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炮弹是分装的,先塞炮弹,后装发射药,请问底火是装在哪呢?要注意什么?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一说到底火,在我们一般人的认识中,这东西应该就是装在弹药最低下那一小截,中间红红的。
撞针一撞击中间那个小红点,从而点燃底火里的物质,跟着燃烧起的这个火苗子,就会窜到发射药这一节,继而点燃发射药,从而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然后推动弹头发射的。
这我们一般情况下认识的底火,您要是这么想也是没有毛病的。
但是底火进入到大口径火炮这里,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具体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要从大口径火炮的炮弹上说起。
我们一说到大口径火炮,首先想到的是火炮的口径足够大才成。
所以这种大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不仅粗而且个头还大,这其实就意味着炮弹的重量就会加大。
那么一般情况下,普普通通的大口径火炮,光炮弹的整体重量大概在一百斤左右。
比方说美国的M107型榴弹炮,炮弹的重量是四十八公斤,也差不多一百斤的分量。
就这重量,如果真进入到战场上,前方急需炮弹支援,这要是打一发或者两三发炮弹进行支援,不打紧,一个人来回扛上三两趟,任务也就完成了,人也就累点而已,不会耽误发射的需求。
但如果火炮攻击就没停下来的意思,一口气要打上一个小时,甚至是几个小时。
那么在这种长时间的射击下,一个士兵能保证不断的把重达一百斤的炮弹,不停歇的塞到炮膛里头吗?
这中间速度还得上去,奔跑着把运输弹药的事给办了。
那么时间一长,显然是不可能的,超人来了也得累趴下。大体力的劳动,时间一长谁都扛不住的,毕竟人不是机器。
所以军工们为了减轻这种负担,干脆将炮弹整个就给拆分开来。
你比方说,炮弹是一截,发射药分成一截或者几截,平时分开来放,这样就会把一发炮弹的重量分摊开来。
这要是火炮要进行发射了,多派两个搬运的士兵就可以了,跑起来也没问题,这就避免士兵在连续不断地扛炮弹中,把自己给累趴下了。
那么炮弹都被拆成了几截之后,这底火在给安排到,这种分装炮弹后边就不合适了。
毕竟底火是一个受到撞击就会发火的装置。
所以通常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就不在炮弹的后边安装,他是装在炮闩上的。
这种底火个头不大,看起来就像是一颗散弹枪的子弹一样,呈圆筒状,用的时候往炮闩上一插就成了。
其实说穿了底火的作用相当一根火柴,他不再个头大小,在于能不能引燃发射药。
所以也不用惊奇,大口径火炮底火的大小。老话说得好,豆包虽小,但他也是干粮吗?
而且明确地说,大口径火炮的底火用的还是黑火药,没想到吧,不是里边装的压根就不是什么高级物,他的内部结构和一枚子弹的结构也差不多。
其实在专业术语中,大口径火炮的底火,不应该叫底火,而应该叫发火管才对。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普通炮弹的底火也是装在炮闩上的吗?
想多了,普通炮弹不是很重,一个人搬动也很利索,所以就没有必要分开,那么安装底火也就没有分装药这么麻烦。
所以他就跟我们知道的子弹一样,底火依然在火炮的最下边。
题主的问题算是回答完毕,接下来咱聊一聊底火的历史,再加深一下这个问题。
底火的历史。
底火在官方的解释中,是这么说的:
底火是装在枪弹或者炮弹药筒底部的一个部件,是依靠机械能或者电能刺激发火的火工品,主要作用是为了输入火焰,进而点燃发射药或者是传火药。
所以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其实就已经发现了,大口径分装弹药那个底火,为什么不叫底火而叫发火管的原因了。
毕竟发火管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装在弹药的底部,当然了在我们通常认识中,就不管这些了,把他们统统归结为底火。
一说到底火,就不得不说雷酸汞。
其实雷酸汞的发现,早在十四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记录。
当时是一位叫德雷贝尔的人发现的,至于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现的,这位来自荷兰的老爷子,在他的记录中几乎就没有,就算是有也是一笔带过的。
所以人们猜测,是这位老爷子有着对外保密的需求,这才这么做的,至于是不是的,那就不知道了,毕竟隔了这么多年了。
那么事情走到十五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德国人,他叫昆克尔。
说有一次试验中,他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就把银子和金属汞先后投入到硝酸中,进行了溶解。
这位老爷子把试验进行到这一步,感觉还不够,于是又在这个溶液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酒精,就想看看会发生点什么?
这一到不要紧,那动静闹得那叫个大。
这些东西混合到一块之后,反应就变得相当剧烈,跟锅里煮沸的开水一样就闹腾起来了,咕噜咕噜的,这还不算又是烟又是气的,最后反应到了顶点,咚的一下就炸了。
据说这一声爆炸,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大跳,以为是什么魔鬼来了。
咋说呢?昆克尔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家,所以他有所有科学家的一个优点,喜欢记录试验。
所以随后他就把当时的试验经过,以及一些配料,经过回忆,做了一个详细的记录。
那么后来的人,通过这些记录进行推断,认为昆克尔当时制作出来的就是雷酸汞。
虽然这次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了雷酸汞,但昆克尔除了把他的实验室搞了一个稀巴烂之外,并没有得到雷酸汞。
这个试验之后,估计是动静弄得太大了,昆克尔就没有继续下去了。
那么第一次把雷酸汞给造出来,并看到实物的是英国的化学家霍华德,时间是1800年。
当时霍华德其实做的是合成氯酸的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无意中得到了雷酸汞。
你都不知道,后来人看了霍华德当时的实验记录,都难以想象霍华德的这番操作,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会这么做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试验。
具体过程就不说了,就说最后的结果,霍华德最终得到了一些白色的晶体。
这显然不是什么氯酸,霍华德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所以当时霍华德就打算把这种白色晶体用浓硫酸给处理一下,溶解了以后看看里边有什么东西。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雷酸汞的一个特点,他和硫酸碰到一块,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爆炸。
所以结果就不用想了,这种白色晶体被霍华德丢到浓硫酸之后,一场让霍华德怀疑人生的大爆炸发生了。
当然霍华德本人没啥事,毕竟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还是能够避免很多意外的。尤其是他加入的这些白色晶体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那么这场大爆炸,并没有让霍华德退缩,反而引起了霍华德的兴趣,最终通过霍华德的反复试验,他得到了更多的衍生品。
比方说雷酸银,这玩意的脾气比雷酸汞还要臭,不说其他的,雷酸银自身的重量要是过大,依靠他自身的重量都能引爆。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霍华德的实验室相当危险,时不时地会传来爆炸声。
最终依靠这些东西,霍华德获得了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但也是因为这个,也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我们接着说。
咋说呢?雷酸汞相当敏感,这东西最早是被当做起爆药使用的,遇到盐酸或者硝酸直接就会分解,但是遇到硫酸,不用点火直接就能炸了,关于这一点他的发现者霍华德就深有体会。
当然这个特性不怎么使用,雷酸汞最大的优点是,干燥的情况下,相当的灵敏。
不用点火,撞击,摩擦甚至是震动都可以把他给引爆了,周围温度上了一百度同样能引爆了它,也就是沸水的温度都可以把他点着了。
它对温度的特性相当有意思,如果温度在170到180度,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发火点,如果周围的温度达到二百一十度的话,五秒钟就能到达发火点。
除此之外雷酸汞还是一种剧毒,这东西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后来出现了叠氮化铅之后,雷酸汞就从起爆药的位置上给顶了下来。
但不管怎么说吧,雷酸汞的出现确实为底火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那么到了1817年的时候,英国人采用雷酸汞和铜盂(就是一种铜制的器具)研制出了真正的底火。
而底火的出现,也让前装药的武器,变成了后装药成为了可能。
雷酸汞作为底火,一直持续到了二战,当时的底火中雷酸汞占据25%,而这种底火是具有腐蚀性的。
时间走到现在,弹药除了极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底火都采用了无汞无腐蚀性的底火,雷酸汞就消失了。
咋说呢?底火的发展,到现在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底火的种类。
到了现在底火已经有了很多的类别,比方说撞击底火,针刺底火,电底火,空压底火,甚至还有激光底火。
其中撞击底火是发明最早的一种底火,也是现如今使用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底火。
这种撞击底火,一般在各种枪弹和一些小口径炮弹中可以看到。
当然了,迫击炮当中还有一种引信底火。
相对于这种引信底火,其实我们更多地喜欢把他叫做火帽。
这种引信底火一般被安装在迫击炮的弹头最上那个位置,因为迫击炮爆炸的时候,是头朝下的,击针在地面的压力下,撞击火帽,从而引起火帽的燃烧,进而将炸弹引爆的。
这个引信底火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针刺底火,这也是为什么撞击火帽的那个部件不叫撞针,而是叫做击针的原因。
这套底火相当的繁琐,一般情况下枪弹是不使用的,都是小号的炮弹使用一下。
这里头最出名的是美国的M106式针刺式底火,以及MK102—1式针刺式底火。
当然了这种底火也不是啥新鲜东西,很多国家都会制作的。
接着是电底火,这种电底火更加的复杂,他还有正负极的区分。
其中正极使用镀银的黄铜,负极采用紫铜,什么导电药,点火药,绝缘片等等。
这东西还特别的麻烦,配药的比例还得和发火的电压要搭配,搭配不到一块都不成。
这种击发模式,一般情况下被应用了大口径机枪弹上了,比方说参加空中格斗的各种飞机,飞行员在机舱里头一按按钮,子弹就飞出去了,这个过程中子弹的击发其实采用的就是电底火。
再有一种采用电底火的武器,就是榴弹发射器这种小型榴弹,或者是适合快速发射的小口径火炮,小口径榴弹炮。
这些就包括了多管发生器,以及舰炮一类需要电驱动的小型火炮。
至于压空底火和激光底火,这都是新型的底火类型,都属于机密,别想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很不错了,至于使用过程,在什么武器上使用,这都是保密的,没有国家会把这事公布出来的。
这两种底火,就看什么时候被普及了,这才能知道个大概。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答案可能会让人很惊讶,现代大口径分装药炮弹的底火其实是这么个玩意~
这批长得和金属霰弹壳一样的玩意是M777榴弹炮的底火,正确点的叫法是击发式点火管。
看下边这个图,它平常装在炮闩后边的一个类似弹匣的玩意里边,炮闩内留有容纳这个点火管的引火管道。
炮闩关闭后,击发这枚点火管,点火管内填充的是黑火药,黑火药被点燃后继而引燃炮弹的分装发射药包。
由于陆军用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太重,所以采用了分装弹药,尤其是155毫米的火炮(自行榴弹炮除外)。美国M107型榴弹炮的炮弹重48千克,也就是将近100斤了,这么重的炮弹让士兵搬也太重了,搬不了几发就没劲了,极为影响战斗力,所以要使用分装式炮弹。
一般来说,分装式炮弹是将弹头和发射药分开装的。而发射药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筒装的,一种是袋装的。筒装发射药的底火就在药管底部,而袋装发射药就是将发射药装进袋子里面,本身是没有底火的,所以就要安装额外的发火管,这里发火管的作用就相当于底火了。
袋装发射药的基本结构和火炮的设计
袋装发射药的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基本装药,第二,第三级为附加装药。基本装药就是通过燃烧,产生高温气流给弹头一个力,让其飞出炮管。而附加装药的作用就是加速弹头的速度,提高炮口初速。由于袋装发射药本身没有发火管,也只有在火炮的炮闩上另设发火管孔,在装填好弹头,发射药后,最后安装发火管。这样的火炮射击过程就太繁琐了,不利于火炮发射的快速性。
筒装发射药的基本结构和设计
其实筒装药的结构就相当于原本是整体的炮弹,将弹头和以下的部分拆开来用。除了弹头之外的部分就是发射筒了,筒装药药筒的底部是有底火的,不用在炮闩上另设击发管孔,只需要安装一个撞针就行。就此而言,使用筒装发射药的火炮在射速上也要高于使用袋装药的火炮。像我国,俄罗斯的主战坦克的穿甲弹就用了分装药,最新的15式主战坦克的钱105毫米滑膛炮的炮弹就用了整装药,或许以后,我国也会向着整装药的方向发展。而欧美的主战坦克则使用了整装药。
像由人操作的大口径火炮的炮弹重量太大,只能使用分装药了。(图片来自网络)
大口径的火炮,尤其是用于远程支援的加农榴弹炮都是分装的,一来炮弹体积质量大,难以整装装填,而来把发射药和弹丸分可以方便储存,降低自动装填难度,发射药可以根据射程需要多装或者少装,调节比较方便,你看到的就是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药。
榴弹炮是历史最悠久的火炮,它主要的任务是蹲在后方向前线发射炮弹,这需要榴弹炮有尽可能大的射程和尽可能广的射击范围。而在榴弹炮和目标之间很近的时候,大装药量射击的弹道很平直,很多比较高的障碍物就可能阻碍射击。而且弹道平直时炮弹落地角度也小,影响引信可靠性和杀伤威力。榴弹炮为此选择了分装式炮弹,这样发射药包数量可以根据目标远近调节,使任何距离上的射击威力都最大化。而且因为榴弹炮口径较大,分装式炮弹也利于装填。
分装弹和定装弹主要的区别在于定装弹是将弹丸和发射药筒合二为一组合成一个整体,可以一次性装填发射,分装弹则是两者分离,装填弹药时也是先装弹丸,后装药筒。从整个世界军事流派来看,我国火炮装备更多的采用分装弹,而西方各国则倾向于定装弹。出人意料的是,这居然和东西方士兵体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155毫米炮弹弹丸,重量40公斤以上,举炮弹是炮兵日常科目之一!)
定装弹因为发射药集成的原因,一般都比同口径的分装弹要重,因此想要驾驭好定装弹,没有一副好体格是万万不能的。西方因为饮食中摄入蛋白质和脂肪较多,普遍体格较为强壮,因此在搬运弹药时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所以更偏向于定装弹,而东方因为更偏爱吃素,士兵虽然长途行军的耐力更好,但是肌肉发达程度不如西方士兵,力气相对也更小,因此更愿意使用分装弹。
(86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弹丸和金属发射药筒)
然而一切都有一个上限,在口径超过一定程度后,即使壮如牦牛也只能开始使用分装弹,这个口径分水岭就是150毫米。超过150毫米的火炮弹丸重量通常达到50公斤左右,如果再加上20公斤左右的发射药包,总重将会达到70公斤以上,即使强壮如黑人,依旧很难搬动如此之重的弹药,所以在大口径榴弹炮的弹药选择方面,东西方都不约而同的倾向于分装弹,只不过我国一般是可回收的金属发射药筒,而西方则多使用一次性的全燃纸包或者纺布发射药包。
(金属发射药筒及其内部发射药包)
这里要先说一下,定装弹都是金属药筒,分装弹不一定都是药包,有金属药筒的,也有用药包的。苏式火炮比较多使用金属药筒,强调爆发射速,西方国家火炮因为之前的设计习惯用药包比较多。
使用药包发射药的火炮,先装填弹头,再根据射程装填相应号数的药包,药包外没有金属药筒包裹,发射药是直接包在织物袋子里的,比如下面这个美国175毫米M107加农炮发射的M437A1榴弹。
它的发射药包分成三截,1号是基本药包,2和3是附加药包。因为没有金属药筒,发射药是直接在炮膛内爆燃的,高压灼热的火药燃气就有可能从炮闩的缝隙里泄露出来。所以发射药包装药炮弹的火炮炮闩上就要有 紧塞具。
这是一个发射药包装药炮弹的螺式炮闩,箭头所指处有一圈类似纤维织物的垫圈,它的材料是浸了油的石棉纤维。
这种炮闩的镜面其实是个蘑菇状的零件,石棉垫圈就围绕在蘑菇盖下面。发射时,火药燃气的压力将蘑菇盖向后压紧,油石棉垫圈被挤压形变,向外鼓出,封闭了炮闩四周的缝隙,起到闭气作用。
放大了它是这样的:
这是药包装填火炮的发火管,外形像一个子弹壳,底部是底火,里面装了点火药。在装填好弹头、药包,关闭炮闩后,在炮闩专门的发火管孔内插入发火管,就能射击了。击发时底火点燃发火管里的点火药,点火药燃烧点燃发射药包。
这是M198 155毫米榴弹炮炮闩上的发火管孔。
装好发火管后,扣上击发机。
挂上拉火绳,准备发射。
使用金属药筒的火炮,发射后药筒怎么出来?
当然不可能用手抠出来。火炮炮闩上有个零件叫抽筒子
这是M-30 122毫米榴弹炮的抽筒子,打开炮闩的时候,闩柄会带动抽筒子转动,把药筒拨出来。
这是楔式炮闩火炮的抽筒子,图中的extractor在开闩的时候会把空药筒抽出去。
分装式炮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有击发和闭气。定装式炮弹的底火安装在弹壳底部,而分装式炮弹没有弹壳,底火被做成一个单独的部分,名为击发门管,发射时插进炮闩里发火。定装式炮弹的闭气由弹壳完成,而分装式没有弹壳,闭气就由炮闩和炮膛共同完成。榴弹炮闩有螺式和楔式两种,螺式闭气可靠但装填慢,楔式装填快但闭气不可靠。美国主要选择螺式炮闩而中国选择了楔式炮闩,中国采用了一个消耗性部件--闭气环来解决闭气问题,这让中国的榴弹炮在射速上取得了一些优势。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口径炮弹?一瞅这五个字,其实有一部分小伙伴就已经想明白其中的一个原因,口径大了,这炮弹的重量自然就重了,太重的炮弹一个人抗不动,可不就得分开装吗?
您要是这么想其实也对!当然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咱先简单的说明一下这重量原因。
打个比方美国人造的M107型榴弹炮,这哥们整颗炮弹就重达48公斤,就这小体格赶上两袋面的重量了,一般人还真就扛不动。
当然您要是硬抗,似乎没啥问题,但您要记住了,这要是打起仗来,他可不是整上一发炮弹就完事了,您就可以摸着炮管子抽烟消遣了。
上级让您整一个基数的炮弹打出去,少了的是四十发,这多了能上到六十发,就问你抗压吗?您就算是回答能,可大腰子他也不乐意啊!
所以为了解决分量这个问题,军工们很辛苦的把弹丸和发射药给拆开了,这一分开,那就轻好多了。
这就是所谓的分装弹药,相对不分开的那叫整装弹药。
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
当然有了!
你比方说一个狭小的空间,塞入一门大口径的火炮。这火炮的口径一大,火炮的个头就不可避免的长了,空间有限,这就塞不进去了,或者不好塞。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问了:“嘛狭小空间?你咋不着个开阔地放炮?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您这想的和俺说的不是一个意思,您比方说坦克,这地的空间是不是很有限啊!这要是弄个大个炮弹转身都是个问题,哥们这可是炮弹啊,咱别玩这么心惊胆战的好不好!
而且现在的坦克还讲究啥自动装弹机。
就这自动装弹机往里头一搁,空间是不是更加的小了,咋弄?
您把炮弹和发射药分成两部分,这家伙好,有限空间装的弹不仅多了,自动装弹机也能灵活使用了。
所以现在为嘛讲究分装弹药,一个是为了对付重量问题,一个是为了对付空间狭小问题。
当然这么干,也是有缺点的,相当于整装炮弹来说,分装炮弹的发射时间无形之中就延长了,最长可以延长到一分钟打一发。
现在可是讲究打完就跑的策略,这无疑让火炮在有限时间里,打出去的炮弹变少了许多。
但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
接着咱在说说底火的事。
咋说呢?他整个炮弹其实是分成三部分的,一个是弹头,另一个是发射药,这俩家伙的分量是最重的,接着就是这底火,炮弹的底火个头和样子,其实和散弹枪的子弹也差不多。
这玩意就装在炮闩上边,先将弹头塞到炮管里边,接着是发射药,然后将炮闩一关,把发射药往炮闩上一插,一根绳子往上一挂,耳朵听命令,拉绳子,就完事了。
所以分装弹药其实击发的是这枚底火,底火里头的黑火药一燃烧瞬间就把发射药给点爆了,接着就是炮弹吼叫着就冲出了炮管,奔着目标就砸了过去。
而整装弹药就没有这么多事了,直接炮闩上就一个根撞针,一拉绳子撞针怼炮弹后头那红点就成,和手枪击发子弹的模式也差不多,要不他的发射时间短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说明提问者不但善于观察,更善于思考,分装式炮弹的底火有两种,一种是采用药筒发射的分装式炮弹,它的底火就在药筒底部,跟子弹的底火是一样的,比如说我国的155mm榴弹炮;另一种是采用药包发射的分装式炮弹,它的底火是独立的,外形看起来像手枪弹,炮弹装填完毕后单独塞进炮膛进行击发,比如美国155mm榴弹炮。
所谓的“炮弹底火”指的是枪炮中用来击发弹药的装置,我国的《军事百科全书》中对“底火”的定义为“装在枪弹或炮弹药筒底部,靠输入机械能或电能刺激发火的火工品,用于输出火焰引燃发射药装药或传火药”。
当火炮所使用的炮弹发射药为筒装式时,底火就安装在“炮弹药筒底部”的中心位置,火炮在开火时,击发装置的撞针会猛烈撞击这个部位,从而击发炮弹,比如我国的66式152mm榴弹炮的炮弹所使用的“底-9”式炮弹底火。
“底-9”式炮弹底火仿制于苏联的“УТ-36”型底火,它的外形像一发12号霰弹,使用时需要将它旋进药筒底缘,因此在学术研究以及炮兵专业术语中称其为“发火管”或者“击发管”。
不管是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只要使用药筒来装发射药的炮弹,底火均安装在药筒底缘中心位置,只有火箭弹是例外的,它的底火一般会安装在侧面,比如说RPG火箭弹。
▼下图为俄制“УТ-36”型炮弹底火,是我国“底-9”式炮弹底火的仿制蓝本,它的安装位在炮弹发射药筒的底缘中心,原理与子弹底火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结构更复杂。
区别最大的就是用药包发射分装式炮弹的火炮了,由于采用了药包来装发射药,所以没有可供安装底火的地方,因此这样的火炮只能在火炮上安装底火。
如何在火炮上安装底火呢?简单来讲就是在炮闩中心部位开一个孔,当火炮装填完毕以后,炮兵需要将一发底火塞进这个孔里,然后就可以拉击发绳子发射炮弹了,这样的底火被称为“独立式击发管”。
采用药包发射的分装式炮弹的药包一般有3~4个小药包,第1个药包称为“基本药”或者“1号药”,第2个~第4个药包都属于附加药,按序号排列分别为“2号药”、“3号药”、“4号药”或者“全药号”,药号越高表示药量越高,膛压也就越高,炮弹射程也就越远。
而“独立式击发管”就作用在1号药上,当“独立式击发管”这样的底火被击发以后,管内炸药爆炸,向1号药传导引爆能量,1号药被激发以后引起2号药激发,直到所有的药包都被激发后炮弹就会被射出炮膛,向目标飞去。
采用“独立式击发管”底火的火炮装填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根据指挥官下达的指标调整炮弹引信引爆参数,将分装式炮弹的弹丸塞进炮膛,比如说指挥官下达的指标是“瞬发装填”,那么炮兵就需要把引信调整至“0”档,这表示炮弹接触目标就立即爆炸;
第二步、根据指挥官的口令装填药包,将所需药包塞进炮膛,比如说说指挥官下达的口令是“4号药装填”,那么炮兵就需要把所有的药包都塞进去,然后关闭炮闩;
第三步、二炮手装填底火,在炮闩中心小孔位置塞进一根“独立式击发管”底火,然后关闭小孔阀门,这时候火炮就相当于上了膛的枪,已经做好击发准备;
第四步、开火,当指挥官下达“开火”口令后,一炮手拉动击发绳索,炮弹射出,火炮完成击发。
▼下图为正在为大口径火炮装填发射药包的炮兵,红色箭头指示的是位于炮闩上的底火安装位置。图中炮兵正在装填4个药包,说明他们得到的口令是“4号药装填”或者“全药号装填”。
很显然,火炮每击发一次就装填一次底火是非常麻烦的,尤其是夜间实施炮击时,当照明条件较差时,塞底火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毕竟炮闩上的小孔只有霰弹枪的枪管那么大,底火塞不进去就意味着火炮不具备击发条件,这也是我国采用分装式炮弹的大口径火炮不使用“独立式击发管”底火,而钟情于金属药筒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金属药筒完全可以省去塞底火这一操作,操炮作业也就简便了许多。
而那些使用“独立式击发管”底火的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了击发管自动装填装置,它采用手枪弹匣的供弹原理,将每一发“独立式击发管”底火像子弹一样装填在外形酷似弹匣的装填槽里,当火炮装填完毕后会自动向炮闩小孔塞进底火,这样一来底火装填的操作繁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说美国的M777超轻型榴弹炮就采用了该技术,击发管自动装填装置的使用除了解决底火装填操作繁琐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般的功能,那就是防止火炮被俘获以后被敌方利用,因为击发管自动装填装置采用“弹匣”装填底火,撤退时只要带走装置上的“弹匣”,那么火炮也就不能为敌所用了。
至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相信答案与其他军火基本一样,那就是妥善保管,其次就是“药弹分离”,不使用的时候药包不能与底火同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药筒,那就不能将发射药装填进药筒内存放,避免因此引发安全事故。
▼下图为装填在“弹匣”里的“独立式击发管”底火,每一个“弹匣”能装10发底火,关闭炮闩后自动装填装置会自动向炮膛内推进一发底火,其原理与手枪基本相同,必须承认发明该装置的人真的很聪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大口径炮弹是分装的,先塞炮弹,后装发射药,底火的安装位均在发射药的后面,如果是药筒装的发射药,底火就在药筒底缘的中心位置;如果是药包装的发射药,那么底火就是独立的,需要单独从炮闩小孔内塞进炮膛。
第二、分装式炮弹的底火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安全存放,不能与发射药同时存放在一起,避免安全事故。
结语
很久以来我国军迷都存在这样一个争论:为什么美军使用分装式药包,而我军则一直使用药筒装填发射药?为此许多人还得出这样的主观猜测:我军火炮技术落后美军!
其实大口径火炮的分装式炮弹不论采用药包发射药还是药筒发射药,都跟火炮技术落不落后没有半毛钱关系,它只跟实际情况有关系 。
我国大口径火炮使用药筒装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上述中提到的在操炮过程中“独立式击发管”底火的装填是一件麻烦事;第二是我国习惯于防范于未然,因此弹药生产量十分巨大,但是又不喜欢挑起战争,这就造成了弹药长期储存的问题,药包装极易受潮,因此并不符合我国国情。
而美国就不同了,不但自己到处打仗,而且军火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弹药的库存只是中转需求,并无长期储存备战需求,使用药包装最合适不过,重点是能降低生产成本,因为金属药筒就跟子弹壳一样是一种一次性用品,而制造金属药筒的材料是很昂贵的,因此一直以来大口径火炮的分装式炮弹都使用药包,这也促成了底火自动装填技术的发展。
▼下图为正在为大口径火炮底火自动装填装置安装底火“弹匣”的美国陆军炮兵,由于美国大口径火炮习惯于使用药包装发射药的分装式炮弹,因此底火是独立的,自动装填装置技术的采用能提高炮兵的操炮效率。我国也有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但是鉴于我军习惯使用药筒装发射药,因此没有实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