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8关键词:历史,山东,四川

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点赞1、漯河市 网友:形象欠佳

人口过亿的山东,其实有很多人祖上都来自四川,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

根据《莱州地名志》等记载,山东莱州1068个村中有751个四川移民村,招远市724个村中有33个四川移民村,昌邑县812个村子里,也有129个四川移民村。

胶东半岛的古莱州、登州之地,有很多的移民祖上都来自于四川之地,而这些移民,都是明朝初期由朝廷主持进行搬迁的。


明初山东人丁凋零,海防虚弱亟需充实

北宋时期的山东地区非常富有,然而在靖康之变后,山东落入金朝之手,从那时候开始,山东与当时北方大多数地区一样,开始急速衰落。

宋末与元朝时期,山东之地战乱频仍,田地荒芜,使得人口不断减少。

明朝建立之初,山东地区成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当时大量被其击溃的敌人退守到山东沿海之地,与日本的倭寇串联,形成北方的倭患。

有了倭患自然需要进行防备铲除,但那时的山东人丁稀少,没有充足的兵源。

为了移民实边,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招募移民迁到山东沿海,但效果并不明显,远不如湖广填四川的规模,所以只能另想办法。



瓦解大夏旧部,迁移川地之民到山东

古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非常著名的移民运动,四川之所以需要“填”,就是因为元末明初的四川,因为战争出现了人口锐减,所以需要外来移民补充。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四川本身也不是什么人口充裕的地方,那么明太祖为何还要从四川大量迁移居民到山东去呢?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迁走的四川居民并非寻常,而是大夏旧部。

所谓的“大夏”是元末众多起义军之一,大夏之主明玉珍在明朝建立后被流放高丽,但在大夏的主要活动地西南一带,仍旧大量旧部残留着。

大夏亡后,驻守成都的三万将士归顺明朝,这三万将士加上其背后的家眷亲族,规模庞大不可小觑,对于这样的心腹之患,朱元璋自然要妥善考虑。



元末时期割据西南的大夏,定都在如今的重庆,川渝之地易守难攻,而四川盆地之内沃野千里条件优越,很容易尾大不掉。

明朝灭掉大夏以后,将归顺的大夏明氏一族进行分散迁移,又在重庆等地设置诸多千户所对大夏的降兵进行管理,以镇守西南。

不过,朱元璋还是很不放心,尤其是在四川盆地之内,仍旧有众多的大夏旧部。

碰巧的是,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四川的生产经济,将江西与湖广之地众多富余的人丁迁移到了四川之地,这些自然是在壮大当地的实力。

对于朱元璋来说,四川之地的大夏旧部让他很不放心,刚好山东海防缺人,将大夏旧民迁移到山东,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



移民源头多在成都,在山东多分布在胶东

按照统计,山东莱州的751个四川移民村之中,主要来自于成都的有88个,如果在加上成都下辖县区的话,那么就超过了六成。

山东地区的四川移民,其祖先绝大多数都来自成都平原地区。

在西南之地,成都平原是个非常优越的存在,这里地势平坦田地肥沃,各种物产都很丰富,从来都是四川盆地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方。

大夏时期,成都也是其非常重视的经营之地,为其提供着兵源与粮饷等。

历来四川之地人丁剧减,而最终剩下的人丁,往往也都还聚集在成都平原一带,大夏被明朝打没了之后,大夏旧部从重庆大量退到成都据守。



明朝初期,将大量四川移民迁到千里之外的山东地区,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充实海防,所以安置四川移民的重点,就放在了胶东半岛地区。

洪武五年,朱元璋在胶东半岛设立了守卫千户所,次年就任命了总兵打击倭寇,但受到了猛烈的报复,莱州登州等地受到侵袭的频率不断加深。

其实整个明朝时期,倭患始终都是个大问题,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明朝要没。

明朝的倭患并非局限于东南沿海,在北方也有,尤其是山东沿海地区,朱元璋不断下令强化滨海州县与卫所的防卫,但效果一直都不太明显。

明朝沿袭元朝的军户制,大量川兵被安置在胶东沿海为兵,世袭且无法脱离,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胶东之地的川民后裔的数量已经相当惊人。



山东的川人后裔,关于铁碓臼的记忆

在如今山东很多地方的四川移民后代的家谱中,就记载着这么个词,叫做“铁碓臼”,比如成都铁碓臼、丰都铁碓臼、南溪铁碓臼、绵竹铁碓臼等等。

这里的铁碓臼,其实说的是明初时期的一种军中的旌旗。

当时的旌旗旗杆在低端有个铁制的枪头,这个枪头呈圆锥体状,而这个形状很像旧时民间用来舂米的碓臼,因此就将其称作“铁碓臼”。

元末明初之时,人们习惯以“某某铁碓臼”来代指卫所的所在,这就是个通俗的说法,在现实之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地名。

山东的川籍移民后裔所说的“某某铁碓臼”,实际上说的就是他们的先民到底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军户卫所,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



其实山东的川籍移民,也有不少云南人

大夏时期,曾经向云南发动过征伐,明玉珍称帝的第二年,就对云南出兵开疆拓土,而大夏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直逼大理。

不过那时候的云南,除了诸多土司,还有元朝的残余力量存在着。

受到猛烈抵抗之后,大夏从云南撤回,但收获却是满满的,除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之外,还有就是规模不小的云南人口,有的是作为战俘,有的是作为归降兵卒。

大夏将这些云南的人大多都安置在了成都府一带,而在大夏被明所灭以后,这些云南来的士兵与民众,也被明朝一起进行了安置。

四川之地被迁移到山东的大夏旧部,几乎都是从成都出发的,而成都也成为了一个中转站,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在山东很多所谓川籍移民里,的确有不少云南后裔。


点赞2、安丘市 网友:幕后黑手

四川人去山东,当然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强迫的,为啥呢?这就得从元末的“明教大暴乱”说起。

当然,“明教大暴乱”是武侠小说的说法,大家不必当真。教科书上管这个叫红巾军起义,但红巾军所推立的皇帝叫小明王,这是真的。后来江南这一路的朱元璋,派人将小明王淹死在长江里,这也是真的。

西边,就是两湖这一带,领头人叫徐寿辉。此人乘势而起,而驭下能力不足,手下三员大将,倪文俊、陈友谅、明玉珍。倪文俊夺权,被杀;陈友谅夺权,则是徐寿辉被杀。

这个时候,明玉珍已经向西挺进,夺取了四川(可以想象,如果徐寿辉手下不作乱,他们的实力是超过朱元璋的),一听到徐寿辉遇害的消息,他便在重庆称王,拒绝与陈友谅往来。到1362年,他再进一步,做了皇帝,国号是夏。

此时的朱元璋,其实啥也不是。又过了两年,才自称吴王。到1368年,正式称帝并定国号为大明。而明玉珍,在朱元璋做吴王那一年便已去世,接班人此时只有十岁。

当然,大夏与大明,一开始关系还很不错。1369年大夏曾给大明送过巴蜀特产。但随后就不对了,朱元璋问大夏借路去打云南,学历史的都知道,这不就是成语故事假虞灭虢么?所以大夏一口拒绝。于是1371年,大明便撕破脸皮,一路从湖北,一路从陕西,分兵两路攻打。

这一打便明白了,乱世讲道理有啥用啊,人凭的就是实力。明玉珍的儿子只能投降,大夏就此灭亡。

但仗打完之后,朱元璋却发愁了,大夏此时约有大军二十万,你拿那么多降兵降将咋整?当年白起杀了四十万赵兵,留下千古骂名,朱元璋可不想这样。

要说老朱还是有一套的,譬如说打败陈友谅之后,他的六十万雄师咋整?两个办法,一个是选其强干,编入明军;而剩下的老弱,则放回老家种田。打败张士诚、方国珍后,也是这样。当然江浙一带有钱人多,老朱就把这些富豪都聚到自己老家凤阳,据说没多久凤阳就热闹起来,俨然繁华都市。

那么大夏的二十万大军咋整?

还是要让他们当兵。朱元璋在四川建立了一个卫所叫成都前卫,挑选大夏的溃兵去这个卫所当兵。这里有具体数字,说洪武五年收了2660人,六年收了4756人,十一年那次最多,收了6500人。

而这些卫所驻军,根据规矩又要迁徙,即定期改变驻防地点。譬如洪武六年的那4756个川兵,后来就转移到了南京驻扎。其他几路,则有分拨去陕西、山西和甘肃的——至于明玉珍的后代,据说最后出现在韩国——也是朱元璋打发过去的。

军队和老大都打发了,按理说普通四川人、重庆人该安居乐业了,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明教(白莲教)就在四川闹事了。洪武十二年,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四川人民闹腾起来,杀了一个知县,打退一个都指挥,最后派来一个御史大夫,才终于把这场“弥勒佛运动”给平息下去。

这样一来,疑心本来就重的朱元璋,更是睡不着了,老觉得四川人和重庆人要造反。

咋办呢?最后他便下了决心,要让四川人和重庆人挪挪窝,分散去一些他们比较陌生的地方,这样一来,人生地不熟的处境之下,再想造反就难了。

那么去哪里呢?甘肃、陕西、山西、南京都有一些,但最多的,是去了山东。

正因这个缘故,当下的山东人,其实颇有一批是当年打四川和重庆来的——那么,他们是否特别擅长吃辣,与周遭其他人不同呢?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嗜辣,因为辣椒传入中国是在明末以后,抵达重庆估计最早不会早于乾隆、嘉庆,所以这些川娃子,很快就和当地的山东人打成了一片。如今已经完全无法分别,这个山东人的祖上,到底是不是当年从大西南来的?除非家谱保留完好。

点赞3、咸阳市 网友:幻境贵族

山东原著民是东夷人,就像我母系千年居住在山东,家族个头高大…

而山东的方言夜来后晌(意思昨天晚上)就是宋朝语言,土著方言(潮鲅)是骂人傻的意思…

说“香菜”为“芫荽”(yán sui),这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香菜时的叫法;

说“院子”为“天井”,《水浒传》第一○一回:“一日在家闲坐,此时已是五月下旬,天气炎热,王庆掇条板凳,放在天井中乘凉”,可见古人也称“院子”为“天井”。

真正的东夷土著只有山东丘陵中部腹地群山环绕的封闭村落才会有,因为古代都是土路,山里是躲避战乱的去处…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讲:东海上,乃“东夷之土”。《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姜子牙出生在东海之滨,姓姜,名尚,字牙。)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出生于舜王街道诸冯村的虞舜,即由东夷人部落首领,被尧帝禅让为帝。境内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3处,龙山文化遗址7处,其中前寨文化遗址,即为一处部落文化中心。)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金人南下,战乱导致处于山东西部华北平原的老山东人南迁…比如辛弃疾,李清照等…

明朝人口大迁徙有从山西,四川和云南迁移来的,这叫外来移民…

可以肯定的是外来各省移民占比很大,而山东土著占比很小…

比如我的父系是明朝迁移过来的,家族个头比较矮小…

点赞4、衢州市 网友:餹菓菋ˊ

据说山东烟台、莱州的人,有一些是明朝时期从四川迁过来的。

譬如下面这张照片,就很能说明问题。莱州西障郑家村立下的村碑,就说祖先从四川迁徙而来。

总体而言,基本都是明朝明洪武年间自四川迁入。

我们都知道,元明换代时期,黄河地区的人口和生活环境受到影响,所以出现了人口凋敝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通常会采用调配人口的方式,重新开放当地的社会经济。譬如,就从受战争波及较小的四川某处,把人口迁徙到受战争影响较大的地区。

当然,古时候的交通状况不佳,所以这种迁徙的规模都不会太大。

说烟台、莱州人的祖先都是四川来的,这也不客观。只能说某些村子,祖辈可能是从四川过来的。

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看看自家的族谱,或者村里的村碑。

一般情况下,都会把这个过程追溯到明朝初年。

当然,除了从外省迁徙过来的移民外,山东省也有省内内迁的情况。这还是在洪武年间的事情。

总的来讲,古代的人口迁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点赞5、鹤壁市 网友:我是夏天

题主所说的迁移,应该是明代初期数万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事情。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呢?

此事源于元末,当时红巾军起义,朱元璋作为其中一支起义军的一名将领,因其领导有方,队伍实力逐渐强大,最终逐渐将大夏军打败,并攻取了四川。

但据守四川难题有二。其一为大夏军被收编至明军,对于归降的大夏军,朱元璋在廖永忠的“帮助下”稳定了军心,基本算是解决了;其二为白莲教明反,因白莲教在四川当地百姓中颇具信任,又联合蠢蠢欲动的大夏旧部伺机起义,两只队伍均在民间有较强的影响力。

而在此时,朱元璋为统一天下必须进行北征,如若将大夏旧部等人留在四川,一旦造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朱元璋为保政权,痛下决定,将几万人迁离四川。山东变成为了大夏的落脚之处。

如有不对,请批评指正,欢迎大家一同讨论。

点赞6、克拉玛依市 网友:逆天零界

大批四川人迁至山东是明朝前期的历史事件,移民目的地主要是胶东半岛(今莱州市是核心地区)移民来源地主要是四川,也有少量云南人。具体情况如下:


一、移民原因

1、战乱不止

宋末以后,胶东半岛战乱多发,农民起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烟稀少的局面。主要战乱有金代杨安儿“红祆军”之乱、蒙金对峙战争、“红祆军”首领李全之子李璮反叛蒙古军、元末红巾军之乱等等。

一百多年的战乱动荡,使得百姓不堪疾苦,纷纷外逃,土著“十不存一”,人口损失惨重。

2、自然灾害

《元史》中有记载的元末山东大规模水旱灾害达19次之多,而且瘟疫蝗灾在山东、河南地区频发不止。莱州地区金、元至明初,各种灾害都没躲过,灾情十分严重,由此造成土地抛荒,百姓饥亡、流徙不止。这些,都是明初移民胶东的主要原因。


二、移民始末

1、移民方式

明初,为巩固边防、安定社会,朱元璋设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一种军屯制度,军队战时开赴战场,无战则从事生产,以屯养兵。

胶州半岛当时设立了莱州卫、威海卫、宁海卫、靖海卫等卫所,莱州卫的驻地就在当时的莱州府城——掖县(即今莱州市)



政府为充实这些沿海卫所,迁来大批军户实行军屯。所有军户都分拨田地,发给耕牛、农具,并可带家属住进卫所,他们逐渐就成了当地的常住居民。


2、移民来源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平定西南之后,从四川、云南向胶东地区新设的卫所迁移了大批军户,这次移民一直持续至明朝中后期,尤以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时期最多。移民来源主要是四川成都府,也有部分来自川西、川北、川南,以及云南

题图“洪武二年”为误写,应当是“明初”的代名词。

元末以来连年战乱,蜀中人口也锐减,为此明朝政府还组织湖广移民填四川,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有富余人口迁徙至山东呢。

答案是这些军户大多是明玉珍大夏政权的降卒

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率两路大军攻蜀,夏后主明升不敌,率众投降。朱元璋担心“伪夏”残余势力叛乱,所以把降卒编入在四川设立的首个卫所——成都前卫,然后以政治性移民的方式,迁到山东、北京等地,胶东半岛之所以是主要目的地之一,也有防御倭寇侵扰之意。

顺便说一句,当时陈友谅之子陈理,以及明升被远迁至蜀国朝鲜,也是这个目的。

明初从川滇迁至山东的移民当有几十万人,其中仅莱州府南部的即墨县(今青岛即墨区),就迁入了7万多人。

今莱州市有资料可考的1052个村庄中,明代之前建立的只有64个,其余都是四川移民及其后裔所建的,这些四川移民姓氏包括赵、崔、宋、杜、程、林、宿等,只有于、吕等少数姓氏是元之前的土著。


3、相关传说

现今胶东四川移民后裔口口相传的“迁自成都府铁碓臼”,查遍史料,找不到成都曾有这么个地方。“碓臼”本是西南地区舂米的碓窝,倒是和明军插旗的圆锥形底座长得相似

估计是当初大夏的将士们对明军旗帜心有余悸,对插旗的这个“铁碓臼”也记忆深刻,迁到外地后,不便说起前朝旧事,就用“铁碓臼”来指代迁出地了。

移民中的云南人,一部分是大夏败亡前征讨云南时收编的士卒,再就是明朝平定云南后,从乌撒卫(今云南昭通)迁出的军户,因为这些军户往北走要经过云南县(今大理州祥云县),故口口相传来自“小云南”,与明初山西移民经过洪洞县而都称来自“洪洞大槐树”如出一辙。


三、移民影响

来自四川、云南的军户移民很快融入当地,防御倭患、从事屯种生产,渐与胶东土著通婚往来,融为一体。于是乎,当地生产很快恢复,莱州的经济社会面貌得到改善

约30年后的洪武末期,莱州府的人口与山东西部地区相比已是“地狭人众”,当地政府还组织从莱州、登州等地移民至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开荒生产。

明中期以后,由于灾荒、倭患等原因,莱州土著大量逃荒到东北,而朝廷制度军户不能外迁,造成土著人口大幅下降,外来军户人口比例上升。而剩下不多的土著姓氏为寻求庇护,大都通过联宗修谱的方式融入外来军户当中,造成了军户移民后裔反客为主的现象。

点赞7、洪湖市 网友:裂の风

主要是三峡移民,当年应该接收了十几万人,其中淄博接收了一万多忠县,开县的移民,都安排在了条件比较好的镇村,让移民有房住,有工作,有补贴,自主创业的政府有扶持政策...

点赞8、淄博市 网友:苟延残喘

明初大规模移民运动的兴起,是在元末长期战乱、群雄割据纷争的背景下拉开序幕的。川滇迁民远徙胶东半岛,不是自发移民,而是朱元璋为消除反侧势力,将四川地区明玉珍政权的支持者迁往异乡的战略布局。在当地民众中广为流行的关于自己祖先迁自“铁碓臼”的传说,正是当年这一专移民政策的产物。

胶东半岛中传称先世迁自明初四川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以莱州府掖县为中心,包括莱州府的昌邑、潍县与登州府的招远、莱西在内的地区。莱州府有大量四川移民聚居,早在明代中后期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述。

在今胶东半岛一带县市区,存在很多明代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建立的村庄,其中尤以莱州市(明代为掖县)最为集中。元朝统一全国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疯狂的经济掠夺,造成北方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元末“红巾军”曾派东路北伐军经海道进军山东半岛,先后攻克胶州、莱州。红巾军和元军在山东展开长达四年的拉锯战,人民流徙,社会动荡。

进入明初,又有所谓“靖难之役”。此役中,燕军的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山东作为主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是造成山东各地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永乐移民的一个原因之一。

巩固边防,安定社会,明太祖创建了卫所制度,实行军屯制,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以屯养兵。针对“倭寇山东滨海郡县”,明廷按照“跨县设所,连府设卫”的原则,在山东设立了济南卫、莱州卫、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宁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等卫,下面还有众多千户所、百户所,屯兵把守。莱州府周边“罗山亘其东,潍水阻其西,神山距其南,渤海枕其北”,“形势为东邦之冠”。而掖县作为府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洪武三年(1370)设莱州卫,“在府治东南”,下设五个千户所。

为充实沿海卫所,明政府从乌撒卫一带即今云南、四川等地迁来大批军户,实行军屯,仅莱州府南部的即墨一县,明代建卫所、军屯而迁入的人口就达7万多人。胶东地区军籍移民相当多,来自西南地区的移民属于军户迁移,按照明代的军屯制度,每个军人受田,发给耕牛、农具,并可以带家属、子女住在卫所。明代军户是世袭的,不能脱离军籍,被移来的军户就成了常住居民。

综上所述,明初政府陆续平定西南地区之后,考虑到胶东人口稀少与沿海地区的倭患,从四川、云南一带向胶东莱州府一带新设的卫、所迁移军户驻防屯种。当然,在迁移的时间上,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较长的时间段,从洪武四年之后一直到明中后期,其中尤以洪武、永乐之际为集中。这些军籍移民来到后,在当地屯种,与土著居民杂居、通婚。

点赞9、吉林市 网友:山中狼

怪当的有一部分山东人才一米六几,山东人爱当兵那是遗传了老祖,我们的祖上就是四川人己传到二十多世了,个性和脾气和四川人差不多。

点赞10、洪湖市 网友:一念之间

突然有个奇妙的想法:四川这块地自古就滋养着抵御外族的儿女,元、清如比,抗倭亦如此(出兵350万)。

胶东成为最坚实的抗战根据地之一,相较左邻右舍很是突出,一直感到奇怪,这地有啥奇特的?

却原来这地的国民秉承了四川人的基因,对内软、对外狠。

又有人说,四川也是外来人换过几水了,也不是地道的古蜀、古巴人了。

但外来人架不住四川水土的洗礼,神奇之处就在于不管是哪的人,迁到四川后经几代人被四川这块地的水、土、气养育,其气质就变成了同以往的四川人。而一旦烙印上了四川人特质,这种特质却可持续很久。

四川,这个神奇的地方。

点赞11、贵阳市 网友:吻干陈涙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不单单是大批四川人前往山东,甚至还有部分人从山西、陕西迁到了河北,或者迁到其他境内。简而言之,这是一场人口大迁徙,并且在这场人口大迁徙当中直接奠定了明王朝未来200年的历史。

事件回顾

任何一次天下动荡都会造成人口凋零,可是元帝国的人口凋零却比其他人想象的更加严重。

因为元帝国从开始的建国之初就展现了三次人口凋零,而在这三次人口动荡的过程当中,整个元朝北方人口的总人数急剧下跌。

第1次是元帝国击溃北宋的时候,北宋的大量子民逃往南方。也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南方的经济发展呈现指数式的变化,并且南方的大量土地得到开采。

第2次是元帝国击溃南宋的时候进行的血腥大屠杀。本来人口就不算多,再这样来一次大屠杀,折腾来折腾去,好像也剩不了多少人了。

第3次是朱元璋与蒙元地区展开殊死搏斗的时候,大量百姓逃离战乱地区。这一次逃离基本上是拖家带口,能跑多远跑多远,于是元帝国和明王朝在战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双方之间连随随便便拉一个兵丁都变得非常困难。

没错,这就是事实

朱元璋尽管出生农村,可是这些年的历练,也基本上让他有了铁血的统治手腕。对于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恐怕没有人比朱元璋更清楚了。

既然山东没有人怎么办?那边把四川的人拉过来吧。

但有一个前提,这种人不是随便的拉,往往是划定区域拉过来,并且准许他们有自己的石碑来表明自己之前是哪里的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从四川拉过来的,尽管四川在那个年代远离战争,可是里面的人终究是有限的,不单需要四川拉,连陕西山西这边的人口也需要遍地撒网。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