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阳台》“(排骨)放盐了啊”产生的歧义,你碰到过吗?
呵呵,汉字博大精深,汉语奇妙无比。一句话、一个词的语音、语气、着重点不一样,就可能产生歧义,甚至会造成一些很大的误会。
先说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出外游玩,给妻子打电话说一下。妻子问:什么时候回来啊?我说吃饭回去。我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就回去。可是当我到家的时候,妻子已经快吃完饭了。我很奇怪, 她很少自己先吃饭的,都是等我一起吃的啊。除非我不在家吃饭。于是就问:吃饭怎么没等我啊?结果她说道:你不是说吃了饭回来啊?我想起我说的话,强调说:我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回来。她也反驳:我听着是你吃了饭才回来。我们都苦笑了,她又赶紧拾掇着给我做饭。
其实,关于汉语言使用中千万歧义和误会的情况很多,像什么小品中的谐音梗啊,倒装句啊,特别是相声、脱口秀中的包袱,很多都故意使用有歧义的语言,产生喜剧效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种事,也就不能较真。只要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后果,就当是个笑话,一笑了之就行了。
大家觉得对吗?有什么使用这种语言的经历也可以说出来啊。
有啊,语气重要,语音更加重要!
有个好友,一段时间浑身不舒服,也没什么胃口,去医院全面检查一下,问下医生,咋了!
医生上下翻了翻报告,看了看好友认真的说:“没什么事,好好回家去,该吃吃,该穿穿,有什么没去地方可以到处走走玩玩就好了!"
好友一下软了,跌跌撞撞的拿了报告回家了,告诉老婆:“我可能要死了,医生让我该吃就吃,该去的地方就是要去了!"
好友堂客狐疑了,拿起报告就去找医院,一打听,什么毛病也没有,只是宅家太久了,欠运动罢了!
由于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发展程度深,所以汉字博大精深,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歧义也不奇怪了。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外国教授教学生汉语,学到“东西”这个词时,他给学生解释:“中国人管物品叫东西”,大家记住了吗?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不是东西。”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好地解释了汉语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歧义。
最经典的应该是那句“国乒谁都打不过,国足也是谁都打不过”
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这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