所为,无一不是为了重返大明中枢而作努力,在性格上也有巨大的缺陷。再遇到朱棣这么一位刻薄寡恩的皇帝,死是注定的,生则是一种奢望而已。最后用解缙一首打油诗来结束本文。
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解缙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其才学贯顶,堪称第一。洪武21年,19岁的他中得进士,同年就官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曾说道义上你我为君臣,恩情上犹如父子,尽可知无不言。解缙即呈上万言书。
有了老朱撑腰,他真的是太敢说了,指责兵部玩忽职守,为李善长辨冤,又革疏御史袁泰。与上不揣圣意,与下树敌太多,失了尺寸。最后连朱元璋都认为他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
如果从此开始他长点记性,后果也许不会太坏。毕竟他满腹经纶,做好份内事就完全能站稳脚跟。
可是他依然刚愎自用,说话口无遮拦。太过恃才傲物,做人没准则,为自己的死埋下祸根。
解缙本是建文帝的内阁首辅,这也是他春风得意时,可是朱棣的靖难军打来时,他却乖乖开门纳降。他曾给好友胡广和王艮表现出誓死不降的决心。王艮自杀成仁,而他的表里不一,少了文人气节。
起初在朱棣手里依然得到重用。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进文渊阁。奉命总裁《太祖实录》。
尤其主编《永乐大典》让他功成名就。升任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内阁首辅。朱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虽然评价甚高,但一个降臣却不懂低调行事。站队没站明白,居然还指手画脚参与皇家内部事务,挑拨朱棣与朱高煦父子关系。
永乐三年朱棣召见解缙磋商立太子之事。朱棣原意想立次子朱高煦,解缙直言,“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
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解缙直戳朱棣的软肋,又言“皇圣孙”,朱棣恩忖再三,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虽然立了朱高炽,但朱棣心里并不满意。而且汉王朱高煦对解缙也是心怀恨意,给他左右使绊子,被贬成了广西布政史司参议。如果此时还能有点眼力见,也许都能活命。
可他居然去挑拨人家父子关系,让朱棣疏远朱高煦,你算干嘛的?人家父子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于是朱棣也开始厌恶解缙。
永乐8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未归。他就直接去拜见了太子朱高炽,这是犯大忌的。让朱高煦参了一本,“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棣为此甚怒,将其下了诏狱。过了5年,朱棣在锦衣卫上报的囚藉名单里又看到了解缙,便问到:“缙犹在耶?”听话听音,锦衣卫知道朱棣啥意思。
连夜就将解缙灌醉,埋入积雪,活活冻死。家中全部财产抄没,妻儿全部流放辽东。
解缙被“醉杀”的主要原因是不懂的自保,完全属于自己把自己玩死的。首先,解缙太早表明站队立场,被人当了靶子;其次,解缙身为人臣却总和皇帝唱反调;最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代的士大夫可能被宋明理学荼毒太久,以至于他们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总想做魏征,但是他们却没想过,这世上不会出现第二个唐太宗,所以魏征常有而唐太宗则不多见,因此明朝因言获罪的大臣有很多,而其中和皇帝对着干的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解缙就是其中的一个。
朱棣虽然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但如果你当真那么你就输了,在古代尤其是在明代,臣子们在皇帝的眼中就是工具,皇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皇帝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总之你是不服不行,所以认清自己的位置是臣子们的必修课,可惜从古至今为此命丧黄泉的人太多了。
原本朱棣是很看好解缙的,要不然以朱棣那样性格的人,怎么可能说出不可一日少解缙的话那,可惜解缙开始有点骄傲了,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解缙就开始有点飘了,事情也自然而然的开始起变化了:
首先就是朱棣就立储问题向解缙咨询,一般的聪明人肯定会说,陛下尚在壮年等等也无妨之类不痛不痒的话,可解缙就比较直接了,他全程站在朱高炽的这一边,对于朱棣来说虽然不太喜欢朱高炽,但自己百年之后只要能守住大明基业,立谁都一样。但是参与储君之争的朱高煦可就不这么认为了,毕竟在没有解缙“挑拨”之前,他可是有99.99%的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所以从此之后,朱高煦看解缙那就是仇人呀。
其次是解缙总是和朱棣唱反调,第一件事是朱棣要征讨安南,解缙上书反对,朱棣没听讨伐成功,啪啪打解缙的脸;第二件事朱棣讨伐安南期间,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不满意朱高炽的表现,解缙又上书为太子说话,朱棣有点不高兴;第三件事征讨安南朱高煦随军作战有功,朱棣想要给与其丰厚的奖赏,解缙上书反对说:“启争也,不可。”朱棣很生气,认为他离间朱棣和儿子们的父子亲情,从此之后解缙算是被朱棣踢出了朋友圈。
老话说得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管是敌是友都不要把是做的太绝,得罪人太多自己以后的路就越走越窄了,解缙就是很好的反例,他先是得罪了朱棣的宠儿朱高煦,紧接着又被朱棣踢出了朋友圈,而他所依附的主公朱高炽,又是个不被待见的主,所以解缙的结局便是两次被朱高煦陷害,并最终在一个雪夜被朱棣下令“醉杀”在大雪中。
可惜呀,一代神童解缙竟落得如此下场。有明一代像解缙这样的直言之臣不在少数,他们最终的结局也少有善终,而这一切都要怪他们太过于坚持忠君了,他们不懂得变通,只知道一味地直言进谏、冒死进谏,殊不知这样只会给他们落得个愚忠的称呼,这样的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何谈忠君爱国哪?
明朝三大才子为:解缙、徐渭、杨慎。解缙既是出生最早的一个,又是公认的最博学的一位,所以他的“第一才子”之名实至名归!
解缙不仅博学,仕途也曾一度青云直上——他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这么看来,解缙无论从文从政,均有过人成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解缙出生于洪武二年,江西吉安人,自幼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盛名,学贯古今。明朝立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急于恩科取士,招揽天下人才以为己用。在洪武二十一年的考试中,解缙脱颖而出,一举考中进士,并得到朱元璋的亲自接见。
初登天子堂的解缙以为大显身手的时刻已经来到,他恃才傲物,常常对政务品头论足,像个“二愣子”:
一、针砭时弊:对朱元璋的为政举措进行分析,批评了朱元璋爱杀功臣的行为,并上书《太平十策》,为朱元璋勾勒未来;
二、为李善长申辩:李善长权势滔天,朱元璋欲将其连根拔起,解缙这个时候站出来替李善长说话,当真不识时务!
然后完成这一系列壮举的解缙就被朱元璋撤职,赶回老家呆着。“报国无门”的解缙,只好专心治学,等待时机复出。
建文四年,解缙回京复职,并于同年十一月当上了内阁首辅。
这一年,燕王朱棣的“靖难”大获全胜。北军攻占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解缙与杨士奇等人重组内阁,并总管编撰《永乐大典》事务,风头一时无两!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一生虽杀伐果断,却对立太子之事非常纠结,所以朱高炽和朱高煦各自的拥护者们你来我往,争斗得不可开交。
如此形势之下,解缙这枚耿直boy自然不甘屈于人后,他入宫面圣,最终以“好圣孙(朱瞻基)”说服皇帝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解缙与朱高煦的梁子就此结下!
朱高煦一直深得朱棣喜爱,所以他虽然在博弈太子之位中落了下风,但整倒几个对方的大臣还是没有难度的,于是乎眼中钉解缙就成为了牺牲品锒铛入狱!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会朱棣圣意,将解缙从牢中带出灌醉后丢到雪地里冻死。
解缙博览群书,却未将“疏不间亲”学以致用!
解缙此人才华洋溢,他官至内阁首辅,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被评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令人可叹的是,这样一个人竟被朱棣下令灌醉了埋在雪地中冻死。
要知道,解缙历经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三朝,昔年朱棣从朱允炆手中夺权的时候,解缙这位号称要誓死效忠建文帝朱允炆的翰林待诏,可是在城破时,毫不犹豫投靠了朱棣以求自保。
解缙的投诚让朱棣高兴坏了,他正因为方孝孺这些大儒的不合作而头疼呢,解缙就给他送福利来了,甚至于,解缙还帮他写了方孝孺宁死不肯写的《登极诏》。
朱棣欣赏他的才华,便让他从九品的翰林待诏升到了内阁首辅的职位,成为自己身边的小助手,这份宠幸不可谓不重: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明史》 列传第三十五)
越是如此,解缙的死就显得越有些不值。
1415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向朱棣呈上囚犯名册,当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后,很好奇的问纪纲:“解缙还在世?”
作为朱棣心腹的纪纲,回去后便将解缙灌醉埋在了雪地里,解缙当场便死了。
讽刺的是,在解缙死后一年后,纪纲便因谋逆罪被朱棣下令凌迟了。
一、解缙为人傲慢、锋芒毕露,不知收敛,即便面对皇帝也很少忌讳
解缙之死,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他性格上的毛病,解缙这个人有着“才子”特有的毛病:傲气。
昔年朱元璋曾对他说:“在道义上你我是君臣关系,私下里却犹如父子,你当对我知无不言才是。”
想想,如果朱元璋这样的大人物对常人这样说,多半是想重用此人,这时该献计就献计,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不过是转眼间的事情。
而解缙非常人也,他计是献了,洋洋洒洒数万字,不可谓不用心,可解缙偏偏在文章开篇加了这样一句话:“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简单来说,解缙是说朱元璋经常动怒铲除奸恶,却从未有奖赏好人的名声。
哪个领导遇到这样的员工会有好心情呢?
尤其是解缙还总是站在“为你好”的角度,去做这些让人容易生气的事情,这就更让人感到难受了。
朱棣对解缙也算有知遇之恩了,可解缙怼起朱棣来,照样不知收敛。
一开始,朱棣对解缙的话,还能“尝虚己以听”,直到解缙真的什么都敢反对开始,朱棣的心态就开始炸裂了。
比如朱棣想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解缙表示不可。
后来,朱棣想打安南,解缙又劝朱棣放弃,结果最后朱棣讨平了安南,并设置了郡县管理当地,这件事进一步拉低了朱棣对解缙的反感。
虽然,时间证明了解缙的意见更加有利,但朱棣当时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赢了,而解缙反对自己的行动。
二、解缙牵扯进了皇位之争,触碰到了朱棣心中的底线
解缙做过对他命运影响最大的事情,其实就是在朱棣思考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插了一下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好圣孙。”
朱棣中意的,本来是性格更像自己的朱高煦,听了解缙的话后,他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谁料,后面朱高炽的表现“又时时失帝意”,朱高煦却“宠益隆,礼秩逾嫡”,这就让朱高煦和朱棣两人都对解缙产生了不满。
清官难断家务事,皇位继承这种事本身就属于高度敏感的话题,旁人避之不及呢,解缙却逆着朱棣的意图去做事。
当解缙推荐的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形象被拉低时,朱棣很显然就会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到解缙的身上。这就好比我们买东西喜欢参考别人的意见一样,如果买到的东西质量很好,当然是皆大欢喜,但若是东西的质量低于预期时,我们的不满很容易就会转移到推荐人身上。
三、解缙得罪了汉王朱高煦,被朱高煦背地里使了绊子
解缙之死这件事上,因继承人身份和解缙结仇的汉王朱高煦,使了不少绊子,比如朱高煦言说他泄露宫中议事的内容、私自结交太子什么的: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在古代,太子虽然是未来的皇帝,可做父亲的却并不一定喜欢儿子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和大臣有过多交往了,因为皇帝也担心,万一哪一天刚睁开眼就看到一群士兵拿着刀剑逼自己退位。
所以,解缙这次摊上大事了,真大事。
轻则是藐视皇帝,重则是可以牵扯进造反这种事的。
显然,朱棣认为解缙所犯的事,性质是可以往有不臣之心那边靠的,即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当朝太子、未来的皇帝,也不行。
解缙的命运很坎坷,他的死,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自身性格的缺陷。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