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7关键词:唐太宗

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远征高丽?

点赞1、怀化市 网友:霸王之怒

唐太宗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唐太宗耗费大量的人力丶财力丶物力去远征高丽,是在为后世子孙扫清障碍、消除后患。

当时,高丽的实力在塞外首屈一指,若假以时日,高丽将来必定一统塞外,进而会挥师中原。

当年,隋炀帝看出了高丽的实力,因而多次征伐高丽,结果隋朝每次都铩羽而归。

唐朝初立之时,根基不稳,国力不足,因此魏征老夫子千方百计,阻止大唐征伐高丽。当魏征老夫子逝世后,唐太宗倾力伐高丽,以大唐之威势,唐朝也仅是险胜高丽而已。自此以后的二百多年,大唐再没遇上来自北方的挑战者了。

关于征伐北方,华夏史上有很多案例:

1,汉武帝伐匈奴,为中原换来了两百多年的安定环境。

2,唐朝伐突厥丶伐高丽,为大唐免除了两百年边患。

3,明成祖朱棣及其子孙,多次北伐,大大打击了蒙古各部。由于蒙古汗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致使蒙古分裂,从而彻底消除了蒙古人南下的能力,导致蒙古诸部从此衰落。

纵观历史,就可以发现,有作为的君主,总是居安思危。没有作为的君主,总是自我陶醉、安于现状,尽管有些君主,无为而治的效果还不错,但是这显然也是一种“功在当代,债留子孙。”的做法。这或许就是大治之后,必定大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点赞2、漳州市 网友:逆流。

李世民曾说:“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高丽的必胜之心。

  此时,高丽王高建武在修建“长城”的同时,加紧攻打百济和新罗,想把唐朝在朝鲜半岛上的盟国全部平定,以免除后患。为了消除唐朝的戒心,高丽王派人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朝贡,并和唐朝相互遣返了俘虏,主动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髙丽又献上封域图。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丽在中断朝贡近十年后,派遣太子高桓权来唐朝贡献方物。唐朝对高丽采取安抚政策,于次年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回访高丽。陈大德此行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即侦察其地形地貌,天气水文,风土人情等情报,为将来用兵做准备。唐太宗对陈大德的汇报十分满意,形成了从海陆两路夹击高丽的计划。

  公元642年,髙丽发生内乱。其西部大人泉盖苏文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杀掉了国王高建武及其手下的大臣一百多人,另立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把持军政大权。泉盖苏文对唐持有强硬立场,上台之后与百济结成同盟,全力攻打新罗。新罗在危急之时,遣使入唐求救。唐太宗派使臣出使高丽,劝说其罢兵。这样的事情在唐朝曾多次发生,每次都是髙健武在唐朝使者到来后虚与委蛇,写个谢罪表了事。但泉盖苏文以东方盟主自居,对唐朝的劝说不理不睐。不仅如此,高丽还派遣使臣前往漠北,用“厚利”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牵制唐朝,同时加固高建武时代建造的“长城”,并在辽东和鸭绿水一带构筑军事据点,并大力加强辽东城(令辽宁辽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等城的防御力量,以此作为第二道防线。

  当时,唐朝与周边许多国家都建立宗藩关系,通过册封和朝贡来体现政治秩序。高丽的敌对行为不仅给东亚地区的稳定带来危险因素,动摇了唐帝国宗主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成为唐朝东北安全的巨大隐患。唐太宗决心讨伐高丽,以绝后患。

点赞3、眉山市 网友:浮空截击

征服高丽是唐太宗一直的心愿,后来却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隋唐之际的高丽

隋唐之际,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存。三国之中以高丽势力最为强大,三国矛盾重重,战争不断。

朝鲜半岛自汉朝起便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断向中原王朝纳贡,接受册封。在隋朝时期,高丽王朝处于鼎盛阶段,疆域包括了今天的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高丽不断挑战隋朝的宗主国地位,驱逐靺鞨、契丹,入侵辽西,南征百济、新罗。

高丽的扩张政策引起了隋朝的强烈不满,隋朝先后发动四次远征以求惩戒征服高丽。结果,隋文帝和隋炀帝四次远征都未能征服高丽,反而是损兵折将。隋朝国力耗尽,民怨沸腾,终致各地民变四起,最终葬送了隋王朝。

唐朝建立后,高丽与大唐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双方互换战俘,高丽奉唐朝为正朔,接受唐朝册封。但是好久不长,高丽就从陆路阻挠百济和新罗的朝贡,还派兵入侵两国。

唐太宗对高丽的政策

唐太宗即位之初,大唐久经战乱百业待兴,而且还直接面临着北方突厥人的威胁。唐太宗对内实行休养生息,对外则是专心经略漠北和西域,暂时无暇顾及朝鲜半岛。李世民只得采取外交手段对半岛三国进行调解,高丽表面上做出谢罪与和解的姿态,暗地里却不断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但是唐太宗一直关注着东北地区高丽的情况,曾对朝臣说过:高丽本是汉朝四郡之地,只是后来国家不武,以致沦为异域。倘若我们发精兵数万进攻辽东,高丽必以倾国之兵相救,到时候再派一支海军从东莱直趋平壤,海陆夹击,要攻取高丽并非难事。只是如今中原地区仍然凋敝,我不忍心发动战争,让百姓受苦。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鲜半岛局势发生突变。先是高丽国内爆发政变,权臣渊盖苏文杀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继位,成了高丽王国的实际统治者。而后百济与高丽结盟,向新罗大举入侵。新罗被侵占四十多座城池,危在旦夕,紧急向唐朝求救。

太宗亲征高丽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船五百艘、海军四万三千人,从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军港起航,横渡渤海,直趋辽东半岛;任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为副大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计六万人,从陆路进击辽东。

李世民对臣属说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此次远征大唐军队横扫高丽军队,但是最终却止步于安市城久攻不克,鉴于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太宗最终下达了撤兵的命令,未能达到一战征服高丽的目的。

唐太宗再征高丽的遗憾

太宗回国之后对高丽战事进行了反思,认识到必须重视海军的作用。海军不仅可以减轻从陆路运输粮草的压力,还可以从腹地登陆配合陆军的军事行动。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下诏,命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在江南十二州建造大船数百艘,用以远征高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上(李世民)以高丽困弊,议以明年发三十万众,一举灭之。”

令人遗憾的是,在远征万事俱备之时,公元649年,唐太宗猝然驾崩。唐太宗虽未能实现他征服高丽的愿望,但是他所做的准备为高宗彻底征服高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远征高丽既是要一雪隋朝四次远征的耻辱,更是要恢复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确保大唐的宗主国地位。虽耗费巨大,却也保证了东北地区边境的长治久安。

点赞4、六盘水市 网友:咆哮帝

前言:唐太宗李世民不惜代价去远征高丽,是为了防止高丽占据东北地区,从而南下入侵大唐王朝,给后世子孙带来巨大的灾难。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南侵,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尤其是“五胡乱华”这一历史悲剧,给汉族人民造成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自隋朝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之后,历朝历代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非常警惕。

隋炀帝杨广就是看到了高丽强大以后的危害,才劳民伤财地对高丽进行了三次征伐;结果却导致了自己身死国灭。

李世民即位之后,首先发展经济,整军备武,打服了突厥,解除了最大的威胁。紧接着,李世民就开始调兵遣将,去远征高丽。

李世民的目的很明确:打败高丽,防止强大起来的高丽会南下侵犯中原地区;由自己来亲手解决掉后世子孙可能面对的困难。

最终,在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大唐王朝彻底解决掉了高丽问题,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全。

结语:唐太宗李世民为子孙解决麻烦的作法是正确的。但是,李世民毕竟是个封建帝王,不可能具备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李世民为了以后可能会发生的战争,而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弃了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去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与新时代的国家领导人比起来,李世民的外交水平太次了。他根本就不懂得“韬光养晦”、“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样的新思维,更是狂妄自大,自以为子孙后代不如自己的水平,坚决要替子孙去解决麻烦。殊不知,“后人总会比我们更有办法去解决边境争端的”。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代帝王,毕竟是有他的历史局限性的

点赞5、滁州市 网友:力挽狂澜

大家都知道,隋朝之后是唐朝,隋朝曾经对高丽四次攻伐,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等隋朝被唐朝取代之后,鉴于隋朝的前车之鉴,唐太宗暂时并没有想对付高句丽的心思,因此对于高句丽也只是警告,让他们归还俘虏,还有立即停止对东北边境的蚕食。

高句丽深知唐朝的强大,虽然心有不甘,可是也不得不装笑脸立马答应,他们表面上做得很好,可背地里却一直在增强自己的实力,争取能和唐朝抗衡,贞观十五年的时候,唐太宗派陈大德出使高句丽,当陈大德抵达高句丽的时候,竟然看到了很多的汉人。

他目光所及的汉人,个个都很凄惨,面黄肌瘦面带悲色,那些人麻木的看着他,不一会竟然全体都哭了出来,这一幕让陈大德心中非常震撼,脑海中一直都在想着这些同胞们的凄惨模样,等完成任务后,便立马回国,而后向唐太宗禀报自己的所见之情况。

唐太宗在听闻陈大德所说之话,表情异常愤怒,可他依然压抑着心中的愤怒,最后说出一句话:“朕必诛灭东夷丑类,救吾子民于水火!”天子之言一言九鼎,唐太宗既然说了,自然便要为进攻高句丽准备,而后唐朝便紧锣密布的进行着东征的准备,唐太宗起心思东征高句丽,拯救汉人子民,这便是他征高句丽的其中一个原因。闻之令百姓们热血沸腾,有木有?

这之后唐太宗便进行了五次东征高句丽,第一次率兵10.3万,新罗,百济,奚,契丹各一部兵马,征伐高丽,最终取得的战果是歼灭高句丽十万多人,但是因为安市城久攻不下,最终无功而返,这一次虽然歼灭十万多人,可是按照之前的目标来说,这是败仗!

第二次出兵4.3万,竟连败高句丽焚罗郭城连克石城和积利城,第三次出兵30万,可是因为唐太宗的突然病逝,导致无疾而终,这一次若是没有唐太宗的突然病逝,想必这一次必能大败高句丽,可惜,第四次总兵力共35万,可是平壤却久攻不下,而后又遇大雪不得不撤退,等第五次东征,兵力30万左右,灭掉高句丽,占领朝鲜半岛。

唐太宗弄这么大阵仗去攻伐高句丽,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愤怒,毕竟啥愤怒都不可能持续20多年,而且人家还是一皇帝呢,其实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收复原本就属于中原的国土,高句丽所占据的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之地,其实从汉朝之时便属于中原,当时高句丽也仅仅是汉朝的一个县而已,另一个原因便是为后世扫除祸患,当时的高句丽实力已经很强,堪称唐朝最大的威胁,若是任由其发展,日后定是大患,所以唐太宗便是要与高句丽死磕到底,不灭掉此国誓不罢休!

点赞6、德州市 网友:難得。

引言

此处的高丽指得是公元前一世纪到七世纪的位于辽东地区的地方政权高句丽,大概在5世纪后期,其改称为高丽。为了区别王建建立的高丽,史学界一般仍称其为高句丽。

高句丽立国于西汉元帝时期。东汉时期,高句丽主要位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一带。虽“地方二千里”,但仍臣服于中原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趁中原混乱之际,先后取得了朝鲜半岛北部,辽水以东大片地区的控制权。到了隋朝时期,其疆域已是“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隋炀帝因高句丽不遵籓礼,曾三次东征高丽,但皆以失败告终。到了唐朝初年,高句丽已是一个“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的大国了。

太宗远征高句丽的根本原因——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高句丽趁中原各政权忙于征战,趁机占领了辽东地区大部分区域,但由于当时中原各政权忙于内部的纷争,就对高句丽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高句丽为了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主要实行了三项举措:

其一,接受封赐,纳贡称臣。

如:据《隋书》记载,高句丽王高元在向隋文帝上表时,称自己为“辽东粪土臣元”。

其二,积极支持南方各政权,以达到牵制北方政权对辽东用兵的目的。

如:据《南史》记载,元嘉十六年,刘宋文帝打算征伐北魏,高句丽高琏曾献马八百匹。大明二年,又进献了弓矢。

其三,联合北方各族对抗中原王朝对辽东的征伐。

如:据《魏书》记载,延兴二年,百济国王夫余庆曾遣使上表北魏朝廷:“高丽不义......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但辽东之地自古便是中国之领土,周时为箕子之国,汉时设有玄菟郡等郡,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王朝无暇东顾,才使得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大部。而隋唐皆为统一王朝,完全可以抽出手来去处理辽东问题。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直接对群臣说:“高丽本四郡地耳”。此处的四郡指的是西汉时设置的临屯、乐浪、玄菟、真番四郡。由此可见,在李世民心中,高句丽所处之地本就是中国之领土。因而说李世民远征高句丽的根本原因便是为了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太宗远征高句丽的直接原因——与高句丽关系的恶化

高句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俨然已是辽东地区实力最强的地方政权,乃至已初步具备了同中原王朝抗衡的实力,炀帝东征失败就是最好的佐证。

大唐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王高建武对唐朝采取亲善政策,曾两度朝贡于唐王朝,唐高祖李渊也因此册封其为高丽王,鉴于高句丽的亲唐策略,唐高两国保持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友好关系。贞观十六年,高句丽内部发生宫廷之变,亲唐的高建武为权臣泉盖苏文所杀,立高藏为王,并独掌朝政,成为高句丽的实际决策者。泉盖苏文自持“国力强盛”,一改以往对外政策,虽表面没有同唐王朝撕破脸面,但实际已有背唐迹象。

贞观十七年,因不敌高句丽、百济,新罗遣使上表求救,当时百济已经攻占了新罗四十余座城池,并且还和高句丽一起联合阻断了新罗的朝贡之路。唐太宗闻言大怒,下诏斥责二国,并警告若不对新罗禁止军事行动,必将“发兵击尔国”。闻诏后的泉盖苏文态度甚是傲慢,告诉唐使者,如果新罗不归还隋末侵犯高句丽的土地,“恐兵未能已”,仍然继续同新罗作战。除此之外,泉盖苏文为防唐王朝对其用兵,提前做足了准备:

一、遣使入漠北,以利诱使薛延陀汗国背唐,借以牵制大唐的军事力量。

二、加固横亘于大唐与高句丽之间的“长城”。

三、集结兵力,构筑军事据点,并且加强重要城池的防御力量。

大有抗衡大唐之势,至此高句丽也与大唐彻底撕破了脸。鉴于高句丽的不听警告,贞观十八年,太宗决定远征高句丽。

结语

辽东地区作为中国固有领土,文治武功的唐太宗自然是想要早日收归大唐,但唐初,高句丽对大唐采取的是亲善政策,无以用兵,而泉盖苏文的背唐,恰好为唐太宗出兵辽东提供了口实,由而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攻打高句丽了。

点赞7、铜陵市 网友:傀儡娃娃

高丽日渐强大,大唐不打它,它也来打大唐。在别国的领上打仗,比别国来自己国家打仗要好。

点赞8、辽阳市 网友:涵梦若仙

高句(gou)丽是一个古国,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在隋唐时期疆域达到最大,其国境东西长约1500公里,且南北1000公里左右,占据了辽河以东区域至朝鲜半岛一部分,与其同在朝鲜半岛的另外两国新罗、百济都不能与其抗衡,而靺鞨(女真人的直系祖先)、契丹等东北亚地区少数民族部落都对其俯首称臣,这个时期的高句丽大有要一统东北亚的趋势。

一、高丽地区和中原王朝的历史渊源

朝鲜半岛自远古就有人类的存在,但是由于其远离中原,其文明的开化程度相对于黄河流域的我们而言比较缓慢,但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交流却从没有终止过。

我们和他们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武王伐纣”之后,纣王的亲叔叔箕(ji)子带领数千商朝遗民前往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并且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箕子将中原的文明带入了朝鲜,使当地人民得到了开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逐鹿中原,战事几乎不断,而距离朝鲜半岛相对比较近的国家有燕国、赵国和齐国,为了躲避战乱,数以万计的百姓都逃到了那里,这是继箕子之后中原文明第二次为朝鲜半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秦灭六国后,原本已经向燕国俯首称臣的“箕氏侯国”地区变成了大秦王朝的一块飞地,始皇帝忙着江山一统,没空管这个蛮荒之地。当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秦末大起义,中原地区再度陷入战争,随后项羽灭秦,楚汉争霸,又是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为了避祸,很多中原地区的百姓又远走朝鲜半岛。

汉初,为了制衡和维护西汉王朝统治,刘邦大肆分封了异姓诸侯王,但是随着皇权的巩固,西汉中央政权开始着手铲除这些人,其中燕王卢绾因此而逃到匈奴,而其部属卫满纠集数千人远奔“箕氏侯国”,并且推翻了箕子的后人,建立了国家,史称“卫氏朝鲜”。

在经历了几代之后,西汉到了汉武帝时期,“卧榻之间岂容他人鼾睡”,汉武帝派兵灭掉了“卫氏朝鲜”,并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四个郡,分别是“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自此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朝鲜半岛的百姓也成为了大汉王朝的臣民。

汉成帝时期,玄菟郡高句丽县人高朱蒙获得“高句丽候”的封号,自此高句丽国建立,他是高句丽国的第一代君主。

随后王莽篡汉,开始了两汉交替,这段时间中院再次陷入大战,高句丽趁机开始四处扩张,但是由于其实力依然很弱小,所以在东汉时期一直都是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的。

而“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是高句丽高速发展的时期,因为这段时期开始中原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原王朝都忙着争霸一统,没人顾忌高句丽,所以使得高句丽得以迅速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和实力达到了其历史的顶峰。

二、唐太宗为什么要耗费钱财和人力去远征高句丽?

远征高句丽其实是从隋朝就开始了,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之后几百年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原王朝,隋朝虽然短暂,但是也进行了对高句丽四次征伐,其中隋文帝一次,隋炀帝三次,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并且隋亡也跟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有很大的关系,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劳民伤财,百姓和军士也是怨声载道。

言归正传,唐太宗远征高句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第一,到了唐太宗时期,国家已经趋于稳定,国力逐渐强盛,而高句丽在之前中原分裂的几百年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东北部地区已经相当的具备实力,对中原王朝已经构成了威胁,之前的王朝没有精力顾及高句丽,而这时已经不同了,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他决定收复高句丽,最主要原因就是收复故土,毕竟在汉朝时期高句丽是属于西汉的东北四郡。

  • 第二,唐初,最大的威胁并非高句丽,而是突厥,但是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在大唐王朝的东北地区,那个地区自古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交融的地区,隋朝时期四征高句丽都没有成功,并且因此而亡,可见高句丽实力不容小觑,如果突厥和高句丽同时联合起来,那么唐王朝战争的压力就会很大,所以,征讨高句丽也是有效牵制突厥的原因之一。

  • 第三、太宗时期,朝鲜半岛共有三个国家,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这三个国家都已经向大唐称臣纳贡,而高句丽是这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高句丽想统一朝鲜半岛,但是唐王朝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唐王朝希望这三个国家能够相互平衡,来维护自己宗主国的地位,高句丽野心勃勃数次攻打新罗,而新罗多次向唐王朝求助,这是太宗皇帝发兵的直接原因。

  • 第四、太宗发兵高句丽的时候,最大的威胁突厥已经暂时解除,四海之内大都臣服于太宗皇帝,而只有辽东地区的高句丽还没有完全控制,所以出于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和对高句丽政权的征服,为了巩固自己“天可汗”的地位,太宗皇帝决定发兵征讨。

  • 第五、高句丽地处辽东地区,战略位置显著,是牵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军事基地,而且占据此地,可以有效的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沟通,这个地区的稳定性对于中原王朝是至关重要的,而后的历史得到了验证。

总结:

无论是高句丽还是大唐王朝都有各自的算盘,大唐王朝以中原为中心,想要收复高句丽,完成江山一统或者确立宗主国地位。而高句丽却不想被大唐王朝收编,所以高句丽才对中原王朝的征伐进行百般阻扰和反抗。

高句丽的实力尽管在辽东地区很强,但是他无法抗衡更加强大的中原王朝,所以在持续的战争中高句丽最终一定会败给大唐王朝。

自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一共历时24年,大唐王朝一共对高句丽进行了八次征讨,终于将高句丽灭亡,而后唐高宗在高句丽地区设置了“安东都护府”,真正的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唐高宗在这一地区共设9个都督府,下辖42个州,并且安东都护府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还有效的牵制了安史叛军,同时也是大唐王朝和东北亚地区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本回答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