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家里可以放刀,但是不能私藏甲胄呢?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问的好,小伙伴们瞅古装电视剧,一脸胡子拉碴那些个所谓的侠客,腰上插把大刀片子,满华夏大地四处溜达,更有甚者城门口那窜进来窜进去,他也不见那些个把门的兵丁,把那破刀片子给没收了。
在咱的眼里,那大刀片子可是打劫杀人的利器,那些个兵丁咋就不管管呢?估计小伙伴们都有这个疑问,为毛呀?
为啥不禁大刀片子
这是因为,咱大华夏打有人开始,到民国老蒋卷铺盖卷窜到台湾为止,就这时间段里那土匪他就跟那海里的千年的乌龟一样,就没断过。
当然现在咱这社会不得不夸赞一下,从山头到海底只要属于咱大华夏的地,土匪这玩意他就跟那恐龙似的已经绝迹了。谁要是不信,脑壳上贴上这俩字晃荡晃荡,那牢饭管饱,指不定就管你一辈子,小班房就成了最后的归宿。这弄不好就是一颗花生米,连口酒都不让你喝,捎带着大家伙还送你俩字——活该!
所以像老梁这体格,大晚上十二点街上溜达溜达他也没个害怕的,咱这治安好。
可之前不是这样,土匪就不说了,那卧山头上的大虫冷不丁窜出来冲你呲牙,那野狼从草丛里探出个大脑壳一对蓝汪汪的大眼睛瞅着你。您要是手里没个称手的家伙,这一准的完蛋。
所以这每个朝代为了打击这土匪,加上让那些个走山道的平头老百姓有个基本的保障,这就允许你民间藏有兵器。
大刀长矛大铁锤搁家里放着,这不碍事,那衙门口他也不会因为这,拿那大铁链子跑你家门口找你玩。
当然您要是家里藏了弩,这不行。藏弩?为啥不行呢?
这是因为弩这东西,不需要训练,一个光屁股小屁孩上了弦他就能用,而且攻击距离超长,所以衙门口是不允许有这东西的。
哎!这一聊就把不住嘴,又聊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继续聊。
所以大家伙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那些个破烂一样的打铁铺里,只要您掏的起毛毛钱,按高,中,低档那大刀片子甩开了买,他也没人管你,这还不算,您还可以玩订制。
为毛甲胄就不一样呢
但这甲胄可就不一样了,家里要是收藏了这么一副,轻者流放,重者可就掉脑袋了。
这不民间一直就有流传说“一甲顶三弩,三甲您这就得进地府”。
说的轻点,这甲胄您可以看成军队的制服,这军服是个人就能穿的吗?显然不是!
这说的重一点,这甲胄的防御力可是惊人的,相同的武力值,这穿了甲胄的单挑五个同行这没啥问题。而且这要是聚集起十个富有经验的甲士,攻击个小镇只要突击进去,一般人还真奈何不了。
所以这朝廷对这甲胄看管的及其严格,而且就算是在军队中,拥有甲胄的士兵那都是军队中的精锐才会配备,一般的士兵他是没有的。
这么说吧,装备了甲胄的士兵,那就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这要是搁战场上,运用得当那基本上就是平推了。
在这里老梁插一句,就算是现在的美国佬,他们的枪支随便卖,据说那枪.店里的枪能装备一个团的武器,但这地您是找不到一件防弹衣的。
这事和咱今天讲古代的事,其实是一个理。
当年周亚夫的儿子就想是弄五百服甲胄,就等周亚夫走了以后,把这五百副甲胄塞他坟头上,当陪葬品。结果这事发了,汉景帝拽着这事不放,要给他扣一顶谋反的罪名,最后周亚夫弄了个气不过,这就封了嘴巴玩绝食抗议,撑了五天,愣是吐血而亡,你说这事整的。
所以甲胄绝对是封建社会衙门口里的禁忌,不管是谁触犯了,这可都是大罪,除了皇上发话,这等您的就两条路,一条瞅着那两千里外的大野地——流放,另一条全家老小这就把脑袋搁了法场上,等着刽子手往下剁。
所以甲胄这物件,搁古代他的数量和质量那都是和政府的综合实力有着莫大的关系,说的夸张一点他比大多数带有进攻性的武器都重要。
说实在的,就因为古代那衙门口对甲胄的特殊关注度,整到现在,存世的甲胄那是少之又少。
小伙伴们听过山纹甲没,这是所有甲胄中顶尖的甲胄,流行与宋朝和大明朝,防御力不仅牛掰,而且美观,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您要家里有这么一副,得,北京城地界一套二环以内的大房子准有您一套。
当然甲胄这物件,您千万别和那电视剧里的甲胄比,那侠客拿大刀片子一划拉,就躺下一大片的甲士,这根本就没有的事,千万别当真。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我国古代对于刀具的管控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元朝就严格管制刀具,有“十户一菜刀”的说法,几乎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影响。但在绝大多数时期,刀具的管制相对于甲胄而言,要宽容的多。这是由于此两种物品的功能性不同而造成的。
古代刀具管制
由于影视剧的影响,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是古代可以随意携带刀具,其实这也是个误区。
春秋战国时期被证实了是我国青铜器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青铜所制的刀剑成为各国之间互相征伐的常备武器,但这个也只能是军队配备,也就是贵族配备,因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参与正规军,奴隶和平民只能在战场上做后勤以及苦力。因此真正持有杀伤性刀剑的就是贵族,而且也只有上层贵族才具备配持装饰性刀剑的经济条件。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示天下之民。”——《过秦论》
秦朝是管制刀具最为严格的朝代,著名的“十二铜人”就是秦政府收缴的民间兵器制成。韩信敢带着剑走在大街上也真的很尿性!这种行为如果按照当时的法律,抓住了应该就是就地正法了。
汉承秦制之后,刀具的管理依旧是严格的,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开国大将周勃因“私藏兵器”而被下狱,虽然历史翻案说这是政治斗争,但能够以此罪名收监,说明汉朝的刀具管制也相当严厉。
时至唐朝,《唐律》明文规定了不得私有“甲弩、矛矟”,这个很容易理解,甲则是甲胄、弩则是远程杀伤武器、矛和矟都是较长的军事装备,这个管控是合理的。但唐朝对于佩剑佩刀的管控相对宽松,这个从现在看来应该与整个国家的“尚武”风气有关,文人墨客们都会佩剑加以装饰,吟诗作赋时也少不了舞剑者“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助兴!
“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开宝禁令》
宋朝与唐不同,整个国家尚文轻武,所以对于民间的刀具管制又严格起来。但在《宋会要辑稿》里提到的“著裤刀”是允许携带的,这是一种挂在裤子上的短刀,可以算是普通民众用于日常生活的刀具,也用以成正当防卫。《水浒传》中杨志于街头所卖之刀并非属“著裤刀”,所以这种情况应该不可信,此书本来就多以反常规的手法来突出梁山好汉的性格,诸如梁山好汉大块吃牛肉的描写,宋朝对于耕牛的保护力度可以说与今天保护大熊猫一样,吃牛肉本身就是一种造反的举动,“杨志卖刀”应该也是这种描写手法。
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神庙仪仗,止以土木彩纸代之,用真兵器者禁。诸都城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在外郡县不在禁限。——《元律》
元朝对于刀剑弓弩的管制应该最为严格,毕竟是以弓马赢得的天下,所以元朝从源头就控制了武器装备的生产,铁匠铺也许是当时最难办理营业执照的行业!就连祭祀也严禁使用铁质刀具,并对持弓持刀的身份进行严格规定,不到一定级别和职务要求,官员也不是谁想配刀就配的。并对汉人做了特别规定,即“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汉人为军者不禁”。这也是元朝自知属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因此最注意防范的就是汉人。元朝管制的不止是刀剑弓弩一类的杀伤性武器,还规定“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管控范围之广应属历代最严,直到明清两朝,才对刀剑的管理放宽许多。
因此在我国古代刀剑的管理上还是相对严格的,众多朝代是对于长刀长剑的佩戴有着严格的身份要求,或是士大夫、或是皇亲国戚、或是世家贵族,贫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也没有经济能力佩戴刀剑的。而众多铁匠铺也非影视剧里那样客人让打什么刀就打什么刀,政府几乎会对每一种家用刀具的规格指定标准,重量、尺寸都在限定范围内才算合法。
古代甲胄的管理
如题所说,古代对于甲胄的管理确实要比刀具的管理更为严格,甚至可以说是“零容忍”。
“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 ——《国语·晋语三》
古代对于甲胄管理的严格性主要因为甲胄的功能性是单一的,那就是战争,如《国语》所说的“戎之政也”。无论哪个朝代,甲胄在统治者心中就是政府军队才可以拥有。自先秦开始,军人披甲上阵以后便有了“甲士”的称呼,所以古代常说一个君主或者国家拥有多少军队,就会称之“带甲百万”之类。因此,古代的甲胄就意味着军队,那么私人持有,那就是发动反叛的象征。
这个甲胄无论是普通人民还是皇家贵族都被纳入管控范围。公元624年,李世民与大哥李建成的权利斗争中,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向李渊举报太子李建成往庆州都督杨文干处私运甲胄,有谋反之意,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李建成都已身为太子授命监国了,还能以甲胄为把柄掉进圈套,可见唐政府对于甲胄的管控有多么严格。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但在古代的一些兵农合一的户籍制度里,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兵农户籍的人口,在遇到战争受国家征召时,需自己购买武器装备,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来给予经济支持,如《木兰辞》里所述,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并非所有装备都由个人筹备。例如唐朝的府兵制,需要个人筹备的装备明文规定为“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毡帽、毡装、行藤各一”,这些装备购买并不是如花木兰一样购于集市,而是去往政府指定的府库购买;番上宿卫的则由府库发放,无需出钱。特殊装备如“乌布幕、铁马盂、布槽、斧、甲、盾”均由折冲府统一筹备。由此看来,大体上攻击性武器由自己筹备,而防御性装备皆由国家统一管理,这也能看出甲胄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其实对于刀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但由于刀具的功能性教多,除去贵族和上层社会人物的配饰需求,还如家用劈材的斧头、厨具菜刀、农用的镰刀等,猎户还需要软弓、短枪,这些刀具一方面在官方登记造册,一方面控制规格和持有数量以及身份,能够达到管控的效果。而甲胄作为战时才能使用的特殊物品,便一直属于历朝历代严格管控,不得私人持有的物品。
在古代很多朝代其实对刀具管理的也是很严的,一旦家里被发现私藏了大量刀具,是有可能被判为反贼的!但是即使这样家里还是可以放刀的,能起到自我保护,然而不能真正去伤人的甲胄为何却不让私藏呢?
古代环境
在古代不但经常有野兽出没,还会有流寇和盗贼。在古代可没有110让你拨打求救,所以这时候如果每个人家里都不允许有刀具的话,那百姓岂不是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了!所以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都会在家里隐蔽的地方藏一把刀!
刀是生活必须品
刀除了可以当武器以外,还是生活必须品。他可以是菜刀、镰刀、砍柴刀等等,离开了他人们根本没法生存,所以即使在古代也不可能去禁止家里使用刀的。
刀的作用
刀在平时生活里可以做为我们的生活工具,战争一旦爆发它又可以成为我们的战争武器,即使有些东西不方便,我们也可以立马拿到铁匠铺里去改造。如果我们刀具全部禁毁了,这时候是不是只能干看着了?
另外古代人们还喜欢把刀作为装饰物,常常在刀上面镶上金银珠宝,作为人们的一种爱好,皇帝也不可能一下把他剥夺掉!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家里可以当刀的原因,而不准私藏甲胄的原因如下!
朝廷已明文规定
只有朝廷的军队才能装备甲胄,穿甲胄的都是朝廷精锐部队。朝廷通过控制甲胄来保证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这就好比我们现代是不允许百姓私自携带枪支的。
甲胄的作用
甲胄它是军队们作战时最重要的防御武器,他能在战士们作战时保证身体不被敌方得武器所伤害。
甲胄制作成本高
甲胄这个东西制作起来十分困难,它不像大刀打造起来十分容易。而且他的成本也很高,因为在古代他没有现在车间流水线的概念,要想制作出一套精良的甲胄,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时间手工完成,就算不做精良的一套普通的也比它成本少不了多少,所以普通市民再有钱,也不会没事去制作甲胄,除非你有其他想法
甲胄的象征意义
周亚夫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看他快要不行了,就买了五百副甲盾,准备等周亚夫去世后烧给他。谁知道被人告发,说他是要造反。周亚夫不但被抓,还真判他有罪了,连当时的皇帝汉景帝也默认他有罪。想想五百副家盾,只能起防御作用。为何就判他造反呢?很明显,在古代人看来,甲胄就是造反的象征意义,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的故事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在《水浒传》中,各路好汉敢带着朴刀四处溜达;杨志敢在街头卖刀;甚至,花和尚鲁智深随便找个铁匠铺,都能打造兵刃。但是,这些好汉都不敢佩戴甲胄,携带弩箭!
古代,朝廷觉得民间持有刀剑等兵刃有利于打击流寇和盗贼。而且,以前野兽出没较多,民间也有持有兵刃的需求。
所以,历朝历代对于刀剑等兵刃管控不严格,朝廷是允许百姓私藏一些刀剑防身的。打打野兽,赶赶土匪。但是,弩箭和甲胄是绝对不允许民间持有和打造的。尤其是甲胄,有甲胄就等于有暗自募兵嫌疑!没有朝廷允许,谁持有甲胄就是谋逆!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甲胄的防护力相当可观。只有朝廷的军队才能装备甲胄,穿甲胄的都是朝廷精锐部队。朝廷通过控制甲胄来保证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是最强的。(装备甲胄的士兵就相当于现在的装甲部队,就算是允许持枪的美国也不允许民间持有装甲战车。)
无论是那个朝代,只有被查出有“甲胄”轻则就放三千里,重则杀头抄家!所以,有了“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俗语。
甚至,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朝廷允许民间持有鸟枪,却不允许私藏甲胄。
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摘自《清世祖实录》
(文|勇战王聊历史)
儒家提倡智民、富民、强民。法家提倡愚民、贫民、弱民。儒家允许百姓家中有刀枪剑戟、弓弩、盔甲等各种武器。法家禁止人民拥有一切兵器。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收天下之兵于咸阳。铸十二金人。禁止人民拥有兵器的秦朝,反而成了最短命的王朝。
自汉代起,采用的政策介于儒法之间。允许人民拥有刀枪剑戟、弓箭。却不能拥有盔甲。私藏盔甲,等同于谋反。
汉代以后,兵器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管制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弓箭。另一类是严格管制兵器——盔甲。
如某豪富富可敌国。拥有家丁护院数百人。还配备有上千件刀枪剑戟、弓箭。这不违法。但只要有一件盔甲。就是私藏管制兵器。比照谋反罪处死。
可以拥有除了盔甲之外的所有兵器。这不是儒家思想。更不是法家思想。而是黄老学派思想。黄老学派介于儒法之间。
附录:在诸多方面,黄老都介于儒法之间。如:法家提倡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儒家提倡父子兄弟,罪不相及。黄老主张:官员犯罪,连坐其推荐者。无推荐者,连坐其首长。庶人犯罪,连坐其父。妻儿不受牵连。【法家是一人死罪,诛杀百人。儒家一人死罪,只诛一人。黄老一人死罪,诛两人】
事实上,古代很多朝代对于刀的管控力度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宋明两朝,因为担心手握战刀的人民会起义造反,所以政府明文规定,除了个别工具用刀(菜刀、柴刀、猎刀等),百姓是不允许持有军刀的,因此可以看到在宋代有很多绿林人士会使用朴刀这种劣质拼装刀。
当然有些祖上是武官的人家可能会流传下来几把比较好的刀,只要不被政府发现或是做好登记,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少数的几个人即使供得起刀(存刀是要保养的),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但是拥有盔甲的话,就是另一说了。
从汉代开始,中国士兵的披甲率开始迅速提高,不过最高也是宋代的70%多点,原因就是因为盔甲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保养费用高。如果一个人供得起一套质量可观的盔甲,那他至少买得起百十把一般的战刀,这就足够装备起一支校队了。一个百人的校队,对于北宋的地方政府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威胁了。
除了甲胄代表着富有的资产,也表示着这家人有可能有会铸甲的工匠,一般来说,民间的铁匠是不会也不允许铸甲的,但是一旦有人资助,那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存在。因为一套全甲的防御力很高,通常在一个时代,如果战士身披全甲,同时代的轻武器是很难伤到战士的。这点明代名将戚继光曾说过类似的话,说是一套好的盔甲,可以保障近战时难受敌人的伤害。因此,民间是不被允许私藏盔甲的(有关系的人另说)。
刀,兵器也,除了作战之外,还可以用以防身。因此,在古代之时的多数朝代,民户家中可以存有刀具,其目的用以自保。古代之时盗贼、山贼横行,各庄各户为求自保,所以打造刀具,官府也是许可的。例如《水浒传》中的那些庄户之中都有兵器,走乡串户之时,还可以带朴刀等武器防身,大摇大摆走在街上,没人管你。
但甲胄却不可私藏,为何这样?
甲胄,铠甲也,乃历朝国家之重器。唯有朝廷武库才可储存,除了朝廷赏赐或者祖先遗留之外,任何人不得私自打造、售卖铠甲,违者皆以谋逆之罪论处。要知道这个罪责很严重,轻者私藏甲胄者一人杀头,重则连累全家。
当年西汉名将周亚夫为汉景帝讨伐七国叛军,封爵拜相,谁会想到如此大的一个人物,竟然被人举报家中藏匿铠甲五百具。这可是谋反的大罪,就算是一品大员也不能幸免,因此周亚夫被下入狱中,最终绝食而亡。
试想当年曹操以三千甲胄而起兵讨伐袁绍,努尔哈赤以十三具遗甲而讨伐大明,这些都与甲胄有关联,在朝廷眼中,穿上铠甲即为准备作战,因此铠甲之威强于刀枪。
不过在有些朝代,针对甲胄管理的并非十分严格,比如唐朝有段时间,朝廷是允许民户家中存放铠甲的,到战争之时,动员令一下,农户即为士兵,穿上铠甲,拿起刀弓就可作战。
杜甫那首《兵车行》,其中有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描写的就是这种农户为兵的画面。不过自宋朝以后,针对铠甲管理便越发严格,元、清两朝更可以以苛刻来形容。
在古代,私藏甲胄是谋逆的大罪,但是政府并不怎么管控刀具。
在古代战争中,甲胄非常重要,一个穿甲的士兵,想要杀死他,难度是杀仅穿单衣士兵的好几倍。而且甲胄的生产难度,也非常高,可以说是刀剑的几十倍。
▲ 大唐黑漆玄武鱼鳞甲复原
在古代,一个村子的打铁铺子,就可以锤出一把刀来。但是这个铁匠,靠他自己一个人,是怎么也造不出一副完整的甲胄的。
古代甲胄,一般都是官方的兵器坊生产,需要多人协同工作,从浇筑甲片,到织甲成衣,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在古代,甲胄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军事物资,就像现在的炮弹装甲车一样。
所以古代政府对甲胄,管控非常严格,一经发现私藏甲胄,不是流放就是杀头。比如汉朝周亚夫,他儿子见其日渐老迈,就买了500副甲胄放家里,准备等他死了给他陪葬。被人发现后,全家因谋反的罪名锒铛入狱。
▲ 宋朝步人甲复原
但是刀剑就不一样了,首先古代打仗,其实很少用刀剑,古代士兵主要是用枪、戟、弩这样的大型高杀伤力武器,刀剑一般都是带在身上做个备用。
其次刀剑的生产难度也比较低,而且古人防身也需要武器,一般政府就没怎么管了。古代人家中,一般都会放把刀用来自卫。
家里放刀,一是抵抗盗贼土匪。在古代,如果碰上流年不利,粮食歉收,很多人活不下去了就会落草为寇,也就是变成强盗土匪干抢劫的营生了。所以古代人家里,都会放把刀,就是为了抵抗盗贼土匪。
▲ 古代大刀
第二,则是为了抵抗猛兽袭击。古代生态环境比较好,森林茂密,野兽也多,经常出现豺狼虎豹出来吃人的事情,家里有武器,也是为了抵御这些猛兽。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佩剑带刀的豪侠。比如韩信就是因为佩剑,被人羞辱;再比如杨志,还可以把刀拿到街市上去卖。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家里能有刀有剑但是不能有甲胄的原因。在近代,冷兵器渐渐变成了热兵器,甲胄的防护能力越来越差,就退出军事战争舞台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刀枪是用来防身的,而盔甲则是用来进攻的
对于甲胄和刀剑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刀剑是用来进攻的,盔甲是用来防御的,这种设定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刀剑才是用来防御的,而盔甲却是一种进攻性武器。
倘若手中只有刀剑,你是不敢去造反的,因为没有护甲你是很脆的,可能官军给你一刀,就是重伤不能再战了。
不过一旦有了盔甲,情况就不同了。有盔甲护体,官军给你十刀都不一定能伤到你,你就有了造反的资本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元代,其他的王朝都是允许民间持有武器的,这主要是考虑到臣民的自卫需求。而在前秦和秦汉时期,佩剑更是一种男人的礼仪,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时人们佩剑是非常正常的。然而无论是哪个朝代,私藏盔甲都是重罪,家中藏有盔甲就意味着谋反,根本不需要解释,也没人听你解释,私藏甲胄就是死罪。
唐高宗时期,太子李贤就因为家中藏有铠甲百余件而被武则天认定为谋反,要求唐高宗废除李贤(李贤也是武则天的儿子,由于他和武则天关系紧张,因此武则天急欲将其废除)。
虽然唐高宗百般袒护儿子,但是终究没有经得住武则天的劝说。为此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所收缴的铠甲也在天津桥下被公开焚毁。
同样是太子,唐玄宗时期第一个自李瑛也是因为穿戴盔甲入宫而被赐死的。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希望拥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武惠妃假传圣旨,欺骗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进宫缉捕盗贼。受到蒙骗的三人身着盔甲进入皇宫,结果被唐玄宗知道后勃然大怒,认定太子三人意图谋反,三人被下狱赐死。
试想,连太子和亲王私藏或在禁地穿戴盔甲都不行,普通老百姓就更不能允许在家中存放盔甲了。
各个王朝之所以如此重视盔甲,其原因就在于盔甲的防御力太高了,在冷兵器时代打仗,穿着盔甲和不穿盔甲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身着甲胄者的防御力会大大的提高。
不过,也曾经有人举例说当年的秦军常常赤膊上阵,勇武异常。但其实这是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秦军士兵为了抢人头才敢脱去盔甲的。如果一上来就脱掉盔甲,秦军早就没了,一千个白起也不管用。(秦皇陵兵马俑身上都是穿戴有盔甲的)
从战国时期开始,各国士兵就开始身着青铜和铁质盔甲,不过由于当时的冶铁技术限制,甲胄还是以青铜为主,盔甲所覆盖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上半身。
到了汉朝之后,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质盔甲逐渐普及开来,盔甲的覆盖范围也从躯干发展了全身。(复原西汉时期的盔甲,这是扎甲的一种)
之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盔甲的防御力达到了顶峰。两宋时期的盔甲已经是扎甲的最高水平,不论是宋军还是金军、辽军、蒙古军,都拥有自己的重骑兵和重步兵,他们身上被盔甲全部覆盖,只留下一双眼睛去观察战场,防御力极高。
这个时候想杀死敌方一名士兵是非常困难的,普通的刀剑都砍不透对人的盔甲。
而同时期的欧洲更是演化盔甲的终极形态——全身板甲。为了对付这些板甲,中西方纷纷发明了流星锤,铁锏等武器,这些武器都是靠着巨大的质量将对方盔甲砸变形,从而对人体构成伤害,也就是说将敌人生生砸死。(宋代将军甲胄复原图)
所以说盔甲的防御力是极高的,穿上盔甲的战斗力也是直线飙升的。正是由于盔甲的重要性,古代将士兵称之为“带甲之士”或者“甲士”。从中也可以看出,不穿盔甲都不被认为是士兵。
在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军常常都是几十万人打不过官军几万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盔甲的保护。如果穿上盔甲,那么将大大拉近民间武装和官军的差距,极大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对盔甲的严禁一直持续到清末。在清代,臣民在取得登记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拥有鸟枪和弓箭(弓弩在很长的时间内也是严禁民间私自持有的,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其杀伤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大大强于火枪),但依旧不允许持有盔甲。直到火器彻底取代冷兵器后,失去意义的盔甲才被解禁,但此时的盔甲已经没有什么实战意义。
在古代,刀和甲胄都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所比不缺少的兵器配置,其中,刀是进攻和防御工具,而甲胄单纯就是防护工具,是为保护将士们的身体而存在的。这两种工具在战场上密切配合,但战场之外,刀也是一种生活工具,而甲胄脱离了战场之后并没有其他的作用,这种属性本身就决定了甲胄只可能是朝廷的配备,有甲胄的地方就一定有战争或者即将有战争。这就不难理解刀为什么可以随便什么人都能拥有,而甲胄则是被严格控制的。
刀既有战争属性也有生活属性,不同形制的刀用途自然是不同的,战场上的刀自然是不允许百姓私藏的,但是百姓生活中又离不开刀,比如切菜有用菜刀,割草割麦子等用镰刀宰杀牛羊鸡鸭等六畜也要用到刀,即便是到外乡去出于安全的考虑也可以带着大刀,就现在而言,还有水果刀削笔刀等各种各样的刀具,这些都是典型的生活用品,几乎是家家必备的。
古代不如我们当代社会,社会保障还没有十分健全,遇到险急情况也无法拨打110,然而山林野兽却不少,盗贼流寇也很多。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以防侵扰,刀具便成为人们的防身用具。如若一场猝不及防的战争突然爆发,刀具也可用作征战沙场的武器,所以说家中不让藏刀这是不现实的。
但刀和刀也是不同的,生活中的菜刀、柴刀、猎刀等,百姓使用是不受限制的。除此之外,古代的人们也喜欢在刀具上挂些装饰物,例如金银珠宝之类的,细细把玩,陶醉其中。但是,倘若用来防身的或者战场上的那种刀具,在家中大量私藏的话,也是极其危险的,一旦被发现也基本会被判定为谋反。
再来说甲胄,一听到甲胄这个词,可能还会有人感觉陌生,用另一个词或许更简单明了一下,即盔甲:头盔和铠甲,战场上专门保护将士的一种兵器。
甲胄的制作工序十分繁杂,《周礼·考工记·函人》中详细记载了周朝时期甲胄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那是相当复杂的。当时甲胄的材料还基本没有金属的成分,而是用的动物的皮。比如当时有三种甲胄的材料,分别是犀甲、雌犀甲以及两者混合,其寿命都是很不相同的。再说到制作流程,就更加复杂了,要测量人的身高,要裁剪甲片,要称重量、要将甲片刮干净等等,一道道流程下来,相当麻烦,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流水线作业。
后来甲胄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而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面积也越来越大,头盔也被加了进去,这样工艺就更加的繁琐,哪怕制作一套简单的甲胄,也至少需要三四十名工匠花半年多的时间来完成,况且无论是制作铠甲还是制作武器,都是需要大量金属的,其成本是很高的。其次是矿石,也是制作甲胄不可缺少的东西,然而铁资源贫乏,所有的资源都要先供给朝廷使用。
而且甲胄本身就是朝廷指派人专门制作,非技术娴熟的工人不能胜任,周朝负责制造甲胄的是函人。再加上所用的材料等,普通人几乎是没有财力和能力来制作一副甲胄,而且甲胄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对于甲胄,从先秦开始,统治者就不允许私藏,并且还有专门这方面的律法规定,甲胄乃朝廷军队之装备,平民百姓无权拥有。就看《水浒传》中的各位英雄好汉,大多都背一副朴刀即劣质拼装刀在街上随意走动,杨志在街头卖刀,花和尚鲁智深在铁匠铺打造兵刃,却没有一个人敢携带甲胄的。倘若在百姓中查出有甲胄的存储,轻则流放三千里,重则杀头抄家!也就有了“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俗语。
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验证这一点。西汉名将周亚夫为汉景帝讨伐七国叛军,凯旋归来后,被封为丞相,晚年的时候,身体不佳,儿子为了尽自己最后的孝心,便买来500副甲盾,打算在周亚夫死后烧给他,不料有人告密,污蔑周亚夫有不臣之心,便被人捉拿而且还判了罪,当时的汉景帝也默认了他的罪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实际上甲胄这个东西是很危险的,它能在战场上护人性命,也能在某些时候要人性命,端看人和甲胄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了,倘若只是服从军队的安排,出战的时候从部队领一副甲胄,那么它就是人的保护神,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倘若有人想在自己家中藏点甲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既然是私藏,那么一定是背着朝廷的,不是正常的服从安排上战场,而甲胄又是战争的标配,那就很明显了,此人有不臣之心,朝廷自然留不得。
为何私藏甲胄的人留不得?其一,甲胄的制作很繁琐,需要的材料很多,能找到工匠并有材料制作甲胄的人,非富即贵;其二,甲胄就是战场上的兵器,一定要有战争才能发挥作用,说其他的都是扯淡,所以私藏它就等于谋反。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是利器,是攻击性武器。甲胄是防御性武器,本身并没有攻击性,只起防身的作用。
但奇怪的是,古代除了秦朝、元朝等少数朝代外,基本上都不会禁毁刀剑。就算是秦朝,禁毁得那么厉害,韩信还经常搞一把宝剑来悬挂在屁股上,到处张扬,根本就没人管他。显然,秦朝禁毁刀剑,也只是在初期。几年过去,对这种事情就不闻不问了。
(韩信剧照)
但是,作为防身所用的甲胄,却基本上是历朝历代严厉禁止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周亚夫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见他要不行了,就买了五百副甲盾(甲和盾都是防御性武器),准备等周亚夫去世后烧给他。结果这件事被人告发,说周亚夫想造反。周亚夫被抓起来,廷尉审判他的时候,他说明了用途。但是廷尉依然判他有罪。当时的皇帝汉景帝也默认他有罪。最终周亚夫气不过,绝食吐血而死。
别说周亚夫气不过,就是我们也替他抱不平。如果是五百副刀剑,拿在手里,在战场上还可以冲杀一番。五百副甲盾,只能起到防御作用。而如果真是想造反,光靠防御能起到啥作用?但居然被说成要造反。
很明显,在古人看来,甲胄作为造反的象征意义,是超过刀剑的。
最有象征意义的事情,是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的故事。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给误杀了,愤怒的努尔哈赤,拿着父祖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反抗明朝,最终成功建立后金。
其实,努尔哈赤的父祖留下的武器,岂只有十三副铠甲。刀剑肯定是不少的,远远多过铠甲的数量。可为什么,历史上并没有说努尔哈赤拿着多少刀剑起兵,却反而说他拿着铠甲起兵呢?这就是甲胄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
(周亚夫剧照)
那么,古人为什么对甲胄如此重视,把它列为禁毁武器,反而放任刀剑呢?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古代一般不禁毁刀剑。
不禁毁刀剑,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刀剑没办法完全禁毁。因为刀剑除了是武器外,还是生产工具。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只不过生产用的菜刀、砍刀、镰刀,和在战场上用的刀剑有一些区别罢了。但是这也没办法严格区别,不能说某一个东西就是生产工具,某一个东西就是上战场的武器。
二是对刀剑的禁毁其实并没有作用。因为你没办法禁毁生产工具。一旦战事爆发,生产工具,照样可以作为战争武器。就算不方便,把这些工具拿到铁匠铺,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适合战场杀敌的武器。
三是古代的刀剑还有饰物的作用。古代的刀剑,常常作为装饰用的东西。上面再镶上金银珠宝等。这是古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一种爱好。这种爱好,没办法一夜之间就给大家夺去。所以也没办法禁毁。
(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
那么,刀剑这样的利器没办法禁毁,为什么却要禁毁防御性的甲胄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恰恰就在这防御性上。
刀剑这些东西,当被查到的时候,你可以解释为生产工具,解释为饰物。但是甲胄被查到后,怎么解释呢?因为这个东西只有在战场上才有用。离开了战场,还有什么用呢?总不能说为了防身吧?
如果你说为了防身,问题也来了。这种只在战场上才防身的东西,你不上战场,防什么身呢?你觉得是用来防身的,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想上战场。而想上战场,肯定就是造反了。
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副甲盾,周亚夫说是冥器。当时廷尉就问他,你难道是想要去阴间造反吗?这个话,一般人都觉得,是廷尉揣摩汉景帝的圣意,故意刁难周亚夫的。但其实廷尉说的并没有错。不想造反,无论在阳间还是在阴间,甲胄都是没用的。为什么要买呢?
正因为这样,甲胄在古代才被严厉禁止。
(参考资料:《史记》《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