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书法是否一定要临的与原帖一模一样?
谢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对于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在以前有过多次解释,今天只作简单的回答了。
我们学习书法,临摹书帖,无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开始都是一样的,力求一模一样。这里讲的是力求,也只是力求,说是要临摹的百分之百的像,那是根本不可能。
比如田氏兄弟,一生衷情于欧楷,功成名就,可是到了,田蕴章教授还是提出"学欧莫学田"。因为他是一位教授,他站在他的角度上这样子讲话,是完全正确的。
田英章老师,人家是开班搞培训的,教人自己所长,一点问题都没有。人家就是学欧楷的,自称欧奴,你叫人家去教柳楷,颜楷什么的,那不是强人所难吗?将话翻过说,如果有人要学柳楷,颜楷什么的,人家找他干什么呀?
田氏兄弟练习书法的目标很清楚,人家就是奔着一帖去的。而结果呢,他们将欧楷的窄长向横向外扩了一些,使人看着舒展多了。
田氏兄弟为推动全国人民掀起练习书法的热潮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一点,不要去否认人家。
这是田英章老师写的宁静二字。
这是我按照我的认识画的。
因为本人不喜欢写楷书,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很随性,四不像。
我们再回过头来谈一谈另外一个目标。
练习书法,有一样米养百样人一之
说,也有百样米养一个人的过程。
无论是怎么样子的,开始学习时,忠实于原帖是没有错的。因为在开始节段,我们所接触的只是一种或者是一家帖,初始过程,只能是有帖无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临帖种类的增多,这个忠实于原帖的过程会越来越短,从无我到有我的比重会产生逆转,走向质的变化。
本人是在退休时才开始练习临帖写字的,目的是为了消磨时间,用以打发余生的。
与名利无缘,纯属玩玩。
今天受邀胡侃两句,请大家千万别当真。
本人临帖,都是比葫芦画瓢。
这是临的《兰亭序》局部
临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临张旭巜草书四帖》之一
临孙过庭《书谱》局部
行书《赤壁赋》局部
草书《赤壁赋》局部
小草巜赤壁赋》局部。
欢迎各位朋友和老师们在留言区里讨论,批评指正。若是看着不顺眼,可以随便批。
若是有喜欢的朋友,就请你添加一个关注再走呗?
本人在此都提前一并谢过了!
[祈祷][祈祷][祈祷][玫瑰]
不是要求一定一模一样,也不是随意临摹。
临摹古人法贴是学习古人的书法技能自己书法审美理论。临摹是需要象,因为不象你就无法学习到古人的笔划,更无法理解到理论层面的知识。
但是临摹得太象了,非常可能失去一些书法中有意义的东西,比如笔力,比如神采,这些东西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你过分地专注象的表象,就会失去这些东西的领悟。
所以,学习书法既要学习表象,还要学习书法理念深刻的东西,既需要刻苦学习,还需要深刻领悟,两者缺一,则书法难成大器!
临摹是否需要力求逼真的“复制”,因个人所处的书法学习阶段而异。
(一)以个人书学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初学者应以原帖为蓝本,临摹得越相似越好;入门之后已经进入创作阶段的学习者,不必百分之百的临摹仿学,意临也可,只取自已最需要的即可。初学阶段是从无到有,重在打牢点画结构细节基础,对书法理论的积养还比较浅,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知,这个时候,临摹越像,效果越好。
(二)以个人书学目标不同而有所不同。业余的书法爱好者可以无限逼真去仿学古人,临摹经典,本身就是娱乐为主嘛。专业的书法研究者,研学的目标的探究艺术,因此书学必须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讲究一个时效。他们的临摹,特别是在书法创作、融塑个人风格的阶段,大量的时间是在读帖和理论研究,临摹也常以轮廓或细节上的意临为主,只求笔法笔意的技巧与形体大概,不须进行精准“复制”式的临摹。
(三)临摹要以理性认知为先。即便是初学阶段的临摹,也要尽量读悟在先,先看先琢磨,对笔墨章法进行粗络的研究,对线条的来龙去脉、结构的布局关系等进行理性的思索,尔后再去动笔去临写。很多朋友拿起笔来直接干,照着原帖猛练,对技法关系不太清楚,对原帖明显处理不好的地方也照着写,甚至带到日常创作之中,这样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期看于书学并无大益。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书法习作。
谢提问!临帖是为了今后超过帖,必须临像方可解码,尔后创立自己的风格。
在取法阶段,尽量临的和原帖一模一样,对尽快掌握原帖的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杜牧行书张好好诗)
掌握了多种帖的线条技法语言以及结构语言后。可作临创转换创作练习。那么此时的临创转换就临的和原帖不一样了。
(杜牧张好好诗)
现举例分析说明:如果把王铎行书《奉祝老先生遐寿诗轴》的风格转换成杜牧《张好好诗》的风格,在笔法和结构方面应作哪些调整?
(王铎行书诗轴)
一,用杜牧行书《张好好诗》的笔法。注意转折处的停顿方折,注意刷笔法写出的墨色变化和枯笔效果。信笔挥洒的率意感,沉实的力量感。
二,在临写王铎行书作品过程中,要想到杜牧行书《张好好诗》的结构特点,并表现出来。比如以纵势为主,左右结构中部空白多,上下结构上部疏朗,下部密结。把走之底、反捺、竖弯钩写短。把主笔中竖、戈钩写特长。既然是参照王铎行书作的风格转换创作练习,那么临写时适当保留一些笔意。
(笔者作的风格转换创作练习)
三,带入一定的书写情绪,用写杜牧行书的书写感觉写王铎行书,在气质格调上与杜牧行书相似。在作风格转换临帖之前,应先对杜牧行书《张好好诗》作准确的临摹。体验用笔、结构规律、书写节奏、情绪。
(笔者临杜牧张好好诗)
(笔者作的风格转换练习)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临帖到底要不要临得像是很多书友所疑惑的,我说下我自己的经验,临帖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以追求像为主,越像越好!
虽然不可能全像,顶多八九分,因为你在追求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分析的过程,这样你能把字的各个细节都观察到位,同时也在不断地在提高自己的控笔能力。临得时候必须慢,以到位为主!
第二阶段是在像的基础上追求连贯的书写,要追求连贯首先就是得识势,就是用连贯的思维搞清楚笔画的来龙去脉(如下图)。笔势的连贯会让字显得生动,笔画间相呼应就生成一个生动的整体。这时候不能为了像而损失连贯!
第三阶段是在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追求自由书写,就是根据第一阶段锻炼出来的控笔能力和识势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情绪加以发挥,这时候速度得快些,达到神似即可。
我发现很多书友一开始只学个一两分就追求自由书写,理由是说古人写个字哪有想那么多!但我想说的是你虽然写得很爽,但进步真是有限的。
我是小宝,欢迎点关注,并观看我的书法教学视频,也许对您有所启迪,也欢迎各位书友指正交流,谢谢
第一、觉得要看你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
1、如果是初学者,我建议还是要临像,越想越好,尽最大可能逼近原帖。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你的控笔能力、观察能力,还能奠定一个好的审美基础。对于以后进一步提高、学习其它字体都有很好的帮助。
2、如果你已经经历过临像这个阶段,可以尝试着写意临摹,取帖的一个方面,同样是学习王羲之,有人学到了结构,有人学到了用笔。
很多书法大师的临摹作品都不是很像,他们都融入了自己对帖的理解,他们已经过了描摹画形的阶段,用自然书写的方法去临摹。
第二,要看你学习的什么字帖
如果是墨迹,则越像越好,如果是碑刻,要进行理解性的临摹,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初学者不建议直接写碑,因为理解力达不到。
总之,临像是必然选择,临不像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的策略。
你觉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如果有名师指点下的临帖,就更好了。书法的临帖,分实临与意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强调实临,实临的结果与原贴越像越好。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越像越好,因为你不可能临来一模一样。这里说的越像越好,是指结体,笔法,章法,墨法,字的大小都要像。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可以在原贴的基础上,进行意临。意临是指在不失原贴风格的基础上,加上自己主观上对所临法帖的理解和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并可以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可以把字放大了临,缩小了临。一个习书人,大多数时间应该都是在临帖。可以这样说,谁在临帖上下的功夫大些。谁的创作水平也就会好一些,一个书法家的创作水平, 实际上反映的是他的临帖的水平。
谢谢悟空邀请!
启功先生说:“当你把字帖上的字临到七分像时,再加上三分个人的东西,你就是书法家啦!”
启功老先生的这段话,强调的就是临的字要与帖上的字“相似”。
传说有一天,启功老先生正书房临赵孟頫的字,忽有道内的几位不速之客造访,当他们看到启功老师临的字时,说:“启老师临赵体,已有八分像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临帖首先要临得像。
临帖必须讲究“相似”,对于一个书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不少人一提起临帖,就认为是三年级小学生的事,成年人还临什么帖啊,拿起笔写就是了。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
临帖,是一个书家一辈子的事。吴昌硕九十多岁时,还在临小篆《石鼓字》,他热衷于临习《石鼓字》,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最终把《石鼓字》临出了自己的风格。
以下几幅是吴昌硕大师的书法作品:
书者临古帖,不单是师法古人,继承传统,还是在临帖中享受习字的快乐!
临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要坚持,要耐得住寂寞,心要静,要力戒浮躁之气,才能临得进去,才能把字形、神韵临得出来。
书者,在认真临帖的同时,还要注重读帖,注重领悟书法精神!
首先我们要明白,临帖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习掌握古代经典书法的技法,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使自己能写一手好的书法;继承我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化精华 ;达到修身养性,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明白了这几点,就不难理解,学习书法要达到什么程度或标准,方能实现自己学习目的。
一、如何继承书法艺术的传统精华,把传统书法技法的精髓,通过学习转移到自己手上?唯一的途径就是临摹,通过严格的如影取形的临摹,使自己理解并掌握古代经典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技法。显然,必须是从形似到神似为目标,因为临习水平越接近古人,说明你对古人书法技法理解的越精准。自古以来,历史上的许多一流书法大家无不如此,通过长期的刻苦的临习,甚至使得自己对古代书法法帖里的技法形成肌肉记忆,象人们使用筷子一样,运用自如,浑然不知的程度。如被号称神笔王铎临写的《圣教序》,还有模本《兰亭序》等等,欧阳询学习书法更是刻苦认真。所以说,学习书法必须是对古典书法的临习越象越好,甚至达到神似或以假乱真的程度。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的学,既要能入帖,不敢越雷池一步,还要能出帖,借助古人技法学以致用,写出自我,其实,个中关键就是熟,通过学习经典,熟练掌握古典书法技法,达到技法运用自如的程度,化古为我。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古代书法技法熟练到象人们使用筷子一样自如,变通也不会象一般人们常说的那样难。
二、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书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就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也正是靠融入文学艺术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和广为流传的 ,书法也不列外。不难理解,不符合时代需要和缺乏传统文化精华内涵的东西,那是很难流传至今的。经过较深入的对书法的研习,不难发现和理解这一点。就是说,对传统书法临习的越像,越神似,对其中蕴涵的书法技法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越丰富和精准,越能从传统经典中继承到我们自己手中的东西越多,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三、如何通过精准的对经典书法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文化水平。我们知道,讲规矩有规矩是我们有素养的体现之一 ,进行精准临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培养我们遵守规矩,遵守传统文化的优良作风习惯和丰富我们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过程。这里打个比方,以高速公路上开车为例。开车如果脱离路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出事故。路是什么,在书法里就是传统书法技法和传统文化内涵这个规矩,这个道路,而且是经典的。通过精准的临习过程,就会潜移默化的培养我们用传统文化规范自身的意识行为,尊重规律的审美意识。如果我们不进行精准临习或者说任笔涂鸦,甚至破坏传统技法这个规矩 ,或者我行我素,不遵守这个轨道的束博,结果会是什么样不难理解。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必须精准临习,这样,不仅仅能提升我们的书法艺术水平,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必须精准临习,就是要和原帖一样,而且越神似越好,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有所获,写出自我的目的,起到提升自己的作用。
在继承与创新中,继承为第一。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自己也只是往这个方向努力而已。
一得之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