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毛遂什么结局?为什么自杀了?
“毛遂自荐”脍炙人口,主人公毛遂闪亮登场,一鸣惊人,从而青史留名。
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毛遂的结局是令人唏嘘的——自杀!
毛遂本来人微言轻,名不见经传,是平原君三千门客中的普通一员,最起码没有引起平原君的注意。
正是平原君的那次楚国之行,平原君想让自己的外交团队阵容豪华一些,希望这次出使能够不辱使命,解赵国邯郸之围。
陪同出使的智囊团偏偏缺少一人凑不够二十人,起码在平原君看来,余下的门客很难入他的法眼。
毛遂这时抓住了机会,自荐前往,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诈”,立马玩转了楚王,盟约搞定,赵国得救。
平原君立马另眼相看,直赞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此步入人生巅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出于众,人必妒之。
之后不久,赵国的世仇燕国,看到赵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危机重重,发动对赵国的偷袭。
赵王昏聩,认定毛遂有才,任命毛遂为主帅与燕国作战。
毛遂有自知之明,推辞说自己不能胜任带兵打仗,只会搞外交。
那些嫉妒毛遂的小人就捧杀毛遂,极力支持赵王的任命 ,赵王最终没有改变任命。
毛遂无奈,与燕国作战,吃了败仗,毛遂感觉对不起赵王和赵国,就自杀了!
假使赵王能够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毛遂的外交才能,对赵国来说肯定是好事,对毛遂来说,也不至于兵败自杀。
历史没有假如,后人只能对毛遂的际遇报一声深深的叹息!
结局就是“毛遂自刎”,是的,毛遂自荐的结果就是自刎,自杀了。
毛遂从一无所有到光放四射,靠的是口舌之才、舌灿莲花,本来应该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结果却在第二年就自刎而死,让人惋惜。
毛遂的成名在于人尽其才,在自己擅长的外交领域发挥了特长;而毛遂的悲剧也在于赵王不能人尽其才,硬把毛遂推到不擅长的带兵职位,导致大败而归,毛遂羞愧难当,于是自刎。
本来毛遂呢,只是赵国平原君的一个普普通通的门客,三年间一直没有什么突出表现,平原君也认为毛遂只是个来混饭吃的而已。
其实毛遂也是有本事的,只是机会没来而已,不过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给了毛遂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赵王让平原君去楚国搬救兵,平原君想从自己的门客里调出二十个人陪着自己一起去,结果几千人的门客只凑到了十九人。
这时候毛遂就向平原君推荐自己,平原君为了凑齐二十人,勉强把毛遂带去了楚国。
结果毛遂在楚国大放异彩,面对楚国的敷衍拖沓,平原君费尽口舌也没能让楚王松口出兵救赵,其他十九个门客也是毫无作为,没起到一点作用。
反而是被认为是滥竽充数的毛遂,在关键时刻佩剑挺身而出,在离楚王不到十步的距离内,持剑胁迫楚王,陈述利害关系。
楚王被毛遂说动,再加上自己的性命还被毛遂威胁,这才答应了赵国的要求,派兵救赵国,为赵国解围。
这是典型的人尽其才,毛遂知道自己的长处在于口才和胆量,自己的特长只能在外交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不仅挽救了赵国,也让自己一战成名。
经历了这件事情时候,赵王和平原君把毛遂当成宝,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非常信任她,结果没想到这反而害了毛遂。
事情是这样的,毛遂自荐后的第二年,秦国又来攻打赵国,还联合了燕国夹击赵国。
本来应该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就像毛遂在外交领域做出的成绩一样,打仗的事情应该由将军来才对。
可是赵王认为毛遂挽救了赵国,肯定是个全才,打仗肯定也不在话下,于是就要毛遂去带兵打仗,期待毛遂打败秦军,再次挽救赵国。
对于赵王的决定,一开始毛遂是拒绝的,毛遂有自知之明,于是他向平原君和赵王说,自己不善于带兵打仗,胜任不了。
可是赵王根本不听,只觉得这是毛遂是在谦虚,认为毛遂的品德高尚,于是更加坚持让毛遂带兵出征。
在赵王的坚持下,毛遂实在是推辞不掉,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阵。
结果可想而知,毛遂根本对打仗就不在行,不出意外的被打得打败,惨败的毛遂羞愧难当,没有脸面见赵王、也对不住死去的士兵,于是自刎而亡、以死来谢罪。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说明了一个道理,千里马需要伯乐,需要伯乐能正确的使用,如果落在废柴手里,千里马的结局比普通的马更悲惨。
毛遂有锋,脱影而中,常于外交,缕缕得胜,用于打仗,赶鸭上杠,自知自明,难以违命,奸臣当道,昏君无能,软刀捧杀,必入陷阱,一世丰功,成语留名。此事戒后,道理弄明,专一可有,全才那能,扬长避短,知人善用,恰到好处,百战能胜,
毛遂投奔赵国平原君,为其门客,但常年默默无闻。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年,赵孝成王八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准备找二十个文武兼备的门客去楚国,游说楚王合纵抗秦。找到了十九个人之后,余下一个名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毛遂便上前自我推荐说:“听说您将要去楚合纵,选门客二十人不足,希望您允许我凑足数一起去。”
平原君问:“先生在我的门下几年了?”
毛遂说:“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士的处世,就如同锥子放在囊中,锥子尖马上会露出来,今天先生在我门下已三年,左右没人称道,我也没有听说,恐怕是先生无有所长,还是算了吧,请您留下。”
毛遂说:“我今天正是请求将自己放在囊中啊!如果我早处于囊中,那连锥子把儿也会露了出来,岂止锥子尖呢?”平原君于是同意带毛遂一同赴楚。
平原君到了楚国,在清晨谒见楚考烈王,苦口婆心地劝说其合纵,可楚王到了中午还没下定决心。在殿堂阶下的毛遂按剑上阶,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两句话就说完了,怎么从日出说到日中?”
楚王震怒,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下去!我和你主子说话,你来干什么?”
毛遂自荐
毛遂于是拿着剑上前说:“大王您之所以能呵斥我毛遂,是因为仗着楚国人多势众。如今我毛遂距离大王这十步之内,大王就不能仗着楚国人多势众了,因为大王您的性命悬挂在我毛遂的手上呢。我的主人在前面,为什么要呵斥?我毛遂听说过,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称王于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壤而使诸侯臣服,这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卒很多吗?这无疑是因为他们能依据形势来振奋威力。如今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兵有百万之众,这是称王称霸的资本。凭借楚国的强大,天下都无法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介毛头小子,率数万之众与楚国交战,第一次作战就攻了陷鄢、郢,第二次作战就烧毁了夷陵,第三次作战就使大王您的祖先之灵受辱,这种百世必报的仇恨,我们赵国也为你们感到羞耻,而大王您却如此不知羞耻。合纵这种事,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在前面,为什么要呵斥?”
楚王为毛遂的一番话所打动,说:“好的好的,确实像先生说的那样,寡人将奉上社稷来合纵。”
毛遂问:“决定合纵了吗?”
楚王说:“决定了!”
毛遂对楚王左右侍臣说:“取鸡、狗、马之血来!”然后毛遂端起铜盘,跪下来进献给楚王,说:“大王应该歃血为盟来确定合纵之事,其次是我的主人,然后是我毛遂。”于是便歃血为盟,接着毛遂又招来剩下十九名门客歃血于堂下,并嘲弄他们碌碌无为,因人成事。最后楚王派春申君发兵救赵。
平原君一行回到赵后,平原君感叹说:“我鉴别天下士人成百上千,自以为有眼力,但对毛先生却看错了,毛先生一至楚国,而使我赵国比九鼎大吕还重。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大军还强。我简直不敢再鉴别士人了。”于是以毛遂为上客。
毛遂自荐后不久,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元气大伤之际,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迎敌呢?赵王立即想到了刚刚立下奇功的毛遂。得知此事,毛遂急如星火地跑到赵王那里,请求赵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统帅。毛遂说: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马前卒,但绝对做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辞,赵王执意任命他为统帅。毛遂虽然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他统领的军队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战事惨败,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避开众人,到山林里拔剑自刎。
说到“毛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毛遂自荐的确,毛遂自荐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很多人也因此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不过,关于毛遂的故事,似乎就只有这样一件事情了,虽然后来毛遂做的的确很好,但是从此之后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了,毛遂这个人物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了,那么在毛遂自荐之后,毛遂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在秦军撤退之后,赵国的世仇燕国看到赵国的国力大损,于是就开始攻打赵国。此时,赵国的一些名将不是领兵在外,难以调派,就是生病了,不能出征。一时之间,赵孝成王竟无人可派。
此时,有人提议,当初秦军包围邯郸的时候,平原君门下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一张利嘴胜过百万雄师,立下不世奇功。现在燕国来犯,如果就让毛遂挂帅,一定可以马到成功。赵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叫人去叫毛遂。
此时,毛遂已被赵王封为大夫。当他听说赵王要拜自己为大将军,挂帅出征时,不由得大惊失色,心想,我哪儿会带兵呀!于是,急忙入宫,向赵王请辞。
可是,无论毛遂如何请求,赵王就是不答应。于是,毛遂只能率军出征。这个毛遂还真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但他毕竟是个文人,就算他再怎么身先士卒,殚精竭虑,最后这支赵军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
兵败之后,毛遂自觉没脸再回到邯郸,于是就避开众人,在一个山林里拔剑自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责任在赵王。赵王是个糊涂虫,不知人善任。当初改换廉颇,起用赵括,导致赵军在长平大败,四十万精锐之师,全部被秦将白起所坑。之后,仰仗平原君才侥幸逃过了一劫。现在燕国军队来犯,又犯糊涂,竟让一个文人领军出战,岂能不败?其实,当时赵国还是有名将的,比如被贬得廉颇,还有守边的李牧等人。可是赵王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让他们来挂帅。而毛遂呢,你让他去和楚王辩论,他可以慷慨激昂,动人心魄。他可以是一个好的演说家、外交家,但却决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而且毛遂自己也已经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可是赵王就是听不进去呀。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毛遂自己也有错。
当赵王询问毛遂的时候,他所列举的那些理由,为什么没能说服赵王呢?你毛遂不是口才好吗?那你怎么就说服不了赵王呢?而且,毛遂在推辞的时候,并没有突出自己军事才能如何不足,而只是说自己不擅长舞刀弄剑。但在赵王看来,这完全可以理解成,他是在谦虚,是在说自己是一介文人,武艺不行。可是,一个统帅,一个优秀的将领,并不需要自己亲自上阵去杀敌,只需要排兵布阵,安排好将领就行了。如汉初的名将韩信,那也是一个武艺平平的人,但并不妨碍他去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天下。
还有,当初毛遂的“锥子”理论,也害了毛遂。毛遂说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关注呢?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而是因为自己没有被放在口袋里。那么,赵王也可以理解为,毛遂不是没有当将军的才能,而只是没有当将军的机会。
那么,毛遂为何会拒绝得如此不清不楚呢?还是因为他贪功自傲。回想当年,在楚国签订盟约之后,他是何等的骄傲,讽刺其他十九人,不过是因人成事者,一点不知道谦虚低调。因此,是赵王的偏执和毛遂的骄傲,共同造成了这个巨大的错误。