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明朝的开国功臣们,有善终的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4关键词:明朝,朱元璋,朱元

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明朝的开国功臣们,有善终的吗?

点赞1、鄂尔多斯市 网友:淩亂玫瑰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明朝的开国功臣是历史上最惨的一届,没有之一!

明朝开国功臣的代表是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继承的常遇春爵位)、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后来还陆续封了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颍国公傅友德等等。

哪些是善终的我放到最后,先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滥杀功臣,哪些国公死得最凄惨。


是什么原因促成朱元璋滥杀功臣?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出身农民,从小被地主和官府等权贵阶层压迫,恨透了他们,也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

第二:当了和尚到处云游讨饭,受尽世人的冷嘲热讽,感受到世态炎凉,让他变得生性淡薄;

第三:从农民变成皇帝,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保住现在的一切,所有能威胁他的人都会被无情铲除,这是主要原因。

死得非常凄惨的有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颍国公傅友德,一个比一个惨。

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被朱元璋誉为自己的“萧何”。他很有能力,帮助朱元璋建立起完整的行政架构,但是他有一个毛病——“乡情味太重”!在朝堂之上喜欢任用自己的老乡淮西人,再加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多是淮西人,如淮西二十四将,两者一结合就在朝堂之上形成了横跨军政两界的“淮西集团”,他们党同伐异搞垮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完全把持了朝政,特别是李善长致仕之后,他的女婿胡惟庸做了独相,愈发不可收拾,屡屡“帮”朱元璋做决定,比如说秋决勾选,这是生杀大权,只有皇帝才有,结果胡惟庸就敢不上报擅自勾决。这些已经触碰到朱元璋的底线,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一党被屠戮殆尽。朱元璋本以为可以就此摧毁“淮西集团”,结果过了几年发现“淮西集团”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淮西集团”里面的勋贵仍然有朝堂影响力,特别是李善长,虽然已经返乡,却还是被“淮西集团”奉为首脑,这下朱元璋忍不住了,借口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下令将其满门抄斩。白发苍苍,已经70多岁的李善长带着全家老小颤颤巍巍走上刑场,看着一旁发抖的儿孙们,不知道此刻他的内心是该怎样咒骂朱元璋!跟着李善长一起被杀的还有“淮西集团”一众伯爵们。


凉国公蓝玉,徐达去世之后大明第一武将,战功卓著,捕鱼儿海一战击溃北元,彻底让蒙古人回归到草原放牧的状态。也正是巨大的军功,让蓝玉有点猖狂,屡屡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私纳北元皇妃,回军途中因为关隘守将未及时开门,他便下令攻打关隘等等,不过这些朱元璋都忍了,因为蓝玉对他还算忠诚,更关键的是他要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让蓝玉帮助朱标平衡一众开国功臣,蓝玉与朱标私交不错,对他也是忠心耿耿。可是意外发生了,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皇太孙,朱允炆对蓝玉没有恩德,在军中又没有威望,未来肯定压不住蓝玉,有主弱臣强的危险,于是朱元璋决定清洗蓝玉,为朱允炆保驾护航。就这样悲催的蓝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杀害,死后还被朱元璋剥皮充草,各地巡游,他在军中的亲信也被屠戮一空,“蓝玉”一案,被杀者超过1.5万人,史书记载军中再无善战之将。这也导致“靖难之役”发生时,朱允炆无人可用,只得启用60多岁的耿炳文。


颍国公傅友德,他的死真正让我们看到朱元璋是一个多么凉薄之人。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就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因为他与蓝玉亲近,又同样战功赫赫,他活着朱元璋不会放心交权。因此傅友德处处谨慎,尽量不让朱元璋抓到把柄,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宫中当差,这天朱元璋在宫中举办宴席,邀请大臣君臣同乐,朱元璋率领众人走入宴会大堂时,突然发现门口的侍卫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定睛一看正是傅让。宴会进行正酣,朱元璋突然提起此事,表示对此很生气,傅友德心中大呼不妙,连忙出列谢罪,朱元璋认为傅友德对儿子的过错处理得过于敷衍,是对他的不敬,这时他竟然下令让傅友德取自己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心中悲愤,毫不做作,来到殿外当场杀了傅让,割了首级带到殿中,朱元璋“大惊”,忙问:“你怎么敢这样?”前一秒他下令让傅友德取儿子首级,如果傅友德不做,那么就是抗旨不尊,到时候全家可能都会被问罪,现在傅友德做了,朱元璋又在这让假惺惺,看着儿子的首级,傅友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质问朱元璋:“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首级吗?”说完便自刎而死!一代猛将,功劳与常遇春不相上下的颍国公傅友德就这么屈辱地被朱元璋逼死了,足见朱元璋之凉薄。



除了以上三位国公外,郑国公常茂自己作死后被流放,宋国公冯胜在傅友德死后第二年被“无罪赐死”,善终的只有魏国公徐达(病逝于洪武十八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于洪武十七年)、卫国公邓愈(病逝于洪武十年)、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二年主动告老还乡,洪武二十八年病逝)。

除了这些国公爷外,明朝开国功臣还有一大堆伯爵,以淮西二十四将为代表,也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干净了,以致于到后来大明朝传承的勋贵都是帮助朱棣靖难的,而没有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了。

点赞2、三明市 网友:炫光千鸟

朱元璋之所以要处死那些开国功臣们,归根结底,其初衷就是要给继任者开辟好一个相对稳定安宁的统治环境。当然了,得以善终的倒也有,但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了!

大封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于微末之间,历经近20年的征战,终于一统天下,于1368年开创了威名赫赫的大明王朝,定年号为洪武,其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

洪武三年(1370年),随着天下逐渐安定,朱元璋对多年来跟随自己南征百战、立下赫赫功勋的开国元勋们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他开始大封功臣,此次封赏,共赐封了34位公、侯爵,其中公爵6位、侯爵28位,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与生俱来的矛盾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与臣子们(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能征惯战的战将)可以说是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矛盾,朱元璋也不例外!

在开疆拓土、征伐天下时,朱元璋要深深地依靠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们,然而,一旦天下大定,这些人就不再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而是成为了对国家存在着无穷后患的危险因素,对此,朱元璋是有着清醒地认识的。

他很清楚,所谓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只是吉利话和美好的愿望而已,自己虽然贵为皇帝,但皇帝终究还是人,是人都会老去、死去,手下这帮能征善战的将领,个个手握重兵,自己倒还驾驭得住,可一旦自己驾崩,如果继任者威望不够、能力不行,将领们都不服他的话,那就麻烦了,因此,为了给子孙铺好道路,在朱元璋看来,是时候要好好解决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了!

一次饱含深意的谈话

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明朝开国之后,就早早被立为了太子,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是极为满意的,而朱标也的确没让父亲失望,处理政务老成独到,再加上威望也还不错,可以说是将来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可就是对于这样一位各方面都不错的储君,朱元璋还是不放心,生怕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开国功勋们,因此急切地去想替儿子铺好道路,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一次饱含深意的对话。

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只是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看见上面有刺,自然不动手。这时,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从这次对话中,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可谓是呼之欲出!

太子早逝,清理加剧

总的来说,朱标是帝国最好的继承人,以他的能力和威望,即便进取不足,但守成必定有余,对此,应该说朱元璋也是很满意的,可惜,世事总不随人愿,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太子朱标竟先他离世!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及时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将其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但在朱元璋看来,更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朱元璋很清楚,当时的朱允炆年纪还小,在朝中又没有什么威信,对于朱标他尚且不放心,更别提对孙子朱允炆了,因此,为了孙子将来顺利接班并稳定地统治下去,他加速了清理开国功臣的步伐。

就这样,自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到他驾崩前,朱元璋先后多次掀起了清理开国功臣的狂潮,什么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等,前后杀掉数万人,其中就牵连了大批开国功臣,以至于到最后,开国功臣被杀的所剩无几。

结语

应该说,即便说有些开国功臣确实有诸多不法之事,也不至于统统都是死罪,可朱元璋还是毫不手软地处死了他们,其目的正是要为继任者开辟好相对稳定的统治环境,这才导致了大批开国功臣被杀掉的结局,当然了,善终的倒也有,比如说汤和、郭英等人,但却只是寥寥数人而已。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一帝功成,何止万谷枯!

点赞3、乌鲁木齐市 网友:枫亦飞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明朝的开国功臣集团人数最为庞大,可惜结局却最为悲惨。

在大多数的人的印象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杀人魔王”。野史中甚至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火烧庆功楼”传说。大概意思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怕开国功臣们怀有二心,夺了自己的天下。于是派人建造了一座庆功楼,请文武功臣们来赴宴庆功。趁大家喝得酩酊大醉之时皇帝本人悄悄离席,并派人将庆功楼烧毁,赴宴功臣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功臣中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基刘伯温因为看穿了朱元璋的目的,跟着皇帝一起出门,这才逃过一劫。

小说家胡编的故事固然是漏洞百出,但是也反映了民间对于明太祖的看法,即这位开国皇帝杀害了许多功臣。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明初善终的功臣不在少数,但遭到朱元璋清算的也更多。那么这位明太祖为何要诛杀功臣呢?真的是道德的沦丧或是神经的失常?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剧照

最初的美好:与功臣共享天下

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他依靠后天的努力学习,对历史上的王朝兴亡了如指掌。汉太祖刘邦杀功臣,这骂名一背就是上千年,朱元璋自然不想重蹈覆辙。所以在明朝开国初年,老朱是真心实意打算和功臣们共享富贵的。

举个例子,明朝第一次大封功臣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共册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但是在十二月的时候,却单独封了一位侯爵,随即将其发配海南岛充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薛显,徐州萧县人。在洪都保卫战,剿灭张士诚,大破王保保,痛击贺宗哲等各大战役中均有杰出表现。在封爵之前,薛显的官职已经是江西行省右丞相,在侯爵之中足以排名前十。对于薛显的能力,朱元璋有一个极高的评价:“其勇略意气,逈出众中,可谓奇男子也”。可他性格暴躁,在军中滥杀无辜,甚至连从小追随朱元璋的天长卫千户吴富也被他随意杀害。按薛显的罪名,足够砍头。但是开国之初的朱元璋并不想背上屠杀功臣的恶名,所以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老朱单独封其为永城侯,但却让他到海南岛去思过反省。至于他的俸禄则一分为三,一份用来赡养他自己的老母和妻儿。一份用来赡养吴富的家小,一份用来补偿其他被他杀害的无辜军士。同时太祖皇帝召集刚刚受封的开国功臣,将薛显树为典型,对他们进行告诫。

朕欲加以极刑,恐人言天下甫定,即杀将帅。欲宥之,则富死何辜?今仍论功,封以侯爵,谪居海南。—《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

朱元璋剧照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为了达到保全功臣,共享富贵的目的,朱元璋特制了一块铁榜,上面明确强调了哪些是皇帝的底线,任何功臣不得触碰。包括功臣不得以私恩结军心,包括但不限于“金帛、衣服、钱物”。此外功臣不得私役官军,强占民产,其亲属及奴仆亦不得仗势欺人。老朱明确告诉大家,只要你们自己不作死,能够约束家人奴仆,那我是愿意“保全”你们的。

朕观古昔帝王之纪及功臣传,其君保恤功臣之意或有始无终,使忠良股肱不免受祸,诚可悯也。间有聪明圣主,待功臣之心皎如日月,奸臣不能离间。故君臣得以优游,终其天年。在社稷有磐石之安,在功臣之家享富贵无穷,朕甚慕焉。—《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四》

但即使如此,功臣们仍然渐渐懈怠,甚至“私取材木,广营室宇”。到了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的时候,江夏侯周德兴“有罪当下狱”。朱元璋虽然将其特赦,但还是对功臣们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希望他们遵纪守法,这才可以“爵禄传之无穷”

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为功臣者不能守法自保,使朝廷屈法保汝,乃不得已。苟至再三,朝廷亦难处矣。—《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六》

由此可见,开国之初朱元璋确实没有动过屠杀功臣的念头。这其中的原因,一来在于老朱不想像刘邦一样背负骂名。二来彼时大明刚刚建立,四川、河西、云南乃至北元残余尚未平定,朱元璋仍然需要借助开国武勋来为他打天下,保江山。所以像刘基、汪广洋这样的文臣说罢黜就罢黜,哪怕是像胡惟庸这样权势遮天的丞相说清理也清理了,但对于武勋集团,老朱始终存着最大的善意。然而在洪武二十一年明军迫降故元太尉纳哈出,扫荡捕鱼儿海北元王庭之后,形势渐渐发生了变化。

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

爆发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的李善长案,是胡惟庸案的余波,主要针对的是“淮西勋贵”,多为朱元璋老乡。在这场大案中,韩国公李善长自杀。申国公邓镇、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遭到诛杀。

据笔者在之前文章的分析,李善长案实质上是由太子党提供证据,以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为首的文官势力所发动。其根本原因在于支持太子的江南地主及新贵势力,和忠于朱元璋的老牌淮西勋贵道不同不相为谋。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63岁了,谁都不知道他还能做几天的皇帝。

事实上朱元璋为了保全那些老兄弟做了不少努力,包括把詹徽系的人马调离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核心位置,让与南方地主有矛盾的北方官僚接管三法司审案。但随着所谓的封绩和李善长之间的书信被抛出,淮西勋贵终于被踩上一只脚,再也难以翻身。

胡惟庸剧照

封绩是前元旧臣,后来投靠明朝。当年胡惟庸密谋叛乱之时,曾经派封绩出使沙漠求见北元皇帝,打算将北元结为外援。胡惟庸被杀后,封绩就留在了漠北,不敢南归。洪武二十一年大将军蓝玉大破元军于捕鱼儿海之时抓获了封绩。事隔两年之后,所谓的书信才被恰到好处地抛出,真的没有人从中做局么?蓝玉是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小舅子,皇太子正妃常氏亲舅舅,铁杆太子党的身份。

随着李善长的倒台,此前得到善终的部分开国功臣纷纷惨遭清算,被一概打为胡党。这些人包括追封滕国襄靖公顾时、追封海国襄毅公吴祯、追封陕国宣武公郭兴、追封永国桓襄公薛显、追封许国襄简公王志、追封沂国武毅公金朝兴、临江侯陈德、汝南侯梅思祖。其后代或被杀,或被流放,爵位也被削除,这些人包括济宁侯顾敬、靖海侯吴忠、巩昌侯郭振、六安侯王威、宣德侯金镇、辽东都指挥使梅义。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

如果说朱元璋在李善长案还有迫于无奈的因素,发生于太子死后的蓝玉案则是其一手策划。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于九月册其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上文说过,以蓝玉为首的新晋勋贵,原本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政治班底。但现在朱标已死,皇太孙年幼,根本压制不住这些骄兵悍将。蓝玉这个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但却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骄横。朱标在世的时候,这都不是事。但现在朱标死了,蓝玉及其同党也只能陪着殉葬了。

蓝玉剧照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首告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动手,将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大批在京勋贵及文武官员抓捕归案,并迅速处决。而此前已经被调往山西练兵的蓝玉党羽,则由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实施抓捕及处决。

蓝玉案涉案勋贵: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宣宁侯曹泰、东平侯韩勋、安庆侯仇正、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西凉侯濮玙、东川侯胡海之子胡玉,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值得注意的是,当初一手炮制李善长案的詹徽也在本案中被一并处决。

结语:蓝玉案后,明初开国勋贵所剩无几。但为了一劳永逸,朱元璋仍然在两年后先后赐死了晋王岳父永平侯谢成、亲家颖国公傅友德,周王岳父宋国公冯胜和楚王岳父定远侯王弼。

最终,既在朱元璋手下得以善终,爵位还得以世袭的只有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江阴侯吴良和安陆侯吴复。此外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一直活到了朱元璋去世。老朱本人从开国之初愿意保全功臣,到后期几乎屠杀一空,一切的一切都是保住朱家江山而已。

点赞4、巴彦淖尔市 网友:舍我其谁

《明史》本纪记述太祖朱元璋的共三章,然后再结合《明史演义》看了有关朱元璋的记载,对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心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主要有徐达、汤和、邓愈、李善长、外甥李文忠等人。他们跟随朱元璋攻城掠地,为朱元璋的草创基业立下汗马功劳。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而且他们各有所长,李善长主要负责管理,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类似刘邦的萧何。而其余几位,在战场上都是独当一面的杰出将领。

朱元璋称帝后,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也认为应该大力褒奖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些兄弟,大封开国功臣,总共封了34人,全部封为了公爵、侯爵。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子茂郑国公,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因为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去世了,所以他的爵位是由他儿子继承了。汤和也因为他后来的南征北战,在洪武11年,从侯爵晋升为信国公。

卫国公邓愈在洪武10年去世,洪武17年,曹国公李文忠也病逝了,也是同年,因为平云南功劳巨大,傅友德从原来的颍川侯晋封为颍国公。洪武18年,徐达去世。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大开杀戒之前,最初分封的公爵六人已经有四人去世。按照他们去世的时间,分别是常遇春、邓愈、李文忠、徐达。

而活得久的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就没那么幸运了。汤和算是得以善终的一位。

他们没有善终与两件事有关系。这也恰恰就是朱元璋要杀功臣的两点内心阴暗想法。

第一件事就是胡惟庸谋反案。

胡惟庸在洪武十二年做上了宰相位置,当时他为左丞相,汪广洋为为右丞相。因为两人来自不同政治集团,常常意见相左,还是胡惟庸斗争艺术更高,当年12月底,汪广洋因为过错被胡惟庸抓住辫子,贬去广南不久赐死。

胡惟庸这下心情大爽,大权独揽,快要飘上天了,胆子也越来越大,开始露出谋反迹象,朱元璋很有耐心,背后冷眼看他卖力表演,等到最后开始算计朱元璋的皇位了,朱元璋忍无可忍,来个一锅端,大开杀戒。

而韩国公李善长很不幸,在家安度晚年,于洪武23年,因为胡惟庸案被牵连,李善长当时已经77岁了,全家70多口人被抄斩,就一个儿子李琪因为是驸马躲过去了,朱元璋确实够狠辣的。

那许多侯爷更不要说了,也跟着胡惟庸去见阎王了。比如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靖升侯叶升、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并坐狱论死。朱元璋还条列诸臣罪状,作奸党录,布告天下,震慑官员。

朱元璋这一次处理胡惟庸谋反案为什么波及那么广泛?那要看看朱元璋的经历是什么了。

朱元璋是个趁乱打出来的皇帝,他不但看到了庞大的元帝国的突然坍塌,而且还看到了各路义军内部的你争我夺。朱元璋从自己走向皇权的经历中也逐步体会到:

这人世间一切的仁、义、礼、忠都只不过是表面的东西,唯独拥有真正的实力才可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为此,朱元璋觉得只有铲除一切拥有实权或者可能成长为拥有实权的人,才能够保住不被动摇的皇权。

说到底,朱元璋太想牢牢地抓住权力,皇权与相权制衡,让他心里不舒服,通过这一场政治清理,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朱元璋终于把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了。

就连外甥李文忠的权力也被大大的削弱了。当时国家的军事管理机构为大都督府事,是由李文忠掌管的,后来,李文忠也感觉到他这个舅舅对他也不是很信任,让他很郁闷。他后来的死亡也与心情有关系。

在洪武25年,又发生了一件让老皇帝方寸大乱的事,让他再次对功臣痛下杀手。

在这一年四月份,朱元璋精心栽培的太子朱标薨了。而仅仅过了两个月,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也在云南去世了,他们兄弟俩感情深厚,据说是因为朱标的去世让他太过于伤心,再加上疾病缠绕也去世了。同一年死了一个亲儿子一个义子,而且都是他非常器重的。让老皇帝朱元璋情何以堪。

太子早亡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计划,他愁苦不堪,因为对儿子太过于思念,在当年的九月份立了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和他爹性格很像,仁慈宽厚,朱元璋看着这个孙子,担心他镇不住那些骄臣猛将。决心为他的孙子扫清障碍。

洪武26年,凉国公蓝玉谋反,这下,老皇帝终于抓住了把柄,立命锦衣卫发兵抓捕,自蓝玉以下,一个也没放过,朱元璋亲自审讯,无论是真是假,一股脑儿当作实事,一并正法。总共杀了一万五千人,所有元功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颍国公傅友德应该也是没点眼力,隔了一年,也就是洪武27年,竟然要求在怀远给他千亩田,人家都躲得远远的,他却往枪口上撞,结果赐死。定远侯王弼,在家只是发了点牢骚,说老皇帝杀人太多了,担心小命不保,结果也被赐死。

宋国公冯胜也是有点高调,在自家府第外筑稻场,埋了一堆坛子在下面,上面铺上架板为走廊,加以碌碡,让马匹在上面走,有鞺鞳声,让他很怀念曾经武将岁月。结果却出事了。

有仇家密报朱元璋,说冯胜府邸稻场下藏有兵器,打算谋反,朱元璋那根臣子谋反的弦时刻紧绷着。于是召来冯胜饮酒叙旧,还不时安慰冯胜,让他放心,自己绝对相信他,冯胜尽情开怀畅饮,谁知酒醉回家,当夜暴病,七孔流血,不一会儿就完了。

开国功臣里,就属汤和命运最好,但他过得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进宫与朱元璋闲谈,闲谈中,朱元璋询问他家乡的“稀奇事”。汤和害怕落个对皇帝不忠的罪名,便如实汇报李善长在家乡兴造新宅时,曾向他借用300个卫卒,但是被他给拒绝了。朱元璋赞扬汤和忠诚可嘉,汤和听到赞扬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是心情更加沉重了。

因为,此时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已被牵进了胡党案中,李善长也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为了洗刷自己,汤和却干了一件落井下石的卑鄙勾当,这实在是愧对老友,也有失仁心义德。对此,汤和也感到痛苦难耐。

风烛残年的汤和,经不住精神上的折磨,他在京城中病倒了,病症是中风不能说话。朱元璋得到奏报后,立刻前去看望,并亲自派人把汤和护送回凤阳家中休养。等到汤和的病情有些好转之后,朱元璋又命汤和的儿子将其护送到京城,设宴款待,百般抚慰。

曾经一起浴血奋战、一起拼杀的兄弟们,一个个都被自己打发去了黄泉路,对此,朱元璋也感到有些冷清与悲凉。总算心肠软了一些,留下了汤和。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久病的汤和溘然长逝,享年70岁。汤和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在开国重臣中,汤和是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人。

总计开国功臣,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公,都死在胡蓝党狱以前,沐英留镇云南,在外无事,得以考终。

多说两句

朱元璋杀尽功臣,总算可以瞑目了,可他万万没想到,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那些儿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竟然和自己的孙子争天下,孙子朱允炆和叔叔朱棣打起来,竟然无将可用。不知在九泉之下的朱元璋,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点赞5、南京市 网友:冷颜丶

要了解朱元璋为什么处死开国功臣们,就要了解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坐上皇帝的位置,不管是皇帝或者普通百姓在时代的背景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自身经历塑造出来的性格。

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

无可争议,起家是货真价实的平民百姓一个,家人大部分都是饿死,后来放过牛,去皇觉寺当过和尚,再后来起义一路征战杀伐坐上皇帝的宝座。

他这一路的经历堪称逆袭之旅,就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所知所见所闻都是非比寻常,还有重要的一点,在这一路中朱元璋在当时是真正的领袖,他的杀伐果决及军事才能不比任何一个当时的名将差,在很多次生死攸关的时候,他的军事才能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带领着所有人奔向了阳光大道。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做的每一步都正确的人,会在当时产生一种什么效果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就在现在的生活中,你和朋友们一块做生意,刚开始你们的目标就是挣个生活费能够维持家人的生活,你们一起努力努力再努力,但是生意还是一般般,后来你们其中的一个人站了出来,说这样做不行啊,我们要这样这样这么干才行,结果你们试了一下真行,每个人获得了收益,再后来你们的生意又进入了瓶颈期,又是这个人站出来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就这样你们的生意越做越大直至垄断了全国,那么,这个在每一个关键点解决问题的人,就会让大家形成一个共识,这个人所做的决定就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人就拥有了一样东西叫做权利,其实这也是权利产生的本质。

这个做什么都正确的朱元璋皇帝,由于这一系列的经历,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权利欲极强的人,那么现在他垄断了全国,就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怎么来维持这个权利,以及怎么让权利延续。

朱元璋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利,第一步就是向丞相开刀,估计他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我辛辛苦苦得来天下,怎么可能让一个丞相来分权。


那么怎么开刀呢?总不能自己提着刀去砍吧!


放心吧,现在的朱元璋已经不是从前的他了,这一路上他经历了太多,他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等等这样的枭雄都被他打败了,收拾一个丞相的职位也是自有手段。


虽然朱元璋皇帝拥有最大的权利,但他深知为所欲为不得民心,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话说说就行了,真要是动刀砍人,还是要名正言顺。


那么朱元璋皇帝是怎么做的呢?有句话叫什么来着,想杀人就有人提刀把,这时候淮西集团首领李善长和浙东集团首领刘基,这两个人就是提刀把的人,这两个集团真是龙争虎斗,那叫一个激烈,大有不死不休的气势,朱元璋皇帝心想,这就好办了,你们斗我就看在适当的时机加把火。


这两个人真应了那句话“斗则两害”,最后两个人一看这不行啊,再斗下去自己都快被玩死了,这两个人也真是有才,觉得自己带头这样搞不划算,那就找个代言人吧,于是胡惟庸和杨宪就出场了,这两个人也是猛人,上来就动真格的,这时候朱元璋皇帝一看,可以了也该结束了,这样整下去也不是办法,最后在朱元璋皇帝的支持下胡惟庸胜出,刘基被砍。


现在胡惟庸胜出了,没有斗争了,是不是朱元璋皇帝就办法达到目的了,放心吧不会,我们的朱元璋皇帝太了解这些个官员了,现在不是没斗争了吗,那好,就让你胡惟庸一家独大。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就是朱元璋皇帝的新办法,你胡惟庸是朝廷最大的官,你干什么我不管不问,你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我让你膨胀,胡惟庸真是没有辜负朱元璋皇帝的期待,自己的党羽遍布整个朝野,现在的他觉得自己做皇帝都行,其实朱元璋皇帝对他真是了如指掌,胡惟庸拉了这么多党羽,归根结底还是惧怕,因为胡惟庸心里想,杀他一个人容易,你朱元璋总不能把朝廷大臣都杀了吧,他这是给朱元璋皇帝出了一个世纪性的难题!


但是,这个世纪性的难题是对于他胡惟庸来说的,这个难题到了朱元璋皇帝这里就不是什么难题了,因为朱元璋皇帝够狠够绝,你不是觉得我不能杀尽吗,好,那我让你看一下,我是可以杀完的,胡惟庸案前后几年的时间杀了两万多人,这就是朱元璋皇帝,他要让天下人看看,丞相这个职位祸害太大不该存在,心里想权利只能属于我朱元璋。


朱元璋皇帝就是用这样一点带面的方式清除了那些开国功臣,让天下人觉得他做的还是正确的。


权利的延续不多说了吧,大家都明白,他朱元璋皇帝不杀那些个开国功臣,那他的孙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不一定杀的了,权利不稳是皇家大忌。

点赞6、锡林郭勒盟 网友:翼无敌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我们对于他的印象就是得位最正。朱元璋讨过饭,做过和尚,是彻彻底底地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的爬上了巅峰,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但是后人对他有唯一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大肆屠杀开国功臣。

被杀的功臣大多冠上奸党、逆党的名义,论入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的,此外还有一些因触犯国家法度而被杀的,诸多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光了。

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到底都有哪些?

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开国功臣一共34人,其中有14位被朱元璋杀掉,具体死因如下:

1、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案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2、冯胜:因秘密朱元璋女婿后被朱元璋疏远,后因被蓝玉案赐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3、周德兴:以儿子乱法连坐而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4、朱亮祖:建国后朱亮祖被召回京师被鞭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5、傅友德:因被猜忌赐死被朱元璋赐死,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6、胡美:借其长女为贵妃之便与女婿秽乱宫禁之罪被赐自尽,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7、蓝玉:建国后犯法而死,为著名的蓝玉案,出自《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明朝的开国功臣们?

一、猜忌臣子变得神经质
早年朱元璋被迫到皇觉寺为僧,曾饱尝世间冷暖人情,后投效郭子兴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朱元璋善于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级谋士。他们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其他的农民义军,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悲的是,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并放心任用手下部将。一俟天下方定,他却开始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后出现了人格分裂,给人感觉判若两人,突出表现为由仁君变成了暴君。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轶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二、妒嫉有学问的人

朱元璋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贵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嫉妒得发狂。像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们三人智慧的结晶。宋濂也是出身贫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会同病相怜,朱元璋早期也确实如此,但宋濂太有学问,朱元璋最终还是容忍不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不久,有人跑来跟他讲,文人好挖苦毁谤,不能相信,还举了个例子,说是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后来当了王爷,请文人给他重新取个好名字,文人就取了士诚,孟子书上说:士,诚小人也。其实那文人暗骂张士诚是小人,张士诚哪里懂得,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怜。朱元璋听了后,立即去查了《孟子》,果然发现有这句话。从此以后他的疑心变得更加严重,对文人分外提防。因为朱元璋是皇帝,操纵生杀大权,这就不仅仅是疑虑和猜忌的问题,加上他偏执的性格,结果就变得非常可怕。

这些功臣是不是该杀?

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打江山的功臣厚爱有加,在政治上封侯拜相,在经济上赐予良田,高官厚禄加身,人间荣华享尽。有些功臣甚至还拥有朱元璋亲颁的免死铁券,有罪可免一死。但是,这些功臣不思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曾经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转而变成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的恶霸,有的人甚至还私造刀枪、身穿龙袍,总之一句话,无法无天。试问,这些功臣该不该杀?

其次,大明开国以后,百废待兴,治国须得民心,治吏须用重典。朱元璋以严刑治国,既为赢得民心,亦为恫吓刁民。历朝历代,最难治的是官吏,官不清,吏不善,都是祸国殃民的隐患。明初的这些文臣武将开国有功,但任由其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势必激起民变,会以最快速度葬送大明的基业。朱元璋的严刑重典从开国功臣头上动刀,杀一儆百,官民皆可驯服。你是开国功臣,可以给你享受富贵荣华的特权,但是,大法之下,不能纵容你拥有祸国殃民的法外特权。

有一个人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遗世独立,成了明朝结局最好的开国功臣,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真正意义上善终的开国功臣,他就是信国公汤和。

信国公汤和为什么能善终?

因为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汤和以君臣之礼追随,居功不自傲未受封也不报怨,主动交兵权辞宫回家。

汤和与朱元璋不但是同乡,而且两人是发小,两家只隔了一条街,从小就一起长大,拥有深厚的情谊,私交深厚。因此,从情谊考虑,朱元璋不会杀了发小汤和。

汤和一直以君臣之礼追随朱元璋。年龄上,汤和比朱元璋还大,而且,汤和参加起义军比朱元璋早,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朱元璋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汤和就开始尊重并支持朱元璋
在攻打滁州的时候,汤和便成了朱元璋部下。汤和更是尽心尽职,积极拥护朱元璋的领导,以君臣之礼追随朱元璋,并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帮手。

据说,当时很多与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的人,看到朱元璋成了自己的领导,心中很不服气。此时,汤和主动站出来,不但,承认朱元璋为老大,而且认真听从朱元璋的指挥,做到了唯命是从,朱元璋对此很欣慰。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朱元璋总共封了六位公爵,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

其实汤和的战功一点也不会比六个公爵小,加上汤和资历长等因素,汤和也应被封为公爵。对此,汤和毫无怨言,依然谨言慎行。或许当时是朱元璋故意为之,来试探汤和反应,过了几年,朱元璋认同汤和后,才把汤和封为信国公。

明朝稳定后,朱元璋开始准备收回兵权,又不直接对将领说,而是有意旁敲侧击。汤和敏锐捕捉到朱元璋的想法,于是,他找了一个适当机会,主动向朱元璋交出兵权,并辞宫回家。
朱元璋非常高兴,马上爽快答应,并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同时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汤和在老家,更加低调做人,从不把自己当做功臣,遵纪守法,决不授人以柄。

总而言之,汤和拥戴朱元璋,居功不自傲,主动交兵权,所有这些事都让朱元璋很放心,加上发小关系,朱元璋不杀汤和很正常。

结语

朱元璋“以猛治国”,用流血手段进行了长期的内部清洗工作,巩固了朱明皇室的统治,虽然朱元璋用流血手段解决了淮西勋贵和非淮西集团之间的矛盾,但是明朝统治阶层依旧矛盾重重,后期的南北之争,就是为了各自庇护各阶层利益所爆发的冲突。

朱元璋所做所为,核心利益就是为了维护朱明皇室的统治,希望大明王朝千秋永固,对于诛杀功臣这个现象,只要封建王朝存在,皇帝和功臣之间必然存在矛盾,矛盾无法调和自然会走到对立面,最终以流血暴力收场。

点赞7、临汾市 网友:銀の弾丸

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戮开国功臣是清王朝在编纂《钦定明史》时刻意往朱元璋脸上抹黑。关于这一点,本人并不赞同。平心而论,清王朝在编纂《钦定明史》时是存了私心的,被《钦定明史》黑过的明朝皇帝也的确不在少数!但对于朱元璋的评价,清王朝官修的《钦定明史》应该说还是相对比较公允的。朱元璋以一介布衣之身开创了一个王朝并延续两百余年,清王朝怎么黑也是黑不了的!所以,索性不黑了……万一黑过了,反而是在打自己的脸,不是吗?

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戮开国功臣是事实,这一点不是“明粉”们想掩盖就能掩盖得了的!一个“胡惟庸案”、一个“蓝玉案”,动辄牵扯数万人之众,连已经退休在家多年、垂垂老矣的明王朝开国第一相李善长都未能幸免。跟朱元璋从小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周德兴也同样死于非命,理由居然是因为周德兴的儿子在宫中与宫女淫乱!这理由也是没谁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这个锅朱元璋是甩不掉的……

朱元璋为何要大肆屠戮开国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后,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去世,明王朝总体还是太平的。除了胡惟庸案牵连甚众之外,朱元璋所杀之人基本上都是该死之人。换句话说,洪武朝的前二十五年,朱元璋并没有真正大开杀戒。之所以“胡惟庸案”会牵连那么多人,主要还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爆发,历朝历代都有过类似案例,只不过朱元璋搞得比较彻底罢了。

朱元璋真正大开杀戒,是在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作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太子,早在洪武元年朱标便被朱元璋正式册立为了皇太子。在之后的日子里,朱元璋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一直兢兢业业地培养着这位王朝的接班人。自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便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让朱标“实习”怎样当皇帝。经过了二十五年的历练、尤其是十五年“实习皇帝”的历练,朱标的帝王之术早已玩的炉火纯青!朱元璋一点也不担心他将来控制不了局面,也就没必要大开杀戒了。

▲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然而,老天爷却跟朱元璋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洪武二十五年,刚刚从西安巡视归来的朱标病倒了,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了避免诸子争储,也为了树立一个皇位和平传承的典范,朱元璋并没有在儿子中择立储君,而是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册立为了皇太孙。这一年,朱允炆才十五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而彼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了!六十五岁,在现而今不算什么、还非常“年轻”;但在那个时代,绝对称得上是“风烛残年”了,连朱元璋自己恐怕都不知道阎王爷什么时候会来招他!

▲明惠帝朱允炆画像

放眼朝堂,那些曾经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伙计”们可都是些刀尖上舔血、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主儿!朱元璋活着,他们不敢造次;可将来自己两腿一蹬呢?孙子朱允炆还能镇得住这帮亡命之徒吗?恐怕很难!唯有提前除害,朱元璋方能安心。于是,一场腥风血雨不可避免地拉开了铁幕……强势的开国功臣们纷纷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诛杀。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晚年)

不过,朱元璋所杀的,大多还是他认为会对孙子产生威胁的,并非“无差别对待”。其实,说朱元璋大肆屠戮开国功臣也不完全准确,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得以幸免的还是有不少的。只是因为被杀的那些名气太大,所以给人造成了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大量被杀的印象。名气大就意味着战功赫赫,朱允炆将来又怎能镇得住这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亡命之徒?朱元璋杀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名气大的都被杀了,很多人也便产生了明王朝开国功臣悉数被杀的错觉……

比如朱标的亲家耿炳文,朱元璋就没有动。原因吗很简单,耿炳文的儿子是朱允炆的姐夫,朱允炆上台,耿家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耿炳文是最不可能背叛朱允炆的。事情也的确如此,“靖难之役”期间,坚定站在朱允炆一边的明王朝开国功臣就有耿炳文一个!但耿炳文的名气相对于冯胜、蓝玉那些人而言,太小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长兴侯耿炳文画像

明王朝善终的开国功臣不在少数

明王朝善终的开国功臣其实并不少,以开国六公为例,徐达、李文忠、邓愈都不是朱元璋所杀,包括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朱元璋最终也没有杀他。开国六公中死于朱元璋之手的,只有李善长和冯胜、三分之一而已,这个比例不低了,但似乎也谈不上有多高,不是吗?

▲中山武宁王徐达画像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画像

当然,徐达、李文忠、邓愈这老几位都死在了洪武二十五年之前,不具备可比性。那么,“重灾区”——明王朝的开国侯爵呢?虽然卷入了“蓝玉案”、被杀的相当多,但善终者也还有不少的,尤其是汤和、沐英、郭英、张龙等,都活到了洪武二十五年之后,而且都是善终的,汤和、沐英等人死后甚至还被追赠了王爵!即便是那些卷入“蓝玉案”的侯爵,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只是“爵二代”,第一代的开国侯爵有很多死在了洪武二十五年之前,也都是善终,其中被追赠公爵者不在少数!

▲黔宁昭靖王沐英画像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晚年虽然大开杀戒、大肆屠戮开国功臣,但他还是有选择性的,诛杀的大多都是他认为可能会威胁到孙子朱允炆的人。对于那些主动示弱、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者,还是相对比较宽容的,并没有“无差别对待”。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汤和,汤和是明王朝第一位主动交出兵权并坦然接受朱元璋监视的开国功臣。既然没有威胁了,朱元璋也就没必要除掉他了……朱元璋不仅没有杀汤和,还给他在凤阳老家建起了豪华府邸,让他尽情挥霍、享乐!汤和去世之后,朱元璋又给他修建了豪华的坟墓并追赠其为东瓯王(郡王)、谥“襄武”,也算是对这位“贴心”的发小善始善终了。

▲东瓯襄武王汤和画像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