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连环画中,马超和于禁的头盔很特别,里面有什么讲究?
《三国演义》连环画中,对人物的造型处理是相当用心的,不能不对老一辈艺术家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由衷的敬佩。
在连环画中,我们通常看到的头盔是这样的:
像曹仁这样,是最标准的造型,有兜鍪、护颊和盔缨,额头上还有块装饰玉。如赵云、黄忠、魏延等绝大多数将领都是戴着这种头盔上阵厮杀。
我们注意到,也有一些特殊的另类,与众不同,造型比较稀奇,比如马超和于禁。马超的战盔是这样的:
马超的头盔仿佛一只狮子张开大口,
包住了面颊,盔顶是哥特式风格,下巴上还平勒着一根带子。这个造型确实比较罕见,与中原武士大不相同。我们知道,马超的父亲马腾是西凉人士,母亲是羌人,马腾是个混血儿。也就是说,马超的血液中流淌着异族的基因。
也有人说,马超手下那帮骑兵军团的人员都是汉朝后期从西方罗马帝国跑到亚洲的罗马人后裔,从他们的饮食习惯,风俗和战斗风格来看,与古罗马兵团非常相似。
基于这样的原因,艺术家们在给马超确定造型的时候就加入了一些古代欧洲的元素。可见,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创作这部《三国演义》连环画时是多么的用心。
咱们再看一下于禁的战盔,也是很有意思的:
在于禁的盔顶上蹲着一只小老虎,感觉上萌萌哒,仿佛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儿童们头上戴的那个老虎帽子。
就像这个风格:
大家都知道,于禁虽侪身于曹魏五子良将之列,但他实际上武艺并不高强,渭北之战,被马超八九个回合就打得被拔马而逃。
刘备借兵救徐州,与张飞冲阵,遥望围城曹军阵列森严,刘备感叹:“曹军兵马如此雄壮。”张飞睥睨道:“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狗尔!”,刘备遥指:“麾盖之下,虎盔金甲者,乃曹军大将于禁也。”张飞侧目:“以吾观之,如卖萌baby也!”话音未落,挺矛直奔于禁而去,战不数合,打得于禁鼠窜而逃。
所以说,于禁这个造型也表现了他外强中干的本质。
其实,除了马超和于禁,还有一个将领也是兽盔造型,大家不太熟悉,他就是韩馥手下的将领耿武。大家看一下:
耿武是韩馥的部将
,袁绍谋取翼州时,耿武和关纯欲行刺袁绍,被颜良所杀。他的头盔也是兽形的,感觉和于禁的很相似,也是萌萌哒。
三国人物的头盔和帽巾有很多种类型,除了正常战盔和兽形盔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分类:
1.深色的包巾: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飞、徐晃、凌统等人。
2.浅色包巾: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关羽、姜维、关平等。
3.冠型
上阵时不戴头盔,只有一个如文士的冠。有吕布、文鸯、刘封、和诸葛尚等。
4.大沿凉帽型
这种凉帽造型的武将有乐进、邓艾、高顺等。
5.多梁形盔顶
战盔上是个多梁的方块。戴这种头盔的有典韦、曹洪、郭淮等。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穿着造型都非常考究细致,认真地分析了各人的出身、性格和地位。应该为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敬业态度点赞。?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三国演义,说实话是连环画中最成功的一套。没有之一。里面的人物造型非常符合人物性格。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被怀念。已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美中不足的是个别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如徐正平的空城计和战长沙。画得太另类了,就像跑马书根本就不能融合在这一套连环画之中。胡若佛张令涛最后一本三国归晋绘画水平很高画的又太过于细腻了,感觉不融洽。虽然这套连环画中还有很多不足。但他已是连环画中的瑰宝不可替代。
《三国演义》人物造型中马超造型很另类,是赵三岛大师设计的。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描写,他戴的是“狮盔”,非常形象。有人考证说,马超是古罗马将军后裔,盔甲有着古罗马风。说到盔甲特别,要提到陈老莲和上官周,他们在水浒叶子和晚笑堂画传中的盔甲,起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所本又无所本。连环画中这几位的盔甲也很好看!
“三国”连环画本身是一个系统的连续剧,拿掉其中一集, 难免会产生许多无法弥补的漏洞,《群英会》中接任曹军水军都督之一的于禁所特有的虎头盔却一直未在书中出现即一例。第五版还有其他未改过来的一些差错,例如: (1) 《水淹七军》第7页上关羽称孔明为丞相,即是改编者田衣的疏忽(孔明是在关羽死后刘备称帝时方任丞相); (2)《长坂坡》中第9页等3处有《战宛城》中已战死的典韦形象;(3)《白马坡》中第3页等3处夏侯谆头盔错了。诸如此类的错误还有好几类。
《三国演义》连环画对人物的造型是特别的用心和讲究的,而马超和于禁头盔却十分的特别,这是为什么呢?
如上图所示,马超的头盔仿佛一只狮子张开大口,包住了面颊,盔顶是哥特式风格,下巴上还平勒着一根带子。这个造型确实比较罕见,与中原武士大不相同。我们知道,马超的父亲马腾是西凉人士,母亲是羌人,马腾是个混血儿。也就是说,马超的血液中流淌着异族的基因,而马超,投降刘备的时候,自己也带了一支军队,而这只军队和别人也是有所不同的,他们更像古罗马角斗士,基于上述原因,正因为马超不是汉人,所以一些老艺术家在马超的造型上也颇费一番心思,所以造就出了和常人不一样的头盔。
于禁(今山东泰安人)他原来是鲍信的步将,鲍信战死以后,于禁被司徒王朗引荐给了曹操,后来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的功劳,在曹营的于禁也算的上是一员战将,虽然打不过关羽和马超,大家注意看于禁的头盔,虽然是一只猛虎,但却只是一只幼虎,中看不中用,而且特别萌萌哒,这是不是就表示,于禁中看不中用,虽为老虎,却没有虎威,不过,这个头盔的设计对于禁来说也是比较客观的。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我觉得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都是那么生动,仿佛每个人物都会说话一样,除了于禁,马超,还有好多人物的造型也都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表明以前的那些创作者确实是用了心的,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的那么栩栩如生。
马超狮盔,于禁兽盔
先说结论:三国演义连环画里的马超和于禁戴的是兽首盔,就是画家当年缺乏古代战争考证资料的时候绘制的,主要是借鉴了南北朝以及以后的的古代盔甲造型而已。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是1979年出版的横排文字版本,这一版的构图基本上沿袭了1957年的竖排字版本。连环画中的人物盔甲武器造型也是当时定下来的。
20世纪50年代,很多文物没出土,一些雕像、绘画和壁画都没有系统地整理和考证,画家无非是运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加上已知的盔甲元素来画的。
《三国演义》里描写马超的装束是“狮盔兽带,银甲白袍”, 于禁是“虎盔金甲”。
马超的装束
因此,画家显然是根据小说的描写设计马超和于禁佩戴兽首盔,这与连环画里的其他武将的装束比起来确实很特别,所以提问者注意到了。
但是仔细一想,《三国演义》里面的各种描写就一定准确吗?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朝末年,离三国时代已经有一千多年,没有证据能证明作者罗贯中拿到了关于三国时代武器盔甲的真实详细历史资料。
而且,罗贯中经历过明朝取代元朝的种种战争,所以倒是有可能把他在战争中见识到的一些事物写进去。
连环画中的于禁
比如狮盔和虎盔这一类的兽首盔,目前找到最早的雕塑有: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里的武士雕塑,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代的后秦。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里的武士雕塑,云冈石窟始建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
这两个石窟属于宗教人物雕塑,不过我们在唐朝绘制的《八公图》里也看到了兽首盔。
由于《八公图》画的是八位北魏名臣在北魏皇帝明元帝拓跋嗣时代“八公决政”的典故,而唐朝是南北朝以及短命的隋朝之后的朝代,画家所属年代与南北朝相差不是太大。可以反推出兽首盔确实是南北朝乃至于十六国时代的军队盔甲样式。
《八公图》局部
不过,
三国时期是220年-280年,
西晋朝代是266年—316年,
十六国是304年-439年,
南北朝是420年—589年。
中间相差100-200年,就算认定十六国时代就有兽首盔,能否反推出三国时期的马超和于禁就佩戴兽首盔,目前没有史料支持这个推论。
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说马超的西凉军从流落到此的罗马军团那里学习了武器、盔甲和战术,所以也把国外的兽首头盔学来了,马超自己戴的狮盔就是仿效罗马军团的。
古罗马军队确实有兽首头盔,但是这种头盔是旗手戴的,马超一个西凉军大将,为什么要戴旗手的头盔,这不合理。
古罗马旗手(重演活动)
再者,现在考证出古罗马的兽首盔是在普通头盔上加上一个巨大的猛兽头颅形状的饰品,和连环画里的一点也不一样。
网上那个神乎其神的所谓马超与罗马军团的联系之文章也和罗马历史对不上。
网络文章中说马超的军队使用鱼鲡军阵,用巨大的盾牌(橹盾)列阵作战以抵御骑兵进攻。
可是橹盾(或写作盾橹)在中国春秋时代就有记载,2-3世纪的罗马军队使用带有弧形边缘的矩形盾牌,离橹盾的尺寸还差得很远。
网络文章中说马超的军队里,步兵采用密集方阵,骑兵都是轻骑兵,单独行动,酷似罗马军团战法。
实际上,罗马军团的阵型与所谓希腊式密集方阵——估计作者想说的是马其顿方阵,区别很大。为了加强灵活性,罗马军团的各个大队保持一定的间距,根本不密集。
所谓轻骑兵单独行动,不是罗马战法的唯一特征。采用轻骑兵袭扰作战,无非是骑兵没有马镫、高马鞍桥和骑枪,无法进行冲击作战。
目前史学界对三国时代是否普及马镫和高马鞍桥有争议,但马超的骑兵就算不善对步兵冲锋,也不能证明学的是罗马战法。
网络文章中马超的军队善用标枪,威力巨大。
标枪也不是罗马军团的唯一特征,且作者没搞清楚弩车发射的标枪威力大不等于投掷出去的标枪威力大。
网络文章中说交错掩护撤退是罗马军团的秘技,连久经沙场的刘备都赞不绝口。
交替掩护撤退不是什么秘技,撤退是最复杂的机动类型,需要较高的军事素质,如果刘备都赞不绝口,只能说明马超的部下军事素质高,而不是学了外国的什么秘密军事技能。
而且,古罗马疆域最广阔的时候,向亚洲方向也不过延伸到幼发拉底河(现代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境内),与中国不接壤。
虽然这种说法在网上曾经轰动一时,但是和历史不符。所以,所谓马超从罗马军团学习了一系列军事知识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不知道画家在创作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时候,是不是参考了这种说法。
有人可能要用甘肃那个所谓的罗马村来反驳,那个“骊靬古城”也是人造景点,兰州大学曾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骊靬梦断》,从史料搜寻、基因比对、文化习俗等方面详细进行了研究和考证,最终结论是那个罗马村和古罗马军团无关。
令人哭笑不得的罗马村
另外,再看三国连环画中的其它盔甲元素,用现代的相关考证结果来看,也都是不符合三国时代特征的。
比如连环画中大部分武将佩戴的凤翅盔,也就是凤翅兜鍪(dōu móu),造型是铁盔帽檐边缀帘状装饰物,有说法是金属的,也有说是皮质的。一般认为凤翅盔的出现年代不早于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所以连环画给提前了。
57版连环画
连环画中的东汉和曹魏士兵基本上戴着兜顶饰的头盔,不过这种头盔目前最早也是见于唐朝的出土文物。
兜顶饰的头盔
连环画中的武将们肩甲很华丽,许多缀有兽头肩吞,这种睚眦装饰有时也被画在武将们的腰带上,也就是所谓腹吞,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唐朝,不是三国时代。
连环画中的将士们腰间多数扎着抱肚,这是一种纺织品的护甲附件,作用可能是防止手臂挥动时与铠甲摩擦刮蹭。最早可能出现在唐朝晚期,见于山西省五台县城南禅寺中的大殿彩塑天王像。
由此可见,连环画绘制之时,历史考证工作还是很贫乏的,可以说基本没有画出三国时代的盔甲样式。
不过这也不奇怪,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里,也大量出现了唐代盔甲的样式,也有说甚至有些元素更像是唐甲传到日本之后的样式。
直到近年来,一些影视剧才吸收了历史考证成果,做出了汉朝风格的盔甲道具。比如电影《赤壁》、《王的盛宴》和电视剧《三国机密》。
剧照
也许真正的汉朝盔甲在某些观众看起来有些“土气”,和《三国演义》里参照了后世盔甲样式描绘的武将形象相去甚远,不过这才是我们已知的三国盔甲模样。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长坂坡,反西凉,七擒孟获,马跃檀溪,三国归晋,李郭交兵,三让徐州,煮酒论英雄这几本画的是真好。
这个要去说明他们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的,而且是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就是因为他们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待了太久,尤其是马超的话,当时可以说是少数民族的战神,他当时驻守在蜀国的边境,抵御少数民族就靠着他一个人就可以了,因为他当时是打败了天下无敌手,所以在当时的少数民族中可以说是真正的战神。
而于禁虽然是在曹操这一边的,但是他也是北方人,在这些地方也生存了太久,所以就有一些匈奴人的特色,个子都长得非常的高大,而且他们的盔甲是与汉朝是有所区分的,不会像关羽张飞他们一样。这个就像很多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而已,所以他们的盔甲也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马超于禁从小是在匈奴边境长大的,所以就非常的厉害,而且是带有其他民族的特色
他们小时候就是在这么彪悍的环境之中长大的,当时的汉朝已经是彻底的混乱起来了,再也没有往日的强大,所以有时候就会经常的发生战争,尤其是在边疆地区,所以他们从小就经过了一些打打杀杀的事情,也接触了很多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是非常强大的,而他们因为是生活在这里,想要保护自己家里的话,就必须要和他们作战。
这茁壮的双方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所以他们就融入了不同的特色,和汉朝内部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马超在边境是打了很久,而且是武艺高强,成为了很多人的偶像,尤其是那些游牧民族都已经被他打怕了,所以都非常害怕马超。
马超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在三国之中也算是鼎鼎有名的,是蜀国五虎将之一能够和关羽张飞这些人相比,说明他的武功是非常厉害的。于禁已身为曹操手底下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他在三国之中也算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只不过虽然比马超小了一点,但是还是非常强大的。
这样的盔甲非常的帅,与其他不一样,所以就会让很多人喜欢。
除了这些原因的话,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个连环画的话就是为了看画的好看一点,要是能够与别人不一样,多丰富多彩的话,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看,当有更多人的看的时候就能够买得更好,所以他们就会想尽办法画得更好一点,尤其是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特色,要制作与他们相符合的。
而且的话,盔甲画的好看的话,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看这样的画的男孩子来讲是非常好的,有很多小学生都是为了看这些东西的话,宁愿是没有了早餐钱也要去看,可想而知这是有多么受欢迎啊。
你们认为这些到底好不好看,是不是你童年的回忆欢迎你在下面评论。
代表着人物的区分!
代表了将军的职位
不就是小孩戴的虎头帽吗[耶]
在三国中马超人称“锦马超"当然画师也就喻众不同了。在就是对于禁的看法有人评其战斗力一般,我想是错误的。能在魏曹将星如云的阵营中列于五子良将,难到曹操眼光有误?细看三国单兵作战能胜马超的将领的确不多。可以这么认为不是于禁不行,是马超太强!还有于禁败在关羽手里。让罗老先生写成贪生怕死之辈,又一次在观三国人眼里看的更软弱无能,不足为将,形象大打折扣。以我分析,当年关羽斩华雄,砍颜良,杀文丑名扬四海,尤其武将更是敬佩。所以于禁败于关公,也不输名,归降也好,投降也罢!也许关羽归顺曹营时,两人惺相互处,关系不一般。要不以曹操的“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心念,纵使于禁损兵折将,投降关羽,曹操也能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