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提问时间:2023-07-05 11:57关键词:生活,晚年,李隆基,杨贵妃,杨贵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点赞1、青岛市 网友:马叉虫

马嵬坡,禁军主帅陈玄礼:恳请皇上将贵妃正法。李隆基一脸不愿,扭头回屋。韦谔冲进去,砰砰砰地叩头,直至血流满面:皇上,不能拖了!

李隆基愤恨不已:玉环常居深宫,与造反无关!但高力士只说了一句话,李隆基就咬牙赐死了杨贵妃。

一、太子登基前,李隆基大权在握,虽几经狼狈,但日子还算逍遥自在

当年,高力士见皇上郁郁寡欢,就帮忙牵红线:您的儿媳貌美如花。李隆基心痒难耐,当即下令:诏杨玉环到华清宫沐浴,自己则躲在一旁偷窥。

这一看,直接将伦理道德抛之脑后了!

之后,李隆基横刀夺爱,毫不犹豫地抢走了寿王妃!为补偿儿子,便给他重新赐婚:一位将军之女。

那时,李隆基大概忘记了,杨玉环是他亲自赐婚给寿王的,他甚至还主持了册妃大典。

李隆基“安抚”完寿王,就迫不及待地将杨玉环接到宫中,还高调地封为贵妃。这一年,他已经是60岁的高龄,而杨玉环才芳龄26岁!

自此,寿王妃摇身一变,成了寿王的“后妈”,恩爱了5年的小夫妻就此分道扬镳。而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为了讨好杨贵妃,李隆基可谓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

杨玉环喜欢穿漂亮衣服,宫中专门给她做衣服的工匠高达700人!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派专骑专使,跨越数千公里,昼夜运送!贵妃打开的那一刻,荔枝新鲜可口,仿佛刚从树上摘下来似的。

各地官吏为了博贵妃一笑,争相进贡奇珍异宝,这些人加官进爵、步步高升,进一步强化了官吏讨好贵妃的风气!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写了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说的正是杨贵妃。杨玉环宠冠六宫,成了李隆基的心头肉,谁与她关系好,谁就能飞黄腾达!

至于杨贵妃的家人,李隆基大肆提拔,就连其远房堂兄杨钊都是一夜飞升,深受李隆基重用!

种种迹象表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超过了任何一个女人!

杨贵妃一人得宠,满门皆贵,一度撼动了当时重男轻女的价值观。民间有歌谣传唱:“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君今看女作门楣”。

可是,李隆基如此宠爱杨玉环,高力士却用了一句话,就决定了杨贵妃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

马嵬坡兵变,起初,李隆基不顾将士反对,要保住杨贵妃的命。京兆录事韦谔深知,一旦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冒着杀头的危险,冲进了李隆基的房间。

韦谔:如今众怒难犯,安危只在顷刻,愿陛下速做决断!韦谔说完,李隆基低头沉思,并不理会。

韦谔只得不停地叩头,直到满面血污,李隆基才慢悠悠开口:贵妃常居深宫,怎会知道杨国忠造反的阴谋!

高力士见状,站出来接腔:“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内容出自《资治通鉴》卷二一八)

说到底,还是高力士了解李隆基,这根本不是杨贵妃是否谋反的问题,而是将士们铁了心要杀她泄愤。所以,您是保她,还是选择自保?

李隆基闻言,心里有了决断,女人再重要,也抵不过自己的命金贵。于是,他忍着悲痛赐死了杨贵妃,这也等于生生剜去了心头肉。杨贵妃自缢这年,刚好37岁!

杨贵妃的死,给李隆基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他难过的肝肠寸断、泪流不止,却还得强打精神处理自己“作”出来的烂摊子。

队伍继续西行,一群老百姓拦住了李隆基,为首的老头跪在李隆基的马前哭诉:皇宫,是陛下的家;陵寝,是陛下百年后的安息处。如今陛下全都舍弃,是打算到哪里去呢?

李隆基僵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好在他脑子灵活,决定让太子留下来给百姓一个交代。于是,太子李亨被上千名百姓围住,而老爹李隆基趁机去下一站等着。

可是,李隆基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分开,他的皇帝宝座要到头了。

与李隆基的大逃亡不同,太子李亨胸怀大志,决定与父亲分开,去讨伐逆贼安禄山、收复失地。

李隆基听完,给了太子2000人马,还将自己的飞龙厩马送给太子。他派人给其捎话,大意是你好好努力,不必挂念我。

李亨听了后,感动不已。而李隆基的心态有些崩了,昨日杨玉环被赐死,今日与太子分道离开。人生真是无常!

到蜀地后,李隆基大喜,情况比预想得好,不仅物资丰富、军械充分,还有骁勇善战的士兵。

李隆基开始整合蜀地的资源,进行部署。

再说安禄山那边,他轻轻松松拿下长安后,露出了残忍暴戾的一面。

他把追随李隆基的大臣家属全杀了;把李隆基留下的王子皇孙干掉了,包括李隆基的妹妹霍国长公主;还把杨国忠和高力士的人统统灭了。

做完这一切,安禄山毫无负担,毕竟,李隆基下落不明,说不定死了。于是,安禄山和众人开始提前庆祝。

安禄山大肆寻欢作乐,让李隆基差点喜极而泣!他的机会来了!

这个阶段,李隆基大权在握,逃亡路上虽然几经狼狈,但好在有惊无险,日子还算逍遥。

二、太子登基初期,李隆基虽是太上皇,但威望不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天宝十五年7月15日,李隆基提出了反攻安禄山的计划,并放权给太子与诸王,让他们自行挑选与任免下属官员,事后上报朝廷即可。

可他晚了3天!

7月12日,当了18年太子的李亨,在灵武登基了。《旧唐书》中,李亨对外宣称“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

李亨是想告诉世人,他是父皇传位、天命所归。李隆基得到消息时,李亨已经获得了很多官员的认可。

此时,李隆基面临2个选择,一是宣布太子是“擅自登基”的,李亨很可能会被赶下皇位。后果就是唐朝势力更加散乱、分裂。

二是默认李亨自作主张登基一事,这又让李隆基觉得窝火憋屈。毕竟,他当年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当上皇帝的,且尝过权利甜头的人,哪能那么容易放弃呢!

经过深思熟虑,李隆基决定以大局为重,对外宣布:朕全力支持新皇!并许诺近日会退位。

至德元年8月16日,李隆基最后一次用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书:即日起,他的制书改称为诰,朝廷及各地官员上书时须一律改称他为太上皇。

2日后,李隆基正式对外宣布退位,同时正式册封太子为皇帝。

接下来,李隆基安心等待李亨那边的好消息。

然而,几个月后,宰相房琯打了败仗,原本是去收复长安,谁知,5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

又过了一个月,江南出乱子了。十六皇子李璘不承认李亨登基,他聚集了几万人马,叛乱了!

李璘母亲早逝,李隆基当时将李璘交给李亨抚养。李亨非常尽心,经常抱着弟弟睡觉。虽说两人是兄弟,实际上情同父子。

然而,在权利的诱惑下,李璘没能守住本心,想要争上一争!可他手中无人可用,除了儿子李偒勇猛善战,其他人都是草包。还没蹦跶多久,就以大败收尾。

(李璘拒捕后中箭,不治身亡。其子李偒死于乱军之中。)

唐朝的情形一点儿都不乐观,除了李璘之外,吐蕃、南诏都在搞小动作,想要分一杯羹。

至德二年年初,安禄山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双目失明,身上长了恶疮。身体上的折磨,让安禄山的脾气一点就爆,动不动就暴打近臣和文官。

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火气呢,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于是,被暴揍的严庄怒了,他联手安庆绪,趁安禄山熟睡,与李猪儿三人合力干掉了安禄山。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接班,可是,他能力弱,还忙着在后宫花天酒地。李亨的人打到了长安城城下。

至德二年9月27日,15万的唐军与10万叛军一番激战后,取得胜利。第二天,唐军进驻长安城,收复了失去1年零3个月的大唐国都!

10月16日,安庆绪知道后,心态崩了,连夜干掉被俘的唐将,带着金银财宝和亲信跑了。

2日后,洛阳也成功收复。李亨开始盘算接回太上皇的问题。李亨打算迎回太上皇,能臣李泌给他支了个招,让群臣联名上奏表,表达对太上皇的日夜思念,及尽孝的决心!

此时,李隆基已经70多岁了,他心中忧虑,当初自己对李亨并不好。回长安,意味着被全面监视,还会触景生情。

李隆基叹了口气,他必须回去,这样才能避免日后的内耗,好让新皇全力治国,早日还老百姓一个太平。

至德二年10月23日,李隆基率领600多人,从成都向长安行进。

再次经过马嵬驿时,李隆基触景生情:力士,你陪我去瞧瞧玉环吧。

杨玉环的坟前杂草丛生,李隆基站在那里,久久不语,不觉间,泪水满面。李隆基手拿一个绢包,打开后,竟是10多枚干枯的荔枝。

李隆基将干荔枝撒到坟前,哽咽道:玉环,这些荔枝系我亲手摘下,又贮藏至今。你在阴间,断难再食荔枝滋味,就以这些干果为伴吧。

片刻后,李隆基看向高力士:力士,回京后要办的第一件事儿,须以贵妃之礼改葬玉环。

接着,他似自言自语:贵妃自缢前,可曾怪我?

高力士抹了把眼泪:贵妃当时说,只要能保圣上平安,她不惜一死。

李隆基长叹一声,他真是无能,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至德二年11月22日,李隆基与新皇李亨会和,李亨派3000名精锐奇兵前来迎接。

到了咸阳,皇帝李亨一身朴素的紫衣,小跑着到太上皇跟前,扑通一声跪下,恭敬地磕头。李隆基一把抱住儿子,相拥而泣。

过了一会儿,李隆基命人取来黄袍,亲自给李亨穿上。李亨跪地磕头,并且拒绝了几次。

但是,李隆基坚持给李亨穿上,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能让朕安享晚年,就是尽孝了。

一开始,李亨对父亲的确尽心尽孝,不仅亲自给太上皇调试马上的缰绳,还亲自为其牵马。走出去几步后,才被太上皇阻止。

一路上,李亨在前面开路,但不敢走在正路上,这份恭敬和小心,一如他当太子时。

李隆基对此非常满意,忍不住感叹:我当了44年皇帝,没感觉到有多尊贵,如今当了太上皇,才觉得尊贵无比!

李隆基与李亨先去了含元殿,安抚了文武百官。随后去长乐殿给祖先请罪。之后,李隆基宣布移居兴庆宫,把正殿给了皇帝。

李亨没有接受,多次要求退位,但都被太上皇一一拒绝了。

至德二年12月21日,李亨正式接受了传国玉玺。而李隆基威望犹在,开始了滋润的太上皇生涯!

三、新皇登基后,李隆基依旧随心所欲,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按理说,新皇接受玉玺,李隆基可以退居幕后了,但他行事无度,犯了新皇的忌讳。

1、在《杨贵妃传》中,李隆基秘密派亲信宦官改葬贵妃,没想到,宦官打开坟墓,却没找到尸骸,只有包裹杨贵妃遗体的紫色褥子,以及杨贵妃生前佩戴的香囊。

宦官只好带回香囊复命。从此,一则流言在民间传开了,也许杨玉环没有死。

马嵬坡兵变,李亨是否参与其中不好说,但他是知情者,也就是说,他至少是默许了这件事的。李隆基如此行事,很容易与新皇发生嫌隙。

2、李隆基居住在兴庆宫,百姓们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忍不住当街叩拜,直呼万岁。这一跪,就是一条街。

李隆基见状,非但不避嫌,还派人在楼下准备酒肉,款待跪拜的路人。这不是给皇帝李亨添堵吗?

3、不仅如此,李隆基还跟各类官员交往密切,甚至有剑南道的奏事官,还特地拜见了李隆基。

李亨又惊又俱,还带着一丝的不忿,他必须得让太上皇认识到,他才是唐朝的皇帝。

李亨的贴身太监李辅国,他主动请缨,接受了敲打太上皇的任务。

这个李辅国不是别人,就是马嵬坡兵变中的参与者之一的李静忠,如今成了李亨身边的头号红人,比当年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还要风光。

上元元年7月19日,李辅国伸出了黑手。他假借李亨的名义,将太上皇骗出兴庆宫。

等李隆基一行人走到睿武门,500名骑兵突然杀出来,将李隆基一行人包围其中,并逐渐缩小包围圈。李隆基吓得差点坠马,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李辅国从士兵后面走出来,阴测测一笑:皇帝认为兴庆宫过于狭小,特地差臣等在此迎接太上皇迁居大内。

千钧一发之际,高力士挺身而出,大喝道:李辅国想要做什么?还不即刻下马跪安!

李辅国曾是高力士多年的仆人,听到高力士的怒喝,条件反射地滚下了马鞍。

高力士趁机大喊:太上皇让我问各位将士,你们都还好吗?!在场的士兵只好丢下兵器,跪下行礼。

高力士趁热打铁,看向李辅国,大声呵斥:李辅国!还不速来为上皇牵马,护送回西内!

李辅国只好硬着头皮牵马,和高力士一起将太上皇送到了甘露殿。

李辅国刚走,李隆基感动地看向高力士:若今日没有你,朕可能就没了。但高力士已泣不成声,他深知,自己快要跟太上皇永别了。

果然,10日后,李辅国用“潜通逆党”的罪名,要置高力士于死地,好在一堆人求情,就改成流放巫州。

同时,李辅国还把太上皇的贴身太监统统流放,将太上皇的羽翼剪的干干净净。

只不过,面子上总得过得去,他精心挑选了100多名宫女,去伺候太上皇,而这些宫女都是对李隆基没有好感的。

李隆基心灰意冷,他成了最高级别的囚犯,所亲近的人怕是再难相见了。一开始,皇帝还来探望,后来因为病情加重,也不能前来问安了。

这对于喜爱热闹的李隆基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开始日日对着杨玉环的香囊落泪,他好想念杨玉环,想再见她一面。

万念俱灰之下,李隆基居然听信了方士的话,开始辟谷修炼,只为早日见杨贵妃一眼。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隆基在无限的郁愤忧伤中病死了。高力士听到李隆基驾崩,望着长安的方向,号啕痛哭,吐血而亡。

李隆基晚景“凄惨”,他并不知道,儿子李亨早就后悔了,但是李亨自己患病,不敢出手诛杀李辅国。

张皇后想要杀了李辅国,却被李辅国处死,李亨目睹这一幕,惊吓过度,没几天,也死了。

李辅国虽大权在握,但同样死于这一年,他是被新即位的代宗皇帝派人刺死的!

(这一年,李白酒后捞月淹死了。)

自此,大唐的盛世时代彻底结束了。

李隆基晚年色字当头,抢了儿媳妇做贵妃。后来,他耽于享乐,不断给杨国忠、李林甫放权,导致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天!

可他统统看不见、听不到!甚至自信地认为,安禄山忠厚可爱,怎会谋反呢!直到安史之乱,他还听信谗言,导致哥舒翰近20万的军队全军覆没!

李隆基回长安途中,路过剑门关,不禁有感作诗:剑阁横空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障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这首诗很有气势,可他当初经过剑门是逃难的天子,如今却说自己是巡游打猎的皇帝,好一副滑稽可笑的模样!

李隆基身为皇帝,国难当前,他带头狼狈出逃,最后却平平安安回了长安,路上还有心情作诗。

可近30万的伤亡士兵呢?饿殍遍地的百姓呢?哪一个不是流离失所、支离破碎呢!

相比于牺牲的将士,李隆基最起码有命在,能吃饱穿暖。至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好意思,他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点赞2、枣阳市 网友:冷色系

公元757年,李隆基回到长安皇宫,又过了五年才驾崩,终年78。这种条件,相对于在安史之乱中凄惨死去的千千万万无辜军民而言,何来“凄惨”之说?

在当太上皇的五年里,李隆基的生存状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莺歌燕舞、风流潇洒;后两年,万念俱灰、郁郁而终。原因只有一个:权力。



其实在当初马嵬驿兵变的那一刻,李隆基很难有好日子过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封建帝王和宠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前者授予后者权力,后者是前者的代理人。很多看似“奸臣当道”引发的乱像,本质上也是帝王意志的体现:有什么土壤长什么果,你以为奸臣是坏人,其实真正坏的是皇帝。

但是,聪明的皇帝最擅长的就是卸磨杀驴、找人背锅,一旦察觉民怨沸腾、怨声载道,他们能果断的干掉自己曾经的宠臣“以谢天下”,成功转移仇恨,毕竟一般人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皇权。这一招虽然不地道,但很实用。

但李隆基显然犯了浑。所有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他自己养成的;封建帝王在位如果超过30年,基本上都会变成昏君,而李隆基在那时已经超过40年,他一改前期的英明神武,在朝廷内任用佞臣、朝廷外重用蕃将,希望用这种所谓的制衡来巩固权位,即使无数人犯言直谏也无济于事。



但事与愿违,他的宠臣之一安禄山,打着清除另一名宠臣杨国忠的名义造反,此时的李隆基已经颜面扫地;而直到这时,他仍不思悔改,不仅没有“机智”的丢卒保帅,反而一边维护宠臣、一边摧残良将——听信宦官,诛杀卖命抗敌的高仙芝、封常清;和杨国忠同穿一条裤子,逼迫哥舒翰兵出潼关;主力军被自己坑完后,立即带着亲信、后宫一溜烟往杨国忠统领的蜀地逃窜......

马嵬驿兵变,实际上针对的是李隆基,毕竟打狗看主人,禁军诛杀杨国忠,实际上就是要将李隆基的军;好在陈玄礼掌军已久,把祸水引向了杨贵妃,替皇帝找到背锅侠,成功限制了事态发展。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李隆基虽颜面无存,但好歹保住了命。

随后大部分军民跟随太子李亨北上朔方,已经充分体现了人心向背。过了不久,得知儿子在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尊自己为太上皇,李隆基虽然内心失落,但也没有其他选择:烂摊子总得有人来收拾,自己无心无力,儿子愿意出头,总比江山落到安禄山手里好吧。



在其后的大概一年中,太上皇李隆基在繁华的蜀地避难,皇帝李亨在朔方调度平叛,双方相安无事。

公元757年,唐军在香积寺大获全胜,斩首叛军6万人,一举收复长安。无论是出于孝道,还是炫耀政绩,唐肃宗李亨都得接回父亲。他也确实在第一时间这么做了,但说辞比较虚伪,大意是:“请上皇东归,朕退居东宫、安心当个太子”。

没办法,皇位固然香,自己也确实有资格拥有,但吃相一定得注意好好包装;何况谁都明白,今时不同往日,李隆基即使再贪恋权力,也会不好意思(不敢)接招。

至于传递大实话的任务,就交给大臣们了。李亨的“诸葛”李泌迅速以群臣的名义写了一封贺表,大意是:“陛下无时不刻不思念上皇,如今京师已光复,请上皇返回京城,好让陛下能一尽孝心”。

两封表书一前一后送往蜀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这个意思:皇帝愿意让位,但大臣们不同意。这出双簧,让李隆基父子都有台阶下,深得政治腹黑学的精髓。



果然,李隆基收到第一封表书时,“彷徨不能食,欲不归”;第二封抵达后,他心里的大石头才落地,高兴地命人准备好路上的服饰、食物、娱乐节目,并且把出发的日期都定好了。

随后父子会面的过程颇具深意:

李隆基抵达凤翔,立即把护送自己的600甲兵交给所在郡县,表示自己不会染指任何兵权;李亨获悉,则派了3000精兵前去迎接;

李隆基到达咸阳后,李亨脱下黄袍、身穿紫袍前来迎接,当众跪拜父亲,并请对方使用自己的皇帝车驾;

对于这种态度,李隆基自然高兴,当然也会投桃报李,他要来黄袍,亲自为儿子穿上,其后表态:“天命与人心都已经归于你,你能够让我安度晚年,就是你的忠孝了!”

也许这真的是大实话。父子俩一番客气后动身回宫,李亨亲自为父亲牵马,李隆基高兴地说:“我当了近50年天子,都不觉得高贵;如今作了天子的父亲,才发现贵不可言!”回宫后,他正式把传国玉玺交给了儿子。



上述场景其实挺好笑:父子俩明明都知道皇权有多香,但李亨顾忌孝道,不得不三番五次假惺惺推让;李隆基不敢、也不能接,只好五次三番表示愿意安于现状,套路一个比一个深。

但嘴里说放下很容易,面临赤裸裸的权力诱惑时却是另一码事。

李隆基回到长安,仍居住在自己当初做皇帝时的寝宫兴庆宫。起初李亨对父亲毕恭毕敬,还经常拿一些政事去请示意见。李隆基如果真的舍弃权力,就应该像当初李渊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才对,但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这里有个例子:

李亨在处理那些当初投降叛军的大臣时,准备宽恕张均、张垍两兄弟。在诏书拟好后,他拿去请示太上皇的意见。

面对这种情况,李隆基不应该干涉才是,当他还是舍弃不了对生杀予夺大权的渴望,拒绝了这一主张;李亨磕头请求后,他才勉为其难的仅仅饶了张垍一命。

更要命的是,李亨之所以想赦免张均、张垍,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张说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李亨还在娘胎里时,李隆基只是个藩王,他担心太平公主的迫害,准备用堕胎药流掉这个孩子;但张说于心不忍偷偷替换成了养胎药,这才保住了李亨一命。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当了皇帝还不能保住自己的恩人,李亨的真实感想不难猜测。此外,他曾想挖出祸国殃民的李林甫的尸首挫骨扬灰,但顾忌李隆基的想法最终作罢。一个词来形容唐肃宗李亨的状态:别扭。

李隆基住在兴庆宫,这里毗邻街市,长安的繁华一览无余;他有陈玄礼、高力士的侍奉,平日里经常跟一众公主、老臣纵酒娱乐、欣赏歌舞,儿子唐肃宗也时常来探望自己,生活那叫一个滋润;

但这还是不能让他满足,爱好出风头的他,经常登临长庆楼,路过的百姓无不俯身叩拜、山呼万岁,李隆基龙颜大悦,下令在楼下设宴款待众人;

这还不算,他甚至还经常跟一些进京的军队将领有密切往来,将军郭英、剑南道使者都曾刻意前来拜会,享受过李隆基的热情款待。

这就有些踩过界了,李亨碍于父子之情不好发作,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的亲信可不能忍。



经过安史之乱,李亨对将领极为忌惮,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受到了重用;这些人跟张皇后勾结弄权,掌控朝政。

其中,李辅国出身贫贱,虽然权势如日中天,但老是被李隆基的身边人瞧不起。为了替主分忧,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以“上皇勾结外人,陈玄礼、高力士图谋不轨,禁军当初都参与了马嵬驿事变、忐忑不安”为由,劝说唐肃宗把李隆基迁徙到戒备森严的内宫,以免产生祸乱。

唐肃宗表面上不答应,但李辅国何等精明,他先是擅自削减了兴庆宫内的马匹,由300锐减到10;李隆基感觉不妙,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后,李辅国纠集禁军,哭求把李隆基移居到太极宫,但唐肃宗的态度是“泣不应”,只是哭,但不表态。

过了几个月,趁着唐肃宗生病,李辅国假传圣旨,声称皇上请太上皇到太极宫游玩;李隆基带着亲信走到半路,被李辅国以及手持武器的500禁军堵住了,对方表示“迎接”太上皇移居更加“宽敞”的太极宫。

就这样,李隆基几乎被绑架到了残破的太极宫甘露殿,身边的下人只有几十个老弱病残,陈玄礼、高力士等老部下以及以前的宫女都被剥夺。

其后,李辅国才带着禁军将领前去向唐肃宗“请罪”。当然,他们不仅没被责罚,反而受到了口头褒奖。



几乎被囚禁的李隆基,在接下来几乎只吃素,而且还修炼辟谷之术;也许是因为思念杨贵妃,也许是对自己凄凉处境的悲哀,他形容枯槁、心如死灰、郁郁寡欢,两年后与世长辞。

听到这一消息,卧病在床、好几个月没有探望父亲的唐肃宗李亨悲悔交加、病情加重,不久后也撒手人寰,让人唏嘘不已。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回京的李隆基年事已高,在朝野早已威望尽失,不大可能制造事端,只是之前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让他突然放下身段、低调享福,确实有些强人所难;而唐肃宗李亨,也不那种为了权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之人,对于太上皇的影响,虽然带来了不便,但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父子俩原本可以相安无事。

但一方面李隆基没能彻底放下权力心;另一方面唐肃宗的亲信不会容忍上面存在掣肘的力量,他们利用唐肃宗的犹豫、纠结心态,越俎代庖摆平了太上皇,造成既定事实。

权力面前,亲情的力量太过于微弱,这就是为什么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太上皇、皇上并存的情况极其稀少。

点赞3、阜阳市 网友:透着泪水

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李隆基的晚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自从赐死杨贵妃后,李隆基与以前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

安史之乱的关键之战——潼关大战,由于李隆基的瞎指挥,不但丢了长安,就连败象显露的安史叛军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复活了,风光无限的李隆基只好踏上逃亡之路,一眨眼从天堂到地狱。

到了马嵬坡,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不干了,砍了杨国忠的脑袋,逼李隆基杀了杨贵妃,用老婆换太平,兵变之后,太子李亨带着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唐玄宗则直奔成都,结果到了成都的第14天,灵武使者就送来了唐肃宗李亨即位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直接把唐玄宗打的晕头转向,事已至此,有自知之明的唐玄宗只好表态支持,”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昭告天下传位李亨。

对于一辈子霸气侧漏的唐玄宗来说,这个宝座让的事心不甘情不愿,他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诏书中说,自己尽管是太上皇,但是唐肃宗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后必须向他报告,等到夺回长安,再用正式的诏书来确定太子的皇位,开创大唐盛世的唐玄宗还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样,诏书一下,他就成了大唐的局外人,李亨送来的都是平叛的好消息,这也为他失落的心里带来些许的安慰。

至德二年(757年),长安终于回到唐军手中,唐肃宗李亨进驻长安的当天,唐玄宗带着高力士、陈玄礼,还有600禁军北上返回长安。

队伍刚走到凤翔,唐肃宗的3000精骑就到凤翔“迎卫”,由太监李辅国带队,名义上是保护,其实就是监视,上来就把唐玄宗的600禁军缴械,“贼臣李辅国诏取随驾甲仗”,以“诏”令的形式收走武器,显然这是李亨的命令,唐玄宗无可奈何,“临至王城,何用此物?”,命令禁军全部把武器装备存放到当地的武器库里。

这件事对唐玄宗影响很大,导致他在凤翔犹豫了七八天才上路,这时候正是寒冬季节,天寒地冻,唐肃宗亲自从长安到咸阳的望贤宫迎接,父子相见,恍如隔世!

据说,当时的唐肃宗没有穿黄袍,而是穿着一身紫袍,“上皇下楼,上(肃宗)匍匐捧上上皇足,涕泗呜咽,不能自胜。”

唐玄宗是个明白人,一看儿子的衣服,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他要来一件黄袍,亲自给李亨披上,”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皇位继承权的问题顺利解决了。

唐玄宗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75岁高龄了,就是有政治野心,也是有心无力了。

第二年,战事稍微平定后,在高力士的陪同下,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被儿子安排到了玄宗当年做临淄王的府邸兴庆宫,虽然杨玉环没有了,幸亏有高力士陪着,老年的唐玄宗至少还有一个作伴的。

玄宗住在兴庆宫,没事儿的时候就站在长庆楼上观望徘徊,虽然不当皇帝了,但是唐玄宗的政治影响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路过的老百姓看到太上皇,纷纷跪下来,高呼”万岁“,唐玄宗也不好甩手离去,就派人拿些酒肉饭菜赐给这些老百姓,剑南来京办事儿官员,由于玄宗流亡时经过那里,这些官员也纷纷到长庆楼拜见,玄宗就让玉真公主和如仙媛招待他们。

这事儿很快被唐肃宗李亨知道了,就有了警觉,派人加强监视,直到有一次,唐玄宗竟然把御林军大将郭英义招到长庆楼,设宴款待。

这件事让唐肃宗感到头皮发麻,好家伙,这简直是复辟的节奏呀,当年老爹李隆基发动两次政变,一次除掉韦后、一次除掉太平公主,逼迫父亲李旦禅位,御林军可是政变的主力军,使用御林军办大事可是李隆基的惯用套路,对于这个政变高手,李亨不得不防,他立即把唐玄宗迁到更加偏僻的太极宫。父子之间最后的亲情,彻底没了。

李辅国带着500甲兵就去了,刀光一片,前来迎接李隆基,高力士怒斥李辅国不得对太上皇无礼,李辅国骂高力士”不解事“,还杀了他的两个侍从,唐玄宗和高力士只好跟着李辅国搬到了太极宫。

高力士就此得罪李辅国,没多久,对高力士的诬告就送到了李辅国的案前,高力士被削去所有职务,流放巫州,临行前,请求见唐玄宗一面也不允许,只好抱憾上路。唐玄宗哭泣”微(没有)将军(高力士官至骠骑将军),阿满(玄宗)已为兵死鬼矣“。

紧接着,王承恩流放播州,陈玄礼告老还乡,就连唐肃宗的姑姑玉真公主也被勒令出居玉真观,李亨派了100多人把玄宗身边的人全部替换掉了,马匹全部收缴,让玄宗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女儿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到他身边侍奉。

就这样,唐玄宗在高墙大院内,从此隔离,在漫长的痛苦回忆中,他悲苦的过了6年软禁生活,宝兴元年四月初五,78岁的唐玄宗在愧疚中去世了。

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得以回京,就在他走到朗州时,突然听说唐玄宗去世的消息,不禁“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对李隆基忠心不二,唐玄宗去世后,他也不愿苟活,后人称赞他”高力士真忠臣也!“


点赞4、珠海市 网友:你我所有

“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从来都令人无比唏嘘,而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也算是对英雄末路最极致的演绎。以安史之乱为线,安史之乱前的李隆基有多得意,安史之乱后的李隆基就有多落魄。宠信的臣子造反,最为深爱的杨贵妃被赐死,儿子夺了自己皇位,还将他长年软禁在兴庆宫!

若不是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将他和杨玉环的“不伦之恋”写得可歌可泣,怕是在史家的笔下还要背上一个昏君的名头!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初九,这是唐玄宗李隆基生命中黑暗的一天。在安史之乱的影响下,唐玄宗不得不收拾行装去蜀地避避风头。唐玄宗先是悄悄转移到长安城北边的禁苑。

并在几天后,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后宫中众多妃嫔、皇子、公主等人从禁苑西门逃出了长安城。而城中的百姓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才发现自己被贤明的皇帝给抛弃了,一时间整个长安城乱成了一团,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无不四处逃命,其中不乏争相进城抢夺皇宫及贵族府邸的财宝者,放火焚烧府库者更不在少数。

这个曾经缔造开元盛世的贤明君主唐玄宗,也在这一刻翻开了自己人生的下半章,悲惨的下半生在这一刻展开。

出了长安,唐玄宗一行人两天后,来到了马嵬坡,这个令唐玄宗一生难忘的地方。因为将士疲惫不堪,且都带着愤恨的情绪导致卫队停止不前,唐玄宗一行人不得不驻扎在马嵬驿,等第二天再做打算。

可当唐玄宗准备与杨玉环深入探讨之时,外面一阵喧闹,惹得唐玄宗大怒。唐玄宗走出去一看,顿时被吓了一跳。士兵包围了驿站,为首的士兵手中正提着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也就是宰相杨国忠的头颅。


唐玄宗知道士兵们这些天积累的情绪爆发了,毕竟安禄山起兵的理由就是这个杨国忠,不得已唐玄宗只能选择安慰士卒,保证不追究他们的过错同时命令他们撤走,可将士们根本就不答应,他们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知道,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谋反,导致他们今天流离失所,所以将士们杀了杨国忠泄愤,他可以理解,可是现在要他赐死自己最心爱的,他又怎么下得了手呢?但是如果不赐死杨玉环,将士们又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众怒难犯唐玄宗明白这个道理,含着泪命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勒死,然后将杨贵妃的尸首拉出来给众人看,士卒们高呼万岁,这才解决了这件事。或许,杨贵妃不是将士们眼中的红颜祸水,只是,在那一刻深爱她的那个人已经无能为力了,所谓悲剧其实就是将原本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众人看。

马嵬驿兵变平息之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兵分两路,李亨率领部分禁军赶往灵武,而唐玄宗则逃到了成都。在唐玄宗到达成都的第14天,传来了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这对本就无助的唐玄宗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试想一下,自己这个皇帝还在,太子却连一声招呼都没打就称帝,如果你是唐玄宗又该如何?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唐玄宗站出来表示一下的——“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随即诏告天下传位给太子李亨。

这才是李隆基下半生悲剧的真正开始,要知道在整个封建王朝,除了乾隆这个晚年主动让出皇位的太上皇大权在手过的好一点外,没有哪位太上皇小日子能过的滋润的。

公元758年末,随着长安的光复,唐玄宗在唐肃宗的“请求”下回到了长安,一行人走到凤翔时,那群护送玄宗从成都回来的卫队被唐肃宗派出的卫队给缴了械。毕竟唐玄宗自己心里也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一呼百应的皇帝了,于是转身将传国玉玺交给了唐肃宗,从此“不再”过问政事。

刚回到长安的那段时间,李隆基在高力士、陈玄礼、王承恩、女儿玉真公主、宫女如仙媛等人的陪伴下,住进了自己藩王时的府邸——兴庆宫,刚开始那段时间,李隆基过得也还算可以,毕竟唐肃宗并没有软禁他,而且在兴庆宫中吃好玩好。

不过,李隆基却喜欢时不时会站在兴庆宫长庆楼上,享受长安父老乡亲的顶礼膜拜。此外朝中官员、羽林军将领,还有蜀中官员时常进出兴庆宫向唐玄宗请安,这让年老的李隆基十分沉迷,经常摆设宴席招待这些官员们。

这一切,唐肃宗听到后,产生了猜忌。这时候李辅国站出来对肃宗说:高力士、陈玄礼等人聚众密谋,意图拥戴玄宗复辟。虽说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无中生有之事,但恰恰是这番话戳中了唐肃宗李亨的软肋。于是同年7月19日李辅国将唐玄宗骗到了太极宫,此后,唐玄宗到死都没能走出太极宫的范围。

7月28日,李辅国将高力士流到巫州、勒令陈玄礼致仕、宫女如仙媛放逐归州、玉真公主出宫入玉真观……李辅国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唐玄宗这一刻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在没有一个知心之人可以攀谈。

太极宫中,只有肃宗安排的百余名宫女负责洒扫,几十名老弱残兵负责护卫。晚年孤独的玄宗,既没了权力,又没了爱情,还没了尊严与自由。随着高力士等人被流放,这一刻的李隆基真的变成了孤家寡人。他只能找来画工,画了一副杨贵妃的画像挂在大殿中,每日欣赏,独自落泪。

唐肃宗自是知道唐玄宗的情况,选了百余人时常到太极殿打扫,并让万安公主、咸宜公主伺候唐玄宗的饮食起居,只是唐玄宗的心情却越来越差,最终患病。公元762年,唐玄宗在杨贵妃的画像前郁郁而终,时年78岁。

就在唐玄宗去世13天后,唐肃宗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而这一年流放巫州的高力士遇赦而归,回到半路听说玄宗驾崩的消息,高力士嚎啕大哭,呕血而死。第二年安史之乱彻底平定,只是曾经鼎盛的大唐一去不复返。

点赞5、新余市 网友:梦落花溪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李隆基在很哀伤地唱歌,很哀伤。。。

曾经的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曾经的李隆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曾经的李隆基与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尽管唐玄宗李隆基充当了“扒灰”的不光彩角色,横刀夺爱,将儿媳杨玉环据为己有,但经过多少年的朝夕相处,志趣相投,他和杨贵妃确实有了超越肉体和激情之外的感情,所以当马嵬坡兵变时,当禁军将士亮出兵刃,公开威逼李隆基处死杨贵妃时,李隆基是崩溃的。

他爱杨贵妃,但他更爱自己的性命和地位,最终只得做出一个痛苦的抉择。

在缢死杨贵妃的那一刻,李隆基心已死。

但这一切只是开始,不是结束,迎接他的不仅是爱人的离开,更是权力的失去。

李隆基用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尸体,换来自己的苟且,他逃到成都避难,太子李亨却没有追随他的脚步,而是逃到灵武,被人拥戴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可怜的李隆基,就这样失去了皇帝的位置,以一种最无可奈何的方式。

权力和女色,是皇帝最好的春药,当这两样都被剥夺,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威信扫地的李隆基只得躲在成都,看着儿子指挥平乱。安禄山被杀后,长安光复,李隆基被儿子迎回长安,尊为太上皇,开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既已不是皇帝,自然不能居住在大内,李隆基迁居到兴庆宫,这是一处荒凉的所在,没有熙熙攘攘,没有美貌宫娥,只有门庭冷落,只有白头宫女,以及落寞的李隆基。

陪伴李隆基的只有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内侍监高力士,两人是他最信赖的心腹;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居住在这里,不时陪他聊天解闷;旧时的宫女、梨园弟子时常为他奏乐起舞,让他的“冷宫”生活显得不是那么冷清。

但每当夜深人静,李隆基总是感觉寂寞空虚还有冷,他始终忘不了杨贵妃,那个一生挚爱的女人,那个为自己丧命的女人,那个让自己魂牵梦萦的女人。可这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他现在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祭奠,二是怀念。

可惜就连这两件事,李隆基也不能痛快的做,他想把杨贵妃的遗体收敛改葬,让她入土为安,却遭到大宦官李辅国的反对,堂堂太上皇对此居然无能为力,只能偷偷摸摸地命人把杨贵妃的遗体秘密转移到其他地方安葬,然后每天对着杨贵妃的画像“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自古以来,太上皇就如同囚徒一般遭人监禁,李隆基也不例外。

大宦官李辅国深受唐肃宗信赖,为了继续讨好唐肃宗,他在唐肃宗面前大献谗言,诬陷李隆基“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

唐肃宗的疑心本来就重,立刻起了警惕之心,李辅国趁热打铁,居然矫诏让李隆基迁居到西内甘露殿,还在半路派出五百骑兵,剑拔弩张,公然拦截去路,吓得李隆基胆战心惊,差点从马上摔下来,一副可怜的模样,简直连个宦官都不如。

尽管李隆基战战兢兢,表现地无比可怜,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不久后高力士因“潜通逆党”被流放,陈玄礼被勒令提前退休,就连玉真公主也被迫离开皇宫,出居玉真观。

身边亲信被一扫而空,李隆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那生场景,好不凄惨,尽管他“孝顺”的好儿子给他另派了一百多人伺候,但与其说是服侍,倒不如说是派人监视,更让李隆基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终于在两年后驾崩,终年78岁。

我们无缘窥见李隆基的晚年生活,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晚年的李隆基除了对“一生所爱”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对“开元盛世”的无限追忆外,对自己当初的沉溺享乐应该也有些许的痛悔吧!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点赞6、贵阳市 网友:永诀别

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凄惨。但这样的凄惨,却是在赐死杨贵妃前后,这位老皇帝一步步“作”出来的。

首先堪称“自作”的,就是“赐死杨贵妃”事件。潼关之战前,倘若不是李隆基关键时刻瞎指挥,不但长安丢不了,已经颓态毕露的安史叛军,极有可能提前歇菜。但李隆基却自废武功弄丢长安,带着心爱的贵妃和满朝文武踏上逃亡之路。这才惹得愤怒的卫士们反了天,闹出轰动的“马嵬驿之变”,吓得李隆基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来换太平。晚年的孤苦,就此开始。

但如果单因丢失长安跑路,原本也闹不出这折腾,最要命的原因是,弄丢了长安的李隆基,当时变成了惊弓之鸟,什么光复山河的理想全没了,一门心思就要往蜀地跑,这才叫一直装老实的太子李亨逮住机会,借着炸锅的将士怒火演了这场闹剧。闹剧后的李隆基更是撒腿开溜,跑进蜀地躲清静,残破烂摊全扔给战火中即位的太子李亨(唐肃宗)。可以说,就是李隆基在关键时刻的甩锅不负责,换来了他接下来的“太上皇”人生。

其实初当太上皇时,李隆基过的也还算不错,虽说没了权力,但毕竟在远离前线的蜀地,地位尊崇样样不少,生活也还相对自由。前线在新皇帝唐肃宗的统筹下,也是捷报频传。可安生日子过了没几天,李隆基却是又不消停,竟严重不满意唐肃宗手握大权,又自顾自扶持起永王李璘等势力,还多次派官员到唐肃宗身边,非要和亲儿子再争一争话语权。

可他这么争有什么用?唐肃宗早已大权在手,争也争不过,李隆基这一顿瞎争,闹得爷俩勾心斗角,好好的平叛大业也成了互相扯皮。父子间的嫌隙,更是越争越厉害。可以说,李隆基安享晚年的后路,基本就在这一顿乱争里,越发被堵死了。

所以,当唐朝收复长安后,“太上皇”李隆基从蜀地迁回长安时,一到凤翔就被唐肃宗派人缴了械,然后被唐肃宗安排在兴庆宫。虽然此时父子芥蒂已深,但这时的李隆基,还可以继续自由活动,兴庆宫住腻了,有时还常来大明宫或华清池走走。那时的唐肃宗,还常来登门问候。可就在这还算太平的晚年里,李隆基又做了一桩“自作”事:把将军郭英召到长庆楼来赐宴。

这事可就让唐肃宗彻底头皮发麻,这郭将军何许人?这是掌握禁军的重要将领。唐朝每次闹宫廷政变,策反禁军都是固定套路,老爹你这是要闹哪样?最后一点父子亲情,这下彻底没了。唐肃宗立刻派宦官李辅国现场执法,先把李隆基宫殿里的马尽数没收,然后高力士陈玄礼全数流放。就连唐肃宗的亲姑姑,常来陪李隆基聊天的玉真公主,也被从此隔离。孤零零的李隆基,被强行押送到甘露殿居住,开始了失去自由的软禁生涯。

在这最后的孤独日子里,李隆基陷入了冰冷的痛苦中。唐肃宗也不来看望了,身边就两个照料他起居的女儿。于是他连饭也不再吃,陷入了漫长的痛苦回忆里,直到762年去世。

这位把唐朝推上巅峰的帝王,晚年光景就是这样令人唏嘘,可是,倘若参考前因后果,这事又能怪谁?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点赞7、邹城市 网友:百合微澜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帝王,前半生功绩卓著,颇具明君之像。后半生骄奢淫逸,导致烽烟四起,战乱频发。直至帝位旁落,落魄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就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自己也因此获得太子之位。很快,在其父李旦的禅让下,即位当皇帝。

(唐玄宗剧照)

随后又发动“先天政变”,铲除了野心膨胀的姑姑太平公主。由此乾坤独断,大权在握。

独揽大权的李隆基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任人唯贤。提拔了史上著名的贤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使得朝政为之一新。同时通过精简机构,恢复了国力,百姓因此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官员勤政廉洁,恪尽职守。

在李隆基的英明统治下,盛唐的序幕徐徐拉开了,缔造了被后世誉为“开元盛世”的辉煌。

这时的李隆基可谓风光得意,英明神武。大诗人杜甫曾作诗《忆昔》来形容“开元盛世”的气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样的盛世让李隆基不免飘飘然,享乐奢靡之风悄然兴起。李隆基也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奸佞,一味声色犬马,穷奢极欲。

李隆基的昏庸,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叛军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在平叛的过程中,他又昏招迭出,用人失察,致使潼关失守,叛军直捣长安。

这时的李隆基,急急如丧家之犬,抛家舍业,带上挚爱的杨玉环和宠臣杨国忠,仓皇出逃,欲往四川避难。

那么,李隆基逃出长安,到杨贵妃被赐死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安史之乱)

一、当70岁的李隆基逃离长安城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无比悔恨的。

他恨安禄山的背叛,当朝臣数次上奏“禄山必反”时,他仍自信的说:“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他也恨自己的仁慈,给了安禄山三个节度使的大权,让他手握重兵,反噬自己。

由于走得太过匆忙,李隆基一行携带的盘缠不多,途经马嵬坡时,侍从们早已人困马乏,饥困交加,加上天气酷热,因此拒绝前行。

太子李亨和奸相杨国忠素有嫌隙,终于等到了矛盾爆发的这一天。

于是,陈玄礼煽动随行禁军哗变,以“杨国忠是导致叛乱的根源和意图联合吐蕃谋反”为由,乱刀砍死了他,而后又逼迫李隆基勒赐死了杨玉环。

二、当杨玉环香消玉殒的那一刻,李隆基内心是无比悲愤的。

作为堂堂一代帝王,居然保护不了自己的心爱之人,还亲自下旨勒死了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挚爱命赴黄泉而无能为力。

至此,李隆基用杨氏兄妹的性命,换得了臣工的保护,一路西逃入川。

但太子李亨不愿放弃,他选择了北上朔方。在众臣的拥护下,自立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此时的李隆基还蒙在鼓里,浑然不知,仍在以皇帝的身份发出一道道圣旨,指挥平叛。直到得知李亨即位的消息后,才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李亨。

(杨玉环剧照)

三、当李隆基颁发禅位诏书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无比凄凉的。

面对帝王权力的巨大诱惑,即便亲如父子,也毫无温情可言。

李亨擅自立为帝,等同叛乱,但李隆基又能怎样呢?毕竟这大唐江山是自己一手败坏的。当李隆基踏出长安城的那一刻起,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过好歹江山未改姓,不如索性做个顺水人情,把这帝位禅让了吧。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杀,李隆基也从成都返回了长安。被李亨安排住在了兴庆宫,身边也只有高力士和陈玄礼。

四、当李隆基重新踏入兴庆宫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无比复杂的。

他一方面对杨玉环的死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也为李唐江山终未旁落,而暗自庆幸。

所以,李隆基回到长安后,就迫不及待地派人祭奠杨玉环,并打算为她改藏。

不过,当初拥立李亨的宦官李辅国坚决反对,只给李隆基带回了杨玉环生前的一个香囊。李隆基将宠妃的香囊终日藏于袖中,并找来画工,描摹杨玉环的肖像,悬挂起来,和心爱之人朝夕对视。

李隆基也会偶尔和以前的大臣们聊聊天,回忆一下当年叱咤风云的帝王生涯,努力用“当年勇”来支撑自己。

但仅有的这点慰藉,也在李辅国的反复挑拨下,化为乌有。李亨因听信谗言,猜忌李隆基,放纵李辅国将李隆基软禁在了甘露殿。

亲信高力士也被冠以“潜通逆党”的罪名流芳巫州,陈玄礼被勒令复出为官。偌大的宫殿,只剩下形单影只的李隆基一人。

(高力士剧照)

五、当高力士跪别李隆基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无比绝望的。

李唐江山在李隆基的手里走向盛世,又在他的手里没落崩塌。他知道,他的一生功过,注定将被后世反复评判,供后人鉴戒和思索。

公元762年5月3日,郁郁寡欢的李隆基驾崩于甘露殿,终年78岁。

(参考资料:《旧唐书》)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