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清朝的陈廷敬是清官或是贪官呢?如是清官又怎建得起皇城相府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2关键词:清朝,陈廷敬

清朝的陈廷敬是清官或是贪官呢?如是清官又怎建得起皇城相府呢?

点赞1、阜新市 网友:一澜冬雪

喜欢历史和旅游的朋友,一定会对“皇城相府”如雷贯耳,这座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所谓“皇城”,因为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而得名;所谓“相府”,因为陈廷敬位列内阁大学士而得名。

作为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包含有内城、外城和紫芸阡等部分,整体上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古迹。

问题来了,历史上的陈廷敬究竟是清官还是贪官?如果是清官,他又如何建得起如此气派非凡的住宅?

陈廷敬(1638年12月——1712年5月),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年又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除了担任康熙的经筵讲官和《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外,他还历任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六部中履职了四部的首长,最后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和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出生于明崇祯十二年,祖上世代读书为官,是山西当地的名门望族。传承到其父陈昌期这一辈时,他的科举之路极不顺畅,只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儿子,希望未来可以光宗耀祖。

顺治十五年,20岁的陈廷敬带着苦读所学和家族期许,前往北京参加了戊戌科会试,终于中得进士。顺治帝在翻看榜单时,意外发现来自山西泽州位列三甲第113名和来自顺天通州位列三甲第185名的两个考生都叫“陈敬”,于是为他亲赐一个“廷”字。据《清史稿·陈廷敬传》记载:

是科馆选,又有顺天通州陈敬,上为加“廷”字以别之。

中得进士后,陈廷敬参加了庶吉士考试并被留在了翰林院,从此成为了朝廷的高级后备干部。1661年顺治驾崩后,年仅八岁的玄烨登基即位,是为康熙皇帝。

在康熙登基以前,陈廷敬已经担任了秘书院检讨。在康熙登基以后,陈廷敬先是告假回乡休养了四年,之后才又复职原官并逐渐成为了经筵讲官。据《清史稿·陈廷敬传》记载:

康熙元年,假归,四年,补原官,累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当时,和陈廷敬一样受到康熙重视的汉臣还有张英,两人越来越被重视和信任。如果您对张英并不熟悉,那提到他儿子张廷玉的话一定不会陌生。据《清史稿·陈廷敬传》记载:

与学士张英日直弘德殿,圣祖器之。

由于康熙还未亲政,围在他身边的大臣们尚不多,只有陈廷敬和张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心腹。在他们的积极教育和辅佐下,幼帝康熙成长得很快,已经显露出了圣君的迹象。

由于原来的内三院已经成为辅政大臣们结党营私和相互倾轧的场所,康熙在铲除鳌拜后决定重置内阁和翰林院。同时,他还设立南书房作为自己的秘书班底,将陈廷敬等心腹大臣都归入其中,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

康熙大婚后,陈廷敬旗帜鲜明地支持他亲政,还在奏折中这样表示:

皇上大婚已过,按大清律例该召集天下,亲政乃众臣所归,乃万民所愿。

康熙亲政后,陈廷敬更加被委以重任,到康熙十四年时已经成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而且继续充经筵讲官授课。平定三藩后,清廷转入经济和社会的恢复时期,他又临危受命负责监管钱法,从而改革了钱币制度。

康熙二十四年,陈廷敬担任了左都御史,开始对官场风气进行大力整肃。他认为,如果官员在饮食、衣冠、舆马和器用等方面相互攀比的话,将会滋生和助长贪腐。尤其是,长期与百姓接触的地方官员们更应该引以为戒。据《清史稿·陈廷敬传》记载:

方今要务,首在督抚得人。为督抚者,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为心,然后能加意于民。

在朝廷平定三藩之乱时,云南巡抚王继文趁乱中饱私囊,他故意不用库存的粮草而坚持库银支付。等到战乱平定后,又以库银不足为由请求朝廷拨付,自己暗中将剩余的大量粮米都出售获利。

陈廷敬经过多方查证,最终将王继文贪腐之事上奏康熙,引得满朝上下哗然。毕竟,平定三藩不久便对有功人员动手,许多人都替他捏一把汗。

康熙二十七年,陈廷敬遭遇自己一生当中最大的政治危机。作为儿女亲家,湖广巡抚张汧因为贪污渎职而遭到御史弹劾,经查实后被判处死刑。为了保命,也为了报复“见死不救”,竟然在狱中检举陈廷敬结党营私。

突然被儿女亲家攀咬,陈廷敬显得非常无奈。为了表明清白,他还是以“难逃嫌疑”为由,请求康熙批准他回老家照顾年迈的父亲,直到两年后才被重新起用。

到了康熙中后期时,“明党”和“索党”之间的斗争已经表面化和白热化,许多官员都牵涉其中或者选边站队,唯独陈廷敬置身事外。由于两边都不靠,他逐渐遭到了排斥和打压,就连弟弟陈廷统也被人诬告受贿。

不仅如此,陈廷敬在皇子们的夺嫡之战中也拒绝站队,始终都遵从“外臣绝不私下结交皇子”的原则。或许,正是他的这种超然和公正,越来越被康熙皇帝所倚重。

康熙四十八年,已经七十多岁的陈廷敬老了,也累了,遂向康熙帝递交了致仕申请,希望能够回乡养老。不过,康熙实在是离不开他,只同意经常休假,但不同意从此退休。

为了完成《康熙字典》的编纂,陈廷敬亲率三十多名大臣夜以继日,还采用了笔画、韵母和声调等不同方式检索,将77035个汉字汇编成书。期间,康熙曾即兴夜巡,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臣在伏案躬耕,大为感动之下泼墨挥毫亲题了“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

1712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陈廷敬因为病情加重再也无法继续工作,一个月后就病逝了,享年75岁。康熙帝不仅赐谥“文贞”,还命皇三子胤祉代为祭奠,之后隆重护丧归葬故里。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一生都喜欢外出巡游,到了全国各地一般都不建行宫,经常会住在重臣家里以示荣宠。比如,他在下江南时就曾在曹寅家中下榻四次,使得曹家背负了巨额的亏空。

同样是接驾,为何曹寅被康熙折腾得够呛,而陈廷敬却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宅院的规格,而且还能流芳后世?

原来,曹家只是包衣奴才出身,因为担任江宁织造才聚敛了大量的钱财。但是,陈家却是世家大族,从明孝宗年间到清乾隆年间的260年中,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和9位进士,其中6位还入选了翰林。

据《陈氏家谱》记载,他们在明朝初年才正式落户山西,到了崇祯年间终于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为了避免战火,陈家开始营建自己的宅院,初步形成了皇城相府的规制。陈廷敬入仕后,宅院的规模依然还在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文史不假

点赞2、辽源市 网友:淺陌離殇

感谢邀请,分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问题一:陈廷敬是清官还是贪官?

陈廷敬,字子端,清代泽州府阳城人。历侍顺治、康熙两朝,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清代,有许都山西籍官员在朝廷中央任职,有许多为清正廉洁之士,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成为廉吏楷模。这其中最有名的三位,分别是陈廷敬、于成龙、孙嘉淦。

陈廷敬曾被康熙皇帝赞为完人。清朝虽然沿袭明朝制度,不在设置丞相,然而如同明珠、索额图等实权人物,依然被众大臣私下成为明相、索相。但是康熙皇帝亲口承认的也就只有陈廷敬了,被康熙称为“老相国”。

陈廷敬为官一生,谨遵“忍”“稳”字诀,始终在朝廷中央任官,从最初经筵讲官,到历任工、户、刑、吏四部尚书,到加封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做官一直很稳,完全以道德模范约束自己,对于贪赃枉法更是避而远之。

陈廷敬会做官,也是一代清官。在掌管户部期间,陈廷敬秉公理财,爬梳积弊,主持钱币改革;面对朝廷腐化之风盛行,陈廷敬上疏整治贪污;为了清朝长治,主张官员廉洁奉公。

问题二:关于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皇城是因为曾经两次接待康熙皇帝,故谓之“皇城”;相府是陈廷敬在康熙时期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被康熙称为“老相国”,故谓之“相府”。

皇城相府是经历陈廷敬祖辈及后辈数代人的发展,才形成如此规模的,并不是在陈廷敬手中骤然修建起来的。陈氏家族作为书香门第,世代读书出仕之人络绎不绝,可谓明清两朝的文化巨族,文化底蕴深厚。

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间的260年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出仕之人有38人,遍及14个省、市大半个中国,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民间立祠。

陈氏家族最鼎盛是在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其中陈廷敬更是身为帝师,入阁拜相,主持《康熙字典》编纂这样百年文化工程,与三子陈壮履参与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佳话。

皇城相府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其中,内城在明崇祯六年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为避战乱就已修建;外城于康熙四十二年修建完成。陈氏家族作为北方名门望族,又深受皇恩,经几代人之力逐渐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府邸,也不足为奇。

点赞3、南通市 网友:星空破碎

一代名相陈廷敬家族,家财万贯却用白菜豆腐祭拜先祖?

大家好,我姓杜,专看大户
人们都叫我杜大户!


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曾出现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名将良相一片高天,文化传承历久弥坚,依靠着皇城相府这座宝库,现如今皇城村已经家家住上了小别墅,但是祭拜祖先的时候摆的竟然是白菜豆腐,这一切的背后是陈家清廉俭朴的家风,几百年来,陈家一直坚守着这些家训规范。


康熙皇帝就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氏家族的家训立于陈廷敬之前的陈氏三世祖陈秀,陈氏家底厚实,陈秀担心儿子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之中,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为了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受家风影响,陈家后人都是立志学习,作风严谨,为官廉洁。陈廷敬进入仕途之后,更是得到了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康熙元年,陈廷敬回家探亲,当时他还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父亲陈昌期了解了他为官的情况后说:你能够保持廉洁正派的品格,对我来讲是最难得的回报。康熙四年,陈廷敬回京赴任的时候,母亲张氏为他整理行装,对他说:“你的一切花销,家里都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千万不敢贪国家的便宜。”


陈廷敬更是以身作则,洁身自好。相传当时陈廷敬的儿女亲家张汧,因为贪污、行贿而被判处死刑,张汧为了保命派人带着银子去找陈廷敬,希望能够靠着陈廷敬这棵大树逃过一死,却被陈廷敬严词拒绝,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六亲不认,说明他保守着为官的底线。


到了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他写诗道:“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这在对儿子陈壮履和女儿陈采薇的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形容风的力量,同时也是家风的力量,家风虽然看不见,但是力量巨大,陈氏一族之所以成为北方的名门望族,就是因为有一脉相承的家风遗训。

王健林王思聪这对相爱相杀的父子,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父子俩性格、行事风格相差甚远,王思聪又特别爱在网络上怼人,所以备受争议,虽是有一定的才华,但是他的才能不仅仅是显现的这些,如果能传承到父亲王健林的为人处世之道,必有一番大的作为,而不是一副大家眼中的万达集团”富家浪荡小公子“的形象。



王健林16岁时就入伍当兵,一当就是七年,所以王健林后来所有的行事习惯都有着浓重的军队色彩,在儿子王思聪眼里就是“军阀做派”。王健林的商业帝国建立的很大,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每天是忙不完的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极度缺乏,也没有定好家族基调,导致父子两人行事风格相差甚远。王健林心目中,儿子根本不懂当下社会的人际关系,总是警告他不要在网上乱骂人,甚至一再妥协退让:起码要考虑一下这个人能不能骂,尽量不要骂我的朋友。而王思聪也怼自己老爹:没什么厉害的,连英语都不会。现代人往往忽视了家风的传承与建设,这也是富不过三代的重要原因,从现在一辈起,就该狠抓家风建设,立家训,树家风,以规范的行事准则告诫规范后代。


纵观历史上很多家族的兴衰更替,都彰显了这样一个道理,家风离不开传承,传承离不开家族里的每个人,一个人的气质和眼界决定了这个家族传承的基因,从陈氏家族的先祖到后期,这个传承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正是给了我们现代人这样一个启示。

关于家族选址、布局、软装、文化传承,找老杜,我们一起看大户。

点赞4、太原市 网友:媚雪萧魂

陈廷敬是清初有名文臣,是顺治15年山西阳城籍的进士。

原名陈敬,因为当时还有一个顺天通州叫陈敬的,所以朝廷给他改了名字,在中间加了一个廷。却不曾想,这一加官运亨通。庶吉士以后,给康熙经筵讲学,然后各部尚书挂职锻炼一遍,最后一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入阁,后来还是《康熙字典》的总修官。


之所以把陈廷敬的履历说一遍,也就是清初作为一个汉官,给康熙上课以至入阁这些。如果放到明朝,陈廷敬根本没戏。

因为明朝能打榜最后入阁的,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大家所熟知的“三杨”、解缙、商辂、杨廷和、严嵩、徐阶、张居正、叶向高、申时行、李春芳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南方的。

山西籍的学子在明朝的内阁根本没有竞争力。但是在清初山西籍的学子出仕为官的蔚为壮观。这背后和一个背景有关。这个背景叫“晋商”。

实际上“晋商”最早发展的契机就是明朝的“开中法”,也就是让商人吧军粮运到边境前线,去换取“盐引”,也就是食盐的专卖权。

所以山西就出了很多经营食盐的大商人,到了明末,辽东的问题越来越大,晋商也就发展得越来越有钱。


晋商有钱就供子弟读书,陈廷敬本身就是晋商的后代。

不但陈廷敬读书有成就,他们陈家出了9个进士,6个翰林。没有强大的家族财力物力支持,一般人家,更何况是在当时教育资源严重落后于南方的北方。出现这样的成就,实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在陈廷敬自己当官的同时,他的家族实际上仍然在做着生意,仍然是晋商大户。

“皇城相府”传说是陈廷敬为了母亲不能去北京,而专门仿造紫禁城建的。但实际上首先原来的最基础的内城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朝崇祯6年开始主持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兵祸,避免战乱。外城一直到康熙42年才建好。真正出资出力修建的是陈家本族族人。


陈廷敬不过是这个族中的一员罢了。这就像乔家大院里住的可不是乔致庸一家几口,而是整个乔家家族。

之所以叫皇城相府,实际上是因为康熙两次下榻“皇城相府”。这些其实在《一代名相陈廷敬》里都有细致描述的。

陈廷敬正是因为家里其实也不缺钱,所以他也不会因为看中钱,而去贪污受贿。他和他的学生于成龙差不多,是一枚大清官。

他管户部的时候,康熙跟他“借”点钱花。结果他一句,等我开了饷再开借你,就把康熙得罪了。康熙说,“你欺负我还没亲政,等我亲政了,就砍了你的头。”等康熙长大了,才说陈廷敬有操守,是自己错了。


说白了陈廷敬就是因为家里是晋商,“不差钱”,所以才有底气把所有事情都按照本来原有的规则处理好,才那么优秀。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点赞5、包头市 网友:云若依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清,重臣贪腐从来都不是皇帝最关心的问题,有时候皇帝甚至愿意重臣们去贪腐!为何?有贪心说明没野心,只要不惦记皇帝腚下的那把椅子,捞点银子什么的,就随他去吧……更何况,皇帝哪天想要收回这些银子,也不过就是分分钟、上下嘴皮子碰一碰的事情罢了。和珅在乾隆年间权势何其熏天?可又如何呢?清仁宗嘉庆帝拿下他时并没有废多大力气。和珅“辛辛苦苦”一辈子捞的那些个家当,到头来还不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都进了嘉庆帝的腰包?在古代、尤其是明清,重臣贪或者不贪,并不在其有无这样的行为,而在于皇帝愿不愿意去查究。皇帝说你不是贪官,即便是和珅那样的人,也照样可以不是;皇帝说你是,就算你真的两袖清风,也照样可以给你制造一个“贪腐”的罪名。只要皇帝愿意,怎么着都行,无非操作层面的东西罢了。

▲和珅画像

陈廷敬到底是不是贪官?这个不好说,至少清圣祖康熙帝说他不是,现存的史料也没有记载他有贪腐行为,那我们就只能认为他不是,可这并不代表陈廷敬就没钱!陈廷敬本就出身山西的仕宦大家,家里并不缺钱。加之位列中枢多年,俸禄、皇帝的赏赐以及清朝京官一些“半合法”的灰色收入——冰敬、炭敬等等。那么多年下来,陈廷敬只要不奢靡、挥霍,攒下一大笔银子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陈廷敬画像

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高中进士,为了与同榜的另一位进士陈敬相区别,被清世祖顺治帝赐名廷敬。在高中进士之后,陈廷敬入翰林院镀金,之后走的是大多数翰林的“套路”——侍讲、侍读、内阁学士,时不时再兼一把科举的考官。直到康熙二十三年出任左都御史监管户部钱法,才算是正式开始独当一面。后来,陈廷敬又先后担任了工部尚书、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多个部院要职并于康熙四十二年出任文渊阁大学士,位列正一品序列,深得清圣祖康熙帝赏识。

从康熙十四年升任从二品内阁学士开始,到康熙五十一年去世,陈廷敬的红顶子戴了三十七年!三十七年的红顶子,难道还换不来一座“相府”?要知道,清朝可是有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何况,所谓“皇城相府”并不是陈廷敬以一人之力修建的,而是经几代人一步步扩建才有了后来的规模。作为山西的仕宦大家,陈廷敬家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大宅子了,也就是“皇城相府”的内城,后来陈家人又进一步进行了扩建了外城。这个诸君想必都能想明白吧?在平地上盖一座庄园跟在原有庄园的基础上扩建,其花销是有很大区别的,扩建的费用要低很多。

那么,陈廷敬在老家的府邸为何叫“皇城相府”呢?因为康熙帝曾两次在此地下榻。在古代,皇帝驻跸、下榻的地方叫什么?行宫!不是说找间屋子住下就行了的,好歹朝廷有司也得花点银子修缮下。皇帝走后,作为皇帝曾经的行宫,陈廷敬家的人肯定是不能再住了。那么,他们住哪儿呢?朝廷肯定是要再花钱给他们扩建住处的,这笔扩建的钱不可能都让陈廷敬来出!所以,“皇城相府”的扩建并不都是花的陈家的钱,还有一部分是朝廷的公款。

再者,陈家并不只出了一个陈廷敬,明清两代陈家出了不少举人、进士,其中不乏高官,他们也都是陈家的人,同样有份出钱扩建“皇城相府”。换句话说,“皇城相府”是因为陈廷敬而闻名天下,但并不是陈廷敬一个人的家,而是一个大家族共同的家。既然是共同的家,又怎么可能让陈廷敬一个人出钱来建呢?

点赞6、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帅比天天

陈敬廷是贪官还是清官应该是当朝朝廷清楚,既使有当朝皇帝庇护,新的当朝天子是不会放过你的。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坤,在乾隆皇帝死后立即被嘉庆帝抄家赐死。陈敬廷是清代二任皇帝的重臣,如果是贪官是无法立足朝廷的。那为什么会建起皇朝相府那么宏伟的私家宅院(我去过)?陈敬廷家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祖上就有丰厚的财产和田产,相府大宅院是经过几代人逐步完善修建起来的,并不是陈敬廷当宰相后盖建的,只是陈敬廷劳苦功高深得康熙皇帝敬重,当陈敬廷告老返乡后,康熙皇帝多次赐与皇家才享有的荣耀,久而久之,陈敬廷宅院慢慢被称为皇城相府了!

点赞7、潮州市 网友:夏殇ら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这是陈廷敬去世后康熙为其所写的挽诗,不知道问陈廷敬是是清官还是贪官的缘由是什么,但从这诗来看,陈廷敬毋庸置疑是个清官,而且还是个大清官!

一、“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当时清官

陈廷敬原名陈敬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中举,不过因为方式一同中举的还有一个顺天通州的陈敬。为了将二人区分开,顺治赐名为“陈廷敬”。

不过由于陈廷敬在会试中的名次并不算多好,陈廷敬因此仅仅被选为庶吉士(即后备干部),被留在翰林院学习。康熙即位后,陈廷敬任康熙经筵讲官,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在弘德殿为康熙讲经。

因此,得到康熙的赏识,所以在康熙亲政后得以一路高升,历任工、户、吏、刑四部尚书,最终到了文渊阁大学士的高度,这是清朝文官之最,相当于宰相,所以也被后人称之为“大清相国”。

据《清史稿》的记载,陈廷敬被以“清勤”评价。其克己奉公,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凡行为不端、送礼行贿者,不可放进家来。”此外陈廷敬刚到礼部上任时便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为官多年更是禁奢靡之风,两次任吏部尚书,选拔官员更是以爱民勤政、廉洁奉公为准,更是要求地方官员公开赈灾账目,杜绝贪官威海百姓。两次做都察院一把手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总领全国监察事务,监督各省官员。

如康熙时期,大学士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相互倾轧,疯狂贪腐。但因为迫于二人的权势,众人敢怒不敢言。而陈廷敬在给康熙讲书时,讲《君子小人章》结束后,康熙问陈廷敬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提到明珠,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康熙大怒,因为清朝没有相国一职。

陈廷敬便提出明珠揽权太重,与朝中众多官员皆有的贪腐,只是明珠的包庇有关,并列出了明珠私改奏折、卖官鬻爵等罪状。并提出罢免明珠所卖的这些人。随后将明珠的心腹、党羽陆续剪除干净。

当然,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陈廷敬之清廉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我们在来说说,为何陈廷敬建的起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实则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起建,非陈廷敬起。

陈家世代以读书,家族中更是出过不少进士。只是到了陈廷敬的高祖父陈修这一代,因为多次参加科举而未能考中,所以做起生意,通过经营煤矿和冶铁,很快就富甲一方,成了当地的望族,积累了庞大的基业和资产。

也就是说陈廷敬本身就家大业大,又历经数代人的积累,这才有了这皇城相府,这与陈廷敬是不是清官并无关联!

点赞8、衡阳市 网友:俄还好

陈廷敬是清朝的一代名相,关于他有一本书《大清相国》,因为王岐山曾经推荐给下看,新闻一报道,这本书全网卖断货。


就从这点看,陈廷敬就不能是个贪官。先说说的他的人生经历,再来说“皇城相府”是怎么回事。


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帝赐名廷敬,奉命教导康熙

顺治帝时期,陈廷敬就受重用,那个时候还是翰林院的学士,康熙年幼即位后,提拔陈廷敬当了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的政治生涯有这么几件大事:

  1. 钱币改革 任职户部期间,陈廷敬发现,当时一些奸商纷纷毁钱铸铜,使制钱数量日减而质量日差,威胁到朝廷国库。在他的主持下停收采铜税,增加铜源,杜绝毁钱铸铜的现象,维护币制稳定。
  2. 整治贪污 每个朝代都有贪污,康熙即位年幼导致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向朝廷上疏,制止官员奢靡贪污的风气,严惩涉事官员。
  3. 吏治改革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提出孔子的“上行下效”,建议改革官吏的保举制度,实施“连坐”等方法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杜绝官官相护、中饱私囊、埋没人才等等。

从陈廷敬的这几天为政举措,就能知道他是一个干实事的人,和贪官相对立的清官、好官。


陈廷敬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这就是不准家族中人贪污舞弊,有犯了的人逐出家族。


虽然清朝不设宰相,但是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大学士其实就相当于宰相了。


“皇城相府”的来历

“皇城相府”一开始并没有“皇城”这两个字,原来也不叫相府,而是叫“中道庄”。


因为陈廷敬时期,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相府也是陈廷敬时期建造的,其中内城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总得来说,这里头住的不是陈廷敬一家人,只是他的家刚好在这个城里头。


皇城相府从明孝宗到清乾隆,中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妥妥的文学“大家族”。


如果这个“皇城”不是和康熙有关,陈廷敬家族的“中道庄”怎么敢称做皇城相府,所以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就误以为陈廷敬是贪官,才有那么大一所宅子。


(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9、来宾市 网友:醉花荫下

皇城相府是陈家几十年一点一点修起来的,著名的藏兵洞就是陈廷敬没出生就建起来了,陈家在官场同时为官的有十几人之多。这里有个传说,说有一次康熙收到密报,陈廷敬有大不敬之罪,在家乡修建皇城,其实是陈母想看皇宫,儿子为母亲避免车马劳顿,在家修的城墙而已。有仿皇城之意。后康熙来查,皇城相府一夜之间被粉刷黄色,意为黄城相府。当然这是传说并非真事。但通过陈氏家族几代人几十年的耕耘,陈家才有了皇城相府这样的宅院。欢迎大家来到阳城参观旅游。

点赞10、洛阳市 网友:烬陌袅

这不是陈廷敬修的,而是陈氏家族先后几十年慢慢修建而成,陈廷敬没出生就开始修了,所以单纯以这个来判断陈廷敬是贪还是清是不对的。

点赞11、杭州市 网友:青莲白雾

陈廷敬是两朝重臣,尤其在康熙年间收台湾、平平三番、剿灭葛尔丹等重大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使其在死后能享有皇子扶棺的殊荣。俗话说盖棺定论,陈廷敬应该是个清官。

点赞12、上饶市 网友:玉颜粉骨

位于山西晋城阳城县北留镇,有一座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清朝时由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午亭山村。因为康熙皇帝两次巡视山西都曾下榻,故名皇城,因为这里的主人曾经是清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陈廷敬,也是实质上的宰相(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明朝后来不再设宰相,后来采取内阁制,进入内阁则实质上就是宰相,清朝延续以内阁大学士为实质宰相,到雍正时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所以也被称为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可以说是无比的奢华,但是凭借陈廷敬本人,能否建立起来呢?或者是否可以认为陈廷敬就是个贪官呢?其实不然。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同时作为内阁大学士,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不仅如此,陈廷敬出身于陈氏家族,本身就是山西的名门望族,在明清之时,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而且皇城相府不是一次性建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不仅于此,屯兵洞、陈氏宗祠都是在明朝时就已经建完。

由此可见,皇城相府是山西陈氏家族历经数代,上百年时间建设完毕,由于陈氏家族在明朝就已经是富商和高官层出不穷的大家族,建设这样的皇城相府也是没啥的。不过陈廷敬本身深受康熙皇帝器重,而且为官清廉,陈廷敬之后,陈家的儿孙辈又有六人考中进士,虽然官职不够显赫,但是,在廉洁从政上无一犯错,保全了陈家“清贫耐得始求官”的家规,也是非常难得的。


想要了解更多文旅信息,就关注每日文旅君吧,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备注来源。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