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儿子,朱元璋,李文,李文忠,文忠,朱元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

点赞1、南昌市 网友:梦醒时分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他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

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只有二姐夫李贞家经常接济他,照顾他,让他吃一顿饱饭。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对二姐夫李贞一家那是格外的照顾。

对于李贞,朱元璋不仅册封他为曹国公,让李贞 “敕免常朝,赞拜不名”(不用上早朝,朝拜朱元璋时可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还特许他可以在重大场合穿绣有五爪金龙的龙袍。李贞年纪打了之后,为了方便照顾李贞,朱元璋还特例将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不但追封他为陇西郡王,为其“辍朝三日”,而且还追赠他“三世皆为王爵”(曾祖李五二为陇西王、祖父李六二为岐阳王、父亲李七三为陇西王)。

身为李贞与曹国长公主唯一的儿子,也是登基后朱元璋活在这一世上的唯一亲人,朱元璋对李文忠是十分喜爱,是将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来看待。李文忠19岁,就执掌朱元璋的亲军;31岁,就官至大都督府左都督,成为明初最高军事长官,统帅明军。



当然,李文忠虽因其母的关系,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但是如若他没有才能的话,恐怕他最多就只是被以高爵高禄而待之,万不分被授予左都督这样的要职,而他之所以能够既被高爵高禄代之,又被授予统兵重责,主要原因在于李文忠是一位大将之才,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文忠,他到底有多厉害?这点从他前半生辉煌的战绩就可以看出来。

1357年,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就立下大功,他身先士卒,率朱元璋的亲军攻下了徐寿辉所占据的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

1358年,李文忠镇守严州时,张士诚亲率数千兵勇来袭。此时李文忠临危不乱,先是率军在东城亲自抵御张军,又派将领出北城,抄小路突袭张军后方,两军夹击下,张军大败,张士诚狼狈逃回姑苏。一个月后,张士诚再次来袭,李文忠又将其击退,且还趁势攻下分水。可没过多久,不甘失败的张士诚又派遣陆元帅来袭,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陆元帅被斩。三战三败,张士诚被李文忠打得是没有丝毫的脾气,自此不敢窥视严州。

1365年,张士诚命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新城守将向李文忠救援,可此时李文忠麾下仅有数万军队,但李文忠却并不害怕。在得知新城被围后,他就立刻召集诸将,与他们说道:“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而后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自己亲率中军,向新城赶去。李文忠以数万明军迎战二十万张军,是丝毫不惧,手握长矛身先士卒,在他的鼓舞下,明军是声势大振,所向披靡,杀得数十万张军狼狈逃窜。

而后,李文忠率军追击张军数十里,斩首数万,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无数,二十万大军近乎全军覆没,仅李伯升只身逃脱,张士诚实力大损,为今后朱元璋灭张士诚政权打下了基础。仅此一役,李文忠一战成名,威名响彻大江南北。



1366,朱元璋趁张士诚惨败于新城,率军开启了灭张一战,这时李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张士诚主力。朱文忠率朱亮祖等一路势如破竹,杀得张军溃不成军,接连攻克桐庐、新城、富阳、余杭等县,兵锋直指张士诚势力的要地杭州。杭州一战,李文忠不费摧毁之力,就逼迫杭州守将潘元明投降。占领杭州后,李文忠严令士兵不得骚扰百姓,“ 擅入民居者死”,在他的管制下,杭州在短短数日之内就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并为朱元璋提供了三万士兵,二十万担粮草。而随着杭州被占,张士诚大本营姑苏成了一座孤城,败亡之势成定局。

1369年,李文忠代替常遇春执掌西征军,征讨北元。执掌西军后,在短短月余,李文忠就屡创佳绩,先是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擒获平章刘帖木,后又在白杨门大破前来抵御的北元主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次年,李文忠又率十万大军由出野狐岭,北征元朝残余势力。此战,李文忠更是战果辉煌,不但将北元新君元昭宗再次击跑,还俘获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和五万余元军,及宋、元玉玺金宝。

1372年,朱元璋再次发动北伐,李文忠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出居庸关。此次北伐是明朝有史以来最不成功的一次,主力徐达、蓝玉军在岭北被王保保击败,只有西路和东路偏军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其中西路冯胜、傅友德军收复了整个河西,而东路的李文忠军更是一路穷追猛打战,直至攻陷并毁灭了哈拉和林,这是一座曾经是让整个亚欧大陆听闻都颤抖的城市,它曾经是强大无比的蒙古帝国的都城,也是世界的中心。

对于北元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着整个蒙古的安危,正所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和林)”,它的丢失,在一定程度上让北元军队丧失了对抗明军的决心,是士气骤降。对于明朝来说,李文忠率军攻克和林,这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和林这座曾经蒙古帝国都城的被占,昭示着明军的不可战胜,增强了明军对抗北元的士气。

从19岁第一次参加战斗,到45岁因病去世,李文忠在这26年间一直都在替明朝南征北战,四处开疆扩土,可以说是未尝一败。灭张士诚、占上都、征北元,李文忠在这些战役中都是功劳卓著的,比如灭张士诚一战,若不是他在新城,以数万击败张士诚的二十万主力军,恐怕朱元璋灭掉张士诚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再不如征北元,他数次率军沉重的打击了北元的士气,先是将元昭宗赶出应昌,俘虏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又攻克北元的精神所在和林,这一切的战果都让北元渐渐地失去了对抗明朝的决心。

凭借以上的战绩,李文忠绝对不失为一代名将。

而也正是凭借着此等战功,再加上朱元璋的宠爱,死后的李文忠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并赐葬钟山。

点赞2、自贡市 网友:废物迷妹

在野史演义里,“皇亲国戚”多是负面词,相关人物常见人渣与草包。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皇亲国戚”李文忠也没“幸免”,他在上世纪某台湾武侠片里的奸人形象,曾是多少观众的童年阴影。但真实历史上的李文忠,却是恰恰相反——文武双全的明朝栋梁。

苦出身的朱元璋,对李文忠一家的感情,自幼就十分深厚。少时贫寒的朱元璋,多次得到过姐姐姐夫(李文忠父母)的接济帮助。就连朱元璋小时那短暂的读书生涯,都是李文忠母亲朱佛女咬紧牙关供的。后来朱元璋外出逃荒,从此与李文忠一家失散。但以《国初事迹》记载,参加了农民军的朱元璋,有时吃饭时吃到香喷喷的大饼,就想起了当年李文忠父母给他送饼吃的日子,忍不住就潸然泪下。

但那时潸然泪下的朱元璋并不知道,就在他外出逃荒后,那场空前饥荒,也叫李文忠一家倾家荡产。李文忠母亲朱佛女病故,父亲李贞带着十二岁的李文忠,也踏上了逃荒之路。在那段九死一生的日子里,少年早熟的李文忠凭着聪明才智,带着父亲多次躲过乱兵瘟疫劫掠,甚至还在土匪窝里把父亲救出来。就这样天天闯生死关,骨瘦如柴的爷俩,艰难投奔到了朱元璋的军营。

那一刻,也是一生性情刚硬的朱元璋,少有动情的时刻。当场就把十来岁的李文忠一把抱住,舅甥俩哭的昏天黑地。嘴里反反复复一句话:“吾甥尤吾子也”。孩子啊,你是我外甥,就好比我亲儿子,从今往后跟着舅舅,有舅舅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

如果说朱元璋收留李文忠,是因为那难割舍的亲情,那么接下来的事实就证明:天赐朱元璋李文忠。

虽说拜多年饥荒逃难所赐,李文忠的读书不多,但进了朱元璋军营后,他惊人的天赋就挡不住。来了没多久,朱元璋为李文忠特意请的教书先生,就不住的给朱元璋诉苦:你家外甥太厉害了,什么书一点就通,我等才疏学浅,真心教不了。

就这样,越发意识到李文忠才华的朱元璋,开始对李文忠悉心培养。之后的六七年里,一直命他统领自己的亲兵,直到十九岁那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池州大战上,李文忠终于一战扬名:战场上几个照面,就发现了陈友谅军阵的弱点,毫不犹豫一个冲锋,瞬间就冲开口子,打的陈友谅麾下的悍将邹普胜嗷嗷狂逃。直把陈友谅吓得咋舌:朱元璋这又招揽了什么厉害人?

自从十九岁上战场后,少年李文忠就以花样翻新的打法,不停在关键战役里上演奇迹。春风得意的他,更出落得相貌俊美,公认朱元璋麾下的头号美男子。而且除了打仗凶狠外,李文忠的文化水准也不差,打高兴了就吟诗作赋,水准十分优雅,血火连天的元末战争年间,他好些作品就流传一时,如此人物,堪称当时的“男神”。、

但这位男神,自始至终最令人佩服的,却是他柔软的心。

虽说多年征战杀伐,但李文忠始终不能忘的,就是当年的贫寒岁月,看到战乱中的苦难百姓,就忍不住心软。他的大军所过之处,纪律从来严明,士兵擅自进入民居就要被处死。攻克杭州时,拍他马屁的杭州守将为他送来几个美女,他二话不说就拔马离开。多年南征北战,哪怕粮草不富裕,他也要挤出粮食来,救济沿途的难民。甚至他的军中还有条铁规矩:麾下所有的士兵,都要收养战争里的遗孤。只此一条,救活无数孩子。

洪武三年,率军傲然出塞的李文忠,更打出了他戎马生涯里的辉煌一战:率领一支完全由中原汉子组成的精锐骑兵,一路呼啸北进,将北元精锐骑兵部队打的稀里哗啦。元朝漠北重镇应昌也被他拿下。汉唐时代华夏骑兵曾经纵横草原的风姿,李文忠以其完美的战场表现,百分百“复活”。这一路追亡逐北,李文忠连续歼灭北元重兵集团,俘虏北元精锐五万多人。元昭宗“反攻中原”的念想,被李文忠亲手打灭。

辉煌的战场生涯,奠定了李文忠“曹国公”的荣耀地位,大明开国后,李文忠的官职更扶摇直上,一度官居大都督,成为明朝军界的头号人物。但是,比起汤和徐达等功臣,在明朝开国后越发低调的模样来,李文忠却是越发高调——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犯颜进谏。

因为官位变了,年龄涨了,李文忠却依然是那个不忘本的李文忠,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却也耿直依旧。每次朝堂上有争议,多是李文忠带头与朱元璋吵。甚至,当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发生后,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但李文忠却郑重沐浴更衣,然后向妻子交代后事,接着就直奔皇宫,与朱元璋面对面吵起来,一番慷慨陈词:“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当场把朱元璋气疯。

话说到这地步,朱元璋也曾对李文忠动了杀心,幸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帮李文忠捞回了命。但经过这番折腾的李文忠,也从此闭门谢客,直到三年以后,弥留之时的李文忠,与舅舅朱元璋一番长谈,舅甥俩的心结才重新解开,带着如释重负的释然,这位明朝开国铁血战将溘然长逝。

对于大明朝开国战争来说,这位“皇亲国戚”,堪称功劳仅次于徐达的战将,而放在中国古代史上,这位性情耿直的良将,更有着值得怀念的,高贵的人品。

参考资料:《剑桥中国史》《国初事迹》《明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点赞3、北流市 网友:囚你无期

如果李文忠在世的话,朱棣绝对不敢起兵,李文忠打的仗比朱棣吃的饭还多,虐朱棣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可惜朱棣的对手是李文忠的没用儿子李景隆,这才有了可乘之机,侥幸夺得皇位。

李文忠此人,应该是朱元璋麾下最受信任的得力干将。朱元璋对他的看重和信任远超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将领,一方面因为他是朱元璋少数几个在世的亲人之一,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战功卓越,不输给这几个大将。

元末乱世,天降帅才

李文忠小名保儿,其家里世代务农,其母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其父亲是朱元璋同村的农户李贞。

李文忠出生时,正值元末乱世,天灾频发,经常颗粒无收。朱元璋一家常常吃不上饭饿肚子,李贞一家情况好不少,不仅能吃饱饭,还经常借接济朱元璋一家。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一辈子都记得二姐和二姐夫的恩情。

后来灾情越来越严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朱元璋只得背井离乡,自谋生路。

等他再次见到姐夫李贞的时候,他已经是郭子兴手下的义军将领了。此时,他的二姐已经去世,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来投靠朱元璋,不为别的,就是寻条活路。

朱元璋见到李贞父子二人,想到疼爱自己的二姐,心里不是个滋味,于是对李文忠视如己出,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尽可能的去培养他,对其寄予厚望。

虽然朱元璋没文化,但是他明白有文化总归是好事,于是他专门给李文忠聘请了一群名师,教他读书写字。李文忠是块读书的料,很多书读一遍就懂,一些地方老师一点就通。

这段经历,使得李文忠知仁义,懂谋略,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李文忠19岁的时候,朱元璋安排他率领自己的亲兵出战。本来只是想让他体验下战场的气氛,毕竟亲兵都是伴随朱元璋左右的,朱元璋作为将领,他的身边算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了。

然而李文忠的表现大大超出朱元璋的预料,他是天生的将帅之才,到了战场上简直如鱼得水。他不仅率军击败了赵普胜的军队,还攻占了四县之地。

要知道,赵普胜那也是元末明初的知名将领,经历大小战事无数,可不是泛泛之辈,能打赢他手下的军队,对于一个新兵蛋子来说可不容易。而夺取四县之地就更厉害了,这在那时候是一块不小的地方了。

李文忠可谓是一战成名,从此之后,朱元璋便逐渐让他率军参与一些相对重要但又不危险的作战,以此来磨练他。李文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此期间,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应该是严州保卫战了。

当时,李文忠独自镇守严州,此时张士诚率军来袭。张士诚的军队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按理说严州城破是迟早的事。

然而李文忠竟然不仅守住了严州城,还大破敌军,连斩张士诚手下数将,甚至还反攻敌军夺下了一些地方。

张士诚好歹是元末有资格逐鹿天下的枭雄,结果经此一役,却再也不敢打严州的主意了,可见张士诚是被李文忠打怕了。也正是经此一役,李文忠才开始有些名将的样子了。


四处征战,灭张士诚

公元1362年,张士诚派遣10万大军攻打诸全,当时诸全兵力不足,李文忠沉着应对。配合明军的兵力调动,散布假情报,使得张士诚信以为真,急忙撤退,保全了诸全的安危。这说明,李文忠那么多年的书没白读。

公元1363年,张士诚再次派出16万大军,攻打诸全。然而李文忠事先采纳了部将胡深的计策,在诸全城50里外新修建了一座城池,和诸全行程掎角之势,可以互相驰援,使得敌军顾此失彼,最终不得不撤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文忠此人从善如流,是个做大事的人。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公元1365年的新城之战。这次的对手还是张士诚,张士诚出动20万大军攻打新城,新城岌岌可危。

这次,李文忠作为主帅,率领数万大军前往驰援。这是一场敌我兵力悬殊的战争,特别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兵力优势是很难逆转的。

有人建议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再和敌军决战。但是李文忠明白,时不待我,一旦等待下去,新城很可能落入敌人手中。

于是他竭力说服诸将:一方面,敌军兵多则骄,自古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明军的胜利已经注定。另一方面,敌军带了很多辎重物资,只要打败敌军,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了,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发一笔财。

除此之外,他还没有找人占卜,宣称占卜的结果是必胜。于是经过这一番操作,明军的士气达到了定点,军心可用。

第二日,李文忠率领大军,兵分三路突袭敌军。他身先士卒,神勇难敌,在他的率领下,敌军硬是被撕开几条口子,最后阵型大乱。明军愈战愈勇,敌军则开始出现败退之相。

经此一役,明军斩敌数万,俘获敌军大小将领600、士兵3000,粮草辎重无数。而敌军仅有主帅等少数人马成功逃离。这是一场大捷,这一站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张士诚的实力,为后来消灭张士诚打下了基础。

公元1366年,朱元璋大举讨伐张士诚,李文忠率领偏师攻打杭州,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后来,敌军直接望风而降。李文忠为张士诚的灭亡做出了贡献。

在这一阶段,李文忠用自己的表现彻底让其他人信服了,尤其是新城之战,可谓是李文忠的成名之战,自此以后再也没人因为他年轻敢小瞧他了。

而杭州之战,则展现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他尽可能避免杀戮,同时能很好地约束部下,此外还收留大量战争孤儿,使得杭州的局势能够快速稳定,没出现新的变数。


征伐北元,保卫边境

当朱元璋平定中原后,开始把矛头指向北元政权。

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命出兵攻打北元。先是赶走元顺帝,接着顺路解太原之围。然后接连大败北元军队,俘获北元平章刘帖木、敌将脱列伯,斩敌数以万计。

公元1370年,李文忠再次出击。连战连胜,捷报频传。途中,他获悉元顺帝去世,元昭宗刚刚继位,于是当机立断率兵突袭应昌。

但凡新帝继位,朝局都会出现一个调整期,这一期间朝局不稳,是一个政权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李文忠大军压境,元昭宗无法有效组织兵力,只得落荒而逃。

元昭宗虽然逃了,但是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其长子、后宫嫔妃、朝中文武百官统统成了明军的阶下囚。得到包括宋朝、元朝的玉玺在内的珍宝无数,可谓是把北元朝廷给一锅端了。

自此以后,北元政权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不足为虑。李文忠也凭借此战晋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世袭罔替,成为了明朝最顶尖的权贵之一。

公元1372年,李文忠再度出击,攻打北元势力。这次他担任副将,为了掌握战机,他丢下辎重部队,率军携带20天口粮奇袭元军。由于不是主力,兵力有限,战况陷入焦灼状态。

李文忠部曾一度被元军包围,连其战马都被射杀,然后他带领部下抢夺了元军战马,凭着悍不畏死的精神与元军死战到底,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元军先退却了,事后清点战场,消灭元军数万人。

可惜李文忠手中兵力不足,无法消灭这支元军,打到最后双方也只是个平手,李文忠据城而守,元军见无法奈何他,只得退兵。

此战应该是李文忠此生打得最惨烈,且战果最不尽人意的一战,虽然敌军退走,但是并不是败退。而且明军这边也损失严重,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都已战死。

此后,李文忠多次出击攻打北元残余势力,不过北元已经虚弱不堪,只能被动挨打,不足为虑。

英年早逝,太祖震怒

公元1383年,李文忠重病不起。这可把朱元璋给急坏了,不仅亲自探望,还派淮安侯华中给李文忠治病。

然而李文忠还是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大怒,他认为是华中暗中下毒,暗害李文忠,于是降其爵位,将其家人搬至偏远地区,而其他医生及其家人直接被诛。

随后朱元璋又下旨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上谥号武靖,配享太庙,使其入驻开国功臣庙,位列第三,这可以说是一个臣子能享受到到的最高礼遇了,可见朱元璋对其是多么疼爱有加。

其实,华中真的很冤,李文忠征战二十多年,长期风餐露宿、经历刀山火海的,身体肯定早就落下毛病了,华中最多就是救治不力,下毒是万万不可能的。然而朱元璋无法接受李文忠就这么离世,他需要发泄自己的怒火,于是华中和一干医生才成了背锅侠。

不畏生死,三谏太祖

李文忠不仅打仗勇冠三军,由于读过不少书,他对于治国之道也有深刻的理解,堪称忠君爱国的典范。

他还在世的时候,发生了震惊朝堂的胡惟庸案,大批朝臣牵连其中,一时间人人自危,都想方设法置之事外。

然而李文忠却逆势而为,直言进谏,矛头都指向了朱元璋本人。

第一次谏言,他劝说朱元璋不要攻打日本。

第二次谏言,他劝谏朱元璋不要太依赖宦官,以及对大臣不应下手太狠。

这两次谏言都被朱元璋无视了,没有做出任何表态。

李文忠见此,决定舍生取义,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第三次谏言。出门前,他交代妻子好好教育孩子,以后要为国尽忠,分明是交代后事的味道,接着就义无反顾地上朝去了。

李文忠这次的谏言简直是胆大包天,他直接指责朱元璋滥杀无辜,弄得朝局不稳,百姓不安,是自毁根基,动摇国家。

朱元璋看完奏疏,整个人都气炸了,直接在朝堂之上破口大骂,接着威胁要杀了李文忠。奈何李文忠心意已决,绝不改口,他已经做好以死明志的准备了。

幸亏马皇后得到消息,连哭带劝地说服了朱元璋,放过了李文忠姨妈,只是罚其革职在家闭门思过。

什么叫忠臣?这才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忠臣,只要于国有利、于百姓有利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是值得的。

总结

李文忠此人,有勇有谋,武能立国安邦、保天下太平,文能治理地方、为江山社稷不畏生死,实乃明初第一的全才。

要不是他英年早逝,46岁便因病去世,这明朝的历史必将改写。燕王朱棣必不敢反,而明朝将会迎来一个仁治的时代,虽然后面不知道会如何发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会少了许多杀戮与不必要的牺牲。

所以,李文忠到底有多厉害?他是一个厉害到可以改变明朝历史的存在。有不同看法欢迎说出来。

点赞4、北海市 网友:暗夜深蓝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姐姐和李贞的孩子。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惟有李贞家还算可以度日,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李贞一家很是亲切。

朱元璋起兵后,父亲李贞带着李文忠投奔舅舅朱元璋从军。

定江南

至正十七年,十九岁的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部队,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徐寿辉统领的天完军,然后又相继拿下青阳、石埭等要害之地。占领这些地方之后,文忠又率领大军在万年街一地击败元朝院判阿鲁灰,给其以巨大打击。然后率军西进,又在于潜、昌化等地同苗军相遇,集中优势军力各个击破,大败苗军。降服苗军之后,文忠又率大军进攻淳安,夜袭洪元帅,俘虏其军队将领和士兵千余人。

至正十八年,文忠同邓愈、胡大海等各路大军会师,经由徽州攻入浙江,大败元军,攻陷建德城,并再次打败杨完所率领的苗军,采取先攻后抚的怀柔政策,招抚苗兵达三万余人之多。之后镇守严州,多次击退张士诚的进攻。

至正二十二年此前归降的苗兵发生哗变,刺杀了驻守守金华盟军统帅胡大海将军。李文忠闻讯之后,大怒,亲自率领大军重新夺回金华。

至正二十三年,驻守诸暨的将领谢再兴背叛朱元璋,转身投靠敌军将领张士诚,并引领鬼子前来攻打东阳城。在此情况下,李文忠再次临危受命,带兵迎战来犯之强敌,大获全胜。不仅收复了诸暨,还在距离诸暨五十华里之处另外构筑“诸暨新城”。这座城池就犹豫一根卡在喉咙的鱼刺,让张士诚非常痛苦,因此他重整旗鼓,此后再次大军压境,派兵十六万来进攻诸暨新城,但是又被英勇的李文忠率军击退。

至正二十五年,心腹大患张士诚再次派兵二十万再来死磕,又被李文忠以少数兵力杀得大败。

至正二十六年,李文忠进攻杭州,杭州守将谢五与潘元明贪生怕死,闻讯不战而降。

朱元璋最初打天下的这几年里,李文忠为其东征西战,死守城池,是朱元璋集团击败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的重要功臣。更为重要的是,这时的李文忠还不满30岁。

征北元

洪武二年,李文忠奉命随同常遇春出塞,一直打到元朝都城上都,回军之时,因为常遇春暴病而亡,便由他接替主帅一职。但就在李文忠率军西进,原计划策应徐达进攻庆阳,但是半路突然听闻大同危急,于是当机立断,迅速决定改变行军方向,率领大军北上解除大同之危,并生擒元军的首领脱列伯将军。

洪武三年,李文忠实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征虏大将军徐达分途北进。他带十万人,再度打到开平,听说北元皇帝驻跸应昌,日夜兼程,突袭北元王庭,几乎将北元皇帝本人捉住,而北元宗室,如皇子、后妃、宫人、王公、武将、文臣,俘虏无数,缴获无数。回军时经过兴州与红罗山,又收降了数万元军。

洪武五年,朱元璋兵分三路征讨北元,李文忠与徐达、冯胜分别担任三路大军之统帅。文忠所统帅军队一路越过居庸关,深入蒙古境地,到达和林,并渡过土拉河与阿鲁浑河追击残余元军,大获全胜。然后继续向东追,一直追到骋海时才发现辎重物资等后援没跟上,进而班师回朝。在这个过程中,元军闻文忠而丧胆,屁股尿流,完全不敢与其再交战。

洪武六年、七年,李文忠奉命巡边,驻守长城内外,和元军发生了若干次小规模军事冲突,也都是文忠大胜告终。

天下大定之后,李文忠卸甲归田,更多专注于行政管理工作,正如《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所提到的:洪武帝的外甥李文忠,可能是皇帝至亲中唯一有点学识的人,但是似乎从一开始他对舅父的忠诚就有些不太确定。但是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把他摆放在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他也不负众望,表现出极高的行政管理才能。由此可见,李文忠不仅能征善战,是一名让敌军闻风丧胆的马上将军,而且一下战马,他同样也是非常杰出的行政官吏,真是能文能武的大英雄。不过,根据某些史籍所载,他不仅擅长搞钱粮和刑名事务,也善于搞大项目公共工程,也许,他还是包工头的祖师爷啊!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年仅46岁,被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并能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还是得到朝廷的褒奖。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

点赞5、淮北市 网友:心比风寒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朱元璋姐姐的儿子?虽然搁了一层,可这也算是皇亲了。按照咱一般人的想法,这皇亲可没几个好人,尤其是搁了一辈的,他不欺负人这就算是好人了,贪财恋权的那都不在少数啊!

可这事您要是搁到李文忠身上,这压根就套不上去。

这么说吧,朱元璋身边那是将星云集啊,什么常遇春,徐达就这二位搁到历史上整个排行榜,这也能凑到前排,就是因为这帮人太耀眼了,那光圈太大了,把李文忠反而给遮蔽了,没他二位的话,李文忠那绝对是大放异彩的存在。

今天,咱就把李文忠的事,给大家伙抖落抖落,让大家伙重新认识一下。

李文忠。

李文忠这人有个好爹,他这爹叫李贞,这人心善的可以。李贞他们家打开头是在别的地方居住,后来搬到了濠州,也就是现在凤阳县,这不就和朱元璋他们家成了家乡人。

媒人做媒,朱元璋的姐姐朱佛女就嫁给了李贞,凑一对组成了家庭。

咋说呢?老朱家的这帮子亲戚里头,还就属这姐姐家有点余粮,平时老朱家揭不开锅的时候,都是去这李贞的家里头弄点米面啥的,凑活这过日子。

所以朱元璋对这姐姐一家还是有很深厚感情的。

这不后来凤阳这嘎达不仅遭遇了旱灾,这还跟着又是蝗灾,后头这还起了瘟疫,当时元朝皇帝还成,弄了一波银子给下边救灾。

可当官的不成啊,等到了下边的时候,灾民们连个粮食皮都没瞅见,全部被上边一层层的剥了。

也就是这个时间点上,朱元璋一家子也就散了,半个月之内,父亲,母亲,大哥全部都饿死了。

朱元璋不就去做了和尚,后来就起义去了。

那么李贞一家子呢?朱佛女病死了,李贞拿出家里的财物,杀掉牛羊,发给村民们,就打算一块抗过去,一块熬过去,但天不遂人愿,乱兵来了,没法子,也只能跑了

就这兵荒马乱的,能有个好?李贞带着李文忠,倒不如说是李文忠带着父亲李贞,躲过好多次的危机,别的不说,单说爷俩被抓到了土匪窝,这要不是李文忠机灵,李贞算是载里头了。

后来不就听说朱元璋在郭子兴手底下效力,这爷俩才有了盼头,奔着朱元璋就去了。

见了面朱元璋和朱文正就抱一块哭了:“到家了,以后有舅舅一口吃食,就少不了你们一口,以后就跟着舅舅姓吧!”

所以有一段时间,李文忠叫朱文忠,读史料的时候,大家伙注意,这是一个人。

咋说呢?李文忠这人聪明这呢?

老朱也知道不管啥时候文化人是最吃香的,所以就给李文忠安排了好几个师傅,教李文忠学问。

这好,李文忠这天赋异禀啊,没交多少日子,师傅们跑来向老朱告辞:“你这外甥牛啊!俺还没咋说呢?他就明白个七七八八了,哎!肚子里那点墨水算是被他掏空了,教不了了。”

所以当李文忠差不多的时候,老朱就将自己的亲兵教给了李文忠带着。

你都不知道,李文忠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了功。

当时才十九岁,朱元璋带着他的亲军去池州这块暴揍陈友谅,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李文忠第一个冲入敌阵,将陈友谅手底下大将赵普胜的军阵撕开了一个口子,这才奠定了朱元璋一举拿下陈友谅的机会。

后来屡立战功,升为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就在这块又收复苗帅三万多人。

所以李文忠这人能文能武。

后来一仗就把张士诚给打成了老实巴交的汉子,咋回事呢?

李文忠后来守卫严州,张士诚带兵来找茬。

李文忠东门御敌,他瞅着张士诚挺老实也在东门和他亮肌肉,于是派小股部队从小北门出去,绕道敌后,两头夹击,把个张士诚给打崩了。

这不,张士诚不服气,感觉自己上当了,对面那小鬼太坏了,一个月之后,卷土重来。

张士诚来的时候耀武扬威,要报仇,结果又被李文忠给干趴下了,还把他的元帅给砍了。打这里起张士诚再也没敢打严州的主意,就是这么牛!

您就说服不服吧!后来又定江南。

洪武二年,常遇春和李文忠俩人带队去揍北元都城上都,结果常遇春死了,就是李文忠代替常遇春统帅军队,继续讨北元。

只不过这事遇到大同告急,回头去救援,阵斩万余人,活捉敌将脱列伯。

第二年,又和徐达俩人,分兵进攻北元。

一路打的元昭宗听到风声就跑了,李文忠一家伙就拿住了这家伙的嫡长子,一堆后妃宫女,王爷,将官好几百人。

瞅瞅这架势,压根就是把人家元昭宗的老窝给端了,金银财宝您自己想去吧!

后来又是降服三万五千人,接着又是一万六千人。

这些个事,说起来太多了,您就是在凑个几个毛毛钱,俺还能陪您聊两千字的。

结论就是李文忠相当厉害,而且这人很耿直的,看见啥不平的就喜欢说。

当年朱元璋整那胡惟庸案子的时候,牵连的人太多了,李文忠看不惯,直接给家里头安排了一下,冒着掉脑袋的罪去质问朱元璋。

没法子,前两次李文忠上了奏章,老朱不搭理直接束之高阁了,这次李文忠上朝就抖达这事,写了啥咱就不说了。

总之里头没啥好话,这把个朱元璋给气坏了,就这还不算完,李文忠直接跪了,说什么,现在杀干净功臣良将,一旦边疆有事,咋弄?

啊!老朱气的脸都是绿的:“那就把你一块杀了!”

后来要不是马皇后保李文忠,李文忠指不定真就没了,这事一出,后来李文忠就被罢免了官职,关家里头去了。

再后来李文忠就病逝了,老朱哭了,亲自写的祭文,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功臣庙里头位居第三。

哎!可惜啊,这么牛掰的李文忠,这就是一头老虎,还是活的,可生了儿子李景隆,却是一只小耗子,把朱允炆给坑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6、德惠市 网友:步惊云

舅舅疼外甥,自古就有说法: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边。

李文忠的舅舅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确实也是权力大似天,但这位外甥并没有“背靠大树好乘凉”,反而十分励志,成为了明代开国著名将领。


认舅作父,改姓“朱”。

李文忠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

朱元璋有2个姐姐和3个哥哥,由于家境贫穷,两个姐姐也早早地嫁人了。在他15岁那年,父母亲和大哥都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

在朱元璋的一圈亲戚中,只有二姐夫家能吃饱饭,所以朱元璋从小就受到二姐夫李贞的照顾。朱元璋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在他称帝后,不仅让李贞 "敕免常朝,赞拜不名",还赏他皇城内的大房子,准许姐夫穿五爪金龙的龙袍。

朱元璋对姐夫尚且如此,对李文忠这位嫡亲外甥,更是视如己出。


李文忠少年时期也十分坎坷,在他12岁那年,家乡遭到特大旱灾,又遭遇瘟疫横行,村里200多号人,十有八九都病死了,李文忠的母亲也不幸染病离世。

眼见着村民一天比一天少,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便捐出了自己的钱财,杀掉了所有的牛和猪,和乡亲们一同守望相助。

没过多久,乱兵入境,李贞只好领着李文忠到淮东避难。父子俩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少年早熟的李文忠凭着聪明才智,带着父亲多次躲过乱兵瘟疫劫掠,甚至还在土匪窝里把父亲救出来,父子二人多次死里逃生。


1352年农历11月,李贞听说李文忠的舅舅朱元璋在滁州,当了郭子兴的将领,就决定前去投奔。父子俩一路上风餐露宿,经过一个月的辗转,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到达滁州,见到朱元璋。

13岁的李文忠见到舅舅朱元璋,他想起了死去的母亲,便扑在舅舅的怀里大哭。朱元璋悲喜交集,连忙安慰道:"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已经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我看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

李文忠含泪带笑地点头,从此,李文忠改叫朱文忠。


为了好好培养这个外甥,朱元璋请来了范祖乾、胡翰给李文忠做老师。李文忠十分聪颖好学,悟性极高,他很快就能通晓经义、能诗善歌。

年少从戎,一战成名。

李文忠能文能武,他跟着舅舅一起打江山,年纪轻轻立下大功。

1357年,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他率领朱元璋的亲军攻下了徐寿辉所占据的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

第二年,李文忠又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


李文忠镇守严州期间,张士诚率数千兵勇来袭。年轻的李文忠临危不乱。他一方面率军在东城亲自抵御张军,另一方面又派将领出北城,抄小路突袭张军后方。

如此一来,张士诚的军队就被夹击,张军大败,张士诚狼狈逃回姑苏。

战败的张士诚没想到自己败在一个小子的手上,十分不服气。一个月后,张士诚再次率兵来袭,李文忠又将其击退,且还趁势攻下分水。

两次战败的张士诚依旧不甘心,发誓要给李文忠一点颜色瞧瞧。没多久,他第三次派兵来袭,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还斩杀了陆元帅。


三战三败的张士诚被李文忠打得怀疑人生,他再也不敢小瞧李文忠,也放弃了对严州的虎视眈眈。

自从十九岁上战场后,少年李文忠就以花样翻新的打法,不停在关键战役里上演奇迹。文武双全不说,他还出落得相貌俊美,成为朱元璋麾下的头号美男子,用现代的说法,那是妥妥的“百万少女的梦”。

以少胜多,平定江南。

1365年的春天,张士诚又派李伯升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迅速做出反应,他带领着数万军队前往新城紧急援助,在离新城十里之处安营扎寨。

敌方20万大军来势汹汹,眼瞅着明天的两方交战毫无优势。李文忠安抚军心时,十分淡定地说:“用兵在于谋略,而不在于人数众多。”

次日早晨,大雾弥漫,李文忠召集诸将仰天发誓道:“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


说罢,李文忠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自己则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首当其冲,冲往敌军中坚。

很快,敌军就将李文忠重重包围,李文忠丝毫不惧,他手握长矛,引骑向外猛冲,所向披靡。大军乘机进攻,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杀得数十万张军狼狈逃窜。

这场战争有多么大快人心呢?

只见朱文忠军追击败兵数十里,斩首数万,溪水尽成血色,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数日不尽,李伯升仅只自身幸免逃脱。

捷报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十分高兴,他将李文忠召回,整日设宴慰劳,还赏赐给李文忠无数的御衣名马。


此次新城大胜,李文忠的威名响彻大江南北,也为朱元璋后期灭张士诚政权打下了基础。

1366年秋天,朱元璋的大军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敌军。一路上攻克了桐庐、新城、富阳,然后进攻余杭。

在杭州,李文忠采取了招降策略,同时整肃军队纪律,融洽军民关系。杭州城中也因此井然有序。

这次出征,朱文忠获军三万,粮食二十万,朱元璋加封他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同时,朱元璋叫他不必再姓朱,文忠得以恢复李氏之姓。

金戈铁马,征讨北元。

1369年,李文忠执掌西征军,征讨北元。

短短月余,李文忠就屡创辉煌,他先是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随后又在白杨门大破前来抵御的北元主力,俘斩万余人。

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又率十万大军由出野狐岭,北征元朝残余势力。率军傲然出塞的李文忠,更打出了他戎马生涯里的辉煌一战。


在他的率领下,一支完全由中原汉子组成的精锐骑兵,一路呼啸北进,将北元精锐骑兵部队打得稀里哗啦,元朝漠北重镇应昌也被他拿下。

汉唐时代华夏骑兵曾经纵横草原的风姿,李文忠以其完美的战场表现,来了个颠覆性的历史重现。

1372年,朱元璋再次发动北伐,李文忠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出居庸关。但是此次北伐却是有史以来“不完美”的一次。

东路的李文忠依旧是超高的战绩水平,攻陷并毁灭了哈拉和林。西路的冯胜、傅友德军收复了整个河西。但是主力徐达、蓝玉军却在岭北被王保保击败。

舅甥隔阂,最终化解。

有朱元璋这样的舅舅,是李文忠的福气。而朱元璋有李文忠这样的外甥,也是朱元璋的骄傲。

辉煌的战场生涯,奠定了李文忠“曹国公”的荣耀地位,他成为明朝军界的头号人物。

相比汤和徐达等功臣,在明朝开国后越来越低调,李文忠则显得非常高调,他经常在朱元璋面前犯颜进谏,成为了朝堂上最不怕得罪皇帝的人。

尽管李文忠官位越来越高,但他依旧是那个不忘本心的外甥。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说话也十分耿直。每次朝堂上有争议,多是李文忠带头与朱元璋吵。


当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发生后,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李文忠却郑重沐浴更衣,向妻子交代好后事,便直奔皇宫,与朱元璋有一次面对面地唇枪舌战。

李文忠慷慨陈词地对舅舅说道:“一旦边疆有事,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朱元璋当场被气疯。

李文忠的直言不讳,彻底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也多次对李文忠动了杀心,幸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没造成舅舅弑杀外甥的悲剧画面。

经过一番折腾,李文忠也感觉心累,从此闭门谢客。

一直到1383年,李文忠重病垂危,朱元璋前来探望,还特派淮安侯华中负责给李文忠医治。

李文忠在弥留之际,与舅舅朱元璋一番长谈,舅甥俩多年的心结才终得化解。


如释重负的李文忠心中一片释然,最终,这位明朝开国铁血战将溘然长逝,终年46岁。

李文忠的病逝,朱元璋伤心不已,他一度怀疑是华中下毒所致,他降低华中的爵位,驱逐他的家眷。其他医生及妻儿全部被斩首。这也是舅舅对外甥,死别之痛的另一种表达。

李文忠究竟有多厉害?相信各位看官心中已有答案。他有勇有谋,武能立国安邦、保天下太平,文能治理地方、为江山社稷不畏生死。如此一位忠臣良将,实乃明初第一的全才。

点赞7、榆树市 网友:戒情人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原名叫做李思本,在朱元璋年幼时,因为家境贫寒,时常吃不饱饭,在他的亲友中,就姐夫李贞一家条件稍微好一些,时常接济朱元璋,也因此朱元璋和李贞一家的感情非常好,后来朱元璋外出逃荒才和李贞一家人失散了。

李文忠

而在李思本12岁这年,他的母亲,朱元璋的姐姐病逝了,因为旱灾和瘟疫蔓延,李思本和父亲李贞也只能外出避难,一路躲避兵荒马乱,一次李贞无意中听说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中当了将军,走投无路之下,李贞带着李思本准备去投靠朱元璋。

在途中,父子两人多次濒临生死危机,都是李思本带着父亲化险为夷,最后终于到了朱元璋军营,李思本见到朱元璋后,两人抱头痛哭,朱元璋对他说道:“到了我这里,就像到了家里,你是我的外甥,却和我的亲儿子一样啊,不如你就随舅舅改姓朱吧!”

朱元璋

李思本便改名为朱文忠,朱元璋对朱文忠视如己出,还给他找来老师教育他,朱文忠非常聪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可以触类旁通,很快老师们就没什么可以教他的东西了,朱文忠十九岁开始随朱元璋征战,朱元璋对他非常信任,让他指挥自己的亲兵。

朱文忠击败赵普胜,首立战功,朱文忠非常有军事才能,不久率军进入浙江,击败元军夺下建德,一年后又在严州击败了势头正盛的张士诚一举成名,在元末天下大乱时,各地的少数民族中也发生了骚乱,朱文忠奉命安抚各地叛军。

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率20万大军攻打新城,朱文忠奉命增援,朱文忠率军以少胜多再次击溃张士诚,朱元璋亲自设宴犒劳朱文忠,一年后,朱元璋率大军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先后攻克富阳,余杭,杭州,为朱元璋立下大功,朱元璋十分高兴,让他恢复李姓。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洪武二年,李文忠随常遇春北上肃清北元残余势力,常遇春死后奉命接管了军队,并在白杨门大破元军。洪武三年,李文忠又随徐达北征,李文忠率部直击应昌,元昭宗仓皇北逃,李文忠俘获北元部众五万多人。

李文忠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曹国公,俸禄三千石,享受世袭,人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李文忠在经历了无数场战争后,终于功成名就,但他并不像其他将领,持功自傲,越发骄纵,反而始终还记着自己曾经贫困的经历。

他始终要求自己的部队严格遵守军纪,不允许部将私闯民宅,抢夺民财,还时常将大军的粮草接济贫苦的百姓,让手下的部将收养战争中的遗孤,朱元璋巩固了统治后,开始打压功勋,胡惟庸案牵连甚广,朝中百官噤若寒蝉,李文忠却忠言直谏,认为朱元璋不该滥杀无辜。

朱元璋大怒将李文忠监押,在马皇后求情后,才饶了李文忠不死,李文忠被削去官职,幽闭家中,直到洪武十六年病逝。居功而不骄纵,临危仍保持大义,这是李文忠最让人叹服的地方。

点赞8、锡林郭勒盟 网友:独特之蕞


李文忠身为明朝开国第三功臣,不是靠着是朱元璋外甥的身份得来的,而是靠着自己一路尸山血海走过来的,他的儿子李景隆也很厉害,改变了明朝走向。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是强到极致,而他的血缘亲人也是不差,其中外甥李文忠与侄子朱文正就是杰出代表人物。

朱文正被很多人称之为明初战神,靠着洪都保卫战一战成名,留下军事史上一个奇迹。但因为封赏问题而欲背叛朱元璋,最后被囚禁至死。

李文忠虽然出场并没有朱文正那么耀眼,但是其在开国过程中及其开国后历经多次战事,拥有赫赫战功并且成为开国第三功臣,仅次于徐达、常遇春两大狠人,更是显得的他文武双全。


1352年李文忠跟随父亲投奔舅舅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当时还没有儿子加之心疼外甥,就将其收为养子,悉心培养。

李文忠的第一次出场是19岁的时候,当时以舍人的身份,击败了池州赵普胜军队,还顺势拿下了四个县,打的还不错,算是崭露头角。

李文忠之后在朱元璋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如1365年,出奇计大破李伯升部二十万大军。可以说朱元璋统一江南的过程中李文忠出力颇多,而且善于谋略,并非有勇无谋。

明朝开国后,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之后北伐过,平定过内乱,其中辉煌战绩就有俘获了北元昭宗的嫡长子及其诸王。李文忠还主持过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的事务及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可见朱元璋对其之放心,更显示出李文忠的厉害之处,不止军事上雄才大略,在文治上也很出色,不然国子监也不会交给他。

李文忠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排第三。


李文忠厉害,他的儿子李景隆也不差,改变了大明王朝的走向。

李景隆为靖难之役时建文帝一方的将领,按理说虎父无犬子,父亲李文忠那么厉害他也应该不差,李景隆率领拥有巨大优势的军队本来可以碾压燕王朱棣,结果却是屡战屡败,像是故意给朱棣送补给一般,之后朱棣兵行险招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更是与谷王献金川门使朱棣逆袭成功一锤定音。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景隆送人头式的助攻,朱棣是不会逆袭成功的,而李景隆的这番作为使明朝的走向发生了大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厉害。

虎父无犬子,即使有犬子,那么这个犬子也是可以改变一个朝代的走向的,以另一种方式来体现着犬子也有着厉害之处的!

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点赞9、抚顺市 网友:友情天下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在南京登基称帝,可以说是逆袭最成功的案例,但是朱元璋之所以能成为天子,这都离不开那些一路追随他的人,称帝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文忠就是其中一个。

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是李文忠的舅舅,很多人可能认为李文忠肯定是走关系才能当上大官,其实不然,李文忠为朱元璋建立大明可谓是功不可没。早年李文忠家庭还算可以,然而朱元璋家里却是穷的叮当响,早年家境还算殷实,朱元璋却穷得连,李贞(李文忠的父亲)娶了朱元璋的姐姐为妻之后,见朱元璋常年吃不饱穿不暖,便时常接济朱元璋。

公元1350年,李文忠的老家遭到旱灾,颗粒无收,加上瘟疫蔓延,李文忠老家的村民大多都因此丧生,李文忠的母亲就是这年去世,12岁的李文忠不得已跟着父亲到淮东避乱。

李文忠画像

公元1352年,李贞听说舅舅朱元璋在滁洲,所以直接投奔朱元璋去了,李文忠和朱元璋重逢,14岁的他一下便扑在朱元璋怀里大哭,告诉朱元璋自己家乡的事情,母亲也因此去世得消息,朱元璋得知姐姐去世,心中甚是难过,但是久经沙场的他很快就安慰李文忠,说母亲虽然不在了,但是舅舅还在,以后你就跟着我。

自此李文忠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也将李文忠收为义子,改了朱姓,另外吩咐老师教李文忠读书。

初露锋芒,战功赫赫

公元1357年,此时的李文忠19岁,第一次随军出征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先是在池州大败赵普胜,之后又攻下四个县,朱元璋见此大为赞赏。

公元1358年,李文忠和其他将领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得建德,直接降服了元朝士兵三万多人。

公元1363年,李文忠领军讨打谢再兴、张士诚,李文忠再次获胜。

公元1365年,李伯升领兵20万攻打新城,李文忠听闻之后,竟然拿着兵器,带着几十名手下强兵,直接冲进敌军,随后和后续队伍里应外合,斩杀了敌军数万人,此次还收降敌军三千余人,一时间名声四起。

公元1366年,朱元璋决定率军攻打张士诚,随后派李文忠到杭州牵制敌军,然而李文忠并没有牵制,而是直接攻破杭州,将杭州占领,再次收降三万余人,朱元璋听闻之后,心中甚是欢喜,直接封李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并恢复原本的姓氏李姓。


罢免官职,重病去世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奉李文忠率军北上讨伐元朝,公元1369年,李文忠和常遇春二人直接擒获刘帖木、脱列伯,并赶走了元顺帝,第二年李文忠和徐达进攻察罕脑儿,将竹真擒获,元昭宗见李文忠等人,直接逃走。

这一战,李文忠将元朝的多数高官擒获,另外又收降五万多人,回到朝堂之后,朱元璋封李文忠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此时的李文忠位居高位,但是李文忠并没有因此和蓝玉等人一样,居功自傲,而是依然前往前线,为舅舅朱元璋平定叛乱。

虽说李文忠忠心不变,始终如初,可是朱元璋已经变了,舅舅也早已经不是之前的舅舅,朱元璋担心自己辛苦建立的明朝,如果自己去世之后,太子朱标还会是那些权臣的对手吗?朱棣还会是蓝玉等人的对手吗?想到这里朱元璋不得不为后代考虑,于是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此时的李文忠多次劝说,朱元璋反而大怒,罢免了李文忠的官职,公元1383年,李文忠病重,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还派最好的大夫医治,然而李文忠还是在第二年去世,时年46岁。

李文忠去世,朱元璋实在难以接受,竟然认为是大夫所害,随后将医治李文忠的大夫斩杀,并且还杀了大夫的家人一百多口。为了纪念李文忠,自己亲手写祭文,同时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将李文忠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以上便是李文忠的大致事迹,强不强看看功臣庙排名也就知道了。

【文/羽评郡主,感谢关注】

点赞10、丹东市 网友:疑心病

明朝《国初事迹》记载,李文忠镇守严州时,迷恋青楼女子韩氏,将其留在府中。朱元璋知晓此事后勃然大怒,派遣锦衣卫将韩氏诛灭,还要追究李文忠。

可李文忠走到半路,朱元璋又改变了心意,让他回到了严州。众说周知,朱元璋是治军极严,铁面无私。有功之臣犯错一样责罚,亲侄子朱文正,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朱元璋为何会放过李文忠?

《明史》记载当时马皇后向朱元璋求情,说朱元璋家就那么几个独苗,望朱元璋看在二姐的份上,让李文忠戴罪立功。其实这个说法只是其一,朱元璋放过李文忠,不再追究他的过错,主要是李文忠是天生的将才,既能冲锋陷阵又能运筹帷幄。

朱元璋当时不过是一时之气,等冷静下来后。才明白李文忠的重要性,只是警示了几句,不再追究李文忠让韩氏留宿府上一事。

后来的李文忠屡立战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在开国功臣武将排行榜中,仅此于徐达和常遇春,位列第三。

李文忠到底有多厉害,让治军极严的朱元璋也起了护短之心?

许多人读明朝历史,会发现李文忠作为一个穷苦农民儿子,没有识过字,也没有跟那些高手学习了武艺,为何作战厉害?难道他真的作战天赋是天生的?

投奔朱元璋

洪武到永乐年间,李文忠和李景隆二代人可以说是红极一时,李文忠因屡立战功,生前被封为曹国公,去世后还被朱元璋追封为岐阳王。

《明史·李文忠传》中记载:李文忠是盱眙人,朱元璋二姐的儿子。小名叫做保儿,朱元璋和二姐的交情较好,原因是二姐和二姐夫待他比较友善,在他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经常接济他。

元朝末年,朱元璋因为在寺庙待不下去,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幸运的成为了郭子兴的女婿,其后朱元璋自立门户,在攻克了滁州后名声大振,二姐夫李贞听说历经坎坷,几次命悬一线,带着李文忠找到了朱元璋。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李贞本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其性格较为敦厚,家有几亩薄田。在当时还能保证一家老小的温饱。后来李贞因为家乡变故,不适合再待下去,举家搬迁到了淮东,朱元璋和二姐失去联系。

李文忠十二岁时,朱元璋二姐病逝,又过了三年,李贞听说朱元璋盘踞滁州一带,俨然成为了一方豪强,就带着李文忠辗转千里去投奔朱元璋。两父子昼伏夜出,走了30天,经历了九死一生才见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李文忠时,恍如隔世,在李贞那里得知二姐去世后,朱元璋是伤心不已,为了报答二姐当年的恩情,他抚摸着李文忠小脑袋,答应李贞收李文忠为义子,此后更把李文忠交给了妻子抚养,夫妻两人对李文忠是爱护有加,不但将他视如己出,朱元璋还让李文忠改姓朱,叫朱文忠,亲自赐字“思本“。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义子不少,年龄最大的是朱文正,其次到李文忠。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本来朱元璋对其极为信赖,可后来因为朱文正坚守洪都,成为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关键转折点。

可因为封赏的原因,朱文正对朱元璋产生了意见,最终情商很低的朱文正被朱元璋闲置,年经轻轻就郁郁而终。

首秀报捷

和朱文正相反,李文忠19岁开始,首秀池州之战,表现令朱元璋刮目相看。据《明史纪事本末》:朱元璋和徐寿辉为了池州,双方兵戎相见,一代名将常遇春因为兵力不够,处于下风,因此向朱元璋求援。

此时朱元璋手下大将,各自在征战,无法抽身相助,朱元璋考虑再三,派遣19岁的李文忠带着人马去帮助常遇春。

李文忠虽然毫无作战经验,可“初生牛犊”不畏虎,到达池州后以骁勇冠诸将的表现,扭转了战局,让常遇春是大喜过望,试想一下常遇春对李文忠能有骁勇冠诸将,证明了李文忠的彪悍。

池州之战初期朱元璋担心李文忠有啥闪失,打算一完成任务让他班师回朝,可没想到李文忠竟然表现如此出色,朱元璋便立刻改名了主意,让李文忠乘胜追击,攻青阳、石埭一带。

初次独自领兵的李文忠不负众望,只用了30天时间,攻陷了四座县城。李文忠在胜利后也不休息,以急行军的速度,夜袭浙东的淳安,最后在建德与邓愈胜利会师。

李文忠19岁的首秀,从安徽池州打到了浙江东部一带,时间长达180多天,攻陷了10多座的县城,招纳了30000多人,没有一场败绩。

这样的战绩,对于一个战场新人来说,可以说是极为亮眼。朱元璋没想到外甥如此给力,立刻明白了李文忠价值,把他晋升妾“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

智计无双

历史上的李文忠,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猛将,而是一位“智将”,李文忠善于因地制宜的,把握机会赢得胜利,

他在镇守严州时期,两次面对张士诚10万大军,李文忠知道双方实力悬殊过大,绝不能硬拼。经过敌我分析和深思熟虑,他想到了前后夹击的妙计,《明史》记载:他把张士诚的大军抵御在严州的东门,又派遣将领从小北门出,绕道袭击张士诚背后,

张士诚本来以为李文忠年经轻轻,双方实力悬殊过大,严州垂手可得,可没想到李文忠会主动出击,在李文忠的前后夹击下。张士诚部以为朱元璋主力到来,纷纷溃败而逃,张士诚只好撤兵,

后来,张士诚又带着十万大军攻打诸暨,朱元璋镇守诸暨的将领谢再兴,见远水不能救近火,连忙想李文忠求救,李文忠此时手中的兵力不多,但见诸暨,而且谢再兴还是徐达的岳父,不能坐视不理,就想到了一个妙计,对外宣称徐达大军一天内就赶到诸暨,要前后夹击张士诚。张士诚一听徐达要来,连夜就走了。李文忠依靠徐达的名头,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朱元璋赞口不绝。

处变不惊

李文忠拥有名将所具备的特点,就是处变不惊,而且能当机立断,特别是朱元璋创业之初,遇上了左臂右膀胡大海,被蒋英刺杀。

导致处州出现了变故,此事让朱元璋在浙东多年努力差点毁于一旦,幸好此时李文忠处变不惊,利用极少的兵力,果断的倾巢而出击败了处州守将,安抚当地的百姓,很快让金华和处州安稳了下来。

此时的李文忠才23岁。距离首秀不过4年而已,朱元璋当时听完胡大海之事寝室难安。没多久,听到了李文忠,在没有知会他,就平定浙东。当即晋升他为“拜浙东行省左丞”,接替胡大海坐镇浙东。李文忠不过4年时间,凭借自己战绩和实力,成为了朱元璋的屏障。

李文忠为何那么厉害?

许多人认为,李文忠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才被朱元璋重用,这个原因毋庸置疑,但并不全面。朱元璋义子不少,但是能与李文忠一样战绩彪炳的不多,因为他的身份,不过是给了他机会和方便,李文忠成为明初一代名将,还是因为他本身太厉害了。

要问李文忠为何如此厉害?

个人认为和以下三项有关

一,他胆识过人

俗话说,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朱元璋战败陈友谅后,张士诚成为了朱元璋的劲敌,张士诚先发制人,让李伯升带着20万人攻打诸暨,此时李文忠仅有数千人,面对李伯升20万大军,偏将胡德济建议李文忠,避其锋芒,死守待援。

李文忠另有想法,他给诸将和将士们说,“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慷慨激昂的鼓舞将士们的士气,第二天一早,李文忠在浓雾的遮掩下,带着将士们冲出城池于李伯升大战,

李文忠身先士卒带着几十人精锐冲锋在前,如一头猛虎一般冲入了李伯升阵中,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城中又配合喊声如雷,其后还有一只奇兵,绕到敌后擂鼓大作,李伯升20万人自乱阵脚大溃,史书记载,此战“逐北数十里,溪水尽赤”。

二,懂得同甘共苦

李文忠在将士中的威信很高,这和他懂得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有关,由于他童年时历经磨难,体会过民间的疾苦,特别是历经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知道将士们跟随朱元璋和自己,图的是啥!因此在朱元璋部不但有威信,同时被百姓爱戴,正是这些因素,

李文忠每战,不但将士用命,而且百姓也极为支持,得军心和民心是他能够屡战屡胜的基础。但是他对将士们赏赐虽然公平,却对部下从不骄纵。

《明史》记载:他的一位将士,拿走了老百姓的一个釜不还,李文忠知道后,当地将斩了,用此手段,震慑了麾下将士,其后他每到一处都是秋毫无犯,也因此老百姓纷纷甘愿依附于朱元璋。

三、虚心求学,低调行事

李文忠虽然年少独挡一面,但是他行事却很谨慎,虽然坐镇浙东,手握重兵,但很少会给朱元璋添麻烦,对朱元璋也是忠心耿耿,并且他善于在战争中学习和总结经验,从19岁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北讨,基本参与所有朱元璋的开疆拓土的战役,跟随的名将,有徐达,常遇春等人,其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

也正是在诸多战役中,他拥有了自己的一套作战思路,从洪武二年开始,李文忠开始大放光彩,此年李文忠成为了常遇春副将,陪同常遇春攻入了北元的上都。

洪武三年,他再度随着徐达北讨元顺帝,和徐达分两路齐头并进,势如破竹的攻入了应昌,元顺帝的儿子只好继续北逃,此战李文忠收投4万蒙古精锐,俘元顺帝嫡孙买的立八剌,

朱元璋听到此消息,激动都彻夜不眠,等徐达和李文忠凯旋归来,朱元璋破天荒的亲自到郊外迎接。

在数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时,他的功勋甚至超过了徐达,但在朱元璋尊徐达为明初第一名将时,他没有提出任何意义。在名将面前虚心求学,不和名将争功,低调行事的李文忠,让朱元璋更放心,因此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朱文正在这点上,和李文忠有着天壤之别。

李文忠的归属和后代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被朱元璋封为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忽然得病。此后便卧床不起,朱元璋为此是心急如焚,不但亲临探视,还命人尽快医治。

可惜不过数月,一代名将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非常的悲痛,不但亲自写文致祭,还追封他为岐阳王,配享太庙。

李文忠的后人较为有名的则是李景隆,作为一代战神的儿子,李景隆在少年时,被朱元璋看好,不但继承他的爵位,还被朱允炆信赖和重用,也正是如此,即便是李景隆领着50万大军对垒朱棣屡战屡败,朱允炆依然坚信他能够战胜朱棣,

原因是朱允炆认为,相比起徐达和常遇春的后人,李景隆也更靠谱,在虎父无犬子的思维下,朱允炆希望李景隆,如李文忠辅佐朱元璋一样,成为自己的左臂右膀。

而后来一切的结果,都是朱元璋和朱允炆完全想不到的,但毋庸置疑,李文忠一家左右和影响了明初历史,这一切证明李文忠名将身份实至名归!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