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赵氏孤儿”欺骗了大家两千年。朝堂之上,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其全家三百多人全部被杀死,幸亏赵家门客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出手相救,才保住了唯一孩子赵武,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最终抓住屠岸贾处以极刑,为全家人报仇雪恨。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被读者信服,但现实情况却比这个故事更加复杂,赵氏家族死了没有?死了!怎么死的?其实是一场政治阴谋。
赵家被灭门是权力争斗的结果
赵衰曾和重耳在狄国生活了19年,两人娶了一对姐妹花,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杀死了晋怀公,成为了晋文公。随后晋文公将自己女儿嫁给了赵衰,所以赵衰既是晋文公的连襟,又是晋文公的女婿,跟着晋文公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多年,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不过,晋文公让赵衰当上卿,赵衰却推辞了,让给了栾枝、先轸、郤毂等人,古代被举荐之人或者因为感恩,或者因为利益交换,往往依附于举荐之人,晋国六卿中一半的人都是赵衰安排的,所以赵衰很有权势。
赵衰退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大儿子赵盾顺理成章成为六卿之首。
有一天,赵盾被晋灵公邀请吃饭,可是晋灵公却因为厨师做饭没做熟,一气之下直接把厨师杀了,喜怒无常的晋灵公看到赵盾后,甚至想连同他一起杀掉(可能原本就想杀),幸好赵盾跑的快,幸免于难。
可是还没跑多远,他的兄弟赵穿就晋灵公给杀了,于是史官董狐记载了“赵盾弑其君”,原因很简单:虽然你没杀,但你也没制止啊,回来后更没处罚他,所以他弑君罪名跑不了。
当时赵盾权倾朝野,那些贵族也不敢动他,可是过了三年,赵盾死了,这时他儿子赵朔也死了,只留下赵朔遗孀庄姬和幼子赵武。庄姬是晋景公的亲妹妹,当时饥渴难耐,与赵盾弟弟赵婴齐有了奸情,被赵婴齐两个哥哥赵同、赵括发现并举报,赵婴齐因此被赶出了晋国。
庄姬十分气愤,于是到晋景公面前诬告赵同、赵括意图谋反,此时中军元帅栾书站出来为庄姬作证,于是让屠岸贾(这个人只有史记中有记载,其他史书皆无此人,可能原型为栾书)围攻赵氏府邸,将赵同、赵括家族全部杀死。赵氏家族世袭的采邑也遭到了公室的没收,史称“下宫之难”。
庄姬作为举报人,她和儿子赵武(当时12岁了)自然没事,赵武从小就在晋景公宫内长大,但赵氏家族的势力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赵武从弱到强,升为晋国六卿之首
赵武作为晋景公的外甥,一直接受宫廷良好的教育,又过了几年,赵氏家臣韩厥向晋厉公提议:“当年赵衰辅佐文公、赵盾辅佐三位国君,都是国之贤臣,为晋国贡献良多,他们的后代却受到这样不公平地对待。这样下去,有能力的人都要逃离晋国,不敢在此出仕了”。
韩厥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逐渐长大的赵武获得政治上的提携,当时晋国卿大夫权力很大,晋厉公希望赵家人能打破这种僵局,于是同意了韩厥的提议,亲自为赵武主持成年礼,让他拜见八位上卿。
当时晋国权势最大的家族是郤氏,在晋国当时的八卿之中独占三席,其他家族不能与之相比。郤氏家族比当年的赵氏更为骄横,晋厉公忍无可忍发动了一场刺杀活动,直接将郤氏杀死,八卿之中的栾氏、中行氏也受到波及,险些一同被杀。
晋厉公的这种行为很快遭到报复,郤氏鲜血还未干,栾氏、中行氏的家族武装就一拥而上,将晋厉公和他手下全部杀掉,拥立十四岁的孙周为新君,史称晋悼公。
这时,赵武获得了最佳发展时机,晋悼公虽然年纪不大,却很有想法,他上台后,首先保证了栾、荀、韩等大贵族的利益,随后又提拔了魏、赵等弱族,赵武由此位列八卿之末。
赵武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学东西很快,立刻展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他通过军事打击和外交政策让郑国归属于晋国,同时近征远交,获得了晋国上下的一致认可,也让晋国重新成为天下霸主。晋悼公十分赏识,让他当上了第三正卿的位置,当时第一正卿中行氏荀偃已经六十多岁,第二正卿士氏范匄也已经五十岁,实际晋朝的掌舵人已经成为了赵武。
赵武在任时期最大的成绩就是将晋国强硬对外态度改为怀柔政策,促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二次弭兵之盟,十四国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同征讨。
赵武凭借功勋卓著的成绩获得了不少的封地,但是相对于其他五大家族而言,土地、人口依然匮乏,赵武的孙子赵鞅为家族发展,决定全族北迁,那里有一条汾河,四周交通十分发达,到代国和中山国都很方便,于是赵鞅就在汾河边上修建了一座异常坚固的新都城,这就是晋阳城。
有了城市,还要有人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迁徙,公元前500年,赵鞅带着部队攻打了卫国,让卫国不得不求和,赵鞅一不要钱,二不要地,只要五百户人口,这五百户人口成为了晋阳城的第一批常住人口。
此后,赵氏家族以晋阳城为据点开始休养生息,发展军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
赵襄子固守晋阳,与韩魏三家分晋
晋国势力一家独大,其中关键原因是任人唯贤,发展出了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卿族,这十一个卿族不断地兼并内乱,最后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
此时,赵鞅儿子赵襄子当家,韩家为韩康子、魏家为魏桓子、智家为智伯瑶。这三家实力此消彼长,彼此各占一方。
智伯瑶脑子很大,他想把赵、韩、魏消耗掉,想了个法子,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叫来,说道“晋国原是中原霸主,现在反倒被越国夺去霸主之位,简直是奇耻大辱,为了让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提议咱们每家都拿出一百里的封邑来归还给晋君,我智家身为首席,先带头捐个万户封邑献给晋君,诸位以为如何呀?”
赵襄子说“我赵家不捐,你们谁愿意捐谁捐吧”。
但赵襄子很硬,韩康子、魏桓子却是个软骨头,他们都没有智伯瑶实力强,迫于形势都认了怂。
结果显而易见,谁不捐就整谁!智伯瑶于是叫上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知道后就龟缩在襄阳城里,任凭三家将外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愣是攻不下来。
这场战斗打了两年,城下尸体堆积如山,城内粮草也几乎快吃没了。
有一天,智伯瑶到晋阳城察看地形,突然他发现有一条河从晋阳城东北流过,于是他果断让人在上游筑起堤坝,蓄水灌城。
这招十分有用,襄阳城被水淹得一塌糊涂,整个被淹成了水城,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去避难,赵襄子于是派门客张孟谈偷偷去找韩魏两家,说道“当年赵氏蒙难,几遭屠岸贾灭族,多亏韩魏两家不遗余力照应,赵氏血脉才得以延续,为此我家主人一直十分感激,如今韩魏两家被迫与智氏结盟,我家主人毫无怪罪之心,反倒为两家感到可惜”。
韩魏两家不明白赵襄子的用意,问道“赵君如今自命不保,反倒关心我两家起来了?”
张孟谈说“我家主人说了,赵魏韩三家唇齿相依,若是赵氏灭亡,怕是韩魏也不远了”
“智伯亲口答应,灭赵后三家共分赵地,怎会灭我韩魏两家呢?”
“如今四家之中,智氏实力最大,此次伐赵出力也最多,倘若赵氏灭亡,智伯怎会轻易分地与韩魏?定会一家独吞,鄙人也听说安邑和平阳也有河水经过,万一哪天你三家闹翻,智伯来一出水淹安邑和平阳,那晋国不就全是智氏的了吗?”
正是这一番话动摇了韩魏两家的立场,而张孟谈也给出了赵襄子的建议“三家灭智,瓜分天地”。
就这样,智伯瑶在睡梦中被擒杀,为了斩草除根,三家又一鼓作气乘势攻打智氏封邑,并杀死智氏家族两百余人,连同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随后,又逼迫周威烈王发出了诏书,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正式名存实亡,实现了三家分晋。
赵国自此实现了三足鼎立,实力由此位列七雄之一。
结语:
赵同、赵括被灭族纯属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而赵武一支得到了保存,在几十年间,他们不断韬光养晦,通过聪明才智保存实力,终于获得了长足发展,赵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他的思想得到了代代传承,终于成就了一方霸业。
“赵氏孤儿”的崛起,与一桩桃色新闻引发的系列血案有很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历史中记载这个女子为晋成公之女,也称她为“赵庄姬”。
赵庄姬嫁过去没多久,就生下了儿子赵武,也就是“赵氏孤儿"的主人公。
按理说,赵庄姬已是人妇,且又生了儿子,理应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在生下儿子赵武后不久,赵庄姬的丈夫,也就是赵朔突然死了。
具体怎么死的,史料中没有记载,大概是因为得了急病而死的,而他的死,就让妻子赵庄姬在正值壮年之际,成了一个寡妇。
成了寡妇不要紧,但没过多久,赵庄姬却和另外一个人走到了一起,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朔的叔叔赵婴齐。
也就是说,赵庄姬和夫家的叔叔,开始了一段有悖人伦的感情。
正是因为这一段不正常的感情,让原本在晋国属于如日中天的赵氏家族,自此沉沦,但也是因为这一段感情,让赵家走上历史舞台,最终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事情的始末缘由,还得从那段有悖人伦的桃色新闻说起。
赵庄姬和叔叔赵婴齐私通之后,两人的感情越发深厚,几乎已经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但她们却忘了一句话,就是纸包不住火。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赵庄姬和赵婴齐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旁人知道了。
而知道的人,正是赵婴齐的两个哥哥,也就是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赵同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那位)得知。
对于自家兄弟与侄儿媳妇有私情的事,赵同、赵括十分果断的进行了举报。
当然,赵同、赵括这二人的举报,并非完全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大义灭亲,他们的目的,其实就是争权夺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赵庄姬的丈夫赵朔已死,而他的父亲赵盾是晋国数一数二的大贵族,而作为赵盾的弟弟,包括赵同、赵括,以及赵婴齐都有继承大哥赵盾地位的资格。
基于这种情况,如果其中一位因为出现问题而被迫退出,对于另外的人就绝对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知道赵婴齐与侄儿媳妇私通之后,赵同、赵括兄弟二人,就知道机会来了,举报赵婴齐,让他丧失前程,必须是一击即中的事情。
而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赵同和赵括所预料的一样,赵婴齐因为丑闻被曝光,最终不得不被逐出了晋国。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任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会这么强烈。
在赵婴齐被驱逐之后,最伤心和最难过的,莫过于赵庄姬了,她与赵婴齐之间的感情,已经到了十分深厚的程度,而心爱的男人被赶走,让她不由得怀恨在心。
怀恨在心怎么办,自然是想办法报复,而赵庄姬报复的方式,却着实有些”奇特“,她向当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举报,说赵同、赵括兄弟二人意欲起兵谋反。
从亲属关系上来讲,晋景公还是赵庄姬的兄弟,两人都是晋成公的子女,但亲戚归亲戚,最开始的时候,晋景公对于赵庄姬的举报,并不是特别相信。
为什么呢?首先,赵庄姬是一介女子,古代女子的地位并不高,即便她是自己的姐姐,但对于女子之言,晋景公表示可信程度很低。
其次,赵同和赵括皆是赵家子弟,而赵家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因此族中子弟地位都很高,他们犯不着去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去造反。
因此,晋景公认为赵庄姬的话有假,他不相信赵同和赵括会谋反。
但就在晋景公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时,晋国内部两个重要的家族首领,同时也是晋国朝中身居要位的两个大臣站了出来,表示要为赵庄姬作证。
这两个人,分别是栾氏和郤氏家族的栾书、郤锜。
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在晋国的地位仅次于赵家,他们之所以会主动表示要为赵庄姬作证,其实目的并不单纯,说白了就是有所图。
作为晋国的大家族之一,栾氏和郤氏对于赵家的势力强大一直很是眼红,并且,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私下,没少和赵家产生摩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深的积怨。
而今,看到赵家内部出现内讧,这对栾氏和郤氏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因此,在听闻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造反后,他们第一时间跳了出来,为赵庄姬作证,先是晋景公向栾书求证,之后郤锜又对晋景公表示确有此事,最终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晋景公相信赵同和赵括确实有谋反的嫌疑。
既然有人想造反,那就必须将其提前平定,因此,晋景公一方面安排栾书、郤锜备战,另一方面则号召群臣,为剿灭赵家来做全面的准备。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在晋景公的号召下,晋国那些曾经与赵家有积怨的贵族们,纷纷加入了消灭赵家的队伍之中。
最终,在一切都做足完全准备后,晋景公发难,“意欲谋反”的赵同、赵括两兄弟被诛杀,其他的赵氏族人,也大多在这场混乱中遇害。
简单来说,就是赵家经过此事后,基本上已经被灭族了。
从曾经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到如今的轰然倒塌,赵家就这么从晋国的政坛上黯然退出,并且,还是用一种十分惨烈的方式。
这场针对赵家的灾难,历史上称其为“下宫之难”,不过,“下宫之难”有两个不同版本。
在《左传》中所记载的,基本上与前文相同,赵家的覆灭是因为赵庄姬的诬告,以及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推波助澜。
而在《史记·赵世家》里,则多了一个叫做屠岸贾的奸臣,并且,赵家被灭族完全是他操纵的结果。
不过,根据相关专家的考证,《左传》的记载更接近真实一些,而不管是哪一个版本,赵家在“下宫之难”后,彻底失势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何仅凭赵庄姬的一个诬告,就让包括晋景公以及其他贵族如此“配合”呢?
事实上,“下宫之难”的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晋景公自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下宫之难”结束后,晋景公的赏赐十分怪异,他并没有将赵家的土地等资产赏给在此事中立大功的栾氏和郤氏,而是赏给了另外一个与此事毫不相干的人祁奚。
祁奚也是晋国的贵族之一,但从头至尾,他并没有参与到“下宫之难”中,却在最后得到了赵家的土地。
那么,晋景公为何会这么做呢?说白了,他就是把祁奚当做了一只“白手套”。
诛灭赵家,是晋景公以削弱国内大贵族的势力,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但如果他在诛灭赵家后,把赵家的土地赏赐给栾氏和郤氏,那么就会让栾氏和郤氏成为第二个赵家。
这显然不是晋景公想要的,也与他的宗旨相违背,因此,只能是把赵家的土地,赏给另外一个能被控制的人。
简单来说,这个祁奚的作用,就是一个“保管员”而已。
除了把赵家的土地等资产安排好,晋景公又在“下宫之难”结束后,“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
如何展现的呢?就是在晋景公准备将赵家仅存的独苗赵武杀掉时,大臣韩厥站出来进行了谏言阻止,而晋景公则“恍然大悟”,最终刀下留人,放过了赵武。
这样一来,晋景公不仅达到了削弱打击赵家势力的目的,并且,也算是没有将赵家彻底灭门,留了一个赵武来继承香火,因此,晋景公就得了一个“仁爱之君”的美名。
因此,与其说“下宫之难”是源自赵庄姬的诬告,倒不如说其是一场各得其所的阴谋,赵庄姬报复了赵家人,栾氏和郤氏打击了对手,而最大的获益者晋景公,则平衡了朝堂势力,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除了晋景公之外,该事件的另一个受益者赵武,也自此登上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赵家被灭时,赵武尚且还是幼儿,得益于晋景公的“宽仁”,赵武幸运地长大成人,在此期间,晋景公去世,继位的是其儿子晋厉公。
由于政治手段和驾驭群臣的本领不如父亲,因此,在晋厉公登基数年之后,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以栾书和三郤(郤氏家族的郤锜、郤犨、郤至)独揽大权的局面。
而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晋厉公很是着急,他迫切的想把大权重新夺回来。
但夺回来谈何容易?栾书和三郤根深蒂固,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况且,晋厉公也没有当年他父亲晋景公灭赵家的魄力。
因此,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扶持新的贵族,来制衡栾书和三郤。
不过,扶持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被扶持的人第一个要忠心于晋国,这样就就保证其能为自己所用,第二个则是要有资历,不然根本就没有扶持的必要。
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除了赵家的独苗赵武外,没有别人。
论忠心,赵家祖上数代人都是晋国的功勋,赵武的祖父赵盾和曾祖赵衰都为晋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而论资历,赵武又是功勋世家之后,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并且最重要的是,此时距离“下宫之难”,已经过去了八年了,曾经的屠杀,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忘记。
更何况,在晋厉公看来,赵武在当时只是一个幼儿,对于自己的家族被灭,更应该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基于这种心理,晋厉公就决定扶持赵武,而为了表示重视,在赵武成年的时候,晋厉公亲自为其主持了弱冠之礼。
而对于晋厉公的举动,朝中大臣则在赵武的弱冠之礼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其中,当初劝谏晋景公给赵家留下子嗣的韩厥,对赵武的态度十分严厉,但严厉之中,透露出殷切的希望,所说之话,也是以谆谆训诫为主。
而当初助力晋景公灭掉赵家的栾书和三郤,则是态度冷淡,甚至三郤当场还泼起了冷水。
至于其他朝臣,有些是只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漂亮话,有些则是真心的希望赵武能光复祖业,比如荀庚和荀罃,但因惧于三郤的势力,只能暗中勉励赵武。
朝臣的不同反应,折射出了他们对赵武的态度,而主人公赵武,却在面对态度不一的众人时,十分漂亮地演绎了什么叫做态度谦卑。
侍奉厉公、尊重栾书、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赵武当时为人处事的方针
在这种方针之下,年轻的赵武得到了快速成长,并且,没有因为晋厉公刻意重视他而遭到栾书和三郤等人的打击,换句话说,他把自己设定为一个态度谦卑,且行事低调的人,以此来换取成长的机会。
正当赵武闷头成长之际,晋国的内部却出现了大问题,晋厉公被杀了。
弑杀晋厉公的正是栾书,由于晋厉公激进的削权方式,导致了部分贵族的不满,因此,在公元前573年初,栾书杀掉晋厉公,拥立新君晋悼公上位。
这场事件,前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一直到晋悼公上位之后,重用了老臣韩厥,并废掉了栾书,最终才将混乱的局势平定。
而在这十年里,赵武也已经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
得益于晋悼公的大力改革,将之前朝堂上的浊气一扫而空,同时秉承厚待对晋国有功的臣僚后代这个原则,因此,他开始大力提拔功臣之后。
而作为曾经晋国的功勋之后的赵武,就自此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在此之后,赵武进入政坛,并且,因为表现出色,被晋悼公赞其为“善文,能断大事”,命其佐新军。
这下,赵武算是成为了实权人物,而他在这个职位上没干多久,又再次得到升迁,被委任为首席公族大夫。
赵武的一路升迁,是晋悼公在经过长期考察后,得出了赵武是一个治世贤臣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赵武不仅才华横溢,也确实真的是一心为国。
因此,在晋悼公的欣赏之下,赵武可谓是官运亨通,没过多久,又从新军佐一跃为上军将,其地位也从当时的晋国六卿末位升至中间。
而这些,都为赵武在后期成为六卿之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赵家成为一方诸侯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当然,赵氏能在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靠的可不仅仅君王的赏识,更多的是晋国王室的日渐式微以及和天下大势的变化。
对赵武有知遇之恩的晋悼公,可以说是晋国中后期一个难得的明主。
在他的带领下,晋国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当时,朝政大权尽归其手,同时,他大胆任用包括赵武、韩起等年轻派大臣,君臣等人配合紧密,共同打造了晋国继续称霸中原的宏图伟业。
但可惜的是,正当晋悼公在复兴霸业的路上大展拳脚之际,他突然得病死了。
晋悼公去世后,其子晋平公继位,在此期间,晋国六卿的位置再次发生变化,由于原六卿之首的范宣子去世,赵武得到升迁,位于六卿之首位。
从赵氏仅存的血脉,到如今的六卿之瘦,赵武用了35个春秋,这三十五年,赵家也完成了从几近灭族到再次兴旺的华丽转变。
而在赵氏日渐兴旺的同时,晋国的朝堂之上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原本在晋悼公活着的时候,晋国的政权还算比较正常,但随着他的去世和晋平公的上位,由于晋平公的相对弱势,朝政大权逐渐被六卿所掌握。
到了赵武去世之后,掌握大权的六卿经过争斗,权力再次重新分配,形成了以韩、赵、魏、智四个家族为首的局面。
而在这四家里,智家权力最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了削弱其他三家实力,智家利用他们三家心不齐的弱点,游说韩、魏两家,以不愿贡献出土地为由,发兵攻打赵家。
最开始,韩、魏两家对于攻打赵家并不情愿,但迫于智家的压力,不得不各自派遣一路部队一同前去,著名的“晋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而晋阳之战的最终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三家大军抵达赵家所在的晋阳后,赵家陷入重围之中,不过,由于当时赵家的家主赵襄子安排得当,让进犯的大军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一边是重重包围,一边是据死守卫,双方在这种胶着的状态下,持续了两年由余。
为了抓紧结束这场战争,智家的智伯瑶在走访晋阳周边的地形后,想到了一个狠毒的主意。
晋阳城的东北方向是晋水,晋水水流汹涌,智伯瑶就派人把晋水改道,让其往西南方向流,这样,就能够用大水冲垮晋阳城。
这个计划实施的非常成功,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水倒灌过来后,城里的房子被淹没很多,幸存的百姓们不得不躲在高处避难。
对于这个战果,智伯瑶十分满意,但韩、魏两家的首领就颇有些不自在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家的城池附近,各自也有一条大河,而今智伯瑶能用水淹了晋阳,保不齐日后也会把这个招数用在他们身上。
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谁也不想将来落这么个下场。
而在他们两家进退维谷之际,赵家暗中派人找了上来,把其中利害关系再次说了一遍,这就更加重了韩、魏两家脱离智家的心思。
最终,韩、魏、赵三家经商议后决定,一起联合起来,反攻智家。
如此一来,毫无防备的智伯瑶以及其部队,在一个黑夜里很快就被其他三家击溃,智伯瑶本人也在乱军中被杀。
有道是趁你病要你命,在杀了智伯瑶后,韩、魏、赵三家趁热打铁,率领联军开始攻打智家封邑,最终,智家上下两百多口人全部被杀,其土地和资产,也被韩、魏、赵三家瓜分。
经这么一闹,三家的势力得到快速增长,而晋国虽说还有国主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之后,韩、魏、赵三家开启了不断蚕食晋国土地的进程,到了公元前438年的时候,晋国的所有疆土,就只剩下曲沃和绛这两个地方了。
而剩余的,早已被韩、魏、赵三家瓜分干净。
三家分晋,就是这么来的,而其最终的结果,是让韩、魏、赵三家,从晋国的大贵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韩、魏、赵三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也自此拉开了帷幕。
只能说天不亡赵氏!
前583年,一场惊天动乱在晋国政坛骤然爆发,它的爆发致使晋国赢姓赵氏大宗(赵衰一脉)一脉被灭族,仅剩赵武一人,这场动乱就是后世闻名的“下宫之难”。
下宫之难,源于一场发生在赵氏大宗内部的伦理丑闻事件。晋文公时期,晋国六卿之一赵衰生有四子:赵盾、赵同、赵括和赵婴齐,赵衰死后,赵盾为赵氏领袖,继承赵衰执政大夫一职,执掌晋国国政。赵盾生赵朔,赵朔娶晋成公之女孟姬,赵朔死后谥为庄,故称赵庄姬。
赵朔早逝,赵庄姬早早守了寡,寂寞难耐下,就与自己的叔叔赵婴齐有了奸情(叔叔与侄媳妇有私情这绝对属乱伦行径)。事情败露后,赵氏领袖赵括(此赵括非“纸上谈兵”那位)与兄长赵同遂将赵婴齐逐出晋国。自己心爱的男人被放逐,赵庄姬自然怀恨在心,为保护赵括、赵同两兄弟,她就向自己的兄弟晋景公进谗言,诬陷赵括、赵同意欲谋反。
起初晋景公并不太相信赵括、赵同会反。但就在这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景公相信了赵庄姬的诬告,误认赵氏会反,命栾书、郤锜备战。
在晋景公的号召下,平日遭赵氏欺压的贵族纷纷举兵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下,惨遭杀害。那些姬姓卿大夫憎恨赵氏掌晋国国政时的专制,向赵氏一族举起屠刀,将这些年为嬴姓所压制而积累的仇恨发泄出去。一时血染赵氏宗庙,赵氏惨遭灭族。此时,赵氏大宗一脉仅有赵庄姬之子赵武侥幸活了下来。赵氏被灭族后,其封地被景公赠与祁氏,以壮公族。
这就是“下宫之难”的全部经过!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在晋国权势滔天,甚至连晋国君主都能杀的赵氏家族,会因为一件伦理事件,一个女人的诬告,而被灭族。
当然赵氏会被灭族,起因虽说是因为赵庄姬的诬告,但是赵氏大宗会被灭族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力二字。
晋襄公时期,在宗主赵盾的带领下,赵氏独霸晋国,原与赵氏共掌晋国天下的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等晋国公卿世家,除愿意依附赵氏外,其余家族皆被赵氏赶出朝堂,如狐氏一族,本为六卿家族之一,却因狐季反对赵盾拥立公子雍为晋公,继而被赶出朝堂;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族,因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等密谋暗杀赵盾心腹,被赵盾查出,后也被全部赶出朝堂。
与此同时,在反对赵盾的家族多数皆被赶出朝堂时,赵盾也同时在扶持着依附于自己的家族,让他们进入晋国决策层。前618年,赵盾重组六卿(晋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来主持的六卿将佐安排),此时的六卿除了中军佐荀林父不是赵盾自己人,其余四卿皆是赵盾一党,上军将郤缺是赵盾的死党,上军佐臾骈是赵盾的家臣,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是赵盾的盟友。
在赵盾的运作下,一时间整个晋国都被赵氏所控,身兼执政大夫和中军将(正卿)二职的赵盾,是牢牢控制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与君主无疑。此时的赵氏是晋国名符其实的霸主,不但全面压制着晋国其他公卿世家,还可以决定晋国君主的人选,甚至是做出弑君之事(晋灵公都被赵盾堂弟赵穿弑杀)。
赵盾虽专权,但却并不乱政,相反他是一个治世贤臣,晋国在他的带领下,国力是蒸蒸日上,依旧是维持着天下霸主的地位。可是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赵盾的专权,虽说是为了统一晋国的思想,好让自己专心与秦齐楚等国争霸。但无论赵盾的初衷是好是坏,他的专权必然会损害到晋国其他公卿家族的利益,比如狐氏、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皆因赵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试想,这些被赵氏剥夺权力的家族岂会不恨赵氏呢?
同时,人吗!多数总是以利益为先,谁不想坐上赵盾那个位置呢?谁不想取赵氏而代之呢?正所谓树大招风,在当时,谁想成为晋国执政,就必须得先将赵氏拉下马来,只要赵氏落马,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晋国执政家族。
自赵盾后,赵家在晋国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晋景公时期,晋国置六军十二卿:中军将郤克,中军佐荀首,上军将荀庚,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同,新中军将韩厥,新中军佐赵括,新上军将士朔,新上军佐韩穿,新下军将荀骓,新下军佐赵旃,其中赵氏就独占三卿,要知道在当时的晋国能做主的就是这十二位卿大夫,多数时候晋国所施行的各项政策都得经过他们投票表决,他们不同意,哪怕是晋公要推行,也很难实行。
赵氏能在这么重要的十二个位置中占据三席,可想而知其势力是有多么庞大。
但是俗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壁其罪”,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有德有才之人,这对于赵氏来说那绝对天大的福气,他们的存在只会让赵氏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但是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无德无才之人,那对于赵氏而言,这绝对就只会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想想看赵氏独占三席,这本来就让赵氏成为众矢之的,此时要再加上这三位皆是无才无德之人,那岂不是在时时刻刻的提醒别人,他们的位置很容易得到,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然后就会日日夜夜的想着去对付他们。
让人日日夜夜的盯上,这绝对不是好事,毕竟人无完人,只要是人难免就会放错!
事实上,当时赵括、赵同等就都是无才无德之人,他们身居高位,明知是高处不胜寒,有很多人在盯着他们,应该要谨言慎行,避免被人抓住把柄。可是,他们却偏不,反而是借着家族内部的伦理之事,趁机去对付自己的兄弟,将赵婴齐逐出晋国,继而惹怒赵庄姬,并最终将赵氏推向灭族之祸。
不是说赵括、赵同处理此事不对,只是他们不该这么大张旗鼓的处理,更不该借此事公报私仇。他们这般处理,惹怒赵庄姬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当赵庄姬向晋公诬告赵氏将谋反之时,其他有野心,或跟赵氏有仇的家族,自然也就落井下石,加之晋景公对赵氏本也很忌惮,由此在种种原因下,赵氏最终走向了灭族之祸。
赵氏被灭族,归根结底在与他们拥有与他们的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权力,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怀璧其罪,既然没有能力,可又不愿意放弃权力的赵氏,自然就被那些有野心的及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给盯上了,而当时赵括、赵同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这些家族的针对,他们不但应付不了,还自掘坟墓,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让敌对家族有机会将他们推向坑中。
最终赵氏毁在了赵括、赵同手上,大宗一脉仅存赵武。
当然,天不亡赵氏!先是赵武活了下来,赵氏大宗不至于绝嗣。之后,幼时曾受赵盾养育之恩的韩厥又顶住权力的诱惑,一心要报答赵氏恩情,向晋景公强谏,称赵衰、赵盾皆有大功于晋国,此时就因他们的子孙犯了错,就要断他们的传承,让他们没有后人祭祀,试问这样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而晋景公又并非是一个昏君,他也自知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于是下令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并恢复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就这样,赵氏大宗再次复立,逃过彻底绝嗣的命运!
而后,因晋厉公想要从此时的掌权者三郤手中夺回权力,赵武这位根正苗红,又与三郤有深仇大恨的功勋贵胄就又被赋予重任,成为厉公对付三郤的一柄利剑。当然,上天似乎真的是不亡赵氏,它为赵氏大宗留下的这独苗赵武,他并非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一位有着先祖赵衰、赵盾之风的能人。
此时,晋厉公对他的重用并没有让他蒙蔽他的双眼,他深知厉公绝没有安好心,如果任由他排布,自己最后定然会被当作替罪羊,所以被重用期间,他是严格遵循着“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的规矩,说白了就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正是这个行为,赵武才幸运的躲过厉公被杀后的清算,并在之后的权力重整过程中再次得到重用。
厉公之后,悼公即位。此时赵武的能力与才干被悼公看中,加之经过赵武“委曲求全”的经营,本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纷纷摒弃前嫌,与赵武交好,自此赵武的地位是一飞冲天,从新军佐一口气连升五级,跃居上军将,成为仅次于中军将中行偃,中军佐范匄的存在。再之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随着中行偃、范匄等老一辈人的先后离世,赵武终于又坐上了先祖赵盾曾经的那个位置,成为晋国正卿,执掌晋国朝政。
而随着赵武居执政之位,赵氏终于再次走向兴盛,直至成为后来三家分晋的一员,建立位列七雄之一的赵国。
在“赵氏孤儿”事件中,赵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赵氏复族后,又多次遭遇灭族危机,命悬一线。
但是,务实的战略调整、比较先进的制度优势和灵活的伐交,使赵一次次渡过危机,最终“化家为国”,加入了“七雄的游戏”。
靠余荫复活
下宫之难中,赵氏几遭灭门,其封地转由公族羊舌氏统领。
只有“赵氏孤儿”赵武,在程婴的拼死保护下幸存了下来。
不过,当年赵家先人积的余德,使赵氏又复活了。
当年,韩氏没落时,韩厥曾经为赵衰的家臣。赵衰、赵盾十分欣赏韩厥,多加提拔,使韩厥得以出头。
由于韩厥能力、品德出众,到下宫之难时,他已经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卿士。
赵氏惨遭灭门之祸后(一说是15年后,一说是事发当年),韩厥找了个机会,力劝晋景公:赵氏先人有大功于国家,应该存续下去!周礼不欺孤儿寡母,应该给人家赵武继承赵氏宗主!
晋景公于是“复赵武田邑”,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并恢复了封地。
复活却不满血
尽管赵氏复活,但元气大伤。
首先,在下宫之难中,赵氏家人及其亲信势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赵武虽然恢复领地,但当年赵衰、赵盾积累的政治资源早已灰飞烟灭。
除了赵家当年留下的一些关系,赵武本人既没有自己家族的人才班底,也没有通过官职而获得的政治资源,势单力薄!
其次,以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出五服之后,宗法关系就已经基本没有了。
当时,赵氏下面的一些庞支,尽管也是赵氏,但与赵武之间的宗法关系淡薄,相反,他们与其他大族反而因为姻亲等关系而关系紧密。
显然,劫后余生的赵氏能给与小宗们的资源、庇护,远远不如如日中天的中行氏、范氏。
赵武虽为大宗,但内部的统治力却严重不足!
韬光养晦,积累政治声誉,重归中心
此时,如果靠力量,赵武不但无法与各大家族抗衡,就连压制内部小宗都成问题。
如果急切扩充实力,又会过早遭到其他大族的警惕、打击。
因此,赵武采取了韬光养晦、积累政治声誉的策略。
当时,晋公仍有相当实力,各卿实力虽有强弱但基本平衡。
因此,低调不争夺利益,可以避免过早成为打击对象;积累政治声誉,实力平衡的各方中也愿意拉拢他,分一杯羹给他。
赵武的具体做法是:
1、赵武谦卑、低调地处理与各大族之间的关系。
除了与韩氏特别亲善外,赵氏不参与大族之间的斗争。他以低姿态交往所有大族,即使对有灭族之恨的仇人栾氏、郤也友好拜访。
当时,各大族之间,晋公与大族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赵氏“人畜无害”的渡过了危险期,积累名誉。
在栾、郤倒台后,赵武分得一杯羹,出任卿士,虽然只是八卿之末,但好歹重新回到了舞台。
2、跟随韩氏“道义崛起”,获取政治声誉。
在普遍以军功崛起的时代,赵武虽然名字有武,但军事才能一般,以文治见长。
恰好,赵武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少有的可以以文治、礼仪获取资源的时代。
当时,晋楚争霸百余年,各国都疲惫不堪,呼唤停战。
赵武得以靠着文治、礼义,逐渐提高地位。
一方面,韩厥、韩起的大力支持、提携;另一方面,各家世卿老一代人物相继去世,赵武得以逐渐前移自己的地位。
前548年,韩起谦让,赵武成为晋国正卿。
前546年的弭兵之盟中,赵武主持会盟,获得了诸侯一致赞许,威望大增。
靠着韬光养晦和道义崛起,赵氏重回舞台中心,带领赵氏进入了“六卿”时代。
站队
韬光养晦是有前提的:不能太强。
赵武主持弭兵之盟时,吴国使臣已经预言:赵魏韩将来会替代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还想靠低调、谦让躲过纷争是不可能了。
随着六卿实力的膨胀,晋公已经失权柄,各卿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
该站队了!
韩、赵已经联合百年,相互提携,是天然盟友。
范氏、中行氏早已成死党。
此外,魏氏的立场不明确。但是,军功崛起的魏更倾向于韩、赵。
智氏当时实力最弱,因与中行同宗,当时依附中行氏,但雄心勃勃,等待机会,企图利用同宗关系反手控制中行氏。
如此,韩赵一派,中行、范一派,魏、智骑墙(虽各有倾向)的局面形成了。
改革渡过低谷期
运气暂时用完了。
赵武、赵成都早早去世,赵鞅年幼接班,同时,盟友韩氏、潜在盟友魏氏,同时出现了祖死孙继的局面。
范氏、中行氏得以掌握大权,压制各家。
在几次交手后,赵鞅认识到:自己在权力场上不是老道的士鞅对手,遂开始专心向内发展。
改革,使赵氏的实力发生了爆发式增长。
1、新兴团队的形成。
下宫之难中,赵氏族人遭到毁灭性打击,本族人才不及其他各族。
于是,赵氏大力吸纳、培养非本族,甚至非本国的人才。
于是,以董安于、尹铎、阳虎、烛之过等优秀人才组成的团队,成为赵氏的骨干力量。
同时,由于大家彼此之间的羁绊不是宗法关系,所以,相关制度也放得更开。
赵氏确立了奖励军功,军功可以释奴的新型激励制度。
2、大亩制。
当时,井田制瓦解,以种地交租的新型生产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农民按照亩数交租,因此,如果你把“亩”的单位搞大,实际上就是减轻农民的赋税压力,农民自然更乐意去替你劳动。
各族为了吸引劳动力,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限制。
赵氏的亩制是当时最大的,韩、魏次之。因此,农民都乐于去赵氏地盘种地,劳动力大量进入赵地。
如此,赵氏的经济迅速发展,崇尚军功,朝气蓬勃!
当时,孙武得知此事后,判断:赵会取代晋!
经营晋阳与北进战略
除了内政改革,还可以如何扩充实力呢?
当时,晋国南部、中部,多为诸卿的地盘,向这些地方扩张,过早与各卿冲突,绝非良策。
赵氏选择以晋阳为中心,向北方边远地区发展。
赵吞并了代地,拓展了地盘。(先通过联姻,后通过欺骗。过程较长,直到赵襄子时才靠卑鄙手段完成)
同时,大力修缮、发展晋阳,使之成为赵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赵吞并代的手段极为卑鄙。
这也说明:赵已经务实地放弃了依赖道义崛起的道路,悉心扩充实力,准备决战!
苦战+同盟,渡过危机
中行氏、范氏不傻,他们可不会看着赵氏这么膨胀下去!
赵氏的危机来了。
前文提到,当时,赵地的一些小宗,与大宗之间已经不再有宗法关系,他们独立性极强。
在赵鞅与邯郸赵氏发生矛盾时,范氏、中行氏发兵来支援邯郸氏,大败赵军!
赵鞅被迫退守晋阳。
赵氏,面临着自下宫之难以来,最大的危机!
不过,韩魏智三家出手,击败了中行、范氏,赵氏得救。
韩是老盟友,魏与范氏不合,支持赵都好说,原本倾向于中行、范氏的智氏为何也支持赵呢?
因为智氏被韩魏耍了。
韩魏为了与智氏一起出兵,给出了诱饵:同意让智氏的宠臣来接管中行氏,以此换取智氏出兵。
可是,出兵成功后,赵鞅带头,赵韩魏三家一起反对,智氏控制中行氏的计划未能实现。
不过,为了维系智氏脆弱的同盟关系,赵鞅还是应智氏要求,除掉了自己信任的功臣董安于。
前498年,赵鞅率领晋军在铁之战中击败了中行氏、范氏以及支持他们的郑军,奠定了胜局。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赵鞅发出了解放奴隶,论功行赏的号令,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至此,赵氏控制了邯郸等地,实力再次膨胀。
再陷低谷
铁之战后,“双喜临门”,正卿荀跞当年去世,赵鞅接过了正卿地位。
此后17年中,赵鞅领导晋国,与吴、齐争雄,“实专晋政”。
不过,智氏人才辈出,赵鞅死前,深感形势不稳,赵氏可能再陷低谷,遂做出了两项安排。
1、不立嫡长子继承,由才能出众的赵襄子接班。
2、告诫后人:赵氏有难,要依托晋阳死守!
果然,低谷来了。
赵鞅死后,才能出众的智瑶担任正卿。
智瑶确实厉害,他带领晋国屡立功勋,威望极高。
此外,智瑶又率领韩魏赵彻底攻灭中行氏、范氏,智瑶独得最大利益,膨胀为晋国最强大的世卿。
智瑶威震华夏,有独代晋国之像。
他凭借实力,向韩、魏索取地盘,都如愿以偿,但在向赵索取时,遭到拒绝,遂联合魏韩攻打赵。
赵难以抵挡,值得退守晋阳,苦苦支撑。
危机,再次来临。
三家分晋
在智、韩、魏的围攻下,赵氏苦守晋阳,形势十分危急。
智伯以水攻,晋阳几乎被淹没。
晋阳赵军被困于城中三年,财食将尽,难以坚持了。
智伯水攻,本是又一次惊人的神来之笔,但却使韩魏感到恐惧。
你能以晋水攻晋阳,就能以汾水攻安邑,也能用绛水攻平阳,魏韩何以抵挡呢?
赵襄子本来坚持不下去,有放弃之心,但谋士提出:利用韩魏与智氏矛盾,分化对手!
智伯英雄一世,此时却大意了!
赵氏的外交活动已被智伯手下察觉,但智伯不以为意。
韩、魏果然在赵氏的活动下,倒向了赵人一面。
不久,韩、魏偷袭,杀死守堤士兵,反水灌智伯军。(这才叫名副其实的“反水”)
智伯军遭遇水攻,一片大乱,三家联合,猛攻智军,一举擒杀智伯!
不久,三家联合瓜分了智氏之地。
尽管距离三家被承认为诸侯还有几十年,但是,三家分晋,在事实上已经完成了!
赵氏的崛起之路,是颇为坎坷的,甚至数次面临灭亡的危机。
赵氏的对手,士鞅、智瑶等人,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赵氏之所以能挺过危机,发展壮大,靠的是几代人务实的努力和正确的战略。
复族之初,赵氏元气大伤,实力羸弱,赵武以其谦卑、低调,韬光养晦,避免不必要冲突,以礼、和,积累政治声望和影响力,为其后吸引人才、劳动力打下了基础。
但是,韬光养晦,只可能是阶段性的。对手都不傻,当你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警惕你、压制你,你也就失去了韬光养晦的条件。
赵鞅在朝政上遭到压制时,集中精力于内政,通过经济、政治上的改革和对晋阳的经营,使赵国完成了“热战”的准备。
在与中行、范氏的决战,与智氏的对决中,赵以坚守晋阳争取时间,积极施展外交策略,终于击败强敌,化家为国。
赵氏孤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在春秋晋国,内部各大家族的倾轧是相当厉害的,曾经在晋国政坛呼风唤雨的先氏、狐氏、卻氏、栾氏、中行氏、范氏以及知氏,都先后陨落,退出历史舞台。赵氏是惟一一个在经历残酷打击后,仍然顽强存活下来的大家族。那么,赵氏是如何翻盘的呢?
第一,赵氏的翻盘,得益于韩氏的鼎力支持
赵氏家族曾经如日中天,在赵盾执政时代,这位被称为“夏日之日”的晋国元帅的执政风格是烈日灼人,因此也得罪了其他大家族。赵盾死后,与赵氏矛盾很深的栾氏、郤氏家族反攻倒算,导致赵氏遭遇灭顶之灾。据《史记》载,由于公孙杵臼与程婴的拼死保卫,才保住赵氏的血脉:赵盾的孙子赵武。
程婴秘密收养赵氏孤儿,赵武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赵氏家族的财产与地位丧失殆尽。晋景公将赵氏的土地田产赐给大臣祁奚,如果不能帮助赵武恢复地位与权益,赵氏仍然不可能复兴。当年赵盾得罪那么多人,在晋国高层中,谁能帮助赵氏呢?
只有一个人能帮助赵氏,此人便是当时晋国下军司令韩厥。
为什么是韩厥呢?他与赵氏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这位韩厥,是晋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也是后世韩国的先祖。韩厥是由赵家抚养长大的,在韩厥的升迁过程中,得到赵盾的器重与提拔,他在生活上与事业上,都与赵家有着特殊的一层关系。不仅如此,韩厥为人正直,不做落井下石之事,当屠岸贾要对赵家痛下杀手时,,韩厥曾出面劝阻,并给赵家通风报信。
于是程婴上门拜访韩厥,把保存赵氏遗孤的经过告诉他。在得知赵氏孤儿还活着时,韩厥又惊又喜,他答应程婴,一定会鼎力帮助赵武恢复名族身份和家产的。
但是,要为赵氏平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赵氏遭灭顶之灾,背后是栾氏、郤氏等大家族,甚至包括晋景公,对赵氏集团的排挤、倾轧、报复、打击。既要恢复赵武身份,又不得罪君主与重臣,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智勇双全的韩厥找到了一个机会。
第二,韩厥忽悠晋景公,赵氏孤儿得以重见天日
晋景公生病了。
当时的人都比较迷信,晋景公召来了卜筮来进行占卜。韩厥抓住这个机会,跟卜筮串通好,合演一出双簧戏。卜筮装神弄鬼一番,对晋景公说:“主公的病根,是因为大业的后人阴魂不散在作怪。”晋景公不解其意,于是召集群臣,来解答这个疑问。
韩厥密禀晋景公:“大业的后裔,在秦是嬴氏,在晋是赵氏。赵氏在晋国,从文公始,代代都对国家有巨大的功劳。但是赵氏却惨遭灭族,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赵氏企图谋反,国人都对赵氏的遭遇深感哀怜,神灵就通过占卜的龟策表达了这种哀怜之心。”
看来是因为屠戮赵氏一家,遭到神灵的谴责,晋景公心中十分害怕,便急着问韩厥:“那赵氏现在可还有留下子孙?”
韩厥见时机成熟,便告诉晋景公:“赵朔的遗孤赵武尚流落于民间。”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下。晋景公在乎的是自己的病,便让韩厥把赵武找来,恢复其爵位与家产。韩厥认为:赵氏全族遭诛,必须要先平反,才可以恢复其后人的爵位和财产。当时屠岸贾没有主上的命令,擅自滥杀无辜,现在必须要先杀了他,才可以让国内的百姓心服。
其实赵氏遭屠,真正的责任人是栾氏和郤氏,包括晋景公在内,屠岸贾不过是个执行人罢了。韩厥十分聪明,晋景公、栾氏、郤氏都得罪不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过错全推给屠岸贾。这么做,既可以不得罪国君与重臣,又可以恢复赵氏家族的地位,这是最佳选择。
第二天,晋景公召见群臣。
韩厥带着赵氏孤儿进入王宫,晋景公当众宣布赵武仍然活着,要恢复赵家的爵位与旧有的田地。为了预防栾氏和郤氏的反对,韩厥把军队布置在宫殿周围,以武力进行威胁。诸大臣没有办法,都把罪状推到屠岸贾身上。这样,晋景公当场宣布恢复赵家的地位,并且派程婴带兵前往击杀屠岸贾,屠岸贾被灭族。
在程婴的保护、韩厥的努力下,赵氏孤儿赵武终于得以保全了性命,并使赵家的族脉得到继续发展与光大,否则就不会出现以后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了。
第三,从赵氏孤儿到晋国元帅
赵武得以继承赵氏的家业,这是赵氏得以复兴的第一步。不过,要回到赵氏鼎盛时代,赵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幸好,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赵氏十分有利。
晋国是一个二元政治国家,除了国君之外,卿家的势力极大。因此,在晋国历史上,国君与卿家之前斗智斗勇。晋景公意外掉入茅坑淹死,这也是古代君王最奇葩的死法,其子晋厉公上位。晋厉公是个比较强势的君主,他想改变晋国卿家势力太强的局面,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当时晋国最强大的两个家族,一个是郤氏,一个是栾氏,这两大家族,也是迫害赵氏的急先锋。
晋厉公首先把打击目标对准郤氏。当时郤氏最为强大,在晋国八卿中独占三席。晋厉公突然发动政变,把郤氏三卿全部杀死。紧接着,晋厉公逮捕八卿中的另两人:栾书与荀偃,打算将他们处死。然而,一天杀掉晋国八卿中的五卿,这个做法无疑将引起晋国政坛的大地震。在最后一刻,晋厉公一念之仁,放过了栾书与荀偃。
然而,晋厉公低估了卿家的势力。轮到栾书与荀偃发动政变,干掉了晋厉公,拥立年仅十四岁的晋悼公。
年轻的晋悼公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大玩政治平衡术。也正是因为这种政治平衡,让赵氏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首先,栾书去世后,晋悼公以韩厥为晋国元帅。我前面说过,韩厥与赵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韩厥为元帅,赵武自然有了出头之日。很快,赵武被任命为卿,出任新军副司令,尽管在八卿中排名最末,但已是进入权力的中枢。
此后,赵武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为了压制诸卿势力,晋悼公把八卿压缩为六卿,由于赵氏在经历沉重打击后,家族势力比较弱小,故而晋悼公有意提拔他,以防止荀氏、士氏、栾氏等家族过于强大。在晋悼公的提拔下,赵武的排名跃进到第三,仅次于荀偃与士匄。
接下来,就是排资论辈了。荀偃去世后,士匄接任元帅,赵武便成了第二把手。公元前548年,士匄年迈退休,赵武接任元帅兼执政。至此,赵氏又回到巅峰时刻,一直到三家分晋,赵氏始终是晋国政坛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赵国先祖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回国后,赵衰又执掌国政,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赵衰死后,他的儿子赵盾继续执掌晋国国政。赵盾执掌国政的时候,晋灵公日益骄横。赵盾多次劝谏,灵公非但不听,反而要杀死赵盾。赵盾被迫无奈只得逃亡,在逃到晋国边境时候。堂弟驸马赵穿杀死了晋灵公,又重新迎立赵盾回国执掌国政,当时因为赵盾还未逃出国界,太史记载“赵盾弑其君”,把这笔帐算在了赵盾头上。后来,晋国经历了成公,到了晋景公时期,这时赵盾已经去世。但是赵家根深叶大,赵穿、赵括、赵旃等人都作了晋国的卿,再加上之前赵家有过弑君的行为。晋景公深为所忌。于是,就利用晋灵公宠臣屠岸贾与赵家的矛盾,全部诛灭赵家。史书上记载,屠岸贾不请君命擅自行动。但是作为一个已经过气的宠臣,如果没有现任国君的授意,又怎么能带领晋国诸将攻灭势力庞大的赵家。
这一时期,赵家已经衰败到了极点。幸亏赵家两个忠心的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一个牺牲了姓名,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为赵家保存了仅有的一点骨血。这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同情赵家的韩厥借占卜之机乘机向景公进言,赵氏无罪被诛,国人都哀怜他们,希望晋景公任用赵家的后代。于是,晋景公依靠韩厥的兵力胁迫晋国众将答应拥立赵家后人赵武。这一次,晋景公又成功通过恢复赵家名位消灭了屠岸贾。消灭屠岸贾后,晋景公把赵家原来的封地又都换给了赵武。本来赵武一个十几岁的孩童,孤家寡人一个,又能成什么气候。但是,赵武成年后得到晋悼公的赏识,先是佐新军,辅彘恭子,顺利踏入八卿之列,后来又成为晋国六军中的上军将。到了晋平公时期,赵武顺利成为晋国的正卿,重新执掌晋国朝政。这时赵家又回复了往日的地位。赵武成为赵家崛起的一个关键人物。
而奠定赵家成为战国七雄基础的则是赵简子、赵襄子父子时期。在赵简子时期,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占领了邯郸、柏人,而邯郸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时的赵简子专擅晋国政权,他的封邑已经可以和诸侯国相比了。到了赵襄子时期,晋国国君已经完全沦为晋国公卿的傀儡。而这时晋国的六卿也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其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四家公卿联合把范氏、中行氏两家封地全部瓜分,晋国国君只得向齐国借兵,却最终被四卿赶出晋国。这时,晋国国政被智瑶把持,他向韩、魏索要土地,韩、魏两家都给了他土地。他向赵襄子索要土地,却被断然拒绝。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联合讨伐赵襄子。赵襄子只得退守晋阳,在围困一年多的时间里,赵襄子成功瓦解了智、韩、魏三家联盟,联合韩、魏反攻智瑶,并消灭了智氏。这样,晋国就只剩下赵、韩、魏三家,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这时,赵家的势力要强于韩、魏。这时,晋国君臣位置完全翻了过来,国君反倒要朝拜赵、韩、魏三家大夫。就这样主弱臣强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三家成为诸侯后又过了二十多年,最终撕破最后的脸面,瓜分了晋国最后的剩余土地,把最后一任晋君静公降为了平民,此时,是赵敬候时期,赵国正式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在进入战国时期后,赵国一直不温不火,算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国家,与同为三晋的魏国简直天壤之别。面对齐、秦、魏等国,损兵折将,甚至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这样的情况要到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入侵,开疆拓土、争霸中原,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得赵国一跃成为仅此秦国的军事强国。赵武灵王时期,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开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只是可惜赵武灵王壮年退位,最终惹得沙丘之变,赵武灵王饿死沙丘行宫,止住了赵国上升势头。但在战国后期,赵国仍然成为山东六国抗击秦国主力,涌现了廉颇、赵奢、李牧等名将。
一、一场“伦理丑闻”引发的灭族之祸
公元前583年,赵庄姬向晋景公实名举报,赵括、赵同欲率领赵氏族人谋反。这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嫁给了赵氏的赵朔,她举报赵氏谋反可信度很高,同时栾氏和郤氏也出言作证。于是晋景公暗中召集军队发兵赵氏的封地。
赵氏在晋国专权已久,侵害了不少家族的利益,于是晋国的贵族纷纷起兵响应。赵同、赵括猝不及防,很快兵败,兵荒马乱之际,众家族趁机大肆屠杀赵氏族人,将赵氏灭族,要不是程婴和公孙杵臼拼死保护,用自己的孩子将赵庄姬的孩子赵武替了出来,赵氏就被团灭了。
赵庄姬举报赵氏谋反其实是诬告,她的丈夫赵朔死得早,不知怎么的就和叔叔赵婴齐勾搭上了。奸情暴露之后,当时赵氏领袖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就将赵婴齐逐出了晋国。
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并且家丑不可外扬,所以他们没有动赵庄姬。哪里知道赵庄姬怀恨在心,就跑到晋景公那里去告赵氏谋反,目的是报复赵括,结果没想到导致赵氏被灭。这就是历史上“下宫之难”的前因后果。
二、赵氏能重新崛起,最该感谢韩氏的鼎力相助
赵氏孤儿赵武被程婴秘密收养,为了使赵武有更好的条件,程婴上门找到了韩氏的韩厥,这位是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先祖。
韩厥是被赵氏抚养长大,当年赵氏也对韩氏多有扶持。韩厥感念恩德,看到赵氏还留有后人,欣喜若狂,立刻表示愿意帮助赵氏。
有一次,晋景公生病了,当时比较迷信,按照规矩得占卜。韩厥就和占卜师串通好了,说是大业的后人阴魂不散,到处作怪,导致国君生病。
晋景公心想,大业的后人在秦国的称为嬴氏,而在晋国的被称为赵氏。而赵氏刚好被冤枉灭族了。看来生病是因为屠杀了赵氏,遭到了上天的惩罚。于是就问韩厥:“赵氏可还有子孙在世!”
韩厥等的就是这一问,于是便禀报:“赵朔的遗孤赵武目前正流落民间。”
晋景公为了早日康复,就下旨为赵氏平反,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在韩厥的据理力争之下,晋景公还灭了当时屠灭赵氏的执行者——屠岸贾的全族……
屠岸贾其实是躺枪的,灭赵氏的幕后黑手就是晋景公本人和栾氏、郤氏等豪族,可惜这些人韩厥都得罪不起,只能退而求其次,杀一个执行者。
就此,赵氏恢复了爵位和封地,虽然人丁不旺,但也有了再度崛起的资本。
三、成为国君的棋子,熬死所有老资格,赵武的晋级之路
说起来这赵武确实也是一代英才,在赵氏平反之后,赵武一直遵守“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总的来说,就是韬光养晦,谁也不得罪。
不久,晋景公如厕的时候不小心掉入茅坑淹死,晋厉公继位。晋厉公想改变晋国卿家势力太强的局面,决意铁血“削藩”,发动政变将当时最强的郤氏三卿全部斩杀。结果其他卿家兔死狐悲,以栾书和荀偃为首的家族势力也发动政变,斩杀了晋厉公,拥立14岁的晋悼公为君。
晋悼公是卿家们扶上位的,即便是长大之后掌握的权力也非常有限,于是晋悼公开始大玩制衡之术,扶持当时没有靠山并且势单力薄的赵氏对抗其他老牌家族。
栾书去世之后,任命韩厥为晋国元帅。韩厥最亲赵氏,于是赵武就有了出头之日。很快,赵武就成为了八卿之一,进入晋国权力中枢。
为了压缩卿家的势力,晋悼公将八卿改为六卿,并且扶持赵氏制衡过于强大的栾氏、荀氏和士氏等家族。在晋悼公的有意提拔之下,赵武成为了六卿之中地位仅次于荀偃和士匄的大臣。
荀偃和士匄都是老一辈的大臣,而赵武年轻啊。于是他就把这两人给熬时间熬死了。
公元前548年,士匄因为年迈而退隐,赵武接任晋国元帅之位,从此,赵氏重新执掌晋国朝政,恢复昔日荣光。
四、三家分晋,进位战国七雄
赵武之后,赵氏持续发展,到了赵简子、赵襄子父子时期,赵氏的封地面积已经不亚于其他的诸侯国。赵简子击败了范氏和中行氏,占据了邯郸,这也是后来赵国的首都。
当时经过内部兼并,晋国的家族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而晋国国君已经彻底沦为傀儡。到了赵襄子时期,四家中智家最为强大,不断地蚕食其他三家的领土。韩、魏两家都屈从智家,只有赵襄子积极反抗,拒不割地。最后双方爆发战争,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一起消灭了智家。
此后,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最后的领土,将晋静公贬为庶人,三家分别独立,赵国也由此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其实赵国独立出来之后,一直都只是中等实力的国家,反而同时期的魏国非常强大。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改革,赵国国力才蒸蒸日上,在后来秦灭六国之时,赵国成为山东六国抵抗秦军的主要力量。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