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朱元璋,明宪宗,万贵妃,宪宗,朱元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点赞1、淄博市 网友:青衣劫

穷追猛打万贵妃,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明宪宗本人也。

明宪宗在其23年的皇帝生涯中,对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始终荣宠不减,忠贞不二。这样的一段爱情,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么?我们可以容忍法国总统娶自己的老师,为何就容不下成化皇帝和万贵妃呢?更何况明宪宗证明了自己的爱情,另一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史书中万贵妃最大的罪名就是迫害皇嗣,如同《甄嬛传》中的皇后一样,热衷于给后宫妃嫔打胎。在任何一个朝代,皇嗣都是重中之重,而明宪宗本人对此更是印象深刻。当年他叔父景泰帝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轻易就被自己老爹篡夺了皇位。有此前车之鉴,他又为何放任万贵妃胡来呢?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造假。


万贵妃剧照

万贵妃:明宪宗一生所爱

万贵妃是青州诸城县人,父亲万贵县吏出身,又因犯了过错而被谪居霸州。无奈之下年仅四岁的小万姑娘在明宣宗宣德九年被送进宫中,成为了皇后孙氏身边的宫女。宣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孙皇后也升级为皇太后。

  • 守卫废太子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本人还被瓦剌人抓了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为了坚定天下臣民抗敌的勇气和意志,孙太后册封朱祁镇年仅三岁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宣宗次子朱祁钰监国。

但是英宗这位瓦剌留学生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竟然在大明境内到处厚着脸皮扣关叫门。为了阻止皇帝卖国,孙太后下旨将朱祁镇升级为太上皇帝,让朱祁钰登基为新皇帝。一年后失去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回京师,随即被朱祁钰软禁在了紫禁城外的南宫。包括太子生母周贵妃在内的妃嫔,都跟着朱祁镇一起去了新住处。至于朱见深,和几个弟弟一起住进了祖母孙太后所在的清宁宫。清宁宫靠近东华门,其实离南宫不远,但这一小段距离,可称得上是“咫尺天涯”。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为了照顾孙儿,孙太后把最得力的宫女万氏派了过去。当然她没想到,万宫女这一去就是终身。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六岁的朱见深被告知从今以后你只是沂王了,皇太子变成了叔父的儿子朱见济。历史上的废太子,一般结局都非常凄惨。当时除了祖母孙太后,就只有万宫女尽心尽力地守在沂王身边。史书记载朱见深即位之后每逢出游,万氏总是“戎服前驱”。我们在嘲笑宪宗怪癖之时,有没有想过当年的万宫女就是这样保卫着年幼的朱见深呢?

英宗复辟之后,朱见深被复封为皇太子。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庙号英宗。此前孙太后已经去世,换句话说,朱见深即位之后,身边最信任的人就是万宫女。据说朱见深曾有意立万氏为皇后,当然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已经升级为皇太后的周贵妃极力反对。

最终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吴俊之女吴氏被册为皇后,但仅仅一个月之后就被废黜,原因是“杖责”了万氏。根据《明史》的描写,吴皇后对万氏是“摘其过杖之”,也就是故意找茬。这是直接践踏皇帝底线的行为,万氏在皇帝心中可不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宫女。

后立未踰月而废,当时传言或谓后宫先有擅宠者被后杖责故及。然宫禁事秘,莫得而详。—《明宪宗实录卷八》


宪宗与万贵妃剧照

  • 诞育皇长子

吴皇后被废之后,朱见深也并没有立万氏,新皇后是上元人王氏。当然对成化皇帝来说皇后是谁并不重要,万氏开心最重要。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正月十九日,宪宗和万氏的爱情结晶终于出生。当年三月,万氏被册封为贵妃,当初皇后候选人之一的柏氏进封贤妃。从这个角度看,万氏因诞育皇长子而进封贵妃,宪宗对她虽然宠爱,但并未逾礼。而且万氏封了贵妃之后,其父万贵才被封为锦衣卫正千户(正五品),比柏贤妃之父柏珍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的级别可差远了。

可惜皇长子在当年十一月即不幸夭折,作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不满周岁就早夭的皇子,宪宗特地让礼部斟酌祭葬之礼。事实上礼部提出的一切从简,包括皇帝和万贵妃在内均没有提出异议。

甲午,皇长子薨。上谕礼部曰:“皇子薨逝,朕甚感伤。祭葬之礼,其酙酌以闻。”于是礼部议按礼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祭葬礼仪俱合从简。祭不用牲用素羞,出殡日上服浅淡服,明日百官行奉慰礼。—《明宪宗实录卷三十六》

长子去世之后,可能是为了弥补贵妃,其父万贵在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被封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正四品,还是不如柏珍)。

《明史》中的谎言

按照《明史》记载,万贵妃在皇长子夭折之后似乎进入了癫狂状态。对已经怀孕的妃嫔,要下药打胎。对已经出生的皇子(孝宗),要动手杀害。所作所为,简直是人神共愤。我们上一段原文,再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谬误。

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无嗣,中外皆以为忧。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敏惧,亦吞金死。—《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万贵妃剧照

孝穆纪太后是广西土官的女儿,因“警敏通文字”,被授为宫中女史。女史是明代宫中六局二十四司之中最低级别的女官,当然也是在皇帝的临幸范围内。以上这段《明史》记载有多少错误呢?我们试着来做个分析:

其一孝宗出生后,万贵妃让太监张敏去把这位皇子溺死。张敏的反应是“上未有子,奈何弃之”,这真是见了鬼了。孝宗生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七月,是宪宗第三子。在他出生之前,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四月柏贤妃为宪宗生下皇次子朱祐极。朱祐极在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十一月被册封为皇太子,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正月去世,赐谥曰悼恭。换句话说,孝宗出生之时,悼恭太子活得好好的,宪宗怎么就没儿子?

其二张敏在向宪宗说出孝宗的存在之后,即畏罪自尽,那他的死期应该就在成化十一年六月左右。可是《明史杨继宗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杨继宗有当时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他在浙江按察使的任上多次与宫中太监张庆发生矛盾。张敏作为张庆的哥哥,也曾经在宪宗前进谗言,结果却被当面打脸。那么杨继宗是什么时候出任浙江按察使的呢?答案是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九月初四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壬戌日条下的记载自己看一下。换句话说,纪氏死了三年,张敏还活得好好的。又据地方县志,张敏实际死于成化二十一年。

其三宪宗一看到孝宗,就觉得像自己。这个事吧,由于纪淑妃的血统关系,孝宗的相貌和大明历代先帝其实区别挺大的。下图有画像对比,大家可以自己看。


左为宪宗画像,右为孝宗画像

其四纪淑妃之死,只怕和万贵妃真扯不上关系。由大学士商辂给宪宗的上疏可知,孝宗和纪淑妃分开之后,是由万贵妃抚养的。知道这个信息,有没有惊掉下巴?万贵妃要是想害孝宗,不是举手之劳的事么?

初,帝召见皇子留宫中,而纪妃仍居西内。辂恐有他患,难显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由是纪妃迁永寿宫。—《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孝宗移居万贵妃寝宫昭德宫,应该在当年四月十四日乾清宫发生火灾之后。而从商辂的上疏来看,纪氏当时就已得病。到了六月二十六日纪氏病情愈发沉重,商辂再次提醒皇帝,作为皇长子生母,其死后“一应礼节须宜从厚”。六月二十八日纪氏去世,追封为淑妃,谥恭恪庄僖。八月葬于西山。当年十一月初八日,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此后移居仁寿宫,由祖母周太后照顾。

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以儿付我。”太子遂居仁寿。《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乾清宫

谎言由何而来?

虽然《明史》中有关万贵妃的记载大有问题,但这个责任还真不能按在清朝的头上。如果我们打开《胜朝彤史拾遗记》这本书,就会发现《明史》中的内容,几乎原封不动摘抄自本书第三卷万妃传。“胜朝”指已灭亡的前一朝代,“彤史”是古代宫中女官名,掌记宫闱起居等事。那么很明显,《胜朝彤史拾遗记》一书讲的就是明朝后宫的八卦新闻。这本书的作者毛奇龄曾出任明史馆修纂官,这下大家应该清楚为何《明史》中的记载和《胜朝彤史拾遗记》几乎一模一样了吧?

那么《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史料又从何而来呢?有没有可信度呢?我们再往前翻,有一本叫《谷山笔麈》的书,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于慎行所著。在本书中对于孝宗身世和万贵妃恶行的描写,基本就是《胜朝彤史拾遗记》的最初来源。

孝庙既生,顶上有数寸许无发,盖药所中也。传云太子迎入东朝,贵妃使使赐孝穆死。或曰孝穆自缢。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谷山笔麈卷之二·纪述一》

万历甲戌就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此时距离纪氏之死已经过去了近百年。而在另一部明代重要史料《万历野获编》中,其作者沈德符就对于慎行听信宦官之言的行为嗤之以鼻。

于公起北方早贵,并本朝纪载不尽寓目,自谓得其说于今上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孝宗生母》

结语:至此真相大白,有关万贵妃的种种黑料,原来尽出于万历初年的一位宫中老太监之口。后世史学家不加验证便书之于史书,若非太蠢,便是太坏。

册封朱祐樘为皇太子之后,宪宗或许是为了安慰万贵妃,于次年十月进封其为皇贵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正月初十日万皇贵妃去世,当时刚刚结束庆成宴回宫的宪宗突然接到噩耗,整个人都懵了。过了好久才长叹一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所谓的侍长,即妾室之长的意思。万皇贵妃生于宣德庚戌(即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此时已经58岁高龄。万皇贵妃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葬天寿山西南。而宪宗本人在此之后果然“悒悒无聊,日以不预”,半年后即驾崩。这份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却因为二者之间的年龄差距而不容于后世,何其愚哉!

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后追尊其母,各路马屁精纷纷出动。当年九月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上疏认为“先母后之旧痛未伸”,意思就是纪氏之死存疑。明孝宗对此表态:“此事皇太后、母后宣谕已明,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年底宪宗梓宫将赴葬山陵,监察御史曾璘上疏提出将万贵妃迁葬并削其谥号。孝宗再次表态:“削谥迁葬事,其止勿复言”。从孝宗本人多次表态来看,他不认为生母死于万皇贵妃之手,至少并无任何证据。


乾隆帝画像

俗话说皇帝最懂皇帝,多年之后爱好广泛的乾隆皇帝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为万皇贵妃鸣冤,其中有一句话特别一针见血:

总之宫闱事秘,传闻已不可凭,或由众人深嫉万安之假附乱政,遂饰为无稽之言以归万妃。—《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

上文内容出自《乾隆御批通鉴卷十一》,乾隆以帝王眼光来看万皇贵妃不过是被众人讨厌的万安所连累而已。万安虽是成化朝内阁首辅,但不过是政治手腕高超的宪宗皇帝手中提线木偶而已。文官们厌恶万皇贵妃,不过是厌恶万安。而厌恶万安,实质是对宪宗大权独揽不满。而万皇贵妃,无疑是曲线攻击皇帝的最佳目标。谎言说得多了,渐渐也就众恶所归了。

点赞2、汕头市 网友:野场角逐

万贵妃有可能是被明清文人黑了。

第一,按照《明史》的记载,万贵妃是个心理变态的人,自己没孩子,便强迫后宫怀孕的妃子打胎,导致明宪宗长时间都没儿子。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

但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万贵妃还活着时,虽然言官多次弹劾她,列举了很多关于她的罪状,如恃宠而骄、纵容本家亲戚祸乱朝纲等。

但在言官的弹劾中,却没提到“善妒杀嗣”。

要知道,《明宪宗实录》是明孝宗在位时期命人修撰的。

都已经是孝宗时代了,揭万贵妃老底,还担心被打击报复?不可能嘛。

如果万贵妃真的是个打胎队长,宪宗的实录里面就不可能完全没记载。

所以,关于万贵妃逼妃子打胎的记载,大概率是编的。可信度不太高。

也就是说。万贵妃确实是个小心眼的人,这点不能否认。女人嘛,谁都希望自己的男人专宠自己。但要说她逼其他妃子打胎,这就是在抹黑了。她只是小心眼,并不是一个变态毒妇。

第二,成化六年之前,明宪宗之所以只有三个儿子。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宪宗当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宪宗专宠的万贵妃,另外两个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王皇后和柏贤妃。

其实还有一个吴皇后,也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妃子。但吴皇后担任皇后仅一个月就被明宪宗打入了冷宫。

成化四年以前,宪宗只临幸万贵妃一人。而万贵妃由于年纪大,生下一个儿子后(也就是宪宗的皇长子),就再也不能生育了。

故而,也就导致了在此期间,宪宗只有一个儿子。(结果还夭折了)

到了成化四年,满朝文武都为宪宗的儿子问题操心。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宪宗便临幸了柏贤妃。而柏贤妃也很争气,在次年就为宪宗生了皇次子,这便是悼恭太子朱祐极。

成化五年,明宪宗偶然临幸女史纪氏,明孝宗因此于次年出生。

现在很多人都说明宪宗是色批,后宫一群后妃不临幸,看见一个女官就睡了。

这可真是冤枉明宪宗了。因为成化五年的大明后宫,仍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明宪宗不愿意碰的王皇后。

一个是已经生不出孩子的万贵妃。

还有一个是正在坐月子的柏贤妃。

后宫没人,宪宗自然只能找女官生孩子了。

这里要注意了。明孝宗出生时,他的二哥朱祐极还活着。

因此《明史》说万贵妃善妒杀嗣,专盯着孝宗的母亲纪氏迫害,是因为她担心纪氏会诞下皇子,影响自己的地位,这明显是错误的,也不符合逻辑。

我要是万贵妃,肯定是优先弄死朱祐极。毕竟这孩子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纪氏当时还只是怀孕了而已,谁也不知道她肚子里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孝宗出生后,至他被册立为太子期间。宪宗为什么一个儿子都没有,我不知道原因。

但很有意思的是,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兴献王朱祐杬的母亲邵氏,她在生下朱祐杬之前,地位也不高。直到朱祐杬出生之后,她才被封为宸妃。

另外,朱祐槟和朱祐楎的母亲张德妃;朱祐橓和朱祐楷的母亲杨恭妃。也是一样情况。

她们原本也是身份不高的宫女或嫔,是在生下皇子后,才陆续晋升为妃子。

这说明,宪宗中前期的后宫,正儿八经的妃子很少。而宪宗不广纳妃子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太爱万贵妃了,太想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给自己生孩子。

直到宪宗30岁,见到万贵妃已经47岁,已经无法生育了。他这才改变想法,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开始临幸其他女人,陆续又生了11个儿子。

(景德镇造斗彩鸡缸杯,拍卖价值将近三个亿。这是万贵妃生下皇长子后,宪宗命景德镇专门烧制的。之所以会以鸡为绘画主题,是因为万贵妃怀孕的当年是鸡年。而杯壁所画的一只公鸡带着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则代表了明宪宗和万贵妃以及他们的孩子。宪宗通过这件瓷器,表达了他对自己与万贵妃如同寻常百姓般的夫妻生活的向往)

第三。按《明史》的记载,万贵妃让张敏弄死还未出生的明孝宗。但张敏没有遵万贵妃的懿旨杀害孝宗,而是瞒着宪宗和万贵妃,将孝宗偷藏在宫中供养。直到有一天,他见宪宗感叹自己一把年纪还没孩子时,才把孝宗的事情和盘托出。

而宪宗看到孝宗后,说这孩子像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便直接就认了儿子。

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

也就是说,六年未见一面的儿子,宪宗直接相认。依据是宪宗认为孝宗长得像自居。

但是,我们只要看宪宗和孝宗的画像就可以发现,这父子俩人,根本就不像。


明英宗和明宪宗一看就是亲生父子。

但明宪宗和明宪宗,长得根本不像。

既然不像,那《明史》的说法就不成立。

所以,《明史》关于张敏从宫外拉了一个六岁的孩子给宪宗,说这是他亲儿子,宪宗直接就认了的记载,明显是有bug的。

宪宗之所以相信孝宗是自己儿子,真正原因是宪宗从一开始就知道孝宗的存在。

能证明这个论述的史料有很多。

如商辂的奏折《商文毅疏稿》;

如尹直所著的《謇斋琐缀录》;

还有陈宏谟的《治世余闻》。

成化中,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宪庙乃密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治世余闻》

孝宗还在娘胎时,宪宗就知道了消息。

只是宪宗听说万贵妃因为这事吃醋了,才以纪氏生病为由,将其安置在安乐堂,让万贵妃眼不见心不烦。

之后的几年,孝宗从出生,到长到六岁,宪宗都派了心腹内侍全天候照顾孝宗和纪氏。

既诞,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治世余闻》

直到张敏把孝宗的事实告诉万贵妃。加之当时乾清门起火,宪宗认为这是老天爷对他隐藏儿子的报应,这才大大方方地把孝宗和纪氏接回了宫里。

而万贵妃在知道事情后,还埋怨宪宗,说怎么能只瞒着我一个人呢?

为了表达诚意,万贵妃以极高礼仪接待了孝宗和纪氏。

注意,前面说了,王皇后是摆设,而宪宗又专宠万贵妃。此时的万贵妃,实际是仅次于周太后的后宫二号人物。所以,不要小看了她对纪氏和孝宗的客套之举。

因为这相当于是后宫真正的皇后,接纳了纪氏和孝宗母子。很有标志性意义。

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謇斋琐缀录》

孝宗回宫后,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万贵妃与明孝宗的关系。

按《明史》的记载,周太后因为担心孙儿被害,不允许万贵妃靠近孝宗。所以他们的关系很一般。

但是按照当时一手史料的记载,明孝宗被接回宫后,负责抚养孝宗的人,是万贵妃。不是周太后。

证据就是商辂的奏折。

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踰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商文毅疏稿》

这份奏折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万贵妃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扶养孝宗,大家知道后,都对万贵妃称赞有加。但孝宗生母纪氏的身体不好,大家希望皇帝能把纪氏安置在离孝宗近一些的地方,能让孝宗尽孝。

明孝宗和万贵妃的关系可能不太好,但肯定也不是仇人。

第二是纪氏的死因。

众所周知,孝宗和纪氏回宫后不久,纪氏就病死了。

按《明史》的记载,是万贵妃害死了纪氏。

可无论是商辂,还是尹直,他们都知道纪氏的身体不好,也都猜测纪氏可能命不久矣。

这就说明,纪氏患病的事,其实很多人一早就知道了。不仅内廷的人知道,就连外朝的官员也知道。这并不是秘密。

如果,孝宗生母真是万贵妃害死的,这事能瞒得住?

外朝的那些言官岂不是要喷死万贵妃!

可实际上,并没有人因为纪氏之死而向宪宗弹劾万贵妃。

包括继位后的明孝宗,也没有把母亲的死归罪于万贵妃。

插一句,商辂是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尹直是宪宗时期的兵部尚书,陈宏谟是武宗时期的江西巡抚。陈宏谟的年纪稍小,成化年间的事情应该是听说的。但商辂和尹直都是成化时期的见证人。他们留下的资料,是有可信度的。

第四,按《明史》的记载,太监张敏把孝宗活着的秘密透露给宪宗后,就在万贵妃的胁迫之下,吞金自杀了。

但在尹直和陈宏谟的史料中,供养孝宗之事与张敏无关。在整个事件中,张敏只是把孝宗活着的消息透露给了万贵妃。

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前面已经列举了,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来看,张敏不仅不是万贵妃的眼中钉。

相反,他应该还是万贵妃的宠臣。

而另据福建《金门县志》的记载,张敏的死亡时间是1485年,比《明史》的记载时间晚了九年左右。

(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讣闻,震悼,遣司礼、御马二监治丧,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金门志·张敏传》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张敏应该不是万妃的眼中钉。他也没有搭救过儿时的明孝宗。

历史上真正的张敏,可能是个墙头草,为了巴结万贵妃,不择手段。

既然张敏不是万贵妃杀的。那万贵妃明显就是被《明史》泼了脏水。

值得一提的是,《明史》关于张敏的记载也有bug。

在万贵妃的传记中,说他死于成化十一年。

但在著名清官杨继宗的传记中,却记载张敏在成化十三年,构陷杨继宗,然后被明宪宗骂了一顿。

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杨继宗传》

难道当时有两个叫张敏的?也不是啊。无论是《明史》中的张敏,还是《謇斋琐缀录》中的张敏,都是大太监。不是小角色。很多事迹还是重叠的。这就说明成化朝只有一个叫张敏的大太监。

那么,作为正史的《明史》,为何会有这种明显的低级失误呢?

众所周知,《明史》不是一个人编的。

编《明史》后妃部分的史官叫毛奇龄。编大臣本传的人,另有其人。

很可能是这些清朝史官在修史过程中,只负责自己的部分,没有相互比照。于是也就产生了内容上的冲突。

第五,关于万贵妃善妒杀嗣,以及她杀害张敏的记载,最早出自《古山笔尘》,作者叫于慎行。

纯皇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古山笔尘》

于慎行是万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但他毕竟是万历时期的人,并不是成化朝的见证者。

所以,他所著的《古山笔尘》,相比于尹直的《謇斋琐缀录》,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也正因为可信度不高。所以,于慎行在文章的结尾处,还专门强调——“万历甲戌,一老中官(太监)为予道说如此。”

这是我从一个宫中的老太监那里听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里,明朝史料对万贵妃的记载,已经很清晰了。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成化年间的人,以尹直为代表,记载了万贵妃是个小心眼,但没有关于她迫害妃子和皇子以及杀害张敏的记载。

二是明朝万历、崇祯时期的人,以于慎行为代表。不仅说万贵妃是小心眼,而且还说她善妒杀嗣,心理极其的变态。

这两种史料,明朝人其实更相信前一种。

比如创作《万历野获编》的沈德符(万历时期的举人)就曾说过:“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

那些宫里的老太监,净喜欢胡诌,传前朝的宫廷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是假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毛奇龄编《明史》的过程中,却收录了于慎行的记载,而忽略了尹直等亲历者的记载。并且,毛奇龄还抹掉了于慎行在原文里的“免责声明”。

把于慎行强调的“我也是听说的”,直接变成了正史。以致影响了后来的人。

对于《明史》对万贵妃的记载,有人说这是清朝故意抹黑明朝,有意而为之。

但是,乾隆皇帝在看过《明史》关于万贵妃的章节后,很不满意,认为史官抹黑了明宪宗和万贵妃,气鼓鼓的专门写了一篇小论文,对内容进行了驳斥。

乾隆这篇论文叫《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内容就不列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所以我觉得万贵妃被黑,应该不是清朝统治者的意思。

有可能,是明末的部分文人为了黑明宪宗而有意之为。

毕竟,只有如此写,才最能突出明孝宗的人生传奇性。

至于为什么要抬高明孝宗,这显而易见。

明朝皇帝中,孝宗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最恭敬。不夸张地说,明朝文人最接近宋朝文人的时代,就是孝宗在位的十八年。

这种对文人客客气气的好皇帝不捧,难道要捧重用宦官的明宪宗吗?

点赞3、日喀则市 网友:樱空释

明宪宗一生共有十四儿子、八个女儿,一共有二十二个子女,不算少了。但是大部分的子女都是成化十二年(1476年)后出生的,而这与万贵妃脱不了干系。


储君是一国之本,明宪宗的第一个儿子是与万贵妃的,他很是高兴也把其立为了太子。可是不久之后孩子就夭折了,万贵妃也因为高龄生子,接生问题导致失去了生育能力。在此之后万贵妃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利用各种手段把皇帝留在自己身边,不让其接近其他妃嫔,以免有人生子而影响到她的地位。如果发现哪位妃子怀了生育,万贵妃就不择手段令其流产。不仅如此万贵妃还勾结太监汪直,总管太监梁芳,结党营私,把朝堂弄得昏天黑地。为什么这些事情宪宗却坐视不管呢?

万贵妃比宪宗要大19岁,在古时候这个年纪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但就是这个大他一轮的女人,宪宗却对其宠爱有加,后宫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妃嫔都比不过。之所以宪宗这么宠爱万贵妃,完全是由于在宪宗悲苦的童年中,只有万贵妃一个人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



由于宪宗的父亲明英宗的任性妄为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自己也被也先抓去当了俘虏。本因宪宗继位皇帝,可是当时他还年幼,于是于谦等人向皇太后推选了景泰帝当了皇帝。从这开始宪宗就开始了他悲惨的同年,直到后来英宗复辟,他才成功恢复太子之身。

在长期和万贵妃的生活中,宪宗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了感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宪宗对于越来越年老的万贵妃的感情却没有丝毫减少,这也是万贵妃在后宫和朝堂可以肆无忌惮的原因。

宪宗的第一位皇后吴氏生于大户之家,长得貌美并且能歌善舞,知书达理。但是由于和万贵妃不和,就被宪宗废掉了。从此后宫中人都知道万贵妃惹不起,就连后来的王皇后也对其百事忍让。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万贵妃可以说掌握了整个后宫,很多事宪宗也不知道,一些小事也任由其发展。至于后宫的人更加不敢在宪宗面前说出万贵妃的所作所为了。然而自从宪宗长子和次子夭折之后,近十年的时间宪宗再也没有孩子(明孝宗朱祐樘于1470年出生,但是直到其6岁才与宪宗相认),这使得他很是苦恼。

宪宗第二子朱祐极夭折也与万贵妃有关。成化五年,18岁的柏贤妃给宪宗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朱祐极。宪宗看着儿子很是喜爱,非常高兴,对柏妃也更加宠幸了。但柏妃也有自己的忧虑,她知道万贵妃善妒,担心其对自己和儿子不利。于是对宪宗说:“求万岁保护我们母子的生命。”而宪宗显然对此不以为意,只是对柏妃说:“谁敢加害你?”随后把柏妃封为了贵妃,儿子朱祐极封为了太子。


皇上了有太子,所有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一个人除外,那就是万贵妃。恼羞成怒的万贵妃找来心腹太监汪直,想出了一条毒计。

对于太子的抚养,宪宗很是重视,单乳娘就安排了10个,20个宫女负责衣物,还有15个宫女负责给太子洗澡,20个宫女守护太子睡觉。但是人多也有坏处,其中就有万贵妃安排的人。

几个月后的一天,朱祐极突然夭折了,还是被毒死的。宪宗下令严查,审讯了所有服侍太子的宫女,却没有任何线索。柏贤妃向宪宗上奏说这件事一定是万贵妃策划的。但是宪宗却没有任何的表示,不久后柏贤妃也被人害死,她死后被人吊在空中,宫中都认为是自杀,但真的是自杀吗?


不久后,万贵妃又听说一个姓纪的宫女被宪宗宠信后怀孕了。于是派人想要让纪氏堕胎,由于纪氏人缘很好,万贵妃派去的宫女之说是纪氏长了肿瘤,并不是怀孕。但不放心的万贵妃下令将纪氏贬到冷宫,就这样纪氏在冷宫中产下了一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

万贵妃听说纪氏产子之后,派遣了一个名叫张敏的太监前往杀死孩子。这个太监也不满万贵妃的所作所为,而且皇上也开始老了,于是擅自做主留下了孩子,只是告诉万贵妃孩子已经溺死了。后来张敏把孩子还活着的消息告诉了纪氏,于是纪氏偷偷的在冷宫中抚养孩子,宫女太监都知道这件事,但没有人再告诉万贵妃,纪氏母子也因此得以保全。同在冷宫中的吴皇后知道有个宪宗的儿子后,主动担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



在孩子6岁的一天,宪宗看着自己的头上渐生白发,感慨自己还没有接班人,忍不住叹息。给宪宗梳头的太监张敏看见后,知道该是他们父子相认的时候了,于是告诉宪宗他早已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当宪宗看见孩子的时候,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之后这个孩子取名为朱祐樘,并被立为太子。但他的母亲却在不久之后暴毙,那个保护了他们母子的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们的死和万贵妃有关,但宪宗却还是没有任何表示。为了防止朱祐樘被害,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把他接到自己宫中亲自抚养。


自从朱祐樘与宪宗相认之后,他的孩子开始多了起来。从这件事看宪宗并不是没有生育能力,而且在宪宗第二子朱祐极夭折,到朱祐樘与宪宗相认这几年中都没能有孩子。从这点来看万贵妃确实有意地使那些怀孕妃子流产。就这一点就罪该万死了,不说她结党营私,自己的兄弟在外飞扬跋扈、横行街市、贪赃枉法了。万贵妃并没有什么贡献,完全是依靠宪宗的宠信,朝野上下对其不满也情有可原。虽然这件事的很大原因是宪宗自己,但自古以来也没人会把这事怪在皇帝身上,自然都抓着万贵妃不放了。

点赞4、南充市 网友:街角遗忘

喜欢明史的小伙伴们,一定对万贵妃这个后宫绝育小队长的角色,不会陌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大明成化年间的后宫之内,生孩子,那可是个相当犯忌讳的事儿。

因为,万贵妃不乐意。

按照《明史》记载,万贵妃对于后宫之内,堕胎之事的操作,非常熟稔: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这种记载,让大家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人们往往会认为,在万贵妃的残暴、霸道堕胎术之下,明宪宗后宫的子嗣数量,会非常少。

毕竟明孝宗当年也是全靠着被宫人们,一直拼死掩藏,才最终躲过了万贵妃的毒手。

然而,当我们真的去认真数一数明宪宗的儿子数量之后,便会惊奇地发现,这可是一位高产的皇帝呀。明宪宗一生共有十四位龙子,除了前两位夭折之外,其他都平安健康地活到了成年之时。

有明一代,除了朱元璋的二十六子记录之外,明宪宗竟然位居生育榜第二。那么,既然明宪宗有这么多孩子,为何万贵妃还会背着这么大的一个绝育恶名呢?

依我看,最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这是一桩不被封建礼教认同的爱情

不少小伙伴们应该有印象,在几十年前,男女当街拉个手、拥抱一下,就有可能被众人指点为耍流氓。这种行为在现在人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然而,在当年守旧思想的之中,这就是非常出格、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种现象和数百年前的成化年间一样,满朝文武都觉得,朱见深和万贞儿这俩人搞真爱,明显在胡闹,挑战大家的认知底线。

朱见深的爱情观,跟大家原本能接受的皇帝婚姻状况截然不同。在大家看来,皇帝嘛,就应该有个皇帝的样子,六宫粉黛、三千佳丽都是合理的,见惯了荒淫无道的昏君,谁曾想猛地蹦出来这么一个小清新。

大明王朝的臣子们、后宫妃嫔们,都觉得,不合理。为啥不合理,没人去仔细研究,但在当时人们看来,既然迥然不同,就肯定是非常不对的。

在大家看来,作为大明的皇帝,你跟那个长得一般、没啥生育能力的老女人整天黏糊在一起,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黎民!

作为帝王,朱见深身上可是担着为国开枝散叶的职责,他要为王朝的延续,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坐羊车游后宫的典范就在前面摆着,你不学,非要搞什么真爱,而且爱谁不好,还是一个比你大这么多、生育能力不行、宫女出身的女人。

哎,可惜了。

当然,皇帝肯定是没错的,那错就只能错在万恶的万贵妃身上。

因此,在为圣人讳的习惯文风之下,红颜背锅是必然的,万贵妃的反面角色,自然没得跑。

二、明孝宗的迟迟即位,需要有原因

按照《明史》记载,孝宗一直到了六岁之时,才被立为皇太子。

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这里面,仔细推敲的话,很不合理。

因为,万贵妃实在是没有杀明孝宗朱佑樘的动机,因为,当时朱见深已经有儿子了。一年前,朱佑樘的哥哥朱佑极降生,并于成化七年被册封为皇太子。

一年之后,朱佑极夭折,其后,整整四年,大明王朝,在有皇子的情况之下,没有确立皇太子。

对于摄于万贵妃的淫威,宫中不敢言,将皇子藏于宫内,由吴后哺育之说,实在是漏洞百出。

如果宫中真的有这么庞大一群人,在人多眼杂的地方,呵护着一个如此重要、敏感的小生命,万贵妃还能一点儿都不知道,那只能说,万贵妃的权势,太弱了

因此,说明孝宗一直没被发现,有作假的嫌疑。真实情况应该是明孝宗母亲出身卑微,同时万贵妃丧子数年之后,身体有些好转,明宪宗和万妃两人还没有彻底死心,想要争取再要个孩子,如果能诞下孩子,自然是理所当然的太子。所以,明孝宗虽然在一旁后备着,但没人理他。

直到最后几年,备孕屡次失败之后,明宪宗和万贵妃两人才无奈放弃,最终明孝宗才得以捡漏。

这种大实话,说出来,自然很尴尬,怎么遮一遮呢?莫过于万贵妃那无所不在的堕胎逼迫术了,将明孝宗描述成一个漏网之鱼,完美化解了当年为啥长时间没被立储的尴尬。

原本万贵妃如何如何,宫闱秘事理应不为人知,但经不住明朝时期,正是小说崛起的时代,这种顶流级别的宫廷八卦,自然深得很多创作人的喜爱。

三、野史的泛滥

在古人的小说里,从来不乏创作素材,对于古人来讲,素材这个东西嘛,根本不是问题。有时候,即便没有也能创造出来。

万贵妃被世人描述为堕胎高手,这个故事的来源出自一百年后,明万历年间于慎行的《谷山笔尘》。

纯皇之诞孝庙,时万贵妃宠冠后庭,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

而对于这则消息的来源,作者于慎行交代的很明确:

“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

也就是听一个老太监说的,那么既然百余年过去了,这个老太监自然也不是亲眼所见之人,就这样,一个道听途说的宫廷秘史,堂而皇之地走入了畅销书当中。

而毛奇龄在参与修纂《明史》之时,基本照搬了这则传说,唯一删除的地方,恰恰就是出自小道消息的提示。

这不就坑了吗?

也难怪当时乾隆皇帝读着上火,直斥万贵妃堕胎这事儿,太挑战智商。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驳斥文《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

但宫闱事密,流传又岂口尽凭?如所称“后宫有妊,皆遭潜害”,则此前之佑极,生于成化五年,何独无恙?

万妃果妒岂能挺贯鱼及众而诞生成立者,如是多乎?

谣言止于智者,但热闹总是在看众当中传得沸沸扬扬,没办法,你以为喜欢八卦、花边消息的只是咱们这些现代人,当初那群整天吆喝着“非礼勿视、非礼勿闻”的读书人,其实也和咱们一样,俗!

这就和现在抗日神剧一样,你知道不合理,但经不住喜欢看个热闹,所以万贵妃的这根绝育后宫的小辫子,被人抓了数百年。

点赞5、濮阳市 网友:怀中猫

古代专宠于后宫的妃子很多,但像明宪宗朱见深与贵妃万贞儿这样奇葩的却很少见,从史料记载来看,朱见深后宫嫔妃并不算少,然而他偏偏就对大了自己足足十七岁的万贞儿情有独钟,可惜的是由于儿子早夭,两人并未留下爱情的结晶。

按常理,如果万贵妃是个心狠手辣之人,那么在自己年龄较大,且又无儿无女的情况下,将极可能导致皇帝子女稀少,可朱见深却先后育有14个儿子6个女儿。那么是否可以得出,万贵妃虽然专宠后宫,却并非心狠手辣之人呢?实际并非如此。

自幼入宫的万贞儿身世凄惨,却因朱见深而得以宠冠后宫

万贞儿也算是官宦之后,然而其父万贵却因亲属犯罪而被谪居霸州,为使日后有所依靠,万贵遂托人将年仅四岁的万贞儿送入了皇宫充作宫女。幼年的万贞儿十分乖巧懂事,入宫不久便获得了明宣宗朱瞻基皇后孙氏的喜爱。

凭借着孙皇后的庇护,万贞儿便在皇宫中一日日长大。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孙太后同意由郕王朱祁钰继承皇位,但为确保皇位在朱祁镇一脉传承,在朱祁钰即位之前,孙太后率先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并派已经十九岁的万贞儿去照顾当时年仅两岁的朱见深

不过,朱祁钰却并不愿再将皇位传给兄长一脉,因此当皇位稳固之后,便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虽然朱见济很快便夭折死掉,但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重新复位,朱见深才被恢复太子之位。

由于朱见深自小便搬入东宫生活,因此相较于生母孝肃周皇后而言,朱见深反而与自幼照顾自己的万贞儿感情更深。因此,当朱见深重新搬回东宫之后,他便又将万贞儿要回了身边,而正是在此后的东宫岁月中,年长朱见深17岁的万贞儿,成为了朱见深的第一个女人。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时年18岁的朱见深即位,而其荣登大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想要将心爱的万贞儿立为皇后,但却遭到了生母周太后的极力反对,无奈之下朱见深只得立宗室女吴氏为皇后,改立万贞儿为贵妃。

不过,万贞儿虽然没能成为皇后,但已经35岁的她在后宫中地位却极为超然,朱见深更是对其宠爱的无以复加。然而,正是由于万贞儿独宠后宫,结果让备受冷落的吴皇后大为恼怒,一气之下便对万贞儿动了杖刑,朱见深得知之后更是大怒,不顾太后和大臣的阻拦,直接废掉了刚刚成为皇后仅一月的吴氏,改立王氏为皇后

宠冠后宫的万贵妃因儿子早夭,对后宫嫔妃手段极为残忍

或许是朱见深对于立万贞儿为后仍未死心,亦或是万贞儿独宠后宫被临幸次数太多,朱见深后宫之中第一个怀孕且诞下龙子的,竟然是已经37岁的万贞儿。可惜的是,还不等朱见深和万贞儿高兴多久,出生还不到一年的皇子便于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夭折了。

或许是受到丧子之痛的刺激,又或是为了避免地位受到威胁,万贞儿对于后宫之中的嫔妃防范极严,而对于怀孕生子的嫔妃更是手段极为残忍

成化五年四月(1469年5月),朱见深的另一位嫔妃柏式生下皇子朱祐极,可能是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朱见深于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立朱祐极为皇太子。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朱祐极便于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夭折了,有说法是被万贵妃毒杀,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但朱祐极死的的确是够蹊跷,而柏贤妃也是终其一生没有得到晋升

而相较于柏贤妃而言,朱见深后宫中另一女子纪氏的遭遇更为悲惨。纪氏本为广西土司之女,后因父亲叛乱战败而被俘入宫中,充为女史。明宪宗偶尔来到内藏库,与纪女史谈话,喜爱纪氏的才华,幸之,不想春风一度纪女史便有了身孕。

万贵妃得知纪氏怀孕的消息后,遂命令一个宫女为纪氏堕胎,但因纪氏平日里与人和善、人缘很好,被派去的宫女便不忍下手,谎称纪氏乃是肚内长了瘤子,而并非怀孕。即使如此,万贵妃仍然不放心,还是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安乐堂。

在阴冷的安乐堂,担惊受怕的纪氏最终生下皇子朱佑樘,结果此消息又传入万贵妃耳中,于是又令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然而张敏却冒着生命危险,帮着纪氏将婴儿藏了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此后,万贵妃又数次派人搜查,但因藏匿得当而始终没有暴露,万贵妃这才死心,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便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到了六岁。

由于始终无子,明宪宗朱见深也不免为此忧虑,张敏便趁机将朱佑樘的事情告知了皇帝,朱见深大喜之下,连忙命人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己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便召集众臣,说出了真相。

万贵妃得知此事后,日夜怨泣,怒称“群小绐我”,同年六月纪氏暴薨,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同年十一月,朱佑樘被立为太子。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这才使朱佑樘顺利长大成人。

朱见深儿子相对较多,与朱佑樘地位确立有关

在明朝的皇帝之中,明宪宗朱见深的子女数量并不算少,仅次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那么是否便可依此认定,一直以来对于万贵妃的评价存在问题呢?其实并非如此。

在朱见深早期的几个皇子之中,长子本就是朱见深与万贵妃所生,而次子朱祐极疑似被万贵妃毒杀,三子朱祐樘也差点被万贵妃杀死。

在“母凭子贵”的后宫,万贵妃这种没有儿子的妃嫔,地位可以说极为危险,这是万贵妃毒害其他妃子和皇子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当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之后,随着纪氏突然暴薨,万贵妃的地位已经很难被动摇,事实上此后的她的确仍然独宠后宫。

因此,正是由于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之后,万贵妃已经没有了毒害其他皇子的必要,才使得朱见深其他儿子的出生较为顺利,这才是朱见深子女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从万贵妃对待纪氏的手段来看,她绝对算不上什么宅心仁厚,这也是其在众多的野史和影视作品中被塑造为妖妃恶女的重要原因。

点赞6、泰兴市 网友:暗淡星辰

成化皇帝女真犁庭,差点灭了建州的种,你觉得成化能写好吗?不说别的,明史记载万贵妃毒杀皇子,太监张敏隐藏皇子,等朱佑樘六岁时才和成化见面,随后张敏畏惧万贵妃吞金自杀。而好巧不巧的是张敏的墓前几年被发现了,上边记载的死亡日期和野史,县志都一样,就是明史记载日期之后十多年。说明什么?说明张敏根本没有吞金自杀。说明明史在故意黑化万贵妃,成化宠爱万贵妃,也就是黑化成化皇帝。如此证据面前,就可以证实明史有多少问题。而且,别的朝代修前朝史基本几年就完事儿了,因为前朝自己人家也修订,后朝基本就是整理一下,为啥清朝修了一百多年?最最最重要的,别的朝代修史书之后,都会把参考资料啥的都保留,意思是修订史书结论是一家之言,后人可以看资料,自己总结,而唯独清朝修明史后,把所有资料都销毁了,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点赞7、阳泉市 网友:梦幻蝴蝶

万贵妃几乎是整个明朝唯一一个不干政的皇后!她不给文官集团输送利益。而她老公宪宗能力又超强,同时启用传奉官,打击内阁,这两口子那一条放在文官集团面前都是十恶不赦!

点赞8、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寂然安兮


按照社会心理,一般人很难理解女大男小的爱情模式。对于这样的爱情组合,人们通常会归结于两种通俗的原因,要么为钱,要么恋母。


对于明宪宗朱见深,与比他年长19岁的万贵妃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也有人同样认为,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纯粹是恋母情节在作祟。


作为后人透过朱见深的成长经历,也很难不这样认为,他对于对于万贵妃的感情很复杂,像妈妈、像姐姐、又有着情人间的暧昧。


万贵妃也凭借着这份复杂的情感,在明史后宫留了一笔,在此列数万贵妃的三桩罪,所有的罪名皆因缘起朱见深。


朱见深的童年生活

朱见深之所以对万贵妃有着如此复杂的感情,主要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蒙古瓦剌部掳走。


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史称明代宗,并册立时年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为了照顾年幼的太子,孙太后将21岁的宫女万氏派到了太子身边。从此,万氏与朱见深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缘分。


万氏原籍青州诸城(当今山东益都县一带),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因犯法流配边疆。万氏4岁时便被充入掖庭为奴,十几岁时已出落得花容月貌。孙太后见她聪明伶俐,便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


自打孙太后指派她照顾太子后,她便对太子很上心,生活起居照顾得井然有序。朱见深是一个很尴尬的太子,明代宗朱祁玉是他的叔父,生父尽管从瓦剌又回到了京城,但一直被软禁,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景泰三年(1452年),明代宗欲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于是,朱见深便被降为“沂王”,时年也不过五岁。此时的他,不仅受到宫中人的孤立和歧视,而且还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五年,而在这危机重重的五年当中,也是万氏陪伴其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他对万氏在精神上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甚至可以说,将万氏视作他的精神支柱。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朱见深也再次回收了太子之位。尽管重获荣耀,但朱见深还是不敢挥洒他的权威,因为他还有一个毛病:严重口吃,他因此惧怕与群臣说话。


但在万氏身边就不一样了,他能感受到身心自由,没有任何压力。可以说,在朱见深的童年生活中,唯有万氏对他照顾有加,从万氏身上,她得到了如母亲般的温暖与安全感,也使得万氏对他产生一种无形的控制力。他对万贵妃言听计从,即使万氏有什么过分举动,他亦不敢多言,这与他的童年生活息息相关。


万氏凭借对朱见深多年的陪伴和精神上的支持,在明宪宗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功获得了上位的资本,朱见深也成为她日后弄权营私、翻云覆雨的最大靠山。


万贵妃的胡作非为

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去世,朱见深继位,改年号为成化,他也成了明朝的第八位皇帝,那年他也就是个17岁的少年。


明宪宗继位后便火速将万氏封为妃嫔,此时年过30岁的万氏终于迎来了人生的丰厚“回报”。


万氏凭着明宪宗的专宠,在后宫力压两后。原本明宪宗继位后想立万氏为皇后,但终因万氏出身卑微,年龄过大,被太后否决,皇后位置落到了年轻貌美的吴氏手中。


但万氏并不甘心,时常当面顶撞和奚落吴皇后,并不把皇后放在眼里,甚至故意拿架子,给皇后脸色看。


在吴皇后看来,她并不能理解明宪宗与万氏之间的感情,堂堂皇后怎么能输给一个宫女出身的小妾呢?于是,对于万氏的侍宠而娇,吴皇后并不惯着她。


有一次,吴皇后不仅斥责了她,而且还对她实施了杖责,因此“惹祸上身”。万氏随后便向明宪宗告了御状,朱见深一看万氏的伤痕,心疼万分,再加上万氏的谗言,明宪宗被彻底激怒了。


他奏请太后要求废黜皇后,两宫太后都十分惊讶,毕竟册封才一个月,如果废掉岂不是一个笑话。但明宪宗为了心爱的万氏,才不管什么笑话,执意废后,可怜的吴皇后屁股还没坐热,就从皇后的位置上摔了下来,更可气的是,还被打入了冷宫。


吴皇后被废除后,明宪宗又起了立万氏为皇后的心思,然而太后还是没有应允,皇后的位置又落在了贤妃王氏的头上。


王皇后鉴于前车之鉴,不敢得罪万氏,终日唯唯诺诺,俨然一副傀儡的模样,这样万氏就成了没有加冕的“皇后”,在后宫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特别是在谋害朱氏皇子的事情上,格外的上心。


明宪宗两次试图力推万氏登后,但都因身份背景被太后按了下去。于是万氏便希望通过别的途径达成心愿,最简洁直接的方式就是生孩子。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37岁的万氏终于诞下一子,明宪宗大喜,立马加封她为皇贵妃,然而不幸的是,这位皇子福薄,未满周岁便夭折了,更为不幸的是,万贵妃还失去了生育能力,心管明宪宗对她的爱没有减少,但她自己心理已失衡,自此只要听说其他妃嫔怀胎,便想方设法的谋害。


据《明史》载,她一旦听说哪位妃嫔有了身孕,便不择手段地给她灌汤药,直到这位孕妇腹中的胎儿堕掉为止。


几年过去了,明宪宗一直没有子嗣,宫廷风外、朝野上下都为之忧心,宪宗也为此愁眉不展。成代五的(1469年),柏贤妃终于生下一个皇子,宪宗十分高兴,为他取名祐极,并立为皇太子。


但这位皇太子依旧没能逃脱万贵妃的魔掌,没过多久就病逝了,所谓的“病”自然也是万贵妃所为。在万贵妃的高压下,后宫妃嫔要想诞下皇嗣何其艰难,但终究有人还是幸运的。


有一天,明宪宗让太监张敏替他梳头,发现头上多了数根白发,他不禁感叹,人老了,子嗣尚无。张敏便将一道天大的喜讯告诉了万岁爷,他说皇上已有子了,这是从何说起呢?


原来明宪宗曾临幸过一名纪氏宫女,此女后来怀孕已秘密诞下一子。明宪宗听后又惊又喜,立马传旨要见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便是明孝宗朱祐樘,与父亲相见时,他已经六岁了。


万贵妃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不久后纪氏离奇死亡,太监张敏吞金自杀。为了保护这位皇子,周太后将其放在仁寿宫抚养,很快便被册立为皇太子。


但万贵妃并不死心,时不时地在明宪宗面前谗言,要求废黜皇太子。如果不是泰山发生地震,朱祐樘的太子之位还真不好保。后来,明宪宗胆子也大了起来,本着雨露均沾的原则,与其他妃嫔交欢,陆续又生了几个儿子。


因此,从上述也可看出,万贵妃的第一桩罪便是扰乱后宫,谋害皇嗣,罪大恶极。


其次,万贵妃借着明宪宗这个东风,威行朝野,内连宦官,外结权臣,太监梁芳、钱能、郑忠、汪直等,都在她的羽翼下,以宫廷采办为名,大肆搜刮,动用内帑无数,侵吞内府钱财。


特别是汪直,在万贵妃的支持下,曾执掌臭名昭著的西厂,权倾一时。为了铲除异己,他大力培植亲信,策划阴谋,制造冤狱,滥杀无辜,谎报案情,邀功请赏,搞得朝野上下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因此,万贵妃的第二桩罪就是干预朝政,私吞皇家财物。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病逝,明宪宗以皇后之礼下葬万氏。万氏一死,明宪宗好似也失去了精神支柱,说“贵妃一去,朕亦不久于人世了!”,果然,同年八月,明宪宗也得了重病,不久便追随万贵妃而去。


因此,也有了万贵妃的第三桩罪,相爱何必曾相识,相爱一场也不能要人性命嘛!

点赞9、驻马店市 网友:伴坤远航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正如唐代诗人罗隐写就的《西施》这首咏史诗所言,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子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是推动社会变迁的绝对主力。然而社会一旦出现动荡,很多时候就会诿过于人,拿“红颜祸水”说事,嫁祸于无辜女性。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就是其中一员,一直被当作是“奸妃”的代名词。

恋母癖患者:明宪宗朱见深

古代专宠于后宫的妃子很多,但将皇帝的心自始至终系在自己身边的却很少,像朱见深与万贵妃这样的奇葩组合更是绝无仅有。朱见深后宫的嫔妃团队规模并不算小,花红柳绿任君挑选,然而他偏偏就对比自己打了足足十七岁的万贵妃情有独钟,至死不渝。

万贵妃是山东诸城人,生于宣德五年(1430年),其父万贵原为县衙吏员,犯事而被谪居霸州。为使日后有所依靠,万贵托人将年仅四岁的女儿送入皇宫充作宫女,成为了当时的孙皇后、后来的孙太后身边的一名小小宫女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所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没能品尝到美味的月饼,而是挨了刀片,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成了瓦剌人的手里的奇货。

消息传来,天下大震。为稳定人心,抵御外敌,孙太后忍着心伤册封年仅三岁的庶长孙朱见深为皇太子,并宣布由22岁的庶子朱祁钰监国。然而朱祁镇无愧于“堡宗”之名,竟然厚着脸皮帮瓦剌人扣关叫门。为阻止皇帝卖国,太后下旨让朱祁钰登基,将朱祁镇升级为太上皇。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凭着北京保卫战,终于打退了瓦剌人。

一年后,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失去重要价值的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归。朱祁钰亲手导演了一场“哥俩好”后,紧急将朱祁镇送入南宫,并把各位嫂夫人送来与他团聚,随即锁上宫门让兄长做个安安静静的太上皇。

顶梁柱日子不好过,家中老小自然也难捱,在白眼狼叔叔的逼迫下,小太子朱见深只得和几个弟弟随祖母孙太后入住立南宫不远的清宁宫。一家子虽然住得挺近,可这一小段距离,算得上是“咫尺天涯”,双方难以一见。

为照顾好承担着全家脱困希望的长孙,孙太后把身边最得力的宫女万氏派了过去。天有不测风云,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一道诏书下来,皇太子变成了堂弟朱见济,而年仅六岁的朱见深则由帝国储君摇身一变成了藩王——沂王。

历来废太子的结局,一般都非常凄惨,于是乎朱见深这位新扎沂王身边顿时门庭冷落,除了祖母孙太后,就只有万氏尽心尽力地守在沂王身边,给他以莫大的心理慰藉与安全感。近五年的单独朝夕相处,令朱见深对万氏产生了依赖感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镇复辟,朱见深被重新册立为皇太子,只不过册封诏书上出现了戏曲性的一幕,新太子名为朱见濡,而非朱见深,令举国上下惊诧莫名。朱祁镇不得已给诏书打了补丁,才算把事情给圆了过来,可见这为老爹当得有多不称职。从此以后朱见深更名为朱见濡,重新开始的七年太子生涯中,万氏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朱祁镇驾崩,朱见深登基称帝。这一年,朱见深18岁,万氏35岁,长期的相伴,朱见深已经对万氏有了深厚的感情。在此之前,孙太后已经去世,而他老娘周贵妃没多大的政治智慧,只会凭着母以子贵,各种作妖,给儿子制造麻烦。可以说,此时朱见深身边最信任的人,就是万氏了。

朱见深称帝前并未成婚,不过朱祁镇已经帮他圈定了三个人选,分别是:吴氏、王氏和柏氏。吴氏脱颖而出很快被册立为皇后。然而就在天顺八年八月,刚册立才个把月的吴皇后被废黜。据《明史》所述,是因为对万氏“摘其过杖之”,也就是吴皇后吃老宫女的醋,而故意找茬,结果踢到了铁板。

新皇后很快被册封,人选不是万氏,而是选秀三鼎甲中的王氏。当然对朱见深来说,他要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妻子,至于人选是谁并不重要,只要不妨碍他和万氏在一起就好。有了前车之鉴,新上任的王皇后自然吸取教训,在后宫之中安安分分地当着小透明。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正月十九朱见深与万氏的爱情结晶终于诞生,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虽然是庶子,但自宣德朝起,庶长子的意义非凡。借着这股东风,当年三月,朱见深册封万氏为贵妃,位居诸妃之首,其父万贵也被封为正五品锦衣卫正千户。

只可惜,皇长子在当年十一月即不幸夭折,更悲剧的是到死他都处于未命名状态。据《明史·后妃传》所述,万贵妃受此影响,心理变得扭曲,频频对后宫中有孕宾妃下手,于是“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

而朱见深也一心盼着万贵妃能给自己再诞下继承人,所以对她的所作所为视若无睹。然而事与愿违,虽然朱见深万分努力地想让万贵妃再生一个儿子,可已经是高龄产妇的她终究再无所出。直到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撑不下去的朱见深无意中得知有个儿子躲过一劫,已经六岁,遂于当年十一月立他为太子。

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出于安慰因册立朱祐樘为太子而心伤的万贵妃,进封其为皇贵妃,使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官方所承认的皇贵妃。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正月初十日,万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58岁。朱见深接到噩耗,整个人都懵了。良久才长叹一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万历野获篇》)。此后,朱见深“悒悒无聊,日以不预”,半年后即驾崩。

《明史·后妃传》中的谎言

万贵妃戕害皇嗣的传言,源自于《明史·后妃传》。《明史·后妃传》的正文,将万贵妃蛇蝎女人的形象立得非常立体,让人一望即知这是一个祸乱大明王朝的祸水级妖孽。

万贵妃本传,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她心狠手辣、贪得无厌的恶女形象:谗废皇后、戕害皇嗣、毒杀宾妃、勾结阉竖、蒙蔽圣听、生活奢侈等等。总之就是一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好事不干,坏事做尽的蛇蝎女人。

而《明史·后妃传》中,明孝宗生母孝穆纪太后传记的前半部分,简直是万贵妃传的前传,就其透露的劲爆内容,完全可以给它另取个名字——《万贵妃前传之看我如何戕害皇嗣》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无嗣,中外皆以为忧。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敏惧,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以儿付我。’太子遂居仁寿。一日,贵妃召太子食,孝肃谓太子曰:‘儿去,无食也。‘太子至,贵妃赐食,曰:‘已饱。’进羹,曰:‘疑有毒。’贵妃大恚曰:‘是儿数岁即如是,他日鱼肉我矣。’因恚而成疾。”

怎么样?通篇读下来,有没有一种在读《赵氏孤儿》的即视感?将文中的明宪宗替换为昏庸的晋景公,万贵妃替换成大奸臣屠岸贾,明孝宗替换成赵氏孤儿中的悲情主角赵武,纪淑妃替换成赵姬,张敏替换成中心耿耿的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妥妥的就是一出改编版《赵氏孤儿》。

就如同“赵氏孤儿”是晋国赵氏及战国时期赵国王室,为遮掩家丑而捣鼓出来的假历史、真传奇一样,《明史·后妃传》正文中关于万贵妃戕害皇嗣的记载完全就是彻头彻尾谎言。

单说朱见深的年龄就是硬伤。《后妃传》说成化十一年,朱见深在梳理头发,对镜感叹“老将至而无子。”那么此时他真的老了吗?

成化十一年,换算成公历为1475年。我们知道朱见深生于正统十二年,即1447年。也就是说他发感叹是年仅29岁,而他祖父明宣宗朱瞻基直到三十岁才生下他父亲这个长子。他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大好青年,故作深沉的发出天命之年才有会的感叹,说出去有人信吗?

再说万贵妃戕害皇嗣的问题。万贵妃本传说她“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可除了提到戕害明孝宗朱佑樘外,别无其他实例。且以“或曰”作注,也就是说万贵妃是否戕害过明孝宗咱也只是听说而已。

到是孝穆纪太后传中,明确给出了两个遭到万贵妃戕害的皇子:悼恭太子朱祐极,明孝宗朱佑樘。且从行文看,朱祐极应当死于朱佑樘出生前。然而《明宪宗实录》的相关记载,明确否定了这一点。

“(正月癸亥)皇太子薨。太子讳祐极,母贤妃柏氏,以成化己丑四月二十八日生,辛卯十一月十六日正位东宫,至是薨,年三岁。”(《明宪宗实录》)

实录用的是干支纪年,成化己丑年为成化五年,辛卯年为成化七年。也就是说,皇次子朱祐极生于成化五年四月,并于成化七年十一月被册立为太子。只可惜,他命不好,翻过年来的正月就去世了。

朱佑樘生于成化六年,也即1470年夏历七月,此时朱祐极正在父皇面前牙牙学语呢。换句话说,他出生之时,朱祐极活得好好的,张敏怎么可能,又怎么敢说朱见深没儿子?

在朱见深何时知晓朱佑樘存在一事上,《明史》又尴尬的来了一次左右互搏。《后妃传》说他直到成化十一年,朱佑樘都6岁了才得知这一惊人消息。可《孝宗本纪》说朱佑樘3岁时他就知晓了,并且将其养在母亲周太后宫里。

“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明史·孝宗本纪》)

与此同时关于太监张敏的死亡时间,《明史》又出现了前后矛盾。《后妃传》说,张敏认为纪淑妃与万贵妃脱不了干系,于是因担心遭万贵妃报复,直接吞金自杀了。

可《杨继宗传》记载:“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杨继宗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清官,为人强项。他的清廉连朱见深身边的当红太监汪直都佩服。他担任嘉兴知府入京述职时,拒绝汪直让他过府一叙的要求,结果汪直不仅没在朱见深面前搬弄是非,反而夸赞他是“天下唯一不爱钱的人”。右迁浙江按察使后,与张敏的弟弟——太监张庆不和,张敏在朱见深诋毁杨继宗。结果被朱见深一句话驳得哑口无言。

杨继宗升任浙江按察使的时间,为成化十四年(1478年)。

张敏家乡的方志《同安县志》、《金门志》,更是言之凿凿的记载,他去世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讣闻,震悼,遣司礼、御马二监治丧,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金门志》)

也就是说,参考《明史·杨继宗传》,张敏至少在纪淑妃去世3年之后还活得好好的。根据《金门志》记载,则他比纪淑妃晚去世十年之久。一个人一生之中死了两次,你觉得可能吗?

所以《明史·后妃传》说万贵妃戕害皇嗣,分明是在瞎掰,她没这能量、也没这胆子大肆戕害皇嗣。。她如果真这样做了,明摆着是在消灭大明王朝的正统继承人,对封建王朝来说,绝对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就算朱见深本人不介意,且愿意为她遮掩,也无济于事。到时候,本就对她厌恶万分的周太后会袖手旁观?那帮上管天、下管地、中管皇帝后宫造小孩的文官,会不蜂拥而起跑到奉天殿前长跪不起,大哭大闹地要求诛她九族?

朱佑樘的确没有出生在宫内,而是出生在西内的安乐堂。但据历仕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官至内阁大学士的尹直所著的史籍《謇斋琐缀录》记载,朱见深早在纪淑妃怀孕时就已知晓,让其出居安乐堂,在那里生产等,都是他亲自安排的。

“初,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上令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既诞皇子,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及悼恭薨后,内庭渐传西宫有一皇子。”

朱见深因为万贵妃听说纪氏怀孕,而不太高兴,为此故意说纪氏并没有怀孕,而是生病了,以此为借口将其安置在安乐堂,并派专人照顾,这是说的通的。他虽然宠幸万贵妃,想让她生个儿子当太子,可毕竟要为祖宗基业考虑,后宫有人怀孕,再怎么也肯定要保下来。加上尹直本身就是成化朝高官,他的所见所闻,可信度应该很高。如《后妃传》所载,朱见深一看这小子长得和朕蛮像的,就来一句“我子也,类我”,当场将儿子给认下了,这可是未来的太子啊,岂能如此儿戏。再说了,朱见深与朱佑樘父子俩长得并不像。所以《謇斋琐缀录》中这个记载,应当就是真相

《后妃传》说万贵妃屡次想要加害朱佑樘,连他成为太子后都不放过,想要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他。可《商辂传》却表示,朱佑樘入宫后,是由万贵妃代为抚养的,时间长达大半年。

“初,帝召见皇子留宫中,而纪妃仍居西内。辂恐有他患,难显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由是纪妃迁永寿宫。逾月,妃病笃。辂请曰:‘如有不讳,礼宜从厚。’且请命司礼监奉皇子,过妃宫问视,及制衰服行礼。帝皆是之。”(《商辂传》)

在此期间,万贵妃想要谋害他朱佑樘,还不是举手之劳,结果什么都没发生。看到这条记载,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下巴还在不在?

至于为何朱佑樘被册封为太子后,朱见深的子女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降生了。这点也很好解释,一开始朱见深一万个想要让万贵妃再生个儿子来当太子,所以连朱佑樘都被雪藏了起来充当备份。可是随着万贵妃年龄渐长,过了生育年龄,这一图谋破产,他只能开始宠幸别的女人,为祖宗基业添砖加瓦。

谎言因何而起

万贵妃明明没干戕害皇嗣的缺德事,朱见深的子嗣数量在明朝十六帝中仅次于明太祖,可一直以来江湖上都在传唱着她戕害皇嗣的传说。这其中《明史》虽然是集大成者,可追根溯源最先黑他的不是清朝,而是明代的文人。

阿越在《什么?明成祖朱棣不是嫡子?这个谣言你还真相信!》一文中说过,得罪谁也别得罪文人,笔杆子掌握在他们手里,即便是当时斗不过你,也可以让你身后身败名裂。特别是两宋时期及明朝中后期的文人。

君不见,连“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之评价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都被文人们按了个“狸猫换太子”的罪名。更何况有“今万氏反是而获异眷,亦犹玉环之受宠于明皇也”之名的万贵妃。

万贵妃获此恶名,与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便是一直将她视如珍宝的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即位之初,信用内阁首辅李贤,及彭时、商辂等人,朝中人才济济,朝政比较清明。他先是给于谦平反,恢复于谦之子的官职;又以德报怨,恢复叔叔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追谥“恭仁康定景皇帝”,为其重修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在湖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设立郧阳府和郧阳巡抚,安抚荆襄流民,对流民进行编户管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元明两朝上百年的难题。

内有名相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见深在即位之初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

然而朱见深在位后期,变得越来越怠于政事,长久不见大臣,信用小人,外臣奏事均经由内廷中官传递。

朝政由万安、刘珝、刘吉为代表的“纸糊三阁老”、“ 泥塑六尚书”等人把持,内廷信用汪直、梁芳等人,使得朝中大多尸位素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加上设立西厂、大量设置皇庄等弊政,导致成化朝早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但是圣天子怎么会错呢,所以他身边必定有妖孽出入,以至于让他受了蛊惑。万贵妃这个给文官们感官极差的当朝“杨贵妃”,自然成了士林口诛笔伐的对象。

《明宪宗实录》作为明朝修撰的官方史料,对万贵妃就颇有微言,不过对她的指责总结起来只有专宠、生活奢靡和勾结佞幸三条,并不涉及戕害皇嗣和毒杀纪淑妃这两条十恶不赦的大罪。

官方认定是一回事,民间声誉又是一回事。早在成化年间,民间就已经有万贵妃毒杀纪淑妃的传言。

《明宪宗实录》明确记载,纪淑妃是病死的,且病情迁延日久,最终发展到“汤药弗能进”,医治无效而亡,并非“暴薨”。《明史·商辂传》相关内容就取材于《实录》。尹直在《謇斋琐缀录》中,对纪淑妃因病去世的情况,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时纪妃有病,命黄赐、张敏将院使方贤、治中吴衡往治。万贵妃请以黄袍赐之,俾得生见。次日,病少间,自是不复令人诊视。至六月二十八日,卒。是日,天色皆赤,以时享致斋。七月朔,始发丧,追封淑妃。初三日,皇子千秋,乃自初四日起辍朝三日。”

可即便如此,依然“一时城中传言病卒之故,纷纭不一,盖不能无疑。”(以上两段引自《謇斋琐缀录》)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见深去世后,有大臣向新皇帝朱佑樘谥号,并派人彻查纪淑妃的死因,结果他没有答应。《明史·后妃传》说,他以“重违先帝意”,即“严重违背先帝意思”为由,拒绝追究万贵妃。言外之意便是他知晓生母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但不想违背先帝的意思,所以放过了,给人一种圣母的感觉。

《明孝宗实录》中的说辞就要真实的多:“此事皇太后、母后宣谕已明,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意既周太后、王皇后、朱佑樘三方都没有追究万贵妃的打算。显然他并不相信谣言,否则怎么可能不追究。要知道当年宋仁宗,听说生母李宸妃,很可能是被养母刘娥害死的时候,直接开棺查验了。他可是和纪淑妃共同生活了6年,真怀疑是万贵妃害死了母亲,会如此轻轻放过?

连当事人都不相信的小道消息,百余年后却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了文人笔记中。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于慎行在其《谷山笔麈》就说:“孝庙既生,顶上有数寸许无发,盖药所中也。传云太子迎入东朝,贵妃使使赐孝穆死。或曰孝穆自缢。”

这是最早将万贵妃戕害皇嗣及毒杀纪淑妃两事诉诸笔端的记载,为洗脱自己始作俑者的嫌疑,于慎行在文后加了一句“万历甲戌(注:万历二年,1574年),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

虽然另一部明代重要史料《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对此嗤之以鼻,并大加嘲讽过,然而并没能止住给万贵妃泼脏水的这股风。到得明末清初,已经变得有鼻子有眼,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相关内容,与《明史·后妃传》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联想到毛奇龄曾出任明史馆修纂官,参与《明史》修纂,很多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后记:

文人最了解文人,在万贵妃这个问题上,明史馆内部就有不同声音,《后妃传》正文部分将她描绘的如此不堪,底下作为总评的“赞曰”的部分,却说万贵妃并没有干过什么祸乱朝纲的事情,只不过是受宠了一点,所以召来了偌大的诽谤。

“万、郑两贵妃,亦非有阴鸷之谋、干政夺嫡之事,徒以恃宠溺爱,遂滋谤讪。”(《明史·后妃二》)

这段看似精分的内容,无疑是在宣发不同的声音,是在对正文的编纂者喊话:万贵妃就是被冤枉的,至于你想怎么写,你开心就好。

点赞10、衡阳市 网友:小赖▍

明宪宗朱见深,虽然有很多妃嫔,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专一的人。

这么说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一点儿也不矛盾,娶那么多妃子,一来是为了完成生育计划,二来是为了解决欲望需求。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一辈子只爱一个人,那就是万贞儿。

那一年朱见深18岁,万贞儿35岁。足以成为母子的两个人,就这么走入了洞房。气得35岁的周太后(朱见深的生母)捶胸顿足,不知道将来怎么跟儿媳妇相处,是姐妹相称呢?还是婆媳相称呢?

朱见深的后宫里,不乏年轻貌美的姑娘,光得到册封有名位的女人,就有18个。可是朱见深谁也不爱,偏偏只爱万贞儿,这是为什么呢?


一、朱见深恋母情结严重,但是可以理解。

现代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我们初次见到朱见深这种情况的时候,当然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当我们了解朱见深和万贞儿背后的故事后,我们会觉得更加不可思议,甚至于可以说是感动。

朱见深有一个很不靠谱的老爹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大名大家肯定非常熟悉,因为参加土木堡之战被瓦剌人给俘虏了,因此人送外号“明堡宗”。

朱祁镇打算亲征之前,朝中上下死活不肯,所以他就把年仅3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大家这才放他走。

等到朱祁镇被俘虏了,按理说太子朱见深是不是该继位?可惜这孩子太小,而且瓦剌人兵临城下,眼看着大明王朝就要完犊子了,所以在于谦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承了大位,也就是明代宗。


明代宗也有个儿子叫朱见济,所以他打算把自己儿子立为太子,因此便把朱见深给废了。可想而知,这对年幼的朱见深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而这期间一直是宫女身份的万贞儿陪在朱见深身边。

此后朱见深的老爹朱祁镇被放回来了,朱见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因为他叔叔朱祁钰把朱祁镇和他的媳妇儿们都给关在了南宫,相当于软禁了起来。这一关又是7年时间。

这段时间里,朱见深与父母没法子见面,在孤独和恐惧中又度过了7年。这期间,还是万贞儿不离不弃地陪在朱见深身边。

你说说看,朱见深心灵最脆弱的8年时间,都是万贞儿细心照料,陪在他身边,他怎能不爱这个女人呢?


二、万贞儿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虽说万贞儿和朱见深一起吃了不少苦,可后来她的所作所为,的确有点儿过分了。由于她35岁了,很难再生个儿子,好不容易为朱见深生了个皇长子,他们夫妻俩别提多高兴了。

结果这孩子偏偏还夭折了!这可把万贞儿给哭惨了,那么这个时候万贞儿在想些什么呢?她在担心后宫其他女人,一旦其他女人在她之前生出个儿子来,那么皇长子的位置可就不是她儿子的了!

因此万贞儿开始动手,但凡后宫有女子怀孕,万贞儿就会想各种办法把这帮女人给搞流产。只要万贞儿自己的肚子没动静,那么她就不允许其他女人的肚子有动静。

因封贵妃,皇子未晬而薨,妃亦自是不复娠育,数年储嗣未兆。中外以为忧,言者每劝,上恩泽当溥,然未敢显,言妃之妒也,惟给事中李森言及之,而宠益甚。初居昭德宫,后移安喜宫进封皇贵妃。---《明实录》

可是万贞儿毕竟年纪越来越大了,再也没有怀上过孩子,朱见深看着自己日渐苍老的脸,心里也不得劲儿,叹息自己这么大岁数了,都没有儿子。

那么他知不知道万贞儿的这些行为呢?种种现象表明他是知道的,但是他对万贞儿的爱实在是无法言说,因此也就没有责怪万贞儿。


因此这件事就陷入了僵局当中,万贞儿生不出儿子,那么朱见深就没有儿子。而万贞儿年纪越来越大,生孩子的几率基本为零了,这就证明朱见深要绝后了?

那可未必,因为早年有个姓纪的宫女,曾经偷偷给朱见深生了个儿子,也就是朱佑樘。这件事在朱见深30岁的时候发生了,这一年万贞儿47岁,她依旧幻想自己还能生孩子。

于是万贞儿想了各种办法要毒害朱佑樘,她先派人弄死了朱佑樘的母亲纪氏,随后又喊朱佑樘到她那儿吃东西。好在朱佑樘从小就是在提防中长大,因此一口东西都不肯吃。同时又得到了周太后的保护,这才躲过一劫。就问你万贞儿毒不毒吧!


三、为啥后来万贞儿开闸放水了呢?

爱一个人,可以做到为之疯狂的地步。万贞儿觉得朱见深非常爱自己,所以她宁可让朱见深绝后,也绝对不让朱见深和别的女人有孩子,这一点朱见深似乎也只能在叹息中默认,谁让这就是爱呢?

直到朱佑樘的出现,彻底击碎了万贞儿的信念。她知道自己苦心经营这么多年,全都是白费了,这一切都要怪朱佑樘的出现!再加上朱佑樘有太后保着,所以没办法动他,因此万贞儿彻底放弃了当初的打算。

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生孩子了,既然自己好不了,那也不能让这个破坏自己规则的人好下去。因此万贞儿开闸放水了!

我们会发现自从1475年发现朱佑樘开始,后宫妃嫔们的肚子一个个开始有反应了!紧接着,朱见深一下子就多了11个儿子,这可把朱见深给乐坏了。

也正是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原来不是朱见深不行了,也不是妃嫔们的问题,而是万贞儿放水了!

万贞儿啥想法呢?既然朱佑樘坏了她的好事,那么自己也要坏了朱佑樘的好事。如果只有朱佑樘一个皇子,那皇位岂不就是他的了?

一旦朱佑樘登基,还不立马清算万贞儿,为自己的母亲报仇?也为自己那孤独黑暗的6年时光找个泄愤点?所以说万贞儿既然杀不掉朱佑樘,就只好为朱佑樘树立一堆竞争对手了!


总结:不是大家抓着万贞儿不放,是她抓着其他人不放。

没人鄙夷他们的这段爱情,娶个大17岁的妻子,这倒也没啥关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如此开放,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了。

而且朱见深对万贞儿的确爱得死去活来,58岁的万贞儿去世时,41岁的朱见深伤心欲绝,表示:贞儿走了,我也活不长了。果然没几个月他也跟着走了,可谓是可歌可泣。

问题是万贞儿这个人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她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毒害了那么多女人和小孩,难道这些人就不是活生生的生命吗?

当然了,万贵妃毒害后宫妃嫔的事情,是记录在《明史》之中的,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可信。但是历史这玩意儿如果这么看就是死循环了,毕竟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们可以对前面所有王朝的历史进行删改,那我们是否要否定所有历史的真实性呢?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点赞11、淮北市 网友:单身控

明朝的后妃,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安宁的,因为朱元璋当年留下规矩,所有后妃都不能出身贵族大族,外戚不能参与朝政掌握权势,所以明朝后宫还算太平。

这种情况下,明代出现的那种红颜祸水的数量,相对来说也是很少的。

明宪宗时期的万贵妃,算是为数不多声名狼藉的明朝后妃之一。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十七岁却深受宠爱,据说她为一己之私残害皇嗣,后宫之中任何人有孕都难逃她的戕害,手段狠辣恶毒,实在是令人发指。


万贵妃名万贞儿,其父亲原本是个小吏,因罪被流放,万贞儿四岁的时候就入宫做宫女,景泰帝时期她奉命去照顾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

英宗时代,朱见深的命运非常坎坷,他的父亲被抓,他自己被叔叔废黜,后来英宗复辟,朱见深又恢复太子之位,在深宫之中朱见深也是挺可怜。

而这种情况下,朱见深对于照顾自己的宫女万贞儿产生了浓厚的依赖,以至于还产生了男女之间的感情,宪宗登基后,直接册封万贞儿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原本朱见深想着册立万贞儿为皇后,却遭到了前朝后宫的集体反对,最终也只能册立吴氏为自己的皇后,万贞儿为贵妃,但万贵妃比吴皇后要受宠得多。

吴皇后因为与万贵妃争宠,受到了朱见深的厌弃被废黜,而继任者王皇后吸取教训,贵为皇后的她却对万贵妃唯唯诺诺,唯马首是瞻,此时的万贵妃已宠冠六宫。

对于朱见深来说,万贵妃不仅是自己的爱,而且也是与自己风雨同舟的伙伴,还有一种母爱的关怀,这是后宫中的莺莺燕燕根本无法相比的。


成化二年,37岁的万贵妃曾生下皇长子,但不久就夭折,此后万贵妃就没有再生养,而悲痛万分的万贵妃心生嫉妒,也不愿其他人生养,各种残害有孕妃嫔。

最出名的还是万贵妃曾残害明孝宗生母纪妃的事情,就是明宪宗宠爱一名姓纪的宫女之后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此事暴跳如雷想要害死纪妃母子,还有其他人,但没有成功。

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这件事的前后始末,而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有许多的疑点根本不符合常理与事实,错漏百出,仿佛根本就是为了黑万贵妃编出来的。


一,朱佑樘是明宪宗第三子,之前除了万贵妃,柏贤妃也为明宪宗生下了一个皇子。

二,故事中朱佑樘被抱出宫抚养,很长时间内都没见过父亲,这实在非常荒谬,因为皇族血脉的认定极其严格,不可能像故事中那么草率,听一面之词就可以。

三,保护朱佑樘的张敏,并非事情被万贵妃发现被害的,他直到成化21年才去世,而这时候朱佑樘与自己的父亲相认,已经过去了十年。

在《宪宗实录》当中,虽然说万贵妃各种僭越行为,还有奢侈、干涉朝政,但并没有说过万贵妃毒害皇嗣残害妃嫔,如果万贵妃当年真做过这些,明孝宗断然不会放过万贵妃。


朱佑樘回宫之前,明宪宗膝下只有三个孩子,而且两个早夭,而朱佑樘回宫后,明宪宗膝下不断有孩子出生,其子嗣数量在明朝皇帝中排名第二。

从这方面也看得出,万贵妃在后宫残害妃嫔与皇嗣的这种说法,实在是不可信的。

万贵妃年纪大也没才华,长得也不算好看,明代史料中说万贵妃说话像男人,她能够得宠完全依靠明宪宗的个人感情,万贵妃要真祸害后宫,恐怕要败光自己在宪宗心中的好感。

后世之所以有人揪着万贵妃不放,恐怕还是因为觉得万贵妃不配如此得宠,看不惯她的僭越与受宠等,但大家也不能说皇帝有错,所以就把错全都安在了万贵妃的头上。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