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历史,战争。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来能成就一番霸业的君主,总是忌惮辛辛苦苦为其打下江山的下属,生怕他们居功自傲、功高盖主,必欲除之而后快。
话虽如此说,可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不得善终的,关键得看他们是否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能放低姿态,懂得进退,还是能获得好结果的。
今天,有书君就来为大家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一、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是战国时四大名将之一。他出身贫寒,但年少时爱读兵书,年纪轻轻就入了军营。从无名小卒开始,凭自己的实力逐步上升,获得了秦王嬴政的赏识,跻身将军之列。
在秦国和赵国交兵时,作为统帅的王翦,遇到的对手是李牧,也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两人可谓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后来,王翦利用反间计,才赢得了战争。
这一战,为他的威望值加分不少,秦王心里对他也颇为忌惮,能不用他的时候就尽量不用,让他一边晾着去吧。
公元前225年,秦国伐楚。秦王问众将领需要多少兵力才有胜算的把握。李信自得满满地说:“二十万人马足矣。”再问老将王翦,他却说非六十万兵力不足以取胜。要知道六十万可不是小数,而是举全国之兵力了。
秦王闻之,心下更为不满,心想:“这老小子是胆小怕事,不敢应战呢,还是想拥兵自立,有朝一日好谋反呢?”
王翦也不辩解,遂以年岁已大为由,要求告老还乡。
孰料李信因轻敌大败而归。秦王无奈之下,只得请王翦再次出山。王翦却趁机求田问舍,行军路上三番五次的要求秦王赐其良田美宅。
这种行径让一般人甚为不解。实际上王翦正是摸透了秦王的心思,故意为之,好让他知道自己没有异心。
王翦在与楚国的战争中,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一年多。在楚军懈怠疲惫时,一举出击,赢得了战争。
功成之后,王翦立马交出了兵权,而秦王嬴政也不食言,赐予良田万亩。于是王翦得以安享晚年。
二、唐朝四世重臣郭子仪
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为平叛立下了盖世军功,因此被赐予免死牌,其画像被挂在专门用来表彰功臣的凌烟阁中,并受封为汾阳郡王,真是权倾朝野呀。
唐肃宗曾怕手握重兵的郭子仪有叛乱的嫌疑,郭子仪却一贯的保持低调、内敛的姿态,只要皇帝一声召唤,60多岁的他顾不得梳洗更衣,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出现。
有一段时间,因宦官鱼朝恩的谗毁,郭子仪被削去了兵权。当胡人叛将仆固怀恩进逼京师时,郭子仪被再次启用,并被授予许多职务,他却坚决辞去了诸多官爵,只留招抚观察使一职。
后来,唐代宗与其结成了儿女亲家,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更让其权势与威望达到了极点。
一次,郭子仪过寿时,升平公主自恃皇帝的宠爱,不肯给公公拜寿。郭暧愤怒之下给了公主一耳光,并扬言,只要自己父亲愿意,天下都是郭家的。
郭子仪闻言大惊失色,立即将儿子囚禁起来,并第一时间向皇帝请罪,虽然皇帝没有怪罪,郭子仪还是将儿子胖揍了一顿。
正因为郭子仪时刻懂得放低自己,才让他富贵而高寿,被德宗尊为“尚父”,至85岁时寿终正寝。
三、明朝开国元帅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曾一起放牛,情谊深厚。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并得到重用。后来徐达在朱元璋的引荐下,也成了一名军官。
徐达追随着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朱元璋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时,生性多疑、猜忌的他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对替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或冷落、或残杀,处理了不少人。
睿智的徐达深谙皇帝的脾性,他低调内敛,从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上他也没什么要求,依旧住在旧房子里,十分简朴。
当朱元璋出于试探的心理,要把自己原先当吴王时的房子赐予他时,他坚辞不受。朱元璋派人将他强行灌醉,抬到床上。半夜时分,他酒醒后,吓得赶紧跳下床,伏地磕头大喊:“死罪,死罪。”让朱元璋甚为满意。
每次挂帅出征,归还朝廷时,徐达第一件事便是交还将印,让皇帝放心。
鉴于他的这些表现,朱元璋也没有理由拿他开刀啊。
于是徐达成为了少数能被皇帝信任的将领之一,只是五十多岁时不幸得病而死。
历史上得到善终的将军还有许多。如战国时的乐毅,西汉时的卫青,东汉的邓禹,唐朝的李靖等等。有书君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
纵观这些人的特点,皆是懂得敛藏自己,低调、谦卑为人。正如老子所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多得不到善终。
这对身在职场的现代人也不无警醒作用。我们为人处世都不可走极端,当有所成绩时,要懂得适当的收敛,给别人一些表现的机会,或许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历史上臣下功高震主被杀的确实很多。诸如秦有白起、汉有周亚夫、宋有岳飞、明有于谦。给人一种飞鸟尽、良弓藏的感觉。自然也有对应的例子。
1、陶朱公范蠡
勾践在兵败会稽山后,开始重用范蠡、文种。后来卧薪尝胆,君臣筚路蓝缕。22年终于灭吴。
但勾践在成为霸主后,主动离开到了齐国。而留在越国的文种就兔死狗烹了。
而范蠡在馆陶经营生意,富甲一方,得以善终。
2、卫青
最近在看《汉武大帝》,里面有个片段,汉武帝问卫青你为啥这么谨慎,总感觉和你隔了什么。再一个就是,卫青在年老的时候,非要进宫见皇帝。很感慨他的做人方式。
卫青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立下赫赫战功,从不居功自傲。
3、郭子仪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基本是再造大唐的功劳。他儿子和公主的讨论就很有趣:
郭暧曾和升平公主发生了口角,骂道:“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公主大怒,回宫告诉父亲。代宗道:“他说的没有错,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并命公主回家。郭子仪得知后,将郭暧关起来,自己去向皇帝请罪。代宗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间的事,不用理他。”郭子仪回来后,将郭暧杖打数十。
在祖坟被挖后也很容忍。极其谨慎,得以善终。
4、曾国藩
曾国藩平了太平后,主动请求裁军,将湘军十多万裁到了三万。之后剿捻作战,都得依靠淮军。
果断拒绝诸将的称王建议。后来善终。
总结:
这篇写的比较短,但意思很简单,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很有能力,能安邦定国,是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第二,非常谨慎,不居功,不跋扈,不结党。
第三,懂得进退,能主动在关键位置上退下来。
懂得进退,为任宽厚的人才可能得以善终。不过巨大功劳往往依然是定时炸弹,所以在历史上多数都不会善终。这些具有偶然性。
大家好,我是彪哥出游头条号作者,很高兴来为大家回答。
其实提问的人心中有答案了,那就是功高震主的将军大多不得善终,毕竟这也是正常的人类心理,把威胁扼杀。但是举安享晚年的例子也是可以举几个的,且听我一一道来。
看回答的人说的比较多的是乐毅,卫青,邓禹,李靖,郭子仪,其实并不认同。因为善终不只是自己可以安享晚年,还是家族得以延续,如果自己安享晚年,家族被灭,那也不是善终。
就我来说,功高盖主主要看朝代,更重要的是看帝王的胸怀。
比如经常被后世误解的秦始皇,他对手下有功大将不错,但是秦二世而亡,大将后代都没有好的结局。
到汉朝,汉高祖对功臣也不错,但是吕后替他杀了很多人,比如一代军事大家韩信。真要说在汉武帝时候得以善终的,陈平,张良,萧何都算吧,想安享晚年,知进退也很关键。汉武帝没法说,因为他对将领赏罚分明,但是后期的巫蛊之祸,还是让众多将领枉死,卫青家族灭门。
东汉时候光武帝刘秀就不用说了,云台28将,除了邓禹外,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等剩余人数,大都得善终,惠及子孙。
说到三国,功高盖主还安享晚年的,典型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了,诸葛亮是以忠诚得以安享晚年,司马懿是以才智与隐忍,熬死曹家几代,最终后代建立西晋,统一全国。
说到唐朝,由于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基本上手下的将领也达不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到安史之乱后的郭子仪,才略过人,胸怀坦荡,得以安享晚年。
宋朝时,对文人还不错,但是对将军苛刻,被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石守信等人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明清时期就更难有功高震主的将军了,毕竟皇权越往后越是巅峰,直到军机处的成立,将军能起到的作用被弱化。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让汉族武装崛起,曾国藩,李鸿章勉强也能达到功高震主的级别,毕竟那时八旗子弟只是一个笑话了,他们也得以安享晚年。
喜欢看我历史问答的朋友,可以关注“彪哥出游”哦。
先让我们理解一下功高盖主是什么意思,就是臣子功劳过大,使君主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从古至今因功高盖主而惨死在君主手下的将军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汉朝的韩信,宋朝的岳飞,以及朱元璋手下的诸多开国大将李善长、陆仲亨等等。但是功高盖主却能安享晚年的将军也是非常之多,再此举例几个比较经典的。
张良,刘邦打天下时身边最为重要的谋士,楚汉争霸时为刘邦出谋划策,曾在鸿门宴上帮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长计谋平天下”等策略都为刘邦采纳,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称帝后封其为留侯。刘邦生性多疑称帝后大肆杀戮功臣,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彭越等先后被杀,使张良深悟了“敌国破,谋士亡”的道理,害怕刘邦也不会放过他,乃辞官而去,归隐山林之中。
卫青,西汉时期汉武帝手下的大司马大将军,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使当时从未被击败过的匈奴溃败,曾战匈奴七战七捷,在各种战役中都是屡建奇功,深得汉武帝刘彻重用。但卫青为人低调,从不与人树敌,对将士爱护有加,对同僚礼让谦和,加上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所以深得汉武帝信任,晚年得以安享度过。
其实历史上功高盖主却能安享晚年的将军还有很多,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与岳飞同一时期的抗金英雄韩世忠,清朝末期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潘等等,这些将军之所以能够安享晚年其实都是看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君王身边也许为人低调,懂得取舍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
接下来我所说的几位将军在历史上面都得到了善终,并且在看他们事迹的时候,我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
首先第一个人秦始皇手底下的王翦,王翦父子功劳有多大?在战国时期,什么是功劳?人头土地,比杀人跟谁比武安君白起,比土地跟谁比?王翦父子,秦国灭六国,王翦父子灭了五个,在最巅峰的时候,王翦掌握的情况,所有的军队60万大军全部在他手里。
就是这么一个功劳权利都极其之大的人 最后得到的善终,当然一部分原因是秦始皇千古一帝,对于功臣的善待,另一方面就是大家都听过的一个小故事,王翦伐楚的时候,手里掌握成60万大军,但是他出征以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找敌人主力跟他决战,而是找秦始皇要很多的经营财宝,田地税付,秦始皇和他手底下部将就感到很搞笑,您都握有60万大军了,您还要这些干啥?然后他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我贪的越多,秦始皇就认为我只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不对军权感兴趣,这样我就更安全。
第二个人汉武帝手底下的卫青。
他七征匈奴,七战七捷,官至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此同时,他的姐姐是当朝皇后,他的侄子是骠骑将军,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功勋卓著。
这个人也是功劳可以功高震主,但是最后也得到善终了,又是一个小故事,汉武帝跟他的姐姐,也就是卫子夫相处时间久了,毕竟夫妻两感到腻了嘛,然后汉武帝另寻新欢,找了另外一位妃子,这要是搁其他人手里,我有这么大的权利,看看自己姐姐失宠了,肯定是找办法,找这个妃子的麻烦,但是卫青却没有这么做,他是亲自带着礼物去拜见了这位妃子,并且跟她一起搞好了关系,汉武帝感到很开心,自己的这个小舅子会做人。
第三个人就是郭子仪
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安史之乱以后存在100多年,之所以能够平稳的度过安史之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之所以唐王朝那个时候还能姓李,就是因为郭子仪,这个人对内平定了安史之乱,对外对抗吐蕃,回鹘,等一系列少数民族,功高震主已经不能够形容他了,只能够说中唐时期所有的地盘都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
但是这样一个人做事情却小心翼翼,自己的儿子娶皇帝的女儿,一次喝醉酒的情况下,皇帝的女儿骂了自己的公公,然后郭子仪的儿子就对着皇帝的女儿说你们李唐王朝的天下都是我爹打出来的,你凭什么对我凶,接着她女儿就跑到宫廷里面找他爹告状,他爹想想说没错,确实是这样的,赶紧回去认错。
结果自家女儿还没出宫门,郭子仪带着自己的儿子过来认罪了。
实际上,从这三位善终的将军再看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来看,这些人都拥有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觉悟,该你血性的时候,你要提起刀嗷嗷地往上充,并且拿下胜利,该你服软的时候你就给我乖乖的坐在地上,当一条狗,这才是一个将军能够在太平盛世能够继续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则。
天下不打仗了,谁需要你的军事才能,大家都要求你好好的听皇帝的话,你如果这个时候再桀骜不驯,咔嚓一刀把你给宰了,你也找不了阎王爷替你喊冤,所以要求你必须要有政治觉悟,没有这个东西,你活不下来,你掌管那么多权力,你的权利跟皇帝想要拥有的权利冲突了,人家还不跟你死磕吗?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赳赳武夫、立马横刀帮皇帝打下一片天地的大将军,在取得不世功绩之后,因功高盖主而不得善终辈确实很多,历代名将如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等等,无不是在疆场上英勇杀敌,功成后却因被猜忌而遭到清算,最后横尸荒野、枭首灭族,让后人为之悲愤,且不寒而栗。
当然,细数百世而下,也有一些威名赫赫的将军,虽然功劳无上,足以盖主,但由于处理得当,善于攻心,深谙帝王心术,又懂得急流勇退,于是荣贵一生。这里举几个例子,说说南宋“中兴四将”中,除岳飞之外的其他三位将军——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他们为什么能够安享晚年,高位善终。
刘光世生于将门之家,早在北宋宣和年间,即随父亲刘延庆一起,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又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并参与对辽作战,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之变后,刘光世追随宋高宗渡江南下,金兵南侵,他与张俊、韩世忠等抗金保国,屡立战功。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南宋政府临时驻地扬州,宋高宗赵构仓皇出逃,扬州随即失守。面对残局,武功大夫、鼎州团练使苗傅和御营副将军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宋高宗下台,禅位于他那年仅3岁的儿子,在此关键时刻,刘光世与张俊、韩世忠一起,率兵勤王,后因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
不过,刘光世虽曾为抗金将领,但他对于抗金并不很积极,很多人说他“御军姑息,无克复志”。因此,在宋高宗为向金求和而向大将们收缴兵权的时候,刘光世欣然接受,并于1137年,以病为由,主动上缴兵权。1141年,他就以万寿观使退休,颐养天年去了(正是这一年底,岳飞即被囚禁)。他满足了宋高宗的要求,宋高宗自然不会再对他怎么样,所以他得以高位善终。
再有张俊。“中兴四将”中,张俊不是打仗最勇猛的,也不是战功最显赫的,但他却是为人最贪、财富最多、权位最高、结局最好的。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张俊不但牵头帮他平定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有“勤王”之功,而且一直是他的指东不向西、指西不向东的心腹爱将,当然是功臣。
不过,张俊对于抗金,也不是最积极的一个。所以,1141年,宋高宗召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到临安解除兵权,张俊立马交出了自己的兵权。赵构随即重用他为枢密使,又加太傅,封益国公,给予了高官厚禄,之后,他过了14年的悠然自得的富贵日子,才安然去世。
还有韩世忠。四将中,韩世忠与岳飞心性最近,也是坚定的抗金将领,不过,在收兵权这一点上,他与岳飞不同,没岳飞那么固执,更没有岳飞反映激烈。因此,他召回朝后,赵构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欣然接受,交出了兵权。1151年,韩世忠在富贵中去世,享年63岁。他去世后,宋高宗追赠他太师,通义郡王。
其实,功高盖主的武将想要善终,唯一的办法就是听皇帝的话,指东不向西,如是而已。
在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能够得到善终的人,我在这里举三位: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曹彬,元代的史天泽。今天是对三人一些相仿特质的比较说明,关于具体生平,就不在此处赘述了。
我们说能善终的将军,必然是因为他们的谨慎、明势的个性。就拿唐代“中兴”元勋郭子仪与另一位齐名的名将李光弼来说吧。为什么郭子仪能够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富贵终老,而李光弼却只能忧惧病逝呢?其实,个中原因归结起来,一个字:忍。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的郭子仪先生在身后,成为了历代“福将”的代表人物。延至如今,我们提及此类将领,这位郭尚父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最典型的来说,本回答中的曹彬、史天泽,都被誉为“当代”郭子仪。如《元史·史天泽传》便将此三人并称:
是以(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史天泽)比于郭子仪、曹彬云。
元世祖忽必烈也曾说:“朕想郭子仪、曹彬皆有显功,终身无大过,以致如此。今所奏岂其然哉,朕所知者,史天泽其人也。”(《元朝名臣事略·史忠武王》引)
我们可以看看史籍对于三人性格分别的描述:
郭子仪:“事上诚荩,临下宽厚”;
曹彬:“清谦畏谨,不负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性仁恕清慎,逊言恭色,在朝廷未尝抗辞忤旨……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将,称为第一”、“仁厚慎敬”;
史天泽:“其视富贵权势,敛然畏避……其善始令终,世儗之郭汾阳(郭子仪)”、“元取天下诸将,惟(史)天泽知大体……”。
不得不说,郭子仪的这个名位来的很辛苦,并非每个人都能忍受得了他所遭受的猜忌。其实,以郭子仪再造唐室的功勋,诚如其子所说,想取而代之也不是个玩笑话。在这种风口浪尖,作为“将而相者”的郭子仪,却能以大局为重,面对兵权解除(当然,这个事情有时候也和他的战绩有关)、父坟被掘等等事件都宽豁对待,在被冷落后仍能应朝廷之召,单骑退吐蕃。
可以这么认为,郭子仪的“偶像”效应,给了后世的大将们一个很好的典例。所以为北宋平灭诸国的曹彬能够终生谦谨,为蒙古攻金伐宋的“军阀”史天泽能够知时识势。
【史天泽像】
三人中,郭子仪享寿八十五,史天泽七十四,曹彬六十九。即使是最短的曹彬,在当时都称得上高寿了。所以,以我们常认为的“中庸”看法,保持他们的心态,的确更容易安享晚年。要不怎么说,李光弼才活了五十多岁呢。
秦朝名将王翦,唐代的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