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绘本?
爸爸不在了 ——《给爸爸的船》
巴克利的爸爸不在了,妈妈的陪伴更显珍贵,当孩子以为自己做的小船能到达爸爸那里去的时候,妈妈给他真挚的鼓励,让巴克利更加坚信漂走的小船是自己与爸爸之间的情感纽带。无论爸爸在哪儿,都能感受到孩子对他的思念。
这本书我做过直播,也写过推荐,也给孩子们讲读过,感人之处是妈妈的处理方式——
而妈妈的爱也让孩子感悟到了:不仅要怀念爸爸,更要珍惜妈妈!
妈妈离开了 ——《小宽,你要坚强》
小宽的妈妈因为车祸突然去世了。可是变成幽灵的妈妈舍不得小宽,回到家里和小宽相聚。于是便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而小宽和妈妈也在这次特殊的交流中,了解了对方的秘密,并重新认识了母子亲情的真正含义。
母亲的死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特别是低龄孩子,简直失去了安全。这一本“妈妈死了”给我们别样的冲击力——
妈妈以幽灵的面目出现了……
有时候也会想,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会不会如我们一样思念着?
其实,我刚看这本书时候对其中的结尾是有些疑惑的,但是反复读了几遍后,打消了这个疑虑。
作者说:“如果看得见死者,或许能让更多人知道,还活着的我们应该如何过日子,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希望孩子们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看待,因为他人的笑容而开心,因为他人的眼泪而悲伤,能成为这样的人是幸福的,“至少当我们面对死亡时,会有人为此真心哭泣。”
外婆去了天国 ——《外婆,你好吗?》
通过外婆带“我”回家和“我”送外婆回家两种不同情景的鲜明对比,透露出“我”和外婆之间深厚的感情。
而借助“送人回家”这一充满生命轮回韵味的主题,也表现出“我”对外婆的深切怀念,恰如作者梅子涵先生在文末写的那首小诗:
当我们想念时
很深地爱着
走回到长大的路上
就会有许多故事。
就笑啊笑啊
流下那么许多眼泪
让我们
一个一个
都成了诗人。
我们的诗
又变成笑啊笑
流出许多许多泪
刻进别的生命里。
姥爷离开人世 ——《外公》
故事通过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小女孩的天真与老外公的从未消失的顽童之心将故事徐徐推进。
我觉得是描绘外孙女和姥爷间关系,以及死亡教育中的最好的一本,很含蓄,画面也不那么幽暗。最后的外孙女推着一辆婴儿车也给人积极的感觉。
外孙女和外公种花种草、唱歌谣、玩看病游戏、到海边玩耍、在院子运动、到河边钓鱼、在雪地里起舞,外公给外孙女讲故事、做草莓冰激凌……
然后外公病了,然后是让人难过的画面—外孙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望着空空的爷爷做的沙发。
这里面的相思实际上建立在相处的基础上,正是因为外孙女与外公这样的共同生活,才会让祖孙感情深厚,才会有出神地不舍地望着外公的沙发。
奶奶去了天堂 ——《当奶奶不在了》
丽丽坐在窗前,她在做梦。
她梦见了奶奶,梦见奶奶的小房子,坐落在一片蒲公英盛开的草地上。
她梦见了以前的春天,阳光温暖着后背,暖洋洋的。
奶奶去世了,丽丽很难过。可她知道,奶奶是跟着风旅行去了!蒲公英虽然飞走了,可只要到了奶奶的生日,它们还会在那片草地上盛开的!
爷爷撒手人寰 ——《不要哭得太伤心》
爷爷去世了,小孙子却还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一如往常地在车站等着,带着一大一小两把雨伞,那是给爷爷准备的。淅沥的小雨中,有人走了过来,小孙子以为是爷爷,探头张望,来的却是妈妈。回家的路上,路边的野花在雨中像往常一样盛开,小孙子走走停停,不知道爷爷到底去了哪里……
书里,爷爷对孙子说,“伤心的话哭出来也可以,但是,别哭得太伤心,因为我喜欢你的笑容。”
得,这一句就哭了
但我们知道,死去的人总是希望活着的人更幸福……
得,又哭了
手足再也没有回家 ——《伊娃和丽莎》
有一天,姐姐丽萨死了……失去姐姐之后,伊娃的世界变成了一座孤岛,那里到处充满着悲伤、恐惧和无助,究竟是什么力量才能帮助她带走痛苦、抚平忧伤呢?
人们说丽萨和伊娃是不可分离的,可他们怎么能预知到变化莫测的未来呢?
丽萨是姐姐,伊娃是妹妹,她们两个是密不可分的亲姐妹。虽然长得非常像,但是她们的个性却又不一样。她们分享着各自的秘密,有一个人与自己分享,秘密也显得没那么的沉重了。
好友再也看不见 ——《祝你生日快乐》 《小鲁的池塘》
小朋友对于友情的看重超过大人的想象,小伙伴生病了,然后离世会让他们悲伤,和难以忘怀
《祝你生日快乐》是一个忧伤的故事,通过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离去,讲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题。
有个患癌症的小姐姐,因为常常吃药、打针,头发都掉光了,所以戴着一顶帽子。有一天,当风把帽子吹走的时候,一个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儿骑着脚踏车来到了她的身边。他为她追回了帽子,他给她带来了友情。他们一块儿做游戏、说故事。
有一天,小姐姐带来一个“开心锁”,他们把锁挂在树上,约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许愿,并且打开锁。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没有如约回来跟小丁子一起过生日。但是,小丁子还是用手指头做了一个心意“蛋糕”,为她许了一个愿……
《小鲁的池塘》让我们学会如何记住一个好朋友。
小女孩和小鲁是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他们总是形影不离
但小鲁的心脏病日益严重,最终故去,把悲伤留给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学,于是,大家试图一起找到一种可以纪念小鲁的方式,来抹平内心的创伤……一个非常棒的方式!其中有老师的智慧
宠物不见了——《动物天堂》 《无论何时都能相见》
动物也有天堂,小动物们可以在那里继续生活,那么动物们是不是也在思念着主人呢?
《动物天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那里有天使的陪伴,
他们和狗狗玩最喜欢的游戏,
和猫咪在阳光下嬉闹,
和马儿在天空上驰骋。
失去心爱的宠物会让孩子们心碎,但是在动物天堂,你对动物的爱将得到延续,不会消失。
顺告,这本是我翻译的---胡宜之是我和夫人的翻译笔名。
只要有爱,《无论何时都能相见》
前不久听图画书专家王志庚先生逐字逐句读了这本感人的书,听了他这本书的文字和图画(色彩和线条)所表达的情感的解答,让我更觉得这书的宝贵---以一只宠物狗的眼睛去看待小主人的离世——想想就很动情
《无论何时都能相见》的主角小白是一只小狗,他想念主人美希。可是,不管他怎么找、怎么嗅,都找不到美希了,美希已经去世了。伤心的他,茶不思饭不想。直到有一天他明白,只要闭上眼睛思念着小主人,美希的面孔就会浮现于脑海。只要思念,他们就随时可以相见……
心中有爱,无论何时都能相见。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孩子可能经常问“我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也会经常说“我不想变老,也不想妈妈变老”之类的话,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方式,需要保护。
对于死亡,虽然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也要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有如下2本绘本特别推荐:
1.《爷爷的新工作》
爷爷去世来到了天堂,却不慎走错了路来到了猫咪的天国,他也需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最后,在白猫的帮助下, 他终于找到了一份给天国猫咪画胡子的工作,干得非常不错。
生死轮回,是这部绘本表达的一个主题,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另一个世界以另外的方式存活。
2.《爷爷变成了幽灵》
爷爷去世了,但孩子每天却能看到爷爷,说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都不相信。爷爷说,我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怎么也想不起来,故事的最后才想起来:“我忘了跟你说再见。”说完再见的爷爷真的不见了,此后的夜里,他再也没出现过。
其实分离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再见却再也无法相见更是如此,孩子还小虽然无法理解,但适当的绘本教育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美好,珍惜与家人的相处。
《獾的礼物》
一个关于死的忧伤而温暖人心的故事。
引导读者尊重与接受死亡的现实,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领悟死亡和爱的意义,学会珍惜和朋友一起的时光。
本书对死亡题材的表现,虽然借助了拟人的角色与故事,却并没有回避死亡所带来的生离死别的伤痛,而是着重引导读者尊重与接受死亡的现实,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平复死亡带来的情感伤痛,让读者透过死亡来领悟生命和爱的意义。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老的獾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他平静从容的迎接死亡的到来,因为担心他的朋友们难过,他特意写下了一封告别的短信。獾死了,所有的动物们都很想念他,回忆他给大家带来的帮助。这些事情变成了动物们对獾的特殊回忆,那些回忆无法忘怀的记忆,便是獾留给他们的离别礼物。在思念与怀想中他们的悲伤渐渐消逝。
死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一些优质的绘本做载体,让孩子明白,论及生死,我们都可以从容。
强烈推荐这本《当鸭子遇见死神》,你会发现,原来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讨论死亡。

绘本内容并不复杂,情节简单,画风简约,却勾勒出死神和鸭子两位形象丰满的主人公。

死神并不可怕,相反有点呆萌。修长的身材、时尚双色条纹大衣,再配上一双小脚奶奶鞋,手里拈着一株郁金香。
另一位主角鸭子,笔挺直立,正好印证了“板鸭”这个词。
故事在他们之间展开,像极了两位朋友拉家常。

开始便是鸭子发现了死神,大吃一惊。死神却毫不避讳,直接表明身份,并说从鸭子出生,就一直在它身边。
这便是:“死亡如风,常伴吾身。”
两人你来我往,成了朋友,一起游泳,一起爬树,一起讨论死后的世界。干净简约的画风,行动形象的表现,配上讨论死亡的内容,充满了哲学般的魅力,却又平静而温暖。

当然,最后鸭子还是走了。死神抚平它的羽毛,将它放入水中,静静地送它上路,目送它消失并吐出那句经典:“这就是生活啊!”

最后,死神身边围绕了一只狐狸和一只兔子,一个新的故事就要开始了。
孩子通过这本书,能看到死亡“平静”“温柔”和“自然”的一面,理解分离和死亡。而我,则想到了龙应台的《目送》——“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知你:不必追。”

这确实是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好书,孩子和大人都能受到启发。
读完了,当然要带孩子去一趟全聚德,毕竟,生命有意义,但最终还是要用嘴告个别啊!
每天3分钟,解决你的育儿困惑
家长问
我女儿快5岁了,最近我的外婆过世了,我们没有让孩子参加葬礼,
但孩子仿佛知道了这件事,有一次她突然问我:“太太为什么会死?”
把我问愣了,然后她问:“妈妈你会死吗?”我说:“会,每个人都会死。”
结果我女儿竟然大哭起来,请问要如何跟孩子谈死亡这件事呢?
熊宝妈答
这是关于“如何与孩子谈死亡”的话题。
和性教育一样,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而告诉孩子“死亡是什么”,谈论和传递家庭关于“死亡的价值观”,是“生命教育”最重要而核心的部分。
在和孩子谈死亡之前,我们需要先问问自己:
我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
一想到死亡,我的焦虑程度和害怕的情绪强烈吗?还是比较平静?
虽然,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对死亡有些恐惧,但觉察自己对死亡的焦虑水平,是成人需要做的第一步。
因为如果我们对死亡有着过度恐惧、焦虑和悲伤的情绪,我们是无法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话题的,
我们可以想办法先处理这些情绪,比如和朋友或专业人士聊一聊,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这些情绪,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坦然一些。
如果我们带着未知的内在焦虑去和孩子谈死亡,那么即使是小孩子都会从环境的细微变化中察觉到“丧失”的发生,会让孩子感到更不安。
父母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不过于焦虑和恐惧,是和孩子谈死亡的良好情绪基础。
那么,在我们和孩子谈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会大哭起来呢?
因为家中长辈的过世,会激发起孩子对于失去父母的恐惧,也会激活她曾经各种分离、丧失的难过感受。
这时候,父母需要回答的问题其实是:“你会离开我吗?”因此,和孩子谈死亡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
1、死亡本身是什么?怎么解释这个概念。
当孩子问:“太太为什么会死?”或“死是什么?”
我们可以回答:“太太的身体停止工作了。无法走路了,不能呼吸,也不能说话了。”
或者说:“因为太太年纪大了,越来越老了,身体就会很累很疲惫,在某个时候就会停止了工作。”
同时,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身体,有一天都会停止工作的,每个人都一样。
2、“死亡”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以及“丧失感”。
孩子如果问:那我会死吗?爸爸妈妈会死吗?
他其实在问:父母会离开我吗?我安全吗?我的家安全吗?
那我们就需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抚慰,给他安全感,传递一家人的爱。
我们可以说:“很久很久后有一天会的,但还没那么快。一辈子还很长呢,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照顾你、爱你,我们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然后给予孩子温柔的拥抱、和爱的亲吻,尽情表达此时此刻我们和爱的人在一起的温暖。
不必担心“一直在一起”这种表述会让孩子觉得她以后都要和父母住在一起,怕这样说孩子以后不愿意独立等,
因为,对于 0-5 岁的孩子,他们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浓浓的爱、真切的欣赏、和安全温暖的感觉,这和培养孩子独立是两件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自然会明白在一起可以不是指一定要住在一起。
虽然她长大了,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还会有自己的家庭,但精神上和家人的连接永远是他适应社会的能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