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杀死的陈式,正史上也被杀了吗?陈式的结局如何?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9关键词:结局,诸葛亮,诸葛

被诸葛亮当作替罪羊杀死的陈式,正史上也被杀了吗?陈式的结局如何?

点赞1、阆中市 网友:宫冰雪

演义中,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带领两万大军从箕谷行军,北伐中原。诸葛亮派参谋邓芝传达自己的军令,出了箕谷之后,要堤防魏军埋伏,千万别冒进。陈式却不以为然,第一个质疑道:“丞相也太胆小了吧?我认为魏军遭受十几天大雨,衣甲都毁坏,肯定急着回家,怎么可能有埋伏?现在我们倍道而进,只要追上魏军,便可大获全胜,现在为何又不让快速行军了?”

邓芝听后,紧皱眉头,不厌其烦说道:“丞相神机妙算,没有算错的时候,你们怎么敢违抗军令?”陈式讥笑道:“如果诸葛亮足智多谋,也不至于有街亭之失!”这时,旁边的魏延想起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没有听他的“子午谷奇谋”,也跟着起哄道:“丞相如果听我的良策,兵出子午谷,现在不说长安,说不定连洛阳也打下来了。现在一会儿让进兵,一会儿又不让进兵,难道军令如此不明吗?”

陈式不再听从邓芝传达的军令,带着他的五千士兵,扬长而去,想先到祁山安营扎寨,看羞辱丞相诸葛亮一番。”邓芝见拦不住,无可奈何,他只能回到大营,向诸葛亮诉说魏延、陈式的无礼之处。

果不其然,陈式不听诸葛亮的号令,贪功冒进,中了司马懿魏军的埋伏,损失惨重,五千士兵便伤亡四千余人,陈式只剩下四五百伤兵,暂时在谷内休息。

诸葛亮不但没有立刻处理陈式,反而派邓芝来安慰他,防止生变。在诸葛亮大军夺取祁山,犒劳三军完毕后,这才将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四将带入大帐,进行秋后算账。诸葛亮质问道:“是谁失陷了军来?”

魏延第一个回答道:“是陈式不听号令,擅自进兵,这才有了大败。”陈式不甘示弱:“这都是魏延的主意,不关我的事。”诸葛亮却不听陈式的辩解,一锤定音,认为是陈式故意攀咬魏延,于是将其推出斩首示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以违,不必巧说!”即令武士推出陈式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

说实话,陈式违抗军令,魏延同样也违抗了。但是诸葛亮只杀陈式,却不追究魏延的责任。他不杀魏延,是怜惜魏延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这已经很明显了,诸葛亮将陈式当作替罪羊杀了。

那么,在正史上,陈式是否也被当作替罪羊杀了?他的结局如何?

在正史上,陈式一共出场三次。第一次出场,是刘备派遣陈式等十余名将领带着部队,去马鸣阁道(栈道),截断曹军的退路。但是因为徐晃抵挡住了陈式的攻击,曹操大军顺利撤退。刘备派出的陈式部队功亏一篑。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东征时期,陈式和吴班带着水军在夷陵驻扎,并没有参战,也没什么表现,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第三次出场,就是和演义中所描述的这一次。建兴七年(229),诸葛亮派遣大将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带军与之交战。诸葛亮亲自带领大军驰援陈式,成功击退郭淮部队,夺取武都、阴平二郡。《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由此可知,在正史上,陈式从汉中争夺战时期,便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了,受到刘备的重用,并参与了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在蜀军大败后全身而退。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陈式取得了攻克武都、阴平二郡的战绩,可以和第一次北伐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媲美了。

结语

演义中,陈式和魏延都违抗诸葛亮军令,葬送四千多蜀军,结果诸葛亮不处罚魏延,将陈式当替罪羊杀死。

正史上陈式可能比不上魏延,也是蜀汉难得的一员大将,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取得了夺取武都、阴平二郡的战绩。

有人认为陈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军法处置,被陈寿所记恨。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故意贬低诸葛亮及其独子诸葛瞻,以此来报复。实际上,陈寿作为一个“良史”,是不会掺杂个人感情的,即使他的父亲真的被诸葛亮所杀,他也不会故意贬低诸葛亮父子的。

何况,这只是网友的无端猜测,没有任何靠得住的证据。陈式在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后,便失去了记载,也不知道是病逝,还是战死,他的下落成谜。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点赞2、广水市 网友:△梦魇

三国演义之中,陈式可能是最饭桶的一个将领了。

无勇无谋,事前说大话,事后甩锅,几乎集中了饭桶将军的所有缺点。

事实上,陈式虽不是一位顶级名将,但绝对是一位最靠谱的将领。

遗憾的是,无论是史家还是后人,都喜欢“奇迹”,对“靠谱”似乎有所低估。

正史:被低估的“靠谱”之人

陈式,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领。

汉中之战时,他开始走上高级将领的岗位。

1、靠谱的败仗:马鸣阁道之战

陈式的第一仗,就给徐晃刷了功绩。

刘备为取汉中,取“断绝内外”之策,让陈式等十余营封锁马鸣阁道。

结果,徐晃率军进攻,大败陈式等人,刘备军损失惨重,许多人投谷而死。

此战后,曹操大喜,赞许徐晃:马鸣阁道是汉中的咽喉。刘备想断绝内外,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取胜,善之善者也!

随后,曹操因此还使徐晃假节!

陈式这次登场,真的就是一败涂地吗?

果真如此,刘备为何后来反而加重了陈式的地位呢?

陈式的任务,是封锁马鸣阁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为徐晃所败,但马鸣阁道(阴平到汉中的通道)还是为刘备军所控制了。

因此,比较全面的情况应该是:陈式一度为徐晃所败,损失惨重。但是,陈式等人在付出惨重代价下,还是控制了马鸣阁道。

为巅峰徐晃所败并不丢人,一年后,关羽也被徐晃击败了。

陈式不是什么神人,打不过徐晃。

然而,在失利后仍能完成任务,可见陈式“靠谱”。

因此,陈式得到了刘备更多的重用。

2、“遗憾”的败仗。

夷陵之战时,陈式成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当时,冯习为大督,张南为陆军前部,吴班、陈式为水军。

前面的马鸣阁道之战,陈式指挥的是山地作战,此时,又担任水军将领。

可见: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陈式,军事素质比较硬,能够胜任各种作战任务。

战役初期,吴班、陈式的前部表现出色,连续攻占了巫、秭归等重镇,并在夷陵击败了孙桓。

此后,占据陷入僵持后,刘备“舍水就陆”,令吴班率水军上岸,陈式也就没有再出现在记载中了。

夷陵之战的总走向,不是陈式这种级别的将领所能决定的。

尽管陈式表现不错,但随着陆路的战败,陈式也败归了。

3、靠谱的胜仗。

诸葛亮北伐,多无功而返。

唯一的成绩,就是夺取了武都、阴平。

而收复武都、阴平,就是陈式干的。

当然,收复武都、阴平,主要难点在于“打援”,也就是阻挡援军。

“打援”,是由诸葛亮亲自指挥的,陈式负责是“攻城”。

所以,夺得武都、阴平这样的大功,总指挥仍然是诸葛亮。

不过,能独当一面,完成夺城任务,一口气连夺两郡,也是可圈可点的。

要知道,诸葛亮时期,有独当一面经历的将领很少,只有赵云(佯走箕谷)、马谡(守街亭)、魏延(远出羌中)、王平(独拒张郃),以及陈式。

其中,陈式收复武都、阴平,与魏延远出羌中,是仅有的两次比较大的胜利。

所以,正史上的陈式,虽不算一流名将,但无论地位、功劳,都是名列前茅的。

其重要性,不及关张马黄,也不及魏延、姜维、王平,但不在廖华、张翼等人之下。

遗憾的是, 正史都没有给他单独列传,使这位立下不小战功的将领知名度不高。

没有被单独列传,也就注定了:只有在作战时,他才出现,而他的生平等信息则不可能得到记载了。

因此,陈式的结局,是未得记载的。

没有记载陈式的结局,不是因为陈式不配,而是史家不公。

演义“饭桶化”

到了演义中,陈式则完全被“饭桶化”了。

第一次出场。

夏侯渊来攻,陈式牛逼哄哄地跟黄忠说:将军休动,某愿当之。

然后···出战,先中了夏侯尚诱敌之计,后又被夏侯渊直接生擒了。

无勇无谋,还说大话,典型的“饭桶”。

第二次出场。

陈式与魏延、张翼、杜琼引军进军箕谷。

诸葛亮让邓芝来提醒:小心魏军埋伏,不可轻进!

陈式再次牛逼哄哄:丞相太多疑了。老子自带五千人出箕谷底,先到祁山,看丞相羞也不羞?

结果···果然中伏大败。五千人只剩下四五百人。

事后,陈式和魏延互相甩锅。

诸葛亮干脆把陈式砍了。

无勇无谋,说大话,还甩锅,这是真正的“饭桶”。

《三国演义》确实抹黑过许多人。

但是,大多数抹黑,都是对史实作“修补”,即对发生的事情作一些虚构。

而陈式,他的“饭桶行为”,则完全没有任何史实依据,从头到尾全部是虚构的,相反,陈式真实的战功、表现,演义则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提。

真不知道老罗和陈式何冤何仇···


陈式,不是关羽魏延这样的顶级将领,他没有什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才能。

然而,他兢兢业业,坚决执行任务,是一个靠谱的将领。

读史时,人们总爱谈论“神迹”,似乎对“靠谱”不甚重视。

因此,靠谱的陈式,遗憾的没有得到单独列传,甚至连其生平也没有着重介绍。

然而,现实中,陈式这样的人,才是一支军队的基石。

毕竟,关羽、姜维这样的天赋,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人都只能欣赏而已。

然而,成为一个靠谱的人,成为一个兢兢业业完成任务的人,是我们都可以努力争取做到的。

靠谱之人,有时会显得默默无闻,如陈式一般,其生平甚至不为人知。

然而,他们是社会的基石,值得尊敬。

点赞3、普洱市 网友:温酒话别

陈式是蜀汉的一员大将,但是只是很普通的一员大将。在《三国演义》中,陈式成了魏延的替罪羊,被诸葛亮所杀。可是在《三国志》中,陈式的结局并没有交代,应该是善终。

三国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由于英雄人物太多,而且我们都很熟悉。因此像陈式这种不怎么起眼的人物,也就没有太光辉的形象记载了。

在蜀汉集团,陈式跟关羽、张飞这些一流武将是不好比的。即使是跟后来的魏延、姜维比起来,也有很大的差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中,才给了陈式这么一个做替罪羊的下场。而实际上,这种二三流武将,在正史中,压根就没有仔细介绍的必要性。当然了,也有人说陈式是赵云的真实版本,那可就真的高估了陈式了。


一、《三国演义》里,陈式的确成了魏延的替罪羊。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启用马谡守街亭,结果导致街亭丢了。从此以后,军中不少大将,便开始在私底下质疑诸葛亮的指挥能力。

尤其是魏延这家伙,他一天到晚就提子午谷奇谋这件事,似乎诸葛亮不听他的,才造成了后来这么多被动的情况。

有了魏延这位后期响当当的猛将撑场子,其他将领自然是更喜欢在私底下发牢骚,比如说陈式,就是比较不服气诸葛亮的。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让魏延、张嶷、陈式和杜琼这四位猛将,从箕谷这边出发。由此可见陈式手底下大概有5000人马。

这个时候诸葛亮担心前军冒进,所以让邓芝到前面来提醒他们要小心。结果陈式就有些不高兴了,甚至扬言是丞相胆子太小,魏军压根就不可能有埋伏,因为他们在连续十几天的大雨中泡着,哪有空搞埋伏呢?


这个时候魏延也没闲着,这哥们跑出来帮腔,又提到了当年的子午谷奇谋,并且对诸葛亮的统兵权提出了质疑。魏延的潜台词就是说:能者居之是最正常不过的,既然不能,何不让能者来?

有了魏延的帮腔,陈式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于是他冲锋在前,压根就没想到司马懿那边有埋伏,结果伤亡惨重,5000兵马只剩下了400多人逃出来。

事后清算的时候,诸葛亮把这几位大将都喊了过来。结果魏延抢先表示:都是陈式这家伙不听丞相的,快灭了他!

到了这个时候陈式才反应过来,原来魏延才是最大的坑。于是也反咬一口指责魏延,说他才是罪魁祸首。但是诸葛亮却偏偏没有责罚魏延,而是将陈式给弄出去宰了。

很显然,这件事中魏延和陈式都是违反军令之人,可是诸葛亮不处理魏延,偏偏收拾了陈式,可见诸葛亮是向着魏延的。至于可有可无的陈式,成为牺牲品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二、《三国志》中的陈式,还是颇受重用的。

在《三国志》中,陈式的形象就没有这么不堪了。好歹这哥们也是在刘备时期,就得到启用的大将,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二流元老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惜字如金的陈寿,并没有给陈式多少出场的镜头。整本《三国志》,陈式一共只出场了三次。

  • 第一次出场:汉中之战前夕。

曹操拿下汉中以后,将夏侯渊和徐晃留在了这里,自己带着大军回到了邺城。这个时候刘备也拿下了益州,于是他想要更进一步,夺取汉中。

当时刘备带着十几个将领前往马鸣阁道,其中就有陈式。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们本打算阻断这里的出路,好把曹操的兵马困死在汉中,结果在这里遭到了徐晃的猛攻。

因此刘备这一战兵败了,不过陈式侥幸活了下来。所以说这一战中,陈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英勇的地方。当然,活下来也是一种能力。


  • 第二次出场:夷陵之战中。

夷陵之战爆发后,刘备带着一帮马仔要跟孙权死磕到底。结果在猇亭遭到了陆逊的反击。而此前陈式便跟吴班带着水军驻扎在夷陵。

当时刘备本部的大军遭到了火烧连营的打击,几乎溃不成军。还在大帐中嗑瓜子的陈式,甚至都没参战,就宣布战败了。因此这一次他还是捡了一条命。


  • 第三次出场:跟着诸葛亮北伐期间。

这回陈式算是正儿八经露脸了,过去拿到的剧本,不光没台词,甚至连个脸都不给露。可这次完全不同了,因为陈式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居然拿下了武都和阴平两个郡。

诸葛亮多次北伐,除了第一次有所斩获以外,这次的战果算是排行第二名了。由此可见,陈式在这次的战争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拿下武都和阴平以后,曹魏的郭淮不服气,还想来找陈式的麻烦。结果发现诸葛亮带着大军来了,只好选择罢兵。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

由于这次军功,使得陈式正儿八经进入了蜀汉名将的行列之中。虽然地位比不上魏延,但是在次一级别的武将中,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总结:陈式其实就是很普通的武将罢了。

陈式在汉中之战前就已经出现了,这说明陈式早就在刘备集团效力了。但是他的成长似乎并没有那么快,由此可见陈式的能力是稀松平常的那种。

他之所以跻身于名将行列,完全是靠熬资历。有些人业务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对老板一片忠诚,兢兢业业,时间长了,也可以得到老板的器重,陈式就是这样的人。

演义里,让他做了魏延的替死鬼,完全是作者为了拔高魏延这个人的个人形象而已。因为相比较而言,魏延比陈式重要多了。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点赞4、镇江市 网友:你在哪儿

陈式,是蜀汉的中基层将领,虽然没有留下耀眼的功绩,但其对蜀汉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陈式在演义中出现两次,在正史中出现三次。

演义中,陈式第一次出现的是刘备和曹操打响的汉中之战。汉中虽然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鸡肋,但对于刘备势力而言,却是一块肥肉,而且能够以汉中的地理优势来抵御北方的曹操,与益州形成一个缓冲地带。

而汉中之战的转折点是定军山之战。在定军山一战中,陈式曾和魏名将夏侯渊相斗,但不幸被俘虏了。最后,陈式还是被黄忠以夏侯尚为战俘交换回来。所以,陈式的第一次出场有点狼狈。

陈式的第二次出场,却是到了蜀汉后期,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在第三次北伐中,诸葛亮命令陈式和魏延等四将追击魏军,同时要求他们不要贪功冒进。但没想到,魏延和陈式都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致使蜀军被埋伏。最后,陈式被诸葛亮给斩杀了,而同违背军令的魏延却活了下来。所以,陈式的第二次出场似乎就成为魏延的背景,走了个过场。

正史中,陈式第一次出现同样是在汉中之。但与演义不同,正史中的陈式是奉刘备之命,和其他九营的将领去截断马鸣阁栈道,断汉中咽喉。但因为徐晃的阻击,陈式等人的计划失败了。可是,陈式能够在奇险的计划中活了下来,就足以看出其是有本事之人。随后,因为陈式表现的可圈可点,被刘备所重用。

第二次出场是在章武二年左右,这一段时期是刘备率军伐吴,为关羽复仇。但是,因为孤军深入,中了陆逊步步为营和以退为进之计,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的一把大火给烧得个大败。所以,这一次陈式虽然随军出征,但并无用武之地。

第三次出场是在建兴七年,也就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期间,蜀军在陈仓斩杀了王双,而陈式则奉诸葛亮之命去攻占武都和阴平二郡。武都和阴平二郡是曹魏边境中少有的几个人口大郡,两郡的拿下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唯一占据的曹魏城郡,也是被诸葛亮迁移人口的重点城郡。所以说,这一点上,陈式功不可没。

正史上,对于陈式的后来踪迹并没有明确的介绍。而演义中,陈式的死亡却实在是替罪羊。因为后期的蜀汉,经过了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中基层将领缺失严重,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特别是赵云等将领的去世之后,诸葛亮北伐更是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

所以,魏延在当时就是诸葛亮可以使得出手的一张王牌。但是,魏延的用兵讲究“奇险”,和诸葛亮的谨慎不同,再加上魏延的性格,使得诸葛亮时常有压制不住他的感觉。而第三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和陈式都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而造成大败。

但诸葛亮实际上也知道,肯定是魏延带起的头,因为陈式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胆子去违背军令。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需要倚仗魏延的勇武,而不得不把陈式当替罪羊来立威,以及警告魏延。

点赞5、安康市 网友:纸上诺言

小说再怎样“七实三虚”毕竟也就是个小说,《三国演义》里出场的非虚构性人物,在史实中完全是另一个表现和命运,这种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在《三国演义》里一副文官长者形象的国舅董承,史实中其实是被招安的“白波帅”(跟黄巾之类有很多瓜葛)之一,简单说和打劫皇帝的李乐原本是同党,只不过为了利益分道扬镳而已;比如小说里在诸葛亮南征之初就毅然反正,最后因立功而官复原职的越巂太守高定,现实中不但一反到底最后被诸葛亮杀死,而且他其实才是南中之乱的真正发起者,孟获都是被他挑拨起兵的,且在他死前名义上是其下属;张辽、李通、刘琮……历史上都善终,而在小说里个个不得好死,最夸张的则是蔡瑁了,他不仅没有被蒋干盗书害死,而且也不存在巴结曹操和曹操一见他就烦之类桥段——因为他原本就是曹操的发小。

那么就要说到陈式了。

陈式的命运同样十分神奇,这个历史上确实存在的蜀汉将领正史甚至野史记载寥寥,不但本人在《三国志》中无传,在其他人传记中也只有他寥寥几笔。

他第一次在正史中出场,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七月刘备反攻汉中时,被刘备派遣进攻镇守马鸣阁栈道的曹将徐晃,作为牵制的偏师,而主力则由刘备亲自率领攻打阳平关的夏侯渊,结果陈式战败撤回,许多士卒坠崖身亡。但这次攻势蜀汉各路军都不利,吴兰、雷铜、任夔都战死,刘备本人和张飞、马超也徒劳无功,因此陈式自然也不可能受到什么处分。刘备失利后急招诸葛亮增援,诸葛亮在杨洪鼓励下大举增兵,最终获得汉中战役胜利,关键人物黄忠就在这支援军当中,而陈式早在黄忠之前就出兵,并不是黄忠的牙将。

第二次出场则是夷陵之战时,刘备和陆逊相持,派陈式和吴班等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七月故意出兵在平地立营,“夹江东西岸”,试图示弱诱出吴军歼灭,虽然没有得逞,但这路蜀汉军队却在随后的火攻中幸免,平安撤回白帝城。吴班资格非常老,地位也很高,陈式能和吴班共同领兵,此时的地位也已不低了(虽然语气上陈式排名还是低于吴班)。

第三次则是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的建威之战,这一次诸葛亮出祁山北伐(第三次),主力由他亲自率领,自阳平关出,攻打建威,陈式作为偏师进军凉州,以分散曹魏兵力,但曹魏主将郭淮识破诸葛亮计策,置陈式于不顾急援建威,结果两军主力在建威打成僵持,各自退兵,而作为偏师的陈式部却如入无人之境,攻下了原属曹魏凉州的武都、阴平二郡。

刘备建国后不断丧师失地,诸葛亮历次北伐虽然胜多负少,却很难巩固所占曹魏城池,武都和阴平两郡是绝无仅有的、北伐中夺取并长期巩固的原曹魏疆土,其意义还是不低的。照理说,立下这一功劳的陈式应该受到封赏,但正史中陈式的记载就此戛然而止,他最后命运如何,甚至他是哪里人、如何加入的刘备集团,官爵是什么,都是一片空白。

《三国演义》中陈式只出场两次,且都十分狼狈,第一次在定军山作为黄忠牙将,轻敌被夏侯渊俘获,靠交换俘虏才侥幸生还;第二次就是在第三次北伐中和魏延、张嶷、杜琼出箕谷,因为与魏延一起不遵诸葛亮将令,结果中伏大败,被魏延救出后将责任全推给后者,结果做了魏延的替罪羊被斩。有意思的是,这两处描写在正史中全都找不到影子,而正史里原本就不多的陈式事迹,小说连一个字都没用,似乎罗贯中仅仅用了“陈式”这个名字而已。

顺便说,陈式在正史中也有写成“陈戒”的,也就是说,就连名字都不一定靠谱。

点赞6、青岛市 网友:友尽i

正史上的陈式,独当一面强攻魏军,取得了非常罕见的重大胜利!

他执行力很强!是蜀汉中期一员重要的大将。

他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魏延、吴班、高翔。他是蜀汉忠诚军人的典范,其结局和演义上写的完全不一样!


演义中的陈式:被冤杀,提前领了盒饭。

但在《三国演义》中,陈式却被描写成是一名被冤杀的大将,结局非常悲催。

魏延等人在进军箕谷时,不顾邓芝的劝阻,轻敌冒进,违反诸葛亮事先的军令,结果中了司马懿埋伏,吃了败仗。

当时,诸葛亮派参谋邓芝传达军令提醒:出了箕谷,不能冒进,要堤防魏军埋伏,千万别冒进。

陈式却不以为然,他首先提出了质疑:“十几天大雨,魏军衣甲毁坏,急着回家,怎么会有埋伏呢?机不可失,我们只要倍道而进,追上魏军,便可大获全胜,怎么又不让快速前进了?”

魏延作为主将,也同意陈式的观点,他也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正是消灭曹魏军队的大好时机。

应当说,战场上的战机稍纵即逝。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命令,虽然比较保险,可以避免中了敌人的埋伏,但却失去了战机,曹魏军队就可能逃走了,再想消灭他们就难了。

要想获胜,完全没有风险那是不可能的。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魏延、陈式等人当时做出的判断,应当也不算错。

如果他们成功了,无疑会是奇功一件。

但蜀汉家底本身就不大,由于他们冒进,急于求胜,加之事先对困难估计不足,因此打了大败仗,这场败仗造成的损失极大。

战后追责,魏延是当时蜀汉非常重要的将领,作战勇猛,其地位很重要,还有利用价值,因此杀不得。

但这个锅总得有人背,于是诸葛亮惦记上了陈式。


为了稳住陈式,防止他叛逃,诸葛亮采取了一种不光彩的手段,他玩了一计:他派邓芝安抚陈式,让陈式误认为诸葛亮不会追究他的责任。

但事后,诸葛亮却当众追责,而魏延为了逃避责任,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于陈式。

诸葛亮明知魏延推卸责任,仍然睁着眼装糊涂,将陈式斩首示众,以正军法。

孔明大驱士马,复出祁山。劳军已毕,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拜伏请罪。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中,以至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已违,不必巧说!”即叱武士推出陈式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三国演义》。

正史中:独当一面,立下重要战功。

陈式曾经独当一面,率军出征,攻克武都、阴平二郡,立下了战功。


建兴七年(229)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

陈式率军进攻武都、阴平,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领军队救援,攻击陈式的部队。

陈式久攻不克,又受到外围郭淮的攻击,可谓是腹背受敌,但他毫无畏惧,与敌人死战。

诸葛亮亲自出兵到建威,威胁到郭淮,郭淮只得退避。陈式于是率军把武都、阴平二郡拿下。

由此可见,攻克武都、阴平,陈式独当一面,负责“攻城”,并且成功完成任务。诸葛亮负责“打援”,阻挡援军。

诸葛亮时期,有能力独当一面经历的将领很少,除了陈式,也只有赵云(佯走箕谷)、马谡(守街亭)、魏延(出羌中)、王平(拒张郃)等。

而陈式单独率兵,连续攻克二郡,占领了两大块地盘。这在蜀汉中期,应当说是极为重要又非常罕见的大胜仗。比他在军中地位更重要的魏延,并没有能做到连续攻克曹魏的二个郡。

阴平郡,位于蜀汉西北角,位于今四川与甘肃的交界处,包括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四川绵阳市下辖的平武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等。

武都郡,位于蜀汉北边,位于今陕西省与甘肃省的交界处。包括今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徽县、成县、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等。


由此可见,在当时,这是两块相当大的地盘。

益州地盘本来就不大,从曹魏手中硬生生夺得这两大块地盘,无疑是一个非常罕见的重大胜利。

而夺取这两个地盘的主将,就是陈式。

诸葛亮将攻打武都、阴平这么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作战任务交给陈式指挥,由此可见:此时的陈式已经是蜀汉一员非常重要的将领,地位非同一般。

正史上的陈式,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执行命令坚决、不打折扣。即使上级命令他深陷险境或是孤军深入,他都坚决执行,不讲任何条件。他是一名优秀的职业军人,也是一名优秀的战场指挥官。

如此一名优秀的将领,在蜀汉中期,实属不可多得。

工作任劳任怨,却不善于表现自己。

正史上的陈式,是一名中规中矩的标准将领,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执行命令不打折扣。

早在刘备时代,陈式便被起用,跟随部队,多年南征北战。


像他这种踏踏实实干事的人,所有的领导都很需要。

但他在勇武和智谋方面表现一般,在三国名将之中,他显得不是那么出类拔萃。

像陈式这种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工作即使取得成绩,往往功劳也被别人抢走。

陈式多年征战,却由于不善于表现,因此存在感不强,在诸葛亮时代虽曾被重用,但由于他不善于表现自己,或者说,他只知道埋头做事,不善于抬头看路,因此在蜀汉的军界和政坛上,存在感不强,史书中对他最后的结局没有记载。

正因如此,《三国演义》中,作者把他特别拎出来,安排给他一个龙套的、被冤杀的角色。

除了攻克武都、阴平二郡,正史记载:陈式还出场二次。一次是刘备派陈式等将领去马鸣阁道截断曹军的退路,但因徐晃抵挡,曹军得以撤退。

陈式虽然为徐晃所败,损失惨重。但是他在付出惨重代价的情况下,拼死作战,还是控制了马鸣阁道。

另一次是刘备东征时,陈式等率水军在夷陵驻扎,起到战略策应作用,但没有参战。

当然,他参与征战多年,不可能只打了这三次仗。但他每次跟在后面打,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他又不善于表现,即使有功劳,也轮不到他来出风头,因此,惜字如金的史书,对他也就没有更多的描写,更没有给他单独列传。

点赞7、四平市 网友:夜行神鱼

三国时蜀汉将领。是刘备军中重要的基层指挥官。后期成长为高级将领。在诸葛亮的军事指挥下有过攻克魏国两个郡的辉煌战绩。可惜的是,三国志并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只能在其他人的传记里找到直言片语,我们从而了解他大概的生平事迹。

第一次记载,曹操征讨张鲁之后返回邺城,留下徐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

【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出自徐晃传)

刘备派遣包括陈式为首的十余名将领带着各营部队去截断马鸣阁道(栈道),因为徐晃的阻击,使曹操得以亲自带走各路大军撤退,打乱了刘备的巨大战略策划。刘备兵行险招,堪称大胆,但是不幸失败了,陈式在这次危险的军事行动中幸存。在后面的记载中,他的指挥权更重,可见是赢得了刘备更大的信任。第二次记载,刘备东征孙吴期间。【章武二年(222)猇亭之战前,与吴班率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出自先主传)后来陆军的失利使得战局不可扭转,陈式几乎没有参战。第三次记载,诸葛亮斩杀王双的次年。【建兴七年(229)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出自后主传)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出自诸葛亮传)

诸葛亮在众将中选择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可见此时的陈式已经成长为蜀汉重将。郭淮企图反击陈式,被诸葛亮大军震慑下,不战而退。

蜀汉中期大将之一。军中地位低于魏延、吴班、高翔。但高于其他人。

总结,陈式在蜀汉军中属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中规中矩的基层指挥官,即使上级的命令是让他深陷险境或是孤军深入都会毫无疑问的执行,是忠诚军人的典范,是所有的上级都喜欢的类型,也是必须有的一类人。在勇武和智谋方面并没有显出出类拔萃的地方,说明他不是奇才,只是平常军人。是不显眼但不可或缺的人。

在三国志中陈式早在刘备时代便被起用,在诸葛亮时代也是被重用的大将,不过其中并没有记载其被杀一事,或者说其死都没有记载。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