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提问时间:2023-07-05 02:41关键词:清朝,慈禧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

点赞1、阿克苏地区 网友:匿名症

体制决定的,封建体制决定的,作为皇帝的生母,慈禧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反对慈禧就是反对皇帝,反对皇帝就是要造反,再一点就是满清宗室没有反对的,更没有起事的,而晚清时期汉臣基本上掌控了实际权利,但无意去挑战慈禧的地位。再一点就是慈禧的政治能力。

慈禧能够在27岁刚刚出道的时候,就把一生宦海沉浮的八大臣一举罢黜。就充分展现出了政治才能,其心机之深,手段之高绝非一个27岁的寡妇可以做到的,可以是说,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最大的错误就是小瞧了慈禧。但又何止肃顺小瞧了慈禧,恭亲王奕忻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一句我乃先帝之子,其乃我和,但慈禧一句话就让恭亲王奕忻在家闲居十年,慈禧应该天生政治动物。就能力而言,慈禧是很高的。在同治时期,是应该慈禧,慈安,恭亲王。三方共同实政,同治这个年号是两宫和恭亲王内外同治的意思。在这个时期才慈禧还比较稚嫩,不成熟、三方维持一个基本平衡。

慈禧的政治力量还是比较弱的,力量在有限,如果此时候,慈安和恭亲王如果联手应该可以架空慈禧,但谁也没有预料到。光绪七年地位高于慈禧的慈安突然薨世,这样就造成恭亲王固执孤掌难鸣,三年以后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满班军机班底),这时候的慈禧才是真正的一言九鼎大权独揽,由此也看出慈安和恭王是政治结盟、慈安一死,恭亲王也不是慈禧对手。而晚清两位皇帝就别提了,同治是个彻底的昏君,他绝对是死于梅毒,光绪的的品质是不错,但品质和治国没有半毛钱关系,政治幼稚。能力也欠缺。对比康熙14岁亲政实在是相差太远,可以数满清宗室里已经没有一个出才的人物了。

而在光绪年间,已经实际掌控满清权力的汉族士绅,以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与慈禧是利益共同体,第一他们知道,如果慈禧倒台,他们也必然跟着倒霉,二是满清的宗室没有一个比得上慈禧的。三是不便于干预皇家内部事物。尤其还是汉臣。换言之,即便新的皇帝上台。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也会继续用他们。

可以说,皇帝生母的身份决定了慈禧的政治地位和人身安全,这就首先确保了他不败的地位。再加上慈禧的能力手段。满清的宗室无能,汉臣不愿管。这样就让慈禧能够执掌晚清政局四十七年。也让中国沦落到最衰弱的地方。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个关注和点评。

点赞2、衢州市 网友:再拾红妆

晚清确实能人辈出,封疆大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上马管军,下马理民。朝堂之上,奕訢,文祥,肃顺,执掌机枢,面面俱到,可为何就是扳不倒慈禧这个老妇人呢?

事实上,最有能力压制慈禧的是咸丰帝重臣肃顺,原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顾命八大臣之核心,却因为骄纵轻敌,大意失荆州,被年仅27岁的慈禧小寡妇联合小叔子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夺取大权,还搭上了身家性命。由此可以以看出,慈禧的心计和城府之深。辛酉政变后,慈禧对奕訢诱之以权,封为议政王,总领军机要务。奕訢千方百计顶着骂名,奏请施行垂帘听政,这是清朝祖宗家法中从来没有过的先例。这时的慈禧在政治上不算老道,但她生性机敏,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沉得住气,又因为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这是慈禧登上权力巅峰的牢固基石。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期间,虽说慈安比慈禧地位更高,可慈安性格柔顺,又拙于严词,大都由慈禧主理政务,由此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将朝局玩弄于股掌之间。辛酉政变四年后,慈禧为了削弱恭王势力,借翰林院编修蔡寿棋弹劾而趁机发难,斥责奕訢目无君上,妄自尊大,撤除议政王头衔并革去一切差使。那会儿的奕訢估计肠子都快悔青了,甘冒违背祖制的骂名弄成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却不料慈禧卸磨杀驴,一道上谕就让自己遭受到前所未闻的奇耻大辱,顿时万念俱灰,宁愿做一闲散宗室,也不想再涉足朝堂。经过文祥,宝鋆等军机大臣的极力斡旋,慈禧才最终同意让奕訢重入军机,但议政王的头衔却再未恢复。

奕訢知道此后再也无法制衡慈禧,虽借丁宝桢之手除掉了安德海这个祸害,但也仅仅是出了口恶气而已。好不容易熬到同治亲政,这个意气奋发的少年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自负又任性,凡事都随自己心意处置。

因受内务府官员和贴身太监撺掇,异想天开,下令修复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奕訢联合王公军机等十重臣联袂奏请停止园工,被逼急了的同治帝竟然指着恭王说出“此位让尔,何如?”这样荒诞无稽的话来,身在病中的文祥受此刺激竟当场晕厥过去。同治十三年(1874年),19岁的同治帝因患梅毒驾崩,慈禧为了能再度垂帘,挑选醇亲王奕譞次子,年仅4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称嗣皇帝。此时的慈禧已不可同日而语,唯一能制衡她的只有慈安太后。光绪七年(1881年),随着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慈禧通向权力巅峰的最后一丝阻碍也消除了,真正达到了无冕之皇的至高境界。

慈禧驾驭臣下善用制衡之术,用左宗棠制衡李鸿章,用清议制衡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1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了以恭王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纵观慈禧一生中的三次政变,唯有辛酉政变险之又险,其余两次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完全是她自导自演的节目而已。慈禧是晚清最具有能力的统治者,这一点无可否认。清朝宗室除恭王外再没有能够与她相提并论之人,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族大员都是由慈禧一手培植起来的,除了造反外,他们扳倒慈禧的概率为零。与之相反,只要慈禧当政,他们便依旧是国家栋梁,朝廷柱石。慈禧最大的优势就是同治帝生母,没有这一点做基础的话,她什么风浪也掀不起来。

历史上的夺权政变,大多需要内正名目,外有奥援,如武则天时期的神龙政变,明代宗时期的夺门之变,多是等当权者老病缠身之时,内外联合,趁机夺权。可当慈禧于1908年病逝以后,清朝国运也随之而去。所以说,溥仪其实并非亡国之君,清之亡,实亡于慈禧。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3、陇南市 网友:丶小盆友

扳倒了慈禧,让光绪掌控实权?

可是,让光绪掌控了实权之后,他能否让所谓的“能人”的利益在不受损的情况下继续扩大?

如果不能的话,这帮所谓的“能人”凭什么抛开慈禧,转而冒险去投靠光绪?

所谓的“晚清能人”,曾国藩算一个,左宗棠算一个,李鸿章算一个,张之洞算一个,胡林翼算一个,后来的袁世凯也算一个。

不过,胡林翼死在了1961年,咸丰也死在这一年,所以他不知道慈禧会怎么样,即便知道了,即便想推翻慈禧,他也办不到了。

曾国藩死在了1872年,此时慈禧已经临朝听政11年,当然,曾国藩也没有过要推翻慈禧的想法,毕竟当时同治帝年幼,皇太后听政也属正常。

左宗棠死于1885年,此时皇帝已经换成了光绪帝,可是光绪帝当时才10岁,皇太后不听政谁听政?所以,也不适合去推翻慈禧。

更何况,即便左宗棠有心想推翻慈禧,他也推不动了。

所谓的晚清中兴四名臣,曾、左二人一死,便只剩下了李、张二人,所以,扳倒慈禧的“重任”也就落到了李、张的肩上,当时的袁世凯还没能力去撼动慈禧的统治地位。

此外,满族要员中则属奕訢、荣禄二人为优,奕訢和荣禄会不会对付慈禧?

奕訢确实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否则的话,他不会在咸丰死后点头答应和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当然,奕訢的能力也很不错,只不过道光太废,为了让自己在面子上过得去,所以选择了更加废的咸丰。

咸丰的废让人摇头,洋人一打进来,他立刻被吓得躲到了热河行宫,躲到热河行宫的咸丰心里还是害怕,所以被吓出了病,然后被吓死了。

但凡咸丰能有一点胆魄,没在1961年被洋人吓死,自然也不会有“辛酉政变”,也就不会有慈禧祸国了。

奕訢联合慈禧唱了一出辛酉政变之后,一时之间大权在握,野心和权力欲自然也就膨胀了起来,总想着扩大自己手里的权力。可是,慈禧的权力欲比奕訢更强,她能容许奕訢不断地揽权?显然不能。

奕訢也和慈禧斗了一场,可是,最终结果是奕訢输了。

后来,奕訢能够再次爬起来,实际上已经是慈禧完完全全掌控了国柄的时候了,这时候的奕訢想要扳倒慈禧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说完了奕訢,再说荣禄。

荣禄可以说是慈禧一路提拔起来的,是慈禧的亲信,两人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慈禧为了巩固和荣禄的关系,后来更是将荣禄的女儿嫁给了载沣,在临终之际,又将荣禄的这个女儿所生的儿子——溥仪钦定为皇位的继承人。

从这也能看得出,慈禧和荣禄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牢不可破,所以,荣禄又怎么可能会背叛慈禧?

李鸿章也和荣禄一样,身上有很深的属于慈禧的烙印,谁都知道李中堂是慈禧的心腹。

李鸿章的崛起也是在慈禧主政时期,所以,他能够从一个小幕僚变成慈禧的宠臣,除了他自己确实有能力有手段和曾国藩主动让他踩肩膀上位之外,慈禧的信任和提拔也绝对不可或缺。

李鸿章作为一个汉人,他能够在朝堂上立足,能够身居高位,他所享受到的权力和财富,统统是慈禧给的,慈禧能给他,当然也能收回来,或者给别人。

他既然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权力和财富,不管他背不背叛慈禧、投不投靠光绪,他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已经站到了顶峰,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向上爬了。

所以,他有什么必要背叛慈禧?光绪能给他什么?什么也给不了,他甚至很有可能会被光绪秋后算账,因为即便他投靠了光绪,光绪也不可能信任他,更不可能会继续重用他,他投靠光绪最好的结局是丢了权力,但是保住了财富,最坏的结局是权力和荣华富贵统统丢了。

即便不说权力和富贵,李鸿章也不会傻到抛开一个已经掌权几十年的慈禧去支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皇帝,光绪斗得过慈禧吗?显然斗不过。

既然明知光绪会输,李鸿章又怎么可能会傻到去背叛慈禧?难道他还能扳倒了慈禧,抛开光绪自立为帝不成?

张之洞更有趣,他从来不是慈禧的宠臣,更不是她的忠臣。

慈禧在1900年突然向11国宣战之后,张之洞在东南牵头弄了一出所谓的“东南互保”,声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将慈禧气了个半死。

此外,张之洞虽然名列中兴名臣,可是,他又不同于曾、左、李三人以军功崛起,他走的是科举的路,考试当官,然后稳扎稳打地往上爬。

张之洞后来到了湖广,将精力放在了发展实业上,所以,后期的张之洞所想的实际上不是什么维护慈禧的统治,也不是保住清朝,而是踏踏实实地维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

他实际上并不是很在乎坐在最高座位上的那个人是谁,所以只要慈禧不会刻意去动他手里的蛋糕的话,他也不愿意和慈禧撕破脸皮。

当然,他手里也没有足够多的实力去对抗慈禧。

所以,他也不会为了一个看不到的前途去赌上自己已经紧紧拿在手心里的利益。

不过,不管怎么说,清朝的高官要员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在光绪这边,也和光绪个人的能力有关,他的眼见太窄,识人用人的水平太低,所以才会重用翁同龢、康梁这样只会嘴皮子功夫的“无用之人”。

所以,不是没有人能够扳倒慈禧,而是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因为几乎所有能够联合起来对抗慈禧的人,他们的利益已经和慈禧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反对慈禧便是反对他们自己,扳倒慈禧便等于是扳倒他们自己。

政治是讲究利益的,不是有温度的人情世故,所谓的“忠君”在政治利益面前终究只是一句没有任何价值的屁话罢了。

点赞4、偃师市 网友:清水漪澜

不是没人去扳倒慈禧,而是慈禧的政治集团里有太多能人了,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一旦慈禧垮了,没有人能镇得住满清王朝,晚清四大重臣不行,光绪帝更加不行。

在咸丰帝病逝热河,立年仅五岁的同治为帝,并命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辅佐同治。慈禧身为同治的母亲,却无任何实权,她又不甘心屈居后宫,因此说服慈安皇太后和被顾命八大臣排挤的满清宗族以奕?为代表组成联盟开始发动政变。

那时晚清就形成了两大阵营,同时也是慈禧政治集团形成的雏形。最终命运之神站在了慈禧那一边,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全部斩杀,并且慈禧借势将那些不归顺自己的势力也全部消灭,因此慈禧站在了满清王朝的权力之巅,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

晚清四大重臣为什么不扳倒慈禧呢?首先一点他们深受儒家的观念“忠诚”,为了顾及自己的名声谁会背起这个乱臣贼子的罪名?其次晚清王室子嗣真是凋零,没有一个皇帝能堪重用,就算他们四人推翻慈禧震慑住汉人,那满人那边谁来震慑?靠小皇帝?靠洋人?肯定不行,只能会使天下大乱,列强更加有机会入侵。最后一点:慈禧对这四位重臣甚好,可以说是十分信任的,让他们位及权臣,谁会吃饱了去造反呢?

结语:慈禧虽是一介女流,但她的政治手段和心狠程度远超当时任何的执政者了。没有能力和手段,怎么可能在辛酉政变中获胜呢?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点赞5、池州市 网友:风↘雨

慈禧也是从一个弱女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女强人,表面上看,慈禧是一个老妇人,事实上权力这个东西,都是与时间成正比的,掌权时间越久,权力和威信可能越强。

想当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咸丰帝曾命令顺天府官员去征集车马数百辆,名义上是其将率六师军队亲征,实则准备用于逃跑。

后来,临时转调的车马,不但骡马瘦弱无力,而且车辆破旧简陋,乘坐其中也的确是受罪。

特别是进入山区以后,道路崎岖不平,车辆左右摇晃,上下颠簸。

这样的车马劳顿,后宫中的那些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佳丽妃嫔们,实在难以承受。

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曾多次以略带讨好的口气,乞请指挥这个队伍的权臣肃顺给自己换辆好车,甚至是“涕泣”恳求他了。

然而,这个肃顺本来已被沿途的种种困难搞得焦头烂额、心焦气躁了,他认为懿贵妃实在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便疾言厉色地说:“现在沿途各地方官员都逃避一空了,我去哪里为你找车呢?”

接着又是最伤人的一句:“中宫的皇后乘坐的也是民间临时所雇的车马。”肃顺就这样颇不客气地顶了回去!

可见,当年的慈禧也是一个“贵妃”而已,在军机大臣眼中,不过就是一个吃喝玩乐的主子罢了。

这个时候的慈禧没有人要扳倒她,恰恰相反,是她要扳倒那些像肃顺一样的军机大臣们。

慈禧太后有扳倒别人的经验,后来的几个“能人”要扳倒她谈何容易呀

咸丰皇帝死后,洪秀全非常高兴。

他本以为,因为权力的交替,大清朝势必要进行一番大规模的“内讧”,在权力的斗争中,清朝一定会斗得头破血流,最后让自己渔翁得利。

想当年,京师各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

不同于自己性格软弱的皇帝哥哥,恭亲王在旗人群体中非常具有影响力。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咸丰才把他留在北京,临危受命。

按正常逻辑推测,恭亲王与两位太后结盟的过程中,应该是前者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因为当时恭亲王的绝对权力是由咸丰授予的,只要皇帝活着并且返回北京,他就可以保住自己的权势。

那个时候,皇帝死了,为了避免失势,恭亲王就必须从那些控制着太子的权贵中寻找盟友。

后来,八位顾命大臣中的七位返回北京,肃顺则奉命留在热河随后出发,因为他必须护送皇帝的灵柩。

如果这八位顾命大臣真地阴谋把持朝政,那么,他们当时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把两位太后放在眼里。

被忽视了的慈禧,联合慈安,及时向恭亲王传达了联合的信息,同时决定立刻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恭亲王回到北京后,开始笼络驻扎在北京、天津一带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做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工作。

咸丰皇帝虽死在热河,但丧事须在都城北京举行。

皇帝的灵驾从热河行宫起运后,慈禧太后便借口同治皇帝年幼,经受不起路途奔波,要求先行回宫。

可惜,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还没有意识到眼前的危机,竟然点头同意了慈禧太后的这个要求,让掌握着“御赏”和“同道堂”印玺的两宫太后就此脱离了视线。

就这样,慈禧太后带着载淳,从小路提前赶回北京,有了充分的时间布置针对辅政八大臣的政变。

最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和另外一些大臣发动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废掉了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

这就是慈禧太后的“辛酉政变”!这个政变让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了。

可见,弱者也是有优势的,那就是不被别人放在眼里,相对容易成功。

这时候的慈禧还表现得相当“开明”,她倚重那些能做事的汉臣,因此有些名臣就支持她了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被提拔重用,她放手启用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后又打破多年以来地方督抚只能由满人占多数的传统,重用汉臣为朝廷排忧解难。

当年的局面是什么呢?伴随着“女王”的登基,慈禧太后开始百分之百信任曾国藩了。

她不仅给予了曾国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还给了他一个位高权重、永载史册的官职!这个官职,叫作四省总督!

至此,伴随着这个官职的出炉,曾国藩的权力也达到了顶点,并由此开创了大清王朝“未有之格局”。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开始了。

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权力是越来越大了,也就是说她越老越有权力了。

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再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废除新法,捕杀维新派,这个时候的慈禧太后不过64岁而已,朝廷的“能人”又如何能扳倒她

事实上,有人说,太平军只动摇清朝的天下,帝党却威胁到慈禧个人的安全。

另一方面,又说明正因光绪帝非慈禧亲生,故而给外间多了一重口实。

这个时候的帝党即使不说,慈禧本人早就意识到了危机。当初肃顺等人与慈禧作对,也未必没有在身份上歧视、轻视的因素。

慈禧是女主,女主本身是女人,女人有女人最忌讳最隐恨的事情,虽不能明言,却最怕被朝廷“能人”触动。

因而一碰到和她作对的人,这种女人的特殊嗅觉更加上升,几乎成为了一种本能。这种状态积累下来的压力,加上其性格上的强硬泼辣,就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力量。

比如,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她先镇压后安抚,然后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与八国联军开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她硬生生地携光绪逃往西安,下令清剿义和团以向八国求和。

这种打打闹闹,又无耻地与列强讲和的本事,也只有她那样的“老妇人”才能做到。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死,结束了对清王朝47年的统治。

总而言之,咸丰热河突然驾崩,慈安只是一味地伤心,而慈禧却运筹帷幄,在慈安与恭亲王的密切配合下,仅用20天,一举搞掉了看似强大的肃顺集团,取得政变的决定性胜利,稳稳地将朝廷大权紧紧地握在手中,开始第一次垂帘听政。

可见,慈禧太后是非常善于运用手段的女人,几十年掌权的阅历,又强化了她的这些权谋手段,到60多岁的时候,她的权力是越来越大,没有一天放弃过对朝廷的掌控,所以朝廷根本没有“能人”可以扳倒她,这个也是当时朝廷的一个实际局面!


一起探讨清朝那些事!欢迎关注我!

点赞6、大理白族自治州 网友:无极狙手

为什么?因为慈禧是正宗权力者,别人再有能力,再有本事,才取手段扳倒慈禧,名不正,言不顺,全国百姓,文武大臣也不服你。皇权就等于家父一样,不管一家之主,长啥样,多无能,他是真么。外人再怎么有钱,再好看,都是假货,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还有,中国历朝皇权社会,不论社会怎样,统治者,官官相护,利益共享,有钱有势,自己有吃有喝,谁也不会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出人头地,冒天下大不为,抗举朝庭,反对慈禧太后老佛爷。

点赞7、德阳市 网友:参天大树

站在清王朝角度,慈禧绝对是一代贤后啊,为什么要除掉她?

慈禧一生从没有给自己娘家谋取任何的好处,慈禧的兄弟、侄子都没有任何显耀职务。

另外,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那可是“众望所归”,甚至可以说从王爷贝勒再到满蒙勋贵、满朝文武可是哭着喊着求着慈禧“垂帘听政”的。

因为当时亲政的16岁小皇帝同治皇帝突然下旨要免去恭亲王议政王头衔,免去“世袭罔替”王爵,直接把恭亲王降为辅国公,这还不算,同治皇帝同时罢免了所有军机大臣、罢免了大学士、紫禁城保安队队长的领侍卫内大臣,曾格林沁的儿子伯彦讷谟祜。

等于是同治帝一口气罢免了整个清朝中枢。

而且根据军机大臣文祥笔记里说,同治皇帝还给了他一道密旨,要他秘密处决恭亲王。

这要不是有慈禧和慈安,那么同治皇帝这道命令只有两个可能:

1、同治帝成为明清历史上最荒唐,最残暴的皇帝,一天之内废掉了整个中枢;

2、恭亲王带着满蒙勋贵突然袭击,罢免小皇帝,自己当摄政王。

不管这两个可能的哪一个,对于清王朝来说,都会导致清王朝寿命急剧缩短。

但是正因为有了两宫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等于是废掉了皇帝这道诏书,使得朝局没有动荡,给清王朝成功续命。

而且也因为同治帝的胡闹,导致同治帝死后,所有近支宗室都不愿意立一个成年皇帝,因为同治帝胡闹还历历在目,他们不想,也不愿意再经历一次“胡闹事件”,所以很有默契的选择了载湉(光绪帝)。

总而言之,慈禧作为清王朝的摄政太后,站在封建家天下的角度,她其实算得上“贤后”了。

点赞8、盐城市 网友:故巷笑别

在慈禧当政前后,能人贤俊不在少数,但为什么没人能扳倒她,原因多多。

要说最先想和慈禧掰掰手腕的也就是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了。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小皇帝同治;咸丰帝死后,6岁的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并尊为皇太后。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以亲奉老皇帝咸丰临终付托,辅弼新皇帝,“赞襄一切政务”,准备废除皇太后再看朝臣奏折以及垂帘听政特权,这意味着慈禧有可能后半辈子要被晾起来了,这让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看来载垣、端华、肃顺他们还是太小看这个女人了,也可能本朝历史上并没有后宫干政的先例,以前都是按祖宗家法、先皇遗训处事,倒也顺水顺水,哪想到这个女人却有吕雉、武曌的手段与野心,让人感叹这个女人不简单!

另一个多少有点想和她比试一下的就是她的小叔子“鬼子六” 奕?了。在扳倒八大臣的政变中,奕?无疑帮了他嫂子慈禧的大忙。事后,他被授予议政王,还兼任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自此也就不把他那个嫂子放眼里了。慈禧觉得奕?权势过大,指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控告奕?,结果让奕?栽个大跟头。后来他浮浮沉沉,心里虽然对慈禧有怨言,但毕竟她是帝后,受制于礼教和祖制,又拥实权,让奕?不得不放弃和慈禧磕下去的念头。这个差一点就代替咸丰当皇帝的恭亲王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再一个就是光绪及维新派的康、梁、谭几人了。

光绪是慈禧的侄子兼外甥,可谓是亲上加亲,光绪继任大统后,慈禧就垂帘听政,直到光绪18岁了,慈禧才被迫让光绪亲政,虽名义上 “归政”,实际上仍手握大权不放。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让光绪帝极为心痛,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后积极支持康梁变法,但受到慈禧打压与阻挠,眼看变法即将流产,光绪派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希望在天津阅兵之时,一举拿下荣禄等人,就能迫使慈禧交权,为变法扫除障碍,这回光绪可是下了铁心要拿下老佛爷了。如若成功,中国也会提早结束百年耻辱,但不想袁世凯却出卖了他们,真是可悲啊!

至于晚清重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汉人,起于毫末,主要因镇压太平天国受到重用而为封疆大吏,他们对慈禧,可说是心存感激,忠心耿耿了。

点赞9、保定市 网友:囧囧姐也

关键是为什么要扳倒慈禧?首先第一点没有能力扳,然后第二大家不反对慈禧。下面我简单的分析一下为什么清廷那么多能臣不扳倒卖国求荣的慈禧。

首先我为什么说没有能力扳,慈禧真的是一般的老妇人吗?清朝作为封建帝制的顶峰,从皇太极的入关到同治,重来没有出现过大臣外戚太监和后宫篡权,直到慈禧算是清朝第一个,这样一个拥有高度集权的皇朝,中央和地方再有能臣,没有兵权那也是无济于事,咸丰皇帝刚驾崩,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政治经验也不算浅,照样被年仅27岁的慈禧一锅端了,后来宗亲奕誴奕?奕譞哪个能玩过慈禧,鬼六子奕?能力最强人气最旺,慈禧想咋搞他咋搞他,说明什么?说明慈禧其他的不会,玩政治那是一把好手,凭曾国藩能扳倒慈禧?曾国藩手握重兵都自动解散部队回乡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那就更不行了,清朝还有谁能扳倒慈禧?

第二点大家不反对慈禧,我看看慈禧的一生,除了感慨的肃顺等八大臣,还有后来康有为梁启超,小喽喽和革命党不算,有反对慈禧的大臣吗?不仅不反对慈禧,凡是清廷的能臣贤人,那都是坚决拥护以慈禧为中央的清政府,为什么?说明慈禧还有有点治国能力的,咸丰时期,清朝的破船都快翻了,到慈禧这,居然还能驾驶着这个破船又开了40年,期间居然还出现了洋务运动同治中兴,一度让欧美列强认为这个破船要重新起航了,只可惜遇到了一哥不怕死的日本,给这个破船差点干沉。后来光绪的变化为什么成功不了,那就是因为没强臣支持光绪,认为光绪不如慈禧。

这就是为什么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不扳倒慈禧的原因。

要是慈禧多活十年,袁世凯能那么牛逼擅自和革命党谈判逼清皇退位?估计袁世凯在慈禧的命令下给革命党尿都打出来。这个老妈子,卖国求荣是一套,政治手腕那更是一套。

点赞10、宜威市 网友:畏蛋白

导读:慈禧统治了中国差不多半个世纪,由于她掌政期间顽固守旧、腐败无能又贪图享乐,使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使中国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及清王朝最终的灭亡,其中大部分责任都要由慈禧承担。虽然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是晚清时期,但这个时期也是能人辈出,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上马管军,下马理民。在朝堂之上,有奕訢,文祥,肃顺等人执掌机枢,鞠躬尽瘁。


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人竟然能统治大清近半个世纪,执政接近48年,而且慈禧还是正常病亡的,活了73岁,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呢?


一、皇帝幼小,是慈禧最强大的抓手。



由于慈禧在位的时候,都是小皇帝。因此,慈禧虽然是个女子,但是作为太后的她,就具有了皇帝的权威。也就是说,她就形同于皇帝。谁要是想推翻慈禧,也就是在推翻皇帝,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唯一可能扳倒慈禧的,就是已经成年的皇帝。而光绪发动的“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向慈禧夺权的尝试。可惜最终光绪失败了,唯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


二、大臣思想陈旧


抛去慈禧的政治才干和才能不说,所有大臣和晚清朝廷的能人身上同样有自己的短处,就是长期受封建思想熏陶,习惯了尊崇太后和皇上,习惯了仰望万人之上以及权倾朝野的的老太后慈禧,大臣也没有改革精神,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对和错,不会冒着被诛灭九族的风险,自然没有想扳倒慈禧太后的想法。


三、皇族衰败,是慈禧最重要的机会。



清朝早期的时候,由于满清起源于游牧民族,因此权力结构上,并不是皇权制度,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族都会参与到国家的大事决策之中。


但是,多尔衮摄政以后,尤其是从康熙皇帝开始,发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对皇权的干涉,开始转向采用汉人王朝的皇权制度。后来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营,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完全废除。再加上清朝的皇族又废弃了明朝的藩王制度,皇族的亲王、郡王都只能呆在京城里。这样,皇族不但在朝廷政治生活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同时也不可能从地方发起“勤王”“清君侧”之类的斗争,推翻当权者。

咸丰去世的时候,搞了一个八个顾命大臣辅政,有一种要恢复皇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迹象。但后来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把这种刚刚冒头的政体,给拦腰斩断。所以此后,这种制度再也没发挥过效力。


虽然也有一些皇亲,包括奕、荣禄、载沣等等,但他们其实只是皇权(慈禧)的奴才,只能执行命运,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四:慈禧统治的合法性


古代人自古讲究忠君爱国,受封建思想影响,讲究从一而终,慈禧作为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和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名正言顺的圣母皇太后,特别是慈安皇太后去世后,慈禧自然是唯一说了算的皇太后,不听她的听谁的呢,而且满族自入关以后,并不排斥皇太后参与朝政,孝庄太后也是辅佐了三位君主,这点和慈禧很像,有前车之鉴,自然朝野大臣觉得慈禧执政是名正言顺,别人不会想着去扳倒她,毕竟扳倒她也找不到合适的可以替代的统治者。


总结:慈禧是晚清最具有能力的统治者,这一点无可否认。清朝宗室除恭王外再没有能够与她相提并论之人,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汉族大员都是由慈禧一手培植起来的,除了造反外,他们扳倒慈禧的概率为零。与之相反,只要慈禧当政,他们便依旧是国家栋梁,朝廷柱石。慈禧最大的优势就是同治帝生母,没有这一点做基础的话,她什么风浪也掀不起来。

点赞11、承德市 网友:凉薄人

慈禧统治了中国差不多半个多世纪。由于其顽固守旧、腐败无能又贪图享乐,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国走进半封建帮殖民地社会,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慈禧都要负很大的责任。于是不免有人疑惑,要知道,晚清时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却也是能人辈出的时期。慈禧不过就是一个老妇人而已,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扳倒慈禧,拯救清朝于水深火热之中呢?

(慈禧剧照)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皇帝幼小,是慈禧最强大的抓手。

明清时期,皇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高峰的时期。明清之前有宰相,宰相虽然力量依然弱小,但作为政府首脑,勉强可以作为制衡皇权的一个力量。但是明清时期,宰相已经没有了。而且,清朝大臣的弱势比明朝还明显。明朝还叫做大臣,清朝则只能是家奴,是臣工,只能听从皇帝的吩咐,只能执行。这使得皇帝非常强势和独裁,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由于慈禧在位的时候,都是小皇帝。因此,慈禧虽然是个女子,但是作为太后的她,就具有了皇帝的权威。也就是说,她就形同于皇帝。谁要是想推翻慈禧,也就是在推翻皇帝,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唯一可能扳倒慈禧的,就是已经成年的皇帝。而光绪发动的“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向慈禧夺权的尝试。可惜最终光绪失败了,唯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

(光绪剧照)

二、皇族衰败,是慈禧最重要的机会。

清朝早期的时候,由于满清起源于游牧民族,因此权力结构上,并不是皇权制度,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族都会参与到国家的大事决策之中。

但是,多尔衮摄政以后,尤其是从康熙皇帝开始,发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对皇权的干涉,开始转向采用汉人王朝的皇权制度。后来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营,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完全废除。再加上清朝的皇族又废弃了明朝的藩王制度,皇族的亲王、郡王都只能呆在京城里。这样,皇族不但在朝廷政治生活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同时也不可能从地方发起“勤王”“清君侧”之类的斗争,推翻当权者。

咸丰去世的时候,搞了一个八个顾命大臣辅政,有一种要恢复皇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迹象。但后来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把这种刚刚冒头的政体,给拦腰斩断。所以此后,这种制度再也没发挥过效力。

虽然也有一些皇亲,包括奕?、荣禄、载沣等等,但他们其实只是皇权(慈禧)的奴才,只能执行命运,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张廷玉剧照)

三、汉臣崛起,是慈禧最依靠的力量。

在晚清之前,汉臣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张廷玉号称三朝元老,但是乾隆想怎么打击他就怎么打击他。最终三朝元老成为乾隆一个呼来喝去的奴才。

不过到了慈禧当政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汉臣开始发挥作用。

当然了,汉臣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并不是慈禧有意为之,而是形势所迫。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来又有捻军起义延续,清朝八旗军败落,没有办法的慈禧,只能依靠地主武装发挥作用。

如果太平天国强硬一点,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或者就算没有推翻,但是给予了清朝毁灭性的打击,那样的话,地主武装必然会更加强大。晚清将很可能进入乱世,走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就像唐朝末年那样)。但太平天国自乱阵脚,而地主武装很快就把它扑灭了,再加上太平天国被扑灭以后,慈禧及时收缴兵权,因此,地主武装最终没有形成气候。

汉臣从此走上了清朝的政治舞台。不过,虽说汉臣走上了政治舞台,但他们都不会冲击慈禧。因为他们就是慈禧选拔起来的,可以说是慈禧的左膀右臂,只会强化慈禧的力量。

光绪亲政以后,也网罗了不少汉臣,可惜根基太浅,又被慈禧打压,所以最终没有成气候。

正是以上三个原因,慈禧稳稳地在位上呆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直到去世。

(参考资料:《清史稿》)

点赞12、温岭市 网友:大众情人

我们经常称慈禧为“老妖妇”,既然是“老妖”,那肯定还是有一点本事的,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慈禧掌控了同治、光绪两代皇帝,执政朝廷可达48年之久!
(慈禧年轻复原图片)

再回过头来看,晚清的确人才辈出,如有“中兴四大名臣”,曾、李、左、张,个个都是杰出的文臣或者武将,随便从其中挑一个,都是我大清的“门面”担当!

但可别忘了,他们都还生活在那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还在那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主子与奴才的年代,别说晚清实力派强人不敢动慈禧,就连光绪那还得叫慈禧一声“亲爸爸”呢。
(光绪于慈禧)

身为一个“妇人”之家的慈禧,为何却能成为晚清实际的“掌门人”,这事情还得从“辛酉政变”说起!

1861年,咸丰驾崩,6岁的“儿童皇帝”同治继位,当时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
  1. 顾命八大臣,即以肃顺为首的“承德集团”
  2. 帝胤势力,即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
  3. 帝后势力,以慈禧和慈安为首的帝后党

这三股势力中都以同治为核心,但其中谁能和帝后势力相结合,都会大大增加掌权的可能性!
(同治皇帝)
剧照

咸丰临死之前,授予皇后钮钴禄氏(东太后慈安)“御赏”印章,又授了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实际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都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由此同两宫太后产生矛盾!

咸丰驾崩13天后(即1861年8月初一这一天),恭亲王奕訢从北京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去叩谒咸丰的梓宫,期间秘密会见了两宫皇太后,彼此互相配合默契,为回北京发动政变做出了部署。

但在热河滞留的几天里,奕訢在八大臣面前都表现得谦恭、温和,由此麻痹了这群自以为是的家伙,为后来的政变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奕訢)
剧照

二十九日,同冶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大雨,路不好走,灵驾行进迟缓。同治奉两宫皇太后从小路疾行,比灵驾提前4天到京。

两宫皇太后回京后,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訢等,准备发动政变

八月三十日,慈禧发动政变。同治与两宫皇太后,宣布承德预先由醇亲王奕谖缮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

(1)“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臣等筹划乖张所致。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已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

也就是将英法联军人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顾命八大臣)
剧照

(2)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祜瀛退出军机,任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军机大臣。

就这样一场以慈禧(当时27岁)、慈安(25岁)与奕訢(30岁)三人打出的“组合拳”,抢夺先机,外柔内刚,彼此照应,成功上位为同治幕后的“掌门人”!

慈禧稍作把戏,独掌朝纲!

1874年,同治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但同治死后却没有留下子嗣,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给慈禧留下了可乘之机!
(同治皇帝)

戌时(19~21时),两宫太后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惇亲王奕谅、恭亲王奕沂等王公大臣29人,谕曰:“文宗无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不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宣布:“醇亲王奕還之子载活,著承继文宗显皇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奕譞之次子4岁的载湉(光绪)入继皇位。
(奕譞骑马照)

这样一来,慈禧改变了由大臣辅政的祖制。

顺治6岁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先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

康熙8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整拜四大臣辅政。

同治6岁继位,先由赞襄政务八大臣,后由议政王奕訢辅政。

但是载活4岁继位,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议政王辅政而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

载湉(光绪)继承咸丰,即为咸丰的嗣皇帝,这就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合乎仪规的辈份。

因而,慈禧通过这么一出“自导自演”的好戏,成功将皇权紧紧地抓在个人手中,达到了清朝极权体制的顶峰,无人可撼动!

图片来自网络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