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什么叫草蛇灰线法?
所谓“草蛇灰线”,就是一种比喻,尤其在《红楼梦》中,更是用于宝黛情节结构再加平行了其他叙述结构的一种方法。曹雪芹的比喻义是:整个贾府,荣国府和宁国府以及王家、史家的命运,如同草中之蛇,灰里之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隐隐约约,却一贯到底。从金陵十二钗的断而不断,连而不连,起伏照应,又有着她们各自命运的走向。无论是贾宝玉身边的袭人,还是晴雯,甚或王夫人身边的金钏儿,以及那个从宝玉院子里到了王熙凤身边的小红,甚或与贾链的外室尤二姐,尤三姐错爱柳湘莲后在姐姐吞金之前就挥剑自刎。这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史家露出败相后,被父母当作棋子并在不幸婚姻中的迎春夭折,而探春外番和亲,林黛玉焚诗离世,元春也失宠病亡,这些在行文中巧妙地处理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微妙关系,而用了不易被人发现的各种暗伏、遥应,来作一些暗示和互相勾连的强化,就象草蛇行过留下的痕迹,灰线弹出的印记,却又把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推向极致。贾府被查封,老夫人撒手人寰,王熙凤下场悲惨,妙玉被抢做了压寨夫人,袭人离开宝玉嫁人,而万念俱灰的贾宝玉出家当了和尚。整部《红楼梦》应验了“白茫茫的大地一片真干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一切都在这过山车的崩裂的大悲剧中黯然收场。
“草蛇灰线”这个说法,是脂砚斋提出来的。脂砚斋是一位小说评论家,其真实身份,至今尚未搞清楚。脂砚斋可以说是一个笔名。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创作的兴盛,小说评论家也就随之而起。小说家负责小说的创作,而评论家负责小说的欣赏,他们从思想和文学都方面告诉读者,小说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等方面的问题。四大名著,都有名家评论,比如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评《金瓶梅》的张竹坡;评《水浒传》的金圣叹,以及评《红楼梦》的脂砚斋,都是小说评论家中的矫矫者。
“草蛇灰线”这个提法,出现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第一回第七页跨正反两面的一条很长的眉批上。图片给大家看一下。
这条脂批的全文是这样:“事是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干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我们现在说到“草蛇灰线”,一般会加上“伏脉千里”四字,如果说“草蛇灰线”的意思,不好理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八个字放在一起,意思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说,《红楼梦》的创作中,前边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看起来好象不会有什么作用了,但是,在故事发展了很久之后,又忽然接上了。简单的说,就是故事情节上的前后照应,连贯一致。
但就“草蛇灰线”来说,其意义大约比上述的解释更复杂一些。“草蛇”的意思,指在草丛中爬行的蛇,我们都知道,爬行动物,许多是有保护色的。蛇在草丛中爬行,既有痕迹可循,又不很明显。“灰线”并不是用锅灶底下烧出的草木灰在地上画线,那样就太清晰了。这里的“灰线”,是说在有灰尘的地方,有蚂蚁蜘蛛等小虫子爬过去之后,地上会留下痕迹。根据痕迹,就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因此,在《红楼梦》中,草蛇灰线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前后照应,而是说,《红楼梦》创作中,人物的发展脉络是有若隐若现的线索可循的。举例来说,第五回的判词中,隐含着十二钗及主要人物的结局。但是结局的具体情况,又不明白。比如晴雯,是被迫害死了。看了后边的结局,就很清楚。而王熙凤的结局,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从二令三人木”,但确切的解释,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这就是因为,草蛇灰线,沿着这个痕迹,既可以找到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找不到。当然,如果后四十回不是别人补的,那么,所有的线索,都会有最后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大约就是这样了。脂砚斋在提出“草蛇灰线”的同时,还提出另外的八九种写法,比如空谷传声,一击两鸣,云龙雾雨,烘云托月等等写法,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探讨一下。都挺有意思的。
“草蛇灰线法”是脂批《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一句批语,也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个最基本的艺术手法。
所谓“草蛇灰线”?红学家梁归智先生认为:“草蛇灰线”是两个比喻。“草蛇”是说一条蛇从草丛中蹿过去,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但仍然存在的痕迹。“灰线”是说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隐约的。
例如贾府的破亡结局就在书中多次伏线: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导引下游太虚幻境所听新制红楼曲之《收尾飞鸟各投林》的唱词已暗示了此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结,它概括了封建社会末期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从中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可见,“草蛇灰线”就是比喻在小说创作中留下的对后文情节发展所作的暗示、伏笔。所以说“伏脉千里”读者读到此处时看似闲笔,当读到彼处时蓦然回首方会心一笑,这些暗示、伏笔确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全文情节前呼后应,结构浑然一体。
《红楼梦》中,草蛇灰线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
1.谐音法
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姓名上面。比如第一回登场亮相的甄士隐、贾雨村,就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暗示小说中写的贾府故事是以曹雪芹家的“真事”为素材的;贾家的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明确告诉我们“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从命名上就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那个甄家的丫鬟娇杏则谐音“侥幸”,因为她偶然回头看了落魄书生贾雨村一眼,雨村误以为她有意于己,贾雨村做了知府后就讨她做了妾,不久贾雨村的大老婆又死了,这个乡村丫头就成了堂堂正正的知府夫人。《红楼梦》里那些小人物的姓名几乎都有谐音的意趣。人物姓名谐音,暗示了人物的最终命运,情节的未来发展。
2.谶语法
谶语,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谶语运用到了小说情节的暗示之中具体可分为诗谶、谜谶、戏谶、语谶四种。
首先是诗谶.我们知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薄命司之正册、副册、又副册。每册中的诗画都隐喻了这些女子们未来的结局。比如第一幅,画的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旁边四句言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诗画隐喻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未来的结局。“枯木”暗示结局悲惨,“玉带林中挂”似乎暗示了黛玉的结局不是病死,而是自缢。
第二种是谜谶,就是用谜语来暗示后文情节。例如《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元宵节期间,贵妃娘娘贾元春差人送到贾府一个灯迷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便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在屏上,并备下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贾政一一猜中后。突然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益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莫非这是家族败亡的预兆?但他不敢悲形于色。
第三种是戏谶,就是用戏曲内容来暗示情节。且看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寿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贾母请清虚观张道士打醮祈福,之后又唱戏敬神。
贾珍在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白蛇记》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事终得天下的故事。《满床笏》是汾阳王郭子仪七王八婿高官厚禄,笏板满床的故事。《南柯梦》是淳于棼梦人大槐树下的蚂蚁王国,历尽盛衰荣辱终被放逐醒来后觉悟的故事,这正是预兆贾家命运的三部曲。
第四种是语谶就是小说人物的一些对话有极强的暗示性,需仔细玩味。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当周瑞家的给惜春送花时,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若剃了头,把这花儿可戴在哪里呢?”这是惜春第一次开口,就说剃了头作姑子去,暗示了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这是谶语法。
3.影射法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影子。晴雯和黛玉的性格比较接近,犀利尖刻,花袭人和薛宝钗有某些共同之处,思想都比较正统,又会做人。晴雯袭人的结局,是影射林黛玉和薛宝钗将来的命运的。
我们看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媳姬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晴雯死了,贾宝玉悲痛之余为晴雯写了一篇诔文,诔文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那个小丫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你道此系何人?黛玉也。然后林黛玉和贾宝玉讨论这个祭文,说里边有些词句不太文雅,需要修改。于是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一句几经修改,最后定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结果林黛玉听了以后,脸上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狐疑,只是面上不肯露出。为什么呢?“卿”就是“你”啊,暗示你我原本无缘啊。此文虽诔晴雯,实诔黛玉也!通过晴雯的死来暗示黛玉,这是人物之间互相影射。
另外一种影射法就是象征,用物品来影射人象征人。比如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
4.引文法
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外孙板儿,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那大姐因抱着一个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于是板儿和大姐将手中的柚子和佛手互换了。脂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巧儿和板儿今日已结红丝绳。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
5.化用典故法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卷帙浩繁的典籍里,有很多的故事都凝结成了成语,这些成语仍然鲜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之中。曹雪芹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个文化习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家互起别号,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潇湘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于是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史湘云的“湘”,就是湘妃的“湘”。你再看她册子的判词里写道:“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还有《乐中悲》曲子里写的:“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都是这个典故。
所以帝舜象征宝玉,娥皇和女英象征林黛玉和史湘云。我们据此可以猜想,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宝玉和湘云之间应该有点故事。
读《红楼梦》时,我们了解了“草蛇灰线”这一《红楼梦》创作的最基本的全局的艺术手法的话,一路读来该会有多少会心顿悟,多少掩卷遐思,其间的审美体验又会增加多少。
所谓的草蛇灰线,其实是从一种自然现象中得来的,多被用于形容一篇文章的神秘或不定。
业界予以《红楼梦》的评价很高,不惟单纯的艺术价值,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寓意。说它是一部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
单就其写作手法来说,历来各家都有精彩论述。但其中最为醒目和集中的,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粗看这句评语神龙妖娇,有些见首不见尾的意境,着实摸不着头脑。尤其是有些初涉文学评论的初学者,更容易被陷在巨大的迷雾中不能自拔,不可自省。
其实我们只要了解和掌握了蛇在草丛中时隐时现、若隐若现的爬行规律,就基本了解了这种创作手法——
蛇在草丛中窜行,尤其是惊蛇,是一种不规则的线性轨迹,急如骤风,快如闪电,疏忽之间,已然杳无踪迹,很难再见它的影踪,却分明遗有它曾经窜爬过的痕迹。
这就是自然现象的、真实的草蛇灰线。
这种创作手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产生一种出没无常的文学映射效果,极似蛇在草丛中爬过的样子,有过意象和影迹,却难以真切辨认、细数端倪。
所以我们用它来形容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或写作特色。
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是这种创作手法的绝佳代表作品,也给我们展示了杰出的文学大家妙到毫巅的创作风格。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邀请。
草蛇灰线法是出自小说评论家脂胭斋,对红楼梦研究的评语。但是不能断章取义,其中还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只有这样,才能让专门研究红学的学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方法的应用,更好的诠释红楼梦作品的之谜。
所谓的草蛇灰线法是暗喻,是指草从的蛇从草灰中游过,乍看起来没有啥关联,但是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其中的珠丝马迹。伏脉千里,是指作品出处处埋下伏笔,遥呼相应,预知作品里人物他们将来的命运。别的尚且不说,光是金陵十二钗的?语,就可以作出研判。
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描述了封建社会风土人情,不管是三流九教,医学,诗词,对联等各个领域包罗万象,不愧是百科全书。
作品有许多的辅线,纵横交错,看似毫无关联,给读者云里雾里神秘的感觉,但是通过贾宝玉爱情的悲剧,把这些细枝未节串联起来,折射出四大家族由盛走向没落的过程。在此,我不得不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听说过这句话,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是我搞不懂,这样一部旷世名著太深奥了,我的水平有限,解答不上来,我觉得没准是这个意思,可能表面意思是蛇从草上路过,蛇身很重,贴着地皮爬行,把草压倒了,即便是不规则运动,即使是蛇爬走了,也会留下痕迹,灰线没准是衣服烧着了,成灰了,但缝衣服的线,隐约还在,只是不成型了,一碰就碎,放到红楼梦小说中,就是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前有因,后有果,前后照应,比如甄士隐的故事,有可能就是贾宝玉故事的预演,甄士隐和贾宝玉都是读书之人,但不以功名为耀,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同的是贾宝玉还是少年,甄士隐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还有一个五岁的英莲,偏偏正月十五元宵节看灯时丟了,夫妇两个人大病一场,他们家附近是葫芦庙,小和尚没有看好火,葫芦庙炸供,把附近的房屋也给引着了,甄士隐一家房屋被烧成白地,他们守着田产度日,又闹盗匪,没法生存,就去了他岳父家,由于不会务农,最后变卖田产,岳父也看不上他,越过越差,逐渐有了下世的光景,这时来了一僧一道,唱着好了歌,甄士隐给他的好了歌作了注解,漏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珠丝儿结满雕梁,绿纱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汁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垄中埋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谁知自己归来丧,讯有方,保不齐日后做强梁。择高梁,谁承望流落到烟花巷,因嫌官帽小,致使枷锁抗,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莽长,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别人做嫁衣裳。一僧一道说解的切,解的切,甄士隐跟着他们出家了。从这个故事来分析,贾宝玉经过抄家,坐牢,最后也可能去了薛家,薛姨妈薛蟠对宝玉不如从前了,贾宝玉万念俱灰,想结束残生,一了百了,一僧一道指点迷津,悬崖撒手,和一僧一道飘然而去,当然续书不是这样写的,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的猜测,真正的结尾,只有作者知道了。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句话本来就隐晦,它表示的意思更隐晦。它就是一句风水先生看风水时一种隐约可见、似见非见的形容方法。
草蛇在草里走过去了,把草压倒了形成一条蜿蜒崎岖似显非显的线,正常情况下草的叶子正面朝上,翠绿翠绿的,但蛇压倒之后有些草叶子翻了过来、背面朝上,草的背面大都有点泛灰,所以就成了一条灰线。
红楼梦就是这样,情节和人物背后始终有一条暗线存在,那实际就是曹雪芹的家世。古代当朝不能说当朝的事,就像白居易的长恨歌一样,借着汉武帝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也许根本没有什么草木灰线,坐着是明写一个故事,背后又是一个故事,明里贾宝玉,暗里甄宝玉;真事隐,贾语存。表面红妆,背后骷颅,所谓的草木灰线只是暗里隐藏的故事罢了,哪有后边的四十回,后边四十回只是后人的想象杜撰罢了
草蛇灰线通常与羚羊挂角连用,都是指隐蔽,不容易发现。想一想,蛇在草丛中,是否很隐蔽?线在灰堆中,是否难找到?羚羊本身有角,还挂一个角,是否难以辩认?把这种隐蔽用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暗藏伏笔。在不经意间,为读者留下一些机关。这种笔法,在《红楼梦》中,发挥到极至。《红楼梦》从人名到地名,从诗词到猜谜,到处都是这种机关。故读《红》需要复读好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