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刮风下雨纸不会坏吗?是不是有什么玄机?
兽皮也糊过,木板也遮过,最后选用了纸,不怕风也不怕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纸呢?
那么古代的窗纸,是不是像其他武侠小说所描述的用手轻轻一捅,就戳出一个洞吗?还是得费点力气呢?
我们先来了解古代的窗户和窗纸。
古代时候,人们住的房子是没有窗。古人觉得这样,整个屋子都黑漆漆一片,所以有人就在屋顶上开了“窗”。那个时候不叫窗,叫“囱”。相当于“天窗”,感觉又好像是农村用柴火烧的那个烟囱。
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古人觉得这种“天窗”其实也挺不方便。开了天窗之后,屋里的光线亮了一点,但是这个天窗在屋顶,遇到下雨天就很麻烦了;酷夏时分,也挺麻烦,“天窗”被晒坏了。
古人还是挺有智慧,又在墙上开了“窗”,那个时候叫做“角”。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汉唐时期的窗户,其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开始有了直棂窗。
再往后,就出现了格门的窗子。既是窗,又有门的功能。又出现了推窗、槛窗等,窗的形式越来越多,式样也越来越花俏多样化。推窗据说也有南北之分,不过主要是用在北方,白天打开,晚上就放下来,作用功能一样。
有了窗,就必须得有窗纸,古人的智慧有时候一点也逊色于我们。窗子的演变也一样,也需要一个过程,也是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开了窗,虽然采光好,但没有遮挡,也挺不方便。蚊子,蝴蝶等小动物会飞入屋里,特别是刮风下雨天,不仅雨会刮到屋子里面,外面的树叶、灰尘等也会吹进去。
古人就地取材,开始就采用香蕉等叶子比较大的来遮住窗子,虽然挡住了外面的小动物、灰尘,但植物的叶子不耐用,失水之后就干了,使用不了,经常换也太麻烦。
于是古人就采用动物的皮来遮挡窗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曽皮用久了也会臭,而且也太浪费了。
汉代的时候,有些人就采用绸布等来遮挡窗户。可遇到暴风雨天,或者寒冬腊月还是不行,于是就找了一块木板。普通百姓家一直用木板和麻布来遮风挡雨,采光当然就不怎么样了。
直到纸的发明,也是在汉代,但那个时候级还是挺贵,老百姓用不起。
魏晋南北朝时候,造纸的技术开始到发展。这个应用才得以推广,老百姓也慢慢的也能用上纸了。用纸来糊窗户,遮风挡雨。
真正大规模使用,并用来糊窗户,得到唐朝时期。因为这个时期造纸的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低。于是人们就选择用纸来糊贴窗户。使用纸张来糊窗户,其实很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所以老百姓大面积使用。
用纸贴在窗户上,这些纸耐用吗?是不是用手舔着舌头,然后就能把它捅破了?影视作品,武侠小说就是这么写。
纸的质量有好坏之分,一分钱一分货。就像我们现在买东西一样,同一个产品,质量还是有区别的。同样一张毛笔字用的宣纸,少的一块钱、几块钱,多的几十块钱,甚至几百块钱都有。
据说古代糊窗纸也有南北之分,北方呢,只有单纯糊在里面,南方是内外都糊。
老百姓可能这样想,反正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买来的纸只要能够遮住窗户就好,也就顾不了质量的好坏。当然用来糊贴窗户的纸,与写字用的纸,还是有较大的差别。这样的的窗纸,可能就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用手轻轻一捅,窗纸就能够被捅破了。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乾隆年间,刘墉救了一个叫和子的小太监的故事。
这个小太监竟然用手指头轻轻捅破窗纸,偷看固伦和静公主,哪知公主立即知道。乾隆皇帝获悉后,大怒,下令将和子处死。危急关头,刘墉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办法。
刘墉觉得事有蹊跷,和子刚进宫不久,胆子肯定没这么大。他悄悄地走到那个捅出一个破洞的窗户前面,做了一下手脚。
然后,刘墉就把乾隆皇帝请到窗户前面,跟他说了几句话。回来后,乾隆皇帝就赦免了和子。
公主感到很诧异,在乾隆皇帝他们走后,就来到窗户前面。一看,明白了。
原来是这样的:那个被戳破的小洞,纸沿是从内向外翻。
其实之前的这一切,都是公主自导自演,公主在屋里与宫女游戏,故意不让不和参与。她目的是想让和子上当,处罚一下和子就算了,没想到皇帝竟然大怒,公主觉得事情弄大了。现在有了这个台阶可以下,她也乐意,所以她自己也“没捅破这层窗户纸 ”。
说这个故事,是想引出一个问题:皇宫的窗纸也是这么“糊”的吗?难道皇宫的窗纸跟普通老百姓的也一样吗?结尾会揭晓。
故事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窗纸不能太薄啊,太薄的话,如果外面的人轻轻一捅就捅破了,那么屋里的人一点隐私也没有。怎么办?
所以我们在这里又一次提到古人的智慧,这个问题古人也想到了。所以后来糊窗的纸与写字用的纸,是有很大的区别。据说大部分采用的是藤纸和楮树皮纸。
造纸需要的原料就是植物的纤维,那么所有的植物都能够提供纤维,但是纸张质量好,就要看植物的长纤维以及能够分解出胶质,而且面积大、来源广的植物等了,那就最好了。楮树皮、竹子、麻等成了主要原料。
晋代的开始用藤树皮等造纸,当时,浙江的剡县剡溪两边有大量的藤树。这些藤素就成了造纸的原材料,造出来的藤纸质量好,也叫“剡纸”。据说唐代皇帝的圣旨,有一段时间也采用黄藤纸。用来贴窗的藤纸,韧性强,耐用,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被捅破。
用来贴窗户的,还有另外一种纸,就是用楮树造成的纸。古代的纸币就是用这种楮树纸。这种的特点是坚硬、耐用,而且比其他纸张更加不容易捅破。
所以不管是藤子还是纸皮纸,这些纸来糊窗户,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很容易就被风吹雨打掉。当然,如果长期经受风雨,使用的时间可能大打折扣。
但古人又想到更高明的办法,古代房屋的屋檐一般比较长,当然这是指那些建造得起的。因为屋檐延长,所以也减少了雨刮到窗户上的窗纸。还有古代的房屋,窗子也并不是开得那么多,像我们今天一样,一套房子就开了十几个窗。一两个,三四个。
开始是一个大窗,后来他们觉得这样不行,大风一刮,就把贴在窗户上的什么兽皮、麻布等都刮走了。所以后来才有了格子窗、推窗。特别是格子窗,将一个大窗子隔成很多小格子,这样再用纸张来糊窗子,耐用性肯定比一大张强得多。
至于古代窗子的功能,主要是遮挡、采光,当然也有防盗,保暖御寒的作用。
写在最后:
先释个疑,影视、小说中所描述的情形:用手舔着舌头,然后轻轻一摸,窗纸就捅破了。
有没有这回事?
有!为什么?
因为纸张有好坏。特别是古代那些普通老百姓,他们有的使用的窗纸质量可能差一点。这个故事中,刘墉救和子,并非没有可能。因为皇宫本来就是透明,宫女、太监都可以出入,因而窗纸只要透明、采光就好,不至于用那种坚硬的、采光性不强。
很多时候,窗纸是比较坚固。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窗纸可能用藤纸或楮树皮者造成。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发扬和继承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因。
看了这么多,你还有疑问吗?
都是电视剧瞎编的:我们在很多电视剧里面都有看到,古时候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想看房间内的隐私时,只需要把手指打湿捅破窗户纸就ok。更有甚者一些干坏事的会用小竹筒往里面吹迷药?
真是那个样子,刮风下雨窗户纸岂不是很容易烂掉?其实我们都被电视剧误导了,真实的古代窗户纸没那么脆弱。
古代为什么会用纸糊窗户?
窗户明明可以用木板代去替纸,古人为什么不用更结实的东西?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是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我们现在的铝合金带玻璃、纱窗,各种不同形式的窗户开启,古代那个条件怎么能比?古人选择纸糊窗户,还是有一定道理在里面的。
其实我国古代用纸糊窗户,是唐宋时期才逐渐盛行起来,在夏、商、周以及东汉时期的一些贵族,都是采用丝绸当做窗户遮挡,普通穷苦人家则以茅草之类在窗框处做一个简单的遮蔽。直到唐宋时期的造纸术越来越发达,窗户也就发展为以纸代替昂贵的丝绸去裱糊,而且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能够用得起。
用油纸不仅比丝绸布类便宜很多,还不会增加窗框的重量,平行闭合窗户时用起来也特别省力,更不会产生过多的噪音。
普通的家庭,或许更多只是用的普通白纸裱糊窗户,没有用桐油浸泡过的纸肯定更便宜,仅凭借屋檐防雨水一说绝对靠不住。因为即使是冬天,也会有起风的时候,雨水会不会被风带到窗户纸上面?另外,没有雨水时凌晨的露水会不会打湿窗户纸?一楼的地底下会不会返潮造成窗户纸的损坏?没有用桐油浸泡过的纸只能每年更换,油纸可以使用多年,仔细算算材料+人工那样更划算?
为什么用纸糊窗户刮风下雨不会坏?有何玄机?
窗户纸也不是普通的纸,好比我们现代的纸一样,什么用途的纸都有一个分类,而古代用于窗户的纸为特殊工艺制作的韧皮纸,为了增加纸的透光性及防水功能,会将韧皮纸放进桐油浸泡,晾干后裱在木制窗框上面,这样子不仅透光性更好,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淋及太阳的暴晒。
古代窗户用纸和我们古代的油纸雨伞差不多,那会儿的雨伞也是用油纸糊的。
桐油的耐候性和防水功能,比起现在的防水材料和家具漆好很多,在增加纸的防水及使用寿命之余,纸的韧度也增加了很多倍。桐油浸泡过的纸用刀破坏都有困难,用湿润的手指能够捅得破?那只是电视剧的胡编乱造而已,以至于产生了解开异性朋友之间关系的那句:捅破那层窗户纸的话。
实际上这都是无中生有,真实古代的窗户纸,即使手指给你杵断都未必能捅得破。
总结
古代用油纸糊窗户,除了纸廉价之外,其用桐油浸泡后会加深其透光率,也不需担心风吹雨淋对窗户纸的损坏。除了窗户纸的运用,有钱人家会加上一道竹制的帘子,起到透气或者避免蚊虫进入、增加隐私保护作用,这同我们现代的纱窗、窗帘功能一个样。当帘子放下时,需借助房顶预留的明瓦,起到增加室内采光的作用。
全文完/感谢阅读
原创文字/头条首发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古代没水泥,万里长城没有倒;古代没灭草剂,千八百里秦直道千年不长草。糊个窗户而已,就这小样的还能让它漏风进雨不成?
古代糊的窗户纸,不但不怕风吹雨打,还糊出了传统文化和建筑美学。是不是很厉害?
古代为什么用纸糊窗户?
首先,古人用纸糊窗是后来的事。
纸是在东汉时由宦官蔡伦鼓捣出来的。汉唐时纸这东西有点奢侈,"洛阳纸贵,白居不易。"那时老百姓哪有窗户纸糊?明清纸张才变得很普通,千家万户终于幸福地糊上了窗纸。
早期达官贵人糊窗用的是轻质丝织品,所谓纱窗,轻盈,透光透气都好,很上档次。老百姓只穿的起葛麻粗布,糊什么窗?
还有更好的琉璃窗,美观奢华,透光性更好,伸头往里看,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多浪漫!这种窗户老百姓都没机会看一眼。
这是武大的家?窗口有个女的……
老百姓为什么普遍用纸糊窗?
窗户有窗棂,比如方形框,再横竖斜加装几根木条。透气透光还防盗,还美观,干嘛非糊纸?毕竟不是所有窗户都有机会淋雨。
这种窗户今天仍可见到,但古代不方便。
古人夜晚用油灯和蜡,夜深一阵妖风屋里可能就乌漆墨黑了。冬天保暖,夜晚防风,日常防偷窥,不得不糊些东西。纱窗还是很奢侈的,过年才舍得买件新衣服的老百姓用不起的。窗户纸则经济实惠,材料易得,方便安装。
不用担心窗户纸雨打风吹去,古人有的是办法。
1/3.房檐和窗户的设计
古代房屋都设有宽大屋檐。以百姓住宅为例,房屋四周带屋檐,且突出窗户几十公分可以有。有个俗语叫"屋檐下躲雨,暂避一时。"墙体的后缩尺寸可见一斑。
窗棂(横竖木条)是内陷设计,而窗户纸又在窗棂后面。就是说,从房檐算起,往里缩三次才是窗户纸。在这种设计下,即便是微风,雨水也不容易打在窗户纸上 。
大户人家的窗户更不用担心。屋檐非常宽深,檐下还有联通堂和庑(厢房)的廊道(上带顶),窗户到屋檐水平距离起码得2米。
上述可见,雨水垂直下落,即便微风,雨水几乎不可能落到窗户纸上。
还有个问题,假如风很大,淋不淋雨的不重要了,窗户纸不是被鼓破了嘛?
这就是古代的廊道,对面窗户怕淋?
2/3.窗棂和防雨帘设计
假如,一张一米见方的大纸,直接糊在木框窗口,毫无疑问,风必然破窗而入。
古人窗棂的设计,不但加固了窗户稳固度,还把窗户纸分割成诸多小方格,分化了风力。纵横交错窗棂条本身也起到挡风作用,所以一般的风不会把窗户纸吹破。
另外,窗棂可据主人品味设计不同造型和图案。窗棂在传统审美中别有雅趣,是建筑美学上的点缀,常出现在古代诗词文学中。
朝阳淡淡挂窗棂,桐叶无风忽自零丨陆游
飘然而来谁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棂丨苏轼
别看金莲,看旁边。擀面杖支楞起来的那个板,就是古代的防雨帘。真好看!
假如狂风暴雨怎么办?神器祭出。
西门庆窗下初遇潘金莲的场景,大家尚记否?只顾美女公子,有没有留意到窗户上方?
那天,潘金莲打开窗,手拿一根擀面杖准备把窗帘支起,见西门庆路经窗下,故意把擀面杖扔下去砸中大官人。初遇,痛并快乐着……
潘金莲要支起的那块板就是窗户防雨帘,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小吊窗设计。风雨很大,古人就把帘放下,可盖住窗户,防止风雨破坏窗户纸。雨停则打开防雨帘,用棍子支起。女人心,海底针,金莲媳妇会算计。
3/3.古代窗户纸另有玄机
古人一顿骚操作后,窗户基本不惧风雨,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窗户纸还是要具备防雨防水功能,更要防盗。万一坏人手指沾了口水,真在窗户纸上戳个洞,看见了什么,古代的你不得要嫁给别人了?亏大发了。
古代窗户纸用的是麻纸,又称"毛头纸",是由芦苇、麻类植物、蒲草等做成的。这类植物有着很长的粗纤维,结实柔韧,材料易得。
很多朋友还记得小时的苘吧?记得用它搓出的绳子多结实吧?苘(麻)就是麻的一种。
当然,结实还是不够的。古人在麻纸上刷桐油 ,类似后来的涂层。桐油浸过的麻纸,雨天防水,平时吸潮,有粗涩感不反光,透光性还挺好。大家回忆一下雨巷里丁香姑娘撑的油纸伞,那是同样材料,当然厚度当有别。
就这窗户纸,日常风雨怎么奈何的了它,怕哈?
老百姓这种屋檐也是凸出几十公分
小编陈词
现在明白了吧?影视上动不动就唆手指戳人家窗户纸偷看,这种骚操作是不可能得逞的!小编更谴责这种很不光彩的行为!
建房留窗,透气透风透光,但又要防风雨、防隐私,冬天保暖,夜晚防风(蜡和油灯)。
古时民间建筑水平和经济条件限制下,古人仍然有法办到。窗户纸,环保节约耐用,防水防风防偷窥,实惠又便宜,还整出美学。
所以不用替古人担忧,大智出民间。哪怕"山雨欲来风满楼",古代建筑结构优势,加上防雨帘的设计,都不是事!
假如真严重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地步,城都完蛋了,还要窗户那玩意儿干嘛 ……
古人用纸糊窗户,在我看来,只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玄机到沒看到。下面我就这个问题与大家讨论讨论。
关于古代人们为什么用纸糊窗,这个问题不难理解,首先当时有纸了,而且纸已普遍使用了,而且纸已作为日常用品使用了,这样普通人家才能用得上。
那在纸发明前,窗户是怎么糊的呢?没有纸,或者在纸发明后,还没普及,只是作为书写用时,只能是很“洛阳纸贵”。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用不起。
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糊窗户用的都是纱、棉布,有钱人家用织锦、丝绸等。
我们知道了,造纸术是汉代蔡伦发明的,但那时纸张很金贵,只供少数人书写使用。魏晋南北朝时,纸才普遍使用,工艺也提高了,价格也低了,品种也多。也出现了专门用于糊窗户的窗户纸。
由于当时没有玻璃,所以用纸糊窗户不透亮,不过只要不“捅破窗户纸”你是看不到屋里的,保密性还好。
可是纸那么薄,刮风下雨不会坏吗?不用说,用脚想一想都知道,用纸糊窗户遇到刮风下雨天,肯定会吹破打湿,以前没有胶水,是用面做的浆糊粘的,一见水就不粘了,纸也玻了、掉了,不能用了。等天晴重糊一次。
当然,古人也很聪明,能不能做一不怕水的纸呢?通过努力,还真成功了,也有了专门制造纸窗的作坊。这种几张粘在一起,刷上桐油,这种纸抗风抗雨效果明显高于普通纸,过去连雨伞也是用纸刷桐油做的,防雨水效果还错。
说到底,即使用桐油刷过,这种油纸再好,毕竟还是纸。遇到强风、暴雨恶劣天气,这种窗户纸还是会有破损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直到玻璃的出现,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转眼间,已有几十年不贴窗户纸了,在那以前,农村家家户户每年都贴窗户纸的。
贴窗户用什么纸呢,是那种民间自漂的毛头纸。纤维比较多,有一定的拉力。窗户一般作成木格,窗纸就贴在木格上。
窗户纸一年贴两次,春节前,打扫卫生,要把旧窗户纸撕掉,打扫干净,再贴上新窗户纸。再在纸上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也为春节增添一点喜乐气氛。
过了立夏,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很多人家就把窗户纸撕掉了。然后再钉上网格布,网格布的作用,一是通风,二是阻挡蚊蝇进入屋子。还有夏天风雨雷雹极端天气较多,网格布不怕湿,也刮不坏。这就有效解决了夏天窗户纸易坏,通风及阻断蚊蝇。
秋天到了,凉意一天天加剧,到了苐=次糊窗户纸的节令。家家户户又把窗户换上了新纸,以保持室内温度。直到春节再换成新的。
窗户纸虽然是小事情,但也关糸到生活舒适的大事情。也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
古人用的纸糊窗並不是普通纸张 这种窗紙是用一种桐油经过特殊处理之后 这种纸叫轫皮纸 这种窗纸纤维多 拉拽有力 质量是非常坚硬的 能透光保暖 防止风大扯破 一般不会被雨淋 即便被雨淋湿也不会吹破的 人类生存不同阶段都会有各阶段的智慧 家家户户都是纸糊窗户的年代 既挡风保暖又能让房间明亮窗户纸,可谓老祖宗的智慧
古人的糊窗纸会怎么样,不知道,但小时候住的房子,就需要糊窗纸。用的就是一般的白纸,并不是一年四季都糊着,完全凭感觉,一般是秋季觉得冷了糊上,春季感觉热了撕掉。
这样,一年之中糊窗户纸的时间并不长,还基本避开了雨季。并且墙体很厚,有五十公分,窗户大约安在墙体的中间,还有窗棂子(窗棂子之间缝隙较小,最多也就2公分,窗户纸糊在上面,无形中增大了纸的强度)阻挡,有时在窗户外还安装雨搭遮挡风雨,一般下雨时不是正对着窗户刮风,窗户纸就不会被雨淋湿。
不过,窗户纸偶尔也会被雨水淋湿,还有,房间内湿度较大,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也会吸附在窗户纸上,所以,窗户纸破裂的现象还是经常会发生的。但破裂处大都不是太长,也很窄,就是一些撕裂的小缝隙,一般也都到了春季,也不用管它,反正很快就到了撕窗户纸的时候。
用纸糊窗的不只是古人。
我小的时候住平房小院,房子朝外的一面是砖塔,朝着自家院子的一面是木格是门窗,客厅整个是一排木门,有十几扇,门的上半部分是木格子,下半部分是雕花的木板。
每年的春节前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把门上的木格子换上新的白纸,全家人要忙上一天,先把门卸下来,铺在院子的地上,把已经用了一年的已经发黄的白纸撕掉,门上自然还残留着一些,先浇上水,然后用刷子一扇一扇的刷,刷干净以后再晾干,做完这些差不多天就黑了。把十几扇门都搬到堂屋里,打上一盆浆糊,白纸铺在桌上刷上浆糊然后糊到门上的木格子上。都糊好了再按顺序把门装上,整个屋子焕然一新,就等着过年了。
题主问刮风下雨窗户纸会不会坏,其实窗户纸是经常会被打湿的,但只要不碰就不会破,只是经常湿了干,干了湿,白纸就变黄了,所以到了年底就换上新的。
在很多的古装剧当中,都经常出现一个镜头,那就是窗外有人想要窥探屋内的时候,都是将手指放嘴里湿一下,然后将纸窗戳个洞,从这里也看得出,古代绝大多数窗户都是纸糊的。
现在使用玻璃窗的人或许不太能想象,就算几十年前,仍有些地方的窗户是纸糊的。
既定印象里,觉得纸窗既没那么通透,而且也很不结实,并不是做窗户的理想材料,根本不能和玻璃相比,然而在古代,人们使用纸糊窗户,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最早的房屋建筑是没有窗户的,或者说有窗户,但上面并没有玻璃或者纸之类的附加材料,只不过是个木框子而已。
窗户的出现,是人们为了让房屋内更加透气通风,让光线照射,因此才诞生的。
可早期的窗户出现以后,并不透明,因为根本没有透明的材料,只不过是用一块木板覆盖在窗户上,需要通风透气与照明的时候,就用木棍撑开或者直接将其拿掉。
除此之外,人们也会用草席、竹席之类,而有些富贵人家,觉得这样的窗户让室内实在非常不透气也不透光,所以他们开始使用绢布之类的丝织品做窗户。
尽管丝帛布匹之类的纺织物并没有那么理想,但比起木板之类,已经是好了很多,东汉造纸术出现了以后,人们开始将纸糊到了窗户上。
丝帛之类的纺织物毕竟很昂贵,而且透光性也无法跟纸相比,因此迅速消失了。
当然,即便如此,在南北朝之前能够使用纸窗的人也并没那么多,因为造纸术在诞生后几百年里都不太理想,质量很差产量也不高。
南北朝以后,造纸术突飞猛进,不仅产量猛增而且质量变得非常好,寻常百姓家里也能够用得起了,而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用来做伞与糊窗户的纸张。
一开始的窗户,就是个大木框子,如果上面覆盖一张纸的话,很容易破损,唐宋时期窗户开始出现窗棂,也就是各种木格子。
窗棂的出现不仅让窗户更美观,而且使得窗户纸变得更耐用,不至于那么容易破损。
人们用来糊窗户的纸,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油纸,不仅透光性更好,而且如果不是刻意去戳破的话,也还是比较结实的,中式建筑窗前有屋檐,风雨并不容易直接打到窗户上。
当然,再怎么结实终究还是纸,时间长了还是会破的,但那也没关系,因为纸很便宜,如果破损的话就直接换新的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花很多钱。
《唐宋白孔六帖》记载“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自甚明”,古时候用来做窗户纸的纸,都是要刷桐油的,这样做出来的窗户纸不仅更结实透光,而且可以防水。
事实上,真正的古代纸窗根本不容易戳破,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发出声响。
虽然纸窗可以防水,但毕竟还是纸,为了保护窗户,古代建筑往往都有很深的屋檐,大户人家的屋檐往往都有好几重,因此雨水风雪之类,并不容易打到窗户。
建筑方面的智慧,窗棂的设计,还有窗户纸也是经过特别加工的,古代的纸窗并没想象之中那么脆弱,何况纸窗很便宜,想要更换也并不费劲费钱。
很多人觉得古人使用纸窗而不是玻璃窗,是因为古代没有玻璃,可实际上玻璃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并不透明,而南北朝时代,从西域传来的技术,中土已有了透明玻璃。
但是,玻璃在国内很长时间内,都属于造价极高的东西,而且也没人想着用来做窗户。
明朝时期,开始出现玻璃窗,但数量非常少,而且也没有那么透明,由于透光性不太好,所以也没什么人用,清朝雍正时期,宫廷内出现了纯透明的玻璃窗户。
纸窗是古人的智慧凝结,是在当时的条件之下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纸窗造价低、结实耐用而且透光性比较好,更换也容易,还算是比较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