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如何看待闯关东这段历史?
感谢邀请。闯关东有空间上的广义和时间上的狭义这两个概念。空间上的广义主要是以山海关为标准划分为关内关外人口流动的情况,时间上的狭义主要是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原百姓的人口迁移,一般来讲,咱们说的闯关东都是狭义上的。
至于辽宁人是如何看待这一历史演变呢,我曾经和我远在沈阳的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两人得到的结论都是大致相同的。
谈到闯关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让中原人北上出关的原因何在。大家都知道中原的气候比东北要舒适一些,冬天也没有那么寒冷的天气。更为重要的是中原人讲究落叶归根,背井离乡的确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黄河下游泛滥逃荒者很多。
清政府以前是不允许中原人出关的,这与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直到1850年才把山海关打开允许人口流动,流动的不仅是人口还有中原文化,尤其是孔孟思想也对今日东北“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这个辽宁同学他祖籍是山东临沂的,虽然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是和山东人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都是很相似的,他也为自己祖上的闯关东精神而感到自豪,这是一种勇于探索、自力更生的精神。
清末以来,因为天灾人祸等许多要素,大批山海关内的民众被逼开端了“闯关东”。其间占比重最大的是山东人。本文以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事情为头绪,从文明交流与风俗变迁的视点,企图探寻“闯关东”对东北文明的影响,进而发掘“闯关东”的年代含义。山东人来到东北后,开端勤勤恳恳地用勤劳的双手发明未来。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他们或开垦土地,自给自足;或运营商业,开办商铺;或从事工商业,勤劳劳动。《山东之苦力》中写道:“彼等于游览途中,能忍风霜雨雪之苦,敝衣褴褛,毫不介意……天黑不愿投宿客栈,常横卧于人家之檐下。”正是山东公民艰苦斗争真实写照。他们的勤劳支付超乎常人的幻想,也正是这样持之以恒地斗争使得山东人在白山黑水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坚强不屈地生计下来。 山东人“闯关东”,不只带来了很多的劳动力人口,为东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起这样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自身也完成了跨区域文明的磕碰与交融。山东一起的齐鲁文明与东北的满族文明,山东人与东北原住民不同的性情、风俗、喜爱之间相互交融,刻画出东北人的性情,极大地丰厚了东北的文明,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关东风情。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首要,“闯关东”自身就具有了极为丰厚的文明价值,正如上文所述,作为一部沉痛的磨难史,它现已融入东北人血液中,渗透到骨髓里,成为一种深入和长远的文明印记,成为一代人的祖祖辈辈传承的一起回忆。山东公民,东北公民都自发地经过各种艺术形式体现其时的“灾祸史”,例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其主要撒播在山东、辽宁、吉林等地,大致内容是:山东文登一对配偶生下一条小龙,小龙的父亲一气之下砍掉了他的尾巴,小龙从此得名“秃尾巴老李”。而“秃尾巴老李”后来修炼成了龙神,保佑渡海的山东公民安全无恙。再如,在其时黑龙江流域渡船上,每逢船家要开船时,总会习气性地问一问船上有没有山东人,假如没有,那么船家就不会开船。
两者一起佐证了 “闯关东”的移民前史,反映出山东人与东北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实际。其次,山东人的日子态度和处世哲学深入地影响着东北公民的特性刻画,东北的风俗、民俗、民意无不打上了山东人性情的痕迹。作为礼仪之邦,山东一起的齐鲁文明是我国的传统干流文明之一。在此影响下,山东人也具有一起的性情特征:他们节省好客,忠诚宽厚,待人不小气;他们豪爽旷达,乐善好施,非常讲义气;他们朴素勤劳,重义轻利,整个山东可以说民俗淳樸。因而,当这些豪爽的山东人与东北原住民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就耳濡目染地势成了东北人直爽开畅、达观旷达的性情特征。一起,山东人思想也存在着保存与传统的方面。受儒家文明长时间浸染,山东人乡土观念很重,他们大多安土重迁。正如山东区域一向撒播的说法:“千行百行,种田才是本行”、“三十六行,种田为上。”体现出“在山东人的思想中,土地是最底子的,种田是最崇高、最正派的营生办法。”因而大部分山东移民在来到东北之后,照旧坚守传统小农思想,持续着开垦土地的传统农耕日子,这也与东北人性情中冒险认识较弱,相对传统保存的性情特点相对应。总的来说,东北人直来直去,不借题发挥的思想方法,容纳的胸襟,昌盛的进取精力,重情重义,乐于助人的质量等许多品格特征,都与那段“闯关东”的年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闯关东”这一悉数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它使得东北区域的人口大大增加,引入商品经济,开端实业开发,他们让东北大地面目一新,散发出朝气昌盛,蒸蒸日上的现象。正是有了这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不达意图誓不罢休的精力,“闯关东”人才能在磨难与险境面前没有畏缩,也没有失望,而是执着坚强地去斗争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困难,不断地创始生计与开展新局面,不断地从一个方针走向另一个方针。
“闯关东”精力在其时的那个年代给了山东人自己力气,给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决计,他们没有犹疑,坚决的踏出了这一步,这是改动的一步,是开展的一步!“闯关东”移民在开发东北的实践中孕育出的“闯关东”精力,关于推进相对落后的东北区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推进效果。大片土地的开发,推进了东北区域农业的开展;商品经济的进入,促进了社会形态的转化;人口的集合,加快了东北区域城市的开展的进程;关内文明的融入,促进了当地文明的昌盛前进;大批移民的到来,增强了对东北边远地方的维护与稳固。
辽宁,作为大清国的龙兴之地,背靠“黑、吉”肥沃黑土,面向辽阔大海,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战略位置重要,进可攻,退可守,近代更是东北以及国家的工业重地,“共和国长子”并非浪得虚名。
至于说道“闯关东”这段历史辽宁人怎么看,可能真的让诸位失望,如果不是刻意提及,平时辽宁人,至少我所接触的辽宁人,很少提及这段历史,也许是因为现在生活在辽宁这片土地上的辽宁人大多都是早先“闯关东”者的三代、四代人的缘故吧,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在他们看来,他们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至于先辈们闯关东的艰难历史,我想他们应该不是刻意忘记或者回避,先辈们是客,后辈们认为自己就是主人,如此而已。
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宗的怀念是每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辽宁人都不曾忘记的,每逢重大节日,夜晚的路边,总能看到一簇簇焚烧纸钱的火光,那是他们在祭奠长眠在老家的先祖,也许只有这时候,“老家”这个词才会更清晰地浮现在众人的脑海:“我们来自关内,我们的根在山海关的那一边”。
辽宁人,或者说生活在辽宁的汉族人,其祖辈大多来自山东、河北一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辽宁人,无论是从性格还是生活习性来讲,说他们是山东、河北的综合体应该不太为过,尤其是大连一带,大连是辽宁的大连,但是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更像是海对面的山东。
“老家在山东”,“老家在河北”,“老家在关内”,这可能是大部分辽宁人对“闯关东”这段历史最真实的看法吧。
依然会祭奠先祖
虽然说现代的辽宁人很少提及那段往事,但是每年对于祖先的祭祀却不曾忘记,当然,祭典祖先是我国绝大部分人的传统,但这对于东北三省的人来说确实有一些区别的,因为东北三省的人祭奠祖先的时候,都会想到我们的根发源于哪里,也都会想到我们是闯关东过来的,有些人甚至还会在祭奠祖先的同时望向山海关,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的缅怀。
与山东河北人类似
经常生活在辽宁省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山东人和河北人的生活习惯比较近似,这是因为当年闯关东的时候,辽宁省的人大多都来自于山东省和河北省,尤其是辽宁大连的人,现在说话的口音还有点接近于山东人的口音,因此辽宁人对于山东人和河北人相对来讲比较更容易接触一些,这可能也与闯关东有关。
闯关东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独有的文化现象非常有特色,这种文化现象不仅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存能力,而且更加体现出我们两河流域人们的智慧,可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延续既是奇迹也是必然。
清未东北开禁,迎來头一批闯关东的人,多数是河北山东人。张作霖统一东北当上东北王,发展经济,由其是王永江主政财经时期,闯关东的人群曰益增加。到了满州国时代,东北工业化建设,关内战争百姓度曰艰难,又迎來闯关东高潮。解放后,56年东北工业化大项目,58年大跃进到处用人,闯关东的人达到顶峯。60年大饥荒,为了活命山东河北人到东北讨饭的也不少,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闯关东,户耤解决不了,吃饱了还得回原耤。到了改革开放初,闯关东基本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