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为何把自己的儿子过继出去?这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道光皇帝一生一共九个儿子,分别叫做奕纬(1808—1831年), 奕纲(1826—1827年) ,奕继(1829—1829年),奕詝(1831—1861年),奕誴(1831—1889年),奕訢(1833—1898年),奕譞(1840—1891年),奕詥(1844—1868年),奕譓(1845—1877年)。
其中奕纲、奕继夭折,奕纬壮年而逝,剩下的儿子都活到了成年。
虽然道光皇帝还有六个儿子,但是道光皇帝还是决定把一个儿子过继出去,就是五子奕誴。
奕誴只比他的四哥继承皇位的咸丰皇帝奕詝小六天,据说他的生母祥妃和奕詝的母亲全贵妃同时怀孕,按照孕期奕誴会比奕詝早出生。但是全贵妃为了自己的前途和给自己的儿子争取将来继位的优势,服用了促产的药,这样一来奕誴才变成老五。
道光在世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儿子就是这个奕誴了。
奕誴出生赶不上四哥,在此后的人生处处赶不上。他不好读书,这在对皇子教育最严的清朝不可思议,因此道光很不高兴。同时奕誴为人粗枝大叶,不懂礼仪,完全没有皇家子弟的端庄大气,多次因为失礼受到斥责,唯一的优点是不摆皇子王爷架子,平易近人,和任何人都能交朋友。再加上母亲祥妃并不受道光喜爱,因此道光最后决定把这个儿子送人。
道光皇帝有个弟弟惇亲王绵恺已经过世了,生前无子。因此道光决定把奕誴过继给他。由比十五岁的奕誴成为了惇亲王的继承人,降一级成为惇郡王。
奕誴奕誴从此远离皇位,只能看着四哥和老六争夺皇位,自己置身于事外成为一个逍遥王爷。
咸丰皇帝登基后,对这位已经没有威胁的王爷很是重用,但是奕誴的性格注定了他不能搞政治,很快就因为失礼被免除职务,夺取了郡王爵位,降级成为贝勒。
不过奕誴对这些毫不关心,反而乐的逍遥自在。而咸丰皇帝对这个弟弟也无可奈何,反而关心起来,不觉又恢复郡王爵位最后还升级为亲王。
咸丰皇帝死后,他也参与了辛酉政变,不过并没有立太大功劳,被任命宗人府宗令负责管理皇族。但是却和七弟奕譞发生矛盾,被革职,由此奕誴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
不过无官一身轻再加上性格原因他成为唯一不怕嫂子慈禧的人,而慈禧也对他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忌惮。
,在天潢贵胄之中,谁都没有他知道得多,也因此,惇王最知道民间的疾苦,常为百姓请命行善政。
轶事典故
惇王也是慈禧太后最忌惮的一个人。
慈禧太后十分不喜欢儿媳阿鲁特氏,想废掉这个皇后。奕誴毫不犹豫地说:“想要废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才行。”在清朝只有皇后才能从大清门抬进来,这就是讽刺慈禧没当过皇后,就是个妾没资格废后,把慈禧气的不轻,但是没办法反驳。
后来慈禧生病想听戏,宫中的戏都听腻了,于是内务府从宫外的“落子馆”找了几个姑娘,在长春宫演唱“八角鼓”。这明显违反祖制让奕誴十分不满。他故意喝的醉醺醺来见慈禧,还穿一件葛布小褂,将辫子盘在顶上,口中哼着“什不闲”小调,徜徉入殿。这是大不敬的罪过,总管李莲英看到大惊失色,不过慈禧太后却无可奈何,对这个人实在没办法管,只得说:“五爷醉了!”然后命太监将他扶了出去。为了避免以后奕誴这样做再也不敢召人进宫唱戏了。
光绪十五年,奕誴病死,慈禧太后亲自前来吊唁,并赐给他一个“勤”的谥号。
奕誴子孙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有四个,一个是次子载漪父子。
载漪过继给了瑞亲王,封端郡王,他坚决反对外国,支持义和团,最后八国联军侵华,最后被革爵流放。
载漪之子名叫溥儁被慈禧太后过继给了同治为嗣,甚至一度取代光绪为帝,也就是说奕誴这一支差一点就出了皇帝。不过因为父亲载漪,最后也被流放。
他的其他孙子就是被誉为一门三杰的溥雪斋、溥佺、溥佐兄弟。
道光帝有九个儿子,其中,老五奕誴出嗣。老大老二老三即奕纬、奕纲、奕继早死,老四奕詝即位,老六奕訢为恭亲王,老七奕譞(光绪生父)、老八奕詥、老九奕譓为一母所生。
一、绵恺
爱新觉罗·绵恺(1795年8月6日-1839年1月18日),惇亲王,嘉庆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和睿皇后,道光十八年逝世,年四十四岁,谥曰恪。
二、奕誴出嗣原因
1.绵恺无嗣,故道光帝以第五子奕誴出嗣为绵恺之子。
2.其实,道光帝有许多兄弟子侄,以奕誴出嗣,可让自己的儿子占一王爵。因为惇亲王就算降袭,也是郡王。过继给兄弟的儿子不但要继承别人的王爵,还要继承别人全部家产。
3.给天下人树立关爱兄弟表率,调和兄弟关系有利于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
4.过继的儿子不得皇帝垂爱,也可算是直接告知天下,这个儿子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三、奕誴其人
爱新觉罗·奕誴(cóng)(1831年-1889年),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惇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
同治四年,任宗人府宗令。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九卒,谥勤。
1.自幼顽劣不堪
从小顽劣无赖,读书时还往老师的茶壶里撒尿,让道光伤透了心。
2.布衣王爷
奕誴夏天一件粗葛布的短褂子,拿把大蒲扇,坐在什刹海纳凉,能跟不相识的人聊得很热闹。冬天也往往会裹件老羊皮袄,一个人溜到正阳楼去吃烤羊肉,甚至在“大酒缸”跟脚夫轿班一起喝“二锅头”。所以熟知民间动态,了解民生疾苦,常为百姓请命行善政。
3.敢于忤上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大病初愈,为了遣闷,在长春宫演唱“八角鼓”。奕誴大为不满,认为有失体统,某日酒后,居然穿葛布小褂,口中哼着“什不闲”小调,徜徉入殿。慈禧太后谲谏之意,只得说得一声:“五爷醉了!”
一次惇王进献黄花鱼,而敬事房的太监有所需索,他便在召见时,亲自端了一盘鱼,呈上御案。慈禧太后不免诧异相问,惇王答道:“敬事房的太监要红包,不给不让送进来。臣没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他们,只好自己端了来。”
四、后世子孙
奕誴有八子,其中次子载漪的儿子溥儁被选为皇位继承人养在宫中,为了巩固儿子的地位,载漪扶植义和团灭洋,杀主和派大臣,蒙蔽慈禧,假传圣旨,任意胡来,直接导致了家族衰落。
整个清朝二百六十八年(指入关后)的历史中,共计有皇子九十七人(清太祖生前未称帝,其十六个儿子不计入皇子范畴,康熙帝按全部三十五个皇子计算),其中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皇子十一人、顺治帝皇子八人、康熙帝皇子最多,有三十五人(占清朝皇子数量的三分之一)、雍正帝皇子十人、乾隆帝皇子十七人、嘉庆帝皇子五人、道光帝皇子九人、咸丰帝皇子二人、同治帝、光绪帝、逊帝皆无后。
在这九十七位皇子中,有六位先后奉皇命过继给其他宗室为嗣子(嗣孙),即:
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禄,于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出继清太宗之孙、承泽亲王硕塞之子庄靖亲王博果铎为嗣子;
雍正帝第十子弘曕,于乾隆三年(1738年)三月,出继康熙帝第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为嗣子;
乾隆帝第六子永瑢,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二月,出继康熙帝第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为嗣孙;
乾隆帝第四子永珹,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出继康熙帝第十二子履懿亲王允裪为嗣孙;
道光帝第五子奕誴,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出继嘉庆帝第三子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子;
除了以上五次正常情况下的皇子出继以外,清朝还有一次特殊情况下的皇子过继——雍正帝第三子弘时,因某些不便言说的隐私之事,于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被雍正帝撤黄带子(黜宗籍)、玉牒除名(开除宗室族谱),勒令他给已经被革爵、黜宗籍、改名阿其那的的八叔允禩当儿子(允禩有亲子弘旺,弘时是被皇父雍正帝断绝了父子关系、并赶出了皇室,并不是单纯的过继给允禩为嗣子)。
在这六位出继宗室的清朝皇子中,道光帝第五子奕誴是最后一位,和他的兄弟咸丰帝奕詝、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相比,奕誴的名气不算大,事迹也不算多史书上籍籍无名。但他也有特别的地方值得称道,其为人率性自然、敢说敢做、敦厚随和,在皇室子弟中的品性,和宗室前辈和亲王弘昼、庆亲王永璘倒是颇有相似之处;且奕誴不以自己的皇子亲王身份为矜,很愿意微服出府,和平民百姓一起聊天、喝酒,因此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常为百姓们向皇帝请命、促使朝廷施行善政;京师(北京)周围,奕誴在当时就有“贤王”的称号。他的一生不说“传奇、轰动”,也绝对可以用“精彩”两字形容,在民间野史中,奕誴的名气最大、口碑最好。
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道光帝第五子降生,而仅仅六天前,道光帝才得到了第四子;其中,皇四子的生母是全贵妃钮祜禄氏(即将来的孝全成皇后),皇五子生母是祥妃钮祜禄氏(和全贵妃同族,清朝开国功臣、弘毅公额亦都的直系后裔)。两个婴儿满百日后,道光帝为皇四子起名为“奕詝”,皇五子起名为“奕誴”。
就在这两个皇子出生前的两个月,道光帝当时唯一在世的儿子、皇长子奕纬因病去世,而道光帝的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早在幼年时就夭折了;所以,奕纬去世后,时年已经五十的道光帝居然一个在世皇子都没有了,几乎到了“断绝后嗣”的地步。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奕纬去世时,道光帝的后宫中已经有两位嫔妃怀有身孕(即全贵妃、祥妃),因此道光帝将再得皇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两位妃子身上,期盼着能够获得两个健健康康的儿子,以维系帝室大宗传承不至于断绝。
因为皇帝之前的三个皇子都已经去世或夭折了,所以全贵妃和祥妃谁能先一步诞育男婴、且平安长大的话,那么他就将是道光帝实际上的在世最长子,将来在“秘立储君”时也能占据先天优势,有更大的机会被立为储君。
所以,后世民间有传言,当时全贵妃比祥妃后受孕,但为了抢在祥妃之前产子,从而为儿子占据“实际长子”的位置,全贵妃冒着极大风险,暗中收买太医院的御医,用催生药物促使自己抢在祥妃之前六天分娩,顺利诞下了一位皇子,使自己的儿子抢占了“皇四子”的位置,而自己也以诞育实际上的皇长子之功,被道光帝爱屋及乌,继去世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之后,得以立为道光帝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
皇四子奕詝凭借着比五弟奕誴早出生六天的优势,再加上后天“仁德纯孝”的表现和“在世最长皇子”的身份,成年后顺利被道光帝秘立为皇储,并于十九年后的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继位,即咸丰帝。
但因为当年孝全成皇后催生时所用的药物副作用太大,所以咸丰帝作为早产儿,一直以来身体状况都不如他的几个弟弟那么康健,登基后只生育了二子一女,三十一岁的时候就在避暑山庄病逝了。而孝全成皇后也因冒险服用催生药,导致身体严重受损,落下了病根,仅仅只在皇后位上坐了六年,就于三十二岁的盛年时,不幸薨逝。
因为咸丰帝和生母孝全成皇后都是早早去世,而皇五子奕誴与生母祥妃都寿过五十,身子骨也始终健康平安,所以“全贵妃用催生药抢先生子”这个传闻在后来流传甚广,几乎被百姓们当真了。其实,按现存的《清宫档案》中的记载,无论全贵妃,还是祥妃,受孕乃至产子的情况记载十分详细,都是足月生子,并无任何隐瞒。
奕詝、奕誴兄弟的出生只间隔六天之事,确实是凑巧了,而后来咸丰帝奕詝及其生母孝全成皇后也“凑巧”地在三十左右就因病去世,这才有了后世好事者的推测和臆想,虚构了全贵妃用药催产之事,以满足民间百姓们对皇家的探究和好奇心而已,根本没有实据。奕誴,确确实实是道光帝的第五子,排行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仅仅比四哥咸丰帝奕詝小六天,但和奕詝循规蹈矩、“仁德纯孝”的品德相比,奕誴从小就粗犷鲁莽,率性不羁,书念得那更是一塌糊涂,几乎把教他的师傅气了个半死;再加上奕誴从小就相貌丑陋、言辞也粗鄙少文,所以自幼就不得皇父道光帝的宠爱,和四哥奕詝、六弟奕?、七弟奕譞远不能相比(奕誴的生母祥妃不受宠、甚至多次被道光帝处罚、降位,也是奕誴不得皇父欢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光帝三弟惇亲王绵恺,是嘉庆帝第二个皇后、道光帝的继母恭慈皇太后(即孝和睿皇后)的亲儿子;绵恺品性不拘小节,行事骄纵无礼,依仗自己是皇太后的亲儿子,办差时既不稳重也显轻浮,多次因不严谨行事而被皇兄道光帝加以斥责、降爵,当了十九年亲王,居然前后相加、被罚了十八年的俸禄。也就是绵恺是恭慈皇太后的亲儿子,道光帝感念皇太后当年支持自己继位的恩德,所以才忍住火气,一直没有对绵恺加以实际性地重处,但对这个糊涂颟顸的弟弟,道光帝那是相当头疼。
绵恺一生,只有一个独子奕缵,可早在道光元年(1821年)、五岁时就夭折了,此后绵恺再也没有其他子嗣出生。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惇亲王绵恺去世,年四十四岁,身后没有能够奉祀的子嗣。道光帝看在恭慈皇太后的面子上,想要给三弟过继近支宗室子弟为嗣子,以承香火。
但嘉庆帝的诸子中,长子年幼早夭,没有后裔,次子即道光帝,三子是绵恺本人,四子绵忻只有一个独子奕志,五子绵愉诸子此时还没出生;所以,如果要给绵恺过继嗣子的话,那只有从道光帝自己的皇子中出继才行。
而道光帝前三子奕纬、奕纲、奕继此时皆已经去世或者夭折,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虽已出生(皇七子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更是在道光二十四年后才出生),却都才是六七岁左右的幼儿,将来是个什么情况还不一定,且道光帝也年过五十,继续诞育皇子心里也没底。
因此,道光帝思虑再三,还是不敢冒险,将本来就不多、而且年纪又还小的几个皇子过继一个给弟弟,如果将来万一有个突发事件,那么自己这一脉的传承可就危险了。
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六十四岁的道光帝又接连获得了三个皇子(即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并且排行居前的皇四子奕詝、皇六子奕?也逐渐成长起来,身体也很平安健康,皇室大宗不再有绝嗣的危险了。于是,道光帝在这一年初,按照祖宗所定的“秘密建储制度”,把行事稳重、品行仁厚的皇四子奕詝秘立为皇储(立储诏书中还特别写明,将来奕詝凭借密诏继位后,要将一直以来都颇得皇父喜爱的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这在清朝所有传位诏书中,是唯一一例)。
也就在同一年,道光帝确立了皇储后,下定决心,将一直以来不受自己待见、为人粗鄙荒唐、行事不着四六的老五奕誴过继给和他一样有着轻浮粗俗品性的三叔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子,让这两个性格方面十分接近的爷俩儿去做宗法上的父子去,眼不见心不烦。
想到了就马上做,道光帝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正月下达了谕旨:“朕弟惇亲王绵恺,已薨经年、尚无承嗣之人;今著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于惇亲王为嗣,并即袭封惇郡王。着钦天监并内务府于本年内为奕誴择吉期挑选府第,伊一应章服,仍照皇子份例服用,应领俸禄,于本年春季为始,照例支领。”就这样,时年十五岁的皇五子奕誴,在皇父道光帝的安排下,出继给三叔惇亲王绵恺为承嗣子,从宗法上失去了皇子的身份。
不过出继也不是坏事,根据道光帝的谕旨,奕誴过继给叔父后,可以降等承袭绵恺的爵位,袭爵为“惇郡王”。所以,在道光帝诸子中,奕誴是第一个封王的;而这时候,道光帝其他皇子,包括奕誴的四哥、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在内,都只是一个普通皇子,没有任何爵位。
虽然道光帝在安排过继时,下诏让内务府和钦天监给奕誴挑选吉日和府邸,“择日移居”,但因为奕誴年纪尚小(十五岁),所以他并未马上离开皇宫,而是依旧留在乾西二所的皇子居所内,和其他兄弟一样继续在上书房读书,并无任何不同待遇(郡王的服饰、俸禄也没有立即享受)。
两年后,十七岁的奕誴被道光帝指婚,迎娶了喀喇沁扎萨克杜棱郡王色伯克多尔济的女儿乌梁海济尔默特氏为嫡福晋,并随后分府出宫居住,这才真正开始进入“惇郡王”的角色,享受郡王待遇,以及奉旨参与办差、行事。
从奕誴能够以“出继宗室”的名义而率先在道光帝皇子中获得王爵这件事情上来看,其实道光帝对于这个“任性粗犷”的儿子,应该还是存有呵护之心,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的,并提前给予了奕誴王爵(就连心目中的皇储奕詝、以及皇子中最聪慧机敏的奕?都没能同时得到王爵),道光帝的爱子之心,不能因为他把奕誴过继出去、取消了他的皇子身份以及大统继承权而被抹杀。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道光帝在圆明园慎德堂驾崩,年六十八岁。临终前,道光帝向围绕在病榻前的诸王公大臣——宗人府宗令定亲王载铨,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等人出示了四年前写下的传位遗诏,正式宣布由皇四子奕詝在自己驾崩后继承大统、承袭皇位。正月二十六,皇四子奕詝在皇宫太和殿正式即位,以明年为咸丰元年,奕詝即咸丰帝。
咸丰帝刚刚登基,即加恩给诸弟,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七下达晋封弟弟们为王的谕旨;其中,六弟奕?因为有皇父道光帝“皇六子奕?为亲王”的遗诏,所以直接封为“恭亲王”,七弟奕譞则封“醇郡王”、八弟奕詥封“钟郡王”、九弟奕譓封“孚郡王”。而名义上已经被过继给三叔惇亲王绵恺、并降等承袭“惇郡王”爵位已经四年了的五弟奕誴,这一次却没有因兄长登基而被加恩、晋封为“惇亲王”,依旧只是惇郡王。
不过,和其他弟弟一样,奕誴在为道光帝服丧百日期满后,经咸丰帝加恩,可以使用“戴用红绒结顶冠、穿蟒袍朝服、用金黄色衣冠”的资格,这都是皇子亲王才能得到的待遇。
当初,奕誴过继给三叔惇亲王绵恺为嗣子时,也继承了绵恺在圆明园旁的熙春园中的一半产业,并改名为“清华园”,后来奕誴年老去世,清华园在他的后代中传承。清朝灭亡后,清华园辗转归于留美学务处肄业馆“清华学校”,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今日中华赫赫有名的顶级学府——“清华大学”。
奕誴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性格上也粗鄙少礼,道光帝在世时很是担忧这个儿子将来会因骄纵不法而成为一个乖戾残暴的人,或许会被国法所严惩,最起码也会和他名义上的嗣父绵恺一样,犯错不断、斥责无数。
但出乎意料的是,奕誴长大成人后,心态却出奇的平和,从来不以自己的王爷身份为逞,而是平易近人、不拘小节,不摆架子;上至王公贵戚、下至贩夫走卒,奕誴都可以与之交往。夏天,奕誴可以穿着短褂,摇着蒲扇,一个人到什刹海岸边一边乘凉,一边和老百姓们详谈;冬天,奕誴又往往会裹着羊皮袄,单独到正阳楼去吃涮羊肉、喝羊汤,有时甚至在路边的“大酒缸”(散酒店)内跟一帮子出苦力的脚夫、轿夫们一起喝廉价白酒,同时还聊得热火朝天。谁也不会知道,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行事随和,秉性豪迈的中年人,居然是当今皇帝的亲弟弟、朝廷宗王。
也就是在不断和底层的百姓们的攀谈、交流中,奕誴获得了许多朝中显贵们都不太清楚的市井百态、趣闻轶事,以及民间的疾苦,他也能够站在老百姓的角去想一些问题度,并为他们向朝廷请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当时宗室王公中,没有人比奕誴更知道民间的喜怒哀乐,奕誴也时常以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向朝廷和皇帝奏报,促使朝廷行善政于百姓。从爱民这一点上来说,奕誴比他的亲兄弟们都要强百倍。
久而久之之下,京师附近的百姓们都知道了这位王爷的“古道热肠”事迹,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小五太爷”。奕誴的事迹也被后来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演绎过,并流传于后世,口碑甚佳(著名演员何冰老师,就曾生动演绎过他的故事)。
咸丰帝即位后,奕誴被授予了“内廷行走”的权力,可以参与管理皇宫护卫、及代皇帝祭祀等礼仪性事务。但奕誴确实是大大咧咧惯了,有时候不注意小节,出现了迟到、忘事等疏忽和纰漏,因此多次被咸丰帝降旨“申饬”。不过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咸丰帝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严肃性,所以才按规矩对五弟象征性地“训斥”下,做个样子也就罢了,谈不上“苛责”二字。但奕誴终究在“大大咧咧、尊卑一视”的行事风格上栽过跟头。
咸丰三年(1855年)十月,有一个卖馒头的民间小贩王库儿,凭着无意中拾到的一块皇宫銮仪卫腰牌,居然堂而皇之挑着担子进入到紫禁城内,正大光明地在端门外买起了馒头来。因为馒头确实做得好,所以王库儿的顾客中不仅有太监、宫女、侍卫们,居然还有上朝的王公大臣;因为大臣们参加早朝起得早,早饭来不及吃,散朝后,看见摆在端门外的馒头摊子,还以为是皇帝体恤臣子,专门设了这么个馒头摊来方便臣子们用早饭,心中感激得很。
于是,诸位王公大臣们没有多问,都开始在早朝散了后,到王库儿的摊子上卖馒头,同时给钱还很大方。长久以往,王公们和王库儿都熟悉了,有一次王库儿生病没有按时来出摊,某位王爷散朝后没买着馒头,还特地打听,请了御医去给王库儿看病。
王库儿的馒头买卖,在皇宫中一卖就是一年多,最后就连后宫中的嫔妃们都知道皇宫内有个特好吃的馒头摊子,也时常差人前去购买,当做改换口味。后妃们一直以为,这是皇帝体恤臣子,所以命人设了这么个摊子,以方便大家。
王库儿的红火生意,一直做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直到咸丰帝某一次和钮钴禄氏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闲谈,皇后无意中说起了王库儿的馒头摊,还带着崇敬的语气称颂咸丰帝“仁厚贤明、体恤臣下”,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上朝大臣们的早饭问题,以及给后宫妃嫔们改善膳食。
咸丰帝听得一头雾水,心说我什么时候让人在皇宫中摆摊子卖馒头了,而且皇宫乃庄严肃穆之地,突然冒出个馒头摊子,这算怎么回事嘛!于是咸丰帝立即下谕旨给銮仪使及领侍卫内大臣们,让他们彻查此事。
经过一番调查,事情很快就搞清楚了——王库儿当初捡到的那块腰牌,是銮仪卫侍卫袁士栋遗失的,而袁士栋丢了腰牌后,不敢向主官汇报,自己偷偷做了一个补上,因此,才有王库儿捡到腰牌、在紫禁城卖了一年多馒头的事情。这还是幸亏没让刺客、反贼之类的人捡到,那要是捡到的话......!
搞清楚事情经过后的咸丰帝气得七窍生烟,这么无厘头的事情,居然发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且一年多都没人发现,要不是皇后无意中提起,恐怕自己都要吃到王库儿的馒头了!此事,负责守卫皇宫的銮仪使和领侍卫内大臣们断不能推脱责任(估计他们也没少吃王库儿的馒头)。
于是,咸丰帝事后严厉处置了相关责任人,将守卫皇宫的步军统领属下兵丁、銮仪卫有关人等、内廷侍卫纷纷革职、贬官,首要责任人袁士栋甚至被流放边疆;而负有领导责任的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帝的姐夫、一等诚嘉毅勇公景寿,也被革职、罚俸、退回家中读书,以为惩处。
至于那个卖馒头卖到皇帝眼皮下的王库儿,却出人意料地没受什么处罚,诸多老顾客们(主要是大臣及后宫嫔妃们)纷纷向咸丰帝求情,说这件事情的责任主要是丢失腰牌的銮仪卫、以及守卫皇宫的侍卫们,王库儿一个小老百姓又不知道这里面的要紧处,况且对王库儿不加严惩,更能显示我皇上“仁德爱民、体恤百姓”。
因此,咸丰帝虽然心中膈应得很,但确实不好对王库儿重重治罪,王库儿也确实没犯什么死罪;最后,咸丰帝只得按《大清律例》中的——“擅入皇宫者,杖一百”条例,让刑部判处王库儿“杖一百”,打他一百棍子,以后再也不准他在皇宫中卖馒头,也就罢了。
不过,临打棍子之前,皇后以及诸多吃过王库儿馒头的贵人们特意吩咐执行的军士,要他们下手轻些,不要把王库儿打成重伤,也好彰显皇上“宽厚仁德”的圣君形象。执行军士遵循了贵人们的嘱咐,虽然结结实实打了王库儿一百杖,倒也没有让他就此残废或者吃太大的苦头,王库儿在家养个把月,又能活蹦乱跳地出来卖馒头了,只不过再也不能混进宫摆摊子就是。
经过这一番“哭笑不得”的遭遇后,王库儿在京师中可算是出了大名了,大家都知道他的馒头连宫里的娘娘们都吃过,皇上也知道他的名字;因此宫外的官员百姓们纷纷闻讯前来找王库儿卖馒头。王库儿因祸得福,生意比在皇宫里摆摊子时更好了,成为了京师内外闻名的“馒头王”,从此发家致富、娶妻生子、买房买地,走上了人生巅峰;如果他运气好的话,现在他的后人应该还住在北京城二环内,继续经营着祖宗的馒头产业呢。
而王库儿被打了屁股、赶出皇宫后,也不知道宫里的娘娘和王公们,日后会不会想念当初吃过的馒头,同时偷偷地派人到王库儿在宫外的摊子上,再买些馒头解解馋。
花了这么多篇幅,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小老百姓王库儿“皇宫中卖馒头”的奇葩事,其实就是为了引申出“平易近人、不拘小节”的惇郡王奕誴在这件事情中的关联和事迹: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前文说说的——王库儿在皇宫中卖馒头卖得和王公大臣们都熟悉了,某一次他生病了,连续几天没有出摊,某位吃惯了王库儿家馒头的王爷散朝后没买着馒头,心中很是想念,特地打听了王库儿的住址,还请了御医去给王库儿看病。这件事情,后来也被咸丰帝知道了。
虽然咸丰帝没有直接指明是哪一位王爷干出了这样有失身份、而且有“纡尊”、并有“玩忽职守”嫌疑的“懵逼”事情,但结合奕誴一直以来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亲近底层的所作所为,可以断定,十有八九就是这位“不着四六”的五爷所为。虽然在百姓们眼中,奕誴这样做是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可在咸丰帝看来,老五简直是丢皇家的脸,更是不把自己“协理皇宫守卫”的职责当一回事,此举断不可轻纵!
所以,咸丰帝怒气迸发之下,在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将办事不谨慎、而且“纡尊、失职”、败坏皇家脸面的五弟惇郡王奕誴革去全部职司,并降爵为贝勒,退出内廷行走,也就是说把奕誴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撸得一干二净,只留个贝勒空衔混口饭吃。
不光将五弟的职务、爵位统统革去,咸丰帝还别出心裁地降旨,命时年已经二十五岁的奕誴“回上书房读书、修身养性”;此时,奕誴连儿子都有了,居然又要返回上书房和一帮弟弟、堂弟、侄子、甚至侄孙们“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不知在上书房度日如年的奕誴心里有没有懊恼,当初实在不该多吃了几个馒头就忘乎所以了。
不过咸丰帝和奕誴总归是亲兄弟,而且奕誴也没有什么确切的不法事情,最多只是“不谨、纡尊”罢了,在将奕誴革职、降爵,勒令他重读了一次书后,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咸丰帝将奕誴恢复郡王爵位,并授命他继续参与銮仪禁卫事务。相信奕誴经过这次教训后,再也不会轻易放松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再也不想吃馒头了。
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奕誴在一次外出时,突然有人拦路向他上告鸣冤,经过仔细询问,查明是江苏地方的的老百姓名叫陶徵钊,因为当地匪患猖獗、地方官吏不闻不问、放纵不管,无奈之下他只能赶到京师,向朝廷告御状。因为京师百姓都说“小五太爷”惇郡王平易近人、秉性随和,且愿意了解民间疾苦,并能向朝廷请命,敦促行善政于民间,所以陶徵钊才拦住奕誴,向他上告江苏地方的实情,请惇郡王怜悯百姓,向朝廷和皇上奏报,以求施行善政于江苏。
奕誴在了解到陶徵钊所说之事后,果然为之打抱不平,立即根据陶徵钊所述,写了份详细的奏折,陈述江苏地方所发生之事,第一时间就呈递了到咸丰帝面前;而咸丰帝对奕誴所呈递的奏折也十分重视(毕竟是地方民生吏治,关乎统治基础稳固,不是喝烧酒、吃羊肉、摆馒头摊之类的琐事),了解清楚事情经过后,马上下达谕旨至军机处,命军机大臣们迅速拿出应对方案,并派人赴江苏查办,勒令地方官员即刻出兵剿乱匪,还江苏百姓以太平(最终结果不论,起码态度还是很端正的)。
奕誴因为此事,在民间的口碑更加好,咸丰帝也改变了之前对奕誴的一些看法,认为这个弟弟还是很有侠义风范,关心民生,之后也不再轻视、疏远、戏谑他了。
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三十整寿,而奕誴也逢三十岁生日(兄弟俩出生只隔了六天),咸丰帝因此特别加恩给同年同月出生的弟弟,下谕旨给内阁:“本年朕三旬庆辰,兹届履端初吉,业经特沛恩纶,延厘中外;因念推恩之序,允宜首重昆仲,惇郡王奕誴,与朕同年同月生辰,著加恩晋封亲王,以示朕亲亲之情。”奕誴因此晋封为“惇亲王”。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皇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因为奕誴是皇叔中最长者,所以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名义加恩给奕誴:“惇亲王系朕长叔,今后朝廷典仪,除大朝祭祀之外,其余谕旨并各司奏折,惇亲王可只书王号,均著毋庸称名。”(这个待遇,后来醇亲王、钟郡王、孚郡王也都享受了,不过奕誴是第一个得到的)。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了江宁,南方平定,朝廷因此对各功臣酬庸、锡爵,赐以官禄。另外,宗室近支王公因属宗亲、谊关休戚,所以一并同被恩纶,各自记功、晋爵。同治帝的七叔醇郡王奕譞被加赏亲王衔,八叔钟郡王奕詥赏给纪功四次,将来立功时兑现,九叔孚郡王奕譓同样赏纪功四次。而皇叔中的最长者、惇亲王奕誴则被记功六次,同时其长子载濂封授不入八分镇国公(六叔恭亲王奕?是议政王并食亲王双俸,就不好再加赏了)。
同治四年(1865年),奕誴任宗人府宗令,成为皇室族长,当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就连恭亲王都要礼敬两宫,但奕誴却敢于和两宫(尤其是慈禧太后)硬顶,能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故意穿着小褂、把辫子盘在头顶,口里哼着小曲儿,以醉酒的姿态觐见,以此进谏皇太后不要沉迷于听戏,耽误国家大事。慈禧太后对这个混不吝的小叔子无可奈何,只得说:“五爷醉了!”然后让太监把他半扶半推出宫去,心里也明白奕誴“醉谏”之意,从此再也不公开听戏了。
虽然奕誴了解民间疾苦,敢于直谏,个性也趋向耿直,但他的学识才干确实不高(少年时就不爱读书),和几个兄弟相比,政治上的劣势很明显;因此,奕誴成年后就没有出任过比较重要的职务(王库儿之事影响太大),一般都是礼仪性质比较多的位置,比如宗人府、山陵使(给皇帝、皇太后修陵墓)、代皇帝祭祀等等,位高而权不重。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大婚,奕誴以皇叔之尊,被赐予“紫禁城乘四人肩舆”的特权,其亲王仪仗“加豹尾枪”,长子、同治帝堂兄载濂晋封辅国公。不过同时奕誴也被取消了“领侍卫内大臣排班”的资格,公开的旨意是“让皇叔好生将养、调理身体”,其实是大家(包括两宫皇太后、皇帝、军机大臣们)都不想让这个刺头王爷见天就到宫里来聒噪,干脆让他放长假、少进宫,大家落个清净。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阳历是1875年1月),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因此两宫皇太后召集宗室近支王公及朝廷重臣们商议,要从近支子弟中挑选合适者继承皇位;以同治帝长叔惇亲王奕誴为首,包括恭亲王奕訢(其实是奕?为首)、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钟郡王奕詥此时已去世)、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奕劻、景寿等,都参与了这次紧急会议。
商议中,奕誴建议给同治帝立嗣从“溥字辈”近支子弟中挑选合适者为同治帝嗣子,承袭皇位;但一来两宫皇太后不愿就此升级为太皇太后(那样的话,新帝即位后,再度垂帘的就可能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而不一定是同治帝的嫡母和生母了),二来宗室近支“溥字辈”(即道光帝的皇曾孙)人选确实不合适(当时道光帝已经出生、且在世的曾孙只有一个溥伦,而且其父载治还是过继给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嗣子,不是道光帝的真正血脉)。所以,在慈禧太后的反对下,奕誴的建议被否决。
最后,慈禧太后提出以醇亲王次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嗣子,承袭咸丰帝之祀,成为同治帝宗法上的弟弟,以“兄终弟及”方式接替同治帝的皇位。在场的诸位王公大臣们慑于皇太后的威严和权势,都不敢提出异议,载湉最后被确定为嗣皇帝人选,入继咸丰帝,并承袭同治帝遗留下来的皇位,以明年为光绪元年,即光绪帝。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光绪帝继位后,加恩诸位叔父,其中惇亲王奕誴被赐“亲王双俸”。不过光绪元年(1875年)的时候,奕誴就被指派为普祥峪吉地(即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身后陵墓——定东陵)的监督大臣,到遵化去监修皇陵了。
此后十余年,奕誴几乎从朝堂之上隐身了,除了光绪五年(1879年)、定东陵竣工,奕誴以监督之功被再赐亲王双俸外,其他朝廷大事很少能见到奕誴的身影。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在名义上亲政,赐皇叔奕誴“觐见免引”,不过此时奕誴身心俱老,已经不大能够率性而为、时不时进宫给皇太后、皇帝找些不痛快事情了。
光绪十五(1889年)正月十九,惇亲王奕誴因病去世,年五十九;光绪帝奉慈禧太后一起,到五叔(其实是五伯)奕誴的府中致祭、奠酒,追谥五叔为“惇勤亲王”;一生平易近人、不拘小节的“小五太爷”,终于走完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当时朝廷王公大臣都说惇亲王粗粗鄙不中绳墨,其实,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贤王。
道光帝的子嗣不算多,仅有九个,成活下来了七个中,他还将其中一人出继了。这就是他的第五子——奕誴。道光二十六年,皇五子奕誴被过继给了惇恪亲王绵恺,承袭爵位。
奕誴出生时,他的生母祥妃还是妃位,可在道光十七年时,因故被降为贵人,之后终道光一朝,都没有再复封妃位。生母不受宠,奕誴本身也不争气,书读得不好,性格也不讨喜,因此自小就不得道光帝的喜爱。
惇亲王绵恺是道光帝的弟弟,生母是孝和睿皇后,道光帝因生母早逝,所以自小被养在孝和睿皇后处,兄弟俩少年时感情还是不错的。绵恺的子嗣仅有一个,还年幼夭折,直到绵恺过世时,膝下无子嗣。
在道光帝之前的几位皇帝中,也曾有人将皇子出继宗室,一来延续宗室血脉,二来也是团结稳固宗室。比如乾隆帝就将自己的第四子、第六子分别出继给履亲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雍正帝的幼子弘曕则被过继给了果亲王允礼。
于是,从自己的几个皇子中,选择了老五奕誴。
选择奕誴的理由其实也不难猜测,奕詝是孝全皇后所生嫡子,有很大概率是未来储君;奕訢是他最喜爱的皇子,也是他动过念头要册立储君的人;剩下的三子,他们的生母是道光帝晚年比较宠爱的琳贵妃所生。算来算去,也只有奕誴不讨喜不受宠,生母祥妃也被降为了小小的贵人。所以他就被道光帝送过去承袭了爵位。
虽然在外人看来,奕誴看似被道光帝所弃挺可怜,明明是皇子,却过继给了宗亲王爷。可是在我看来,奕誴这小日子过得挺好,挺舒坦。政绩上,他没有奕訢和奕譞他们出色,可他心里却是门清得很。
他不摆亲王架子,经常在市井中活动,活的非常有烟火气,不像一般高高在上的王爷。再者,他还是个情商极高的人,遇到他看不惯和看不上眼的事,他会用一种既直接又不失委婉的方式去表达,这样一方面使得事情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又能保全自己。
在纷乱的晚清,奕誴用自己大智若愚的方式,比较安然顺遂的度过了自己一生。祸兮福所倚,不正是如此吗?
为何要过继出去?
第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绵恺,一是彰显所谓兄弟情分,让绵恺有子嗣祭祀。二是为了名正言顺占其牛录财产。就如康熙把15子过继给庄亲王,从而占据了这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绵恺,道光异母长弟,嘉庆继皇后钮钴禄氏的长子,嘉庆25年受封为亲王,道光18年死,唯一儿子早丧,道光自然将这么一个大便宜给自己的儿子。
主要原因是,钮钴禄氏作为道光后母,在嘉庆死亡没有找到遗诏的局面下主动以懿旨让道光先行继承皇位,令道光很感动。
其实,这不是钮钴禄氏讲义气,而是道光的继承人身份早在乾隆时已经实际确定。满清这么多年才好不容易熬出了一个嫡长子,从乾隆到嘉庆,再到满朝文武百官,都认定了道光,钮钴禄氏根本不敢做什么手脚。所以道光对钮钴禄氏的两个儿子也非常好,之前是上演了一番母慈子孝的大戏,后面那就该是兄友弟恭了。
过继不一定就是不爱,道光过继出去的儿子为奕誴,所谓过继是指古代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养行为,因为古代讲究祖灵不受外人奉祀,如果遇到没有后人的时候,会在家族内部进行收养,维持祭祀香火的说法。历史上不仅仅普通人,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曾经被过继,如袁绍、唐玄宗、宋英宗、宋孝宗、宋理宗等等,过继的行为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道光为什么要将五子过继出去呢?
(网络图片:以前过继的文书)
奕誴的母亲祥妃是如何失宠的
很多“史学爱好者”片面的认为奕誴之所以在那九分之一的概率中被选中,是因为他的母亲失宠的原因。他的母亲祥妃并不是个普通人,出自满清大家族钮钴禄氏,他的堂姐可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后来的恭慈皇太后,祥妃能为道光生三个孩子可见她曾经是被恩宠的。奕誴出生于1831年,是祥妃的第三个孩子,根据史籍资料显示,最迟1835年的时候祥妃就失宠了。祥妃失宠的原因或许并不是因为犯了什么大错,而是被钮钴禄氏家族放弃了,她入宫后一连生了两个女儿,公主在当时肯定没机会登大位的,这就让另外一个钮钴禄氏在后宫的女人更被钮钴禄家族支援了,她就是孝全成皇后即咸丰皇帝的生母,两人入宫的时间仅仅相差一年,可见最初钮钴禄氏应该是押了双宝的。1831年出生的咸丰是道光的第四子,也是钮钴禄氏送进宫两个给道光的女人生了第一个儿子,之前都是女儿,这种情况下孝泉皇后应该是迅速得到了钮钴禄氏家族的所有支持,所以1834年原本的全妃被册立皇后,实际上1831年她还是贵妃的时候就统领六宫。此消彼长,在皇宫这个利益圈子中没了后援失宠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奕誴人物关系图)
还有一原因可能和前文中提到的恭慈皇太后有关,据说孝泉皇后和恭慈皇太后的关系很不融洽,这或许给了祥妃搬弄是非的机会。激烈的后宫斗争中,明显先入宫一年、先生儿子的孝泉皇后更被道光宠爱。1834年孝泉皇后被册立,1835年甚至更早就爆出祥妃失宠,说这其中没有一点关联应该可能不大。
奕誴被选中的理由
奕誴于1846年被道光过继给清朝的亲王绵恺,有人说这是对绵恺的一种恩宠,纯属扯淡。绵恺是嘉庆的第三个儿子,早在1838年1月18日就已经死了,也就是说奕誴被过继过去的时候他已经死了,这时候去恩宠一个绝了后的死人不是扯么?那是什么原因把他过继过去呢,还是得看看人物关系。绵恺的母亲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一个关键人物——恭慈皇太后,还有一个要提到的就是绵恺的夫人嫡福晋同样出自于钮钴禄氏,这么高的出镜率如果还觉得过继的事情和钮钴禄氏没关系,那就是太年轻。仅凭人物关系来看,只是隐约的能看到钮钴禄氏的身影,如果再说另外一件事情,原因就更加明显了,1846年道光帝按照秘密立储制度,册立了道光为储君。咸丰虽然是道光的第四个儿子,但在此之前的三个儿子都相继的去世,咸丰出生时已经是皇长子,于情于理道光都会册立他为储君。道光帝1850年驾崩,想必在1846年的时候已经感知到大限之期,所以他要安排后事,当时能够入道光选择范围的也就是皇四子咸丰、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签订《北京条约》的那位),剩下的都还小,立储的时候皇七子都才六岁就不提八子、九子了。
(奕誴写的贺寿赋,应该是写给咸丰的)
因为对奕誴的不喜欢,道光在立储的时候应该是最早把他排除的,道光的遗诏中册立四子为皇太子继承皇位,皇六子为亲王,算是给他的安排。奕誴怎么安排呢?道光直接让他过继给绵恺,过继出去就相当于是旁支了,直接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道光这样安排的意思很明显,阻止储君皇位的争夺,道光对他谈不上喜欢但应该也不是讨厌,顶多有点恨铁不成钢,不然直接把他剔除族谱就好了。让他过继去绵恺家里给了继承郡王的机会,也算让奕誴富贵一生了。不过相对于咸丰和皇六子奕?,他的受宠程度明显要差一些的,只是那份父子情还在,过继后奕誴平稳的度过一生,死后慈安太后还亲自去吊唁,说明在皇族还是有一些地位的。
参考:《清史稿》《起居注》《清代后妃》、《清宫升平署档案》
道光皇帝一生有九个儿子,除了老二老三夭折以外,其余儿子都长到成年,其中大儿子因为母亲出身低微,仅仅是个下等宫女,一直不受道光喜爱,在老二老三夭折后,道光无奈对老大学业格外关心,结果恨铁不成钢,因为老大顶撞老师,道光一怒之下竟然把老大踢死了。老大死后,老四五六七八九几个儿子逐渐出生,老皇帝尤其对四五六三个儿子格外关心,因为自己年迈,未来的继承人要从中选择。
老四据说因为母亲为了抢先生下他,吃了催产药,生下来身体素质就一般,智力也一般,有些跛脚并有麻子。老五只比老四晚几天出生,老五天性不爱受拘束,性格古怪,书读的一塌糊涂。老六是三兄弟中最聪明的,文韬武略头头是道,武功也不错,是皇位最优有竞争力的人选。
老五学习成绩不好,其实也是有他大哥的影子,老五母亲出身也低微,母子不受道光重视与喜爱,学业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还经常不分尊卑的和下人打闹玩耍到一起,更不得老皇帝的欢心了。于是,1846年,15岁的老五奕誴被父亲道光皇帝过继为已经去世的三叔惇亲王绵恺为子,就是道光皇帝的三弟那一脉,直接从皇位候选人序列中被踢出来了。由于三叔的亲王不是铁帽子王,所以老五作为嗣子降级继承郡王爵位,年纪轻轻成为惇郡王。
道光儿子中老四做了皇帝,老六做了亲王,经过辛酉政变长期把持朝政,并且被封为铁帽子王,老七因为儿子多又是慈禧妹夫,更是王府中出了两位皇帝(光绪、宣统),这三人经过影视剧和书籍被大家所熟知,老五历史存在感就低多了。
这位惇王爷,经常穿着普通的大褂,拿一把扇子在大街上遛弯儿,去老百姓的小馆子里吃饭,与下人一起喝酒划拳,生活的好不快活。而且,经常体察民情,为百姓抱打不平,人称贤王,江湖称号“小五爷”。但是,别看他对下毫无王爷架子,对上可是毫不客气,经常给慈禧难堪,比如,慈禧想废了同治皇后,五爷不同意,比如慈禧在宫里听戏,五爷直接唱着小曲儿去见慈禧,给她难堪等等。其实惇王爷这么大胆,跟他的差事有关,他一直担任宗人府宗令,掌管皇族家法,加上他本人长的五大三粗,脾气暴躁,慈禧还真是怵他三分。
老五惇郡王奕誴,因不爱受拘束,多次在四哥咸丰面前失礼,被降为贝勒,后又复位郡王,进而加封亲王。奕誴因为母亲出身低,自己长的五大三粗,性格古怪乖张等原因,早早被父亲道光排除出即位人选,过继给三叔一脉,成为逍遥王爷,这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和归宿。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孟子说的,古人无论富或贫,无论家大家小,都非常重视血统的延续,如果男子婚后有女无子,可招婿,如无子无女,则需要立嗣,也就是从宗族内过继一个。
图为光绪年间的一张过继书。
古代的过继,一般从宗族内同姓选择,和自己有血脉关系的,直到1930年《民法》颁布,里面规定了立嗣不再局限于同姓过继,异姓收养也可以,所以直到现在,有血缘的过继和无血缘的收养,都很常见。
普通人都把血脉延续看得重,那站在社会顶端的皇室更甚,特别是皇室成员除了血脉继承外,还有身份、财产都要继承,所以在清朝,皇室成员互相间的过继,很常见,甚至皇帝也乐于参与。
比如康熙皇帝把16子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乾隆把4子永珹过继给了履亲王胤祹,当然也有道光把5子奕誴过继给了惇亲王绵恺。
清华园是当年奕誴的王府。
千万别以为皇帝把皇子过继给别人是屈尊,清朝的爵位获得有些难度,特别是最高的亲王级别,很多皇子混一辈子都祈望不到,而皇室有些尊贵的亲王无儿无女,身份顶级,偌大的家产,需要较为匹配的人选来继承,白得一王爷的事当然愿意干,皇帝也如此。
放心,过继出去的皇子出身一定普通,高贵的也不可能送给别人当儿子,道光的5子奕誴,母亲是祥妃,坊间传闻他不文不武,没资质,道光不喜欢他,刚好自己弟弟无后,于是刚满16岁的奕誴过继给弟弟惇亲王绵恺。
戊戌变法后,慈禧曾想废掉光绪,立溥儁为大阿哥,各派势力反对后作罢,溥儁正是奕誴的孙子。
奕誴在惇王府里生活的很好,生活没架子,爱和百姓打成一片,京城人称小五爷,也曾到朝廷混过一段时间,但屡屡犯错被赶回家,没任何成就,就是一吃喝玩乐的王爷,58岁去世。
就那么多,让自己儿子继承别人的家产,多好啊。
关键自己不缺子嗣,如果自己是一个两个成年的儿子,就不会过继给别人了,一个作为继承者,另一个作为保险预防继承者绝后。
道光有九个儿子,六个成活,可以说绝嗣的可能性很低,过继一个儿子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