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使江东,张昭劝其为孙权效力,诸葛亮为何拒绝?
话说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基业不顾辛劳,冒险来到东吴。为了让诸葛亮知难而退,张昭等文人士大夫设计在官厅相当于现代的“迎宾馆”舌战诸葛亮。诸葛亮以一句“凤凰一到,雅雀无声”让东吴士大夫不得说出“请”字。可对诸葛亮早有敌视态度的张昭等东吴文官嘴上说请,却没给诸葛亮安排座位,诸葛亮环视四周,没有座位,却发现中间上首有个座位居高临下,料定是孙权之位。诸葛亮便缓步向上首这个座位走去。东吴士大夫本以为诸葛亮面皮厚不知好歹,想让他苦笑不得,坐立不安。没料到孔明对这只座位深深一礼:“大汉军师中郎将,诸葛告坐了。”这班文人不防他来这么一手,弄得无话可说,一点不错,诸葛亮乃是堂堂大汉军师,而孙权,不过是汉朝一路诸侯,诸葛亮坐了这只宝座,还算看得起孙权了。
东吴文人这下子看出诸葛亮真的是别出心裁,老谋深算。莫怪不可一世的曹操,都被他连烧二火,长坂坡损兵折将,百万之师反而拿不住刘备。此番又涉江而来,要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兵,无非是要坐收渔翁之利。于是身为东吴文官士大夫之首的张昭就按捺不住了。
顾雍等文人也看好张昭,因为张昭是东吴文人中威信最高,才学最好的人。孙策临终前还叮嘱孙权“内事不定问张昭”,众人也相信张昭舌战能取胜,准备来个众人推墙倒,让诸葛亮知难而退。
于是张昭立起身来,到孔明面前说:“在下见军师。”张昭不自报姓名就要见军师,诸葛亮细想:此人好生面熟,能够首当其冲的,定然来者不善。想起过江时,鲁肃曾介绍过此人,料定必是张昭,于是诸葛亮直呼其名:“子布先生”。
张昭倒被孔明吓住了,心想他与诸葛亮平生素不相识,第一次见面就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还真的很厉害。只是张昭临危不惊,一句话就把诸葛亮弄呆了:“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不知此语果有之乎?”
张昭一见面就把诸葛亮的往事当面质对,真的很难堪。如果孔明说:确有其事。那张昭便要说,管仲助徐恒公纠合诸侯,乐毅助弱燕伐强齐七十余城,此二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你孔明乃村野匹夫,自比管、乐,岂不口吐狂言。如果孔明不承认有此说法,那就是不打自招,见江东文人十分惧怕。
诸葛亮感到张昭此招确实厉害,只是诸葛亮也清楚此番前来,一定要战胜江东文人,才能站稳脚跟。舌战非比战场的战斗,只管从容对敌,临阵不乱,摸清对手路数,就会有取胜的机会。诸葛亮想到与江东文人往日无仇,近日无怨,只不过是因为在战曹与降曹上各分己见。而降曹,最终也只是苟且偷生,只有战曹,才是应天顺人,大势所趋。于是诸葛亮不承认也不否定,只是对张昭翘起了一个小指头,一阵冷笑:“嘿……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无论如何想不到诸葛亮竟会这么目空一切,牛皮吹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对诸葛亮望了一眼,虽然你夸下海口,自命不凡,但你孔明也没占着便宜,好戏还在后头呢,定叫你吃不来、兜着走。于是张昭便说出第二句话:“先生,此言迟了。刘皇叔三顾茅庐,见你先生说‘如鱼得水‘,足下到新野,见皇叔只有弹丸之地,欲席卷荆襄,不料一旦已归曹操。请问,此乃是何故啊?”
诸葛亮经过第一句话,已经清楚张昭的用意:旨在极力贬低别人,以此来抬高自己。你不要以为自己才学如何好,想以种种责难来扳倒我。老实说,我这张嘴是不饶人的,现在就给你点颜色看看。他伸出一只左手比试着说:“亮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意思是说,要取荆襄九郡的话,好比翻这只手那么容易。
诸葛亮见张昭不信,心里想:说大话只是逢场作戏,独是鬼话,怎能取信于人?两次大火,烧去曹兵二十万,恐怕靠吹牛是吹不掉的吧!于是,他继续说:“老大王刘表三次送荆襄。”刘表生前把刘备请到荆州去,几次三番要刘备接受荆襄九郡,只要刘备答应,荆襄都是皇叔的属地,无人可以争夺。“何奈我主不忍得取同宗之地,可是,刘表次子刘琮,听信蔡、张谗言,暗自降曹,果然曹孟德取荆襄如此猖獗。今我主在江夏郡,别有良图。”意思是说:尽管荆襄已归曹操,但我家皇叔亦非庸碌之辈,只管远走高飞,虽然现在江夏郡,但早已妙见高论。“非等闲可知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家皇叔有宏图大志,你们这辈寻常之人是不能理解的。
张昭听完这番话,觉得孔明确实能说会道,而且义正词严,不容分辨,真的是才学过人,智谋高出一筹。心想,现在只剩下第三句话了,如果也被战败,张昭甘拜下风。于是便说:“先生,昭闻徐元直走马举荐。元直在十里长亭言道,先生抬头能识天文,低头便察地理,平面可知人和,六韬三略、战策兵书,无所不知,无有不晓。所谓知天文、察地理、辨风云、观气象、知兴衰之运,腹内藏治乱之计,胸中怀经济之略,天下之才。”徐庶为助刘备,被逼于奸贼,出于无奈,确曾有过在长亭,把诸葛亮赞美到如此地步。
“皇叔闻之,故而冒风雪、踏霜露,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刘备三顾茅庐,心诚志坚,真有其事。“先生在隆中,抱膝而坐,笑傲风月。皇叔自得先生,虽三尺童蒙,亦知似猛虎生翼,锦上添花。朝廷功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先生定能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而重见天日。”诸葛亮听到这里,佩服张昭的镇定自若,前两句话极力贬低诸葛亮,此番却一反常态,褒奖不绝,他孔明说得天花乱坠,定然暗藏杀机。这种伎俩是文人惯用手法,诸葛亮却早有防备,胸有成竹。
果然,张昭直转其下了。“后有曹兵出……大失所望,反弃甲抛戈,望风逃避;弃新野,抛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上不能保刘表之基业,下反夺孤儿的疆土。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如此呀!昭试言之,望不见怪!”说罢,张昭撩须斜目,对着诸葛亮“嘿嘿”冷笑。
诸葛亮听张昭这番话,可算条理清楚,句句是真。而且他还十分客气,说了这么厉害的话,连打招呼也是戏言,寻寻开心而已,可见张昭是何等的刁滑。照此说法,诸葛亮帮助刘备,非但无尺寸之功,反而将刘备的基业全部败光,倾家荡产,无可奈何缩到了江夏。
诸葛亮想,打仗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机应变,舌战也要见机行事,翻云覆雨。你张昭自以为得计,稳操胜券,我定要叫你来一个反胜为败。于是诸葛亮冷不防笑了起来:“嘿……!哈……!”以此来稳定阵势,准备大刀阔斧,杀得他一败涂地。
诸葛亮先用一个小小的例子,反驳张昭。“鹏程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肝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余生。若不待其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这种常识很多人都明白,治病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刘备的处境,正如同大病一场,要让刘备东山再起,欲速则不达。
“刘皇叔兵败汝南,寄迹刘表,暂以容身于新野。夫城郭不固,兵甲不壳,粮不继日,军不经操。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而已。此正如病入膏盲,难以救药。”堂堂大汉皇叔,被人逼到这种地步,可想而知,这种趋势,真的自身难保。你张昭见人挑担不吃力,反而笑我无能,还真的不切合实际。
“亮出山以来,火烧博望坡、新野。白河用水,二十万曹兵全军覆没;张辽等三将望风而逃。夺人耳目,惊人魂魄。管仲、乐毅用兵未必如此也!”诸葛亮这番话,如同两贴热药,一贴冷药,加上一贴和药。不仅保住了刘备的性命,还杀光曹操二十万兵。真的恰到好处。
“道及当阳兵败,因我主只有几千仁义之师,岂能敌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尤其我主不忍抛撇四十万子民,扶老携幼,同甘共苦,日行不满十里,为此被曹所败。当阳之败,乃我主之仁义所致;胜败一时是风云,仁义千古之美名。赵云一夜冲营,伤曹将五十四员,亦可谓败中取胜矣。”胜败乃兵家常事,仁义美名远扬,赵云勇猛无比,这天下人皆知啊!
“韩信……”说到韩信,诸葛亮开始反守为攻了。“韩信相助汉高祖未尝屡胜,直至九里山一战而定乾坤,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就连韩信这样的汉朝开国名将也是屡败屡战,败中取胜的。这种用兵是十分高明的。
“能人使国家安危,自有把握。非比这班……”诸葛亮要骂人了。“非比这班夸辩之徒,坐谈立议,无人可及。仗势欺人,无人所比。逢到兵临城下,将至壤边,则目瞪口呆。真是金弓玉箭,要被天下人所笑耶!”
张昭已被诸葛亮说的面如灰色,想想自己好不容易构思出的这番话反比诸葛亮如风卷残云,穷追猛打,全盘皆输。只好垂头丧气地坐下去,有气无力地望着江东众文人。
其实诸葛亮能驳倒张昭也是见机行事,知道张昭一再贬低他,他不避锋芒,理直气壮,反败为胜,反而嘲讽张昭的不知好歹,不识时务。诸葛亮真的智慧过人,才华出众。
三国时期,若想要出仕的话,必须投入明主的麾下,当时诸葛亮的名声已经传播了出去,就算他有归隐之心,也必须走上仕途。但是就算是为人效利,也应该谋一个好的出身是不是?曹操有五大谋臣: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都是与诸葛亮差不了太多,如果诸葛亮要去魏国的,那他就得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向上爬,即使爬到了五大谋臣的地位,他还差不多老的快死,更何况想要爬上去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绝对不能去为曹操效力,与曹操差不多情况的是孙权,孙权手下同样也有很多有名的谋臣,诸葛亮去了一样不讨好,而刘备是一只潜力股,刚刚白手起家,是发展的最好时机,而且手下谋士尤其缺,有是有,但没有顶尖的,如果诸葛亮跟了刘备,成功了,他就名垂千古,而诸葛亮也相信,有自己的辅助,刘备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所以做个让选了刘备而不选孙权
诸葛亮一直在刘表的地盘上,而且他大哥就在东吴,他要给孙权效力,需要等到现在吗?
先不说诸葛亮的抱负,其实诸葛家是三国最聪明的家族,其家族分别在魏蜀吴为官,这代表什么,这代表绝对不把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边。
将来不管哪家得了天下,比如假设东吴得了天下,就算诸葛亮一家死完,这诸葛亮也得到了保全,这才是大家族的生存之道。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情义令人感动。而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政治思想决定他只能效忠刘家人。而当时有机会的地方官员如刘表刘璋等人,胸无大志。曹操和孙权都不是汉室忠臣,随时可能称帝。诸葛亮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只能选择刘备。
第二,就是刘备的特点。刘备是个英雄,有志向和大气概 ,面对挫折毫不动摇。意志坚定。而且深得民心,具有信义,还有关张赵等猛将,只是缺少战略引导。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的信任,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有利于诸葛亮施展才华。
总的来说,诸葛亮选择刘备无疑是正确的。彼此互相成就,成为一对有名的君王丞相。可惜当时大局已定。他们都失败了。蜀汉政权二世而亡。
诸葛亮是有自己的抱负的。当时的江东相国是张昭,大将是周瑜,此时,诸葛亮跟随孙权是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他。同时,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让他不忍弃刘备而去。综合后来,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而死的表现来看,它不是那种为了个人利益能够抛弃忠义的人。
人家就这么一说,还当真了[擦汗]就好像出差的时候,有人和你说跳槽过来[抠鼻]想想你会怎么样?何况在三国时期,会不会像经常跳槽的吕布一样,人家随便一劝说,就放弃自己的主公,投机到对手处,而且还是受重用的时候[擦汗]这野心得有多大,这忠诚度得有多低,才能干处这样的事情。而且江东人才济济,谁会重用一个诚信低的叛徒,关键是去了就回不去了,到时候成了猪八戒照镜子,一下子就玩完了[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