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科技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8关键词:朱棣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点赞1、九江市 网友:梦幻风格

古玩界曾经就闹出过一个笑话,说是贩卖文物的一个团伙拿着“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的瓷器招摇撞骗,界内回应道,如果这个都能骗到钱,那么玩友的下限也太低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洪熙”是朱高炽的年号,在朱高炽的时期,朱棣的庙号乃是“太宗”,直到嘉靖时期,朱棣庙号才更为“成祖”,所以嘉靖以前带有“成祖”的款都是侮辱玩友智商的。那么嘉靖帝为何要给朱棣更改年号呢?

我们知道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在位二十二年,死后上庙号为“太宗”,大明的皇位也是从朱棣开始小宗夺嫡一脉传承。到了嘉靖帝朱厚熜时,又是一次小宗夺嫡。明武宗朱厚照暴毙后,无嗣继位,朱厚照的老爹朱佑樘(明孝宗)也没给他留下个亲兄弟,所以按照《明皇祖训》中“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朱厚熜这个血缘最近,年纪最长的堂弟,就成为大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小宗夺嫡自古就是一个敏感话题,朱棣曾拼命地寻找建文下落,宋太宗也曾在立储的时候与大臣、宗室拼命斗法,说到底就是因为小宗夺嫡有些“得位不正”(但不违背宗法)。虽然朱厚熜被选立皇嗣时年仅十四,但他确实算的上明朝最善权谋的皇帝之一,在还未正式继位前,他就着眼解决小宗夺嫡这个敏感的事情,由此也引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大体意思就是朱厚熜得认哪个爹为亲爹。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要求朱厚熜先认朱佑樘为亲爹,这样他才能算是皇嗣继位。而朱厚熜真正的亲爹是兴献王朱祐杬,这个朱祐杬也就朱厚熜这一个儿子,总不能让兴献王“绝后”吧,大臣们于是又想了个办法,再让益王次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为嗣。

杨廷和剧照

朱厚熜这时候肯定不乐意了,是你们让我当皇帝的,又不是我自己个想来抢皇位的(据说杨廷和为保首辅之位,才拥立朱厚熜这个年轻的皇帝)。这个时候不谈条件,以后恐怕就再难认自己的亲爹了。往深了说,这些大臣明摆着针对“小宗入继大宗”的问题,这时候后认了小宗的卑微,以后朝堂上可不就全看大臣脸色了?

所以朱厚熜在入京前就开始“拨乱反正”了,也就是这个“大礼仪之争”。朱厚熜的原则就是亲爹只有兴献王一个,皇位传承乃是“继统不继嗣”,按照宗法他就是大统继承人,没必要再认个爹。当时也有大臣迎合新帝的,如吏部员外郎方献夫顺势提出“继统不继嗣”。另一个原则就是奉迎生母蒋妃入京时必须按照皇太后的礼仪。

这个大礼仪之争的过程不再赘述,最终结果就是嘉靖帝和大臣们各让一步,嘉靖帝父亲上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注意“本生”二字。此二字熟悉清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光绪帝的生父奕譞被尊为“本生皇考醇贤亲王”,生母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被称为“皇帝本生妣”。实际上光绪帝是被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宗法上得称咸丰帝为“皇考”,称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为“母后”。

嘉靖帝也一样,实际上还是被“过继”给了朱佑樘,作为大孝子,朱厚熜当然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随之而来的就是想方设法的给亲爹找补回来。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老爹抬进太庙了,太庙里都是皇帝,朱厚熜将亲爹排位送进太庙,意味着他是继承了亲爹的皇位,这就不再牵扯继嗣还是继统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皇位树立更合法的地位。这就是“太宗”变“成祖”的原始诱因。

嘉靖帝给自己老爹抬进太庙,这与朱棣又有何干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些误解,也就是广泛认为的太庙位置不够,嘉靖帝要给亲爹腾位置!

嘉靖帝给父母正名的操作一直不断,前文说了“本生”尊号,这个尊号不到4个月就被嘉靖帝给改掉了,其父改成了“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改成了“圣母章圣皇太后”。这种操作一直不断,直到入太庙的环节。

太庙自古就有规制约束,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意思就是太庙的正殿可以供奉七个皇帝的牌位,除正中间的太祖牌位不能动以外,现任皇帝可根据血缘远近,请出一个皇帝的牌位移入偏殿供奉,称为“亲尽则祧”。嘉靖时期则是“天子九庙”的规制,也就是太庙正殿可供奉九位祖先。

明仁宗剧照

所以就有一个误解:嘉靖帝要将父亲朱祐杬(明睿宗)搬进太庙正殿,则需要祧出血缘关系最远的明太宗朱棣。而朱棣对于嘉靖帝这一脉来说可比肩明太祖朱元璋(不夺权也轮不上这一脉当皇帝,视为开创之功),所以嘉靖帝不敢祧出朱棣。由此变心生一计,将太宗更为“成祖”,庙号为“祖”的就享有万世不祧的特权,往后顺延一位血脉最远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朱棣长子),所以将明仁宗朱高炽祧出了正殿,搬进偏殿。

这个误解确实很迷惑人,因为史实就是朱高炽出来了,朱祐杬进去了。但问题是嘉靖年间的庙数并不饱和!且在嘉靖九年(1530年)前,太庙正殿供奉的已有“二祖”,即明德祖(朱百六,朱元璋高祖)。

这个很少有人注意,其实在明初,朱元璋一共将四个老祖请进了太庙,他们分别是明仁祖、明熙祖、明懿祖、明德祖。这四位乃是朱元璋治政孝为先的宣传手段,皆是追封的“虚祖”,没有不祧特权。这“务农四祖”已经占据了四个席位,太庙位置捉襟见肘,所以朱元璋将“天子庙七”更改为庙九,增加了两个席位。

到明宪宗朱见深时,太庙已有太祖、务农四祖、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的牌位,九个名额刚好满员(朱祁钰未准入太庙)。再死皇帝,就得迁牌位了,第一个被迁的是明懿祖朱四九;随后弘治时期将明懿祖朱四九迁出;正德时期将明熙祖朱四九迁出。到了嘉靖时期,又将明仁祖朱五四迁出,是为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腾位置的。至此务农四祖就还剩最后一位,即明德祖朱百六。

太庙此时就有明德祖、太祖两祖,太、仁、宣、英、宪、孝、武七宗,共计九人。随后嘉靖帝是将德祖、仁宗祧出,那么太庙就腾出了两个位置,难道嘉靖帝为了亲爹入太庙,要一下腾出两个位置?还要给自己预留一个?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主要是嘉靖帝先祧仁宗,后祧德祖的顺序迷惑了大家,普遍认为先祧仁宗是为了给明睿宗腾位置,但这本身就不符合“亲尽则祧”的法则,如果是腾位置,也是要先祧德祖的。这跟朱棣就一点关系也扯不上,能跟朱棣扯上关系的还是朱厚熜的庙制改革,也就是将“天子九庙”更回“天子七庙”。

所以嘉靖帝改革庙制是要腾出两个位置,德祖“当仁不让”,剩下一个就如前文所说,不敢祧出朱棣,故而改“太宗”为“成祖”,享万世不祧之特权,然后顺延一位请出了仁宗。

朱棣剧照

那么朱厚熜他爹入太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明睿宗入太庙并未占用名额,乃是“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属于天子七庙计划外名额。嘉靖迁出德祖、仁宗,升太宗为成祖万世不祧是在嘉靖十三年。他爹计划外单列是在嘉靖二十七年。这些都跟嘉靖的父亲入庙没关系。且到了万历年时期,万历皇帝就把这个计划外单列,无昭穆亦无世次的曾爷爷给迁走了。由此可见,太宗变成祖,明面上是大礼仪之争的后续结果,实际上是嘉靖皇帝庙制改革造成的。

点赞2、连云港市 网友:伪美㈠

朱棣的庙号原本是“明太宗”,明成祖这个庙号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嘉靖十七年改的,之所以改“太宗”为“成祖”,也并不是大家说的太庙名额满了。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宗庙制度。

周朝初创宗庙制度,规定天子有七庙,始祖居中,三昭三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画个示意图。

如果七庙都满了,后面的皇帝死了怎么办呢,那就“亲尽则祧”,意思就是按照血缘的远近,将最远的那位皇帝祧出来,安置到太庙后面的祧庙中。举个例子,周穆王之后是周共王,如果周共王要进入太庙,那就将周文王的牌位挪到祧庙中,这样周共王就能配享太庙了。但我们知道,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二人建立的,所以文武二王和始祖一样,都是百世不迁的。

简单了解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明朝的宗庙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天子七庙改成天子九庙,到明宪宗朱见深时期,九庙全部填满,分别是: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朱元璋追尊的四位先祖)、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

宪宗死后,太庙第一次出现了需要祧迁的情况,礼部就制定了一个方案,从懿祖开始出祧,然后是熙祖、仁祖,至于德祖朱百六,他是老朱家能找到的最远的先祖,万世不祧。

等到嘉靖帝朱厚熜(cōng)继位时,太庙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yuán)的儿子,因为武宗无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才当上皇帝的,继位之初就因为谁是皇考(宗法意义上的父亲)的问题与大臣们爆发大礼议之争。过程就不说了,结果就是朱厚熜赢得胜利,认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当然,仅是追尊为皇帝还不够,朱厚熜还想将朱祐杬抬进太庙,只是这事不能着急。

朱祐杬在朱厚熜没当上皇帝前就死了,现在被追尊为皇帝,自然是要进太庙的,但毕竟是追认的,大臣们一直都是反对态度。嘉靖十年,朱厚熜另辟蹊径,将德祖祧迁到祧庙,并在太庙边新建了一个祔庙奉祀朱祐杬。嘉庆十七年,朱厚熜又提议按古制修建明堂(现在的天坛祈年殿),顺便给朱祐杬上个庙号以祭祀上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上了庙号,自然就可以进太庙了,大臣们都知道朱厚熜的小心思。礼部尚书严嵩插科打诨,说什么明堂制度太古老了,具体怎么定也说不清楚,如果按功德论,应该由朱棣配上帝,如果按亲疏,朱祐杬也不是不可以,但庙号不能上,从来就没有过没当皇帝而称宗进入太庙的,如果硬要将朱祐杬抬进太庙,他在天上也会不安。

朱厚熜看到严嵩的奏折后,批文再议。结果有个叫唐胄的户部侍郎不怕死,写了一道奏折,认为如果要建明堂,那只有朱棣最适合配上帝。朱厚熜大怒,心想动不了严嵩,还搞不定你个小小的户部侍郎,于是将唐胄送到锦衣卫大牢里去了。

打了唐胄这个出头鸟,其他大臣也老实了许多,最后还是同意给朱祐杬上庙号,并在明堂配上帝,并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作为落选明堂的补偿。

睿宗朱祐杬要进太庙,自然要祧迁一位皇帝,太祖朱元璋万世不迁,成祖朱棣有“再造之功”,和周文王、武王一样,也是万世不迁,被祧迁的自然是仁宗朱高炽了。

整个嘉靖朝,经历了武宗入庙,德祖祧迁,睿宗祔庙,太宗升祖,仁宗被祧,睿宗入庙,最后形成了八庙八世。

朱厚熜死后,以世宗入太庙,穆宗朱载坖(jì )将睿宗和孝宗算作同一世,将武宗和世宗算作同一世,形成了九庙七世的格局。

综上,嘉靖帝给朱棣改庙号,并不是因为庙号名额满了(德祖祧迁后,已空出一位),而是嘉靖帝为了让自己生父进太庙而对大臣们做出的妥协。

朱厚熜《明堂或问》: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答曰: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点赞3、百色市 网友:琉璃繁縷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唐高祖后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后有宋太宗赵光义,明太祖后面怎么跟了个明成祖?明朝这唱的是哪一出?

(明成祖朱棣)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会有一种隐隐的感觉,那就是唐朝以前,我们一般称某某帝,如汉文帝,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唐宋一般称宗,如唐高宗,唐玄宗,宋仁宗,宋徽宗,前者用的是皇帝的谥号,后者用的是皇帝的庙号。

清朝一般用年号来称代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明朝是一个过渡期,我们既知道有明太祖,明成祖,也清楚嘉靖,万历,崇祯等。

1424 年, 64 岁的朱棣去世。当时朝廷上的庙号是“明太宗”,这个庙号用了将近 100 年。直到嘉靖帝时,才将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后世沿用为大家所熟悉。

(内阁首辅 杨廷和)

给先祖追尊谥号和庙号很常见,但给祖先改庙号却是闻所未闻,那么这个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啥要这样做呢?八个字,做贼心虚,欲盖弥彰!

原来明朝中期,明孝宗弘治帝死后,独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正德皇帝。这位正德皇帝不但政治上不行,生活上也不行,没有儿子。1521 年明武宗死后,在张太后及内阁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由兴王府世子、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杨廷和是四川成都人,他的名气没有他的儿子——明朝状元杨慎大。《三国演义》开篇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便是杨慎的杰作。

(嘉靖皇帝朱厚熜)

不明不白做了皇帝,这对于朱厚熜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朝廷也找了一位新皇帝,权力平稳过渡,可谓皆大欢喜。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在一些礼仪问题上嘉靖帝与朝臣,朝臣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明朝中期的一场重大的政治事件——“大礼议”。

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统与继嗣之争,二是朱厚熜生母的待遇和礼节。

朱厚熜由藩王做了皇帝,这是典型的小宗入大宗。按照传统礼法,他继承皇统的前提是继孝宗之嗣,所以朱厚熜应叫明孝宗为父为皇考,张太后为母后。改称自己的父母为叔父及叔母,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十分荒谬,但在古代宗法制度上却是没有问题的。

但嘉靖皇帝却不吃这一套,完全无法接受。俗话说“小孩子做选择题,成年人全都要”,嘉靖皇帝既要皇位也要父母。

争来争去,最终双方妥协,嘉靖帝称明孝宗夫妇为皇考及母后,在自己的父母前加“本生”二字。明朝朝廷承认朱厚熜生物学上的父母,但在法统及社会学上的父母却是明孝宗夫妇。

这种做法也有后例,清朝光绪皇帝继承皇位,认咸丰帝及慈禧慈安为父母,在自己的亲生父母,醇亲王奕譞及王妃前加“本生”二字。

嘉靖帝即位时年方十四,父亲已死,生母蒋妃还在,便将蒋妃迎入宫中。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蒋妃以什么样的身份入宫?

嘉靖坚持要求以正牌皇太后的名义,这使朝臣无法忍受。如果蒋妃以正牌皇太后的身份和地位,那么在宫中的张太后又将如何处置?最终朝廷众臣还是接受了嘉靖帝的要求,算是告一段落,各赢一场。

但是这种结果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嘉靖帝及朝臣都不满意,而且持续在争论和发酵。三年后,嘉靖帝再次抛出重磅炸弹,要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母亲为皇太后,这时朝臣简直无法忍受。

时时, 200 多位朝廷官员在左顺门外下跪,请求嘉靖帝收回诏命。嘉靖帝也是干脆,下令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将 200 多人全部逮捕下狱。后来四品以上停俸,五品以下廷杖,当场便有 16 人被活活打死,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案”。

左顺门案后,反对嘉靖帝的声音慢慢消失。一些政治投机分子也顺势为嘉靖帝站台,于是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告终。

(明太鱼朱元璋)

大礼议事件之后的很多年,嘉靖帝仍然贼心不死,后来干脆将自己的父亲一股脑地抬入太庙。这时嘉靖帝屁股已经坐稳,翅膀也已经长硬,自然无人反对。

清朝入关后,明朝的皇统清朝是接受的。即便是崇祯帝也不例外,但对于被嘉靖帝拖入太庙的这位兴献皇帝,清朝却不予承认。

当然追尊先祖也不是不可以,一般来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开国之君或创业之主,一般都会追尊自己的父祖。二是太子在任上薨逝,继任者承认太子的身份,一般也予以追尊,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追尊朱标为明兴宗。

但朱厚熜由小宗入大宗,他自己既不是开国之君和创业之主,他父亲也没有做过一天太子,更没有做过一天皇帝,而将其予以追尊并最终将其供入太庙,这确实不地道。

说了这么多,嘉靖帝与朝臣之间关于生父与生母的身份,祭祀礼仪问题的争论,与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着呢。

朱厚熜由藩王升任皇帝,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得帝位,两者都是小宗入大宗,只不过前者是和平手段,后者是武力手段。

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在朱厚熜看来,都是小宗入大宗,人家都称祖了,我抬个父亲入太庙又有什么关系呢?

点赞4、肇庆市 网友:荣誉黑手

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是他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嘉靖皇帝干的,嘉靖皇帝干这事儿其实不地道,又实在没有办法,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礼仪事件。

在嘉靖皇帝以前,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明太宗,这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礼制,比如朱棣庙号为太宗,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朱棣的庙号怎么从太宗变为成祖的呢?“祖”按照礼制,只能是开国之君的庙号才对,明朝唯一享有“祖”为庙号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的庙号被更改,这要从他死后100年后的嘉靖皇帝登基说起。嘉靖朱厚熜这个皇帝其实是捡来的,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贪玩,啥都玩了,就是没有留下子嗣,他年纪轻轻双腿一蹬,死了。朱厚照死了没关系,白布一盖,送入皇陵就行了,关键是皇帝谁来干?

当朝首辅杨廷和与太后商议,选来选去就选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来继承皇位。

17岁的朱厚熜进京继承了皇位,别看这小伙儿岁数不大,智商却超群,从进京的第一天开始,就与满朝文武斗上了,连三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廷和都不是他的对手。

杨廷和被嘉靖皇帝赶回老家(成都新都区)的起因是少年天子嘉靖皇帝要给自己死去的爹上皇帝谥号,并且要将他的牌位放进太庙里去。

这就过分了,本来这皇帝与朱厚熜这一支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是属于大宗朱厚照一支的,只是朱厚照死了无后,朝廷和皇室宗亲决定让朱厚熜来继承朱厚照的父亲朱佑樘的香火。简单地说,伯伯朱佑樘儿子死绝了,由朱厚熜来延续他的香火,他的爹不再是兴献王朱祐杬,而是朱佑樘。

先当儿子,再继承皇位,这是礼数。

17岁的嘉靖皇帝不这么想,老子光明正大的继承皇位,不是谁的继子,更不是来给谁延续香火的,我是我爹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

既然我当了皇帝,总不能委屈我爹朱祐杬,让他还只是个藩王,人虽然死了,但是尊位还是要有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决定要给爹一个身份,一个皇帝身份。

就因为这事儿,嘉靖朝闹腾了足足十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分问题,这是整个明朝时期,文官集团和皇权第一次正面的冲突,更是一次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谁赢谁就能占据主动权,哪一方赢,哪一方就能完全把控朝政。

明朝第一权谋家嘉靖皇帝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都垮了几任内阁首辅,终于获得了可以给自己的爹一个皇帝尊号,把牌位放入太庙的机会。

可是这一切都搞定的时候,嘉靖皇帝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太庙没有位置了!

根据太庙规制,太庙里只能存放9任皇帝的牌位,九五之尊,九九之数。嘉靖皇帝是明朝第11任皇帝,以前的10个皇帝牌位正好有9个摆放在太庙里,唯一一个被丢出太庙的皇帝牌位是景泰帝朱祁钰的。

怎么办?

再根据太庙礼制,一旦太庙里的牌位摆放不下的时候,就将除开国庙号为“祖”的皇帝牌位留下外,按照血缘的亲疏,把血缘最远的那位皇帝的牌位拿下。

翻译一下:除了开国皇帝的牌位不能动以外,其他皇帝牌位都是可以移除太庙的,移除谁呢?谁的辈分高移谁,谁是自己的高高高高祖,就移除谁。

嘉靖皇帝掰着指头一算,那不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嘛!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没人敢动,要不动太宗皇帝朱棣的?

朱棣的也不能动,按照宗族支系来说,朱棣这一支其实是小宗,大明江山应该是在大宗朱标这一支来继承的,没想到朱棣在建文朝起兵造反,将自己这一支小宗变成了大宗,继承皇位。

要把朱棣的牌位请出太庙实在说不过去,那不就是承认了朱棣造反吗?

极具政治智慧的嘉靖皇帝想到了一个不但可以解决当时问题的方法,更想到了一个不困扰子孙后代的点子:将朱棣的庙号升级,将太宗改为成祖;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请出去就行了。

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变为成祖,既是从政治上肯定的朱棣继位的合法性,又能避免后世皇帝再次将他的牌位移除太庙,至于受了委屈的明仁宗朱高炽,他也就当了9个月的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丢了就丢了。

点赞5、肇东市 网友:叱咤风云

中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开始,人们就有了起谥号的制度。谥号的作用,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有好有坏。而到了唐朝大臣们觉得用几个字总结皇帝的丰功伟绩,实在太简短了,于是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就是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实在太长了。甚至到了清朝,谥号都有十几个字。为了说得方便,于是大家就改称皇帝的庙号了。

而庙号又是什么了?庙号就是皇帝家族供奉于太庙的称呼。一般而言,太祖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特定的庙号如:明太祖朱元璋。太宗庙号多为一个王朝的第二代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

朱棣庙号原本为明太宗,想要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朱棣在登基之后将洪武31年改为了洪武35年,废除了建文的年号,以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帝王。

然而朱棣万万没想到,百年之后会有人将自己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个人熟读历史的都知道,那就著名的丹药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无后,嘉靖以藩王的身份入京继承大统。原本嘉靖应尊明孝宗为皇考,过继给明孝宗,但嘉靖不同意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入主太庙。而太庙按照昭穆制服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排列顺序放入7位,后面进入的依次升入祧庙。嘉靖将兴献帝升入太庙,就必须要抬出一位,而朱棣实际上就是自己一脉的始祖,不能被抬出。嘉靖就想出由宗升祖的方法,将朱棣和朱元璋一样百世不祧。这样嘉靖的父亲也能进入太庙,朱棣也不被抬入祧庙。

点赞6、江都 网友:ン素颜バ

按照我们的理解,朱棣的庙号应该是“太宗”才是,却为何又变成了“成祖”呢?私自改动朱棣庙号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的后代明世宗朱厚熜,因为“大礼议事件”,世宗不惜更改先祖庙号,也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上尊三代,追尊曾祖朱四九为懿祖皇帝,祖父朱初一为熙祖裕皇帝,父亲朱世珍为仁祖淳皇帝。但凡王朝新立,开国皇帝上尊三代是正常流程,有的甚至还上尊至四代、五代。依照前代惯例,如唐和宋,自开国皇帝以下,庙号都不能带“祖”字,像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他的庙号就是“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他的庙号也是“太宗”。甚至辽朝、金朝这些少数民族王朝,他们的第二世皇帝的庙号也是“太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明朝朝廷为他上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可以说这个庙号上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也符合封建宗法制度。

此后在长达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朱棣的庙号都是“太宗”,我们今天在查阅《明实录》的时候是没有《成祖实录》的,朱棣的实录就是他最初的庙号“太宗”,叫《太宗实录》。真正改动了朱棣庙号的人,正是他的后代,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



明宪宗朱见深共有14个儿子,其中皇长子(万贵妃所生)早夭,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三岁去世,因此,皇三子朱佑樘成为第一顺位皇位继承人。宪宗驾崩后,皇太子朱佑樘继位,是为明孝宗,孝宗在位十八年去世,由其独子朱厚照继承皇位,是为明武宗。

明武宗是出了名的爱玩,但玩归玩,最后却把自己的命玩没了,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武宗出巡镇江途中意外落水,天子贵躯,体弱难消。虽及时被亲侍救起,但水入肺中,加上秋日着凉,以至于引发了肺炎,一路奄奄一息勉强回到京师,最终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驾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

这位一生以爱玩出名,干下不少荒唐事的皇帝,没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子嗣,以至于他一驾崩,皇帝之位立马就空缺出来了。由于孝宗皇帝只有武宗一个儿子,也就是说要想择选嗣君,就只能从宪宗诸子或诸孙中居贤者推之了。

此时还远在湖北安陆,才15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拥立为皇帝。



朝野上下不少人都有自己拥立的人选,但当时总摄朝政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却看中了十五岁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从伦序上讲,兴献王朱祐杬作为宪宗第四子,孝宗驾崩后其排序在宪宗诸子中最靠前,虽然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就去世了,但世子朱厚熜服丧期将过,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正当迎立之时。于是,杨廷和力排众议,并成功的劝服张太后,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派大臣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入京继承大统。

朱厚熜以一介外藩王爷身份继承帝位,当时心里是窃喜的,因此高高兴兴随迎驾使团入京,结果还没入城,便发生了第一轮冲突,礼臣们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关键时候,朱厚熜却不干了,毕竟大臣们在安陆奉迎时并没提这事啊,他更是理直气壮的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朱厚熜坚决不听礼臣之言,绝口不改称呼,并停滞在北京城外,连大学士杨廷和都劝不了。双方互不妥协,迁延日久总不是办法,最后还是张太后下了谕旨,此事后商,宜让新君完成继位大典。朱厚熜这才接受百官跪请,自大明门入,在奉天殿即皇帝位。


(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继位后,“大礼仪之争”才真正开始,这位年轻的皇帝在这件事上可谓是毫不妥协,耐心十足,为了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和生父兴献王的尊号这两大皇统问题,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礼议之争(史称“大礼议”)。在这中间,世宗对群臣的劝谏一概不听,至始至终都坚持已见。最后,这场引发朝野震动的大礼议事件,以大学生杨廷和致仕,世宗皇帝成功的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上皇帝尊号而结束。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世宗为生父兴献王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蒋氏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然而,大礼仪事件后续却持续了十几年,中间世宗陆陆续续为生父兴献王争取权益,如上庙号为“睿宗”,神主入供太庙,位在武宗之上。其种种所为,表现上凸显出世宗极重孝道,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是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世宗要想坐稳皇位,就必须要以强硬态度宣誓自己的地位,在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中,世宗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班拥护他的心腹大臣,并在此后形成了属于嘉靖时代的嘉靖政治集团。


(朱棣的庙号由明世宗所改)

大礼仪事件是明朝历史上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上一次,还是明太宗朱棣之时,以皇嫡四子的身份推翻建文帝的统治。也正因此,为了让自己入承大统显得名正言顺,便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做出了一件更惊人的大事,将明太宗朱棣的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将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一改,就等于将朱棣的宗法地位提高到了最高层次,已经不同于已往的小宗入大宗,而是妥妥的以大宗自居了,因为即便懿文太子朱标在世当了皇帝,他的庙号也绝不可能是“祖”,世宗为了给自己正名,不惜更改先祖的庙号,此也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由于世宗更改太宗的庙号在当时轰动一时,影响很大,后世便以“明成祖”盖谓朱棣之庙号,而他之前使用了一百多年的庙号“明太宗”则逐渐被人们淡忘。

点赞7、肥城市 网友:尘事悲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庙号就是古代皇帝死后被供奉在庙里的称呼,它是由继任者追赠,并按照“先祖后宗”、“太祖太宗”的称号来排序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代皇帝称为“太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等。

按照这种规则,朱棣的庙号应该为“太宗”,事实也是如此,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这一百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明太宗”

后来他却被人们称为“明成祖”,到底是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为“成祖”呢?究其原因,这一切都和嘉靖皇帝有关,下面浅阳就来说说说嘉靖为什么要将“太宗”改为“成祖”!

一、大明的庙制

明朝时,朱元璋改天子7庙为9庙,就是说太庙里可以供奉9位皇帝。当时太庙里已有4个牌位,即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加进了太祖和兴宗(他爹朱标)的牌位,总共6个。靖难之后,朱棣移去朱标的牌位,就只剩下了5个。

明宪宗即位后,算上已死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位皇帝和最初的五祖,此时9庙刚好满员。

如果再死皇帝,就需要把牌位往出“祧”。所谓“祧”,就是把牌位从主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即“祧庙”)中单独供奉,也叫入祧。

“入祧”是有规矩的,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享有“万世不祧”的待遇,稳居太庙正中,其他皇帝的牌位则都是“亲尽则祧”,就是现任皇帝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选一个和自己关系远的皇帝牌位移入偏殿供奉。

在嘉靖之前,太庙已经祧过两次,第一个被祧的是明懿祖朱四九,放的是宪宗;第二个被祧的是熙祖,放的是孝宗,这个过程大家都是遵循祖制规规矩矩的办事。

二、嘉靖为啥要动朱棣的庙号,把一个正牌“太宗”改为不伦不类的“成祖”呢?

话说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驾崩,年仅30岁,没有留下儿子。偏偏他爹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只爱张皇后这一个女人,仅生了正德皇帝这一颗独苗。

这父子俩相继挂了以后,由于没有直系的皇位继承人,国又不能一日无君, 在杨廷和等大臣的商议下只好从他的堂兄弟中去选择。最终,这份超级大奖就砸中了藩王兴献王的14岁儿子朱厚熜的头上,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嘉靖一进京,就和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们爆发了“大礼议之争”。

大臣们要求嘉靖遵照宗法制,先过继给明孝宗,成为孝宗的儿子,再继承武宗留下的皇位。但嘉靖不同意,他要追封他爹兴献王为皇帝,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从兴献王那里继承的皇位,而不是伯父明孝宗

因为这件事,嘉靖与大臣们展开了马拉松式的激烈斗争,他们互不相让,各自坚持,致使君臣关系变得很差。

最终,嘉靖棋高一着,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智谋,不仅把他爹兴献王升格为皇帝,抬入了太庙,还将朱棣定义为“万世不祧”的祖先,将其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至此,大礼议事件最终以嘉靖帝的胜利而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一个换爹的问题,为啥嘉靖非要去折腾朱棣,把人家一个正牌太宗改成不伦不类的“成祖”呢?实际上,这里面暗藏着嘉靖的政治谋略

嘉靖十三年,嘉靖帝更改庙制,他将德祖祧出太庙,太祖朱元璋居中,这样算下来,太庙里就空了一个位置变成了8个: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

《明史》记载:

“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


公元1538年,丰坊给嘉靖上了一道折子,请嘉靖给兴献帝加庙号“睿宗”,入太庙,此举甚合嘉靖心意,因为这正是他苦心谋划的事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可以让自己的爹入住太庙了!

不过睿宗毕竟不是真皇帝,嘉靖担心自己死后,子孙们会在大臣的强迫下把睿宗迁祧出去(事实上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后来确实曾有人提出过这个建议,只不过被否决了)。

那么,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事情岂不是白忙活了?为了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嘉靖又开始了谋划。

他先用孝烈皇后的牌位在太庙给自己占了一个位置,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帝后都是一起入太庙的。如果皇后先挂,就把她的牌位放在奉先殿,等皇帝挂了,两人就一起进住太庙。

大臣们虽然群起反对,但在强权面前,最终他们只能被迫同意。不过塞进去一个,自然就要挪出来一个,按照“亲尽则祧”的祖制,朱元璋是万万不能动的,那么能动的就是离自己最远的明太宗朱棣了!

但朱棣的功绩摆在那儿,深受世人敬仰,况且他还是自己这一脉的始祖,如果把朱棣挪出去,将亲爹抬进来,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搞不好还可能让自己的皇位凉凉。

于是嘉靖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偷梁换柱的办法,就是抬高朱棣的身份,将他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让朱棣和朱元璋一起万世不祧。如此一来,就不用把朱棣挪出去。

接下来,依照序列祧迁,只能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了!既然有嘉靖迁祧仁宗在先的示范,他的子孙自然就依次迁祧宣宗、英宗,而不会去迁祧睿宗。

三、嘉靖改动朱棣庙号,表面上看是为了父亲,实际上是为了确立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当我们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觉得古人真没意思,为了在死人牌位上改几个字,就搞得天翻地覆。其实不然,礼是古代的根本法,皇家之礼更关乎国家根本,一旦继承人不合礼而遭到废立就会引起腥风血雨,所以“礼”是不能动摇,甚至不能废除的。

按照古代的祖宗礼法,只有孝宗的嫡系子嗣才能继承皇位,再不济也得是庶出。简单说就是继承皇位者的父亲或者亲哥哥,必须得是皇帝。否则的话,这位继承人的身份,将不具有合法性。

嘉靖只是正德皇帝的堂弟,他爹仅是一个藩王,所以他如果以兴王的身份继承皇位,显然名不正言不顺。但凡事都不是那么绝对,在他的先代里就有一个以藩王身份上位的人,那就是朱棣。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靠“靖难之役”造反得来的,他将嫡系由朱标一系转到自己一系,这个变化对古人来说意义重大。

既然朱棣的嫡系身份合法,那么他作为嘉靖这一脉的始祖,就必须得享有和太祖一样的地位,否则就等于承认朱棣得位不合法了。

于是,嘉靖将朱棣从“太宗”升格为“成祖”,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有了朱棣这块挡箭牌,嘉靖也就能名正言顺地继承正德皇帝的大统。所以,嘉靖改动朱棣庙号,表面上看是为了让父亲入太庙,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皇位更具合法性。

因为嘉靖帝的这次更改,后人也就习惯称朱棣为明成祖了!

点赞8、临沧市 网友:战磕女王

都知道朱棣被称为明成祖,“成祖”就是朱棣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庙中被子孙后代供奉时的称呼。皇帝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因此在祭祀时,把庙号与谥号加在一起,就成为皇帝的完整称呼。

比如朱棣在庙中被祭祀的全称是: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是在皇帝去世后,由下一任皇帝或者下几任皇帝与朝廷大臣根据皇帝生前的事迹,做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与谥号一起评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起初,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西汉共有12个皇帝,有庙号的只有4个,分别是: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还有3位皇帝有庙号,但被废除,不计入。

从唐朝开始,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庙号, 但是庙号多了也麻烦,唐朝有21位皇帝,前面几代还没有关系,从第9代皇帝开始,唐朝皇帝的家庙中就摆不下牌位了,因为唐朝太庙中最多只能祭祀9位皇帝,其他放不下的皇帝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只能由皇帝和大臣商议拿掉,一般根据皇帝的功绩和当时议政时活着皇帝的亲疏关系来选择,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是拿不掉,每个时代最有名的皇帝也是拿不掉,比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然后就是当时议政时活着皇帝的父辈与祖辈皇帝也是拿不掉,因为与活着的皇帝关系亲近。

明成祖(明太宗)朱棣

到了明朝时期,也基本上沿用了唐朝的祭祀制度,但明朝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由嫡孙朱允炆即皇帝位,由于朱允炆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最终由燕王朱棣打败了朱允炆,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朝后来的所有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代。

朱棣去世之后,最初上的庙号是太宗,与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一样,太宗这个庙号仅次于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是指守成之君中最杰出的皇帝,一般是开国皇帝的儿子来担当这个庙号,比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这样,而朱棣及其子孙自认是接朱元璋的班,而不是朱允炆,所以被上太宗的庙号。

朱棣之后的皇帝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

明仁宗朱高炽

因此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初期,明朝皇帝的太庙有8个人了,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这些皇帝名字前面的称呼就是他们的庙号。

明代宗朱祁钰是趁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才当上皇帝的,虽然当了8年皇帝,但是没有儿子,并且比明英宗死得早,明英宗后来复辟了,明英宗之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明英宗还取消了明代宗的帝号,所以明代宗朱祁钰不能入太庙。

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明世宗朱厚熜也叫嘉靖皇帝,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就是明世宗朱厚熜改的,算起来朱厚熜是朱棣的6世孙,那朱厚熜为什么敢改祖先的庙号呢?

明宣宗朱瞻基

朱厚熜身份特殊,他是明朝第2个以藩王身份入主成为皇帝的人,第一个是燕王朱棣,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市,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他们家族是被封到承天府(湖北钟祥)的藩王,因为前一任皇帝朱厚照没有儿子,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朱厚熜因为与朱厚照血缘关系最近,所以被选为皇帝继承人。

这一年朱厚熜才14岁,然后明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争议不断开始出现,别看朱厚熜年纪小,但他非常聪明,处事老成,当朱厚熜随朝廷使者准备进入北京城时,就发生了争执,朱厚熜不愿意以太子身份从东华门进入文华殿,文华殿是太子居住的宫殿,朱厚熜与大臣吵起来了,最终朝廷做了退让,以群臣劝进的方式,在郊外拥立朱厚熜为帝,然后再进入皇宫。

明朝皇帝列表

第一次较量,朱厚熜赢了,紧接着又有第二次较量,朱厚熜继承的是堂兄朱厚照的帝位,他一即皇帝位,就想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献皇帝,把母亲追封为兴国皇太后,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大臣不同意,双方争执长达三年半时间。

朱厚熜以软硬兼施的手段,强行追封,并把反对此事的一百多个大臣投入监狱,就连内阁首辅杨廷和也被迫辞官,这事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事件,最终大臣妥协了,朱厚熜又赢了,他成功地把自己曾经是藩王的父亲称封为皇帝

之后,朱厚熜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专门建了个世庙,用来单独祭祀,而他的生父虽然被追封为皇帝,但根据明朝的祖训,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是不能称宗入太庙的,所以暂时不能进入太庙祭祀,后来扬州府同知丰坊为了巴结嘉靖皇帝,上了一封奏书,请皇帝以孝道为由,恢复古礼,建明堂,把生父抬入太庙配上帝。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

这事一出,朱厚熜当然愿意了,于是朱厚熜下旨让大臣开始议论,如何操作?最终搞了一个方案出来:就是启用明堂祭祀。明堂是天子之庙,是祭祀的神圣场所,代表着君权神授,最早在周朝史书中大量出现,武则天时期曾经修建过,后被烧毁,又重建。

明堂祭祀需要一个神主,也就是主祭,需要祖先中很有威望的人来担当,周朝时期的明堂祭祀是以周文王来配祭的,如果要启用明堂祭祀,就得先找一个主祭,那么在这么多祖先中找谁呢?

嘉靖皇帝朱厚熜最终选择了朱棣作为主祭,但是朱棣的庙号是太宗,如果要成为明堂主祭必须要改庙号,改成后缀为祖的庙号,于是朱厚熜就自作主张把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这样就能重启明堂祭祀,然后再给自己的生父献皇帝朱祐杬上了一个睿宗的庙号,这样就能入明堂祭祀了。

献皇帝朱祐杬

明堂的本质也是祭祀的庙,明朝的祭祀礼仪繁杂,有太庙祭祀,有郊祭,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明堂祭祀,献皇帝朱祐杬之前不能入太庙,一是因为没有当过皇帝,二是没有庙号,现在有了庙号,又能进朝堂祭祀了,然后朱厚熜再把生父献皇帝朱祐杬转入太庙就容易了。

换句话说,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把自己生父请进太庙,用了一个曲线的办法,他不是直接给生父立庙号,请入太庙,而是先弄了一个明堂祭祀,把朱棣作为成祖,先把献皇帝朱祐杬请入明堂,最后再入太庙,不得不佩服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执着、忠孝与聪明,他给朱棣改庙名的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解决自己生父进太庙的问题,这就是朱棣庙号由太宗更改为成祖的原因,之后明朝的史书都不再称朱棣为明太宗,而是改称为明成祖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