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军为了反对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纷纷组建了野战军。当时,野战军下辖若干野战纵队,纵队下辖旅。
战争前期,我军出现了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一线兵团,二线兵团的称谓,但是兵团此时还未进入到我军编制序列。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到解放战争后期,各野战军建制序列出现了兵团。一般是一个战略区域内一个较大战略方向的执行战役行动的部队。如陈谢兵团(太岳兵团或太岳纵队),华北杨罗耿兵团,华野山东兵团,华野外线兵团,东野第一兵团,东野先遣兵团等称谓,此时的兵团只是一个较大战略方向的临时组织形式,介于野战军之下纵队之上,但是还未成为我军的编制。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统一编制番号,这时候,兵团才正式成为我军编制。
一般一个兵团下辖2--4个军(多为3个),由于三野,四野兵强马壮,因此,这两个野战军的兵团编制下人数一般在十几万到二十万,而第一野战军由于地处西北,人员稀少补给困难,因此,一野的兵团虽然也辖3个军,但是刚开始一个兵团的部队员额只有五至八万人。
一野:
1兵团,1949年6月14日编成,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1,2,7军。现在只保留下来一军(贺龙的红二军团),可惜王胡子响应中央号召,著名的359旅变成了生产建设兵团。
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
2兵团,辖3,4,6军,一个没保留下来,大名鼎鼎的386旅771团和770团的独苗3营也成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扎根新疆。
后华北野战军18,19兵团加入一野。
18兵团,辖60,61,62军。
19兵团,辖63,64,65军。
现在两个兵团6个军只剩65军一个番号,不过朱日和的蓝军也是够有名的。而原先名头更响亮的63军在裁军中未能幸免。60军的181师(皮旅)侥幸成了武警机动部队,75反恐就是这支部队迅速入疆稳定了局面。
二野
第三兵团,1949年2月组建,辖10,11,12军,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12军(红四军第十二师,八路军385旅769团)得以保留,王近山带的部队(或者说是李云龙的部队知道的人就多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就是刘伯承元帅给这支部队的评语。
第四兵团,13,14,15军,司令员兼政委陈赓。13军是红31军出身,抗战时编为八路军386旅,14军是决死一纵队,而小弟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此战后直到停战,霉菌再也没敢发动进攻。13军14军解放后一直驻守大西南,不过在最近的一次军改中,14终于没能躲过。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辖16,17,18军。一纵队(红一师)分成了16和18军,16现在东北,18军进藏时扩编到了八万人,比一野一个兵团人还多。后改为西藏军区,1962年其52师打的漂亮,藏字419部队让印军闻风丧胆。后进入云南14军,使得14军开始压得老大哥13军有点喘不过气来。
三野
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辖21,22,23,35军。23军是主力,攻击洛阳时,硬是从陈大将手里抢下了洛阳营,可见战斗力之强悍。可惜在历次裁军中只有地处西北的21军留了下来。
第八兵团,辖24,25,26,34军,只存在不到半年,7月兵团部改为华东军政大学校部和南京警备司令部。24军为主力,就是著名的陶勇纵队。可惜一个没能留下。
第九兵团,辖20,27,30,33军,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华东野战军里,20和27争老大争得不亦乐乎。20是新四军一师发展而来,粟大将带出来的部队,27是许和尚带出来的部队,两个都能打。虽然和平年代都犯过错误,但是由于战功赫赫,都保存到最近一次军改前。
被20,27消灭的美帝北极熊团团旗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辖28,29,31,32军。“排炮不动必是十纵”,28军由于轻敌,在金门战役损失了两个主力团,而作为27军的卵生兄弟,31军一直驻守在福建前线,成为将来梧桐的主力,成为十兵团保留下来的一个军。
四野
第十二兵团,1948年12月编成,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辖40,45,46军。解放战争一直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首战就是由40军打的。不过在东北,头上有16和39这两个老大,这次的军改旋风部队估计逃不掉。而肖司令后来成了海军司令,兵团部自然就改成海军的了。
第十三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政委肖华。后程子华去山西当省委书记,司令由黄永胜接任。辖38,47,49军。38军万岁军就不用说了,彭总红三军团老底子,47作为359旅南下后的留守部队,最后反而为红6军团保留下了火种,驻守西北,这让原来的主力情何以堪,只能叹口气继续种地。
装备最精锐的38军
第十四兵团,49年4月组建,辖39,41,42军,8月,兵团部跟着刘亚楼司令员去组建了空军。作为东野攻击力最强的纵队,39军(红15军团)在朝鲜首战美军骑一师,打破了霉菌不可战胜的神话,作为重装军守卫在东北。作为27,31卵生三兄弟的老大,41军最出彩的是塔山狙击战,后被领袖点名作为北京的守卫部队。大军南下后一直驻守广东。最幸运的是42军,作为东野最后一支成立的纵队,大军入关后留守东北,本准备转业种地,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却成为距离战区最近唯一可以使用的野战部队。朝鲜战场打的也算不错,回国后移防广东,经过六十余年的变迁,当年的老末竟然力压41军。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邓华,辖43,44,48军和两广纵队。最悲情的莫过43军,作为人民军队的源头,八路军115师343旅---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四军---叶挺独立团---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整个就是人民军队的历史。
自从打下海南岛后就驻守在海防前线,第一轮裁军时林总为了带头,竟然拿自己的老部队开刀。其后,43军再重建,最后终归没能逃掉被撤销。而人民军队的老根子127师则加入了44,45合并后的54军,自然,127一去,老大位置自然是他。而在98抗洪,汶川地震抢险时,当老百姓看到一面“铁军来了”的大旗时,立马知道子弟兵来了,有救了。
而作为东野攻坚能力最强的6纵17师,竟然成了武警,跟皮旅惺惺相惜,好在起码没去种地。而出了战斗英雄董存瑞的48军后来也在裁军的浪潮中被整编。
华北野战军
第十八兵团,49年2月建立,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后周士第)。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
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辖66,67,68军,抗美援朝时,68军奇袭白虎团,二十兵团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反击战。
白虎团团旗
不过,华北的部队点有点背,先是18,19兵团调给了一野,华北就没机会成为五野,而在随后历次裁军时,仅仅剩下了65一根独苗。
第21,22,23兵团,这三个兵团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
第21兵团,由长沙起义部队改编,后与144,145师合编为第55军。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5军是所有参战部队战绩最好的,其后,也未能避免整编的命运,便宜了42军。
第22兵团,新疆起义部队,后与一兵团一起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23兵团,由绥远起义部队改编而成,抗美援朝时进入朝鲜作为后方守卫和修建机场。后在裁军中先缩编为69军,到最终也没能躲过整编。
1958年,由于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我军最终取消了兵团编制。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第四野战军兵力最为雄厚,平津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下辖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万余人,去掉野司直属部队,每个兵团也达到了20万人。因此,由于发展环境和成军历史的不同,各野战军的“兵团”兵力规模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军中级别则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军整编时并没有设立第6、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的番号,应该是预留所用。
说到这个“兵团”这个概念,很多熟悉战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解放战争后期曾普遍编制的单位 ,一般相当于集团军,下辖军和师。五大野战军(西北野、中野、华野、东野、华北野)一共成立了17个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逐渐取消了兵团的建制,改由军区直辖军,除了保留准军事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他兵团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鲜为人知的是,在大规模兵团建制以前,解放军曾出现过两个兵团的称号:一个是中野陈赓、谢富治指挥的太岳兵团,也称陈谢兵团或陈谢大军;另一个则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前一个陈谢兵团,很多朋友都知道,毕竟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后一个知道就少了很多。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这个陈唐兵团。
孟良崮战役之后,党中央认为应该继续集中主力部队,在内线多打几个类似于孟良崮之类的歼灭战,这样既打击了国军主力,又能很好改善我军武器装备问题,一举两得。于是,1947年5月22日,中央军委致电华野总部,提出要华野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和海州(今连云港)之线以北,准备用6到7月的时间,用6到7万人的伤亡,彻底歼灭该线之敌,改变山东战场的面貌。
不过,上述战略部署有些过于乐观了。
很简单,正是因为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国民党军吸取了教训,不再轻敌冒进,而是改变战略,采用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方式。日本顾问岗村宁次多次在军事会议上提醒说:“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于是,国军采用3-4个整编师重叠交互前进,摆成一个个方阵,使得我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取得围歼国军的机会。
鉴于这样的局面,中央不得不改变战略部署和战法。6月底,中央再次致电华野提出:既然当面之敌已经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我军再以集中对集中的策略就没有了意义。中央建议华野分路出击敌军后方,主力在内线对敌,分出两路奇兵,一支以两个纵队出击鲁南;另一支以三个纵队出击鲁西。
根据中央的建议,华野总部改变了原来的战略部署:主力部队第2、6、7、9四个纵队配合特种兵纵队坐镇内线,伺机与敌主力交锋;两路出击部队则分别为叶飞、陶勇分别指挥第1、4纵队越过临蒙公路,挺进鲁南;陈士榘,唐亮指挥华野第3、8、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的泰安和大汶口。这次分兵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月分兵”,而挺进鲁西的就是本文的主角陈士榘、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
可惜,“七月分兵”过于仓促,从中央电报到华野分兵一共才两天时间,所以陈唐兵团先胜后败,略显尴尬。而且,三路大军都伤亡不小,叶飞和陶勇的部队损失了1万多人;内线作战的粟裕经过南麻、临朐两次失败,也损失了2万多人;相对来说,陈唐兵团反而损失最小,但也有5到6千人左右。
后来,中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陈唐兵团一度划归刘邓指挥。在刘邓指挥下,陈唐兵团与陈谢兵团联手,拿下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也算一雪前耻。
1948年1月到3月,华野开始新式大整军,陈唐兵团正式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还是陈士、政委还是唐亮(还称陈唐兵团)。至此,陈唐兵团成为我军17个主力兵团之一。但要指出的是,陈唐兵团其实比其他兵团早成立半年多时间,是一支比较特殊的兵团。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2.《回忆我敬爱的爷爷陈士榘》
历史学者、“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人民军队组建兵团级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最早是五大野战军之一的华北野战军,组建第一、二、三兵团,分别以徐向前、杨得志、杨成武为司令员。每个兵团下辖3个纵队,总兵力8——10万人不等。1948年东北野战军组建第一、第二兵团,以肖劲光、程子华为司令员,统一指挥全军的12个纵队。平津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以第四、十一纵队组建先遣兵团先行入关作战,总兵力约10万人左右。这一时期的解放军各部基本上是根据所处战场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在探索大兵团、正规化建设。
全军真正实现统一编制的大兵团、正规化是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各野战军统一整编。按一开始整编时的具体如下:
1、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改编)全军15万人,下辖两个兵团、6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一兵团:第1、2、3军
(2)第二兵团:第4、6、7军
2、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改编)全军28万人,下辖3个兵团、9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三兵团:第10、11、12军
(2)第四兵团:第13、14、15军
(3)第五兵团:第16、17、18军
每个兵团组建时大概在8—10万人左右,后来在南下作战、解放大西南战役中有所增加。解放大西南战役前二野全军总兵力达到50万人。
3、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整编)全军约50万人,编为4个兵团、12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七兵团:第21、22、23军
(2)第八兵团:第24、25、26军
(3)第九兵团:第20、27、30军
(4)第十兵团:第28、29、31军
改编时各兵团大概在10万人上下,在改编后解放东南沿海作战中,第八兵团部撤销,所属各军有两个整编为淞沪警备区,一个划归九兵团。第九兵团曾经准备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随即作为首批入朝部队,其总兵力达到15万人。
4、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改编)全军约90万人,编为4个兵团、12军,每个军4个师。
(1)第十二兵团:第40、45、46军
(2)第十三兵团:第38、47、49军
(3)第十四兵团:第39、41、42军
(4)第十五兵团:第43、44、48军
另有野司直辖5个军:50、51、54、55、58军(大部分是起义部队)。该野战军算是全军兵力最多的一个野战军,各兵团所属各军从师至连,编制人数均多于其他各军。各军平均人数都在5—6万人,最多的第40军达到6.9万人!因此,以此类推,四野各兵团人数在整编初期就接近15万。南下作战开始后,第十四兵团撤销,兵团部改组为空军司令部,所属各军专隶其他兵团。
5、华北野战军全军大概在30—40万人左右,编为3个兵团、9个军,每个军3个师。
(1)第十八兵团:第60、61、62军
(2)第十九兵团:第63、64、65军
(3)第二十兵团:第66、67、68军
每个兵团编制人数大概在10万人左右。
兵团建制在人民军队历史上极为短暂,全国大陆解放后,除了入朝参战的部队还保持兵团建制外,其他各兵团大部分改组为省军区。
兵团是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都存在的一种编制体制,这一称谓存在较长的时间,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在淮海战役中,国军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等,而解放军这边也有宋时轮兵团(9兵团)等,在建国时共有19个兵团。
兵团在人民军队里也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建国后评定干部级别和授衔的时候,兵团是一个重要的级别。 一般兵团干部要对应于行政5级或6级,军衔则对应于上将或中将军衔。可见兵团地位是非常高的。
那么兵团到底有多大规模?
其实也没有定论,有的兵团人数多一些,有一些兵团人数少一些,这要看当时各军区和野战军发展的情况而定。那时也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三三制编成,加之通信不方便,指挥作战手段单一,各军之间协同作战又有客观需求,要能够遂行战役级的任务,所以兵团就应运而生。
兵团一般由几个军或纵队组成,如上边我们提到的三野9兵团,以原华东野战军所辖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机关各一部组成。下辖第二十军(原第一纵队)、第二十七军(原第九纵队)、第三十军(原第十二纵队)、第三十三军。
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调整部队序列,兵团下辖第二十、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原所辖第三十军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年5月,在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经改编后.归第九兵团指挥。1955年4月.兵团番号正式撤销。
由此可见,兵团一般是由几个或数个纵队或军组成的,是处于大军区和军中间的一级指挥机关,相当于现在集团军,其人数大约10万左右,解放战争时有些发展好的兵团可能会更大一些。
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兵团这级指挥机构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军区、军这样的等级编制,兵团成为这一时期的特殊标志,但兵团级干部的称号却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