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清朝王爷很有钱,比如亲王一年俸禄一万两银(相当于如今五百多万元),可却时常不够花,有时还得向别人借钱,因为他们生活太烧钱!
清朝王爷要么有权没钱,要么有钱没权力
满族入关之后创立了清朝,将皇族爵位分成12个等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同时,对八位战功赫赫,功勋最大的王爷进行封赏,俗称“铁帽子王”,他们的爵位可以代代相传,子孙爵位同级继承,这叫“世袭罔替”,以此表明铁帽子王对国家建立作出的极大贡献。
其他王爷的子孙在继承爵位时需要降级继承,但降到奉恩将军就不再降了,可以同级继承,这叫“降等承袭”,以此保证皇族血脉基本生活待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守边将领战功赫赫,可以根据军功大小进行授封,进入到十二等级序列。
不过,经历了顺治、康熙、顺治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41年,因为王爵制度比较混乱,因此乾隆将王爵定为“军功”和“恩封”两种方式。凡获得战功所得的王爵,一律按照世袭罔替方式进行,凡子孙继承得到的爵位,一律按照降等承袭方式进行,由此让王爵等级更加清晰明确。
只要奉恩将军以上都可被称为王爷。
不过,顺治入关后意识到明朝建国后分封土地导致的政权变动,建国之初便规定:
- 留在京城的王爷,除了皇帝的手谕,不得擅自离京,方便接受监督。
- 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王爷都不得担任重要职务,就算担任了重要职务,也不会给予很多的实权。
- 王爷的亲兵人数不得超过36人,一旦超过,便按照死罪论处。
- 那些在外镇守的王爷,不得轻易回城,否则也将处以重刑,由此杜绝王爷拥兵自重,篡夺王位的可能。
所以王爷要么有权没有金钱没有自由(权力限定在京城之外),要么有钱有自由没钱(自由限定在京城之内)。
不同王爷的消遣方式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京城外的王爷光地方事务都处理不完,玩的时间比较有限。但京城内的王爷只剩下金钱和时间可以挥霍了,比如雍正皇帝第12子和亲王弘昼,就有一项特殊的爱好:活人葬礼。
弘昼特别喜欢给自己举行葬礼,每次举办“活人葬礼”,自己都坐在棺材供奉的位置上,声称“自己已经死了”,让家人们围着他祭奠、哀悼,谁哭的声音越大他就越高兴,同时还吃着别人给自己准备的祭品,以此为生活乐趣。
虽然这种方式相当滑稽,但却有一个重要目的:敛财。
作为王爷,去世不是小事,王公大臣必须要供奉重礼进行祭奠,礼品收完之后,弘昼立马会从死亡中“活过来”,死而复生更是十分值得庆祝的事情,因此王公大臣又要送上一笔价值不菲的贺礼,光这一死一生便能大捞两笔,而这种“活人葬礼”并不是一次就结束,而是隔三差五就来上这么一出,王宫大臣们有苦难言,而弘昼则十分开心,乐此不疲。他父亲雍正经常被气得七窍生烟,可却管不了,他哥哥乾隆更是懒得管,因此弘昼就这样一直嚣张下去。
其实,弘昼并不傻,他特别懂得明哲保身,早年间他曾被哥哥弘时摆了一道,为八弟做了伪证,让八弟接管了京城外两营的兵权,差点造成八王篡权。
当时感觉不对劲的弘昼将此事告诉了十三叔,十三叔立即夺回了兵权,使得八王议政失败。
雍正特意召见弘昼,问他“那天具体说了什么?”
弘昼装疯卖傻,说“记不清楚了”。
雍正又说“你不愿意说就算了,在所有孩子中你最像我了,当年九子夺嫡时我也是这样,一心向佛、不问政事”。
即使雍正把话都说成这样,弘昼还是什么都不说,继续装疯卖傻,明哲保身。正是因为打着迷信、好玩儿、敛财的名义,弘昼才让哥哥乾隆彻底放心,避免卷入皇位之争,晚年醉心于写字画画,不断地钻研学习、日渐精进,终成一代大家。这种影响爱好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子孙,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便是他的后代。
晚年弘昼过得十分潇洒,到60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京,享尽了荣华富贵。
乾隆皇帝的十一子永瑆也是著名的乾隆四大家之一,他的字画得到很多文人士子的追捧,甚至达到了“士大夫的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程度,像他这样在文化领域有一定成就的王爷比比皆是。
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自王公至闲散宗室,文人代出,红兰主人、博问亭将军、塞晓亭侍郎等,皆见于王渔洋、沈确士诸著作。其后继起者,紫幢居士文昭为饶余亲王曾孙,著有《紫幢诗钞》。宗室敦成为英亲王五世孙,与弟敦敏齐名一时,诗宗晚唐,颇多逸趣,瞿仙将军永忠为恂勤郡王嫡孙,诗体秀逸,书法遒劲,颇有晋人风味。
还有一位“王爷中的清流”名为载涛,他是光绪的亲弟弟,从小就被父亲送到了法国索米骑兵学校,专修骑兵作战科目,回国之后潜心学习相马、养马。据说一匹马从他身边跑过,他便能辨别是欧洲马还是亚洲马,以及它的年龄和用途。载涛也是个文艺青年,京剧水平极高,同时又是运动健将,喜欢自行车、爱好骑行。更难得的是他还精通各种厨艺,时不时被慈禧叫到宫里做菜。
后来,日本人邀请他和溥仪到长春成立伪满洲国,他却严词拒绝,宁可摆摊当小贩、捡破烂、卖破烂,也没有同流合污,把房产都卖了过着简朴的日子,建国后还被毛主席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职位步步高升,善始善终,可谓颇有远见。
雍正皇帝的六子弘曕喜欢做生意,还是一名理财高手。在生活中他十分节俭,最大的爱好便是置办产业,开设了很多煤窑,还贩卖人参,开设衣局,为满朝官员提供朝衣,为王府制造衣物,蟒袍,时不时还倒腾些古玩字画,涉及面很广,这些产业让他结识很多人脉,打听很多消息,为自己稳固的地位打下良好基础。
照相在清朝绝对是一个新鲜玩意儿,从外国传入后京城曾有数家照相馆,但因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王爷们便成为了照相馆的常客,他们还有自己的专职照相师,比如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就是一个资深拍照狂热者,每天乐此不疲,甚至还有上色照片。
不思进取的王爷们除了吃喝玩乐别无他事
除了这些王爷外,大部分王爷每天基本上就是吃喝玩乐。
满族是骑射民族,马上射箭、打猎是日常活动,也被乾隆定为国策,这些王爷从小就进行过相关训练,玩起来得心应手,既能强身健体还能打发时间,何乐而不为。
有些王爷喜欢吃喝,吃得饭菜无比奢侈。比如他们吃小鸡炖蘑菇用的就是冬虫夏草、人参这样的名贵食材当原料。还有一种名叫“猪背肉”的食品选用上等小猪,在猪活着的时候将其洗干净,用鞭子不停抽打其背部,使其疼痛,让血液聚集在脊柱处,然后在脊柱处割下手掌大小的一块肉来作为菜肴的原料,这样一道菜下来往往需要十几头这样的小猪,而其他的肉则被丢弃。
其他很多菜肴更是如此,比如蒸鹅掌、食驼峰等等,数不胜数,同时吃的饭菜要配上好的餐具,他们的餐具要么是玉,要么是水晶,绝对不会用竹筷子,那样用起来在他们看来太“丢份儿”。
有些王爷只喝龙西湖龙井,为了喝上最新鲜的茶,常会在产茶之地包上茶山,等茶叶成熟之后,带采茶师傅在王府里现场制作,冲茶的水来自北京颐和园西边玉泉山,此水专为皇室贵族提供,水质清澈,杂质最少,普通人想喝都喝不到,如此当然花销不少,但对于王爷来说都不是事儿。
有些王爷热衷于玩乐,经常出入风月场所,比如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便是戏子文人聚会的场所,里面唱戏、演出、评书、相声一应俱全,王爷们会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吟诗作赋,场面十分热闹,过后转个房间听听戏,看看哪个角唱的好,长得漂亮,就把她包下来,寻欢作乐也是常态。
有些无聊的王爷还会饲养、驯化宠物“海东青”。海东青在满语中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据说10万只神鹰才能训练出一只海东青,因此也是满族最高精神的图腾。有“万鹰之神”,“最接近神的存在”,“神选中的子民”,“神的使者”等等称号。
还有种说法“贝勒爷有三宝:扳指、核桃、笼中鸟”。王府中有一帮专门的仆人伺候主人,时刻琢磨各种新鲜的玩乐点子,一旦王爷感兴趣便会立刻实行,反正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因此很多王爷玩着玩着钱就不够了,借钱也就理所当然。
李鸿章当年曾经孝敬亲王一个信封,里面装有4万两银票,这是清朝的重要税收收入,让王爷帮着活动买官,由此可知王爷们花销过大,为了敛财腐败到了何种境地。
结语: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大小官员,基本上都处于贪污腐败、贪图享乐的状态,极少有有识之士去想想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此时国家已经进入无法挽救的颓势状态,作为皇室中坚的清朝王爷纵情声色犬马,安于享乐,更不要提其他人了,因此清朝灭亡也是一种必然。
现如今手机和电脑成了现代人的标配,无聊闲散的时候玩玩游戏,看看小说和视频,听听音乐,都是一种生活常态了。
可在古代,清朝王爷们可没有这些东西,那他们怎么消遣时间呢?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清朝皇帝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削弱宗室力量,把那些王爷们都集中在了京城里面圈养,非特殊情况,不打招呼不能离城60公里外。
这些王爷们也都是人呀,这么憋着迟早得憋坏,所以就想出了各种各样乐子去消遣时间。
吃
单从饮食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王爷们在找乐子上面达到了极高的地步,他们吃的与常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在食材和装饰上,那可谓是下了不少心思呢,百姓家吃的白菜,他们也吃,只不过只吃菜心,客栈里面的一道小鸡炖蘑菇,在他们那里,就要用名贵的乌鸡和名贵的松茸去炖制,而且还会加上人参冬虫夏草之类的名贵补物。
平常人家吃饭用竹筷子,而他们用的却是象牙筷,盛饭的盘子也都用玉制或水晶的。
喝
单从喝的角度来说,清朝王爷们也真的是把这种事情做到了极致,在夏天他们可以喝到冰饮,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怎么实现喝冰饮的?
很简单,大把大把的花银子建造冰室,储存冬天的冰,夏天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畅享冰爽了。而且他们早晨起床的时候还会用名贵的茶来漱口。
玩
暂且不说别人,单说说和亲王弘昼,他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在乾隆登基后,就把自己王府里面的财物都送给了他,可谓是最富有的王爷了。
有钱有权(仗着乾隆和太后的宠爱得来的权势,并无多大实权),自然是什么事都想干,他可谓是把这个玩发挥到了极致,像那些去赏赏花,钓钓鱼,听听戏,下下棋的那都是常态。
清朝王爷府邸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光占地就达数万平方米,里面的各种奇珍异景应有尽有,但逛自己的宅子多没意思呀,就出去逛了,去皇家园林打打猎,去八大胡同找乐子,去鉴赏鉴赏古董等等,人生那么长,一直这么逛来逛去也逛腻了呀,怎么办?
又回到宅子里面了,接着造作,为了追求刺激,弘昼给自己办丧礼,给许多大臣发请柬让他们都来参加他的葬礼,顺便带上礼金,他在葬礼上面吃贡品,看着亲属们哭的稀里哗啦的不说,还要求丧礼应有的礼节一个也不能少,要从头看到尾。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他不是一次两次就收敛的主儿啊,隔三差五的给自己办葬礼,只要无聊了,就办一场。
等到这个也不刺激了,怎么办?
那就想新点子呗,抢劫朝廷的运银车这个很刺激,来一次,他也不差钱,就是刺激,好玩儿。
这样的事要搁在别人身上九个头都不够砍的,可他是皇上的亲弟弟呀,尽管皇帝知道了也挺生气的,不过后来还是让他去守皇陵了事。不过后来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便也要跟着弘昼一块去守皇陵,乾隆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母亲去守皇陵呢?最后只好赦免弘昼,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可以想象一下,清朝的王爷们到底是有多厉害,竟然想出那么多花招来消遣时间。不过到了晚清,王爷们又多了一项事情做,那就是抽鸦片,反正他们又不缺钱,天天也没啥事,只能吃喝玩乐了。
他们的确是享受,可是那些跟随他们入关打江山的八旗破落户老百姓却苦着呢。
首先严格意义上说,清朝的王爷很穷,地位很低,这是因为还有更高价的存在,例如最高的亲王,他们是皇上的兄弟和叔伯;其次是郡王,皇上的堂兄弟或者堂叔伯,他们都是属于宗亲,但王爷不是。
1、王爷不记宗录,地位尴尬:
笼统称王爷,其实就是一个爵位,分两等:宗亲的这些亲王为王爵的第一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亲王,这些都是皇帝的表叔二大爷之类的,!
除了有十二位铁帽子王,他们的子孙在继承时无需降级外,其它都是一代降一级,一直到没有爵位。
而王爷这个称号,到了清代后,一般是皇上个人喜好赐给某人的,属于恩封,并不记入皇家宗录,只是身份上的一种认可,没有实质意义!
所以,别把这些爵位和王爷混淆了。
2、王爷很穷,兼职才是出路:
1、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1748年,将宗室封爵定为十二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
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2、蒙古爵位同样分十二等,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
3、异姓功臣爵位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公、侯、伯、子、男等等。
并且,清代和明代不一样,清代把这些王爷都圈养在京城了。结果这些生活在王府里的人,父母、福晋、侧福晋、子女,以及管家、护卫、下人等,都得靠王爷一人薪水养着。
他们靠什么生活了?和硕亲王的年薪是1万两白银,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而最低的奉恩将军年薪只有110两白银,禄米110斛,不用我说了吧!这点工资连吃饭估计都吃不起,怎么办?
这些王爷们有大量的“庄地”,每年可以向耕种这些土地的佃户收取地租以及各种农副产品。这是一条大家都有的出路。加上朝廷有时发双薪,但更多的是兼朝廷的官职,这样可以多一份收入!
3、花天酒地是不可能的:
宗人府对这些王爷以及八旗子弟管理非常严格,出入、平时言行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不准随便外出、不得交结部院大臣、封疆大员,不准没事串亲戚,不准无故离京等等。
所以在清代,其实这些王爷们等于圈养在自己的豪宅里,是没有自由的,花天酒地的消遣也是有限的!
4、大清亡了:
不过大清亡了,这下没人管了,没人管的这些王爷们就开始可劲造了!有钱的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正红旗满族人老舍,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下有句话说的好,姐夫跟还不怎么懂事的他说:“咱们旗人,别的不行,要讲吃喝玩乐,你记住吧,天下第一!”听听这口气,感情人家还骄傲着哩!
但是,由于没有朝廷的特权和工资,这些人最后都是走上了变卖家产的道路!
例如,和硕睿亲王魁斌的二个儿子,中铨和中铭就是典型代表,看看他们登峰造极的消遣吧!
哥俩儿为了显摆,投巨资修建新房、花园,安上电话,又添了西餐厨房;
坐轿那是不可能的,要坐马车、汽车,没有就买,有钱!于是睿王府买了两辆汽车、八辆马车,这家伙老贵了!
这两位少爷,从中午醒了就出去胡吃海喝,能玩的都玩一遍,到了下午、晚上就和一群王爷们的子弟在前门外聚赌。
1919年,兄弟二人西郊别墅卖了,到手两万块钱后,马上带妓女到天津去玩了两天。两天的工夫钱就花完了。
不到10年睿王府中值钱的东西基本卖完了,把房子抵钱。睿王府中的500多间房屋典出去后借了10万元,过了没多久又花完了,只得把王府附近家人居住的20多间小房卖掉,最后,连祖坟墓园中的建筑和树林全都卖掉了。
到了1931年,中铨实在没钱了,就把祖宗棺材里的陪葬珠宝取出来卖钱,因为分赃不均,被人告发,法院判了中铨7年徒刑。他坐了5年监狱,于1939年去世。
不到30年,睿王府就被败完了!
当然这不是个例,到了民国时期,这些清代的王爷和他们的后代们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结局。没有生活技能的他们,只有卖卖卖,最后卖光了,要不因饥寒交迫而死,要不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清朝的王爷大多数都是富贵闲散王爷,他们从出生下来就是衣食无忧,就由清政府给拨款用度,而且受限于皇帝的猜忌,大多数王爷都不会从政,所以他们都有大把时间去消遣,可以说清朝王爷的业余时间非常丰富,也非常会玩。
王爷们大多培养业余爱好消遣时间
在清代王爷的品级是超品的爵位,但是清朝历史上大多数王爷都是富贵闲散王爷,在政坛上没有太多权力,虽然待遇地位超品,比一品大员或者其他文武大臣都大得多,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并没有实际权力而已。
清朝王爷的爵位传承除了极个别享受世袭罔替的亲王之外,其它的亲王爵位都是需要按级递降承袭。亲王的后代子孙继承爵位是需要递降的,也就是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就是郡王,之后递降到镇国将军不再降级,而初始是郡王爵位则是递降到辅国将军不再降级。
所以这些王公贵族在政治上没有实际权力,再加上自由生活富贵无忧,就造成了他们很“闲”的感觉
尤其是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对皇权的强化集权之后,包括铁帽子王和其他一些亲王爵位传承的后人大多都只变成了富贵闲散宗室,他们不差钱,但是却不用工作,有大把时间去消遣,说白了就相当于一个大地主而已。
清朝这些皇室宗亲看似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实他们的压力也很大,像那些享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还好一些,毕竟世袭罔替待遇谁也不能废了,而且他们传到后来大多与皇室都属于是远亲了,所以他们大多数时期也是绝少参与政治,大多只是享受包衣佐领的孝敬而已。
但这些皇室直系亲属晋封的亲王爵位就不那么好过了,他们或是皇帝子侄或是皇帝兄弟,按照皇位继承顺序来说他们排名还都比较靠前,所以他们最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活的也是比较谨慎,包括连选择消遣时间的活动项目都要更加谨慎,不然很容易失去一切甚至是性命。
在雍正对待政敌弟弟老八胤禩这些当初与他争夺皇位的兄弟进行了严厉且残酷的打击迫害,这也使得让后世的皇室直系宗亲更加害怕和敬畏皇权。
所以在乾隆朝之后,皇室直系宗亲不管是亲王也好还是郡王或者贝勒、贝子这些有爵位的皇亲大多都是尽量不参与政治,通过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消遣时间,转移皇帝对自己的猜忌。
清代的皇室成员自幼都会接受非常全面且系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因此很多皇室成员大多文武双全,在比如绘画和文学等方面都很高的造诣,清代的王爷们消遣时间的方式也有很多是比较高雅的,比如研究琴棋书画等各方面,所以皇室成员中出了很多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人才。
当然这些都是好学之人,也有一些不好学的人,擅长吃喝玩乐的人,这样的人其实更容易让皇帝放心,比如斗蛐蛐、遛鸟、玩鹰、边品茶边听书等等,这些都是清朝时期皇室贵族用来消遣时间的经典娱乐项目。
王爷们消遣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荒唐喜好活出丧,有的高雅喜好文学著书立作
这些王爷消遣时间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高雅,有的荒诞不羁,有的纯粹就是娱乐,可谓是多种多样,下面说一说清朝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王爷是如何消遣时间,他们二位一位代表了荒唐,一位代表了高雅,看看他们是如何消遣时间的。
乾隆的弟弟荒唐王爷和亲王弘昼是清朝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荒唐王爷,乾隆总共有兄弟三人,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他的哥哥弘时早年因为怜悯雍正的政敌胤禩,被雍正过继给胤禩为子,削除了宗籍,圈禁终身,弘时在被圈禁后不久就抑郁而亡。
所以当乾隆即位时,他只有五弟弘昼和最小的六弟弘瞻两个兄弟,他的五弟弘昼与乾隆是同年出生,只是生日比乾隆小了几天,因此他们哥俩年龄相仿。
乾隆的五弟弘昼见证过父亲雍正参与康熙朝晚年激烈的九子夺嫡事件,也见证过父亲雍正如何残酷打击迫害这些争夺皇位的兄弟,所以弘昼深知与皇帝做兄弟的风险。
他为了向乾隆表达自己无心皇位之意,他故意装疯卖傻,做荒唐事,比如弘昼曾经当着乾隆的面因为小事殴打议政大臣讷亲,表现出了弘昼为人鲁莽暴躁且不得朝臣之心。
除了故作不得人心之外,弘昼用来消遣时间的一大爱好也很另类,他非常喜欢活出丧,弘昼曾经说过:“人没有一百年还不死的,还有什么好避讳的?”
弘昼的一大爱好就是办葬礼,他经常亲自指挥过丧仪,坐在庭院的中间,让府里的家人祭奠哀泣,自己在一旁岸然笑饮以为乐趣。而且制作冥器、象鼎、彝盘盂等物品,放在自己的塌前。
所以弘昼消遣业余时间的方式就是给自己举办葬礼,也就是活出丧,除了喜好给自己举办葬礼之外,弘昼还爱参加和主持葬礼,这个消遣时间的爱好可以说是非常另类了。
其实可以说弘昼这一切都是为了做给哥哥乾隆看,他就是想向乾隆表明自己无心争夺皇位,弘昼平时消遣时间多数以酗酒、举办葬礼和书画中度过。
弘昼曾经在酒后写过一首诗叫作《金樽吟》: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首诗被后世称为保命诗,正是弘昼给哥哥乾隆写了这首诗,才让乾隆对弘昼非常满意和放心,终弘昼一生乾隆都是给予了他最高的富贵待遇。
除了这些,其实弘昼还善于书画,书法和绘画早已也非常高,这当然还是得益于皇家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了,而且弘昼的这一天赋都传给了他的后代,他的后人就是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
可以说弘昼通过喝酒、办荒唐的活出丧以及书画来消遣时间,也赢得了哥哥乾隆的喜爱和信任,终其一生家族都是富贵非常。
爱新觉罗·昭梿是清朝铁帽子王之一的礼亲王代善的后人,世袭铁帽子王礼亲王,他是嘉庆时期的礼亲王,也是清朝历史上出了名的喜好文学,著书立作的王爷,是清朝王爷高雅的消遣时间代表人物。
昭梿出生于铁帽子王府,一生可谓是富贵无忧,昭梿是绝少参与政治,他更多的是喜欢去茶楼喝茶听书,然后和市井小民侃大山闲扯淡,聊一些新奇的事情,每天把这些事干完,他就开始回家写书。
昭梿算是清代皇亲宗室中最好文学的宗室成员,他与当时的大文豪纪晓岚结为忘年之交,纪晓岚比昭梿大了40多岁,算是隔辈了,不过两人却以文学相交,成为了忘年之交。
除了纪晓岚,昭梿还与当时的大文人魏源、龚自珍以及袁枚等私交深厚,可以说昭梿一生就是喜好文学著书,这也是他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
即便如此昭梿最终还是因为某些事情丢了铁帽子王的爵位,这件事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当时爆发了天理教林清起义,天理教一度攻占了紫禁城,昭梿与还是皇子的道光旻宁积极组织王公贵族镇压天理教立下大功。
但是平定天理教之后,嘉庆大大表扬了道光,却严厉斥责了昭梿等王公贵族,认为是这些王公贵族惰性太强才导致了天理教攻占紫禁城的耻辱。
本以为立下大功能落点赏赐的昭梿反而被嘉庆严厉斥责,这个换作谁都会发点牢骚,昭梿就因为私下里对嘉庆发了牢骚传到了嘉庆耳朵里,所以昭梿就丢了铁帽子王爵位。
嘉庆知道昭梿发牢骚之后,故意找昭梿的毛病,最终将昭梿革除了礼亲王爵位,礼亲王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当然不能被废除,但是可以换继承人嘛,于是嘉庆废除了昭梿礼亲王继承人的资格,改由他的族弟麟趾出任礼亲王,这就叫废不了爵位,可以废了你。
从此之后昭梿更是无心政治,闭门著书,没事就是逛茶楼听书和别人侃大山,然后再回家写书,这就是昭梿的消遣时光,现代人说起昭梿关注的不是他曾经是礼亲王的身份,而是他的《啸亭杂录》作者身份。
昭梿所著《啸亭杂录》和《啸亭续录》是属于笔记式文学作品,书中保存了大量有关清朝道光初年以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的遗闻轶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宝贵史料。昭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著成此书,所记史事多不见于它书记载。
昭梿治学严谨,凡涉及历史事件多为亲历,如系道听途说则注明来源,因此错误不多,而且昭梿所处角度也非常可观,所以后来的《清史稿》中很多资料都是取自于《啸亭杂录》。
可以说昭梿利用著书消遣时间,还顺道给后人研究清朝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所以这个消遣时间的爱好还是非常不错的。
昭梿除了著书之外,还有一大爱好,也是嘉庆朝之后这些皇亲王爷们用来消遣时间的一大方式,那就是痴迷于戏曲,昭梿算是清代最早期的票友王爷,他不顾身份愿意与戏子结交,甚至拜师学戏曲,自昭梿之后,清代出了不少票友王爷,通过学戏曲来打发消遣时间。
写在最后
其实像弘昼和昭梿还都算是比较有才华的王爷了,清朝历史上还有很多不学无术的皇室宗亲,所以他们最后都是以娱乐消遣时间为主,比如包养戏子、遛鸟、斗蛐蛐、玩鹰等等玩法项目。
其实这些王爷们的消遣方式更多的是为了打消皇帝的猜忌之心,毕竟做皇帝的亲戚甚至是兄弟风险很大的,随时受到皇帝猜忌,爵位没了还好说,一不小心身家性命就可能都没了。
因此来说清朝王爷们不管是有没有野心的都好,消遣时间的方式不外乎高雅的著书写作钻研书画,低级一些就是各种的玩了,总之一个是自顺治入关以后对这些皇亲贵族的打压,一个就是皇帝本身就猜忌这些近亲,所以皇室宗亲想自保就得换着花样消遣时间。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的王爷都是提笼架鸟,胳膊架鹰,三五随从,吆五喝六,家里有吃喝不完的金山银山,没钱了就卖套老宅子。其实不然,在清朝,王爷也分三六九等。有人富得流油,有人穷的要死。
而且,他们这种花天酒地,无聊到穷讲究的生活,也是被逼无奈,因为他们就是皇帝豢养在皇城内的高级宠物。
首先来说说王爷的等级。
我们所说的王爷,其实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他对应的其实是清朝的“爵位”,只要是有爵位的人,统称为王爷。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种,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主要是授予汉人大臣的,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比如曾国藩就是“一等毅勇侯”。蒙古爵位是授予蒙古人的,等级和宗室爵位是一样的。
我们今天重点讨论宗室爵位,因为在清朝,也只有有爵位的满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王爷。
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十二个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每个级别对应所享受到的俸禄和待遇是不一样的。亲王最高,年薪是10000两银子,另外给禄米10000斛,奉恩将军最低,年薪只有135两银子,给禄米135斛,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是,这都不耽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王爷!别管人家内部的级别大小,外人见到了,都得客客气气的喊一声“王爷,您来了,里面请”。
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这些个王爷,天天花天酒地的,不务正业,就知道玩儿,简直就是个败家子儿。但是,只有王爷们才知道:“宝宝心里苦啊,宝宝这也是被逼着玩儿呀”。
想当初,明朝灭亡了,大清的八旗兵马浩浩荡荡的打进了北京城,接管了大明朝的江山。大清朝的皇帝也是读过历史的,明朝藩王作乱的教训他们看的是一清二楚。于是,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清朝规定:凡宗室王爷,没有奉旨,不得出京。
所以,这大大小小的皇子皇孙们,都待在了北京皇城内。这下更热闹了,这么多人,总得找点事干吧,干脆,争夺皇位吧!于是上演了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
雍正继位后,大肆清洗了一批和他争夺皇位的人,包括众多的皇子以及他们的同党。这下,其他王爷们傻眼了,这个工作风险太高了,要玩命啊,得咧,我还是回去玩我的鸟吧,反正大爷我也不差钱。
所以,雍正以后,在朝廷高层当官的王爷非常少,大部分王爷都是顶着名号的社会闲散人员,社会地位高,身份高,工资待遇高,但是,就是没有任何实质的权力。
有钱有闲,那就得搞点事情来打发时间,于是,这些个王爷们就把毕生的经历都花在了“吃喝玩乐”的研究上,而且,还玩出了花儿,玩出了讲究,玩出了文化,玩出了名堂。
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太闲,不用做任何工作,朝廷发银子养着,而且比朝廷一品大员的待遇还要高百倍,别说是王爷了,就是普通的在旗旗人,每个月也能从朝廷里领一份钱粮。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在向皇帝表态:“皇上,您看见了吗,我就是一傻缺,不会跟您争皇位的,您放一百个心”。
下面就来说说清朝王爷们的“吃喝”与“玩乐”。
旗人的规矩多,干什么事儿都得有“讲究”,这叫“份儿”,是一种身份与态度的象征,与有钱没钱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你看电视剧里,老北京的顽主们,把“拔份儿”就看成是一种特别严重的挑衅行为,让我花钱可以,让我栽了面子不行。
以“吃”为例,《宫女谈往录》里有一段记载,说旗人买大饽饽饼吃,小伙计包好以后,必须留两块,让大爷拿着,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仰着头吃掉,吃完小伙计还得赶快给端碗水喝,喝完大爷一翻手,你就必须得接着,晚一点手一松就掉地上摔碎了,还得怪你没伺候好。
走出大门,把嗽口水使劲的喷到台阶上,然后迈着八字往前走。右手挂点心,左手拿鼻烟壶,左手大拇指还得高高的翘起来,表示是用来捻鼻烟用的,鼻子底下还得有两片黄蝴蝶,表示是长期嗅鼻烟壶留下的痕迹。在大街上大摇大摆的走,这叫“亮份儿”。
吃饱喝足了就该“玩儿”了,玩,也有很多种,有人玩的“高雅”,有人玩的“通俗”。
高雅的,玩字画、文学、音乐。
比如雍正十二子和亲王弘昼,在乾隆面前装疯卖傻了多年,彻底打消了乾隆对他的猜忌,然后醉心于书画研究,而且还把他毕生的研究精髓都传承了下去,书画大家启功先生就是弘昼的后人。
比如铁帽子王礼亲王昭梿,正红旗主代善的后人,是嘉庆年间的礼亲王。很少过问政治,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完饭找人聊天,小伙计,修鞋匠,卖大碗茶的,聊完回去把这些事给记录下来。
也该着他倒霉,嘉庆年间发生了一次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事件,昭梿和还没有登基的道光皇帝永绵一起积极备战,打退了天理教的进攻,结果永绵受到了嘉庆的表扬,昭梿却被训斥了一顿,成为了替罪羊。
礼亲王这个顶帽子是铁帽子,嘉庆也不能废,但是可以换人,于是,嘉庆就免去了昭梿礼亲王的头衔,改由昭梿的弟弟世袭。
从此以后,昭梿更加的醉心于文学,每天就是出门找人聊天,然后回去奋笔疾书,终于写成了《啸亭杂录》。这本书,如果不是研究历史的人,估计没有听说过,但是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本书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啸亭杂录》里面真实的记录了道光初年,清朝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奇闻异事。很多事情,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但是在《啸亭杂录》里都能找到。后来修订《清史稿》,很多资料都是从《啸亭杂录》里抄来的。
难能可贵的是,昭梿绝不瞎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写,听别人讲的一定会注明来源。成为后人非常珍贵的史料。
还有晚清时期的溥桐,亲自为大清国的国歌作曲《巩金瓯》,不过,这首歌没唱几天大清就亡了。
通俗的,玩个鸟,打个猎,捧个戏子,抽点大烟。
满清大爷玩鸟也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鸟都养的,最雅的是养画眉。另外,这个鸟笼子也是有讲究的,你的是紫檀的,还是黄花梨的,是玉石的还是象牙的,是“南笼”还是“北笼”,这都是王爷们攀比的标准。
打猎是王爷们消遣的唯一一项体育运动。清朝是马背上的民族,是靠着骑马打下的天下,所以王爷们对骑马打猎还是很有兴趣的。每年朝廷都会在热河组织木兰秋弥,这些王爷们尤其热衷打鹿,光绪的爸爸醇亲王奕寰还要一张和鹿站在一起的合影。
戏曲,是古代唯一的一个视听类娱乐项目,也是王爷们最大的消费场所之一。这些王爷们不差钱,差的是心情。心情好了,大把的银子打赏给名角,只图一乐。甚至有的王爷从资深的票友变成了自己登台唱戏。
晚清时期,鸦片流入中国,抽鸦片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这些王爷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抽鸦片大军。由于这些王爷们有的是钱,所以对抽鸦片的器具要求的也很高,襄金的,襄银的,甚至还发展出了一套鸦片文化。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些清朝王爷们的日子过的太舒服了,当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浓烟之中。
清朝当王爷可比当皇帝舒服多了,以清朝醇亲王为例,一年俸禄20000两白银,禄米10000石,这在清朝王爷中是什么规格呢?
一个正常的王爷俸禄,一年是10000白银,禄米5000石,也就是说当时的醇亲王享受的是双亲王待。
清朝中晚期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220块左右,也就是说王爷每年的薪水,按照今天的物价水平来算,大约在100万到400万之间。
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北京的普通百姓,每个月的收入大约是2~3两银子,其实这样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那么清朝一个王爷每年上百万的收入,究竟都花在了哪些地方?我们根据这些钱的开支方向,其实就能够明白清朝王爷是究竟如何消遣时间的。
不要以为当时王爷的俸禄很高,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仔细算一算,这笔钱真的不算多,最后一代醇亲王,后期的生活也相当拮据,一度到了典当家产的地步,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细节,来看看当时清朝贵族对于钱财的态度。
大家知道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还有一个弟弟名叫溥杰吗?
尽管兄弟两人都是皇族后代,但是就因为一字之差,两个人的命运也是天差地别,溥仪享受的帝王待遇咱们暂且不谈,先看看当时身为王爷的后代溥杰,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到了溥杰那一代,尽管当时的醇王府已经逐渐走上没落之路,但是我们也知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为了能够真实的了解那段时间的历史,溥杰的话还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毕竟小时候的溥杰还算是过过一段时间的风光日子的。
溥杰曾亲口说:曾经问过母亲一件家中珍宝的价格,母亲只是嫌弃的告诉他,你应该有更加远大的志向,怎么能够花心思打听钱的事儿呢?
其实在当时的清朝王府中,尽管各种事物都离不开钱,但是身居高位的清朝王府贵族,内心里是抵触钱的,他们自己本身不直接接触钱财,认为直接拿钱或者是接触钱有碍于自己的身份和面子,专门有管钱的大管家,或者是有专门管钱的机构。
其实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古代的阶层划分要有士、农、工、商这一说?自古以来贱商的说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贵族在心底里就不愿意做钱的奴隶。
清朝末期摄政王载沣女儿韫铄:就曾经这样说过,他的二哥,也就是溥杰,小时候他们想要什么东西?基本都是直接告诉仆人,让仆人买回来就是了,从来没摸过钱,也没有见过钱长什么样子,相信这个时候,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溥杰问母亲物品的价格之时,母亲会有那样过激的反应。
清朝末年,整个国家都处于危急动荡之中,所以王爷的生活也出现了天与地的差距,作为当时比较有排场,比较有威望的王爷,摄政王载沣对于这一切感受最真切。
醇亲王王府中的金钱耗尽之时,就是变卖家产之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王爷,随着国家的衰败,再也享受不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没有了稳定的俸禄收入,但还是要养活全王府一大家子人,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当然这形容的只不过是落难后的王爷,如果是巅峰时期的王爷,生活究竟又该有多精彩呢?单单就从衣食住行来说就足够令人羡慕。
清朝的王爷是怎么来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皇子们在没有成年之时,都住在皇宫里,一旦皇子在成年之后,就需要搬到外面居住了,不在皇宫,但是清朝王爷都在北京城。
清朝王爷根据地位高低分为亲王、郡王,再下来就是普通的王爷了,王爷的身份比较高贵,作为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因为与皇帝沾亲带故,血统比较高贵,享受的待遇自然也非同寻常,一般王爷的物质生活是非常丰富的,除了自由活动能力没有特别强之外,其他方面比起皇帝也差不了多少,甚至要比皇帝好很多。
首先王爷不用上朝,也没有皇帝那么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国家治理的好不好?王爷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关心的,王爷们更多关心的是自己项上人头保不保,每个月的俸禄能不能及时发放到位?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好办。
尽管当时清朝的王爷只能待在京城,但是他们还是有各种消遣时间的办法。
正常的吃喝拉撒
一个人有正常的七情六欲,也免不了吃喝拉撒,王爷也不例外,清朝的王爷对于生活需求规格要求还是挺多的,月薪几十万的清朝王爷,每天吃饭的时间花的还是挺多的,像寻常百姓家,因为吃的东西很少,所以也就没必要摆太大的阵仗,但是王爷则不同。
清朝皇帝每餐的标准,满打满算120道菜,堪称满汉全席,吃遍山珍海味也不过如此,而清朝的王爷呢?比起皇帝吃的上就差远了,但是要比起寻常百姓,那也是丰富多彩,多姿多味,具体王爷就餐规格有多大?咱们可以这么想象:
如果皇帝的用餐标准是我们婚丧嫁娶那样的标准,那么王爷的日常标准,就相当于我们正常的外出聚餐,规格降一降,档次低一低,但也不差,皇帝每天吃饭一顿花两小时,那么王爷至少一小时是有的,身为贵族,狼吞虎咽显然不可能,都是细嚼慢咽。一天两顿饭就是两小时。
清朝王爷比皇帝幸福的一点,自然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这些方面相对自由一点,粗略算一下,王爷每天吃喝拉撒,需要花费的时间在4~5个小时。
多多少少的工作与学习
身为王爷,身为贵族,还是有必要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修养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自古以来,帝王之家对于教育都很重视,王爷可以不喜欢读书,但是不能不读书,然而现实情况是,当时读书确实是一种消遣时间的好方式,如果读的书少了,也会显得这个王爷没有格局,所以王爷们每天读点书还是有必要的。
如果太久不读书,可能连皇帝给的诏书都看不懂,那这可就不行了,王爷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找人代劳,但是没有读书与接受教育这事儿,王爷都必须亲力亲为,少少算,每天2~3个小时。
有必要的交际应酬
古代王爷也有交际应酬,比如说哪个亲王家里,婚丧嫁娶,大摆宴席,也是很正常的事,王爷外出有点应酬也很正常,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当然王爷也不是每个应酬都亲力亲为,也要看对方是否与自己的地位所匹配,这种事情自然无需多言,懂的都懂。
每逢佳节送个礼什么的,过年的时候拜个年。
这也会占据王爷休闲时间的一大部分。
各种祭祀典礼
尤其是贵族,特别讲究礼仪这一块,古代的各种祭祀典礼,也还是很多的,比如正常的帝王登基大典,这个王爷那个王爷的册封仪式,再加上每年一度还要去拜拜祖先,看看祖坟,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先祖保持基本的尊重与孝顺。
这也会花费一部分的时间,每年在这些方面所花费的银两,基本都是按几千两计算。
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干完了,正事儿,才是王爷们的休闲娱乐时间,这里面可就有说道了。
王爷不说三宫六院,但是三妻四妾还是可以的,所以王爷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或者是干完了正事儿,也会抽时间陪陪家人,看看妻儿,再与自己的小妾亲热一番。
这些事也完成之后,王爷们都会有点兴趣爱好,比如养个宠物溜个鸟啥的,这样的精神陪伴还是需要的,清朝的王爷尤其对骑马射箭,基本上都有着共同的爱好,而且这种是骨子里天生自带的,自然无需多言。
王爷们经常也会相约一起去打个猎,完事了约个酒,都是可以的,当然大家还不要忘了,我国还有众多的文化艺术瑰宝,比如戏曲、评书,就跟我们今天的看各种电影,电视剧以及舞台节目一样,这也是王爷们每天晚上只要有空闲时间乐此不疲的项目。
至于王爷们还干什么事儿?剩下的时间就要凭个人习惯爱好了,以上列举的都是大部分王爷的生活习惯,仅此而已。
总结:
然而无论如何,王爷生活的多姿多彩程度,实际上还是要取决于自己手上钱财的多少,为了避免王爷的生活过于奢侈无度,每朝每代,对于王爷的工资水平,也都是做了一定的规定的,既保证了王爷的正常开支需求,但也不至于到那种招兵买马的程度。
当然以上所描述的仅仅是经济状况比较好,而且相对比较理想的一种王爷状态,虽然也有生活状况比较窘迫的王爷,也有那种喜欢饱读诗书,洁身自好的王爷,咱们有时间再一一探讨。
清朝王爷都是如何消遣时间的?你以为普通的吃喝玩乐,他们能玩出花儿来
沐浴于血和火中壮大起来满族,他们的子孙原本该是血性好斗的。入主中原后,成为了享受特权的阶层,一味安富尊荣,终日斗鸡走马,逐渐磨灭了斗志和血性。
当然,最根本的是,在满族发展的过程中,自皇太极至雍正,为了维护皇权,皇族内部不断发生骨肉相残的惨剧,一大批宗亲成了惊弓之鸟,被迫淡泊名利。
醇亲王奕寰与他的四位贴身太监
所以,自雍正开始,下到普通的八旗子弟,上至大权在握的宗室子弟,都走上了腐化的道路,他们将毕生的钱财、精力和才智放在吃喝玩乐,每每叫人叹为观止。
吃
据珍妃的堂孙侄儿唐鲁孙回忆,乾隆时的庄亲王非常喜欢吃猪肉,他家每天都要宰杀一头肥猪,家里的厨子是专门物色来做猪肉的,满席的猪肉,做法却各式各样。可惜,庄亲王到底食量有限,而本来天天吃一样的食物,除了庄亲王本人,其他家人也会腻味。
如此,这王府每天都得剩下好多的猪肉,厨子便在这里找到了赚外快的门路。他串通王府里侍卫们,在府门边的侍卫值勤室开了两扇窗户,再搭一个棚子,开了一间小菜馆,因为是在侍卫室,不敢用大锅大灶炒菜,只能用砂锅,人们便将其称为“砂锅居”,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和顺居”。
仅仅庄亲王一个人的嗜好,就足以富了厨子和侍卫等人,这王府的挥霍程度,可想而知。
玩
相对于吃,这些满清贵族更多时候,是将精力放在玩乐上面。而且每一种都能玩得花样百出。
遛鸟
早在关外,满人便有遛鸟的习惯,这遛鸟很有讲究。有的鸟儿比较娇嫩,最怕雾气,夜里雾气重了,晨间雾气浓了都不成,所以得等有了晨光,才换上鸟笼外出溜达。
这鸟笼也早早被洗得纤尘不染,那笼里的器物,由食罐到瓷水池,甚至那清除鸟粪的铲子,都异常考究。据说在满清,那些顶戴花翎的武官们聚到一块时,谈的不是打仗和练兵,就光说这鸟笼子的制作方法,也能说上大半天。
被遛的鸟儿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几个遛鸟的凑到一块,哪只鸟儿有脏口,那说明主人在家满嘴匪话,是歹人、底层人。那些提溜着清口鸟的人是不屑于跟这样的人溜达的。
当然,王爷遛鸟,那大多时候也是在自家花园子。
说起清朝王府的花园,最闻名的还得数恭王府,据说“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台无异”,园子廊腰缦回、清丽静穆,园中有观鱼台,若要登台必须乘船,观鱼台可做饮宴、观鱼去处。斯情斯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异曲同工之妙。
闻鼻烟
鼻烟据说是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进中国,有明目、去疾、祛湿等功效,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也不知真假,反正到了晚清,闻鼻烟的风气便风靡了起来,那些上层阶级的人,怀中大多都揣着个鼻烟壶,王爷们更不例外。
因为鼻烟属于膏药,古人认为金属器皿抵触药性,所以凡涉及丸药。膏药等,都用瓷瓶来装。作为瓷器大国,鼻烟壶也有了无限可能。精致的雕刻、繁多的样式,让这些玩家有了更多的消遣,边闻鼻烟边把玩烟壶。
晚清的梨园,嗜烟者极多,尤其是大名鼎鼎的李洪春,每隔五天会去专门闻烟的烟行,在他到达前,伙计们已经将其喜欢的烟排于柜台上,李洪春一到,边闻便唠嗑,个把钟头后,一排的烟都被闻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据说乾隆也曾迷过一阵鼻烟壶,为此将内廷颜料库存搜寻一番,交到最顶级的官窑去烧制。
盘鸽子
鸽子记忆和续航能力在鸟类中首屈一指,所以在清军入关前,都靠其传递书信。为此鸽子在满清中有特殊的位置,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养鸽子作耍,也不会遭到禁止。
满清贵族养鸽子,不叫养,叫盘,怎么盘?每一拨二十四只,如果盘鸽子,最少要两拨以上。这样飞起来,才会有气派有排场。
盘鸽子需要一天两次,每天早上和傍晚,王爷们会将十层八层的鸽子笼打开,将这些宝贝赶出去,鸽子围着自家房院绕上几圈后,再飞高,谓之“打盘”。
放鸽子还有一门讲究,先将鸽子分拨次,一拨挑几只强壮的雄鸽,在它们尾巴系上一个哨子,鸽子飞起来哨子响起,后面紧跟着其他鸽子,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满人似乎都比较喜欢小动物,除了遛鸟、盘鸽子,他们还斗蛐蛐、养蝈蝈,每一项都大有讲究,一般人真看不出门道。
此外,最受满清贵族欢迎的消遣,就是看戏了。
也怨不得这些贵族喜爱看戏,因为宫廷都有观戏之风,就像故宫、圆明园和颐和园,都搭建戏台。所以在清朝,大多数王府都有自己的戏台。
譬如恭王府里就有一座大戏楼,这戏台是一座船坞的样式,面积将近700平米。每逢十月下旬的恭亲王奕?生日,这里都会长上三天大戏,请的是大名鼎鼎的谭鑫培、杨小楼等人献艺。对于这种外面的班子,王府的赏银往往还要高过宫中,有时甚至是一掷千金。
当然,许多王府也都会有自己的戏班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可以自在府中演戏,如果别的府中有事,还可以借用。
此外,养戏子、宿妓子、抽大烟、打洋牌、赌博等等,都是这些满清贵族的消遣所在。据说曾为镇国将军的载搂,因为赌博一夜之间最高可以输掉一二套房子,几年间从贵族变成债台高筑的落魄鬼。
如此饱食终日、腐朽堕落,很快就是坐吃山空、变卖家产。据说到了晚清,许多宗室子弟已将家产挥霍殆尽,但为了显摆排场,便只能在给祖宗迁墓时,将原先陪葬的珍宝取出换钱。继续挥霍。
再随着清朝的落末,养尊处优、挥金如土两百多年的满清贵族们,也成了苟延残喘的寄生虫。
时间回到晚清光绪年间的一天。
醇亲王奕譞一觉从温柔乡中醒来,日头己上三竿。自光绪元年他告病辞官之后,就很享受眼下这悠然自得的日子。
在他看来,没有高调的资本,那就低调地活着。他自认自已是道光皇帝众多儿子中最无才昏庸的一个,并号退潜主人,以示自己与世无争之心。但若是真有人信了他的鬼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他的身份之显赫,地位之尊祟,在光绪年间几乎无人可以和他相比。道光皇帝是他亲爹,咸丰皇帝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光绪皇帝是他的亲儿子,更有垂帘听政,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那可是他的大姨姐。
像这样一个人,即使低调,那也是极尽奢华的低调。若非是他刻意为之,也不至于落得如今这般无官一身轻,只留一个爵位在身上。
而这正是他高人一等的地方。当同治病逝,慈禧意欲迎立奕譞之子载湉为光绪皇帝时,奕譞就知道麻烦来了。
如果自己的儿子为帝,那么自己实际上就成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如此一来,在权力欲极强的慈禧眼里,他奕譞将成为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因此,出于种种考虑,权衡利弊,他毅然决然地辞去手中所有的差事,安心躲进醇亲王府,做起了真正的富贵闲人。
事实上当权者对于这类无心政治的王爷,出手还是大方的,作为补偿,既然你要做你的富贵闲人,那就真正让你做到大富大贵。
于是奕譞虽为避祸而退隐,却也乐得逍遥自在。在太监和侍女一阵忙碌之下,他洗漱停当,管事太监便吩咐厨房上膳。吃的东西味道未必是最好的,却一定是最贵的,对奕譞来说,要的就是这个派头。
饭后在茶房小坐,清茶一杯,听管事太监汇报来往应酬府内开支等一干事务。一切完毕之后,便到大书房考校幼子们的早课,顺便享受一下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来添补自己对儿子载湉(即光绪)入宫后的思念之情。
从大书房出来,侍卫和马房己准备就绪。奕譞上得马来,带着一干人等往城外而去。
行猎是他的爱好之一,玩玩斗犬,纵马弯弓,消耗一点过剩的精力。唯一不能尽兴的,就是按照大清祖例,他只能在出城四十里的范围内折腾,否则便授人于话柄,随时有招祸的可能。
因此所得猎物至多也就是些野鸡野兔,还不如回到府中,逗逗自已豢养的梅花鹿。
或有自己的叔伯子侄前来拜访,入门之前,必先大声通报自己的爵位和来意。这当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提供给周边的朝廷密探知道,自已此行只是正常来往,并无他意,以免当权者心生疑忌。
府中来往应酬,大多也是设宴贺寿,搭台看戏,遇上三五个投缘的朋友,也会小酌几杯,吹牛打屁,与常人无异。
等到傍晚时分,便携家人一起,按常例入家庙祭祀祖先。然后一家人聚于一堂,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这样的日子一过便是十年,在世人的眼里,富贵荣华皆有,着实令人称羡。而唯有奕譞自已心里清楚,这十年中的每一天风光的背后,都暗伏刀光剑影,但有一步走失,等待自己的,就是身首异处。
王爷,在中国古代是最高的一个爵位,一般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种,王爷们有着高贵的出身,当然也享有丰厚的俸禄,生活无忧无虑,但要说有多大的权力,那就要看皇帝给他多少权力了。
古代王爷的由来
汉朝的时候,王爷是没有亲王和郡王之分的,就是叫诸侯王,而且也并非只有皇家的人才能封王,像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异姓王。那个时候的王爷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兵马,权力很大,导致有很多人谋反,后来这些异姓王基本都被刘邦干掉了。之后,刘邦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但是这些诸侯王的权力仍然很大,直到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之后,才逐渐让他们失去了权力。
晋朝时候,晋武帝司马炎创立了亲王制度,封了很多宗室子弟为亲王、郡王,这些人既有自己的封地和兵权,也可以参与朝中政事,司马炎的本意是拱卫皇室,结果却引发了“八国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灭亡。
此后的各个朝代,基本都沿用了西晋的亲王制度,亲王为第一等,郡王为第二等。一般情况下,各个王朝在建立之初,会大肆分封亲王、郡王,稳固自己的政权,但越是往后,封王的要求越是严格,对王爷的限制也越来越多。
如何区别亲王和郡王呢?一般来说,封号一个字的王爷就是亲王,只能由皇帝的儿子、兄弟这样的皇室宗亲担任,比如唐朝初年李世民是秦王,李元吉是齐王;两个字的王爷就是郡王,可以给一些功劳很大的臣子加封,或者在他们死后给予追封,比如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等等。
明朝时期,亲王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绝大多数亲王都有自己的封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兵马,在自己的封地内,这些王爷的意志仅次于皇帝。像燕王朱棣,就是以王爷的身份,发动了靖难之变,赶走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上了皇帝。
但朱棣当了皇帝以后,很担心其他的亲王也像他一样起兵造反,就极力削弱这些亲王手中的权力,断绝他们谋反的可能性,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所有的亲王除非奉诏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地,后代子孙不能参加科举、不能经商,除了俸禄高点财产多点,真的没什么特别的了。
清朝入关之后,基本上全盘延续了明朝的亲王制度,但清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也有不少改变。
清朝的王爷大多不能从政
清朝之前的王爷,是没有“亲”“郡”这个字的,比如朱棣就是燕王,而不叫做燕亲王,郭子仪是汾阳王,而不叫汾阳郡王。但清朝加了个“亲”字,称为和硕亲王;加了个“郡”字,称为多罗郡王。
清朝共有十大亲王,即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十位亲王,其中有六位是因开国功勋被封亲王,即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庄亲王硕塞。另外四位则是在中后期立下大功,也被授与和硕亲王的爵位,和硕怡亲王胤祥,和硕恭亲王奕欣,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这十位亲王的爵位都是世袭罔替。
除此之外,清朝还有多罗克勤郡王和多罗顺承郡王,因为功劳大而被恩封为世袭罔替,这两个郡王和上文所说的十位亲王,合起来就叫做“十二铁帽子王”。这些人的后代在承袭爵位时,是不用降级的,老子是亲王,死了之后儿子承袭爵位,还是亲王,一直到清朝末年,他们的后代总有一个是亲王。
但是其他的王爷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比如清朝封的蒙古亲王,汉旗王爷,都要“递降”。如果老子是亲王,那么死后承爵的儿子就要降一级成为郡王,儿子死后孙子承爵再降一级成为贝勒,就这一级一级往下降,贝勒之后是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如果不立新功,很快就降到很低了。
顺治之前的王爷们,还是很有权力的,因为那个时候国家正在打仗,但在顺治之后,全国基本统一,王爷们再掌握兵权就会对皇帝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清朝把这些王爷们都集中在京城一带,同时赋予他们足够的特权和财富,用来消除他们的不满,换取他们的效忠。和明朝相反,明朝的王爷不奉旨不能进京,而清朝的王爷们是不奉旨不能出京。
按照《大清会典则例》记载,朝廷为亲王爵位的宗室,每年的俸禄为一万两白银,大米五千石。五千石的大米,相当于现在50万斤重量的大米。这个数字大概是什么概念呢?清朝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开销,每年大概在一百两左右,口粮以每个月50斤大米统计,每年口粮大概在600斤左右。也就是说,亲王一个人的俸禄约为一百个中等家庭一年的开支。
光绪时期统计,清朝的亲王数量有54位。其中蒙古亲王13个,其余宗室亲王是41个。国库每年至少要为这些亲王支出超过43万两白银,300匹绸缎,2050万斤大米。这是一笔巨额的开支。清朝的北洋舰队先后共花了十余年时间才建成,这期间清朝廷仅为亲王支付俸禄便是430万两,而主力军舰镇远号和定远号的建造费加起来还不足300万两。
除去俸禄之外,每逢重大节日,皇帝还要对这些亲王赏赐大量的财宝,这些就没有准确数字了,但总之,清朝的王爷们是不缺钱花的。
那么他们平日里如何消遣时间呢?
一般情况下,清朝的皇室宗亲是不会被安排在朝廷的决策机构的,除了兼领八旗、宗学、宗人府等闲散差事外,清朝的王爷们一般都是处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如果是有理想的,不想一生碌碌无为的,大多投身于艺术了。清朝对后代的教育问题还是看得比较重的,大多数的皇子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修养,长大之后如果不能从政,很多人就选择了专注艺术领域,比如书法、绘画等等。清朝时期,宗室王爷们对此热衷一度达到了“常不衫不履,散步市衢,遇奇书异籍,必买之归,虽典衣绝食所不顾也”的痴迷地步。
乾隆皇帝皇十一子永瑆,就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书画家,名噪一时,时人称之为“乾隆四大家”之一。永瑆的艺术成就之高,甚至达到了“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上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的地步。
康熙的第三子胤祉,曾参与九子夺嫡,但很快就退了出来,将精力转向了编书,他主持编写了《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合计1万卷,1亿6千万字,先后历时28年才完成,是目前现存的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书中包罗万象,是与《四库全书》、《永乐大典》齐名的三大巨著之一,堪称经典巨著。
当然,更多的是投身艺术却没有如此高成就的人。
第二种就是选择做生意。既然不让我从政,那我经商没问题吧?在清朝的王爷们之中,财迷很多,尽管他们不缺钱,但仍然把赚钱作为他们最大的乐趣。
比如五阿哥胤祺的儿子,第二代恒亲王弘晊,他热衷于置办府邸、投资房地产,所得朝廷俸禄,除了“日用”外,剩余部分全部“置买田产屋庐,岁收其利”。乾隆的亲兄弟果亲王弘曕更厉害,开设煤窑;贩卖人参、蟒袍、朝衣、刺绣、古玩甚至优怜;甚至想尽办法走通内务府的门路,成为皇宫的重要供应商,其一生几乎都在“挣钱”。
这些王爷这么做,是因为目光长远,因为当其余王爷的后代家道“皆渐中落”乃至出现“致有不能举炊者”的悲凉境地时,他们的子孙还能“富饶如故”,让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投资理财观念。
第三类就是自甘堕落型了。不让关心政事、对诗书字画又不感兴趣、朝廷厚禄又不必担心生计,绝大多数的王爷们就开始了自己荒淫不堪的生活。从前门大栅栏到八大胡同,天天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什么澡堂子、戏园子,青楼、茶楼……这些地方成了王爷们最爱去的地方,提笼架鸟、斗蝈蝈养蛐蛐、熬鹰狩猎、赌博嫖娼……等等,不一而足。
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很多无所事事的王爷们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再家大业大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比如清朝末年和硕睿亲王魁斌的二个儿子,不到十年就把一个睿亲王府败光了,后来不得不靠借债度日,还不上钱就拿祖坟里的东西出来卖,最终哥俩还是落了个锒铛入狱的下场。所以清朝晚期的王爷,大多下场都不好。
综上所述,清朝的王爷手里没什么权利,但钱财还是不少的。不过王爷的开支也大,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也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就选择了投资理财。对钱不感兴趣的,很多就选择了投身艺术领域,天资高的能够有所成就,没天赋的可能也就只能当个爱好。但大多数王爷及其子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声色犬马的境地,他们随心所欲,纵情声色,不仅败光了家产,败坏了风气,也对很多普通老百姓造成了伤害,这些人的下场大多不好。
清朝总共有240多位王爷,而王爷在封建王朝中官位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品级,比一品大臣的官还高,地位很高。
那么,王爷与宰相相比谁的官大呢?我们都知道,王爷属于爵位,而宰相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定的决策权。王爷一般都是皇帝的叔伯兄弟,且对国家有过贡献的人才能当,但一般王爷都很少参与政治的,所以比较清闲自在,没有宰相那般忙碌。
基本上王爷与宰相的地位是相同的,如果王爷有实权,再加上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宰相有时候也需要看王爷脸色的,但一般情况下,王爷不会管理国家政治,他们要么经商做生意,要么在家里享清福啥也不干,要么听戏看剧,要么游山玩水。
清朝的王爷权力很低,和其他朝代不一样,清朝的王爷没有自己的封地,无法领导自己底下的官员,所以只能和皇帝一样,一起住在京城内,皇帝可以削弱他们的权力,让他们少参与政治,这样一来,他们就只能乖乖的当他的王爷,没有资本自然就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也没有造反的资本了。
只要他们在京城内或者出去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大事,皇帝也不会管他们,每月给予他们俸禄,那么清朝王爷一年的俸禄是多少钱呢?
我们都知道,在农耕社会,土地就是金山银山,拥有土地的人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地主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有了土地就会有权力分层,有女仆有下人。但是这样也导致了国家的土地不够用,皇帝以下的王爷诸侯都会因地位的高低而分得的土地就越大,贵族分完了土地也就没有多少了,而且这样也容易引起诸侯的造反。
因此,到了康熙王朝时期,康熙皇帝就已经下令任何人都不能圈地占地了,可是呢,康熙这一招显示了百官之间的公平,但是也引起了皇亲国戚之间的不满,作为王爷,没有自己的领地就等于削了他们的权力,不给他们财路和活路。
当然了,皇帝亲自下的命令,就算是身份显贵的王爷也必须要服从不啊,违命不得。不过,王爷们自然也不会这么傻,明面上不能圈地,暗地里可以占地啊。所以,康熙执政期间,也有很多的清朝王爷背地里搞圈地。
康熙也不傻,知道有很多的王爷背着他偷偷圈地,为了让王爷们放弃圈地,康熙皇帝还给他们很高的俸禄。根据地位的不同,拿到的俸禄也不同,年俸最高的是亲王,年俸达到10000两,禄米10000斛;下来是郡王,年俸5000两,禄米5000斛;在下来是贝勒,年俸2500两,禄米2500斛……
你别小看10000两银子,这在康熙年间可是天文数字,要知道康熙年间国库一年的收入也就几百万两银子,而且这么多的王爷,一年下来也分区不少,所以说,康熙为了解决王爷圈地问题,可谓是下了大手笔的。10000两银子换成人民币,大概有600万元左右,所以这个钱足够王爷包括佣人下人在内的所有人逍遥快活了。
王爷每年国库中领走不少银两,他们也从此过上了靠工资过日子的时代,领着国家的钱有不用工作,日子过得越来越潇洒自在,但是有一点,王爷他们需要住在京城里,没什么事不能离开京城。
不用参政,又不能离开京城,这些王爷们是怎么消遣时间的呢?
王爷们消遣时间的方式可就多了。
第一点就是吃喝玩乐,除了那些手握重权的王爷比较特殊之外,其他的王爷都是无所事事的,他们基本上不用替皇帝分担工作,只要不做犯法的事情,随便怎么做怎么玩。每年拿着国家发下来的工资吃吃喝喝,日子可谓舒服极了。
第二点就是忙着经营家族生意,虽然当官的人不允许经商,但是基本上每一个王爷都有自己的家族生意的,所以在闲余时间里他们就会忙着自己的事情。
第三点就是除去打猎和游山玩水,和朋友和夫人打发时间,在街市上闲逛。
第四点就是如果有别的兴趣的,比如喝啥听戏和吟诗作对,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的,他们也可以和茶友和诗友们一起消遣时间。
还有就是,实在无聊的也可以请戏班子或舞妓到自己的府上表演,和自己的妻妾一起观看,皇帝要是没有事找他,王爷他们一年不上朝也没事。
清朝的王爷一般在朝廷里担任要职,他们除了领取爵位俸禄外,还有一份岗位俸禄,除了这些收入外,还有就是灰色收入,外地的督抚们进京,往往都会向这些王爷孝敬一份厚礼。所以清朝的王爷虽然没有封地,但是靠着朝堂的俸禄和禄米,年节时的赏赐以及各种孝敬,自家的田庄地亩,铺子租金,以及各种关系网变现等,所以说清朝王爷的收入是非常高的,一大家子衣食无忧,日子过的非常滋润。不管是有实权还是挂虚职的,大体上消遣时间的方式有四种:丰富个人精神生活、从事私人的经营活动、吃喝玩乐以及各种花式声色犬马。
丰富个人精神生活
无论是哪朝哪代,作为皇族权贵成员,必要的教育是必须的。拥有高等爵位的王爷们,其物质条件是相当丰厚的,吃穿用度不用发愁,怎么奢侈怎么来。因此,这些清朝的王爷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接受高等的教育和发展个人爱好。
尤其是清朝对于皇室子弟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在历代的清朝宗室中,如书法、绘画等大家,不在少数。
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子永瑆,就是著名的“乾隆四大家”之一,当时他的字画,受到了许多文人士子的追捧,甚至达到了“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程度,可见其确实是有一定的艺术成就。而他就是当时众多痴迷书画的清朝王爷代表人物之一,类似于他在文学领域有一定成就的王爷,比比皆是。
这些爱好文学的王爷们,对于前朝以及更久远的奇书异籍,尤为喜爱,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淘书”。一个或者几个王爷,穿得随意至极,在市场上逛来逛去,如果看到有喜爱的书籍字画,那必定是毫不吝啬地买下,要是遇到类似于孤本之类的,哪怕把身上的衣服给典当了,也要当场买下,以免被人捷足先登,痴迷程度可见一斑。
所以,清朝王爷在很多时候,消遣时间的第一选择就是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写写字,看看书,画个画,提升提升自已,出门和人吹牛就有资本了。
第八代礼亲王昭裢喜欢在闹市收集闲谈消息,然后回家写成书。
昭裢与纪晓岚,龚自珍,魏源等人私交甚厚,写书作画,与朋友交谈成了他主要的生活乐趣,著有十五卷历史笔记《啸亭杂录》。
骑马射箭随先祖
清代马背上起家,王爷们跟人聊起天来的时候,一般都是“想当年,皇太极老祖宗威武雄壮,箭无虛发……我们作为后辈子孙,岂能堕了他们名声,所以,咱们就来好好练习骑马射箭吧。”
王爷们一起骑个马,比一下速度,然后加点彩头,大家美滋滋的,如果在骑马的时候,再比一下箭法,那又再好不过了,紧张又刺激。
听曲看戏弄情调
这个虽然不是王爷们专有活动,但是王爷们喜欢,王爷们不差钱,差的是心情,心情好了,大把的银子打赏给名角,让大家一起开心,心情不好了,听个小曲缓解一下心情也是不错的。
再说了,宫中那位老佛爷都喜欢听戏看戏,王爷们能不喜欢吗?敢不喜欢吗?甚至有的王爷自己都会来上那么几句。
从事个人的经营活动
有道是,坐吃山空,家大业大,也总有吃完的一天,因此,清朝的王爷,也很注重自家产业的经营。如果做生意,有得天独厚的消息和资源,要比平常人好做太多。
比如乾隆皇帝的兄弟,爱新觉罗.弘瞻,就是一位出名的理财高手。弘瞻是雍正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他勤俭持家,最大的爱好,就是置办产业,“俸饷之积,至充栋宇”,仿佛把家里搞得满坑满谷,才算心满意足。弘瞻善于投资,开设煤窑,贩卖人参,开设衣局,为朝臣提供朝衣,为各王府制作衣物,以及类似于蟒袍这样的冷门物品,均在其经营范围之内,更不用说倒腾古玩字画了,他都有所涉及。
清朝的王爷们在自己的院子里费心布置各种假山花草,还有专门一个玩鸟的地方,在不用操心政事的午后,不出院子就可以享爱避暑圣地一样的环境。有时候也出去亲近大自然,骑马打猎的功夫不在话下,听戏唱戏玩鸟打猎游玩。闲暇之时,王爷们会提笼架鸟玩鹰,玩蝈蝈,玩蛐蛐,斗蟋蟀。
清朝经常有蹴鞠比赛,吟诗作对,喝酒玩乐,去皇家园林骑马围猎,去八大胡同找乐子,去鉴赏鉴赏古董。
清朝王爷们在吃喝玩乐上面找乐子,赏花,钓鱼,听戏,下棋,饮酒作诗。王爷们会花大把银子建造冰室,储存冬天的冰,夏天就可以喝凉水了。
在大清晚期,很流行拍照,当时拍照成本很高,因此在清朝时期的照相馆里,大部分顾客都是王爷们,甚至有些王爷自已的府中还有专职的摄影师。很多王爷都喜欢收集老古董放在自己府里欣赏,那些古董如果放在现在,估计要比马未都的博物馆要大很多。
寻求花样找刺激
弘昼是乾隆皇帝的弟弟,这个王爷有个很奇怪的癖好,那就是平日里喜欢在家里办丧事,吃祭品,他很乐意看着底下的人嗷嗷的哭丧,而自己则笑得肆无忌惮,全无形状。这种玩法你没见过吧!主要是这个王爷是另类,太闲,想寻求刺激。
清朝皇帝并没有禁止宗室科举参政,作为王爷,只要你想为国分忧,你有上进心,皇帝还是会给你机会的。比如恭亲王奕訢,作为洋务派领袖,他大概是很忙的吧。
所以,在皇帝不太忌惮的政冶环境下,再加上优渥的待遇,王爷们只要不违律,不造反,那日子肯定是快乐潇洒的。
清朝是一个集权统治,执政者为了不让那些王爷谋权,于是,便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走,所以这些王爷也就没办法干涉朝政,这样一来,这些王爷就赋闲在家里,整天处一很闲的状态。日子一长,他们就会找各样消遣的娱乐来打发时间,反正朝廷给他们发着俸禄,所以这些王爷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受。
最典型的享受消遣
清朝最幸福的一位王爷,就是醇亲王奕譞了,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7个皇子,咸丰皇帝是他四哥,六哥是恭亲王,虽然没有当皇帝,但他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即是光绪皇帝,他的身份自然是太上皇,奕譞虽然说是一个太上皇,却没有任何权利,倒是他的六哥恭亲王在清朝时的权力最大,几乎都是这两个哥哥在背后替他撑腰,他要什么就有什么。
然而,四哥咸丰帝离世之后,便由慈禧执政了,当时整个朝廷都在慈禧太后的操控之下,好在他这个人不争强好胜,只是他手中的权力被慈禧给控制住了,慈禧随便找个理由把他打发回老家,而且还给他很多金银珠宝,让他过自己清闲的小日子。
奕譞这个人并没有什么野心,他对于慈禧给他的安排特别满意,自己能够远离皇宫中的尔虞我诈,拿着那些钱就回了老家,建造了一座大豪宅,在自己的豪宅里边,日子相当的安逸。
奕譞在老家的宅子,可以说与皇帝的行宫几乎没有区别,宅子占地面积非常大,比皇宫还宽大和豪华,价值自然也是不菲的。奕譞不仅会享受、还非常会玩,他的豪宅里面应有尽有,不仅有花园,还有池塘中养着金鱼,还有设置假山,花园中有专供奕譞玩鸟的地方。
虽说古代设备不比现在先进,但相对奕譞来说,他的家后花园大的像迷宫,进去一趟转得晕头转向,而奕譞的家中,不仅有设备,还有几十个下人,反正他有钱,什么都不用做,没事就找各种娱乐打发时候。
奕譞除了每天逗一下自己养的小鸟,闲着摆弄自己的花花草草,心情好的时候,除了策马走上草原上,享受一下大自然的馈赠,还有出去打猎,骑马射箭,毕竟清朝的祖先是在马背上起家的,出去打猎,追随先祖荣光,学学老祖宗威武雄壮,可以说,奕譞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骑马射箭,打猎,不光是奕譞消遣的娱乐,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贝勒,射箭和打猎也是他们消遣的娱乐,在皇家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狩猎活动,几乎会让所有的王公贝勒参与,陪皇帝玩是好差事,行围可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了,基本上都要20天左右,这些天都让这些王爷们乐在其中。
而这些王爷,有的王爷被分封铁帽子,都有自己一片“封邑”,不光是皇家狩猎的时候才能打猎,在方圆几公里就设置自己的猎场,随意放一些狍子、兔子到猎场里,没事的时候,带了几个随从陪他们一起狩猎。
看看王爷们消遣的玩法,比我们的刺激多了,不光这些,乾隆皇帝的最小儿子永璘的消遣方式,比这个还要“刺激”得多。
最典型的“寻求刺激”消遣
永璘是整个大清唯一“爱豪宅不爱江山”的王爷。也就是因为他的这句话,让嘉庆皇帝对他彻底放松了戒心,而且嘉庆还特别宠爱这个弟弟,宠得几乎没了分寸。
永璘是乾隆皇帝和魏佳氏所生,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算是老来得子,对于永璘这个老幺,乾隆几乎是放任和宠溺的,从而养成了永璘任性胡闹、胆大妄为的性格。要说永璘他的消遣玩法,可跟其他王爷不一样,人家喜欢骑马射箭,他倒好他喜欢用无矢之箭射皇后嫂子取乐。
某天,永璘在皇宫游玩,正当玩得兴奋的时候,碰见皇后路过,即永璘的皇嫂,当时是因为玩得忘形了,还是一时没把控住,任性胡闹,看见皇后嫂子过来,二话不说,直接用无矢之箭射皇后嫂子取乐。
要是一般人有这样的行为,小的说无臣礼,大的来说是调戏皇嫂,是要夷灭九族的。可是,知情后的嘉庆帝只是笑笑的对皇后说:“你小叔子跟你闹着玩呢……”
其实,永璘跟他的叔叔和亲王弘昼有点像,弘昼是出了名寻求花样玩法的王爷,弘昼是乾隆的弟弟,他的消遣方式除了在朝堂上肆意妄为,殴打朝臣外,也有最经典、最荒唐的玩法,弘昼消遣的癖好,就是平日里喜欢办“活出丧”,吃祭品,而且还叫下人嗷嗷的哭丧,谁哭的最悲伤,就给谁打赏,他也乐意看着下人哭,自己则笑得肆无忌惮,乐在其中。
看看这些王爷,一是没有实权,二是不干涉朝政,闲来无事,就想找点不寻常,寻求刺激的玩法,这种玩法你只听说,没见过吧?
最盛行的玩风筝消遣
清朝,王爷们的消遣方式很多,但是玩风筝之风更盛。玩风筝这种流行的娱乐,不光是在民间传播,也深入到豪门大户,甚至皇宫里头,皇帝和王公贝勒们都很喜欢的一项消遣娱乐。
这些王爷为了找娱乐,就吩咐几个下人一起放风筝,下人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王爷们一边让丫环给扇扇子,一边欣赏着风筝的情景,还仰面高兴地说道:“有趣,有趣!”
曹雪芹在《红楼梦》有一桥段,就很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那些王公贵族、姐妹们放螃蟹、编蝠、美人、凤凰、沙燕、大鱼等各种各样风筝的情景,玩的不亦乐乎。
清朝皇宫里,对玩风筝消遣也是很盛行的,也是王爷们消遣方式之一,就说慈禧吧,她为了能欣赏风筝,曾经吩咐太监特意跑到天津,给自己特定一个“风筝魏”,让人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的风筝玩。
就连末代傅仪皇帝的童年,都是以玩风筝这种乐趣度过的,现在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曾玩过的大风筝呢。
听戏曲的消遣
清朝,满洲贵族的热捧昆曲、京腔,常常会在皇宫里搭台唱曲儿,给权贵们解闷。在《雍正王朝》十阿哥胤?就了讨好老爹康熙,欠国库几十万两,都要搭台唱曲儿哄老爹康熙开心,可见,戏曲也是王爷他们一种消遣娱乐。
《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有记载一段:
“自乾隆南巡之后,选江南伶工,召之入京,供奉内廷,名曰‘民籍学生’。
后来秦腔入京,再一次受到了追捧,什么名角儿,都很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清朝王爷热衷于听戏的,都会在府中设戏台,请戏班子到府上表演,偶尔也会到戏楼听戏,与民同乐。
末代溥仪皇帝有一个宗室兄长溥侗,对曲戏很痴迷,无奈当时的清朝,国势衰落,这位贝勒爷为乐听名角唱戏,一直追捧着,是名角儿谭鑫培的铁杆粉丝,为了听戏曲,还降低姿态,伺候名角儿谭鑫培抽大烟,堂堂一个贝勒爷伺候戏子,在当时也成为一段奇闻,这也体现了戏曲是清朝王爷们消遣和热爱。
可别小看清朝这这王爷平日里的消遣方式,他们不仅会玩,还会吃。
奢侈生活的消遣
王爷们不仅娱乐方面丰富,生活过着也奢侈的。就说夏天他们吃西瓜,都是使用冰冻的,都知道古代冰箱还未发明,所以王公贵族们使用的冰,都是在冬天时被带到冰室储存的,然后在夏天被取出。
在《雍正王朝》有一桥段就有“八爷党”,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吃奢侈的冰西瓜消遣,也就只有王公贵族他们才能过得这么奢侈的生活,要知道,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片冰西瓜也值几百银子,这么奢侈的西瓜,普通人根本吃不起的,可见,清朝王爷们的生活有多奢侈!
结语
清朝王爷们不仅过得奢侈生活,想了很多的花招来消遣时间,王爷的府邸上,有池塘花园,戏台子、棋牌室,在闲暇时间里,吟诗作乐,请个名角儿来府唱戏听戏,有时再再盘盘古玩,沏一杯好茶,遛遛鸟,下下棋,比现代人的消遣乐子还要丰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