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孟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达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什么许多人才华横溢,却在哪里都早早遇到天花板?
将相之才、卿相之器、乐毅之量
孟达归顺魏国后,曹丕十分高兴,派出了许多善于识人者前去看看。
这些识人者回来后,纷纷表示:孟达这个人,文武兼资,有“将相之才”、“卿相之器”。
而曹丕亲自面见孟达时,孟达也“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瞩目”!
直到西晋时,傅玄还写到:“论者多称(孟达)有乐毅之量”。
我们有机会去看看孟达的几封书信:给刘备的辞职信,给刘封的劝降信,给朝廷举荐人才的奏书,其文采确实不一般!
可是,就这样一位被人普遍看好的人才,为何却总是遇到天花板,连续跳槽,最终落下反复无常的骂名呢?
不顺利的第一份工,已暴露孟达问题
孟达的父亲是曾被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孟他(但似乎没有上任)。良好的教育,扶凤的尚武之风,孟达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本应是乱世中的瑰宝,闪闪发光。
可是,孟达的第一份工作却很不顺利。
孟达和好友法正一起到益州,投奔刘璋。
对于这段经历,《法正传》说的是:“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这段经历,暴露了孟达的缺点: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个缺点,影响了他一生。
孟达和法正似乎都有这种问题。后来,法正得志后,睚眦必报,被人所诟病。
法正,作为谋主,他的缺点,尚能让别人帮忙擦屁股。但是,孟达,想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样的缺点就让人很不放心了!
胸怀大志,身负才干,却无所作为,因此,法正与张松“常窃叹息”。作为法正的好友,孟达自然也是“不满派”的代表人物了。
投奔刘备,似得明主,迎来史诗级机遇
人生总会出现机遇,借着迎刘备的机会,孟达和法正一起投奔了刘备。
刘备对孟达的印象很好。在平定益州后,让没有参加平益州作战的孟达做了宜都太守。
早先的张飞,后来的陆逊,都做过宜都太守。这个岗位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吧!
在平定益州、争夺汉中的战斗中,镇守宜都的孟达都没有参战。可是,孟达没有等多久。公元219年,平定汉中的刘备下令孟达进攻房陵,攻略上庸。
上庸,连结汉中与荆州,不论对关羽北伐还是汉中防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武之机,终于来了!
错杀一人,深失人望,沦为副手
孟达打仗有两把刷子了,二话不说,就把房陵打了下来。
可是,就在此时,孟达犯下了一个大错:孟达的军士,杀掉了房陵太守蒯祺。
杀掉敌人太守,不算什么特别不好的事,问题是:蒯祺不是一般人。
首先,蒯祺,是诸葛亮的亲姐夫!
由于兄长诸葛瑾很早就去东吴为官,诸葛亮和姐姐的关系很不一般。
其次,蒯祺,来自荆州大族蒯家。
荆州大族中,蒯、庞、蔡、黄、习各家关系盘根错节。所以,杀掉蒯祺,无疑是对荆州派的大打击!
偏偏此时,刘备集团内部,荆州、益州、东州,各派的关系十分微妙。
因此,不管是孟达故意杀掉,还是孟达的士兵擅自杀害,孟达兵杀蒯祺,充分暴露出:孟达不具备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他连如此敏感的人际关系意识都没有。
因此,刘备“恐达不能独当”,让刘封率军会和孟达,孟达归刘封统属。
千古之谜,或许是千古奇冤
随后的一段历史,成了孟达被人指摘的主要“黑历史”——-不救关羽。
有说法是,当关羽攻襄樊时,派人来调刘封、孟达军。刘封原本想出战,但孟达说:“刘备本来犹豫要不要立你为世子,但关羽说你是养子,怎么可以做世子?”因此,刘封按兵不动。关羽战败身死,刘封、孟达之不救,也成了“千古罪人”。
平心而论,这个事情,很可能是刘封给孟达扣的屎盆子。
当时,刘封为主将,调不调兵,刘封说了算。
而刘封与孟达,政治派别本来就不同,又很快“不睦”。孟达怎么可能敢和互不信任的刘封说这样的话呢?刘封又怎么可能因为孟达的话而决定不出兵呢?
遭受侵凌,潇洒跳槽
后来,刘封被刘备责备时,罪责为两条:“侵凌孟达,不救关羽”。
欺凌孟达的罪责,排在不救关羽前面!
而后来诸葛亮给孟达写信时也说:“当初都是刘封欺凌你,辱没了先帝用贤之名”。
据说,刘封夺去了孟达的鼓乐队。这鼓乐队可不是升旗唱歌用的,是作战的指挥系统。也就是,刘封彻底剥夺了孟达的独立指挥权!
孟达被迫写了一封潇洒的辞职信给刘备。在信中,孟达把自己比做伍子胥、乐毅等被谗言迫害的贤臣。
随后,孟达顾不上留在西川的妻子家人,投奔了曹丕。
应该说,孟达的这次“被迫跳槽”,刘备、刘封都有责任,但主要原因,还是孟达缺乏独自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刘封,既是刘备的假子,也是战将,身份特殊。如何与这样的人物相处,需要一定的人际艺术。
可是,孟达却与刘封“数争不岔”,激怒刘封,这是不明智的。
短暂的太平后,又陷入孤立
如前所说,孟达投奔曹丕时,受到了曹丕几乎肉麻的欢迎。
孟达也用他的表现,顺利渡过了“试用期”。
他以一封佳作试图诱降刘封,又配合夏侯尚、徐晃一起攻取了上庸。
随后,也与夏侯尚、桓阶等大人物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交,似乎如鱼得水。
可是,好景不长,曹丕、夏侯尚、桓阶等人都很快去世了。
孟达相对太平的岁月,可能要感谢曹魏阵营中的好朋友——桓阶。
事实上,早在孟达投魏之初,刘瞱等人就曾经表示孟达靠不住了。而司马懿,也认为孟达“语多倾巧”,不喜欢孟达。
但是,孟达的好朋友桓阶是曹魏集团中的稳定器。早在曹操时期,他就经常各方周旋、劝解,排解各派之间的相互攻讦。
可是,桓阶死后,孟达就没有人为他擦屁股了。渐渐地,孟达再次陷入孤立中。
欲再投蜀,自恃才智,兵败身死。
诸葛亮,敏锐把握到了孟达的危机,于是,写信诱降孟达。
孟达允诺,双方书信往来,商议机宜。
可是,情况被魏国掌握。
有的记载说,是诸葛亮故意透露给了魏国,害死孟达。这个史料来源,主要是曹睿给孟达的信“这么重要的信息,诸葛亮怎么可能会让我们劫持呢?一定是反间计”。
事实上,敌国之间的书信往来,被查获的可能本来就很大。三国时期,类似的信息截获非常常见,何况,孟达和诸葛亮、李严是频繁书信往来呢?
曹睿给孟达的信,无非是稳住孟达而已,怎么能顺着本意来理解呢?
可是,得知泄露的孟达却“自恃才智”,麻木大意。面对诸葛亮的提醒,他算了道数学题:司马懿想打我,先要派人禀报天子吧。天子回信,又要时间吧,司马懿再来,怎么也要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城池早就稳固了!
可是,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
孟达仓促应战,部下开门,孟达兵败身死。
上庸城三面阻水,易守难攻。如果孟达能不拖大,安抚好军心,做好防务,坚持守到诸葛亮汉中援军到达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孟达败后不久,吴蜀两国的军队都接近了上庸,见孟达已败,退军。)
汉末魏晋之际,名士看人很准,既然众一致认为孟达“卿相之才”,孟达自然是有能力的。
可是,这样的才智卓绝之人,却在刘璋、刘备、曹魏三处都早早遇到自己的瓶颈,从未真正接近成为“卿相”,甚至被迫跳槽!
真正的“卿相”,不但要自己才智卓绝,还要能够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你可以不“同流合污”,但你要有处理好关系的能力(或强势压制,或怀柔处理,或问钱不问心,总之要有一套自己的相处之道)。否则,如何在大规模行动中获取必要的信任、配合呢?
可是,许多人,不屑于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把合作伙伴的情感、利益,看成“世故”,结果,往往得不到支持,早早遇到天花板,无法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遗憾!
愿君得道多助,不断进取。
孟达,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将领,效力于刘备集团数年,也效力于曹魏集团数年。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在《三国志·刘封传》有部分,在《魏略》中有部分。
接下来就和小伙伴们聊聊孟达吧~
孟达
反刘璋,降刘备
孟达是扶风郡人,他的父亲是孟佗(又叫孟他),曾用家财买得了凉州刺史官职,名声并不太好。东汉末年,到处战乱,孟达和同郡好友法正一起投奔了益州的刘璋,成为了刘璋的一员部将。【孟达的家境不赖,想来是有学识的,不会是大老粗。】
然而刘璋为人暗弱,比他老爸刘焉差多了。在内打压不了益州士族豪强的嚣张气焰,在外又抵御不了张鲁集团的侵犯骚扰,偌大的益州变得“疲惫不堪”,也难怪孟达和法正想要另寻他主。
机会来了,当时刘璋派了法正为使者去迎接刘备入川支援,孟达是法正的密友,自然跟随法正一起带兵前往。就这么,孟达以及他所属的四千人部队顺理成章地归顺了刘备,刘备将孟达安排在了荆州江陵一带,而法正则陪同刘备一起返回蜀地。
法正
刘备拿下益州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公元219年,估计曹刘的汉中之战刚结束,刘备命令孟达带兵去攻打房陵,孟达杀害了当时的房陵太守蒯祺,占据了房陵郡。
据《襄阳记》记载: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可见,这个蒯祺竟然还是诸葛亮的姐夫。
攻下房陵郡后,孟达继续攻打上庸郡。此时,刘备派出了养子刘封带兵去统领孟达这支部队,然后一起围攻上庸郡,遂平定之。
房陵和上庸邻近
关羽围攻襄樊之时,曾多次请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两人以上庸郡等地刚平定人心还不稳为理由拒绝了。(孟达为人比较阴险自私,刘封为人直率冲动,个人估计是孟达对刘封进谗言了。)
反刘备,降曹魏
就在关羽丢失了荆州后,孟达和刘封闹矛盾了,孟达给刘备修书一封,便率自己的部属投奔了曹魏。(可以揣测下孟达的小心思?)
曹丕见孟达率军来投,自然是很开心了,既夸赞了孟达的才华英姿,又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不仅如此,曹丕还把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并为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郡太守,于是派了夏侯尚等将军和孟达一起去攻打驻守上庸等地的刘封。
刘封
攻城先攻心,孟达给刘封写了一封长信,文笔绝对不赖。
前方长篇古文,可以忽略......
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已省略很多字)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此信大致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引用典故让刘封明白他只是一个养子罢了;第二,新城郡曹魏是志在必得,你若逃回成都,刘备还会放过你吗?你若投降归魏,那就能跟我一样享受荣华富贵。
孟达的话句句扎心,可是刘封还是不听劝选择了败归成都,于是被杀。
反曹魏,降刘禅
孟达在新城郡“逍遥”了数年,直到曹丕死后,孟达开始慌了。
正赶上诸葛亮欲出师北伐之际,于是在诸葛亮的引诱下,孟达有了再度归降蜀国的心思。【若孟达从新城郡进军,诸葛亮从汉中郡进军,北伐战役胜算会稍微大点。】
司马懿
然而,这件事被申仪(新城郡豪强大户,曹魏拜其为魏兴太守)察觉,他将此事泄露给了朝廷,于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偷偷进军直逼新城郡。
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时,孟达还没任何防御部署,不久后上庸郡就被攻陷,孟达身首异处。
总的来说,孟达此人人品不太好,周旋于曹魏和蜀汉之间欲谋点私利,最终落了个悲惨下场。
孟达大概是三国里最反复无常的之一吧,本来是刘璋的属下,后归顺刘备。吕蒙偷袭荆州以后,因孟达和刘封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又加上和刘封不和,于是孟达又投奔曹魏,受到曹丕赏识而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此后又因为曹丕死后曹睿待他一般,就想反曹魏而再归蜀汉,事败,被司马懿击败,后被处死。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势力互相征伐,期间因为和主上不和或者其他原因叛变的人也不少,不过一般也就一次,像孟达这样三番四次叛变的,大概也就吕布能和他媲美。也难怪历史上涉及他的评价都很低,看不起他的为人。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三国演义》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通过张飞之口,给吕布戴上了“三姓家奴”的帽子。吕布在后人的眼中一副“反复无常”的模样。
其实三国历史上这样的将领很多,今天我们讲讲另一个“三姓家奴”——孟达。
(孟达剧照)
一、“反复无常”的孟达
我们先讲讲孟达的基本情况。孟达,扶风郡郿人,出生年月不详。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和法正进入益州投靠刘璋,成为刘璋的部属。就这样孟达进入历史的舞台。
1、孟达投靠刘备
刘璋是个无能的统治者,能力一般且不知人善任,手下大臣们大多对其不满。孟达和法正两人在刘璋手下也是默默无闻。
最要命的是,刘璋“引狼入室”,请来了“天下枭雄”刘备。刘璋的目的是让刘备打自己的仇敌张鲁。
211年,刘备入蜀时,刘璋派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大约在此期间,二人投靠了刘备,法正更成为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之一。刘备先让孟达驻守江陵(战略要地),打败刘璋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此时的孟达没什么像样的战功。孟达的这次“叛变”,应该算是随大流,因为刘璋的手下有二心的太多,只能说主要问题在刘璋。
2、孟达崭露头角
随着刘备的事业高速发展,孟达的崭露头角机会来了。
219年,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房陵被攻下后,孟达继续进攻上庸。此时,刘备“担心”孟达难以胜任,于是命刘封(刘备的养子)自汉中沿沔水而下,协同孟达。最终,刘封与孟达会合于上庸。
综上所述,孟达还是有统兵能力的,可见其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刘备的“担心”为后来孟达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毕竟孟达曾经背叛过刘璋,刘备难免不放心,才让自己的养子刘封出场。估计一是协助孟达,二是监视孟达。
3、孟达命运的转折
刘封和孟达攻下房龄、上庸等地之后,二人开始不和起来。史书记载,刘封自视是主公“养子”的身份,肆意欺凌孟达,孟达似乎有苦说不出。和靡芳、士仁的境遇有些像,这二人也是被关羽狠狠压着(刘皇叔,你都不管管自己的下属吗?都不一碗水端平吗?)。孟达和刘封的不和,为日后孟达投降魏国埋下了伏笔。
同年,驻守荆州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战况焦灼之时数次要求刘封和孟达增援。要知道此时二人本身不和,加上上庸等地才占领不久,关羽的要求真的有些不切实际啊!刘封和孟达以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
不久关羽兵败被杀,刘备的荆州地盘丢光光了。这可麻烦了!孟达担心自己被刘备“秋后算账”,要知道刘封可是主公的“养子”,追究责任,谁来背锅?于是,孟达投降了曹魏,还和魏军一起赶走了刘封。据说孟达投降曹魏的时候,还给刘备写了信,大诉苦水。结果是刘封兵败回去,被刘备当替罪羊处死!
(东三郡位置连接蜀国和吴国,虽然地形不便于展开大兵团作战,但是仍然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曹魏的新掌门人曹丕很欣赏孟达,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命孟达新城太守。
至此,孟达完成了第三次改头换面——成为曹魏的臣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达才是真正的“三姓家奴”,从刘璋,到刘备,再到曹丕。
不管怎样,孟达算是有了自己的地位,自己辛苦打下的上庸等要地,还是归自己管辖了。好歹算是建功立业了吧。
(孟达最终投靠了曹魏政权)
二、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后期,司马懿和其子把持了魏国的朝政,最终司马氏的第三代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
看看司马家族的篡权之路,确实他和他的子孙对曹魏的小皇帝和大臣是相当的狠毒的。但是司马懿也曾经为保卫曹魏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下面我们说说关于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的历史故事。
1、孟达再次叛乱
按理说,孟达飘零半生,有了新的地盘和效忠的朝廷,应该安度下半生了吧。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孟达又叛乱了。
226年,曹丕病死,孟达的“恩主”撒手西去。不久,孟达在朝中的“靠山”桓阶、夏侯尚也去世。孟达开始有些不安心了。
按理说,孟达虽是降将,但毕竟对曹魏有功,也没人想拿他怎么样。唯一的不足可能是他统治下的新城郡,让曹魏朝廷不太放心。如果孟达此时交出兵权,并且愿意调任他地,也不是不行的。
但是孟达选择了另一条路——背叛曹魏。这个选择让他丢了性命。
2、司马懿神速灭孟达
228年,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
孟达一面准备叛乱,一面和诸葛亮通书信。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孟达的这点伎俩很快被顶头上司司马懿知道了。
(司马懿剧照。司马懿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征战,胜多败少)
此时,司马懿率领重兵,屯住宛城。司马懿不愧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方面写信稳住孟达,声明投靠蜀国无出路;另一方面,司马懿指挥兵马,展开急行军,准备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孟达接到司马懿的信,有些犹豫,“异动”的步伐变慢了。另外,他认为司马懿率军来平乱,至少需要三十日才能抵达,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布防。估计孟达到死会万分后悔自己的麻痹大意的!
司马懿展开急行军,八日到达上庸城下,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后来司马懿包围上庸十六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俘后被杀。
说一句,司马懿的这次军事行动堪称“闪电战”版的教科书——行军快速果断。虽然,蜀国和吴国派军援助孟达,但援军没有能够成功救援孟达。
笔者不同意诸葛亮对孟达见死不救或者借刀杀人,因为东三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孟达投降是一次夺取东三郡的绝好机会。
三、小议孟达
孟达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笔墨,通常后世的学者用“反复无常”来形容。笔者觉得,有必要实事求是分析一下孟达。
1、孟达背叛刘璋
刘璋是个无能的主,背叛他的下属多了去,如法正和张松等人。孟达背叛刘璋似乎只能归为“弃暗投明”。在三国哪个乱世中,这样的做法并不鲜见。
2、孟达背叛刘备
孟达背叛刘备,多少有些无奈。219年,孟达率军打下上庸等地,确实有功劳的。但是刘备安排刘封过去“横插一杠”,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了。此外,刘封还不以大局为重,和孟达不和,最终导致孟达反叛。孟达和刘封的不和,类似的还有关羽和靡芳、士仁的不合,都给蜀汉政权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当领导的一定要对下属一视同仁!不然会出大问题的。
总之,孟达背叛刘备,多少有些情有可原。
3、孟达背叛曹魏
这一次就说不过去了。孟达毕竟改庭换面几次了,曹魏政权并没有亏待过孟达。孟达仅仅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就反叛,这肯定说不过去的。前文说了,孟达只要愿意交出兵权,调任他地,也不见得最后会身首异处的。
当然,如果曹丕一开始就调走孟达,孟达的人生可能会是另一番场景。顺便说一句,曹丕为什么喜欢孟达呢?据说孟达也是个有些文学底蕴的人,曹丕是个文学成就极高的皇帝,惺惺相惜就不足为奇了。
(孟达投降,上庸等地的丢失,其实原本可以避免。主要原因是刘备犯了战略错误)
也许孟达不是主动叛变的“三姓家奴”,但他的行为确实有见风使舵的嫌疑,他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孟达先背叛刘璋投奔刘备,又背叛刘备投奔曹魏,最后又与诸葛亮暗通消息想要回归蜀汉,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立场不坚定的反复之人。
很多对孟达的评价也体现了这一点,刘晔认为他『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费诗认为『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
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单纯进行道德评价意义不大,我们需要看孟达之所以如此背后的原因。
(孟达字子度,《三国演义》中做子庆)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遣法正、孟达各带2000士兵迎接刘备,孟达借机投靠刘备(法正也是),刘备让他代替张飞担任宜都太守,堪称非常信任与重用。
219年,关羽战败后,孟达因为畏罪加上与刘封不和,率部曲4000余家投降曹魏。
后人多论孟达此人唯利是图,是一个标准的实用主义者,因此才会反复无常,这当然也有道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观察,了解孟达背后的故事——先说一点,孟达所带的部曲,实际上是扶风郡一带的流民,他们为避战祸,跟随孟达进入相对安定的益州,孟达作为其领头人,需要为这些人及其后代谋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孟达投奔刘备与投降曹魏,固然与谋求自身官位爵禄有关,然而也有作为这一支武装力量首脑要为其谋利益的考量,从这一点看,被称为『吕布第二』的他确实与吕布很像,虽然被污名化,其实还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从魏国“星探”对孟达的考察来看,孟达算得上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曹丕在位的那几年,孟达也是十分受到曹丕的敬重,可以说一时间在曹营当中有着极高的人气。
但坑就坑在曹丕太短命,而与孟达交好的魏国高官们也先后去世,导致孟达渐渐地风光不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刚公开的怼孟达,可以说那段日子的孟达满肚子都是怨念。而诸葛亮得知了这位蜀国旧将的遭遇,就多次写书邀他“回家”,孟达看到丞相的真迹也是感动不已,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在蜀地会更安心些,于是打包好行李,准备迎接丞相来接他。
事情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顺利,换句话说诸葛亮诱孟达投降的动机其实也是超不明确的,要知道当年正是因为刘封与孟达不出兵营救关羽才导致关二爷落幕的。事后刘封被赐死,孟达怕受罚忙投降魏国。而关羽死后又连带了刘备伐吴失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蜀国国力亏损,就算再如诸葛亮般大度,也不得不对孟达耿耿于怀。所以这次关于孟达是否能投降之事,于蜀国而言都不是坏事,若孟达成功投降,蜀国能抢不少地盘;若孟达投降失败,孟达定会发兵叛乱,到时候和魏国拼个你死我伤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蜀国从与孟达有矛盾的申仪处找到了突破口,一个诈降之计让申仪神经紧绷,于是他把孟达要反之事告诉了司马懿,孟达知道事情败露连忙奇兵造反。司马懿也知道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但去出兵已来不及,于是他修书一封以长辈的口吻语重心长的对孟达说:“子度啊,当年文皇帝对你的真心苍天可鉴,而蜀国上下对你恨之入骨这是公认的,那么诸葛亮怎么会轻易就让你回去呢,这其中一定有诈,你先坐好不要动,我的话你细细理解一下。”
孟达一琢磨觉得确实有道理,就暂时放弃了动乱的念头。可司马懿可是对孟达起了杀心的,在安抚他的同时偷偷的派大军快马前进,包围上庸城,诛杀孟达。
所以说,孟达或许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至少曹丕是这么认为),但由于性格问题导致每每在关键时候犹豫不决,并且很喜欢不顾大局的意气用事,终受其害。
文/逻辑文史游
如果曹丕能再多活二十年,孟达或许就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了。
提到三国名人兼牛人吕布,人们会想到“三姓家奴”四个字,而且这几个字,是罗贯中用来特指吕布的,讽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
实际上,真正的吕布不是这样的,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杜撰。
真实的吕布是不是这样的人,在此不作探讨,这里只想讲三国时期另一个人,这人倒是有点“三姓家奴”的意思,先是刘璋的人,后来跳槽到了刘备那边,再后来又降了曹魏,再再后来又想回到刘备那旮沓,司马懿知道后,就把他杀了。
他叫孟达。
孟达(?-228),字子度_图
孟达是建安初年成为刘璋属下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躲避饥荒,和他一起逃荒的还有法正,当时的刘璋是益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做了一件蠢事,听说曹操将派兵到汉中征讨张鲁,想到张鲁若完蛋,蜀中门户汉中失守,接着倒霉的就是他,于是怕得不得了,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引进刘备做帮手,刘璋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刘璋派去迎接刘备入蜀的,就是孟达和法正,还分别给了他们两千人。
这两人一商量,觉得刘璋既无能又愚蠢,引进刘备明明是引狼入室,他却把那只狼当作救命稻草,呆在这种老板手下还有什么意思,咱们干脆投了刘备吧,否则不但没有发展前途,刘璋若完蛋,咱们也得跟着完蛋。
两人就这样跳了槽,成了刘备的人。
与法正不同的是,成为刘备的员工后,法正就一心一意跟着刘备,再也没有三心二意。
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刘备夺了刘璋的地盘,得了西川,然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封孟达为益都太守。
对于这样的任命,法正倒没说什么,愉快地上任去了。
孟达虽然也上任去了,心里却很不爽,因为益都太守比蜀郡太守官儿小多了,如果说蜀郡太守是市级干部的话,益都太守只是个县级干部。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_图
再说刘备,之所以只给了孟达一个益都太守,比法正的官职低,也是根据个人能力来的。
也就是说,在刘备看来,孟达的能力还是有一点欠缺的,不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才,不然也不会在建安二十四年孟达攻打上庸时,他担心孟达难以取胜,而派自己的义子刘封从汉中来协助他,刘封率军赶到后,与孟达合兵一处,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刘备怎么会认为孟达能力有限呢?在搞定上庸之前,孟达不是独立拿下了房陵吗?
也许在刘备看来,战斗刚开始,房陵太守蒯祺(诸葛亮的大姐夫)就被孟达的兵杀了,导致房陵群龙无首,很容易拿下,于是在他看来,孟达虽然拿下了房陵,却不是凭他的本事拿下的,无法证明他的能力。
这也是后来拿下上庸后,刘封被提升为副军将军,而孟达什么也没捞到的原因。
孟达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这可能也是后来他拒绝救援关羽的原因。
樊城之战_图
关羽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占了他的大本营江陵,被困樊城、襄阳的。
那时关羽正在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被吕蒙偷袭后,关羽立时处于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救援,却遭到拒绝,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
如果说孟达拒绝救援关羽,是因为未能得到提升而心怀不满的话,那么刘封也拒绝救援,就没有道理了。
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刘封认为陷阱不可跳——在他看来,东吴之所以围困关羽,是因为他们想把他和孟达吸引过去,然后来个一网打尽。
实际上刘封不救关羽的原因,除了这个还有他对关羽的不满,因为当初刘备收他为义子时,曾遭到关羽反对。
无论他们是怎么想的,反正闯了大祸,关羽失败被杀,他们难辞其咎,至少在刘备看来,关羽的遭遇,与他们见死不救有很大关系。
他们拒绝救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认为“战无不胜”的关二爷肯定能搞定,用不着他们去“添乱”,哪想到他如此“不经打”,以至于失败被杀。
如果关羽赢了,他们也许屁事没事,如果说他们的行为有一丝丝赌的性质的话,他们赌的就是这个。
没想到“赌”输了。
关羽败走麦城_图
闯了大祸,刘封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但孟达不能跟他比,人家可是老大的义子,而他除了是为刘备卖命的一个普通将领,什么也不是,所以他唯一的选择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带着自己的家眷和亲兵四千人投了曹魏。
之前总是遭刘封欺负,导致他们长期不和,也是孟达背蜀投魏的原因之一。
孟达来投时,魏主曹丕刚继位,虽然他也不喜欢这种反复无常的人,但他把孟达来降视为他有吸引力的表现,所以还是很欢迎的,而且委以重任,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他平阳亭侯,让他担任新城太守。
后来曹丕挂了,孟达又想跳槽了,原因是“自以久在疆场,心不自安”。
这话令人费解:为什么久在疆场会心里不安呢?
“与吴蜀固好”——《晋书·宣帝纪》中的这句话,似乎揭开了他为何心不自安的秘密。
原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止徐庶一个!
而且从“与吴蜀固好”这句话来看,孟达竟然还与吴国保持着友好关系!
这是几个意思呢?难道他是在给自己留后路,而且留了还不止一条?
他的心不自安,完全有可能来自这个原因,所以曹丕一死,再也没人罩着他了,他害怕新主人饶不了他,又想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_图
也不知孟达的这个心理,诸葛亮是如何了解到的,反正诸葛亮知道后,就“阴欲诱达”,希望他重归蜀汉,正不知如何是好的孟达,也乐得旧领导伸出橄榄枝,并与诸葛亮约定了起兵的日子。
关键时刻,他却犯了一个大错,如此机密的事情,竟然与人商量,结果被他们出卖。
司马懿知道后,担心孟达突然起兵,先给他写了一封信,是把他稳住,免得他突然发难而不好收拾。
孟达当然不会傻到相信司马懿的程度,但关键时刻他又犯了一个大错,以为司马懿带兵来讨伐他,需要先向天子请示,得到批准后才会发兵,一来二去,至少需要一个月。
哪知司马懿根本不向上面请示,立即率兵日夜兼程,仅用八天时间就抵达了新城。
而在这之前,诸葛亮提醒过孟达,叫他提防司马懿这一手,谁知他没听进去,不相信司马懿敢不经批准擅自行动。
枉自他在那边呆了那么久,对司马懿一点也不了解。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_图
成大事者,就要有敢于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当机立断的勇气和担当。
待司马懿大军出其不意地兵临城下,孟达才给诸葛亮写信,惊叹他没想到司马懿竟然如此神速。
但是晚了,别说是诸葛亮,神仙也救不了他。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马懿下令攻城,坚守了十六天后,孟达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开城投降,他则被自己的部下申耽一枪刺死,司马懿砍下他的脑袋,传示洛阳。
纵观孟达的一生,虽然他的反复无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甚至还遭受过不公平待遇,但他的所作所为,无疑也是一种没有“职业道德”的表现。
这种人的存在,对“单位”来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本事越大隐患越大,最终的下场,不是自我爆炸,就是被排爆!
文:沙尘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孟达和法正是对基友,他们一起入蜀,成了东州集团的人物,又一起奉命到荆州迎接刘备,但此后的结果,二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法正成了让刘备言听计从,在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孟达却在上庸过得十分憋屈,最后不得已成了叛将。
孟达的反复背叛,固然令人不齿,不过他对刘备至少是欣赏和认同的,要不是形势所迫,估计他不太会背叛刘备。这是为何?第一,孟达背叛刘璋选择刘备,这属于择主,和张松,法正,李严等一样。第二,孟达是东州集团最早支持刘备的人物之一,好友法正,李严都在蜀汉混得也不错。第三,孟达和刘备关系也不错,孟达虽然背叛,临走还写信给刘备可见一般。第四,如果孟达没有背叛蜀汉,以他在东州集团的地位,是轮不到李严担任托孤大臣的。当时,法正病逝,黄权降曹,就轮到孟达了。第五,孟达一度表现不错,军事上主动出击拿下房陵,上庸。所以,孟达是有军功的,但是关键问题和过失,也出在这里。
(孟达若留守宜都,可增加蜀汉荆州的纵深)
根据《三国志.法正传》,孟达为副将和法正各领二千兵马,到荆州接刘备入蜀。刘备见到了法正和孟达,自然十分高兴,于是带了法正入蜀,而让孟达并了这四千人马,镇守宜都,这是江陵附近的要地。随后,刘备一路吞并巴蜀,汉中,孟达则带着部曲从秭归攻打房陵港。没有记载孟达是奉命,还是主动攻打的房陵,不过这次军事行动是配合汉中的。因为,蜀汉拿下东三郡,汉中的西南面,蜀中的西面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屏障。而且,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孟达驻军宜都的意义并不大,这是从正面的影响来看待。如果从负面的影响来说,由于宜都的孟达部抽走,导致关羽北伐时,蜀汉荆州的防守力量和纵深的不足。所以,如果孟达是奉命行事,自然情有可原,如果是擅自进攻,那证明孟达功利之心很强。
当然,从孟达后来的行为和发生的事情来说,孟达擅自攻打房陵港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孟达攻下房陵后,刘备急忙派刘封去统领孟达军。这个为何?第一,孟达兵少,只有四千部曲。第二,孟达士兵杀死了蒯祺,他是荆州豪族“三蒯”之一,也是诸葛亮的姐夫,估计引起荆州集团的不满。但是,诸葛亮应该没有责怪孟达。第三,正史上记载,刘备怕孟达“难以独任”。可见,如果孟达是奉命行事,哪来的“难以独任”之说,应该是孟达是功利心和野心强烈,于是攻打东三郡来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孟达能力也不差,只是杀了蒯祺就被动了。这让孟达成了刘封的手下,还被欺辱。此后,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孟达既没有救援,又多少辜负了当年刘备让他任宜都太守的期望,于是便投降了曹魏。
只是没想到曹丕对孟达还挺不错,待遇也好,这把孟达胃口养得更大了。曹丕去世,曹睿继位后,孟达日子不好过了,自然又留恋起了蜀汉。只是,孟达的野心太大,想以东三郡作为资本,在蜀汉和东吴之间争取最大利益,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时间,被司马懿所攻破身死。所以孟达死在野心的贪婪上,是咎由自取。
个人认为他就是个很识时务的人。三国不知道你说的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但不管哪个,里面的孟达的确都是先降蜀汉,后降曹魏,再之后又有降吴蜀之意,从表面上看的确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而且放在曾今的历史背景这样的人的确不怎么受人待见,但如果熟读三国的人可以不难发现,其实孟达是个头脑精密,思维敏捷的人,每次投降都有原因可寻,而且每次降的都有价值,每次都改变着三国历史的发展,他真的是三国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代表
孟达是三国时期(乱世时期)的典型人物,他跟刘璋、刘备、曹丕最后又想回到季汉但是却和东吴有所暗通,是个彻头彻尾的反复无常的人。但是在乱世中反复无常则是常态,一切皆为了生存。但孟达为了刘备入川还是有所功绩的。在为期两年汉中之战结束不久后,刘封与孟达分两路打下了东三郡(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琪因此死于乱军之中)。由于刘孟的武力夺取东三郡再加之曹老板方面派人渗透所以东三郡内部不太稳定再加上刘孟二人兵力非常有限。故而,纵使刘孟二人及时驰援关羽(特指二爷打襄樊,因为襄樊离东三郡较近。而二爷南撤于麦城时离东三郡较远)也是杯水车薪。所以二爷失败不能怪孟达刘封不支援。至于孟达最后为什么弃魏投汉,那当然是因为厚待孟达的曹丕死了而他担心曹叡会对自己开刀所以想溜之大吉。最后写信欲投靠诸葛亮重回季汉,但不成想最终被诸葛丞相卖掉以换取第一次北伐的前期通畅。惜也!命也!
孟达与李平(李严后来改名为李平)二人的命运似乎略有相似之处!(纯属比鄙人吐槽)鄙人才疏学浅,还万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