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通信障碍,下情不能上达。
秦二世确实残暴不仁,几乎杀掉了所有的王子王孙,连公主驸马都不放过。
但是,历朝历代皇族的权力争斗,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李世民不也是杀了太子,杀了他自己的亲兄弟,却开创了“贞观之治”。
可见,残暴未必就是亡国之君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秦始皇的天下二世而亡?
根本原因还是不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愿望,不能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和各种棘手的问题,又不能很好的了解民间的实际情况。
瞎指挥,瞎胡闹,不会治国,不会打战,指挥失灵,秦二世在战略上就是一个“聋子”和“瞎子”,不死才怪呢!
举一个例子!
天下未乱之时,作为刚刚得到皇帝宝座的秦二世,应该广开言路,吸纳各种人才。
可是,秦二世太瞧不起老百姓了,他认为抢夺他的天下的人只有王子王孙,只有秦始皇的儿子才能争夺天下。
事实上,争夺天下的人是刘邦和项羽,就像他的父亲秦始皇认为“灭秦者胡”,他就认为胡人才是他的敌人。
同样的道理,秦二世认为能够争夺天下的人只能是自己的兄弟,所以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自己兄弟姐妹身上。
秦始皇没有关心老百姓,瞧不起老百姓,认为只有强大的匈奴人,也就是所谓的“胡人”才能消灭秦朝。
秦二世也瞧不起老百姓,认为自己的对手就是几个王子王孙,他们都没有看到老百姓的力量。
通信障碍,下情不能上达
做皇帝也是有诀窍的,如果一个皇帝知道怎么来治理天下,那么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控制天下。
明朝有一个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人家为什么可以当四十多年的皇帝,而天下没有大乱呢!
人家是能够知道各种情况,每天偷偷摸摸的看奏折,故意装作不知道,人家对整个天下的情况了如指掌,不管是嘉靖皇帝,还是万历皇帝,他们都知道做皇帝的诀窍就是:
保持上下君臣的信息通畅,能够快速了解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知道哪些地方是治理天下的关键点。
事情的轻重缓急,做皇帝的都要权衡利弊,抓的是大事情,小事则会故意“装糊涂”。
反观秦二世,靠信任一两个大臣来治理天下,这不是笑话吗?
赵高和李斯这样的大臣可以出卖秦始皇,可以背叛太子扶苏,那么他们也就是贪婪权势的人而已。
贪婪权势的人,往往就喜欢专权,什么事情都自己包办,根本不让皇帝知道任何重要的事情。
那个赵高就曾经告诉秦二世说:“您什么事都不用管,为了保持皇帝的神秘感,也不要接触大臣们,只要见他一个人就好。”
事实上,赵高就这样掌握了秦朝的大权,秦二世就成为了被架空的傀儡皇帝。
可见,真正害死秦二世的就是:“下情不能上达”。
与此同时,秦二世没有做皇帝的能力,他瞧不起老百姓,认为老百姓不可怕,也不需要解决老百姓的生计奔波问题,不知道老百姓有多苦,有多累,也不知道老百姓会有灭亡秦朝的人物和力量。
总之,秦朝表面上是二世而亡,实际上秦始皇的秦国,已经有500多年的诸侯国历史。
秦朝的王子王孙们,在深宫里长大,不知稼穑,不知老百姓的各种情况,下情又不能上达。
所以秦朝就被刘邦和项羽消灭掉了。
一起聊一聊秦朝那些事!欢迎关注!
作者|龚柳辉
暴政,酷役!残无人道!秦帝国的建立,就已经给它的快速的灭亡,确定了道路!焚书坑儒,违背人伦!商君书的治民手端就是祸国殃民的治国策略!文名进步的文化,被愚蠢的独裁霸道所替代!这样的王朝帝国不久而妖亡,这是天道!民是国之本也!
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对内压榨的范围从普通老百姓扩大到了基层官吏头上。
压榨老百姓对于基层官吏来说无所谓,他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但是压榨基层官吏头上,他们就不能容忍。
根据秦汉史学者研究,史记里记载的秦二世时期征发的“闾左”,这个“左”其实是“佐”的通假字,所谓的“佐”其实就是秦朝基层官吏,类似于今天街道办事处办事员、副主任这种级别。
别的不说,陈胜吴广可是秦国第四等级“不更”啊,所谓的“不更”,在秦朝爵制下杀了四个敌人后才能获得的爵位,获得“不更”爵位后,秦人就可以不用再服兵役。
但是,我们看到史书上写着“皆次当行”,也就是都必须去。
说白了,秦国压榨老百姓,秦国官吏还可以站在秦朝皇室这一边,和皇室一块压榨老百姓;但是当秦朝的“铁拳”对着基层官吏而去的时候,这些基层官吏可不是那些毫无反抗能力的普通小老百姓。
以刘邦为例,他在秦朝担任“亭长”,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可以说是秦朝最基层官吏,但是事实上刘邦在沛县却拥有很大的势力,就连萧何这样的沛县副县长级别的官员都和他关系密切,而且刘邦本人就是沛县当地“社会大哥”。
换言之,刘邦是具有反抗秦朝压榨的能力和实力的。
其实我们看史记,秦末所谓的起义,其实主要参与者绝大多数是秦朝官吏以及地方豪强。
这并不是说秦朝对老百姓好,所以老百姓不造反,而是秦朝老百姓被压榨的没有力量造反,有造反能力的是基层官吏和豪强。
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很多,综合看来,主因如下:
一、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没有因为时移世易,而因应新的形势改变治国方略,而是生搬硬套的将秦法复制到各地,让各地旧世族、士子一时适应不了秦法的严苛、暴烈,而心生反意;
二、秦国虽强,但灭国容易治国难。短期内连续拿下六国,没有总结治理经验,循序渐进,蚕食巩固,以一国之力强吞六国,消化太过困难;
三、得国之后,大兴土木,无论是皇陵、阿房宫还是长城,在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经济水平下,都是尸骨和血泪的堆积,导致百姓赋税、徭役过重,难以承受,加上秦法严苛,民不聊生,官逼民反;
四、既然是大秦天下,天下子民皆是秦民,但是始皇帝却将首都依然建在秦地,却向全天下搜刮民脂民膏,让天下人有一种秦国一国盘剥天下,寄生六国的错觉,形成了民心的分裂。
当然,胡亥继位后,不但没有改变政策,还大肆屠杀贤良,自断手足,且重用赵高这种不学无术、耍阴弄险的小人,并除掉了为大秦天下建功立业的边将蒙恬、丞相李斯等,使秦朝大伤元气,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
牙口不好,再好的苹果不榨汁,都是很难品尝到美味清甜。
秦王朝摆脱不了封建制度的本质,尽管提出了几乎完美的政治主张,也极力进行推广,并追求大扩张大管制。但是,现实让秦王朝无法消化这美好,也无法被社会吸收,不光不能满足统治者的愿望,也激起了民愤。
而且,由于吃的太快太多,大块苹果又生硬,肠胃不适,心脏供血负担过重,反而加快了生命消耗。
秦至二世,与此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