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贾家权势和财力,完全可以专为宝玉请一个家庭教师,贾政为什么不请?
以贾府的势为、财力,为了教育培养好宝玉,别说为他专请一个西席,就是请十个老师也不成问题。那为什么不专门请先生呢?这大摡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府中有专门的私塾,设施、设备齐全完美,不用另起炉灶:1.祖上对子孙的教育,在家族中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则和制度。贾府是一个大家族,祖上对子孙的教育培养极为重视。从第九回顽童鬧书房那章,作者就传递出信息,贾府办有私塾学堂:"…义学也离家不远,原系当日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力不能延师者,即入此中读书;凡族中为官者,皆有邦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师。"即族中设有专门的私塾学堂,供所有子弟上学读书。且这个义学学堂是宁国公、荣国公的父辈创办的。义学中请的老师,是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授的课为:《四书五经》、《论语》及求取功名的八股文等,目标瞄准科举。
2.族中子弟上学是免费的,办学所需的一切开支,由府里统一承担。而且荣府还规定了,在义学上学的孩子(宝玉、环儿、贾琮、贾兰等),读书所用的笔、墨、纸等耗材,每月还另有银两补贴。以后凤姐有病,探春等三人接手管家时,探春还想把这项纸、笔银钱给蠲了去。
3.族中凡入了仕途的子弟,每人每年要向义学捐款,以资助府里的教育事业。
看,是不是很周全啊?各房有必要再给孩子另请西席吗?
第二是宝玉父亲贾政的安排。贾政任职员外郎,平时聛请有多位有文才,懂仕途经济的文人,如:詹光、单聛仁、程日兴等在身边作伴。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要真想给儿子专门请西席,根夲不用费唇齿之力,安排身边的一位博学之士就行了。为什么不专请呢?他肯定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而且不用猜测,义学中的老先生贾代儒,说不定还曾教过他夲人。他信得过这个老先生,也一定能教好他的儿子,使宝玉成才。
第三,男孩子在一起上学,平时能经常切磋学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激励,互邦互学共同提高。
但贾府对女孩子的教育,是另请老师的。黛玉进府时,贾母就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了。"(第三回)。因为对女孩子的教育目的是教她们认字,不作睁眼瞎。其次就是对她们进行"三从四德"的教育,如学:《女孝经》、《烈女传》等(第九十二回)。但不是求取功名。另外男、女授受不亲,女孩也不可能去义学上学,必须另请西席。
贾宝玉出生富贵之家,家族老太爷是跟着皇帝打江山的,也是在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凭的是真本事,但是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已经没有战事,武人就不再吃香,所以贾政也是文官,贾赦世袭了爵位,贾蓉是贾珍在秦可卿葬礼的时候买了一个龙禁蔚,毕竟大家族人脉广,如果不是读书的料就直接买一个官罢了,贾府唯一考上进士的就是宁国府的贾敬,不过他没有做官,去庙观里修仙了。
贾府的人也不是太重视读书,认为自己家大业大,随便读一下,认个字就好了,贾赦就是这样的态度,他认为贾环写的诗就不错,在贵族之家里面就足够了。
【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
看上面贾赦的话,主要还是对文化的蔑视,认为自己家族强大,又不是那些穷苦人家,需要寒窗苦读,书读多了反倒是一个书呆子了。
贾赦居然说书呆子!
但是我们看林黛玉就有家教贾雨村,薛宝钗父亲在世的时候也请了家教,林家是列侯,到了林如海第五代,自己考了探花,做了巡盐御史,林家真是书香门第,子孙做的也都是废肥差的官职,也没有变成书呆子。
可见贾府的三观是比较歪曲的,这也难怪武将家族向文官转型的障碍。
其实贾宝玉一开始也是有家教的。
【“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我也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
可以看出本来贾宝玉有一个家教的,但人家回老家了。
贾政的意思是让宝玉先去族里面私塾混几天,等新的家教来。
贾母却不同意,贾母认为私塾不好,人多学习氛围不好,事实上的确如此,薛蟠等人经常在私塾里面打架,乱搞关系朋友。
贾母不仅不喜欢大班教育,更关心的是宝玉的健康,由于宝玉生病也就一直在家里面养着,做他的富贵闲人。
贾宝玉天生就不喜欢读书,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就说过,贾宝玉这个哥哥天性顽劣,是一个混世魔王。
贾政喜欢贾雨村这一类有才华的人,还有林如海,毕竟是探花出身。
但是看到贾宝玉,他也没有办法,小时候贾宝玉抓周的时候,喜欢的就是胭脂,并非纸墨笔砚,贾政就放弃了,这是天意呀,大儿子贾珠好歹也是考了秀才的人,就是死的早了。
【“但我想南边的先生性情最是平和,咱们城里的孩子,个个踢天弄井,鬼聪明倒是有的可以搪塞就搪塞过去了;胆子又大,先生再要不肯给没脸,一日哄哥儿似的,没的白耽误了。”】
贾政也分析过,请老师很麻烦,大多老师都是哄着公子的,也教不出什么真东西来。
所以贾政也放弃了,更有元春省亲,贾宝玉更是特许住进了大观园,贾宝玉更是开心的不得了,什么读书学习早就不管了。
有一次贾政要检查作业,大概是一年的作业,贾宝玉是一个字都没有写,可见他就是天天玩,还好有林黛玉写的几百张,探春的几十张,最后贾宝玉才蒙混过关,特别是林黛玉写的和贾宝玉的字体一摸一样。
所以说主观上是贾宝玉自己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老师,没有远大的追求,客观上是贾母等人的溺爱,对他的纵容,综合起来就是没有书读,读书没有用,既然读书没用,自然不需要老师了。
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红楼梦》中,贾雨村说,贾府“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两宅,是最教子有方”。然而贾宝玉在大观园几年一直在蹉跎岁月,从未上学读书。以贾府的财力完全可以为宝玉请私塾先生,以现在的话说是请家教。那么贾政为什么没有给宝玉请私塾先生呢?
贾府比较重视子女教育,男孩和女孩分别有家庭教师在家里传道授业解惑。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母就说家里来了远客,姑娘们不用上学了。
工夫不大,贾府三春就来了。显然,三春在家里上学。她们有专职的家庭教师。
贾宝玉也有私塾先生。古代人重男轻女,贾宝玉的塾师一定学问渊博。
贾宝玉告诉秦钟:“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因为先生回家了,宝玉就没有读书。显然贾宝玉有家庭教师。
在给宝玉请新的私塾先生之前,贾政想让宝玉进家塾读书,可是贾母不同意,所以没有去读书。
宝玉遇见秦钟后,决定去家塾读书。
宝玉和秦钟去家塾读了几天书,爆发了一场顽童闹学堂的大事故。
后来,又爆发了薛蟠大闹荣国府的大事件。这件事闹得荣国府上下不宁,几年后,宝玉挨打,薛宝钗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紧接着就是秦可卿病故,秦钟生病,病死。宝玉没有好友作伴,便不去读书了。
再后来,贾政外放,贾宝玉就一直没有上学,只是在大观园里和姐妹们斗草簪花,下棋猜枚地玩乐。
贾政外放,贾宝玉延师的事情便耽误了。
贾政酷爱读书,他的理想是考中举人,进士,可是父亲死后,皇帝赐了他一个工部主事的职务,他就无法通过科举入仕了。
贾政把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希望宝玉考中进士,为家族增光添彩。
在选择私塾先生的问题上,贾政很慎重。
他说,“但我想南边的先生性情最是平和,咱们城里的孩子,个个踢天弄井,鬼聪明倒是有的可以搪塞就搪塞过去了;胆子又大,先生再要不肯给没脸,一日哄哥儿似的,没得白耽误了。”
贾政认为大多数先生都是哄着公子哥的,教不出什么真才实学来。
给贾宝玉找先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需要先生有才学。
其次,要人品端正。
其三,敢于负责任。
这样的人不好找。有些有才学的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侍奉权贵。
有些愿意来的又都是滥竽充数,溜须拍马之辈。
后来,贾政外放,宝玉请私塾先生的事情就耽搁下来。
不过,贾政临走前,给宝玉留作业了,让他在家温习功课。
贾政来信,说要回家的时候,贾宝玉急急忙忙地赶写作业。贾母还让姐妹们帮他写作业充数,糊弄贾政。
宝玉顽劣,贾母辱师责子,私塾先生不敢接这烫手山芋。
贾雨村当过江南甄家宝玉的老师,甄宝玉和贾宝玉个性相同,都喜欢在内宅厮混,不爱读书,先生不好教。
贾雨村说教甄宝玉比教一个举业的学生都难。而且老太太偏疼孙子,每每辱师责子,贾雨村应该受了不少冤枉气,所以他辞馆不做了。
贾宝玉的塾师也应该像贾雨村一样,不愿意教宝玉了。
由于家境优渥,家庭地位高,而且宝玉聪明绝顶,鬼主意多得很,作弄起老师来,也是花样百出,老师不堪其扰。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就说过,贾宝玉天性顽劣,谁都不敢管。当爹的贾政都不敢管,当先生的就更不敢管了;王夫人说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哪个老师敢管混世魔王呢?
在贾府给宝玉找老师的时候,有的人听说宝玉顽劣,便打退堂鼓了;还有的人听说老太太因为溺爱孙子而辱师责子,也不敢来贾府当西宾。
因此,贾宝玉始终没有私塾先生。
贾政外放回京后,虽然给宝玉找教书先生,但是不再逼着宝玉读书。
第66回,兴儿说,他们家从祖宗到贾琏都是由严师管教着读书的,只有贾宝玉没有正经读书。原来贾政还管,后来,贾政也不管了。
贾政之所以不逼宝玉读书,是因为他顿悟了。
第78回书中写道: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学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
既然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作为父亲贾政便不再强求。贾敬举业了,却没有发迹,反而跑到道观里修道。如果把宝玉逼急了,有个三长两短,还不如让他快乐地生活。
贾政外放回来后,应该又请了教书先生,教宝玉,贾环和贾兰读书。只不过不再逼迫宝玉考举人了。贾政对贾环、贾兰寄予举业厚望,对贾宝玉则只希望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综上所述,书中不再写贾政给宝玉请家庭教师的事情,也没有关于贾宝玉老师的描述。
贾宝玉不怕贾政,他在众人面前和父亲叫板,父子博弈中,宝玉获胜
贾政为何不给贾宝玉请家庭教师,因为给贾宝玉请家庭教师没有任何必要,贾府是豪门大族,有家族开办的私塾学校,家族子弟都可以到私塾学校里免费念书。
下面星火情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这个问题。
在古代,只有小户人家才会请教书先生到家里来,因为小户人家没有大家族开办的私塾学校,所以想要自家孩子读书学习,只能请一个教书先生到家里来,来教导自己的孩子。
当然一般普通人家,因为家里经济不是很富有,所以请来的老师也不是很有名气的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中女子想要读书,即使大家族的千金小姐,也只能请老师到家里来,因为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女子不能抛头露面,不可能到私塾学校里和男孩子们一起学习,大家都知道《梁祝》这个故事里,祝英台女扮男装到私塾里念书,和梁山伯处上了对象,这种事情在现实中绝不可能发生的,首先祝英台的父母绝不会允许女儿如此胡作非为,祝英台家里那么富有,根本不差请老师到家里来的那几个小钱,红楼梦一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都请过家庭教师,专门教导过诗文。
秦钟家里也请过家庭教师,因为秦家小门小户,没有家族办置的私塾学校,秦钟念书,只能请老师到家里来,所以小门小户,和大家族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后来,秦钟来到贾府开办的私塾学校里念书,因为大家族请来的老师,都是比较有名气的饱学之士,大多数族中子弟,都是在私塾学校里念书,比如说贾兰,作为贾府的长子长孙,身份也是非常金贵的,但一直都在家族的私塾学校里念书,而贾宝玉因为贾母太过溺爱,可能是因为贾宝玉小时候体弱多病的原因,专门请来家庭教师,贾宝玉就在贾府里念书,后来因为老师家中有事,其实根本不是老师家中有事,而是老师看透了贾宝玉暴虐浮躁,顽劣憨痴,贾母又百般溺爱,老师没有办法管教贾宝玉,害怕因为贾宝玉这个学生毁了自己的名声,所以辞馆不干了,贾政也心知肚明,所以在这位老师走后,贾政也对贾宝玉灰了心,索性不在请家庭老师。
所以贾宝玉才去了家族开办的私塾学校里上学,贾家办置的私塾,是贾瑞负责管理,贾瑞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大多数红楼梦读者都知道,就是调戏王熙凤,被王熙凤设计弄死的那一位,这样的人管理贾家的私塾学校,可想而知,一定会被贾瑞搞的乌烟瘴气,学生相互之间打架,贾宝玉也参加了斗殴,甚至薛蟠也到私塾学校里厮混,倚仗钱财找俊俏弟子胡搞乱搞,要知道薛蟠的年纪已经是成年了,整日里混迹在私塾学校里,就是为了诱骗年龄小的幼童,可见贾家开办的学校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场所,家族子弟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基本就是瞎混,根本就无心读书,从私塾学校就能看出,贾家从上到下,就没有几个人是做正经事的,贾家的败落是必然的。
贾政对贾宝玉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因此也不在管教贾宝玉,也不在请家庭教师,请看书中原文:
“但我想南边的先生性情最是平和,咱们城里的孩子,个个踢天弄井,鬼聪明倒是有的可以搪塞就搪塞过去了;胆子又大,先生再要不肯给没脸,一日哄哥儿似的,没的白耽误了。
这段文字说明,贾政非常清楚以前的家庭教师辞馆的原因就是怕贾宝玉毁了先生自己的名声。
书中原文:
“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这是贾政训斥贾宝玉的话,足以说明贾政对贾宝玉已经心灰意冷,索性不在管贾宝玉。
总之,贾政给贾宝玉请过家庭教师,但家庭教师被贾宝玉气走了,而后贾政看透了贾宝玉不是走仕途经济的那块料,也无心管教贾宝玉的学习,自然也不在请家庭教师,甚至贾宝玉是否上学,贾政也懒得管,贾政的意思是,贾宝玉只要不惹出祸事来,愿意干啥就干啥好了,至于读书,就是一个笑话。
请了,贾宝玉有自己专门的老师,请看他和秦钟的对话,是因为有病回家养病去了一年多没有回来,可是以后也就不见了。
你好,我是国风。
这位朋友你是怎么看的书啊?难道你除了宝玉,那些吃喝玩乐的花花地方,别的地方都只是翻了翻,没有仔细去读。即便是如此也应该看到宝玉几次往家中的私塾去读书吧。难道不了解私塾是个什么地方?
私塾就是安享荣华富贵人丁众多的大户人家,为自己家中的众多孩子们读书上学自办的私立学校。像贾府这样的权贵之家,怎么会没有自己的私塾?
我们看到林黛玉初入荣国府一回中,贾母接见了远道而来的外孙女。痛哭了一回,呼唤家中的姐妹来见,说道:“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然后过了不一时。林黛玉就看到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如此可见,便是贾府中的女孩子,这般四五岁的年龄(惜春大概只有三四岁罢)已经开始读书了。更何况身为男丁的宝玉。前文后叙都说宝玉及不爱读书,毁僧谤道。讨厌文章经济,视人为禄蠹。这都是宝玉上学后的表现,所以才被视此为正经事的贾政恨入骨髓,薛宝钗史湘云数次规劝。
贾府的私塾是由辈份和贾母一样高的一位老太爷贾代儒统领的。其子贾瑞平时帮着照看经管。贾府的私塾只招收贾府的子弟读书。文中秦钟要依附于府中私塾,都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有了贾母和宝玉的引荐,才得以成功。自家秦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因去岁业师亡故,未暇延请高明之士,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正思要和亲家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去,暂且不致荒废,可巧遇见了宝玉这个机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欢喜。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容易拿不出来;又恐误了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似此可见,进入贾府的私塾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对于宝玉来说,虽是相当讨厌的一个地方,但也不得不来。虽然其中因为各种事故,宝玉荒废了一段学业,不算零零星星的上学,正儿八经的读书在文中有两段时期。一是遇见了秦钟,两个人正儿八经读了一段书。后来秦钟死了,又过了云妃省亲,搬进大观园放野了。又是得了病,又是挨了打,老爹又放了外任没人管辖混过了一两年。直到贾政外任结束才又正了八经的入了私塾再次静心上学。
所以像题主所说的,宝玉没有家庭教师绝对是误解,人家连家学都有,还提什么家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