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文化,大年初一开财门,什么时候开最好?有什么讲究?
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误解,也是一种错觉,普遍认为大年初一开财门的时间是午夜十二点,真正古老的中国年文化中开财门的时间不是这样的,那又是为什么呢?
这得从央视的春晚说起。记得央视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又称央视春晚或者春晚,是1983年除夕之夜正式登场。春晚开播之初,早期主要是对城市这一块影响比较大,对农村这一块影响还是甚微的,因为当时农村的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代初,农村电视开始普及了,在农村的影响也就大了。
春晚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一种年俗文化,那就是开财门的时间。大家都很熟悉春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春晚的新年钟声倒计时,随着电视指针指到零点,到处都是鞭炮声响,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新的民俗也就产生了,那就是半夜十二点,放鞭炮迎春。于是,年轻人就有了大年初一开财门的时间是半夜十二点的错觉和误解,把真正大年初一开财门的时间搞错了。
过去,中国民间大年初一开财门的时间应该是在寅的后半段、卯时前半段,也就是天亮时的四到六点钟。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承,这一辈的人是按上一辈人的习惯沿袭下来,代代相传。古代人不像现在的人,准确地把握时间工具有手表、电视机、手机,可以精确到分秒。古代计时工具主要采用的是“刻”,就是用漏壶来计时。计时方法也不是现在的二十四小时,而是普遍采用十二个时辰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又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那时候以漏壶计时只是在官府和大户人家才有,而平民百姓只能靠估计和生活经验,城里可听城楼的计时击鼓声。
(古代计时工具漏壶)
中国民间普遍有守年的风俗,守年,又称守年夜、守岁,也就是除夕夜守在家里一夜无眠直到天明。开财门,也就是打开正门,一般民间称为堂屋门。按民间传统,年三十晚都很忙碌,年夜饭后来要准备一些大年初一要用的东西,关堂屋门的时间一般都会在子时,也就是夜里的十一点至一点。在半夜十二点开财门之说,显然与中国民间大多数的风俗不符,这是春晚新兴的一种习俗,带有娱乐性质,不是传统的年俗。
民间大年初一开财门的时间在寅的后半段、卯时前半段,具体是哪个时间点好,全凭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有的地方在黎明前最暗的时候开财门,有的地方则要看到曙光后才开财门,地方不同,会有一些地域风俗的差别。
民间大年初一开财门历来都非常讲究的。开财门的人一定是一家之主,一般是男主人,也就是当家之人。大年三十的时候,当家人要准备好两样东西:一是鞭炮,要精心挑选十二个大纸炮,不能多,也不能少;二是柴火,要准备好易点燃的柴火。
当家人打开堂屋门后,比较讲究的当家人要念开财门的口诀,念完后才开始燃放鞭炮,不太讲究的当家人就直接放鞭炮。首先要放大纸炮,在燃放大纸炮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一到十二之间的数字,要安顺序记清楚,主要是看有哪几个大纸炮没响。过去做鞭炮的技术没有现在先进,一般用是传统做,引线的质量也不怎么样,其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哑炮也属正常。现在的造鞭炮化学成分多了,威力也大了,哑炮几乎没有了。过去的传统风俗,一般把开财门时燃放的十二个大纸炮,用来测试一年之中十二个月的财运和时运,一个大纸炮代表一个月。比方说,如果第三个与第十一个大纸炮是哑炮的话,当家人就会记住这两个月,到时就会提醒家里人,这个月家注意人身安全、注意财物的保管等。如果十二个大纸炮个个都响了,就预示着这个家庭今年事事顺畅。如今的当家人就不用担心出现哑炮了,因为现在大纸炮个个都能响,只是在燃放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其威力实在太大了,易炸伤人。放完大纸炮后,接下来就是放小鞭炮,这倒没有什么讲究了,燃放了就行。
(农家正门)
放完鞭炮以后,当家人要抱一捆柴火进屋,称之为“进财”。接着把家里火塘里的火烧旺,叫“新年红火”,同时架一锅水,将水烧开,称之为“风生水起”。这时,家庭主妇开始准备做大年初一的早饭,称为“接春饭”或“迎春饭”。中国有些地方风俗,年三十就和普通时日子一样,没有吃年夜饭的习惯,而是放在正月初一早晨吃“新年饭”,如湖南的梅山地区的新化、安化就是如此。
回答这个提问之前,首先得解释一下,什么时候叫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古语有云:火树银花不夜天,它的意思是指大年三十夜,上半夜,即晚上凌晨12点钟之前,属于旧年,下半夜,即晚上凌晨12点钟以后,属于新年,叫做过年。
大年三十夜,旧年岁末,新年岁首,古人叫守岁,上半夜在12点之前要封岁,即用(火)纸,也就是老式粗黄色纸,在家大门里面用两张长方形火纸交差粘贴,家里主要财物也要粘贴;下半夜在12点钟之后开岁,我们湖北鄂州当地方言叫出天方,也就是放鞭炮或礼花(礼炮)。
火树银花不夜天:指的是大年三十夜辞旧迎新过年,用干木材烧(火),叫火树,家人团聚烘火、烤火取暖,银花:指的是灯光、火光的光芒、光彩,女性三十夜都要戴花,不夜天:指的是光亮,就象白天一样,没有区分、区别。
大年初一,开财门(我家乡的方言叫出天方),在古代,也有在正子时,即大年三十夜下半夜12点钟开财门‘’最好‘’,或以后时间段都可以开财门,早晨晨时6点或8点钟开财门‘’最好‘’,寓意六六顺和人要发不离八等,现代社会也是一样,同样在这些时间段开财门,即打开主家大门放鞭炮或礼花(礼炮)。然后接着敬门神(祭祀、祭拜、叩拜门神)迎财接福。
年俗文化,大年初一有什么讲究?全国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千差万别,大体上分为:一、开财门。二、接门神、财神。三、出嫁之女不能在娘家过年,即不能过大年三十夜。四、真正意义上的拜年:是大年初一的拜年,先到家族祖堂或祠堂去拜祖先的年,也有人上庙拜菩萨的年(指佛教)。五、拜父母及上长辈爷爷奶奶的年。六、本家族相互之间晚辈拜长辈的年。七、师徒如父子,师傅受业于徒,等于终身谋生、谋业,徒弟拜师傅的年。八、有的地方大年初一贴春联。九、大年初一,一切姻亲内戚外戚不拜年。十、大年初一,一切言语都要讲恭维话,不能乱说乱讲。
大年初一开财门,迎财神。什么时候开最好!准确的说,半夜十二点开门最好。因为,辞旧迎新,也叫接财神。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财神送银子来。
我就知道小时候,大人告诉我别睡觉,年三十接财神送皮袄,我还真信了。一夜没有睡觉,瞌睡一来,我就不停的问,财神送皮袄来了吗?
天快亮了。大人才叫我回屋睡觉,等到初一早上,我问老人,夜里守到皮袄了吗!老人只笑不说话,等我长大才理解。老人就想图个吉利,大年初一接财神送皮袄,都是哄孩子的。
“开财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古代人住平房,烧柴禾。大年初一报柴进门,谐音“开财门”,寓意财源广进。
第二种说法是,大年初一,打开门放鞭炮,迎接财神进门。
现在普遍流行的是第二种。

那么几点“开财门”最好呢?笔者有两个建议一个提醒:
第一个就是在除夕夜的零点的时候,叫作“抢头炮”,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够财源滚滚。
第二种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七点左右,也叫“迎喜声”,寓意一年吉祥如意。
友情提醒:千万不要在凌晨一两点钟放炮。此时很多人都睡觉了,这时放鞭炮叫作“炮瘴”,会带来不好的运气。道理也非常简单,打扰大家休息,人家自然有怨气,又怎么会带来好运呢?

“开财门”的讲究有三点:
1.要找准方位。
有一首《日干财神方位歌》:
甲乙东北是财神,丙丁向在西南寻,
戊己正北坐方位,庚辛正东去安身,
壬癸原来正南坐,便是财神方位真。
明年大年初一是庚子年(鼠年)丁丑月丁卯日,财神在正东和西南两个方位,要向这两个方向迎财神。

2.由家里辈分最高的男主人来主持。
新年的第一响要由家里辈分最高的男主人来开财门。先燃一串小的鞭炮,称作开门炮或者百子炮,随后燃放双响大爆竹,要求响三声,一定要全响,声音约响亮越好,为新的一年开一个好头。
3.遇到“哑炮”就“闷声发大财”。
如果在燃放鞭炮的时候,遇到哑炮,要马上就说“闷声发财”,立即再补放一个。千万不要把“哑炮”捡起来再次燃放,这样也是不吉利的。而且需要注意,大年初一燃放的鞭炮纸屑是不能扫出去的哦,要堆积在一起,第二天再扫出去。
我是弦小闲,提前祝福您新年大吉,财源广进哦~(′-ω-`)
在我们老家豫西南,只要过了三十零点,那个鞭炮声就不停,一直到天亮。
有个春联叫“出方大利”吧!我们那里就叫“出天方”,家乡俗语,不知别处怎么叫。细心的会发现零点过后半小时和早上五六点鞭炮声最响最多。
辞旧迎新,都愿在初一为来年开个好兆头,鞭炮声越响,主人家越高兴,预示着来年发发财,行大运,生活事业顺顺利利。
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穷点,但是讲究啊!拜神啊,烧纸啊,守夜啊这些一个不少,跟着大人跑特别欢喜。年三十喜欢跟着爷爷守夜,老家有句话“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除夕夜火要烧的旺才好。一方面能驱年兽,另一方面火也代兴旺发达。晚上我们坐在火堆旁聊聊年俗,夜深了开始打瞌睡,爷爷叫我去睡,我偏不,那时的心是开心的满足的。
开财门,每个地方年俗不一样,只要吉利就好,讲不讲究在乎个人。



谢谢邀请。
大年初一是辞旧迎新的好日子,也是新的一年第一天,所以这一天一般所有村子里的店铺都会关门歇业,家里不让动菜刀、剪刀等。大年初一早上开财门后,放鞭炮,大拜年。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通常有很多讲究,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图个吉利,图个喜气洋洋。
首先,必须知道所谓的开财门必须有得开,所以我们家每年在全家人一起吃过团圆饭之后,就要将家里大门关上,打开大门口的红灯笼,我妈说过这叫做“关财门”,把过去一年的财气关到自家门里。年夜饭伴随着春晚开始,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高兴了还会喝两杯,热热闹闹的吃到很晚。
然后等待新年的钟声响起,村子里有的人家心急,总想要赶在别人前面打开财门,迎接财气好运,所以在零点钟声响过之后,就会打开大门,也就是所谓的开财门,开财门之前要放“开门炮”,所以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的零点钟声一响,就会听到村子里到处都是响亮的“开门炮”响起。
不过在我们家开财门通常会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年三十的辞旧迎新钟声响起之后,我们会休息一下,等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由爸爸起床放“开门炮”,然后打开大门,也就是开财门,开门炮的响声寓意着辞旧迎新的开始。
而且在“开财门”之后,家里就陆续有亲朋过来拜年了,我们小辈则成群结队的去村子里的长辈家磕头拜年。所以我们这里少部分人会在大年初一的零点开财门,觉得财门开得早,财气进来早。不过大多数人都会在早上五六点放“开门炮”,开财门,因为早上这个时候要去村里的长辈家拜大年。
但开财门什么时候开最好,说实话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毕竟开财门在现在其实就是一种传统年俗,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大家借着“开门炮”、“开财门”等这样的年俗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景。
(文/李阿冰)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过年接财神的种种认知,都是从姥姥的话语中了解的。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姥姥,讲起过年的习俗,总是一套一套的。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听姥姥说过一句俗语:“除夕夜里关财门,大年初一迎财神”。
对于姥姥的指示,爸妈执行的特别认真。因为在他们眼里,想要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财源滚滚,就必然要做到这些。否则,新的一年,家里的吃饭穿衣不会出现好的改观。
小时的除夕夜,趁天没有黑,把院子院外打扫干净,垃圾全送出去倒掉,把小院四角旮旯检查一遍,然后紧闭院门。“关财门”的任务就完成了。
小时候电视机还没出现,自然没有新年晚会可看。姥姥会带着大家守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坐着,吃着自家炸的油果子,嗑着只有春节才舍得购买的糖果瓜子,说着这一年的酸甜苦辣,享受着属于一家人的幸福时光。
早晨迎财比较隆重,家长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做各种准备。据姥姥的讲究,一大早要放鞭炮,抱柴进门。“柴”和“财”同音,抱柴就是抱“财”,寓意着财源滚滚。放鞭炮容易,抱柴有点难,城里烧的都是自家制的煤砖、捡来的煤渣,柴没处买,更没处捡。
不过,这难不倒家里的几个男孩子。新年一大早,哥哥就溜出去了,而且准保会抱进一捆柴,其实就是他提前捡的木棍,树枝什么的。因为此任务“坚艰又神圣”,哥几个总是一脸的自豪,年年都乐此不彼。
又锁了“财”,又抱来了“财”,新的一年,好日子就会来了。现在想想,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己。在六零年去世的姥姥,接了一辈子的“财神”,却也没过一天如今的好日子。姥姥走了,但她的老话和习俗我们还记得。因为过年总是让亲人团聚,和谐快乐的好日子。
据笔者了解,也有和姥姥说的完全不一样的说法:初一不用接财神,因为财神是常住不走的。理由是,一年中出走的主是灶王爷。灶王爷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去向上级汇报全年的工作,把每家一年的善与恶做一个汇报。
灶王爷两边是分列着两个罐子,一个叫做善罐,一个叫做恶罐,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灶王爷所察觉,会将我们平常的表现,都会放进不同的罐子里面。而财神是作为常住人员,是不用迎接的,进行祭拜即可。这个传说和习俗也很有意思,有了善罐和恶罐之说,也就多了一层含义:鼓励和督促大家平常多做善事,少做恶。这样财神才会光顾你。
其实,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关于新年的风俗习惯肯定因地区因民族而宜。虽然习俗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盼望着国富民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好,向芝麻开花节节高。
“迎财神”不过是讨搞个好彩头罢了。农家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姓希望新的一年事业有成。
年俗文化,大年初一开财门,什么时候开最好;有什么讲究。
如是说没有记错的话,好象是打小老师一直没有教。
最好与否,讲究什么;见仁见智,不做强求。
倒是有一点就是:
长辈按通书(黄历);晚辈爱倒数(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